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模式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已经站到新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国海关要解决好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矛盾,既要严格执法,又必须提供贸易便利,为提升本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服务。而报关是履行海关进出境手续的必要环节之一,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大军中的一支重要队伍,报关服务也成为进出口通关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和分析报关模式的现状和改革方向对于强化海关的监管职能,加快货物与商品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 我国报关模式的现状与前瞻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参与世界市场的主体日益增多,经济利益日趋多元化,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和双边经济合作日趋活跃,我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在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单极和多极的矛盾继续加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突出,贸易冲突和经济纠纷不断加剧,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特别是随着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明显增加。由于处在各种利益的矛盾交汇点、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对内改革的第一线,海关执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海关工作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国民经济、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刻认识当前海关工作主要矛盾及报关行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适时对海关职能及报关协会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尤为重要。能否妥善处理好海关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报关行业管理是否适应国际惯例,海关职能转变与报关协会能否同步推进,从本质上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海关与企业之间新的关系格局,反映了海关“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有机统一”的客观要求,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现代海关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作为守护国家经济大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钢铁长城,海关的各项职责任务都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各项工作都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都要求海关必须把自身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同时加强,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政府效能与行业管理水平的竞争,而国家口岸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投资环境和外贸出口,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这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对于海关和报关行业我们要从准确把握以下六点:一是必须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考虑中国经济的走向和发展趋势,探讨海关指导下的报关协会的职能地位;二是必须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审视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的大政方针,明确新时期报关协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三是必须从宏观或全局上考虑海关及报关协会工作,与中央决策、海关法规紧密结合,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只有这样,海关及报关协会工作才能融入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之中,才能大有作为;四是新形势下的海关正处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连接点上,政府迫切要求海关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推进贸易便利化,企业迫切要求海关简化手续、高效运作,提高贸易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这就要求海关及报关协会能真正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充分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相对人利益,强调现代海关制度要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化海关管理制度接轨;五是充分利用行业力量和报关协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引导企业自律守法经营,完善制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国家法律及海关监管要求的报关行业规范和协会工作职责,保障守法相对人的合法利益,达到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合理均衡;六是推动建立海关与企业的对话磋商机制、海关与报关协会联系配合机制、海关与外经贸、外汇、税务、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的行政互助机制,促进优化通关环境,繁荣报关市场。二 我国报关模式的改革方向在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挑战,保障贸易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报关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海关执行国家贸管政策的统一性和合法性,影响通关的效率,影响关税征收的质量,影响海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报关员队伍的素质、水平、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全国各关区的报关质量仍然不容乐观,以南京关区为例,2005年1-9月关区进出口报关单共176.5万份。据关区报关单删改情况统计,其中修改报关单32473份(合计修改97796项次),改单率为1.83%;删除报关单17137份,删单率为O.97%。删改单合计49610份,删改单率为2.81%。报关质量较往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报关员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报关员的报关差错有所减少;报关秩序日趋规范。而从报关企业、报关员在报关单填制规范及申报、录入质量上看,目前关区的报关质量仍不尽人意。从上述报关单的删改率来看,反映出报关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报关单删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报关单填制不规范,随附单证提供不齐全、不及时,而报关员又缺乏总体复核,向海关申报时造成一定数量的退单和报关单修改,则是影响报关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单靠海关的现行法规和报关员的扣分办法是不够的。根据当前国际报关行业的新动向,中国报关协会积极组织全国地方报关协会,指出我国报关改革的重点方向:——实施报关复核制度,促进报关行业自律。“报关复核制度”,它是在报关企业中专门设置报关复核岗位,由担任复核工作的报关员履行本企业报关单最终制单职责的工作制度。报关协会在探索报关复核制度的实践中,依据海关法和社团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试行报关复核制度的操作规程”,紧密联系各口岸的实际开展试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操作中他们注重落实了三个衔接程序化:首先把复核报关员的培训与海关对报关员扣分管理衔接起来。加强了对复核岗位报关员的培训和记分管理,在原来全体报关员普通扣分基础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把报关企业复核制单与海关电子申请衔接起来。在申报中,报关企业报关员向海关提供有海关认可的电子代码,递交盖有复核印章的报关单,海关现场关员优惠放行复核报关单。对检查有误的报关单对复核报关员扣分,分满时由海关提供名单移交报关协会参加业务培训。再则,把复核报关员的管理与企管工作的要求衔接起来。报关协会通过对试行报关复核制度,有效地配合海关落实“报关员扣分管理办法”,不但提高报关单的质量,强化力了复核报关员的业务素质,也为将来的报关员的分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制定报关员职业标准,实施等级管理为契机,着力提高报关员素质。为准确报关,降低海关审单工作量,报关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海关各项规定和商品知识,更重要的是守法经营,安全经营,按照《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SAFE)框架下AEO标准促进自身能力建设。所谓“AEO标准”:凡是达到《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SAFE)的国际贸易经营企业及贸易供应链方称为AEO(AEO是“经授权经营者”简称),享受国际海关组织风险管理的优惠政策。为此,我们要以制定报关员职业标准和建立报关员职业等级制度为契机,加强对报关从业人员的政策法律、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英文单证的翻译,与海关的沟通,商品的正确归类等。 报关协会举办各种培训要适应加入WTO形势和海关深化改革需求,适应报关员对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知识更新需要,因人施教,持之以恒。通过更新知识、强化技能,培训造就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报关员和报关师,适当提高报关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和报关师资格评定条件,全面提高报关行业和报关员的业务素质及整体管理水平。
报关与国际货运 [摘 要〕 本文针对传统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诸多弊端,通过对大量外向型经济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广泛调研,对报关与国际货运工作岗位技能进行了分解,提出了按具体工作流程的先后顺序设计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新思路。 [关键词]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课程体系 技能模块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多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的三段式模式,课程之间就像若干个简单的拼盘,彼此割裂。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的开出顺序本末倒置;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时有发生,各科课程的定位缺少把握,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疏漏;部分课程的设置缺少科学性,极不利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教材选用陈旧,甚至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授课内容上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训练。结果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很差,离岗位技能的要求相差甚远,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真正了解外向型经济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的标准,本课题组成员到多家企业和相关单位做了广泛的调研,并与相关单位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通过对原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找出了与一线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操作所需技能的差距,并对报关与国际货运工作岗位技能进行了分解,提出了按具体工作流程的先后顺序设计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新思路。 1.技能模块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突出专业特色。首先,细化专业方向,把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定位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方向;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为突出专业方向服务。比如将专业英语《报关英语》调整为《货代英语》,更加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 (2)以能力为核心。即以培养学生具有报关与国际货运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为核心,构筑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全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侧重针对性、实用性,并以够用为度;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技能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加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课程;增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重组、归纳、整合和删除,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能力化、模块化。比如:《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合并成《英语听说》课程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听说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岗位的针对性,突出行业的适应性,突出职业的地方性。在课程体系确立的过程中,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来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和铺垫,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和岗位意识。始终坚持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4)双证书教育。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的统一。在技能模块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模块技能的培养与相关行业资格证书的吻合。一是课程的设置要与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一致;二是课程开出的时间要早于或同步于考证的时间。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为将来的就业备好敲门砖。 (5)工学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同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制订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泛吸收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以此扩大工学合作、产学合作的渠道。按照“校企融合”的思路,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一体化”。 2.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改革后的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具体构成如下: (1)公共基础课(略) (2)职业基础能力课。开设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商品学、对外贸易政策与法律法规、对外贸易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电子商务、海关法、国际金融、涉外礼仪、商务心理学 (3)专业核心能力课。 ①国际货运代理能力(租船订舱、缮制单证、函电及口语沟通)。开设课程: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货代英语、外贸函电与单证。考证: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主考部门: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主考部门:商务部) ②货物运输与保险能力。开设课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 ③报检报验能力。开设课程: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考证:报检员资格证书(主考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④报关能力。开设课程:报关实务、商品归类、国际贸易时事政治。考证:报关员资格证书(主考部门:海关总署) (4)职业素质能力课。开设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国际货运代理仿真实训)、职业教育(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人际沟通)、就业指导 (5)职业创新能力课。开设课程:揽货管理、客户管理(客户满意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 (6)集中实践课程。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7)选修课。开设课程:国际贸易概论、经济法、国际商法、物流概论、国际贸易业务员综合业务知识、物流会计与统计、毕业设计指导 考证:国际商务跟单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资格证书(主考部门:商务部) 三、结论 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设计,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大大地提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能帮上忙!!!给分吧!!!!
在进出口业务中,托运、提货、存仓、报关和保险等环节的手续相当复杂,要求经办者充分熟悉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出现,为进出口商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 。 国际货运代理(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的主要工作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或授权,代办各种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所需要的业务。按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的资料介绍,国际货运代理的作用在于: 运用专门知识,以最安全、最迅速、最经济的方式组织运输。 在世界各贸易中心建立客户网和自己的分支机构,以控制全部运输过程。 在运费、包装、单证、结关、领事要求及金融等方面向企业提供咨询。 把小批量的货物集中为成组货物,使客户从中受益。 货运代理不仅组织和协调运输,而且影响到新运输方式的创新和新运输路线的开发。 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自SO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除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租船公司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外,还有大量的国有和中外合资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国家于1995年6月公布了《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以规范和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 国际货运代理具体的业务范围包括: A.出口业务 选择运输路线、方式和适当的承运人; 为货主和选定的承运人之间安排揽货、订舱; 包装、计量和储存货物; 办理保险; 收取货物并签发有关单据; 办理出口结关手续并将货物交付承运人; 支付运费,收取正本提单并交给发货人; 安排货物转运; 通知收货人; 记录货物灭失情况,协助收货人向有关责任方索赔。 B.进口业务 报告货物动态 ; 接收和审核货运单据,支付运费并提货; 进口报关,支付有关捐税和费用; 安排运输过程中的存仓; 向收货人交付已结关的货物; 协助收货人储存或分拨货物。 C.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也可作为无船承运人(NVOCC)承办多式联运业务,即作为合同当事人签发多式联运单据,将各段运输委托实际承运人执行。第一章 国际货运代理概述 国际货运代理基本概念国际货运代理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类型,1926年5月31日在维也那成立的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作为联合国的常设顾问机构和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非政府和非赢利机构,其对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并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运输的人,其本人并不是承运人,货运代理也可以依这些条件,从事与运输合同有关的活动,如集货、报关、报验、收款。” [1]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对其定义为“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可以作为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代理人,也可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代业务。” [1]国际货代企业作为代理人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进出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委托,以委托人或自己的名义办理有关业务,收取代理费或佣金的行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进出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委托,签发运输单证,履行运输合同并收取运费和服务费的行为。可见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为当事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国际货运代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货运市场的供求变化,航线运价的季节变化,熟悉各种运输手段及相关法律规定,与承运企业、贸易方、以及保险、银行、海关、商检、港口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从而在较大范围内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业务提供较好的服务,并在国际贸易运输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货代与第三方物流所谓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见国标物流术语)[2]。现代物流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大生产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80年代中期由欧美提出的。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首次提到"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一词。目前对于第三方物流解释很多,国外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在我国2001年公布的国标《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2]。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认定的所谓第三方物流是相对第一方,即买卖合同中的卖方、运输中的发货人,或第二方即买卖合同中的买方、运输中的收货人而言。他是根据第一方、第二方的委托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的。因而,在物流业中,除第一方、第二方以外的物流经营人均可称之为第三方。第三方物流的分类与性质现代物流业通常对第三方物流的分类有:1、承运人型,主要是船公司、无船承运人、陆路承运人;2、客户代理人型,相对第一方、第二方而言的第三方,即受第一方、第二方的委托为其提供服务的人;3、仓储经营人型,对客户提供的原料、商品或其他进行储存、加工、装卸的经营人。根据现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业务活动来看,其性质是:1、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不拥有自己的商品;2、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可拥有自己的运输工具、仓储设施、装卸机械或其他硬件设施;3、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可分别为第一方、第二方提供服务,也可同时为第一方、第二方提供服务;4、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在提供服务后有权收取费用(其中包括佣金、差价);5、在与第一方、第二方订立合同后,或取得第一方、第二方代理权后,应在合同范围内从事活动,承担合同责任,并不得将代理权转让给其他人;6、在法律上,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必须进行登记,并受制于相关法规的制约。从上述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基本性质看,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主要是接受委托,就有关商品运输、转运、仓储、加工、进出口报关、进出口报检、装拆箱等业务服务的一个经营人。因此,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对同一商品的物流活动同时受制于多个合同的制约[3]。第三方物流与国际货代的区别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与国际货运代理人、无船承运人的关系:现行的国际货运代理业主要从事货物运输、进出口单证制作、代客户进出口报关、报检等业务。但一旦成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后,其业务范围有进一步的扩展,如货物的零星加工、包装、货物装拆箱,货物标签,货物配送,货物分拨等。此外,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大多在通过软件服务的同时提供硬件服务,即可对客户提供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仓储设施,并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有的设备或设施,从中获取更大的“附加价值”或“附加效益”。然而,国际货运代理人即使从事第三方物流,或成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但其地位仍受到定义限制。可以说,国际货运代理人和无船承运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成因基础。从目前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出身”看,大多是国际货运代理人、仓储经营人、运输经营人。他们是在经营传统业务的同时进入物流业,并逐步为客户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务。[3]第二章 中国国际货代业的现状中国国际货代业的发展史综观我国货代业短短几年发展,以下几个阶段可反映货代行业的阶段性兴衰与变化:国家垄断阶段。1993年以前,由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即业内常说的中外运(SINOTRANS)在国家政策保护下高度垄断外贸运输业。1993-2000承运人控制的货运市场阶段。前期:货代市场由垄断走向开放经营(但对外资企业依然严格限制)。由于在这一时期航运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带动进出口贸易猛增,中国航运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按照经济学的规律,供给方占据了更有利的谈判地位,货运市场的控制权转移到承运人一方,那时因船舶舱位不足而甩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一阶段,航运市场供给不足、运价信息不透明、由于政策的保护而很少有外资企业的竞争、承运人货运网络不完善而对货运代理的依赖等原因,使国内贷代企业用简单的经营手段却赚取了超额利润,享受了短暂的“黄金时代”,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也形成了行业的初期规模。后期:这一阶段是货运市场分化的前导。国内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中国海运公司(CSCO)等大型承运人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货代机构,航运市场的开放使外资船公司,即一些大型全球承运人开始直接向国内的货主企业揽取货物。在舱位与订舱佣金决定着传统货代业经营与利润空间的市场里,货代中间人的身份受到挑战,经营环境日趋恶化,老牌的SINOTRANS也无力阻挡市场的规律。例如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设立及运价指数的公布使运价市场信息公开化,可以标志着货代暴利时代的结束:2000年6月以来,上海9家班轮公司以市场变化为由,先是取消上海至东南亚各地区的到付运费佣金,接着到欧洲、澳、新航线的到付佣金由降到[4],虽然经各方交涉而有所抵制,但佣金制度已经动摇。船公司在其自身已经具备货代功能的前提下,对公共货运代理的依赖性显著降低。承运人一体化销售的成熟,并不仅仅威胁到眼前的代理佣金,而是作为中间环节的传统货代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货代企业在这一时期比前期明显衰落,如果继续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利润空间,构筑新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我国货代市场走向分化的动因。2000年开始的分化时期。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使货代企业面对严峻的生存市场环境,开始反思与探索,靠出售提单、倒卖差价、套取佣金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货代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经历了畸形的不正常时期而开始自我调整,在服务创新、企业转型等方面开始战略思考,正在向提供增值服务,创造市场价值的新经营群体转化寻找突破。近几年来,在商务部和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中国货运代理市场已步入健康发展阶段。在市场不断规范的运行中,无照经营的地下货代大大减少,非法货代的生存空间也日趋缩小,而合法货代不断成熟壮大。截止到2003年年底,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达4384家。更重要的是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货运代理行业走向市场化,规范化。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成立于2000年9月6日,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货运代理行业的民间组织,是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与货运代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的行业组织,同时吸纳在中国货运代理、运输物流行业有较高影响的个人作为其个体会员。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直属商务部领导,拥有直接会员(包括23家团体会员)约600家。协会的成立为各会员企业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期共同维护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公平、公开的市场经济秩序,是行业自律的重要组织[5]。货代行业的最初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业内的竞争者,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运行方式决定的,这种结构极不稳定,在大规模的经济、技术变革和竞争变化的条件下,行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上面的过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我国国际货代业当前宏观环境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一直处于船、货之间,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业务范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简单环节性劳务。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使我国传统的货代企业市场份额处于一种迅速下滑的状态。在一般货运市场,船公司纷纷采取服务延伸战略,实施营销一体化,提供集承运、货运代理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目前,我国的中远、中海等大型航运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货代机构,直接向货主销售舱位。国外船公司也纷纷突破政策限制,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我国设立了6家独资货代公司。船公司的一条龙服务对传统的货代业务有很强的替代性,这种船、货代一体化的捆绑式服务,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以差价和订舱金为盈利目标的传统货代产业的生存基础。在多式联运市场,除了船公司不断延伸内陆运输服务,努力拓展门到门运输外。一些海外船公司与铁路部门纷纷联合,推出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直接提供一票到底的多式联运服务,使货运代理的转运及多式联运业务面临进一步的冲击。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宏观因素中,两个因素对国内的货运代理业产生主要影响,一个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二个是经济全球化。入世对我国货代业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货代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机遇。(1)入世货代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由于WTO的加入,中国将逐步彻底开放货运代理市场,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独资企业的限制,国外的货运代理公司将在中国市场同中国企业直接竞争,他们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国际化的网络经营不可避免的要冲击国内企业。截止2001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已经达到2100多家,但是其运营规模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5]。入世后,我国货运代理市场进一步开放,承诺是第一年允许外方控股,不晚于第四年允许外方独资。因此,货运代理将面临新的竞争格局。首先,一大批外资船公司将纷纷建立自己的货代公司,直接和全面的控制货流,参与市场竞争。与国内船公司设立货代机构相对应,海外船公司逐步获得货代经营权,设立独资公司,享有报关、揽货和使用货代专用发票资格,并被允许在全国设立多家分支机构。因此,对公共货代公司的海运货代业进一步造成严重冲击。与此同时,他们还用多种竞争手段挤压中国货代的经营空间。如对出口货,以远低于给货代的运价向出口人直接报价,轻而易举的抢走我们多年的客户;通过其海外的国际网络,用在信用证上“指定货代”的方式架空我国货代;在与我国货代签定订舱协议中,增加苛刻的限制性条款,限制我国海运货代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如果说入世前外资船公司参与货代业务在企业数量上和业务流程上还是有限的话,那么入世后将有大量的外资船公司全面的参与到货代业务上来,无疑将对我国的公共货代公司造成巨大的压力。其次,中外合资的货代企业将纷纷走向独立。入世后,海外船公司的经营将更加自由,特别是其内地运输服务将更加不受限制,外资公司对我国市场觊觎已久,他们进入我国市场的策略往往是先合资,建立进入市场的桥头堡,利用和我国企业合资的机会了解和熟悉我国市场,一旦时机成熟就抛开合作方,独立进行业务和网络运行,占据我国市场。此外,大批船公司和航空公司纷纷开拓物流业务,进一步控制货源。这些公司将直接控制大货主,使货源进一步从中国货代流失。入世后开展物流业务的船公司和航空公司将越来越多,甚至港口、铁路、仓储、生产和商贸企业纷纷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和便利条件也将参与到物流的洪流中来。随着新的竞争主体的出现,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2)入世货代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商品运输和商品交换是互为条件的,货物运输市场是经济贸易对货运劳务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将出现相应的增长,货运市场也伴随着出现活跃繁荣的景象。其主要表现为:外贸迅速发展,货运量增加。入世第一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即有显著增长,而进出货运量的增长是我国货运代理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据国际经合组织预测,中国加入WTO后,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3个百分点,相当于3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世界大工厂,为我国国际货代行业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办厂,他们对货运代理的要求更为广泛,这就为我国货运代理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提供了用武之地;我国运输管理体制将在发展中改革。在我国,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运输市场完全形成买方市场格局后,流通的地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流通现代化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继续发生重大变革,全国推行流通现代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这就是“一战式”的综合物流或多式联运服务。在国际上,我国的进出口商品要求多式联运、综合物流、集运等“一战式”服务。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要求我国建立综合性的运输体系,使各个运输方式在一个总的目标下工作。这个总体目标就是提高国家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快速、经济、安全的运输和物流服务。享受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最惠国待遇有利于保护我国企业在国外的权益,有利于消除外国对我国在运价、港口附加费等方面的歧视待遇,有利于在多边框架下解决双边的纠纷。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货代业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含义是指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配置已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地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推动力,通过交叉投资、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它的产生意味着“无国界经济”及“地球村”等现象的显现,表明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货运代理作为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国际运输的一个环节和子系统,也正在深受全球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比加入WTO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增大物流的需求量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迫使国内外工商企业为参与市场竞争,越来越注重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培育在技术、管理、采购、营销等上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把非核心的如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作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是现代物流产生的重要动因。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特征之一是“两头在外”(物流的需求方和供应商多为跨国公司),现代物流服务作为传统货运服务的替代品,前者同后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功能的集成和基于合同为基础的客户合作伙伴关系,由此导致物流服务的发展潜力巨大,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2)改变货源的分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就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内部生产、贸易和投资已分别占世界生产的2/3、世界贸易总量的70%和世界投资总额的80%以上。反映在中国对外贸易的构成中,加工贸易比重已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的加工贸易就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货物运输的安排方式上,基于安全、快捷等服务要求,这些贸易通常是在国外已选择好承运人或货运代理,一般不会随行就市,且采用FOB指定货的形式,这时具备全球网络优势的跨国物流服务商就成为他们的首先目标。目前中国进出口货物运输合同中已有50%比例采用FOB条款。加入WTO后,跨国公司会进一步涌入中国,中国进出口总量虽从绝对数量上会急剧增长,但由于增长的大多为跨国公司内部的FOB合同货物;目前国内货代企业由于普遍缺乏海外网络,导致货源结构主要为CIF出口预付货源,因此在这些增加的货运量中能真正落入国内货代企业手中的比例不仅不会较加入WTO前提高,反而很有可能降低。(3)重组货代业的结构跨国公司之间的横向兼并购将使货代业产生分化重组。德国邮政、马士基物流、荷兰邮政等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目前全球居于领导地位的货运和物流巨头,同他们大规模的推行并购战略密不可分。德国邮政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事例。它在1990年前还是一个传统的邮政企业,其后通过资产重组、改制上市、专业经营等走上了业务扩张的道路。1998年花费巨资收购了世界性的物流公司DANZAS,为同美国UPS和FEDEX抗衡,2001年又出资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捷运公司(AEI),这些收购奠定了其物流霸主的地位,通过购买汉莎公司的股份,使其在DHL的股份已达到75%,实现了对DHL公司的绝对控股,确立了在快递业务上的龙头地位。通过以上并购,形成了目前信函、快递、物流、金融等四大板块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货代企业和上市物流企业。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的涌入,政策的放开,货运物流行业是外资兼并收购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国内货代企业的现状,基于资源、市场、业务对称或互补的原则,这些并购行为将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一般不会并购目前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中小货代企业。从长远看,这些并购、重组有利于规范经营秩序,加速产业集中,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对促进该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从短期看,资源、业务及产业的过分集中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小货代企业带来冲击和挑战。综合以上,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使得货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命力在于其网络优势。目前,跨国货代优于国内货代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海外客户、指定货源、全球网络和信息系统这四个方面,其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是其全球网络经营的优势,其它三个方面是网络优势派生和发展的产物。正是由此,有人将德讯(KUEHNE & NAGEL)、泛亚班拿(PANALPINA)、辛克(SCHENKER)、联邦快递(FEDEX )等这些跨国货代形象地称为网络货代,2005年市场完全放开,允许他们独资经营以货代为核心的物流业务,他们不仅在指定货源市场中占据主导,而且可通过在过渡期内的控股收购,吸引和争取部分预付货客户和市场,市场竞争的结果将导致过渡期结束后国内一部分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 图1 SCHENKER 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第三章 中国国际货代业的发展形势货代行业营销策略概述货运市场是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统一体,需求方为广大的货运服务消费者,即客户,供给方就是众多的货运公司,业内的众多企业都是竞争者。企业要想在经营中取胜,除了分析大的宏观环境和自己企业控制的资源外,还必须对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制定出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战略。国际货代市场的客户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1)国际货代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在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上,客户需求具有无限扩展性:如过去未曾有的对货物流向跟踪并提供信息的需求现在已成为货主选择货运服务的主要条件之一。作为货运企业要不断开发新服务项目,以适应客户不断提高的需要。在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上,客户需求具有多层次性:例如出口商强调运价的低廉及舱位的保证,而进口商可能更重视到货的服务,如通关能力,安排内陆运输的费用等。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为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提供了可能[6]。在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上,客户需求具有分散性:随着国营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大量中小型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商在国内的投资或独资企业都可以独立的经营外贸进出口业务,客户群数量激增,在地域上分布的更加分散,同时在每一单的托运量也比较少,但频率高。这要求货运企业应采取灵活的揽货方式和服务方式,适应货运市场结构的变化。(2)影响客户需求的基本因素在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上,影响客户需求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货运服务质量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货运服务质量因素是影响国际货代市场客户需求的关键。因为随着货运市场价格信息的透明及深加工高货值产品对货运价格变动承受力的增强,经济因素已并非决定性因素。美国总统轮船APL公司向托运人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托运人最关心的需要中,及时交货占第一位,货运企业全面负责占第二位。说明货运市场上客户更关心稳定、可靠、全面的服务。货运服务质量是客户选择企业的最重要因素。这在一些著名的外资货代企业的部门设置上就清晰可见:在目前我所供职的国际货代公司---上海起帆宏鹰国际货运有限公司(EGL: EAGLE GLOBAL LOGISTICS),客户服务部门就是该公司的核心部门。客户服务这项工作贯穿货运的全过程,好的客户服务可以影响其对货运企业的选择。包括了舱位能否得到保证?货物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顾?业务员是否有较强的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提供的服务环节是否够广泛?付款条件是否优惠?是否能及时准确的提供货物动态?电话询问是否得到热情亲切接待?企业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竞争。社会文化因素:有些客户只信任本国的货运企业,而有些客户坚信国外货运企业能提供优质服务。但在非货运质量因素中,企业本身的商誉和形象会成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公司的内在企业文化常常决定了企业的商誉和形象。企业文化体现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他能帮助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影响客户选择提供货运服务的企业。国际货代业竞争者分析及市场定位策略分析和了解业内的竞争情况,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的基础。企业必须明确:谁是自己的竞争者?竞争者的经营目标是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弱点何在?(1)国际货代业竞争者分析对企业来说首先要识别企业的竞争者。随后就要确定竞争者目标,应尽可能的收集其资料,包括货运成本、运输质量、技术水平、揽货渠道、促销手段、投资规模、财务状况等等,借此了解竞争者的重点目标。接着要评估竞争者的优势及弱点,这项工作有时必须通过二手资料,借助行业协会,调查公司,客户联谊会等形式获得,发现竞争者的弱点也为本企业找到了争夺某一市场份额的突破口。
108 浏览 3 回答
332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3 回答
265 浏览 6 回答
295 浏览 6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85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4 回答
188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215 浏览 3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6 回答
243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