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功能。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一名大学生,仅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无法适应当下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发展的,也经常会有人追问,大学生活到底该怎么过,很多人的印象中,觉得大学比中学轻松,课不多,没有作业,空余时间多,校园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仅仅从客观情况来说,从主观来说,短短4年的大学生活,如何有意义的度过,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决不能抱着无所为而不为,有所为而不想为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更不能把大学校园作为远离繁重的中学学习和复杂的社会的温床。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里应该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独立生活能力。
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初入大学校园,习惯了家庭生活和父母家人照顾的日子,即将要面临独立生活,不仅要面临新的生活环境,也要面临来自不同地方的室友,因此,无论是学习,日常生活,还是事情处理,更多的需要靠自己去完成,几乎再也没有父母的庇护或者类似中学班主任那种钉钉嘱托。上课形式的变化,教学老师的匆忙,辅导员也无法天天与学生见面。因此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处理和完成,吃饭,睡觉,洗衣服,包括独立的去花钱,自我照顾,内务的整理,遇到一些其他事情的自我处理,都是需要自己去完成,再也没有像在家庭那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因此,在校大学生要学会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自我管理,学习处理生活事务,学习如何消费,学习如何面对不同人群,学习自我学习,学习处理情绪等等。对于脱离中学学习和父母庇护的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是首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第二,人际交往能力。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孤立的个体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的,因此,作为大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构建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早在孩提时代简单的人际关系就开始搭建,但是这种关系只限于搭建而止于交往,在很多方式方法上并不成熟,更多是天然的一种心灵或兴趣相投,再加上学生时代本身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比较单一,而且身处的朋友圈范围比较窄。进入大学之后,不仅人际交往的地域范围扩大,而且交往的朋友群体成分也由单一变为复杂。大学学习生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许多学生要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格,甚至是步入社会结识更多的社会群体,交往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同龄人以及校园内。
第三,自我学习能力。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中学阶段,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较少,而且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知识层面的学习。到了大学,知识层面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学习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学习的方式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只是占据一部分。在大学校园,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有课堂学习,可以有社会实践学习,可以有网络学习,可以有考证学习等等。不管学习的方式或者学习的空间如何变化,学习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面对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基本每隔2到3年就会更新一次且速度在不断加快,如果不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渴望,很快就会被淘汰。
第四,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难得的能力,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经历,去沉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有从众心理。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也对群体心理作了详细分析,在大环境下能够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和独善其身其实是比较难的。但是难并不代表学不会。在大学校园,我们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事情,我们的判断力也就在不同的事务当中进行训练。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知道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要什么,这些只能通过自我的经历和自我的思考去获得。
第五,心理平衡能力。
来到大学,大部分同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面对,独立生活,离开家庭的温润和父母的常伴左右,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一个人去面对,很多路需要一个人走,很多关需要一个人过。没有父母的耳提面命,也没有家人的文文耳语,更没有家庭温暖的时刻庇护。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以及一系列的未知,或好或坏,或轻或重。很多同学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不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从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庇护时间太长,形成了依赖心理,又因为遇到过许多没有遇到的事情,慌乱无措,不知该如何下手,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遇见,第一次面对,第一次需要自我去处理,处理不好,心理就会留下阴影,自我心理就会失衡,进一步影响自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