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9年一月初到三月初,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对07级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了顶岗实习的调研工作。调研采取了本人问卷、班级座谈会、电话访谈本人、电话访谈实习单位和走访实习单位等形式,共收回调查问卷271份,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召开了十一个班的座谈会,电话采访 人,走访顶岗实习单位 个。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处理,计算出了每个问题的选择答案的比例,以便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通过调研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80%以上的学生在商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的一般私营企业或大型了营企业顶岗实习。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未来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从事电子信息服务、基础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而主要的工作单位以私营企业为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比较全面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调查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时,8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时间最短的三个月。65%的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学到了沟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说明学生希望顶岗时间安排时间相对短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学到的最主要的不是知识能力,而是沟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这也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缺乏沟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在继续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超过90%的同学要有较好的继续学习能力,说明我们的学生是要继续学习的。而其它要关学习的问题间接反映出在学校的学习是很不够的,对将来的可持续就业是有很重要影响的。希望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养成更好的规律和习惯。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调研,发现他们对我院在教学方面的评价是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并建议增加实践教学课和项目教学;在教师配备方面,他们提出我院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建议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多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院授课;他们还提出学院应继续坚持学生顶岗实习,直接接触这会、接触企业,积累实践经验。通过走访调研,在我们接触的有我院学生实习及工作的企业中发现,我院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如:在我系李亚荣书记带队走访的申瑞软件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中有我院11名毕业生、12名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他们在公司培训和专人的带领下,很快掌握了各种技能,已能单独解决各项工作任务。有的学生表现突出,客户经常向企业提出表扬,企业领导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职业素养不够,技能不强而无法在企业坚持工作。企业反应学生做事不稳重,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缺乏自我认识,眼高手低,不珍惜锻炼的机会。因此,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了解到了企业对学生技能及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1. 能吃苦耐劳,扎实肯干,虚心好学;2.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 具有团队精神;4. 诚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5. 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6. 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7. 积极主动、灵活自信。企业希望学院能进一步开展企业人职业规划教育,以实际的例子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英语教育,很多岗位特别是相对于计算机岗位来讲,英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加深学生吃苦耐劳,工作踏实认真精神的培养。主要问题1.本次调研中90%以上的企业反映我院学生具有高职学生的通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没有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2.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较困难;3. 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专业学时较少,到企业后多数学生不能直接进行具体操作,都需要重新再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需求;4. 软件技术专业方面,不同的企业采用的开发技术、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学生难以实现订单式培养;5. 网络技术专业方面,专业内容设置上存在点面衔接不好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内容讲授较为详细,但缺乏突出重点;6.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及外语水平与企业需要差距较大;7.一些企业的规模很小,人员数量少,因此对人员的需求为一专多能,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实现这种培养。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建议1. 明确办学定位,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办学目标;2. 系部应加强深入的市场调研,深化校企紧密结合,及时了解市场、行业的发展动向和企业的用人需求;3. 加强实践教学,模拟实际应用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环境差距,以项目实践带动教学的展开;4. 在现有的专业方向基础上,按课程或模块更加细分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结构和体系,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职业发展规划思路,有针对性地掌握实践操作知识模块,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5.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积累实际岗位职业实践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授课效果;6.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包括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抗挫折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增强职业道德,这一点我们除了在教学工作中给予重视之外,还能借鉴培训机构的经验,在学生走向企业之前有专门的教师,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7.加强计算机基础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8. 在大基础的前提下对学生按技术门类进行小班授课,在扩展学生专业技能广度的同时,注重培养企业岗位要求的重点技能,形成我系IT行业高技能人才的竞争优势;9. 建议继续推动教师的培训工作,把教师的自主学习与系统培训结合起来;10.建议引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优秀企业文化,充实教学内容,强化系部管理,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11.紧密注视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岗位结构的新动向,适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内容,保证我们的教育体系始终是适合与促进人的发展的,是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并走在市场变化之前的。通过此次调研能看出“打造高技能技工,走企业合作的办学道路”是十分准确的,但同时也看到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深与企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将校企合作做到实处,为学校为学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柳州市强大的工业背景为学院提供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 凝练了“依托柳州,校企合作,产学互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院里面有工厂,车间里面有教室”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格局,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打造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我院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十五”期间, 重点建设和改造了机电、汽车和电子电气等专业的实训条件, 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90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中心,14500平方米的电子电气实训中心, 计算机、管理、艺术设计、音乐等专业的实训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近两年来,学院又进一步加大对机电、汽车、物流、电子电气等优势专业实训条件的投入,新建和完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5个,实训实验中心(室)18个,校内实训(实验)室、车间96个,其中,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挂牌项目1个,推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立项建设的1个,建筑面积达到51368平方米。经过全面规划,重点建设,学院大多数专业逐步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集实训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及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实训条件的改善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完善校内实训基础设施的同时,从2001年起我院就开始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把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去。根据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柳州的工业优势,学院先后与柳州市内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实训教学协作关系, 共建立了6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并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二、“以产养学、以产促学”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及其管理机制我院坚持“校企深度融合, 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其特色鲜明的多种生产性实训模式正在全面推开并不断深化。合理安排基础实训——生产性实训——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实训项目,使能力培养递进提高;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 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工学结合市场化、经济化、校内化。生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探索生产性实训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1.校企合作“承接生产加工”型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我院依据自身的师资、技术及设备等优势, 充分利用柳州工业基地的天然优势,并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性质、特征,将专业实训教学有机融入柳州经济产业链当中,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例如:学院机电工程系与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承接生产加工业务,连续多少年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2002-2006年共实现产值7100万元,利润685万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收入除用于补偿实训教学的能源、材料消耗以及设备磨损外,还有一定结余可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学院制造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已由“输血”式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具有“造血”能力的生产性实训,增强了办学活力, 初步实现了“以产养学”。同时,企业共享学院实训教学设备资源,在不增加生产设备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生产能力,改变了学院以往与企业合作中只共享企业生产设备资源的传统合作模式,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实现了校企双赢。2.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生产性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共建共享”模式,即学校提供场地,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较好地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以“共同建设、共担风险、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合作原则,成立校企共建小组,学校依据雄厚的办学基础,为企业提供经营理论和创新理念指导;企业凭借市场体系中的实践运营,为学校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办学策略。学校的宗旨是满足教学的需要,企业的目的是满足生产的需要,这种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求,又能规范各自的行为, 真正实现双方共赢。二是“筑巢引凤”模式,即学校提供场地,吸引企业独自投资建设。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投入比较少,风险比较低,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少;但不利于学校直接参与管理,难以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筑巢引凤”的另一种方式是学校利用校内场地独自投资建设,引入企业进行经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自主权较大,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 但投入比较多, 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根据市场调查和评估,我院决定在建设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时尝试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模式, 选择柳州市多少家大型物流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共建单位, 其中重点是与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桂中海迅是由柳州市商贸控股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中海物流有限公司于2002年9月共同出资组建的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是自治区和柳州市开展现代物流的示范项目单位,也是目前广西第一家能“一体化”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和精益JIT 配送的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国内物流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并作为2005年柳州市现代物流现场工作会上的重点推介模式。经协商,学院在校内提供占地面积为9600㎡、规划工业物流仓储面积约7000㎡的建设场地,实训基地预计总投资额为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0万),学院投资466万元,负责仓库、现场教室及叉车培训基地建设等,桂中海迅投资万元,负责购置物流设备及办公设备等。建成后建筑物所有权归属学院,物流设备及办公设备所有权归属桂中海迅。桂中海迅租将该实训基地用于经营和培训,按一定比例支付报酬给学院。实训基地从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等柳州知名物流企业挑选一线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承担学生的实训指导任务, 并提供实训材料,解决学生的在校实训。同时该公司利用学院的理论教学优势,进一步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在基地有选择地进行实际经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减少运作成本。我院与桂中海迅物流公司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共建,本着合作、发展、共享、挖掘潜力、优势互补的原则,着眼于培训和提高企业员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技能, 着眼于造就与世界先进科技发展相结合及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基地的建设以良好的校企合作、紧密的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化和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为目标, 找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交汇点,既兼顾了学校、企业的利益,又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用得上、出得去,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学生的共赢。3.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管理机制第一,开展对生产性实训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生产性实训教学的顺利实施。通过培养高水平的生产性实训管理队伍,组织生产性实训人员学习同类院校生产性实训方面的有益经验,使其掌握生产性实训的程序和内容,同时提高生产性实训负责人对基地运行的整体把握能力,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生产性实训的质量控制。第二,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制订“生产性实训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户,严格执行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安排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对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如期解决生产性实训目标。第三, 制订“设备管理办法”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仪器设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均纳入学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 做到购置合理、验收严格、责任到人、物帐清楚。实行目标责任制,以“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严格把关”为原则,建立季度、学期和年度报告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制度、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及时向学院主管部门汇报生产性实训实施情况, 对生产性实训进行及时全面的跟踪监测。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校外生产性实训模式我院在校内实训基地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同时, 积极利用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1.在订单式培养的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我院适应企业需要,采取“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共同培养”的形式,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训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订单式”培养。自2003年以来,学院先后与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学生在学习期到订单式培养企业进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对人才规格的特殊需求,与学院签订协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三个专业选拔103名学生组成“柳工班”,并按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生产技术岗位技能要求和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学院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毕业后全部由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录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学院签订协议,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选拔126 名学生组成“五菱班”, 实施“加工中心操作和数控机床维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订单培养”,学院还与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签订协议选拔38名学生组成“柳钢行车工班”,学生考核合格全部被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录用。2.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2007年4月,学院依据既定的专业实训教学计划,组织电子电气工程系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共340名学生到广东省东莞市伟易达电子厂进行为期半年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在此期间,企业为学生开设了与生产管理和团队精神训练等有关的系列课程,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技能, 又培养了职业素养,并能获得一定的生活津贴。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学院派出多名专职辅导员到实习工厂进行管理,同时安排若干名专业教师到同一实习工厂挂职锻炼,并协助工厂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系领导也每月到实习工厂看望学生,与实习工厂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协调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生产、思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正常地进行实习,解决工厂布置的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