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视野”出现的背景新世纪伊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出现了力图用“民国”来重新结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设想或实践,它主要包括三种声音:“民国文学史”、“民国史视角”和“民国机制”。为了便于把握这一新出现的研究现象,本文将之统称为“民国视野”。准确地讲,“民国视野”的三种声音在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文学史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将它们归于一类并不科学,但由于三种声音都尚处于构想阶段,还没有推出体现个性色彩的具体研究成果;又因为三种声音都是以“民国”作为研究和构想的出发点,本文暂以这种方式统称。 从大文化的视野出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民国视野”并不偶然。就在“民国视野”出现前后,大陆文化界出现了一股“民国热”,民国题材的图书、电视剧、电视节目、杂志栏目等等络绎不绝;民国人物、民国故事、民国情调、民国范儿……一时之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大陆“民国文化热”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政治语境的松动是最根本的原因,只有“民国”、“国民党”不再成为禁忌,才有可能成为公共话题。“民国视野”的出现也离不开政治语境的宽松,如用“民国文学史”取代“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研究中采用“民国史视角”、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机制”,才成为可能。 不过,“民国视野”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不满于既有研究框架而做出的调整和探索。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学科建立之后,大致经历“政治革命史研究框架”和“社会文化史研究框架”两个时期。在前一个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被认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部分:“中国新文学史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部分,新文学的基本性质就不能不由它所担负的社会性质来规定”;“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路线也就规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在这种研究框架下,“民主革命胜利初期的时代氛嗣和社会心理”不免要对研究产生影响并形成偏见,用政治态度取代文学眼光来选择作品、评价作品,也就成为文学史研究和写作中不可避免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后,“傲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框架的变革,学人们纷纷摆脱政治革命史框架对研究的束缚,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这个研究框架突出了文学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它力求最大程度避免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干扰,突出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社会文化史研究框架”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活力,特别是其对西方“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的借用,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纯粹革命史的视角中摆脱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社会文化史”研究框架冲击了“政治革命史研究框架”,但在一些中国革命的敏感问题上,历史的禁忌依然存在,譬如: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文学史意义;如何看待国民党主导下的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等问题,文学史研究还是讳莫如深。 然而,社会文化史研究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又遭遇到腹背受敌的困境。首先是其强调文学自律的“纯文学”立场受到质疑:在实践层面,一些研究者对“纯文学”立场上自由主义作家过于走红、左翼作家普遍受到压抑的格局表示不满,以此为出发点,很多学者在“纯文学”的背后透析出另外的政治意识形态;在理论层面,理论家们引用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更进一步指出“纯文学”的虚妄性,通过“知识考古”的方式,也探索出“纯文学”背后的真实用意。对“纯文学”立场的质疑,打破了一部分研究者企图将“文学”与“政治”完全剥离的幻想。 在另一个侧面,一些研究者则对社会文化史研究框架下的“现代性”话语表示质疑。社会文化史框架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性”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理论话语,学科存在的意义需要用“现代性”来阐释;作家作品的成就也是用“现代性”来评价,依托这个词语及其背后的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似乎找到既能内在统一又能与世界接轨的最佳标尺。然而这个“标尺”并没有通行很久,伴随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学者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不过是““他者化”的现代性”、“被译介的现代性”“总之以此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产生质疑。很多学者重新梳理西方现代性知识谱系,力图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行重新解读,由于学者们对“现代性”标准的差异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表面理解,现代性陷入“歧义丛生”的境地。最终,大陆的“现代性”话语自己解构了自己。 “现代性”话语的破产,使一部分学者力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代”规定性发起挑战,如果“现代性””不过是被建构起来的神话,那么“现代”就应该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落实到文学史构建上,一些在中国现代时期出现的旧体诗词、通俗文学,数量大、影响面广,过去没有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现在就应该理所当然纳入文学史的框架内;其次,由于过去“现代”的规定性,“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结构,导致了“不能承受之长”的问题,如果“现代”仅仅是个时间问题,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现代”神话破灭的最终结果,引发了大陆学界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热潮,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版本的文学史。文学史著的大量出版,因“现代性”神话破灭而造成“文学史”神圣地位的沦落是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众多的文学史中,也不乏编写者希望在文学史“乱局”中异军突起,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一个新的框架。 大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便是在既有研究框架相继破产的境况下进行的:旧的“政治革命史研究框架”的积弊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框架”又出现了诸多问题。“民国视野”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新现象,不过,这种视野下的各种声音针对的问题、思考的方式并不相同。二、从“现代”到“民国”:“民国文学史”的可能与不可能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滔滔黄河水容不下中华儿女对祖国的 的拳拳爱心,滚滚长江浪,负载不了华夏 子孙对祖国的炽烈真情。在历史的长河 中,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屈辱,也有过 英勇的反抗。顺治十八年《公元一陆陆一 年》三月,郑成功亲率二.5万名兵将,分 乘百艘战船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 湾。回顾过去,我们的国土有的被列国列 强,强行租借,有的被他们强取豪夺,四 散飘零。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虎 门销烟,林则徐。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陈 化成。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 国战败后,被迫签下了一千多条不平等条 约,中华民族饱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欺 辱…… 抗日战争中,我们的爱国华侨领袖陈 嘉庚爷爷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 的抗战。国土沦亡,生灵涂炭,同仇敌 忾,不仅从精神上,物质上全力支援祖 国。由于抗战爆发,我国沿海口岸及对外 交通要道先后沦陷,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 绝。一9三吧年动工修筑,(一9三9年一月一0 日正式通车)一9三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 路,成为战时我国西南大后方惟一的国际 通道。滇缅公路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 全长一一四陆公里。内可联川、康、黔、桂 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成为我国与 东南亚联系的纽带,海外华侨捐赠的军需 物品、药物和世界各国支援的军火武器均 从此路输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嘉 庚先生振臂一呼,立即得到南洋华侨的热 烈响应。南侨机工赤诚报国的壮志情怀, 是十分动人的。滇缅公路上的三000多南 侨机工的辗转战斗,浴血牺牲,可见,南 侨机工成为“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上 的一支主力军。南侨机工面临更加严峻的 考验。近千辆汽车及数万名缅甸华侨难民 未及过桥而被阻于怒江天险。这些南侨机 工有的冒险渡过怒江,有的上山参加游击 队,还有不少人被日军抓去惨遭杀害。至 此,敌我双方隔江对峙,滇缅公路的国际 运输终于被切断了,国内运输只剩昆明至 保山之间的路段继续运行。随着战局的恶 化,南侨机工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三年 多来(一9三9—一9四二)发挥过重要作用 (抢运四5万多吨军火)他们协助盟军搞军 运后勤,并为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的修 建奉献了力量。在整个南侨机工回国参战 过程中,为抗日战争而牺牲宝贵生命成为 无名英雄的达一000多人,约占机工总数 的一/三;此外,那些历尽艰辛流落在国内 各地的南侨机工,他们都尽力参加收复滇 西的战斗以及各地的对日反攻,坚持到最 后胜利。陈嘉庚爷爷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 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 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他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 战。就一9三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 为国币一吧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一一亿元 中捐款约占一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 5亿元。陈嘉庚爷爷,南侨机工,为抗日 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做出了伟大的 贡献,永垂青史。 现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不断崛 起。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强盛, 努力奋斗的仁人志士。世博会的盛况、奥 运会的精彩、南极考察站的建立,嫦娥奔 月,神州八、九、十号飞船的成功发 射……这一切都在说明;我们是不屈的中 国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中国永远屹立 在世界东方!我们永远是自豪坚强的中国 人,让我们共同建设更美好、更强大的中 国,铭记历史·共筑未来!让我们更有力 量鼓舞自己前行;创造未来,让我们满怀 信心向着未来进发。我坚信,有你,有 我,有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定能创造出 中华民族新的——辉煌!追问
一人称,最好是叙述文
民国文学一句话作文
看上去真有那么美?近年,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一股民国课本热。
从"幼童文库"系列到《老课本,新阅读》,民国语文课本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九州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纷纷推出老课本系列。
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开明书店民国时期出版的系列语文课本。
目前,该系列已经推出了《开明幼童国语读本》、《开明儿童国语读本》和《开明少年国语读本》等多套,这多套书都是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
和过去种种出版热一样,在民国语文课本的出版上,跟风情况非常严重。
是什么原因让它热起来的?民国课本真有它看上去的那么美吗?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昌切对此提出自己的想法——民国作文,也是八股,哪有那么美这篇出自《民国模范作文》,广东番禺的一个小学生所写的,不久前在微博上被风转。
昌切教授一字一句把它读下来:“某月某日,校中放假。
课余在家,殊无聊赖。
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
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
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
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
见有茅亭,乃入座。
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
就灯下而记之。
”昌切教授认为这种作文读来简直令人作呕,它完全是一篇套作,“你看,时间、地点、景物、动态描写,根据他们的课本套作的,也基本是古人作文的格局,字句都很短,很多四字句,六字句,也套作于四六骈文。
”当然,作为小学生的作 *** 到这个程度可以理解,作为范文还可以讨论,网上有人把它捧到不合适的高度,这种倾向有问题。
齐白石当年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为文最重要的在于有无真情实感。
现在有种倾向值得注意,2009年武汉汉南高中毕业生周海洋在语文高考中,用51行102句每句七言的古体长诗写作《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它的最大问题不在于选择古诗还是现代文写作的问题,“而在于它不是因情生文,是为文造文,个人认为不宜提倡。
”民国课本,好玩中有深意“民国儿童读物重出”之热现象,发轫于民国老课本的重印,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的重印,再到《老课本新阅读》,林林总总。
为何80年后,民国老课本仍能重焕生机?昌切教授认为民国课本能够从中国社会由古而今的转型中,体现那个时代的特色。
它依据儿童特性因材施教,德育部分,突出修身教育,以养成新型人格。
内容上,体现社会转型以后共和时期,追求个体自由,人人平等思想。
如《两个疑问的信》课文:“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
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
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它的问题是开放式的,还引起学生思考,尊重自由。
智育部分,体现的塑型教育。
依据儿童语文习得的特点来安排,天地人文各方面内容都有,循序渐进,内容的品质非常好,既承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拓展了新的思想成果。
还非常有趣,能照顾到孩子的特点,吸引他们学习,其中一篇《请问尊姓》: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
”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很好玩。
坊间热炒,源于对语文教育现状不满坊间热炒民国课本,源于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不满,激发的是对语文教育及整个中国教育的质疑和反思。
建国以后的教育,以政治为首要标准,语文课本体现的“国家意志”,意识形态的僵硬和冰冷,使语文课本丧失了生活的真实,丧失了人性的丰富,丧失了世界的广阔,丧失了文学的审美魅力。
选文上,厚今薄古,白话文比重大,文言文比重小。
这种标准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中末期,社会对语文教材的批评越发强烈。
此后的每次变动都引起较大争议。
从前教材选用较多鲁迅杂文,如《〈呐喊〉自序》、《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等充满火药味、战斗檄文式的杂文,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革命散文,渐渐退出中学课本,选文更注重审美和有趣,到新世纪,金庸文章也入选课本。
政治色彩不断淡化,集体主义精神也有所淡化,突出审美、个人化的东西。
但凡此种种都不足以改变教材的整体格局。
就像国家在探索中发展一样,学生们用的语文课本也在汲取各种意见中不断修正、改订。
经过多次反复,现在的语文课本在选择标准上显得举棋不定,选编者不知以什么为标准,这也是教育宗旨不够明确造成的。
有人还批判现有的教材“有毒”。
如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文中,家人身体不健康,母亲极度压抑;而人教版《日记两则》里的母亲,道德完美,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 *** 涉孩童的世界。
反观民国课本,体现的是明确的价值观,儿童需要识字和阅读、写作,需要知道天地人文常识,是为塑造新型人格。
民国课本的出现恰逢其时。
这和《老课本,新阅读》的作者邓康延的观点不谋而合,邓康延认为,我们当今这个社会,思想不断开放,各种文本不断被挖掘,民国儿童读物的出现,也是在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
我的祖国作文
我的祖国 我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伟大,那就是我的祖国——中国。
在祖国这一片辽阔的沃土上,有着丰富的物产和无穷的宝藏。
在宇宙无垠的岁月里,它抚育了常青的江水,常碧的群山,滔滔不绝的长江黄河,,那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更加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是祖国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自己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
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崇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勤俭而乐观。
他们身上处处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长江后浪推前浪,无数先烈前仆后继,2008年的四川特大地震为坚强的中国人民谱写了一首震惊中外的悲壮而又豪迈的诗歌。
为了多救出几个学生把青春锁定在26岁的青春年华的袁文婷;9岁的奥运小旗手林浩,勇敢地冲回教室,救出他的同学。
那些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叔叔,那些为国家利益而牺牲的人们怎能不让我追忆和仰慕呢?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北京举办,她是我的祖国,这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那是用语言难以形容出来的骄傲,英雄的健儿们没有辜负母亲的培育,为祖国争得那么多奖牌,他们为祖国争了气,早已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东亚病夫”。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到2008年9月25日神奇飞天,短短的几年中国人就实现了在太空行走的梦想,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令整个世界感到惊讶,太空行走是一个国家成为一个航天强国的标志。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这些母亲润育的孩子们是祖国的骄傲。
我经常来到海边,看大海愤怒的景象,汹涌的海浪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奔腾着,跳跃着,海浪一个连一个向岸边涌来,撞击着海边的礁石,发出阵阵轰鸣??它虽然没有长城那样雄伟的身姿,然而我却心潮澎湃,油然生出做中国人的责任感,这责任感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为我们的长城永远昂然于世界的东方,而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主角穿越到民国写文章的小说。
如纸上人
苏轼:,我们老师说要写散文就仿这样写,不过最好开头比这个要鲜明点,毕竟是考场作文://陶渊明://李清照:很经典://李白://林黛玉://考场作文:要点题句,老师基本就是看几眼就会评分,不要太过含蓄,我自己就吃过这方面亏,最好讲你要写的人物素材与你自己结合起来,比如说他对你的启示或是其他.不要让老师觉得你只是在写人物.多使用名句,记不住名言就自己写,简练点,多使用反复回环对比手法看起来就会像名句了.而且这样的句子最好单独成段
有关风景名胜的作文
无锡之旅 素有“太湖明珠”美誉的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
这个寒假,爸爸妈妈在浙仑海外旅行社报了名,带着我去领略领略这江南的秀丽风光。
这回的导游和我们所要游览的地区有关。
他姓“吴”,就叫“吴锡”。
我们跟着小吴哥哥开始了二日游。
无锡是全国有影视城最多的一个城市,既然到了无锡,又为何不去看看呢?无锡的景点第一站就是“三国水浒城”。
三国水浒景区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绮丽的太湖之滨。
景区里的建筑大多都具有浓郁的汉代风格,如“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
三国城门高大、威猛,旌旗随风飘展,配以广场上天禄和辟邪两尊神兽,更显得门楼的庄严与肃穆。
水浒城共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平民区,另一个是景城区。
可惜来得不是好时候,就没能细细游览。
由于早上起雾,封了三个多小时的道,直到午后才真正开始“游”。
等把整个水浒景区走完时,天已经慢慢暗了下来,只得开始晚餐。
晚饭过后,我们又来到著名的锡惠公园游玩。
锡惠公园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舒适的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综合体大型园林。
优美的园区内峰峦叠翠,景色斐然,堪称无锡的“天然博物馆”。
锡惠公园里的主要风景就是“天下第二泉”和“寄畅园”。
明代的寄畅园已有百年历史,取园主寄情山水,豁达畅快之意而得名“寄畅”。
园内借助天然景致而略加修饰,而整合出人文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园林精品。
园内景致多样,假山秀石、石栏雕、小径通幽、参天老树结合得天衣无缝,编织出了一幅“锦江漪塔影摇曵“的清秀风光。
出了寄畅园,顺着用石头铺成的路一直往前走又能见到更美的景色。
整个锡惠公园在夜晚又显优美风彩。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去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去游赏。
太湖是国内的第三大淡水湖。
鼋头渚为太湖西北岸无锡境内的一个半岛,因有巨大的石头突入湖中,像鼋正翘首而得名。
我们坐着船,一阵阵的风佛面而来。
向远处望去,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向下面看去,几阵水波在不停地轮番交替。
这时,从旁边飞驰而过一艘快艇,一下子在快艇行过的水面上又泛起几朵雪白的水花。
过了一会儿,船靠岸了,我们陆续下了船,继续欣赏两边的绮丽美景。
走上风雨桥,抬头一看,每一个横槛上都画着祥云和神兽等等向右边望去,有一个老渔夫正在钓鱼的石塑,这也说明了当时渔文化的昌盛、发达。
过了一个多钟头,我们又汇聚在一起,乘船回去 接着,我们又去了灵山景区。
灵山景区位于无锡马山的太湖之滨,临太湖,倚灵山,挽得青龙山,牵取白虎峰,地灵形胜,为难得的佛国保地。
灵山景区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灵山大佛。
佛像立于小灵山上,建造时投资超亿元,用铜700吨,比耸立于纽约的自由女神铜像――被誉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巨神像”还高42米,用铜量是自由女神的三倍;比矗立在四川乐山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7米。
灵山景区还有修筑着有名的动态雕塑“九龙灌浴”。
下午2午,随着专门为之创作的《佛之诞》音乐响起,四大金刚托起的巨大莲花徐徐绽开,通体鎏金的佛祖小时佛塑像立于莲花之中。
同时27只凤凰口中吐出圣水,九条大龙喷出水柱直冲佛像,使佛像愈发沌静、神圣,场面甚为绚丽壮观,这时水柱也向周边洒去很多,有不少人被淋了落汤鸡。
灵山大佛已是这回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了,我们的旅程也将结束,坐着汽车返回宁波。
几缕金色的夕阳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小山,照到一片又一片的平原,最后停在了汽车的玻璃上。
晚霞把一切都带进了红的世界。
它把天边的云朵染成红色的;把房子的屋顶涂上红色的;把人们的脸颊洒成红色的。
随着车轮滚滚地开在公路上,我们的旅途就将结束。
再见了,美丽的无锡!
摘录有民国时期的高考作文的书有哪些
同学你好,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现在正是的最佳时候,因为高考前3-5月的记忆留存,比较深刻。
根据我们一些教师的调研结果,给你推荐如下:1、《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2013版 --新世纪出版社2、《高考必备:赢在高考作文素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3、《高考月刊之素材篇》 --海洋大学出版社 另外:如何你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生活积累你是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那么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一本,然后再加以学习;精读每一个素材,保证熟悉这些材料,并且学会多向运用的方法;从一些高分作文中去学习,学习它们的精华之处,并学习它的框架。
...
适合小学生的简短的文言文 台湾 民国时期
《民国小学生作文选刊》集中收选了大量民国时期出版的优秀学生作文。
全书共八册,其中包括:日新书局出版的《初学注释论说轨范》和《评注论说轨范》,世界书局出版的《初等作文新范》,广益书局出版的《言文对照小学论说精华》和《小学论说精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论说精华》,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全国高小学生成绩新文库》,会文堂出版的《言文对照初学论说文范》。
鉴于小学生初学作文苦于文题艰深的实际,这些民国小学生作文的编排,基本上都是从易到难,从简单的实物叙述到议论说明,循序渐进,非常科学。
而且编辑者对每篇文章都做了段落层次的分析以及简明扼要的小批,一目瞭然;书中采用的都是新式标点,减少了阅读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参考。
这些作文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写作体裁全面,其中包括了叙述文、应用文、说明文以及议论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
《民国小学生作文选刊》中选列的文章,可以说是现代学生作文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目录目录评注论说轨范初集上卷学校之乐髪之功用纸菸之害酒鸠与鹊食瓜之利害手与足之关系蜘蛛结网中秋赏月记画马记煮蚕豆有感 目录评注论说轨范初集上卷学校之乐髪之功用纸菸之害酒鸠与鹊食瓜之利害手与足之关系蜘蛛结网中秋赏月记画马记煮蚕豆有感戒奢侈堆雪人记说学说虎说秋千玫瑰花春晴记裸身之害盐说蟹论规矩冬夜读书记绣花枕灯习字说竹马论读书傅书鸽水与汽植物之叶记纸燕逐猫记驱牛者言说人说我火之功用说脑钟表之用水与油兵器吴山观潮记学生新闻之益镜之用岁寒三友锄草记萤敬师说世界人种说鱼论待仆役之道乡居之乐辟盂兰盆会之恶俗说鹦鹉传染病评注论说轨范初集下卷春郊放风筝记纸与笔日月蚀舟与车清明植树记所感俭与吝彗星说海竞争说祀祖论爱家与爱校论蹴球地震之原因论职业传话筒说麦之用家庭储蓄箱说雨桐叶知秋说鲤说天植物与动物之关系论废物利用共和国工与商说马说学校规则语言与文字铜与铁之比较论清洁论体操珠玉与米谷鸡与雉重阳食糕记旅行之旨趣报纸国与民雷电说蝉说铁道孝亲说观蚁鬬说说蚕日光七色鬬蟋蟀记
写篇西安名胜古迹的作文
朋友,你到过西安吗?西安是一座美丽的古城。
如果你到西安去旅游,一定不要忘了到南城去走走。
在那绿荫环抱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塔,它就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长安八景”之一的景点——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了。
大雁塔高64米,有7层,底部是正方形的,下大上小。
进入大雁塔底层,你会看到墙上有许多壁画,使你目不暇接。
沿着塔内木质的楼梯一步步蹬高,你会发现楼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塔内的空间也越小,而你的兴趣却会越来越高。
如果你累了,那么就下到塔底。
大雁塔脚下种满了郁金香,红一片,黄一片……五颜六色,非常迷人。
浓浓的香味,美丽的花朵衬托着这雄伟的大雁塔,使它格外引人注目,这时,你的疲倦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多么美丽的大雁塔,相信你也会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
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西安城墙吧!因为我们新知小学就紧靠在城墙旁边,大家天天都会看到它。
而我从家里来上学,更是每天顺着北城墙一路走来,所以对西安城墙更情有独衷!西安古城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咱们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古老城墙。
它是我们西安人的骄傲,是我们这个文明古都的独特标志,比如说现在正在修建的西安地铁就用的是城墙的图案。
西安城墙围成长方形,周长有公里,城墙高12米。
每当夜晚,绕城一周的白色灯带把城墙的轮廓勾画(“勾勒”更合适)得清清楚楚,在城头上那长长的一排古典大红宫灯的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观!城墙下绿树成荫,到处是花坛、草坪,不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雕塑造型,给环城公园更增添了许多美景。
这里已经成了西安市民身边最方便的休闲娱乐场地。
清晨,晨练的老人们跳舞的、练剑的、抖空竹的应有尽有;下午,唱戏自乐的、打拳练棍的、悠闲散步的比比皆是,多么安乐和谐的幸福景象啊!环城林带外侧,宽畅的护城河道用石板砌得笔直,两岸的斜坡用石块铺出齐整的图案,清澈的护城河水碧波荡漾。
我听说不久以后还可以开上电动船绕城航行一圈了,那该是多么畅快的游玩啊!我们的西安城墙会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的西安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啦!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回到民国》作文600字,超级急谢谢
论“京味小说派”与老舍 一、 何谓“京味”? “京味”就是北京味。它应当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具体说大致由三种因素所构成: —曰乡土味。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墙,天桥的杂耍,白塔寺的庙会,厂甸的春节,乃至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无不浸透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 二曰传统味,或者可以称做“古味”、“文化味”。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是文明古国,守仪之邦,北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历代王朝的故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这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记,从古老的礼仪风俗,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积淀于北京人的心灵之中,体现出北京人独有的那种精神气质,如人际交往中重礼节、讲规矩,比较宽容、谦和,也较豁达,善于自我解嘲,有某种幽默感,比较重视文化素养等。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方面对北京人的思想束缚也较重,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接受新事物、新风气比较缓慢,封建的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的残余较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旗风对北京人的心态习俗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上述传统中的长处和短处得以强化表现愈加鲜明。这一切使北京笼罩着一股比较浓厚的古气,其中有古雅、古朴、古老,也有陈旧、迂腐种种味道。 三曰市井味。这是指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这种下层市民,大体属于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例如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职员以及主要以体力谋生的洋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匠人、佣人等,即旧社会所谓“引车卖浆之徒”。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简陋,谋生条件又较艰苦。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一些素朴美德,如勤劳、善良、宽厚、克己;同时又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和传统规范的影响,下层市民的许多弱质、缺陷,如自私、狭窄、虚荣、平庸等所谓“小市民”习气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今天,我们所谓“老北京”,多半属于这一阶层。 以上三股味是互相渗透,融会一气的。这三种味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精神气质。当然,就具体环境和人而言,他们的侧重有所不同。比如,在北京中上层的官绅之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四合院里,传统味就更浓些。而且往往被官气、洋气、书生气等冲淡了原有的“乡土味”和“市井味”。在京郊农民身上,“传统味”、“市井味”就相对淡化,“乡土味”显得更浓。唯独在北京市内,钟鼓楼下,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市井味”最浓,而“乡土味”、“传统味”也以种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所以“京味”在这部分人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京味的表现不但因人而异,还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从历史上看,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京味,同民国以后就大为不同,解放前后的京味又不一样(这从老舍的《茶馆》可见一斑)。至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思潮、新风气的涌人,久京味变化更大,不可—概而论。 二、“京味小说”与老舍。我同刘颖南同志在《<京味小说八家)后记》里曾提出“京味小说”的三个标准: (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题材合格线。 (二)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三)写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其实,这三条里最主要的是第三条。甚至可以说主要就是第三条。只有第一条的作品,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京味,即便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仍然可能京味不浓(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必须具备了第三条,写出了北京人的神韵、气味,北京人的魂,这才够得上有“京味”。所以,我认为只有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柳家大院》等,才是京味小说的真正代表。 老舍先生对于“京味小说”有三大功劳: 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有开创之功。在他之前,中国虽有写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却没有显示多少京味特色,比较突出的倒是京派的“官气”。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说”,但那与“京味”也完全不相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看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老舍笔下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在这些人物身上,“京味”所包含的“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表现得最为集中、鲜明。 老舍刻画小人物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那深切的情感倾向和客观的审美视角。老舍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说”有正宗之美。老舍作品的京味一不靠描写新异的民风民俗取胜;二不靠传奇性的情节故事引人;更不靠猎奇搜异的野趣去逗人。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不仅如此,老舍还以平民百姓的心态去描写北京人,他如同生活在人物中间,同他们同命运、共呼吸,不是高踞于这群小民头上,颐指气使,指手画脚,也不是以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赐舍廉价的同情。而是让人感到一种融洽无间的亲切感。当然,这决不是意味着降低作者思想高度。老舍对旧文化和旧市民意识的批判是鲜明的,只是这种批判隐藏于平易近人的描述中,而幽默风趣的笔调,又使这种褒贬不那么锋芒毕露而已。 三、“京味小说派”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大致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有一二位杰出的、众所公认的著名作家为核心、为代表。 (二)有一批艺术特色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代表作家的外围或后继。 (三)产生出一批题材、风格相近的、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倘若这三个条件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以为,“京味小说派”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流派是基本形成了。理由很简单: (一)“京味小说派”已有一位响当当的、卓越的代表作家——老舍。 (二)近十年来,在当代文坛上已涌现出一批擅长于描写“京味”的优秀作家。他们有的自觉地师从老舍,有意识地学习老舍(如苏叔阳),有的吸取了老舍的神韵,写出了一批京味十足的作品(如邓友梅、韩少华、陈建功),还有的因写出过一些题材相近,京味特色浓郁的作品,而扩大了“京味小说”的影响(如汪曾祺、刘绍棠)。尽管这些作家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艺术追求,对“京味小说”也许存有不同看法,但都同老舍创作中表现的“京味”,有密切联系。人们有权利把他们结集在一起,看成一个流派。因为从文学史看,除了那些有纲领、有目的的自觉结成的文学流派外,大多数流派是由读者和后人来归并的。 (三)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小说”作家们,已经写出了一批京味十足的优秀作品。除了有老舍的一批奠基作品外,这些年又产生了像邓友梅的《那五》、《寻访画儿韩》,韩少华的《红点颏儿》、《少总管前传》,陈建功的《找乐》、《辘轳把胡同9号》,苏叔阳的《傻二舅》等优秀作品。老作家汪曾祺的擅长固然在于描绘他家乡苏北一带的风情,但他在北京生活长达四十年之久,对北京生活的熟悉和把握不亚于自己的家乡,因而他写北京生活的作品,像《安乐居》、《云致秋行状》,无不具有浓郁的京味。热衷于“乡土文学”的刘绍棠,一向以写京东运河风情著称,京郊的“乡土味”本身就染有京城的“传统味”和“市井味”,所以刘绍棠笔下的乡土风情其实也是京味的一种扩张。如果再扩大一点说,浩然的某些作品如《弯弯绕的后代》也属此类。除此之外,显示京味特色的优秀小说还很多,像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不一而足。 其实,“京味小说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流派并非偶然。从历史、文化、语言诸方面考察,北京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具备了产生流派的肥沃土壤。 一是“京味”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如前所述,像北京这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记、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域风貌的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所以,“京味”本身就有着独树一帜的光彩。再借助于它作为首都的权威性,影响所及岂止于中国,实可谓名扬中外。 二是“北京话”的权威性和魅力。现今推广全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作为基础的,二者大同小异,这使北京话本身就有了走向全国的便利。北京话虽有一些方言土语,但大多是普通话稍加变化,如儿化韵、双声词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即便偶然在小说中使用几个生僻的俚词(如“敢情”、“找乐子”之类),往往正是体现京味色彩最浓之处,最富有乡土气息,作者必然会加以解释说明,并巧妙运用,一般只会增添语言的魅力,“烧”出京味的香气。所以,从总体来看,运用纯熟“北京话”写出的作品,在全国推广是没有多大障碍的。 三是北京有着一支强大的作家队伍。当然,北京的作家未必都写“京味”,但至少他们写京味要比其他地方作家容易得多。可以说:“京味小说派”的后备队伍是阵容强大的,这是“京味小说”的出现和繁荣的前提。 当然,所谓“流派,流动之派”也。它不可能凝固不变,更不可能永世长存,文学史上的任何流派都是一个形成、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有的寿命还较短。有人担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旧京味”将越来越淡泊以至消失,“京味小说”前途堪忧。其实,只要有北京存在,“京味”仍会存在,即便有一天“京味”完全融化于时代新潮中,那么,“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历史,仍将有它存在的价值。像邓友梅的《那五》之类,写的就是历史,并不有损于它的审美光彩。 还需说明,我们认为“京味小说派”基本形成,并不意味它已经十分稳定、成熟,因为流派的发展趋向是难以预测的。文学史上的许多流派除了少数几个代表人物外,大多数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于主将都可能脱离(如闻一多之于“新月派”)。“京味小说派”也有两种可能:或许写京味小说的作家会持续不断,日趋增多,蔚为大观,使这一流派日益壮大;或许会逐渐冷落下来;但即从当前的情况,把它看作一个流派是完全够格的。
289 浏览 4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255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7 回答
185 浏览 5 回答
244 浏览 6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9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136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