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物理笔记各属性与学习的相关性一、问题提出二、实验方法三、结果记笔记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策略之一,笔记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及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1925年起,Crawford最早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笔记进行研究到现在,国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对笔记展开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尽管在记笔记是否有利于学习的观点上,有人认为记笔记对学习成绩没有影响,如Fisher、Harris、Fayol等。但更多的人认为记笔记在某些条件下能促进学习, 如Fowler、Faw、Kiewra、Slotte、Lonka等。KeiichiKobayashi在2006年对33个关于记笔记效果研究的元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记笔记总体效果是有利于学习的,但是有条件的。如讲课者变量(速度、组织性)、学习者变量(年龄、性别、先前知识、控制加工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材料变量(熟悉度、组织性、一致性)等是记笔记效果的影响因素。那么,在真实课堂条件下,学生笔记本身的各属性是怎样影响学习的呢?学生笔记策略与学习能力之间有何关系呢?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末有以笔记各属性为主题的研究。本实验就以初二学生为被试来研究真实课堂条件下物理笔记各属性与学习的相关性。随机选取江苏省镇江市某县级市区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被试,共52人,均龄岁。其中男生26名,女生26名。师生所用课本为苏教版初二物理教材( 8年级上册),学习内容为“升华和凝华”;一张A4纸(记笔记用);一份关于“升华和凝华”的测试卷,该试卷由两位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高级教师共同拟定,并经过预测修订,包含回忆测试题4题,近迁移测试题2题,远迁移测试题2题。1.步骤。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听课记录阶段, 时间为一节正常课时( 45分钟) , 听课内容为“升华和凝华”,学生在A4纸上记笔记。课后,回收笔记。第二个阶段是测试阶段,实验课结束后,休息10分钟(正常课间休息),学生进入教室进行测验,同时采取措施保证学生之间没有交流,确保测验成绩的真实性。2.计分。(1)对笔记质量属性计分。自编《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标准表》(见表1)。(2)划分笔记类型。分为传统型、线性、矩阵型和推理型(本实验中指主要以流程图的方式来说明知识间的前后因果关系的笔记形式)。(3)对测试题计分。回忆测试题,每题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近迁移和远迁移测试题,每题分两步,每对一步,就计“1分”,每题最高分“2分”。以上计分,均有两位初中物理高级教师独立评估,对差别显著的地方,重新商议达成一致,并求出评分者信度。3.数据处理。全部数据用进行统计分析。1.笔记质量各属性与即刻测验成绩、上学期期末考试总分的相关情况。(见表2)(一)被试(二)材料(三)程序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田玉兰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童萍江苏镇江市丹阳云阳中学邵卫平表1 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标准表内容完整(新知识要点)细节适当(对要点的补充说明)重点突出(重点与非重点有区别)层次分明(主次有条理)精加工(对知识的组织)3分完整适当突出分明很多2分部分不完整部分相差有些不突出部分杂乱有一些1分很不完整过多或过少很不突出很杂乱几乎没有2009年7月(上旬)总第155期调研分析91由表2可知,内容完整与即刻测验总分存在显著相关(P<);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与近迁移存在显著相关(P<);笔记各属性与回忆测试和远迁移均不相关(P>)。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与期末考试总分存在极其显著相关(P<);精加工与期末考试总分存在显著相关(P<)。即:内容完整能预测即刻测验总分,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能预测近迁移;学生笔记策略水平与学习综合能力呈正相关。2.笔记类型属性对即刻测验成绩的影响。本节课学生采用的笔记类型只有三种:传统型、线型和推理型。(见表3)由表3可知,笔记类型在即刻测验总分(P<)和远迁移(P<)上存在差异;而在回忆测试和近迁移上不存在差异(P>)。对差异进一步检验,由表3可知,在影响即刻测验总分和远迁移的效果上,都存在推理型>线型>传统型;而三种笔记类型在影响回忆测试和近迁移的效果上都没有差异(P>)。因此,可以认为笔记类型影响远迁移和即刻测验总成绩。四、分析与讨论1.真实课堂条件下,笔记的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是预测学习效果的两个重要属性。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推论,真实课堂条件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和精加工不能预测学习效果,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是预测学习效果的两个重要属性。真实课堂条件下,由于教师板书经过精心设计和本节课新知识内容不是很多这两个原因,学生笔记几乎都能做到重点突出和层次分明,出现天花板效应(这两项,除了个别学生得2分外,其余全得3分)。与之相反,精加工涉及对信息的组织,属于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只有少部分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精加工能力,出现地板效应( 除了个别学生得2 、3 分外, 其余全得1分)。因此,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和精加工不能预测学习效果。近迁移涉及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应用,笔记中的信息量与组织方式影响学生发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学习态度、习惯或技能等导致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两个属性存在差异,而信息量上的差异又导致了近迁移能力的差异。因此,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成为真实课堂条件下预测近迁移能力或测验成绩的两个重要属性。笔记的各属性与回忆成绩和远迁移成绩都没有相关性,这可能在真实课堂条件下,也出现了两极效应。对于回忆测试,可能因为真实课堂条件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并记忆了重要的新知识,成绩出现天花板效应;而对于远迁移测试,因为需要新旧知识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不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于是出现地板效应。这提醒教师在选择课堂测试题时,太容易和太难的习题应占较小比率。2.采用推理型笔记技术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尤其是远迁移能力。从信息加工过程上看,推理型笔记技术与线型笔记技术相比,增加了对信息重新选择、组织与整合的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认知努力。从信息组织形式上看,推理型笔记技术比线型笔记技术能更能让学生理解并整合知识。另外,推理型笔记技术强调知识点间的因果关系或知识间的来龙去脉,符合物理学习策略的特殊性,推理型笔记技术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尤其是远迁移能力。3.辅导学生记笔记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图表分析结果表明,记笔记策略水平与综合学习(下转第95页)922009年7月(上旬)总第155期表2 笔记各属性与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总分的相关系数表内容完整细节适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精加工均分期末考试总分.486**.341***即刻测验总分.326*.回忆测试近迁移.300*.330*.远迁移.表3 笔记类型对即刻测验成绩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传统型-线型传统型-推理型线型-推理型F P均分P测验总分± ± ± 回忆测试± ± ± 近迁移± ± ± 远迁移± ± ± 均分P 均分P注: 表示P<(双侧), 表示P<(双侧);期末考试总分为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数、外三门功学科考试成绩总分。* **吁全社会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身,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3.开展集体评课活动,编写《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指南》,落实教师教育行为。选取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公开课,组织教师观摩、评课和学习;编写《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指南》,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可操作性,让教师有本可依,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把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落实到教学行为上。4.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其复杂性表明,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实到行为上需要一个过程。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教师教育,可以给教师提供感受、分析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机会,从而提高其教学观察能力。5.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课题研究本身就是继续教育的良机。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可以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更新教育观念,创造出更新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6.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应灵活多样,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坚持“业余自学为主、短期为主、讨论为主”的原则,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进行校本培训。立足岗位,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沙龙式”讨论,能够有效地体现继续教育的灵活性,较好地克服人员分散、经费短缺和被动参与等困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内容直接影响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因此,继续教育开设的课程必须结合教育实际、教师的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首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包括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学习;其次,要突出改善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能力;最后,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应有前瞻性,对问题要有预见性。7.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从调查结果可见,处于转型期的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市县区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乡镇农村体育教师的学科素养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要求则更迫切。这体现了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要求,非常有利于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由市、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城区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双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讨论解决的体育教学问题,这样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递,先进教学经验得到交流,体育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发展。这无论对于体育教师个人的体育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体育课改成功了,整个体育课程改革才会成功。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是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对农村教育进行扶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而最关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朱万银.体育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付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8).[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6]柳斌.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