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丝弦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以其柔腻委婉的曲调,雅俗共赏的唱词而独树一帜。解放初期,曾是湖南丝弦五大名派之一,在全省艺坛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 武冈丝弦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色 丝弦起源于唐宋,而后又深受元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调音乐和演唱形式。武冈丝弦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外来丝弦与本地乡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据《武冈州志》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主朱元璋十八子朱�被封为珉王,迁至武冈,王府在苏杭一带招募女乐歌伶,江浙一带的丝弦音乐随之传入武冈。明亡,其女乐歌伶流落民间,王宫丝弦随之传到州城茶馆酒肆。当时的武冈即为州治,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文化较为发达,兼百艺云集,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和说唱形式竞相媲美,渐使丝弦小调自成一体,形成了武冈丝弦的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坦宜任武冈州衙从事,擅长昆腔戏曲,又弹得一手好琵琶,与州城丝弦艺人李国珍志趣相投,经常切磋技艺,在总结吸收其它戏剧唱腔基础上,对武冈丝弦进行了创作与探讨,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武冈丝弦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曲艺音乐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在当时还有一位对丝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名叫钟藻,是县衙里的一位官人,其人酷爱丝弦,他和喜爱丝弦的道士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使其独具一格,别有特色。在清末民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广为传唱。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以及商家为招引客商往往都有邀请丝弦班子凑热闹的习惯。当时的丝弦不但唱遍武冈城内,且远传于武冈州所属的隆回、洞口、新宁及邵阳一带。如丝弦弹唱者、琵琶能手李振华先生就常在宝庆、隆回一带传教丝弦。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丝弦艺人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武冈“丝弦会社”,会员有李国珍、王少郁、杨瑞祥、王炳荣、焦裕村、姚文宜、张玉如、李小梅等,李国珍被推为会长。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武冈丝弦发展到繁荣时期,民国诗人邓琅曾赋诗一首为:清歌激起更高华,曲谱阳春未足夸,藉盗胸中不平事,平收眼底未残花,平生消遣凭丝竹,一种聪明出齿牙,慧口慧心人共赏,合将幽怨付琵琶。 武冈丝弦的主要艺术特色为曲调柔腻委婉,词曲雅致。其内容多表现封建时代女子的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成分。武冈丝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丝弦正调,另一类是丝弦杂调。由于受戏曲的影响,也发展了丝弦高腔。武冈丝弦的演唱形式是不化妆的坐唱,一人多角的演唱方式。多数丝弦艺人是边弹边唱的多面手,他们以自娱自乐为主,叫做“玩丝弦”。 武冈丝弦与其它丝弦艺术相比较,其主要特点为: 1、武冈丝弦曲调揉合。如淮调类的“独对孤灯”,是用揉合和转调等手法,从淮调开始,中间部分是[三更天],再回到淮调结束,形成作曲法的三段体,既完美统一,又对比强烈,旋律流畅,内容完整,是其它丝弦同名曲调所不及的。 2、利用节奏多变,旋律重现。如[打扫街],前部分与其它地区的基本相同,但到“奴只得对着这盏不明不白的孤灯”时,却运用了民间音乐罕见的三拍子,节奏、旋律连续重现。 3、[独坐绣楼]是武冈丝弦独有的特产。其属淮调类,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淮调的表现力,词藻也相当典雅。 4、利用两个曲调混合成一个新曲调。如《秋江赶船》中的[雪夹雨]就是[渔家乐]和[越调]的混合,是受到祁剧高腔、昆腔的抢带手法而演变来的。 5、道白是安徽、湖北两种口语的杂合体。 武冈丝弦主要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月琴、大筒、板架等。在武冈丝弦中《独对孤灯》、《独坐绣楼》、《摘葡萄》、《越调》、《秋江》与《双下山》等剧(节)目是很有代表性的。武冈丝弦主要流传在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等地,覆盖湘西南地区。 二、 武冈丝弦的现状及保护 解放后,为了不使这一优美的丝弦音乐失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化工作者就开始进行挖掘整理工作。1960年,县文化馆和当时的文艺工作团,根据丝弦老艺人杨瑞祥老先生口授,整理编辑了铅印本《武冈丝弦音乐》,全书收集小曲二十四首。1979年10月,由邵阳市戏剧工作室牵头组织文化工作者对武冈丝弦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在60年代版本上有所增加,增添了陈磊和谭柳生同志新收集的部分曲调,重新油印了一本《武冈丝弦》。八十年代初,县文化馆又组织文艺工作者在前两本基础上编印了《武冈民间丝弦音乐集》。 文化工作者在挖掘、保护丝弦艺术的同时,还虚心向老艺人们学会了传统丝弦小戏《双下山》、《秋江赶船》等,并以化妆形式搬上了舞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杨瑞祥老先生曾代表丝弦艺人参加了湖南省首届文艺汇演,自己弹奏扬琴,自己演唱《凤阳调》。六十年代,文化工作者还组织了以丝弦形式演唱现代戏《双送粮》、《一箩谷》等,并用丝弦排演了大型古典戏《潘金莲》。七十年代,还新创作了丝弦小戏《方向盘》,以及用丝弦音乐移植了样板戏《龙江颂・闸上风云》,参加全省曲艺调演。 后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武冈丝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能够演唱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据调查,现仅存两位传人。为了不使这一民间曲艺失传,2006年,武冈市委、市政府已成功将“武冈丝弦”申报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表作名录。2007年,又成立了以保护、传承优秀民间文化为主要任务的武冈市都梁风歌舞团,并用武冈丝弦这一形式新排了两个小戏《盗墓》和《牧鹅姑娘》。 三、 武冈丝弦的传承与发展 武冈丝弦和其它优秀的民间文化一样,经历了繁荣、衰败,以及重新保护、挖掘的过程。如何使这一优秀的艺术之葩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 建立协调机制 开展民间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空间,调动社会和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武冈丝弦这一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二) 提供必要经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恢复民族民间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扬武冈丝弦必须保证经费投入,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武冈丝弦传承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加强人才培养让武冈丝弦走进校园,在学校举办艺术培训班,采用讲授、排练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门艺术,使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流传千秋。 (四) 加强阵地建设让有生命力的武冈丝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还必须采用展览、表演、出版等多种形式,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现代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责任编辑: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