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名人非常多,他们或浴血杀敌精忠报国,或开创教育启迪民智,而在这其中,有一位百岁老人,曾是于右任、蔡元培、邵力子等人的老师,为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作出了伟大的成就,他就是马相伯。
1840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发了一件事,直接让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认清了自己。这件事,就是中英鸦片战争。这一战打过后,清王朝逐步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大清王朝也走向了没落点。
就在这一年,马相伯出生了。如此国家往事也与个人命运出现了沉浮。由于此时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不断,马相伯的父母成了天主教徒。
所以小时候的马相伯,也跟随父母信仰了天主教,因此他的人生教育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另一个是主修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等学科,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这在晚清王朝时期,确实很少见。
光绪二年,也即公元1876年,历史上著名的“丁丑奇荒”爆发,这一灾荒,蔓延小半个中国,无数饥民流离失所,马相伯看到这种惨烈的境况后,主动募捐了2000两白银,开始对灾民进行救济活动,他的善举,令人称颂。
几年后,马相伯开始从事外交和洋务运动,在此期间,马相伯先后游历了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西方国家里,马相伯看到了和大清不一样的社会发展形态,由此他深深地认识到,想要让大清富强起来,就必须大力开展近代教育,为此他多次上书清廷,希望清廷能够提倡科学,兴办实业,然而他屡次上书所换来的结果,却是毫无音信。
对清廷失望的马相伯,辞官归隐。归隐后,马相伯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所以萌生办学意识的他,决定依靠一己之力兴办学校教育。1900年,他将自家位于上海松江三千多亩的土地捐献出来,在西方教士的帮助下,创办了震旦大学。
之所以叫做震旦大学,是因为马相伯认为,震旦的含义非常有寓意,也即蕴含着“东方日出,前途无量”的含义,由此可见,马相伯对这所大学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震旦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亲笔撰文说“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而且热心的梁启超,还亲自担任了该校的教师,其中近代历史上的名人如于右任、邵力子等都曾在这所大学里接受过教育。
但几年后,马相伯却和西方传教士在办学理念上闹翻了。西方传教士想要将震旦大学彻底改变成一所教会大学,马相伯深知,如果学生们完全接受神学教育,于国家和社会无补,因此他决意退出。
马相伯的举动,也让震旦大学中的无数学子慷慨激昂,他们一起宣布退学,马相伯看到学生们的签名后,泪流满面,于是他在严复、张骞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重新创办了另一所大学,也即复旦公学,复旦公学也是现代举世闻名复旦大学的前身。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虽然已经是91岁高龄的马相伯,毅然挺身而出,为抗日救亡运动而奔走呼号,他曾手写一副对联:“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和大家共勉。
1939年,百岁老人马相伯病重之时, 留下遗言:“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不过,时至今日复旦大学培养了很多名人,而这些名人都得益于马相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