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2、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熊猫 熊猫(英文名:panda) 域:真核域(Eukaryota)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科:熊科(Ursidae) 属:大熊猫属(Ailuropoda) 种:大熊猫(A. melanoleuca)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匠,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龆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由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笼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繁殖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饮食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道道地地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于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保护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繁殖能力很低,现在已饲养过的260只熊猫中,性比例大体是1:1。在57年内约有130只为雌兽,但有繁育能力的仅约占雌体熊猫的30%。而雄性熊猫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仅约19只,占饲养雄体总数的14%,饲养繁殖的后代具有交配能力的仅有一只,它是北京动物园的良良。为什麽大熊猫生儿育女这种先天性的本能在饲养状况下得不到充分发育呢?许多专家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圈养情况下,由於它们单独或少数在一起生活,在发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叁加社会交往,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性行为不能得到后天的正向诱导,激发和学习,而难以实现以至终止发育。 (2)通过对野外和饲养熊猫所食的食物进行微量元素对比分析,认为圈养熊猫由於新鲜竹子供应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状况下对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季节的最优选择,容易导致Zn、Fe、Mg等与生长发育,繁殖有关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摄入过高、运动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於大熊猫阴茎较短,肥胖后使阴茎不易入雌体生殖器,难以完成交配。 (4)蛋白质摄入量过低。由於性激素是体类化合物,由蛋白质合成,一旦蛋白质缺乏,必将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猫不发情。在人工饲养下首次繁殖记录是1963年9月,北京动物园雌兽“莉莉”与雄兽“森森”自然交配后产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动物园活了26岁。在1963年-1977年间,主要是通过圈养熊猫间的自然交配进行繁育。1978年,北京动物园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授精,产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动物园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以后还采用了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并用的办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从1963年-1993年间,国内外共有13家动物园和保护区共繁殖了100胎,产仔148只,迄今活着有42只。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猫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岱岱”,它出生於1974年9月16日,母亲为“娇娇”,父亲为“森森”。“岱岱”与雄兽“宝宝”结合,於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兽“文文”,而文文又於87年10月1日产仔一只。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雄体熊猫,迄今仅“良良”一只具有交配能力。但无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过人工授精,仍能使雌兽怀孕。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娇娇”与雄兽“都都”交配后产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与“丹丹”(“娟娟”与“宝宝”的女儿)人工授精,生下雌兽“乐乐”,至今仍活着,说明人工繁殖的雌体或雄体,生殖器官发育是正常的。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大熊猫寿命不长,活了半岁以上的37只熊猫,迄今也已死去12只,平均寿命只有岁,据调查野外的只要活过半岁,度过严酷的冬季,其平均寿命为岁,增加了一倍,有关学者分析其原因为: (1)野外婚配自由恋爱,夫君通过竞争,由最强者参加婚礼,可谓良种。而在饲养条件下,通过拉郎婚配,甚至不经熊猫“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质量就有优劣之别了。 (2)野外怀孕期间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笋,后又是营养丰富的竹叶,人工饲养营养并未如此模拟。 (3)野外产房在黑暗,安静的高山树洞,有安静和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坐着用背阻塞洞囗,保温好,保证不致压死幼仔,半岁后母亲吃食大量竹笋奶水好。而在饲养条件下却不易达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兽多数只带一仔,如有多仔弃之,又容易压死幼仔。 (4)野外雌兽照顾仔兽时间长,仔兽在满1岁半时才离开母亲,在这之前母亲一边喂奶一边教仔兽食竹子。而饲养条件下为了使母兽及早发情,往往较早地强制断奶移走了幼兽。 (5)由於高山紫外线强,气候寒冷,各种致病细菌繁殖很慢,特别是大熊猫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锻链,抵抗力较强。而在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生活於温暖环境,细菌多,活动少,锻链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获得双胞胎,从1963-1993年国内外繁殖成功的计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龙、重庆、墨西哥、日本等13处,共计100胎,产仔共148只,存活42只,其中有46胎为双胞胎,占总胎数的46%,53胎为单胎,占总数的53%,1胎产3仔1胎,占1%。在46胎双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双胞胎总数的48%,自然交配的双胞胎仅占52%,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雌体在发情期能排出两个以上卵,每胎产2仔是由不同的两个卵受精后发育成,1胎产3仔,则由3个卵受精发育而成,都是由於大熊猫具有异卵双生的条件,再是由於采用人工授精配种要较自然交配持续期长,次数多,间隔短,精子注入到雌兽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产多仔。人工授精怀孕率低於自然交配,是由於自然交配时大熊猫能本能的选择或接受最隹配种期,故在野外它们虽一天仅一次或几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据其行为、生理和生化指标判断最隹配种期,由於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判断误差,很难准确判断最隹配种期,故人工授精后空怀的概率大。 生殖生理 1、性成熟年龄大熊猫的性成熟年龄与营养水平,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营养不足,阻碍身体和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使性成熟时间延迟。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由於生活水平高於野外,其性成熟年龄也比野外提前2-3岁。各地观察到的具体数据有出入。刘维新(1986年)认为,发情的年龄和体重,雌兽为岁,85-105公斤;雄兽为岁,95-105公斤,两性性成熟在年龄上无显着差异。胡锦矗认为雌雄兽性成熟年龄为岁,在野外一般为、岁。成都动物园繁殖大熊猫初次发情雌兽为,雄兽为岁。 2、繁殖季节大熊猫为季节性发情。雌兽发情期一般在3-5月,也有提前到1月下旬或延后至6月下旬的,个别除春季发情外,秋季(8-10月)也有发情表现,但时间短,表现也不很明显。Moore等在1974年研究表明雄性熊猫春季睾丸变大,易采得精液,精液质量较好,而7-8月采不到精液,睾丸明显地变小。Masui在1984年认为雄兽尿中,全年均可找到精子,但其数量从夏季到秋季逐渐减少,冬季又逐渐增加。从性行为表现来看,雄兽在春季逐渐达到高潮。故雄性发情也在春季。 3、发情周期大熊猫一般一年发情一次,育幼雌兽一般要两年才发情一次,但若提前强迫断奶,则也和雄兽一样一年发情一次。少数熊猫一次发情中有两个高潮期。雌兽发情期为15-25天,发情高峰仅2-4天,个别长达30多天,极少数只有几天,发情表现极不明显。一般将大熊猫的发情期分为发情前期(2-5天)、发情期(5-8天)、发情高峰期(4-6天)和发情后期(5-10天)。 4、性行为雄兽发情时,表现为兴奋、活动量增大、饮水量增加,尿频,阴部。雌兽阴部,有时在地上打滚,戏水,睾丸肿胀,阴茎外伸,发出咩叫声等,雌兽发情时,食欲降低或拒食,兴奋,活动量大,尿频量少,阴部,主动接近雄兽,阴唇变红,肿胀,发出咩叫声,用臀部抵异物,翘尾。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很具特色。在发情前期,雌兽苍白的外阴出现粉红,在发精期,阴门开始红肿并逐渐显着,阴道黏膜肿胀,色红而潮润,当达到发情高峰期时,阴门可能不断紧缩与扩张,阴门可肿胀到最大限度,外翻面积可达×,呈玫瑰红色,阴道黏膜肿胀并松驰,呈粉红色,有分泌物流出,阴道上皮角化细胞具有峰值,最高可达94%。在发情期中,除有明显的行为变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在发情高潮期达峰值并迅速下降到基线,体温比平时高1-2℃。 5、精液大熊猫精液为乳白色,采精量少时较黏稠,。电刺激采精量约毫升,精子活动率为50-85%,畸形率%,计数为亿/毫升。精液锌元素含量为(乾样),比人的含量低得多,从家畜育种的实践看,缺锌可导致不育。大熊猫繁殖能力低,是否与缺锌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大熊猫精子呈蝌蚪状,总长50-60μm,尾长45-55μm,精子在37℃的BWW稀释液中的运动速度为±μm/s,在15-18℃中可存活5天。鲜精或冻精均能使大熊猫受孕。岳奎元在1985年测定大熊猫精子头部的顶体只包绕细胞核的一半(超薄切片)或1/3(冰冻蚀刻),而人的可绕2/3。这种差异可能使大熊猫的受精难度增大,成功率降低,繁殖力下降。 6、卵大熊猫排卵可能在雌激素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时,即行为上开始接收交配的时期。每次发情一般排出1-2个卵,偶尔也有排出3个卵子的,特别是人工授精的雌兽,多数排出2个卵子,以致大多数每胎产二仔。不过,大熊猫发情雌兽,能排出正常卵子达到受精,怀孕、产仔的,仍然是少数。这主要因为接近成熟的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几个至30个以上重叠成块,卵泡间相互影响不易成熟排出,绝大多数成熟卵在排出前就已退化,被吸化,卵泡里充满液体,卵泡体积增大成为卵泡囊肿,这种情况影响了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孕率,是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善大熊猫的排卵,可适当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来激活卵巢功能。首先,用促滤泡激素(FSH)刺激包裹卵母细胞的滤泡生长,然后用促黄体激素(LH)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进排卵,1989年4-5月,成都动物园使用这一方法使大熊猫“厌厌”成功地生下了仔代“星星”,并抚育成活。此外,陈定宇曾分析了雄兽尿中17种类固醇的含量认为:雄性大熊猫体内的雄激素分泌量低是雄性大熊猫性欲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在饲养中适当增加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并在发情期注射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将有利於大熊猫繁殖。 有的学者认为:外源激素的使用不仅能有利於大熊猫发情、配种,而且可使母兽奶水充足,有利於幼兽茁壮成长。但一般能正常发情的大熊猫不宜用外源激素。使用不当会引起一个发情周期多次出现发情高峰。 在野外,大熊猫的雄兽和雌兽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每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大约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种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均栖息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享着同一地区的食物来源,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和制约,自然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大熊猫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保持种群之间的通讯联系,其中嗅觉最为重要。在它的肛门两侧各有一片裸露的区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这种腺体可以分泌一种闻起来带酸味的物质,它常在高大的树干基部或者其他显著的物体如石块、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涂抹,同时也用粪便和尿液等,作为互相之间识别的标记,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猫的眼睛的瞳孔象家猫一样,呈纵裂状,说明它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征。大熊猫发出的声音比较复杂,专家们采用了对其各种可分辩的叫声进行声谱分析的方法,并且参照它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叫声所表示的本能行为、求偶和感情状态等生物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成体的叫声由12个比较清晰的叫声和喘声所组成,其声音信号的意义可以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了威胁的恐惧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到了9月龄时,还会发出呻吟、鼓鼻,以及类似牛叫和犬吠等叫声,其意义已经接近成体。随着其月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它们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复杂。 大熊猫的洞巢大多位于针阔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树的基部或者树兜的凹穴中,树洞是由于人类在采伐时在树的基部一侧砍过几斧或由于其他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沟通形成的。洞内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块。树兜凹穴则是由树根包围而成。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树为主,所处的环境都比较僻静,附近食物资源丰富,隐蔽条件也比较好。筑成的巢,结构比较简陋而粗糙。里面的铺垫物通常呈浅盘状,由从洞外衔入的几十根干枯的或新鲜的、带有嫩叶的树枝、冷箭竹、藤条,以及木块、苔藓等构成,树枝或竹枝的一般为直径厘米,长度为10-200厘米,种类有冷杉、红桦、野樱桃、杜鹃、花揪、冷箭竹、猕猴桃等,粗枝弯成弧形,交叠后作为巢的边框,较细的枝条和苔藓重叠起来作为巢的内缘,巢底则利用树洞里的朽木粉和碎屑、木块等筑成浅盘状。巢穴周围留下的踪迹很多,如垫脚物、毛发、粪便、卧穴、爪痕、齿痕,以及残余的食物等。有的洞口前面的地面比较陡,不便进出,它就用衔来的直径为2-7厘米,长度为40-190厘米的新鲜或干枯的冷杉、杜鹃、红桦和花揪等树木的树枝,堆积成厚达几十厘米高的垫脚物,进出洞穴都从垫脚物的上面走过,时间长了,踩得十分光滑。 大熊猫古代名考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历史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了,随着时序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其名称不断演变。 貔(pí)貅(xiū)或《诗经》、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礼记》、《峨眉山志》、《洪雅县志》等。 白狐 《尔雅》。 豰(hù)(幼子) 《尔雅》。 执夷 孔注 《书经》、陆玑(吴)注《毛诗》、《尔雅》、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等。 挚兽 《礼记》。 白罴(pí) 陆玑《毛诗广要》。 文罴 《庄子》。 皮裘 《峨眉山志》。 角端 《洪雅县志》。 干将(指雄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貅(指雌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貘《尔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文》、《南中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nài)州总志》、《竹山县志》、《长阳县志》等。 貊《新论》、《兽经》、《广雅》、《直隶澧州志林》、《后汉书》、《中山经》、《蜀中广记》、《酉阳杂俎》、《广志》、《巴东县志》(指秭归)等。 玄貘 《王会篇》。 白豹 陆玑《毛诗广要》、《尔雅》。 猛豹 《蜀中广记》。 猛氏兽 《蜀中广记》。 啮铁 《神异经》。 食铁兽 《蜀中广记》、晋左思《蜀都赋》
时姓(作为姓氏读音shi,部分地方读音chi),据先秦典籍《世本》所载,来源于子姓,商汤支庶之后。西周初,商王帝乙之子微子启被封于宋,后传位于其弟微仲衍。其后裔宋国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1]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时姓人口约67万,占总人口的,按姓氏人口数量排行第146位。[2] 时(shí)姓,来源有:源流一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来的封地时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时氏,子姓,出于殷。”[1] 《史记·殷本纪》云:帝喾之子契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之十四世孙履(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之旧都殷,管理殷商遗民。三监之乱后,武庚禄父兵败被杀。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后世尊称公子来为“时来”。[3] 清初王相所撰《百家姓考略》,以及江西《沙溪时氏家谱》(晋代时钧衡修)、河南《南阳时氏家谱》(明代碑刻)、陕西《山阳时氏家谱》(乾隆年修撰)、江苏《华阳时氏家谱》(嘉庆廿五年修撰)、四川《古蔺时氏家谱》(民国十八年续修)等众多资料中均有相似记载。[4] 宋公子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时氏,世代相传至今,郡望陇西、巨鹿。该支时氏读音作shí(ㄕˊ),部分地方读音作chí(ㄔˊ)。时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公子来为得姓始祖。源流二据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第183卷隋纪七之时德叡曰:“时姓,楚大夫申叔时之后”。[5] 清末陈廷炜所撰《姓氏考略》引述了胡三省的说法。[6] 时姓为“楚大夫申叔时之后”仅见于胡三省一说,遍考秦汉至唐宋传世之典籍均未发现有此记载。上述说法,迄今未发现世系传承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源流三据南宋罗泌所撰《路史》载:时国(古旹国),嬴姓,灭于楚,因氏。《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又“皆道家依托之言”,“殊不免庞杂之讥”。[8] 上述说法,迄今未发现世系传承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源流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汉族他姓改姓。今苗族、回族、满族、傈僳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时姓人口分布,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以“时”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人口较少。始祖公子来。宋国大夫,因封地在时邑,后世尊称为时来。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商王子微子启立国于宋。其后裔宋国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封邑命氏,于是有了时姓。[1] 据最新统计,全国有家谱资料的时氏家族,近六十万人口,尊宋公子来为得姓始祖。(2017年12月,经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安徽、东北三省等地时氏家族汇集)
来源一:曾姓起源于姒姓。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的。
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别 名:花熊 华熊 竹熊 花头熊 银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执夷 貊 猛豹 猛氏兽 貘 食铁兽 猫熊 英文名:Giant Panda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猫亚科(Ailurinae)CITES:附录I IUCN: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其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20厘米,体重60~110千克。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性成熟期是岁,多于4月发情。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它究竟是属于熊科,或象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一种?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性交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编印)。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幼仔/雌性/每年,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一千余只,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种群增长缓慢。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大熊猫的栖息地集中在六个独立的山系:陕西的秦岭山脉,甘肃和四川的岷山山脉,四川的邛崃,大小相岭和凉山山脉。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调查报告,现在已经确认将大熊猫秦岭种群认定为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地域上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外形上秦岭大熊猫头部较圆。目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有273只。在秦岭山区,在黑白色大熊猫中发现过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一直有较大争议,大熊猫的祖先是拟熊类演变而来的始熊猫。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
百度里复制的,你不用看也行,我只是想要分,人类性别的生物学基础 徐金会 (作者:男,3o岁,硕士,讲师;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73165。山东省曲阜市) 摘要:人类的性别决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性别差异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文章主要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类 的遗传性别、性腺性别、体细胞性别和生理性别做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性别决定;染色体;基因;性腺 中图分类号:0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37(2004)01。0085。03 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性别(男/女)上的差异,这 种差异并不仅仅局限在生殖器官的形态上,还表现 在诸如个体大小、外部形态等特征以及性行为、攻击 行为等生理功能和社会行为上.性别问题也始终贯 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医学、生物学、心 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本文主 要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类的性别做简要的概述. 1 遗传性别 人类的繁殖形式属于有性生殖,即两性个体分 别产生雌雄配子(精子和卵子),两种配子以受精的 形式融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可进一步分化发育为成 熟的人体.性别的差异则是由配子所含遗传物质的 不同造成的. 1.1 染色体性别 染色体是位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包括原始 生殖细胞在内的人体细胞携带有2 x 23=46条染色 体,其中的2×22=44条在两性之间是难以区分的, 称为常染色体.此外,女性还有2条同源性很高的x 染色体;男性则有2条形态差异较大的染色体,其中 1条是与女性相同的x染色体,另1条是与x染色 体有明显差异的Y染色体.由于这种明显的形态差 异,促使人们将x和Y染色体与性别或性别决定联 系起来,因此x和Y染色体常被称为性染色体或性 决定染色体. 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生殖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使 23对染色体的一半分配并包裹到一个精子细胞中, 收藕日期"-2003—03—12 包括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其中50%的精 子获得x染色体,50%获得Y染色体.在卵子发生 过程中,所有的卵子都获得了22条常染色体和1条 x染色体.在受精过程中,如果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 与卵子融合,最终会发育成xx女性;如果携带Y染 色体的精子与卵子融合,最终会发育成XY男性.由 于卵子都有一个x染色体,因此性别决定的遗传基 础就依赖于精子细胞所含的性染色体类型. 性别的形成取决于两个过程:性别决定和性别 分化.早在1940年,Jost等通过一系列胎兔阉割实验 证实性别的决定等同于睾丸决定(初级性分化),一 旦性腺开始分化,其产生的激素将诱导机体细胞的 性分化(次级性分化).人类的早期胚胎中有两套未 分化的性腺,它既有发育成睾丸的潜能,又有发育成 卵巢的潜能,但胚胎有向雌性发育的固有趋势,除非 由于某种影响使原始性腺发育形成了睾丸并最终成 为雄性,否则将发育为雌性.20世纪6o年代前后, 人们又证实哺乳动物睾丸的决定依赖于Y染色体, 并推测是由于Y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能编码睾丸 决定因子(TDF),后者决定了生殖嵴分化发育成睾 丸.至此,人们对于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有了两点基本 认识:第一,性腺分化成睾丸或卵巢决定了性别分化 的其它方面;第二,Y染色体携带有决定雄性的遗传 信息. 1.2 基因性别 染色体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具体起作用的还 是染色体上的部分DNA片段,即所谓的基因.1990 年,Sinclair等人从Y染色体上克隆并鉴定出性别决 定区(sex detenn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且口SRY 维普资讯 86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正 基因 .Koopman将一段含有SRY的14 kbDNA片段 经转基因导人XX雌性胎鼠中,结果部分小鼠睾丸 开始发育,产生了性反转 .临床实践也发现部分 XY女性是由于其Y染色体上SRY丢失或出现了突 变,而部分XX男性则是由于额外得到了SRY基因 (可能是精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从Y染色体易位到 X染色体上),这也再次证明了SRY基因在性别决 定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SRY基因位于Ypl1.3,只含有一个外显 子,没有内含子,转录单位长约1.1 kb,编码一个含 20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SRY基因编码的蛋 白质含有能与DNA结合的结构,因此可作为转录因 子调控其它基因的转录过程,这也提示此蛋白质可 能就是一种TDF,但其靶基因还没有鉴定出来,因此 SRY对基因转录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 证据表明SRY并不是直接激活调控睾丸发育的级 联反应,而是通过对抑制睾丸发育因素的阻遏作用 来间接促进睾丸发育的. 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又陆续从其它染色体上 找到了许多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目前的研究认 为,SRY仅仅是涉及到性别决定过程的主要基因之 一 ,其它基因如SRY相关基因SOX9、抗副中肾激素 基因AMH、编码甾类因子的基因SP1、X 连锁的 DAX基因、Wilth’s肿瘤抑制基因WT1等都参与了 人类性腺分化和发育 , .因此,性别决定是不同染 色体上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尚未完 全搞清楚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2 性腺性别 性腺是主性器官,能决定和影响附性器官的发 育以及第二性征的形成.但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第 7周前),XX和XY个体的性腺并没有差异,这个时 期的性腺称为未分化性腺,其中含有原始生殖细胞. 2.1 雄性发育 对于XY型胚胎,从第7周起,在TDF的影响下 (TDF的合成可能依赖于SRY等基因的作用),位于 皮质的原始生殖细胞萎缩,性腺逐渐发育成睾丸.其 中生殖腺索增生伸人髓质发育成为袢状的曲精小 管,曲精小管管壁由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组成,前者 来自生殖腺表面上皮,能产生抗副中。肾管因子(anti— mtillerian duct factor,AMDF);后者由原始生殖细胞分 化而来.生殖腺的间充质细胞发育成睾丸间质细胞, 开始产生雄性激素——睾酮.AMDF和睾酮将共同 影响性器官的进一步分化. 2.2 雌性发育 一般情况下,SRY基因不存在或缺陷时(XX型 胚胎),性腺将发育成卵巢.卵巢的分化从第10周 起,其中皮质的原始生殖细胞成为卵原细胞,不断分 裂增殖,部分卵原细胞停止有丝分裂,成为卵母细胞 并进入减数分裂(相比之下,雄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 裂直至青春期才开始).支持细胞则承担了卵泡细胞 的功能,将卵母细胞包围起来,二者共同形成原始卵 泡(包括中间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的一层卵 泡细胞).卵泡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卵巢的间质. 性腺的进一步发育取决于睾酮的存在与否:睾 酮的存在可触发雄性的进一步发育;睾酮的缺乏可 导致性腺发育成为雌性. 3 体细胞性别 除了性腺之外,包括生殖管道以及外生殖器等 其它附性器官的细胞也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发育早 期,胚胎也有两个发育方向.例如,人胚发育到第6 周时,不论男女均生成了两套生殖管道:一套是泌尿 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中肾管,具有成为输精管道 并输送精子的潜能;另一套是新形成的副中肾管,可 以生长成为输卵管.外生殖器最初在形态上也没有 区别. 若生殖腺分化为睾丸,胎儿睾丸支持细胞产生 的AMDF抑制副中肾管的发育,使之退化;胎儿睾丸 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则促使前肾成为附睾,并使中 肾管发育形成附睾管、输精管和精囊腺等输精管道. 在早期的生殖嵴中,睾酮借助5a 还原酶生成二氢 睾酮,可使外生殖器形成阴囊和阴茎. 若生殖腺分化为卵巢,由于缺乏睾酮,中肾管退 化;副中肾管则因无AMDF的抑制作用而发育成输 卯管、子宫等女性生殖管道.同样由于睾酮的缺乏使 外阴自然向女性方向分化. 上述可见,在性腺决定之后的性别发育过程中 有两种物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种是AMDF,它 的作用是促使副中肾管萎缩,阻止男性胚胎中输卵 管和子宫的发育形成;另一种是睾酮,它能诱导男性 附I生器官的形成.如睾丸女性化综合症患者虽然染 色体组型为(46,xY),但由于睾酮缺乏或睾酮受体 缺陷或5a-还原酶缺乏等原因,使患者成为有睾丸 而外生殖器和体态均具有女性特征的个体.这种现 象是发生在正常的性腺分化之后的异常现象,而前 维普资讯 第1期 徐金会:人类性别的生物学基础 87 面所述Y染色体上SRY丢失或突变的XY女性,以 及得到了额外SRY基因的XX男性则主要是由于性 腺的异常分化,并最终导致性别的畸形. 4 生理性别 除形态上的性别差异之外,人类在某些生理功 能或行为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即所谓的生 理性别.这也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在正常交配情 况下,雄性啮齿动物表现出爬跨等行为,而雌鼠则表 现出脊柱前凸行为(头部和臀部抬起,背部拱起,尾 巴移至一侧).如果在妊娠鼠生产前很短的时间给其 注射睾酮,则其XX后代在行为上不再出现脊柱前 凸行为,而表现出典型的雄性爬跨行为 .这说明激 素类物质的确能影响动物的生理性别. 另外,一些变性人常常从孩童时代就有一种强 烈的感觉,认为自己应该是另一种性别,这一现象难 以从遗传基因和内分泌激素方面得到解释,人们往 往将此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即,生理性别的特征 是由基因、激素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综上所述,人类的性别有其复杂的生物学基础. 正常情况下,性别决定首先是由基因的表达产物决 定性腺的分化,随后在基因和性腺激素的共同作用 下决定了人的形态性别.至于生理性别的决定除了 上述因素之外,还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 Sinclair A H,Berta P,Palmer M S,et al、A gene from the hu— n3an sex—determiningregion encodes a protein with homology to a conserved DNA—binding motif[Jj.Nature,1990,346(6281): 240~245. 12 J Koopman P,Gubbay J,Vi~an N,et a1.Male development of chromosomally female transgenic for srylJj.Nature.1991.351 (6322):117~121. 3]Su Hua,Chris Lau Y F.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unit,structural organization.and promoter sequence of the hu— n'lSll sex—determining region Y (SRY)gene,using a reverse genetic approach[JJ.Am J Hum Genet,1992,52:24~30. [4]张小爱,张海军,聂刘旺.人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研究 进展[J .生物学杂志,2001,18(5):7~l0、 :5]徐晋麟,徐沫.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和性反转_J].生物化 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25(1):30~35. 6]MillerW A.黄秀英,等译.发育生物学[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8.228~234. BIoLoGICAL BASIS 0F m J】ⅥAN GENDER xU Jitz-h/z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273165.Quf.,Shandong.PRC) Abstract:Sex determination of human is complicated,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enders is also intricat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tic gender,gonad gender,and physiological gender from the biological point of view· Key words:sex determination;chromosome;gene;gonad
关于大熊猫的知识如下:1、大熊猫其实是熊科动物,且是咬合力最高的肉食性动物之一。2、熊猫一天可以排便高达4次,幼年熊猫还会吃母亲的粪便。3、古时候的中国人害怕熊猫,将它们描述成长着黑白毛皮的食铁兽。
172 浏览 5 回答
174 浏览 6 回答
278 浏览 4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4 回答
102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7 回答
258 浏览 7 回答
237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9 回答
168 浏览 8 回答
276 浏览 2 回答
179 浏览 6 回答
113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