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别传》,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是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 全书八十万言,1953年属草、1963年竣稿,然脂暝写前后达十年之久。而且是在目盲体衰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先生口述而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书。《柳如是别传》,是史家陈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约八十余万言。《柳如是别传》描写的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嫁给钱谦益。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但《柳如是别传》的写作动机,至今仍是一个谜。陈寅恪自言“世所传河东君(柳如是)之事实,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何龄修认为“第五章《复明运动》实际上是全书主旨所在。”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缘起有一诗:“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陈寅恪晚年双眼已盲,双腿又断,只能以口述方式,由助手黄萱女士记录,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此书是陈寅恪生前最后一部巨著,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1953年开始撰写,至1964年夏天完稿,但因文革迟迟未付梓,直到1980年8月初版。吴宓说此书“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钱钟书对此书颇不认同,认为陈寅恪没必要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讲解。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目录第一章 缘起第二章 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
楼下说得很对。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陈子龙和柳如是在1640年后还在恋爱。也没有证据证明柳如是一生都爱着陈子龙。蝶恋花诸词,被柳如是题在扇子上的诸作,明显不是陈子龙所作。陈集中和柳集中只有戊寅草有唱和之作。至于钱谦益,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柳如是别传》中关于陈子龙与柳如是的交往,错误很多,将陈子龙在明朝灭亡之后写的七首词当做陈子龙与柳如是“相恋”以及刚分手之后所写,错得太离谱了。最难得的是,陈寅恪居然可以以相当肯定的语气来考证这些荒谬的结论。至于《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所论述的诗词,全都是从《柳如是别传》中照抄,连错误的地方都是照抄。根本不能作为研究材料。另外,这两本书都认为陈子龙的词中有20多首与柳如是有关,其实如上所说,有七首肯定没有关系,另有七首有云间派其他词人唱和之作,因此也可以认为只是普通的应酬和竞技填词,剩下的几首也找不出痕迹说明是写给柳如是。陈寅恪喜欢柳如是,就对陈子龙下手,把陈子龙的作品归结到柳如是身上,难怪钱钟书对这本书相当看不起。******************************以下是陈子龙贴吧里的文章:现在专门澄清陈子龙词中被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错误解读或者牵强附会的那些作品。陈寅恪先生不仅将陈子龙亡国后所写的词中的《浣溪沙?闺情》、《踏莎行?春寒》、《南乡子?春闺》、《江城子?病起春尽》、《双调望江南?感旧》、《醉落魄?春闺风雨》、《菩萨蛮?春晓》7首错误地归入陈子龙早期与柳如是的恋情词,而且陈子龙早期所填的词中,也有几首明显是被陈寅恪错误归为是与柳如是互相示爱的恋情词。比如《玉蝴蝶 美人》,这首词宋佂舆也有同调同题作品。显然,陈寅恪先生很可能没有见过宋的同题作品,那不过是陈子龙和宋征舆的倡和斗词而已,而且词中的女子“才过十三春浅”,柳如是与陈子龙刚认识的时候,据陈寅恪先生自己的考证,是在16岁时,如此矛盾居然也可以无视,实在令人遗憾。再如《浣溪沙 五更》,陈寅恪先生根据柳如是有同题同调作品而认为二人倡和互相表达爱意,但是宋征舆和李雯也有同题同调的《浣溪沙 五更》,所以唯一能够断定的就是四人在倡和。根本不能因为陈、柳二人都有同题作品就说是与柳如是相恋之词。再如:《醉落魄 春闺风雨(花娇玉暖)》,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青玉案 春暮(青楼恼乱杨花起)》,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浣溪沙 杨花》,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南乡子 冬闺(花发小屏山)》,李雯有同调同题作品。《南乡子 春寒(小院雨初残)》,李雯与宋征舆都有同题不同调作品《桃源忆故人 春寒》。以上7首作品都因为有李、宋的同题同调作品(6首)或者同题不同调作品(1首)而无法归入“陈柳诗词传情”范畴,更因为宋曾经与柳如是相恋后恩断情绝,所以这些作品的只能归入普通的倡和,“斗词”而已。这样,陈寅恪先生认为是为柳如是所写的那24首词,已经有14首可以确定根本不是为柳如是所写,其中7首连年代都完全判断错误,相差10年以上。十年时间虽短,但却是明清鼎革前后之事,也是柳如是嫁人前后之事,无论从陈子龙、柳如是个人还是从国家局势来看,都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另外8首,要么陈寅恪先生没有注意到宋征舆那些同调同题之作,要么选择性失明故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现在我们来看第三类情况。我们排除了14首词,还剩下10首。接下来我们简略分析那10首:《虞美人 镜》,陈寅恪先生称陈子龙所咏之镜必为柳如是之镜,否则不会如此深情,然后又以此作为陈柳恋情之佐证。显然陈先生的论证是“循环论证”:先假设二人情深,然后认为这种词只能写给柳如是,再得出结论:二人情深似海。后代王士禛与陈维崧都曾咏镜,而且也是用《虞美人》词牌。然则二人之镜又当为何人之镜?前人李白有“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之句,此镜又当为何人之镜?这首词没有一句提到柳如是或者杨影怜有关的字眼,实在难以根据里面“名字嵌入法”的挖掘来附会,于是就直接说“必定是柳如是之镜,不然无此深情”。可是陈子龙为什么只能对柳如是深情呢?当年他与柳如是认识期间,北上赴考的路上过广陵还特意寻找自己的旧情人,找不到,写信给好友李雯,李雯《卧子纳宠于家身自北上复阅女广陵而不遇也寓书于予道其事因作此嘲之》诗和《临江仙?再柬卧子》词加以劝慰,让他珍惜家中妻妾。李雯的诗词是白纸黑字,比陈先生的附会猜测,不知道可靠了多少倍。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又如何能够断定陈子龙只能对柳如是深情?结果就是陈寅恪先生替柳如是自作多情。《少年游 春情(满庭清露浸花明)》是陈子龙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也没有一句提到柳如是以及与她名字相关的字词,所以我相信陈寅恪先生断定这个是为柳如是所写,依据应该也是“非柳如是,陈子龙不会如此深情”。正如上段的证据所显示的,陈子龙可以赋予深情的绝不止柳如是一人,他对那个自己北上时寻找的“广陵女”的感情未必浅于柳如是,因为那是陈子龙好友李雯记载下来的白纸黑字,赖也赖不掉。而陈子龙与柳如是的感情,除了几首应酬类型的诗歌外,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靠的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猜测。《蝶恋花 春晓(才与五更春梦别)》,《菩萨蛮 春雨(廉纤暗锁金塘曲)》,《探春令 上元雨(寒梅香断满帘风)》,《桃源忆故人 南楼雨暮(小楼极望连平楚)》,这6首也都是普通爱情词,不能断定为柳如是所写,理由如上。《乳燕飞 (琼树红云漉)》是普通的赠妓词,无法确定对象。《满庭芳 和少游送别》,因为结尾的“无过是,怨花伤柳,一样怕黄昏”据说曾被柳如是题在扇子上,且因为有“柳”,所以为柳如是所写的可能性不容否定,也不必否定。《蓦山溪 寒食(碧云芳草)》有“翡翠点寒塘,雨霏微、淡黄杨柳”,因为含“杨柳”,且当时柳如是离开云间,陈子龙有离别之作,也完全有可能。《踏莎行 寄书》为陈柳倡和词,因此极可能是二人恋情词。综合上面所有分析,我们可以对那24首被归入陈柳相关的词进行总结1、《湘真阁存稿》中的7首先予以完全否决。2、有宋征舆参与的同调同题词7首,基本上可以排除。不然可以说那几首是柳如是和宋征舆的爱情词,陈子龙事实凑热闹。3、普通的相思之词或者赠妓词共7首,虽然无法排除,但是因为陈子龙当时所交往的青楼女子不止柳如是一人,所以也无法认定是为谁而写,所以也就不能算是为柳如是所写。所以陈寅恪先生列出的24首词,21首排除,剩下3首,这3首很可能与柳如是有很大关系,因为:(1)含“杨”“柳”,虽然杨柳是诗词中极其常见的词汇或者说意象,但是考虑到柳如是的姓氏,这里用嵌字考证法并不过分,如果根据含有“云”或者“美人”来说明与柳如是有关,就完全不着调了。(2)都是离别所爱的女子,当时陈子龙流连声酒,所恋青楼女子绝不止柳如是一人,但是当时离开松江(云间)的可考证者,惟有柳如是。(3)《踏莎行 寄书》为陈柳倡和词,柳如是与陈子龙有过唱和的词只有两首,《浣溪沙 五更》有宋征舆和李雯参与,因此不算二人恋情词,而《踏莎行 寄书》则没有云间其他文人的倡和,所以有可能是二人恋情词。本文建立在李越深副教授的工作之上,李老师的文章见:李老师重点想确认陈柳分手具体时间,但是文章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觉得应该是最前面那几段。 所以奉劝楼主不要步陈寅恪之后尘。
黄山灵秀冠寰中,
妙笔传来夺化工。
石怪松奇云海绝,
披图我亦忆游踪。
却说上面这首诗,原是山水画大家应野平先生专为苏春生所作,那时,春生兄还是昂藏少年,风华正茂呵。少年春生为黄山传神写照,居然使一代山水画大家也看得入神动情而叹:“叠翠峰峦照眼明,山光偏对画人青”。非但如此,春生笔下的黄山松石云海,还能牵引应野平先生的画魂重返黄山石径去游走,实在堪称一段佳话了。
我徘徊在春生兄的水墨黄山前,有意去寻觅体验应先生当年的心境。我看那云雾飘渺之间,峰峦忽隐忽现,石径时断时续,繁花生杂树,苍松咬青山,阔瀑磅礴飞,狭泉叮咚流,或有栈桥凌空,游人策杖……看着看着,果然似身在白云深处、叠嶂之间,听松风送绿,掬泉饮幽。待回过神来,再看有家学渊源、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春生笔下,山水,已不是荆浩恣意纵横的山水,也不是关仝笔简景少的山水,已不是董源林霏烟云的山水,也不是巨然明润郁葱的山水,而是“我有我家之法”的苏家山水了。
春生儒雅,其画也儒雅。他的画绝无我们常常见到的粗鲁、野蛮、骄横、欺世霸道的痞气、流气、匪气、愚昧气,而有温良恭俭让的仁者君子之风。读春生画,沐春生山水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春生淳厚,他的画也淳厚。他不屑于投机取巧赶时髦,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去勾,去勒,去皴,去点厾,去烘染,他用他老健的笔力,壮逸的气格,去经营他轻动而朴实的烟岚,布置他浑厚又平易的峰峦。
春生心静,他的画也宁静。唯心静者有深峭,唯心静者有婉转,唯心静者有恬淡,唯心静者有悠幽。而得深峭、婉转、恬淡、悠幽者,已离高逸的境界不远。
尤为难得的是,春生笔下的山水不是没有劲硬险峻,不是没有笔线纵横,不是没有泼墨淋漓,不是没有宏阔奇特,而是由他独特的审美追求,经过深入思考的领悟,将之统一到了温润秀丽、深入浅出之中。
陆俨少先生面对高足春生的山水,也不禁微笑道:“可谓极天下之灵变也”。东瀛美术评论家更是盛赞春生那“峭拔雄奇的黄山景色”,盛赞画家“妙用生动之艺术语言,使观赏者如在奇峰、云雾间偕游,进入美妙之境界,从而真正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春生踏遍名山大川,志在高山流水,而独与黄山有缘。别人十上黄山已夸奇迹,而春生三十余上黄山意犹未尽。春生感叹,是黄山的烟霞彩云滋润了他的笔墨,是黄山的奇松灵石点燃了他的情思,是黄山的静岚响泉拨动了他的心弦。当年,其父苏渊雷大师在他幼小心田上播下的国学、诗文和书画的种子,正是在他与黄山的相遇、相识,钟情和合一中,爆出绿叶,怒放鲜花,结成硕果。如今,年逾花甲的春生,已卓然而成大家。辛弃疾吟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知面对黄山写生时的春生是否有过这样的揣度?我想,黄山是肯定会有这样的念头的。假如以前没有,今后也一定会有。
随意思到了,但主要是作者之神 从作者这联想点与自己相近的事。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
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
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
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
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
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
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
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
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只因自己太过激烈,活得太认真,对朋友难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处处受到压制,甚至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
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
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愁思暗悬。事实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
这是诗人自解之语,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作者也在思索着。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
像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想至此,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
回想前半生的愤懑,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顾皓首穷兵,豪气干云,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饮“浊醪”,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洒脱,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回首叫、云飞风起。”
多么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
我行我路,我写我心,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此时,作者思绪纷飞,翩然不绝。
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
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
黄庭坚在〈〈定风波〉〉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相比之下,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
写出这样的感受,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
我见青山多妩媚 办公室的窗,衔一脉青山。
忧悒的时候,我引自己伫立窗前,游我之目,骋我之怀。 常想那稼轩,一定是在孔子“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个悲凉的句子中怅恨良久,尔后扪着一颗衰朽的心,喃喃自语:“问何物,能令公喜?”——是呢,披阅了太多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喜”的门槛,被岁月一再偷偷筑高,再不似儿时,一只蚁虫就可以轻易驮走满心的不快不爽。
稼轩抛出的问题,自然要由稼轩来作答。 穿越时空的烟尘,我看见长衫飘飘的词人,指点着凝翠的青山对我微微颔首。
我听见他得意地吟唱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喜欢听这家伙对“青山”情人般的不吝赞美之词,更喜欢他多少有些跋扈的痴愚猜想——他竟张狂地以为,他眼里青山有几多妩媚,那青山眼里的他就有几多妩媚呢! 窗前的我,险些要被这个在心里千回百转的句子逗弄出新鲜的笑,连忙掩了口。
——是担心这笑会冒犯了意兴盎然的词人呢,还是担心这笑会唐突了眼前这决然不会枉担了“妩媚”之名的青山呢?这两个担忧,一律那么美妙,美妙得让我逆流的笑一跌进心湖,就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开花的季节里,我单位为装点铁艺的围栏,打算制作一些宣传牌。
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率先推荐了稼轩的这两句词。如今,稼轩这两句与青山倾心“调笑”的妙词被印在一块不规则的红色牌匾上,惹得与它熟识和不熟识的人都不由在它面前停下匆遽的脚步,轻声诵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猜,所有在这里聆听到这词句的人全都在心里笑了,特别是,当他们诵完了这两个句子,再抬头看一眼那座用“凤凰”命名的青山的时候,他们会笑得更有韵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稼轩是为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做出了贡献的人。
我为打从这个牌匾前经过的奔驰和宝马遗憾呢,它们跑得太快了!我分明看见稼轩的词从牌匾上冲出来,毅然地去追赶它们,却被它们不屑一顾地甩在了身后。 ——这座城市的人们啊,当你经过“文化路”,却没有被稼轩的词抚慰一下,我以为你是没福气的。
我有个师兄,常用手机短信为我默写古诗词,开心的时候写,烦恼的时候也写。当他把稼轩的这首《贺新郎》完整地默写给我时,我回复他说:“嘿!你和老辛联手完,成了—项壮举——赋予我的手机以精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尘世的纷扰尘屑般落满你无辜的生命的时候,让这样明媚的句子掸走那恼人的忧烦。
青山没有学会辜负。葆有与青山对话的兴致是一种不浅的“艳福”。
遣那个精神的自我端坐于远离尘嚣的风景中,叩山为钟,抚水为琴,揽一面妩媚的镜子,惊喜地在里面照见另一个妩媚。 我知道。
只要我还会思想,忧悒就会时刻觊觎我。当忧悒来袭,不论我置身何处,我都希望自己心灵的窗衔一脉青山,我引那个不期然丢失了笑容的自己伫立窗前,游我之目,骋我之怀,字正腔圆地一遍遍吟哦辛稼轩的妙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有些人一味追求雪域高原那种雄伟;追求蒙古平原那种空旷;而忽视了身边的美景。身边的美景在哪里?小区的草坪、公园的花坛,乡村一角……随处可见。
小区的那片草坪,散发着一阵阵芬芳。走近看,那顽皮的小草随着春风的伴奏,翩翩起舞。
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大白杨。春天,大白杨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尽情地伸展着腰肢,向人们友好的招手。
盛夏,大白杨顽强地抵抗着炎热的进攻。同时又为树下的人扇着凉爽的风。
深秋,大白杨的叶子黄了,打着旋儿飘落下来,与土地融为一体。寒冬,北风呼呼地吹着,而大白杨却像个坚强的卫兵,毫不退缩。
终于,寒冬屈服了,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一年。 公园的花坛,五颜六色。
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走进花园,就像走进了花海,流连忘返。这时如果你向上望,又是另一番景象,湛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如万马奔腾,场面壮观。
有的如一朵棉花糖,令人馋涎欲滴。每当秋天的时候,公园的菜园里便站满了人,有的记录小树的生长过程,有的在大树后面捉迷藏,还有的吃着刚采的果实。
像一幅大丰收的画。 乡村一角也非常怡人,今秋时节,那里长出了金黄的稻谷,像一片金海,沉甸甸的穗子压得稻秸抬不起头。
一阵风吹过,掀起起伏的绿海,美丽极了。那里的小溪也非常美丽,清澈、碧绿、恬静,令人神往。
远看它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它是那样的清,清的可以看见溪底游动的鱼虾。冬天,小河结冰了,孩子们常常到那里滑冰,打陀螺……春天,小河的薄冰开始融化了,那冰下的小水滴越积越大,晶莹透明,终于“叮咚”一下,冰块掉进河里,沉入水中。
小溪灌溉着稻谷,滋润着岩石,哺育着公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南国春色固然清秀,北国风光固然雄浑,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去寻求美景,因为美景就在我们身边。
诗稿是辛弃疾的 贺新郎
那位风骨才女应该是柳如是吧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
时而明媚时而细雨霏霏的天气催生一路野花绽放;
新生的嫩绿草叶儿弯下腰亲吻着创造它的大地;
玲珑小巧的鸟雀飞上细长的枝干上卖弄着自个儿清脆婉转的喉咙……
天地为何春光旖旎?因为是她来了——春儿踏着羞涩的脚步,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间。
听见那轻微细小的声音了吗?那是迫不及待地想降临于人世的小生命,是对新世界的渴望,并无夏的烦躁,反之,是轻柔得如女子的孱弱。
看见那波光粼粼的河面了吗?河面上十分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层层淡淡的涟漪。金色的阳光透过重重阻碍投射向河面,它懒散的睡着,使柔和的河面平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美。
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了吗?那淡而不失孤傲的香——樱花,几株樱花正孤独而热切地绽放,几天后悄然落成一片白;那淡雅的幽香——桃花,漫天花瓣洋洋洒洒,轻柔,婉约,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贪婪的吮吸着种种花香,浓烈,幽雅……千姿百味,不能自己。
摸到那粗壮挺拔的树干了吗?上面写满了岁月的故事痕迹,树干上的条条伤疤就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忆在时光里沉淀,埋葬……谁又知晓,无人可知。
千姿百态的柳条得意地动腰身,似婀娜多姿的舞者,妖艳地翩翩起舞鸟儿们以树干为舞台,以阳光为灯光,虽无歌厅那般,但大自然的更绚烂,自然。自然之声勾勒出春的本质,歌出春的灵魂……春的美,说不完,诉不尽。
东风解冻,雾色遮峰,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春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春来也!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并不是自大,是处于乱世我自安之若泰的洒脱,是观世间沉浮我却依旧故我的淡然。
品味生活,体会人生,做自己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轨道,你便是坐在其中的唯一乘客,看着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静静的任其呈现在你眼中,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没有什么会在你生命中激起大的波澜,一切都可以变得很平淡,周而复始的循环着,不牵挂、不计较,把所有事物都看淡一点,就那样淡淡的生活在自己的轨道里,安静的生活。
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生活,淡出一份情真意切,淡出一份淡雅清香,淡出一份坦然宁静,淡出一份悠然自得。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放下执着心,以淡然的心态观世界,让自己的人生简单一点,让自己的想法单纯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平静一点,让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那样,自己的眉头也会舒展一点,你眼中的世界也会变得缤纷一点,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并无错,可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让你变成了庸人,复杂的世界复杂了人心,再想简单起来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多人都想看清别人,孰不知他就连自己都看不清,做不到安之若泰,做不到处之淡然,想依旧故我?难…
这世上有多少人看不透这繁华似锦?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脱不离这世间的欲望?被乱了心,迷了魂,尽管自己清楚,仍甘愿沉沦,至于那个曾经的‘我’也真的故去了吧,人是会变的,但本质是不能变的,那些就连本质都变了的人还能称为人么?堪不透那红尘,看不破那过往云烟,自愿被浊了心灵。
淡然如我,平平淡淡,顺其自然,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有来便有走,有缘起就有缘尽。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还能应如是么,人们应该在心底立一座青山,定住自己的魂,稳住自己的心,让它帮助自己堪破红尘,指引自己方向,不要被污浊了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得到,失去,缘分的界限,时光亦是匆匆,流年易逝,转瞬沧海桑田,‘我’自依旧不变。
无傲气,存傲骨,有理性,不盲从,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舒还卷,看满楼依旧,霁日光风。
从容,简单,实在,淡然…
出自《贺新郎·邑中园亭》,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收录在辛弃疾的《辛弃疾长短句》中。
全诗如下: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如下: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扩展资料: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 *** 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
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
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301 浏览 4 回答
215 浏览 2 回答
192 浏览 6 回答
241 浏览 6 回答
269 浏览 9 回答
117 浏览 7 回答
332 浏览 6 回答
146 浏览 4 回答
257 浏览 5 回答
228 浏览 2 回答
279 浏览 8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2 回答
209 浏览 7 回答
24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