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有三种隐喻。一种是山水、事物的真实形象比喻,读起来很舒服,感觉恰到好处。二、抽象思维和感觉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或者相反,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神秘。三是利用隐喻与本体在价值层面上的强烈反差的逻辑,实现对对象的嘲讽,使作品更加诙谐幽默。
第一种比喻在书中很是常见,如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老成”用在雨上,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很新颖,但恰到好处!
第二种比喻是全书中的亮点。方鸿渐从海外归来,他的“光荣归来”震动了家乡的小城。先是报纸刊登了这条新闻,然后他被邀请到母校做“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学术报告。鸿渐在县省立中学演讲时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使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的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耳朵失去贞操是因为耳朵进了污秽之言,这种换位的应用钱先生可谓炉火纯青。上述这个例子,变抽象为具体,采用了以虚为实的手法。书中还有一些把具体变成抽象的句子,把具体的感受比作抽象的物体。
第三种比喻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关键在于他所用的喻体。比喻与本体的强烈对比的效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嘲讽李梅亭时说他“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眼睛与鸡蛋,本无联系,作者想常人所不能想,用夸张的手法来贬低李梅亭,让读者对之产生厌恶之情。又挖苦他“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的春气入耳,蠕蠕欲活”,更突出了李梅亭的性格特点。
钱钟书在他的《旧文四篇》里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所在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愈大,则相同之处愈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对隐喻艺术的深刻研究,加上他高超的想象力,使他在小说中形成了许多自发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