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类等不动的用样方法;而动物类等会动的用标志重捕法,即开始在某一范围内捉到一些目标坐上不会掉的标志,再在一段时间后在该范围内捕获同类型动物,看其中有标志的动物占了百分比是多少,在根据比例计科算出该范围内的种群动态。
毕业论文答辩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首先,可以介绍一下研究背景和意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答辩委员会介绍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强调本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接着,可以详细介绍本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这部分内容应重点描述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步骤等内容。同时,需要将本次研究所用的各种方法论述清楚。
3、论文研究结果及其贡献
然后,是论文研究结果及其贡献。本部分主要为阐述你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料、分析结果。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展示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4、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最后,是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这部分建议客观地列举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此外,也需要展望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本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资料扩展: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
此篇读书笔记对应于《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第三版第六章——Plant population dynamics. 理论上,植物种群动态也不过是Malthus理论的实例化和拓展,这是所有生物体的共性。植物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系列的 限制(constraint) 。 书上的这句话说得挺好, 植物像是被加了一系列限制条件的生物体 ,就像我们买股票时总要考量下自己腰包里有多少钱,以及我们不是巴菲特这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既然有限制就有 权衡(trade-off) ,即在有限的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会获得一定受益,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才有了竞争(competition)与拓殖(colonization)的较量、K选择与r选择的较量、种子大和种子多的较量,等等。 就是说,当 感知 到某些困难时,动物可以及时解决困难;但植物感知到某些困难时,还要考虑它能不能解决这些困难。 取消高考好不好?好,因为孩子轻松了许多。现不现实?不现实,因为没有高考,拿什么来进行社会选拔?这就是植物的烦恼。 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植物种群动态变得有趣。 请注意硅藻的特点:时代周期短。因而可以采用微分方程模拟其种群动态,也就是Malthus模型:自然会想到,硅藻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而是受密度依赖(density dependence)效应调控。从机理性的角度讲,硅藻的密度依赖效应具体表现在对 硅酸盐含量 的响应,也就是硅藻的限制性因子(依据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eibig's Law of the Minimum)。硅酸盐含量大于一个阈值时,d N /d t >0;小于这个阈值时,d N /d t <0。Tilman将这个阈值称为 资源平衡点 R* 。称这一理论为 Tilman的 R* 理论 。 将模型拓展到“多个物种、一个限制因子”的场景,则 R* 值更低的物种会遭到 竞争排除(competition exclusion) 。 继续拓展到“多个物种、两个限制因子”。假定A物种对资源2更敏感,B物种对资源1更敏感。当两个物种对自己的敏感资源消耗速度更快时,物种才可能共存(图1a)。 继续拓展到“多个物种、多个限制因子”。种群和资源动态可表示为:其中 代表物种 i 的内禀增长率, 代表第 j 种资源的含量, 代表第 i 个物种的死亡率, 是恒化器的资源周转率, 是第 j 种资源的供给浓度。 与书本第三章提到的密度依赖相比,这里做了机理性的细化,主要是由于硅藻的特殊性。 一年生维管植物通常用离散时间模型表征种群动态:同样,需要考虑密度依赖。可以采用第三章中提到的Ricker曲线及其解析方法探讨一年生维管植物种群的密度依赖效应。 但研究者不会仅止步于此,而是像硅藻那样,说清楚密度依赖发生的本质原因,就像口语考官总希望让考生把事情具体化,不要泛泛而谈。于是,研究者就把一年生维管植物的密度依赖效应拆解成 微地域限制(microsite limitation) 、 大小可塑性(size plasticity) 和 自疏(self-thinning) 。三者分别降低萌发率、繁殖率和死亡率。 所谓微地域限制,就是指当种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补充(recruitment) 就进行不了了。补充是指种子在适宜的生境萌发并最终生长到繁殖阶段的过程(也就是说,种子生长到幼苗后不幸死亡,这是不算补充的)。当种子数量超过环境所能接纳补充个体的阈值后,补充自然很难进行(图2)。 大小可塑性,大致是说:每个植物都认为,既然资源不够,那我每个 构件(module) 都长小一点,或者构件长少一点,或者我能量都分配到营养器官,先保证我活得下去再说。这也是构建生物的特性之一。不管植物怎么操作,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生育力(fecundity) 下降了。这种思想,推演出了两个结论:一、 产量衡值法则(The law of Constant Yield) 。这个法则相信做生态的人都熟悉到要听烂了;二、书本第三章提到的 争夺竞争(scramble competition) ,也就是个体平分有限资源。而争夺竞争会让种群动态变得不稳定。 自疏,其实就是密度依赖导致的死亡率提高。 –3/2自疏法则 就是代表之一。随后又牵扯到不同学者对–3/2这个自疏指数究竟有多大的争议,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实问题在于,如果三种密度依赖机制都成立的话,如何设计实验区分三种不同机制,来研究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对重要性?或者问,分别有哪些模式是一定由三个机制中的其中一种、而非其他两种涌现出来的。 种子库(seed bank) 是另一个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考虑种子库时,种群动态变为:其中, B 代表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 d 代表种子死亡率, g 代表萌发率, f 代表生育力。种子库的存在有利于种子逃避恶劣天气,等待气候适宜时再萌发。 如果种子库这个策略很不错,为什么并非所有一年生植物都有种子库?一方面,一些植物产生少量的大种子,这些种子竞争力强,但进入种子库后很容易被捕食者捕食;另一些植物产生大量的小种子,这些种子竞争不过前者,但能进入种子库,等条件适宜时萌发。另一方面,一些种子的策略是在“空间上逃避(escape in space)”,即避开不利生境,寻找有利生境以萌发,这种策略叫 传播(dispersal,或扩散) ;另一些种子的策略是在“时间上逃避(escape in time)”,等条件适宜时再萌发,这种策略叫 休眠(dormancy) 。总结起来,就是说,你种子库可能的确是个不错的策略,但我也有其他策略去适应我所在的生境,你这种策略要搬到我所在的生境里(或者我的种子性状),可能是行不通的。就像每个人都会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一样,不是说成绩好、荣誉多就是成功的,成绩不好、荣誉少就是失败者(开始鸡汤...收住)。 引入草食者后,相当于人为地构造了捕食者–猎物系统。可以从Lotka–Volterra模型出发,分析草本植物和捕食者的种群动态。经过作者的推演发现,若捕食者不存在密度依赖,则系统平衡点与草本植物的内禀增长率无关;否则有关。 也可以从权衡的角度去解读,即如果竞争力更强的物种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吸引,那么竞争与逃逸捕食就构成了一对权衡,从而促进草本植物的物种共存。 多年生草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寿命长、难计数、通过根状茎或匍匐茎横向传播。这时候,采用 生物量(biomass) 而不是种群个体数来模拟种群动态。 彩票模型(Lottery model) 是一种空间隐含模型,它将空间划分成大量网格,但并不指明网格的位置。每个网络能够塞一个构件。初始状态下,构件就已经塞满整个空间。随后,只有当构件的死亡发生,腾出位置时,才能塞下新的构件。而新的构件到底塞哪个物种,这取决于每个物种的生育力。在A、B双物种系统种,A种群动态可表示为:其中, 为被A种群构件占领的网格数, 为死亡率, 为空间内网格总数, 为A种群的生育力。显然,当 时,B种群总会被竞争排除。但当A种群生育力受密度依赖调控,并且大于一定阈值后,A种群生育力低于B种群时,共存就发生了。 显然,该模型将生物量简化为构建数量,作出了“生物量简单相加”这一假设。但实际上 混种(mixture) 有时候比 单种(monoculture) 能达到更高的产量,这种现象叫做 超产(out-yield) 。这里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 BEF)的理论,一个是 取样效应(sampling effects) ,即恰好取到高产的物种,使混种体系产量很高;另一个是 互补效应(complementarity) ,即生态位分化使混种体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产量。目前BEF是国内生态学研究中当之无愧的热点,实在太多人研究了,在此不作展开。 提起林木就让我想到基于个体的模型(individual-based modeling),想到储诚进老师课题组做的林木个体间的高阶相互作用。为什么林木就要基于个体,草本和藻类怎么就没有提要基于个体呢?显然是因为传统的模型用到林木种群动态上出问题了。 空间效应在森林中是不容忽略的。简单地用空间平均密度或平均场理论考虑空间效应,模型的解释度是不够的。常见的过程,例如竞争、环境异质性、随机效应发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种子传播的远近造成不同物种搜索适宜生境的能力不同。林木个体仅和周围的个体发生竞争,而不是全局范围内的所有个体。 因而,常常采用基于个体的空间显式模型模拟林木种群动态。其中,最重要的四个组分是 生长曲线(growth kernel,或生长核) 、 死亡曲线(mortality kernel) 、 生育曲线(fecundity kernel) 和 传播曲线(dispersal kernel) 。 捕捉更多变异就要付出代价,例如降低模型的普适性、增大模型验证成本、增大随机误差,等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还能像最初的生态学理论那样发人深省,的确是让人担忧的。 随着Malthus理论的实例化,我们固然能够得出有关某一特殊研究材料的特殊结论。但,科学可能更希望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如何突破这种“It depends”的僵局?上一篇: 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四)——捕食者–猎物互作 下一篇: 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六)——物种共存
分子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环境 污染物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与环境微生物关键降解酶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应用相关的分r生物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技 术、基因重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污染物降解基因检测、筛选和克隆方 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分子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环境污染物;降解 随着现代j:\地技术的发展,多环芳烃、含氯有 机物和硝基苯类化合物等人工合成井难以降解的 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严重地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 发展。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对受污染的水体及土 壤进行处理,凸显了其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研究 人员发现并筛选到一些微生物,它们不仅对环境有 较高的适应性、对污染物有较高的耐受性,而且对 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效率和专一性。然而环境中 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中仅有少于1%可通过传统的培 养方法进行培养、分离和纯化,绝大多数细菌需要 非常严格的营养条件川。因此,为了对修复环境有 所贡献却难以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更全面了解,也为 了筛选到更多有利于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菌 种及其关键酶基因,分子生物技术和手段逐渐被广 泛应用到环境可降解污染物及降解机理方面的研 究中。 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 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分子生物技术进行了介 绍,并总结了它们在污染物降解基因检测、筛选和 克隆方面的应用。 1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分子生 物技术 及其相关技术 PCR是一种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半保留 复制原理,在体外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 DNA区段从而得到大量拷贝的分子生物技术。根 据其模板、引物来源或扩增条件的不同,PcR技术 可分为以下几种:(l)反转录pCR(RT一PeR)技 术,将mRNA反转录为cDNA后再对其进行PCR 扩增,可用来构建cDNA文库,分析不同生长时期 的mRNA表达状况和相关性以及mRNA的定量测 定等;(2)巢式PCR技术,在扩增大片段目的DNA 时,先用非特意性引物扩增再用特意性引物对第一 次扩增产物进行第二次扩增,以获得可供分析的 DNA;(3)竞争PCR技术,是一种定量PCR,向PCR 反应体系中加人人工构建的带有突变的竞争模板, 通过控制竞争模板的浓度来确定目的模板的浓度, 对目的模板作定量研究;(4)实时荧光定量PCR技 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人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 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 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该法已广泛用于基因表 达研究、转基因研究等方面;(5)扩增的rDNA限制 酶切分析技术,根据原核生物rDNA序列的保守性, 将扩增的rDNA片段进行酶切,通过酶切图谱来分 析菌间的多样性;(6)RNA随机引导PCR技术,基 于任意寡核昔酸引物与RNA之间可能的配对,在 低严谨度条件下经聚合酶催化使链延伸,将细胞总 RNA或InRNA作为反转录反应的模板,此技术结 合单链构象多态性,用非变性胶分辨大小相同而构 象不同的片段,可用于诊断遗传突变及分析污染条 件下序列的多态性;(7)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检测PCR引物结合 位点序列改变的方法,通常以10bp的寡核昔酸序 列为引物,对基因组DNA随机扩增,电泳分离染色 扩‘增产物,再分析多态性。 技术 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在细胞内与特 异的互补核酸序列杂交,通过激发杂交探针的荧光 来检测信号。荧光探针比放射性探针更安全,具有 较好的分辨力,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步骤。近年来, 由于FISH技术具有灵敏、便捷等优点,迅速发展完 善成为研究环境微生物的有力工具。此外,可用不 同激发和散射波长的荧光染料标记探针,在一步反 应中同时检测几个靶序列。该技术主要包括试样 固定、预处理、预杂交、探针和试样变性、杂交、漂洗 去除未结合的探针、检测杂交信号等步骤。由于 165rRNA具有遗传稳定性,因此成为FISH技术检 测最常用的靶序列。 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是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通过 酶切扩增等手段获取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 组DNA分子,再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让外源基因得 以表达。在已经分离出的许多菌株中,与降解能力 有关的基因多在质粒体上。由于质粒很容易在细 菌的繁殖过程中遗失,对细菌降解能力的长期稳定 非常不利,可将其与污染物降解有关的酶基因重组 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进行表达,以此构建的各种 生物降解特性增强的重组菌可用于污染环境的治 理修复或发酵某些废弃物。 生物信息学 20世纪后期,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数量上和 质量上极大地丰富了基因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 库、酶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等许多生物科学的数据 资源。已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科研组织建立了生物 信息数据库,如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叩ean MolecularBiologyLaboratory)核酸序列数据库和美 国国家生物技术情报中心(Nationaleente:fo:Bio- 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基因序列数据库等。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分析这些 数据资源,确定大分子序列、结构、表达模式和生化 途径与生物数据之间的关系,区分生物个体间遗传 差异,揭示DNA多样性。例如,基本局部比对搜索 工具(BasieLoealAlignmentSearehTool,BLAST), 是一套在蛋白质数据库或DNA数据库中进行相似 性比较的分析工具。它基于Altschul等的方法「2〕, 在序列数据库中对查询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工作。 BLAST程序可对一条或多条、任何数量、任何形式的 序列在一个或多个核酸或蛋白序列库中进行比对,甚 至将有缺口的比对序列也考虑在内,利用比较结果中 的得分对序列进行相似性说明。基因的序列分析可 揭示出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污染治理研究中可用 于生物基因组特殊区域或特异基因的测序。 2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物降解 中的应用 土壤试样总DNA的提取 用适当方法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并纯化, 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前 提条件,而后可进行酶切、PCR扩增、核酸分子杂交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 DNA主要分为汽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在 ogram等的方法基础卜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包括2 个步骤:(l)原位细胞裂解;(2)DNA提取和纯化。 直接法提取的DNA超过细菌总DNA的60%且省 力,但提取的DNA常常有折断、腐殖酸污染、甚至 提取物中还夹杂有未知的胞外DNA和真核生物的 DNA。最先报道间接法的是Faegri等[‘〕,其主要包 括4个步骤:(l)分散土壤;(2)分离细胞与土壤; (3)细胞裂解;(4)DNA纯化。间接法提取DNA 产量低且费力,但纯度较高、DNA损伤小,提取的 大片段DNA可用来构建cos而d和细菌人工染色体 文库等。 采用PCR及相关技术扩增分析DNA片段 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必然能产生分解代谢 该污染物的酶。selvaratnam等L’l用编码苯酚单加 氧酶dmpN摹因的RT一PCR技术来检测序列间歇 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降解酚的假单胞菌。检测结 果表明,RT一PCR技术不仅能检测微生物降解酚的 能力,还能测量dmpN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确定假 单胞菌特殊的分解活性,发现了在转录水平下,酚 浓度与通气时间之问存在正相关关系。 将PCR技术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 合起来,在变性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能分辨一个碱基 对,分辨率较高。染色后的凝胶用成像系统进行分 析,可在一定程度l几反应试样的复杂性。条带的多 少能反应试样「 一 }1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条带的亮度能 反应试样中微生物的多少。基于以上优点,日前该 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和动态研究方面得 到了厂‘泛应用。DGGE可通过分析PCR扩增的基 因点突变来探索微生物的复杂性。徐玉泉等[“〕从 某废水中分离出一株能以苯酚为惟一碳源的菌株 PHEA一2,使用PCR一DGGE技术对该菌165 rDNA进行分析,发现该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同源。 M盯sh等r了)利用PcR一DGGE技术获得了活性污泥 中真核微生物的种群变化情况。王峰等下8〕采用 PCR一DGGE技术对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 果表明活性污泥培养前后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r 很大改变。 RAPD技术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以多态性 引物来扩增某些片段的技术。RAPD技术可用于检 测含有混合微生物种群的各种微生物反应器中微 生物的多样性。用RAPD技术分析检测实验室规 模的油脂淤泥培养料中的细菌菌群发现,用油脂淤 泥改良过的培养料比未改良的更适于不同的微生 物种群生长[9j。vainio等t’。〕从516种孤立的菌落 中提取出165rDNA,经PCR扩增后进行测序,检测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结构。这些组合技术的 应用显著增强r对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能力,为理 论研究工艺优化及提高生物处理效率提供了条件。 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起始于20世纪 80年代。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分离和重组技术, 将目的基因片段,比如可编码降解某种污染物的 酶,转移到受体生物细胞中并表达,使受体生物具 有该目的基因表达显现的特殊性状,从而达到治理 污染的目的。找到特定污染的抗性基因,利用基因 重组技术转基因后也可获得其他抗性植株以及筛 选到可转化污染物的植物,还可开发超量积累植物 进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罗如新等L”〕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fdc基因片 段作探针,Southemblot杂交定位Ll菌株的邻苯二 酚1,2一双加氧酶基因位于Pstl的I片段和BamH I的M、N片段,回收并将其直接克隆至表达载体 pKT230卜,获得的重组子能转化不具开环酶活性 的甲胺磷降解菌P2,得到高于天然宿主21倍的邻 苯二酚1,2一双加氧酶。stingley等{”〕通过构建基 因文库和重组质粒等基因工程方法证实了NidAB 双加氧酶是降解菲的关键酶类,并首次鉴定出此基 因通过磷苯二甲酸实现降解功能。chae等‘”}发现 不能降解苯酚的su如lobusso扣taricu、98/2菌株中 的儿茶酚2,3一双加氧酶基因与能降解苯酚的 sulfolo右u,,o如taricu、咫有[6J源区,分析得知它们 是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把儿茶酚2,3一双加氧酶 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表达,可获得有较高降解活 性的双加氧酶。 重金属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之一。随 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修复性蛋白 基因正被从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陆续分离出来, 如汞离子还原酶基因、有机汞裂解酶基因、汞转运 蛋自基因、金属硫蛋白基因、植物络合素合成酶基 因、铁离子还原酶基因和锌转运蛋白基因L’‘〕。这些 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改造,重组到合适的受休细胞 中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和酶,达到治理难以降解的有 毒有害污染物的目的。sorsa等〔”〕把MTS插人 LamB序列的153位点,在中表达MTs,解决 r细胞内MTs对金属离子有限的吸附能力。综L 所述,基因重组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特性,已逐渐 成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 技术 FISH技术利用核糖体内长度适中(约1500bp)、 高度保守的165:RNA序列作为理想的基因分类靶 序列,其中使用的165:RNA寡核普酸探针一般是 进行了荧光标记的20bp左右特异性核昔酸片段, 利用该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与荧光素标记 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系 统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FISH技术能提供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空间分 布和原位生理学等信息。 硝化细菌是一类生理上非常特殊的化能自氧 菌,传统的研究方法要经过富集、分离、分类和鉴定 步骤,耗时长。HSH技术的引人解决了上述困难。 FlsH技术还被广泛用于活性污泥系统、硝化流化床 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废水处理系统}’61。 基因工程微生物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农业害虫 控制和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 影响引起广泛关注。1994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标记 系统:绿色荧光蛋白(GFP),由于GFP基因表达产 物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且由GFP产生的荧光标记 检测卜分方便、简单。在某些被污染的环境中可分 离出降解该污染物的细菌,通过基因重组等手段使 用GFP分子标记,可更容易的分离检测被标记的 细胞叫。 Bastes等[’8]进行了苯酚降解菌染色体GFP基 因标记实验。通过PCR和Southemblot分析,证明 GFP基因已成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对 标记菌与野生型的降解能力比较结果证明,GFP分 子标记的插人并不影响细胞的苯酚降解能力。 用G即标记Pseudomonasputida,研究活性淤 泥中细菌存活情况{’9飞。Pseudomonasputida被转到 活性淤泥2min后,观察到细胞在淤泥絮凝物间自 由游动;培养3d后,发现荧光细胞减少,大部分已 被合并到淤泥絮凝物中,以防止细菌被原生动物捕 食。用oFP标记石.eozi和Serraliamarceseern,考 察菌株附到絮凝物卜的过程{’()j。使用表面荧光显 微镜能将带有GFP标记的细胞从活性污泥中区分 开,井进行观察和记数。而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可使GFP标记细菌产生三维轮廓,结合表 面荧光显微镜和CLSM观察GFP标记细胞,结果表 明,细胞表面疏水性在细菌附到絮凝物的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两种细菌附在絮凝物上的模式有很大不 同,通过这种方法可更好地理解细菌赫附机理,有 助于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3结语 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使研究人员可从微观的 角度更细致深人地了解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具 体生理生化机制,在分子水平 _ _ [揭示生物体吸收、 迁移、积累有害物质最终被毒害,及适应、抗性等生 态问题,从而筛选到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微生物。随 着越来越多微生物全部基因序列的解码,对各种细 菌体内可降解基因的分布和表达会有更深人的了 解,有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必将对污染物的降解过 程有一个整体的、生态水平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l李凤,刘世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 应用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4):88一92 2AltsehulSF,GishW,MillerW, mentsearehtool . JMolBiol,1990,215(3):403一410 3魏志琴,曾秀敏,宋培勇 .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研 究进展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4):53一56 4FaegriA,TorsvikVL,]andfunga] aetivitiesin5011:seParationofbacteriaandfungibyaraPid fraetionatedeentrifugationteehnique5011BiolBioehem, 1977,9(2):105一112 5SelvaratnamS,SehoedelBA,MeFarlandBL,etal APPlieationofreversetranseriPtasePCRformonitoring exPressionoftheeataboliedmPNgeneinaPhenol- degradingsequencingbatehreaetor . APPIEnviron Microbiol,1995,61(11):3981一3985 6徐玉泉,张维,陈明等 .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和鉴 定 . 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450一455 7MarshTL,LiuWT,ForneyLJ . Beginningamoleeular analysisoftheeukiU洲aleollllllunityinaetivatedsludge. WaterSeiTechnol,1998,37(4一5):455一460 8王峰,傅以钢,夏四清等.PCR一DGGE技术在城市污 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 . 环境科学,2004,25 (6):74一79 9涂书新,韦朝阳 .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 地 理科学进展,2004,23(6):20一31 10VainioEJ,MoilanenA,KoivulaTT,etal . ComParison ofpartial165rRNAgenesequeneesobtainedfromactiva- tedsludgebaeteria . APPIMierobiolBioteehnol,1997,48 (l):73一79 11罗如新,张素琴,李顺鹏 . 邻苯二酚1,2一双加氧酶
193 浏览 2 回答
149 浏览 2 回答
248 浏览 5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121 浏览 4 回答
243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5 回答
151 浏览 4 回答
293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8 回答
13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