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沫若挖陵墓的事,最流行的说法是说他想找到《兰亭集序》真迹。
郭沫若除了是位文学家,还是个历史学家,他对历史挖掘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常跟随考古队一起考古。比较出名的是明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的挖掘事件。1956年,郭沫若和考古学家一起进入地下玄宫进行考古工作,并发现了大量的陪葬物品,金器、银器、珠宝、凤冠等各类文物上千件,这着实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这将为研究明朝提供更有力的事实依据。
网上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当时由于保护技术手段不足,尸身及某些珍贵的字画类文物被挖开后遭到腐蚀,一批文物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就受到破坏,考古工作也因此被叫停,而郭沫若身为带头人之一,被怀疑带有私心,不顾文物的保护,因此遭到唾骂。
但其实真相如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明定陵确实遭到了很大破坏,然而那也与随后发生的文革有莫大关系,事实上,定陵在文革期间被视批斗,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体也一度被抬出批斗并焚毁,墓中的文物也都遭到了大小不一的破坏。
后来,郭沫若想再次挖掘长陵,因为据说《兰亭集序》就在此墓中,而此次行动却受到周总理的制止。实际上,长陵发掘委员会由吴晗等7人组成,郭沫若应该只是参考陪同,他可能也是想挖掘的,但主要的敲定意见不在他那,可能因为他名气大,加上当时确实使文物受到了损坏,因此他才成了众矢之的。
网络上关于郭沫若的骂言有很多,几乎一边倒,但实际的情况是,这件事并非郭沫若一人所为,他是建议发掘者没错,但现在几乎所有的锅都让他背,似乎有些不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