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e6444b0e3379b811db508b8b03603829a4c7550a.jpg)
一、人物形象分析: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2、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3、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二、人物简介: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另有同名越剧、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8年)与评剧。
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作者:丁红岩 文章来源: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点击数:533 更新时间:2004-3-5没有“春天”的祥林嫂——《祝福》匠心独运的构思丁红岩《祝福》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载2000年1月7日《语文教学周报》)关于祥林嫂形象的几点思考,毕业论文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免费毕业论文 免费毕业论文 摘 要: 鲁迅着力揭示的祥林嫂之悲剧, 并不是以“偶然”为支点; 祥林嫂的痛苦是精神痛苦, 是相对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 它恒久而深广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关键词: 《祝福》; 祥林嫂; 悲剧;必然性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免费毕业论文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er。” [ 1 ] (P297)l鲁迅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注重于“国民性弱点”的揭示,并总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将下层社会的不幸悲剧描写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er。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的主人公,她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一把又一把尖刀,插在她脆弱的心脏,使她终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的死去er。我在慨叹她的不幸的同时,又被这样几个问题纠缠: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祥林嫂是有价值的女性,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er。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er。故事开始时,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被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er。祥林嫂因此陷入“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中er。封建夫权要求她守节,二十六七的祥林嫂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生活下去,但严厉婆婆的所谋逼得她不得不出逃er。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做稳了一个廉价而又高效的奴隶,以为辛勤劳作能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er。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er。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而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羞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er。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er。祥林嫂就处于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er。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er。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er。二嫁再寡,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的er。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埋头苦干一年,以为捐门槛能减去罪孽,赢得封建神权的认可,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给她定下的“罪名”er。但无情的事实表明,她是无法赎罪的,神权是永远不会包容她的er。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丧夫失子,族权不容,则守家不能;忍辱赎罪,神权不容,故守命不成er。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er。许寿棠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er。”包容“四权”的封建制度的存在,注定了社会中必将发生祥林嫂的悲剧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寄身于冷酷的社会环境中er。鲁四老爷书房里的陈设(特别是那些书)告诉我们: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太计较有人把自己家得力的女佣抢走,也自然会说出二嫁再寡的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话,更自然会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er。祥林嫂生活的小环境如此,大环境鲁镇亦如此er。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年年如此”er。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依旧er。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er。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们的时代悲剧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里er。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er。祥林嫂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er。在人们的眼里,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er。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er。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er。“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了当时社会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er。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er。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痛心地写出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祝福》中也有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往绝路上推er。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er。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悲剧的发生完全成了可能,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er。 x2ag5免费毕业论文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er。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er。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造成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天命”与“人事”相比,“天命”是否也占一定的比例成分?如果祥林嫂没有这带偶然性的不幸,这个形象是否有那么巨大的悲剧意义?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倘若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 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 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er。如果我们仅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 那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er。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er。生活中“丧夫失子”往往以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鲁迅无意表现这一点,《祝福》不是关于一个妇女如何丧夫失子的故事er。《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的一般生存状况, 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作出怎样的反应, 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 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 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的悲剧正是以“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最终“毁灭”而结束er。 祥林嫂的悲剧充满了悲哀的情调,不俱备崇高美的特点er。鲁迅说:“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却多er。”[ 2 ](P37l)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这类凡人悲剧人物大大多于夏瑜那种英雄悲剧人物er。显然,祥林嫂的悲剧使人“哀其不幸”,顿生同情和怜悯之心,促使人们去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认清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去进行某种自我反省——决不能企求做一个坐稳奴隶位子的奴隶,从而得到真的启迪er。这正是祥林嫂这种善的凡人悲剧的审美价值所在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祝福》中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兵祸、水灾等, 社会正常运转, 腐而未朽, 祥林嫂倒毙雪地时鲁镇一片祥和; 鲁镇上的人们也并没有加害祥林嫂的存心,“之乎者也”的鲁四老爷也实在算不上险恶的歹人, 四婶一声“放着罢, 祥林嫂”, 虽然击碎祥林嫂绝望前细心培植的最后一丝希望, 但如实说, 那声断喝不能算十足的歹人的恶音, 那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样反应, 或许, 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人仍有那样反应的潜质吧? 那个趋利避害的小伎俩, 并非惶急的四婶的杜撰、发明, 那是社会教给她的er。所以, 推动祥林嫂的悲剧不断发展的力量, 是那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深层痼疾, 而不是什么偶然的神秘不可知的力量er。这也是鲁迅写小说“揭出病苦”[ 3 ](P63)的初衷er。关于这种悲剧学者杨义认为:“《祝福》是描写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范之作er。”[ 4 ] (P175) 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则是“几乎无事的悲剧”, 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er。然而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er。”[ 5 ] (P371) x2ag5免费毕业论文 从情节设计来看, 作者以祥林嫂的丧夫失子为故事端点, 以她两次鲁镇帮佣生活构成故事主体, 主体部分直接、详细叙述, 鲁镇以外, 一律概述、略述或转述, 也就是说, 丧夫失子是被置于情节主体之外或边沿的, 作品并不赖以生发意义; 特别是作品以倒叙, 将祥林嫂的死这个结局提前, 开篇即抖落谜底, 似乎刻意消弭故事的戏剧性, 我们就有了一种面对祥林嫂的一切变故的心理准备er。而在有的作家那里写法是截然相反的, 仿佛在你未防备时要吓你一跳er。鲁迅如此开篇的写作心理我们已无从知晓, 但这种写法对偶然性的消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鲁迅特意把祥林嫂放在一般、普通的情况下, 而非偶然、特殊的情况下, 人物在一般情况下所遭受的痛苦、不幸更能反映“必然”的东西, 这种必然不是天命的不可逃避, 而是操纵着人物的一般生存状况的社会本真面目, 是社会对一个两度丧夫失子的寡妇的“必然”伤害以及祥林嫂的“必然”的命运走向er。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er。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把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 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er。”[ 6 ] (P23) x2ag5免费毕业论文 丁玲的感悟同时为我们引出同“偶然”“必然”相关的悲剧效果问题er。正因为《祝福》舍“偶然”、取“必然”, 才使丁玲感到它是一出“真正”的悲剧, 反之,《祝福》则不具备这种悲剧力量;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对这一点表达得更深刻而醒豁:“人世的惨事, 不惨在狼吃阿毛, 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er。”[7 ] (P461) 作为偶然事件的“狼吃阿毛”的悲剧意义是有限的, 尽管它使祥林嫂这个不堪一击的生命雪上加霜, 但作为一个孤立、偶发事件, 它就像有时发生的溺水、雷击、车祸等偶发事件, 并没有多少社会意义er。所以《祝福》刚刚涉及阿毛惨剧, 惨剧本身实际已经结束, 而思想家鲁迅敏锐地洞察到, 祥林嫂又一场真正的悲剧才刚刚悄然开始, 那就是阿毛惨剧的“余波”、“余绪”, 小说对它进行了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叙述: 祥林嫂絮叨着阿毛故事, 鲁镇人的短暂的同情很快转而为猎奇、取笑, 封建礼教的伪善很快裸露成狰狞、刻毒,……紧接着, 封建礼教又借手四婶、柳妈步步为营, 以招招“辣手”将对祥林嫂的伤害引向深入er。所以, 这“余波”、“余绪”才正是社会悲剧, 我们在其中领略了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有点近乎“凌迟”古刑的“蚕食”过程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是文学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派生出不同的文学理念er。在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王》里, 不可抗拒的“定数”使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并最终刺瞎自己的双眼, 我们看到了偶然、天命对人生的损害; 到了浪漫主义作家那里, 夸张、戏剧化的情节为其主要表达手段之一er。被时人称为“情节加工厂”的大仲马, 有一次将自己同儿子小仲马作了有趣的比较:“我从幻想中汲取情节, 而我儿子却到现实中去寻找它们er。我创作时闭着眼睛——而他, 眼睛却睁得大大的er。我描绘——他摄影er。”[ 8 ] (P398) 而到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 作品的情节同幻想、偶然性、戏剧性就拉开了距离, 他们关注的是社会, 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持唯物主义态度, 处理故事的偶然性、戏剧性小心谨慎, 以反映生活为原则, 总要将偶或性降低到最小、最适宜的限度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鲁迅小说完美地承袭并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它以对现实的深刻、精确、艺术的描写, 显示了鲁迅不愧为对中国社会把脉最准的伟大思想家、小说家, 鲁迅小说绝不以夸张、乖戾来媚俗、邀宠, 表现出一派大家风范er。《祝福》作为鲁迅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更是如此, 祥林嫂的悲剧不以偶然性为支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看到鲁迅是如何将偶然的成分剥离的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 祥林嫂的痛苦主要是精神痛苦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的痛苦主要是精神痛苦er。她像牲口一样被卖到贺家土奥是一次严重的精神摧残, 再寡以后回到鲁镇, 遭受的是一场群体性的恶毒的精神迫害er。鲁镇社会的迫害是那么成功有效、斯斯文文! 社会借手的诸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其他的一律仇视的面孔们, 巨大的思想惯性使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样, 他们有谁会承认或意识到迫害了祥林嫂呢? 小说里祥林嫂的精神呈现了一道忧惧、哀恸、痛苦、痴木、崩溃的令人颤栗的辙印er。那是怎样的碾轧留下的呢? 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祝福》的开头部分写祥林嫂的人生尾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度er。被恐怖越揪越紧的祥林嫂, 其恐怖并非因为迎面而来的死神, 饥寒交迫、心力交瘁、至微至陋、目不识丁的祥林嫂, 迸发出仅存的一丝活力, 却强烈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这个原本大是大非的问题! 这里包蕴着鲁迅的一个大发现, 人世间居然有凌乎死神之上的大恐怖! 那个被大恐怖笼罩着的末路人, 还有谁比她面对死神更“坦然”! x2ag5免费毕业论文 归结起来, 祥林嫂的精神痛苦表现在想做人而失败er。她的全部的希望就是能够过平常的起码的生活,但就连这个希望也终于全部破灭er。如果祥林嫂所希望的生活是她不应该达到或者是她想从一个侥幸的机会达到的,那么,她的失败也许会成为喜剧,或者带着眼泪的喜剧,但祥林嫂却完全不是这样er。她是这样纯朴,这样善良,这样安分,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幻想er。她在来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就连表面也看到她带着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er。单现在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er。”如果这样的生活并不受到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er。“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也为她欢喜,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她所希望的,所感到满足的生活,只是这样起码的生活,其实对于她来说还是很不公平的生活,因而这希望和满足本身,便是带着悲剧性的er。”[ 9 ]( P76)后来她生了阿毛,又“白胖”了一次,可见,她的所谓“做人”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有点生物意义的奴隶而已er。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 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0 ](P213) 做稳奴隶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er。她第一次到鲁镇, 鲁四老爷的“皱眉”清楚的显示了她的作人之“虞”, 所以当鲁四老爷接受了她, 她祥林嫂还有什么理由不“白胖”呢? 随着她日常生活的展开, 我们看到她的作人之“虞”, 被她所属的那个社会, 不断恶性扩张、膨胀, 直至一顶奴隶的桂冠让祥林嫂不可企及, 于是她的生命只剩下了死er。祥林嫂作奴隶而失败的过程, 伴随着她强烈而深刻的精神痛苦, 使她生命里的每一个日子无不苦涩而艰难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作为最底层的农村寡妇, 她当然有物质痛苦, 寒冷、饥饿、疾病随时就能袭击她, 她第一笔工钱被婆婆掳走, 第二笔工钱被土地庙掠去,《祝福》略提了这两次“洗劫”; 但是她的精神至哀至痛, 顾不上、感不到物质的痛苦, 她被捆在贺家土奥的花轿里哪里会记起婆婆拿去的那笔工钱? 相对于物质痛苦, 精神痛苦是更深层次的er。在习惯观念中, 旧时代的农民备受的是物质的痛苦, 而《祝福》向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旧时代中国农妇的一部令人揪心的精神灾难史, 此前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文人以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 屏息体察了一个农妇的精神的苦难历程er。我们应当把这视为《祝福》的成就之一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 祥林嫂的痛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的痛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er。我不太同意视她为麻木、愚昧的观点er。难道祥林嫂要对自己的悲剧负一部分责任吗?人们习惯将鲁迅笔下的很多小人物贴上“麻木”的标签, 其实我们应该根据作品实际分析, 否则我们自己倒有点“麻木”了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鲁迅比那个面对祥林嫂的询问支支吾吾的“我”更同情祥林嫂, 对她只有“哀其不幸”的一面er。但一种有代表性的由来已久的观点认为, 鲁迅对祥林嫂也有“怒其无争”的一面, 换句话说, 她和诸如阿Q、闰土之流一样, 是麻木而愚昧的er。我看不出什么矛盾, 对祥林嫂的所作所为我更多的倒是理解er。同在底层, 她比阿Q、华老栓、闰土等都要清醒er。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农妇, 她可算得一个“明白人”, 并没有多少糊涂的成份er。如果我们因为她不斗争、迷信、不知痛苦的根源等, 就认定她愚昧、麻木, 那是荒唐可笑的, 一个农妇, 哪里知晓“悲剧根源”之类形而上的东西? 我们不应超出一个旧中国“农妇”的身份特别要求她什么er。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 11 ](P161),很多情况下, 祥林嫂的抉择是唯一的、“正确”的、“合理”的, 只是社会不因此就轻饶了她er。她的抉择也是明智的, 她是一个温顺的妇人er。也有人认为她有“反抗”的一面, 其实那不是“反抗”, 而是“挣扎”, 挣扎是对社会的顺应er。她的一切都是在困境中趋利避害er。她新寡来到鲁镇, 是为了躲避婆婆的威权, 仿佛铁树开花,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竟真的“白胖”了一回; 她不愿再醮, 是她明智地感到如果不守住节操, 就不为社会所容, 所以她撞破额头也要保住寡妇身份; 十二块鹰洋, 一年劳动所得, 对她已不是一笔小数, 捐了一道虚无的“门槛”, 她很清醒: 必须这样er。她一直是非常清醒的, 一直在闪闪躲躲, 但一次次受到伤害, 总让她在劫难逃er。阿Q 的痛苦是不同类型的, 为了生存他令人心酸地长出一层“精神胜利法”的精神铠甲, 一般他在被碰响头、揪小辫、找不着活儿又寒又饥时才能感到确切的阵痛; 虽然阿Q 并无一丝幸福可言, 但我们可否称他比祥林嫂更“幸福”一些, 或者说祥林嫂更为疼痛? 阿Q 在《阿Q 正传》前后, 形容并无多大改变; 而《祝福》三次集中肖像描写以及十多次写到她的眼睛, 每次都有变化, 形象地凸现了一个清醒的苦苦挣扎的妇女, 面对纷至沓来的打击、剜割灵魂的钝刀, 内心所产生的急遽可怕的裂变! 最终两个形象以不同的死亡形式走到结局, 也显示了鲁迅的精确er。设若阿Q 也倒毙雪地, 则可能是冻饿而死吧? x2ag5免费毕业论文 . 祥林嫂的痛苦恒久而深广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的痛苦恒久而深广, 它不因事过境迁而消匿, 也不是什么不幸就只相应地引起什么样的痛苦er。人生的至哀至痛, 其形式总是如此, 仿佛核聚变一样er。x2ag5免费毕业论文 祥林嫂的悲剧是善的凡人悲剧er。在祥林嫂身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普通人对于象普通人一样生活下去的权利的追求er。这样的悲剧多发生在只为满足小小的生活上的善的功利需求的普通人物身上er。鲁镇上的祥林嫂正是这样的人物er。她有着劳动农民特有的勤劳和纯朴的美德er。丈夫死后,她以逃跑的方式来挣脱苦境er。在鲁家当佣人,她的人生要求是极为低微的,很易于知足er。被逼改嫁时,她闹过,闹得“真出格”er。当她再一次成了寡妇又来到鲁家时,她的身体和精神已大不如前了er。捐门槛是她抗拒厄运的又一种方式er。临死前,她的询问表明她对灵魂和地狱的怀疑er。总之,祥林嫂为了能够活下去,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次次挣扎,却一次次失败er。她没有起码的生活权利,连最卑微的生活需求也难以保障er。而祥林嫂的不幸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精神上的er。寡妇再嫁是“大罪名”,何况她是两次死了丈夫的寡妇;在鲁家,她既受到鲁四老爷“皱眉”的冷遇,更被视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谬种”er。鲁镇上的人们抛给她的也只是“鄙薄”、“嘲笑”、“烦厌和唾弃”er。这些给她精神上的损伤太大了er。然而,世间的岐视和侮辱还不够,残酷的现实又在她的头上压下了鬼神的威严er。捐了门槛,也摆脱不了这种鬼神恐怖er。她“木偶人”似的,眼睛只能间或一轮er。她的精神上受到了何等致命的摧残er。活着,她哀苦无告,死去,磨难更深重er。在鲁镇喜庆的祝福声中,她背负精神重压,终于死在街头er。在《祝福》中,强大的封建势力从四面八方向祥林嫂重压下来,使得她生活贫困,处世艰难,精神上遭受着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心灵上得不到片刻安宁er。她被剥夺了自由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独立的人格,她的那点卑微的求生欲望被残酷的现实压得粉碎er。所以,她追求无用,挣扎失败,“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注定遭到无情的“毁灭”她因为死了第一个丈夫, 婆婆依据族权堂而皇之将她卖了, 使她无节可守, 而额角撞出的伤疤反又成了日后的笑柄、罪证; 死了第二个丈夫和儿子阿毛, 更确证了她的命硬、克夫克子、污秽不净, 于是大悲大哀后的祥林嫂的生存状况更为险恶: 鲁镇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鄙视她, 唯其如此, 人们才能获得一种合乎封建道德律的内心平和er。精神高压使她“记性尤其坏, 甚而至于忘却了去淘米”, 这样, 她做人的资格被人们“又冷又尖”的目光否决了, 同时她作为一个佣人的基本能力条件也一并丧失er。祥林嫂反复叙说阿毛的故事是《祝福》里的精彩片段, 这里我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 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因为多次死掉了丈夫而被人们认为是“祸星”。很可怜~最后死于大雪分飞的夜晚~其实是死于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奴役! 没了~全都是自己临时想出来的~也许能对你有所帮助吧~
祥林嫂是个善良、温顺、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却沦为乞丐,凄惨地死去。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一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一次次打击发生的基础。没有了丈夫,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出去做工。婆婆仍把她抓了回来,强行将她卖到山里,嫁与贺老六为妻。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她的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成了孤身一人,这又为为她的大伯哥提供了施威的机会,他收走了祥林嫂的屋子,把她推向了社会。祥林嫂的再婚是不合乎那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被大伯赶出家门后,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再到鲁镇,置身于社会之中,饱尝冷眼、嘲讽、屈辱,最后沦为乞丐,冻馁至死。从这一过程来看,婆婆将她卖嫁,大伯将她赶出家门,柳妈地狱说的恐吓和鲁四老爷不让参与祭祀是外在的最主要的打击,这分别表现了封建礼教中的夫权、族权和神权对妇女的摧残。这一点早有定论,无需多说。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将这摧残妇女的力量直接归结为封建礼教,是不利于充分认识作者思想的。因为封建礼教只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文化,它的力量只有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发挥出来,产生实际的作用。而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这具体的人就是婆婆等一般的民众。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婆婆、大伯、柳妈和祥林嫂一样,同属于劳动人民阶层,但鲁迅当时还没有接受马克思的阶级学说,也就不会为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阶级分类,他只是在表现封建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毒害,对普通妇女的摧残。所以,今天分析这篇小说,从阶级观点出发,将会使我们走上歧路。此外,也不能局限于婆婆、大伯身上直接的利益动机。婆婆、大伯欺压祥林嫂的行为固然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当婆婆想为小儿子谋求聘礼时,她认为她可以将祥林嫂卖掉,同样,大伯想得到祥林嫂的房子时,他认为他可以将祥林嫂强行赶出,他们的所凭借的权力就是就是封建礼教中的夫权、族权,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封建文化。所以说,致使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但祥林嫂是沦为乞丐多年才死的,小说中借短工之口,把她的死归结为“穷死的”,作者在于创作这篇小说之前发表的《娜拉出走之后怎样》的演讲中,已经强调了经济对于解放妇女的重要性,所以,在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时,经济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作者为了突出经济对于解放妇女的重要作用,在小说中安排了一条经济的线索,贯穿于祥林嫂的悲剧历程,祥林嫂人生的每一步,作者都要加上经济的一笔,用意十分明显。祥林嫂从家中只身逃出,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虽无财物,还有青春。再到鲁镇时,装束还是一样的,多了一个“荸荠式的圆篮”和“一个小铺盖”,但象征着青春的两颊上的红色却没有了。这期间,做工的工钱,让婆婆取走了;被卖的钱,成了小叔子的的聘礼,自然不会有她的份;再嫁后,几年辛勤劳作的成果,让大伯收走了。一贫如洗,没有容身之处的祥林嫂又回到鲁镇做工。这工钱是没人抢了,但由于柳妈“地狱说”的欺骗,她却把“历来积存的工钱”苦苦哀求着捐给了土地庙。没有任何积蓄的祥林嫂,一旦失去工作,就只能沦为乞丐了。在她沦为乞丐之前,作者还要补上一笔:“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这看似闲笔,这为表现经济因素的重要一环。祥林嫂在捐门槛之后,还做了半年左右的工,自然应有工钱。如果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就成了乞丐,工钱应是被克扣了,如果是从卫老婆子家出来成乞丐的,工钱则是让卫老婆子盘剥去了。 在鲁迅的思想中,卫老婆子这种人并非如她们表面上装出来的那么乐于助人的,作为帮闲,实为社会的寄生虫。祥林嫂最后的工钱是否为卫老婆子所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最后的工钱并没有落到祥林嫂本人手里,她 失去工作就成了乞丐。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情节发展至此,已全面地表现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果此时让祥林嫂死去,就能集中地突出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又让她做了五年的乞丐。并着力突出死前的情境,在大雪飘飞的年底,讨不到饭的祥林嫂凄凉地死去,紧扣“穷死的”结论。这样的情节安排,正是为了突出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呐喊时期,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冷静、深刻、务实了。祥林嫂悲剧的可悲之处更多地源于她自身,我们再看她自身的特点及作用。作者赋于了祥林嫂勤劳、善良的特性,是为了突出她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试想,如果她是一个好逸恶劳,有很多缺点的妇女,她自身的缺点就会削弱或掩盖造成妇女不幸命运的真正原因。祥林嫂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正因为这一点,作者才能借助她的一生来表达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全面思考。试想,如果祥林死后,她郁闷而死,可能是感情的悲剧,被婆婆欺压而死,只能表现婆婆对儿媳的欺压;再嫁时,在香案上撞死,将成为封建文化中的贞女烈妇;被大伯赶出门时死去,就难以有力地表现出社会的作用;捐门槛仍不能洗清“罪名”,绝望而死,没有了做乞丐的情节,就难以突出经济的重要性。所以,要借她的一生来表达妇女解放问题上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就必须让她能够承受连续的多重打击。祥林嫂还有着顽强的性格特征,这是通过她一系列的反抗表现出来的。恰恰是这一系列的反抗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愚昧,她思想上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之深。又是这愚昧思想指导下的反抗,更加坚定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但苦于找不到唤醒民众的有效途径,所以感到了“彷徨”。祥林嫂在没了丈夫后,不愿忍受婆婆的虐待,就从家里逃了出来,自己去寻找生活的道路。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应属于很勇敢的反抗了。但这反抗的意义,不过是从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方换到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方”。尽管工作很重,一般的男人都干不了,但她不仅能干好,还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再嫁时出格的反抗,撞向香案,以死抗争,得到了“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的赞誉,这实际上是表现了封建思想上的“从一而终”的观念。她欲以生命维护的封建礼教,恰恰正是造成她不幸的根源。她再回到鲁镇后,发觉由于身上的“罪过”,想做一个驯熟的奴隶也不稳当了,就不惜自我轻贱,哀求到流泪,才获准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并为此花费了自己所有的血汗钱。欲以此“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这样既可以得到一个合格奴隶的名份,又可以免去死后被锯的恐惧。结果却是受了封建神权的欺骗。此外,祥林嫂还有一个重要的反抗,就是她反复讲述不肯变换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作者在此处用墨最多,描写最为详细,却为众多论者所忽视。祥林嫂此处的表现让人感到奇怪,她被人轻视,是因为她的再嫁,并不是因为她没有儿子。她要向世人辩解,求得同情,应是向世人表明她的“失节”是被迫的,并非自愿,头上的伤疤即是明证。但她却不愿说,即便人们愿意听,不断以此逗她,她也不愿 说。但对于“狼吃阿毛的故事”却百说不厌。即使让人无情地打断,“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身上,引出她阿毛的故事来”。如果说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表现出世人的冷漠,作者既没必要在小说中完整地重复这个并不算短的叙述,也没有必要让祥林嫂如此地执著。因为通过对听众的描写,早已充分地表现出了民众的无聊与冷漠。如果把这个情节放到小说的主题框架内,着眼于它对于祥林嫂的表现意义,则会发现它更丰富的内涵。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就是要通过她来表现对解放妇女的社会问题的思索。要寻求解放妇女的道路就要认清她们遭受不幸的原因,祥林嫂自身的主要原因就是愚昧,而她的愚昧则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那么把她此处的表现和封建文化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考察,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有这“后”就离不开妇女,封建文化正是把妇女的人生价值定义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又是封建礼教给妇女定下的戒律。联系这两方面的内容,也就不难诠释祥林嫂为何如此地执著于“狼吃阿毛的故事”。头上的伤疤虽是她抗争守节的证明,但也是她再嫁失“节”的“耻辱”的标签,阿毛虽也是她再嫁的结果,却也能证明她是一个合乎封建文化价值标准的女人。她生过儿子,但是让狼吃了;她本想夫死从子,过孤儿寡母的生活,以免出来现眼,但是儿子让狼吃了,没法守了。这可能是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心理基础。可悲的是,已落到这步田地的祥林嫂还没有认识到,强迫她再嫁失“节”的是封建礼教,再嫁后使她不仅无处立身,而且成为世人眼中“伤风败俗”的“不洁”女人的根源还是封建礼教,而她还要以失子痛向世人申辩。结果在满足了无聊人们的好奇心,成为“咀嚼”的“渣滓”后,换来的只是更多的嘲讽、耻辱。这表现出她思想上对封建文化女性价值观的认可,还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同样是表现了她的愚昧。祥林嫂的顽强抗争不仅未能让鲁迅先生看到希望,反而使他更加坚信唤醒她们的重要性,但新文化运动失败了,曾经激情的“呐喊”,效果也不佳,怎么才能唤醒她们呢?他感到了无路可走的苦闷、彷徨。试想,如果祥林嫂逆来顺受,任其摆布,我们还可以将其不幸的原因归之于软弱,不敢反抗,进而就可以简单地寄希望于她们能够起来反抗。一个祥林嫂反抗了,千百个祥林嫂反抗了,整个社会的妇女也许就得到解放了。但祥林嫂反抗的事实却打碎了这可能的天真幻想。祥林嫂自始至终都进行着顽强抗争,她的反抗不可谓不坚决,但那是一种怎样的反抗啊,就好象一个被绳子吊起来的人,由于看不到别人紧拉的绳子正是要把她吊死的同一根绳子,还以为拉住那绳子可以苟延残喘,于是就把当作救命的凭借,拼命地去拉,结果只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祥林嫂不相信鬼神,柳妈的“地狱说”不会给她带来那么大的恐惧;如果她不自认为有罪,就不会花光工钱去捐门槛,也不会坦然地去参与祭祀,自然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打击。这虽然仍不会改变她的命运,但却会减缓她灭亡的进程。再者说,能够暂时做稳了奴隶就满足的祥林嫂,即便成功了又能怎样?即使千百个祥林嫂这样的反抗都成功了,就能改变她们受欺压的地位,得到真正的解放吗?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巨大的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不过是能够“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这样的媳妇熬成了婆婆,还会欺压她的儿媳的,也只是千百年来妇女命运的延续。所以只有唤醒她们,使她们成为新人,才能真正地解放她们,永久地结束妇女被压迫的命运。但怎样才能唤醒她们,有了目标,却找不到通向目标的道路,鲁迅先生仍在“上下求索”,却也感到了彷徨。因此,我们认为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二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一是表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的广泛、深入、务实的思考;二是为她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感到彷徨。
331 浏览 5 回答
209 浏览 4 回答
210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1 回答
200 浏览 4 回答
247 浏览 2 回答
273 浏览 7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359 浏览 4 回答
292 浏览 3 回答
297 浏览 5 回答
113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9 回答
189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