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的历史: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当时的名称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多,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禅城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
但在明代,祖庙遭到破坏。
明洪武五年,祖庙得到重建。
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
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塑北帝铜像。
自此,祖庙初具规模。
光绪二十五年,富裕的禅城人捐钱捐物对祖庙进行首次大修。
祖庙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当时,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禅城当时手工最出名的石湾瓦也被放在了祖庙的屋脊上。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灵应祠大堂后面庆真楼的砖木结构改成了混泥土结构。
据当时参加了修缮工作的梁诗裕先生说,当时动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修缮工作。
扩展资料:
佛山祖庙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为北帝庙。
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朝洪武五年重建。
之所以称之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的缘故。
明初重建祖庙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
祖庙不断扩建,至清代初年,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完好保存至今。
现存前殿、正殿、庆真楼、锦香池、万福台等五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多为明清建筑。
设计巧妙,技艺精湛,是我国独具特点的建筑群之一。
尤以装饰工艺精巧华丽而著称。
瓦脊上密布石湾陶塑,院壁上点缀砖雕和灰塑,构思奇特,刻画细致。
富有浓郁的地方民间工艺色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划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佛山市博物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