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845年的时候,唐朝一改以往崇奉佛教的政策,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毁佛运动。 在李德裕以及道士赵归真、刘玄清的建议下,唐武宗李炎开始实行灭佛政策,拆除庙宇,逼迫僧人还俗,收回被占据的良田。
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灭佛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最核心的有两点: 一是“经济矛盾” ,佛教大兴土木的建设寺庙佛像,对国家财政收入是很大的影响。 二是“宗教斗争” ,当时宰相是信奉道教的李德裕。
在《旧唐书》中有一段记载,说唐武宗 “志学神仙” ,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傅。因此两人在交流的时候,赵归真就经常打压释教,说它不是中国本土的教派,蠢耗生灵等等,向唐武宗建议说应当将之尽早除去,唐武宗也深以为然。
赵归真也是以“蠢耗生灵”进行攻击 ,如此看来,宗教之间的斗争并不能算是唐武宗灭佛的真正原因,只不过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国家和佛教之间,在经济上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有一部叫《天地争霸美猴王》的电视剧,其中在观音菩萨考验金池长老时, 金池沉迷于事物表象,不肯答应观音菩萨用活莲花交换黄金观音像的请求,而这恰恰就是唐朝那个时候大多拜佛之人的心理。
在很多文献中都记录了当时两者间的矛盾,《唐大诏令集》里的《拆寺制》中,就列举了许多佛教的罪状。里面说佛教在土木之上浪费了许多人力,夺取百姓的财富用于装饰寺庙,等待农民把饭送到自己的口中等等。
寺院僧人越多,两者矛盾越深,《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说古时候三个人靠一个农民种粮生存,到唐朝多了战争和佛教后,一个农民要养活五个人,尤其是佛教给人民的困扰最大,唐武宗愤慨的说道: “穷吾天下,佛也。”
根据史籍中的记载,这一次灭佛运动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多所,民间私自建造的寺院四万多所,还俗的僧人有二十六万之多,收回的良田更是有数千万顷,收奴婢十五万人为两税户。
类似的记载在各家史书中均有记载,不过在数量上有着些许差异,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土地数目。《旧唐书》中说数千万顷,而这次事件的发起人李德裕在作表庆祝的时候,说只收回来良田数千顷,这中间仅仅相差一个字就成了天壤之别。
不过两者所报的这两个土地数目,都有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一顷就是一百亩, 如果按李德裕所说的数千顷,也就是数十万亩,如果这二十六万是全部的僧人数量,那每人最多也就分个四亩地不到 ,这还没有算那十五万的寺院奴婢。
但是按照唐朝均田令中的说法,当时每个人最少都应该分个几十亩地,壮年男子更是能分上百亩,这其中还特别规定了僧人、道士每人应当分三十亩地。不过有的地方人少地多富裕,有的地方是人多地少不够分。
但不管怎么看,如果这些僧人每个人只能分到其他人的十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李德裕数千顷的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跟脚了 。令人怀疑这中间是不是少个万字,不过唐朝当时有没有数千万顷的耕地都是个大问题。
在开元盛世的天宝年间,一年的土地税收大约是一千两百万石,如果按照每顷土地收两石的税法,也就六百一十万顷土地。如果加上那些免税、空闲的耕地,按照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算,大概也就在八百万顷之间,离这数千万顷还是差得太远。
当到了唐武宗的时候,这时唐朝处于中晚期,正是在走下坡路的时候,疆域版图也一度缩水 ,如果僧人占据了数千万、数百万的耕地,那其他几千万人都靠什么活着。 最有可能的就是数十万顷 , “千” 和 “十” 两个字的样子也最为接近,而且古代有不少人都在这两个字上出过差错。
自唐武宗李炎会昌灭佛之后,佛教便就此陷入了长久的衰落期。 在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革新和融合后,其教义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近代和隋唐时期相比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其中利害完全取决于人的决定。
在礼佛的信徒中,求福免灾者居多,但也有信徒礼佛是为了净化心灵。有的人加入佛教就是为了混口饭吃,那强制还俗的二十六万僧人中有很多都是懒汉,抱着不想种地养活自己的想法就加入了佛教,只有少数是真正为了研究佛理拜入空门。
这些不纯正的佛教徒掌控了佛教后,更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贪欲,严重影响了 社会 的经济发展,这才是唐武宗李炎会昌灭佛的真正原因。 所以唐以后的历朝历代吸取教训,一直对这些宗教势力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保持自己的非宗教色彩。
参考文献:
《唐武宗灭佛原因新探》于辅仁
《唐武宗禁佛之经济成效探讨》张箭
《浅析唐武宗毁佛的经济动因》
-作者-
百川, 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