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轻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个系列,将跟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朱光潜先生由自己的经历谈起,首先是遗憾自己“对于美术和运动一无所长”,所以经常劝年幼者趁早学一种音乐一项运动。其次是,他特别羡慕别人做得一手好文章。看到心里想说的话被别人说出,一方面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又不免心怀惭怍,遂苦口劝年幼者练习作文。 作者以这样谦逊的态度引出了“谈作文”的话题。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估计很多人会问。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地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列举了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和小泉八云的例子,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无一不是精雕细琢而成,他们对文字谨慎斟酌,不厌其烦数次修改,追求文字精微表达的态度,咬文嚼字到近乎“迂腐”的程度,都是源于对自我的严要求和对文字的敬畏感。 不要以为文不加点倚马千言才是好角色,“在艺术天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好文是改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每一次投稿的文章,也是先写好放一段时间,过段时间再看,会发现至前没有发现的很多问题,越改越通顺,越改越精炼。所以作文一方面要有量的积累,最重要的还有要质的提升。量变表达到质变不是必然的,需要有精细修改这个催化剂。 朱光潜学先生指出,“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和创造的两种方式,记得上初中时,我看过一篇文章,有一次我模仿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情节写了一篇文章,得到老师的肯定,他在班上读了我的文章,给予了很大鼓励,让我既忐忑又开心。我后来的成长,对文学的兴趣与这位启蒙老师有很大关系,是他的发现、激励和关爱让我立志成为爱读书写作的人。 所以,以教材为范本,估计孩子们学写作,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另外,不能动辄给孩子扣上“抄袭”“剽窃”的帽子,而是要引导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习得写作能力。 “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的确,杜甫笔下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说,曾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答:“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便有了“多读多写文字工”一句。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举了莫泊桑求教福楼拜,被安排去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当然,他们也有很多起步于模仿。 总之,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文学上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分。作者建议青年人要读新书,也要去读旧书。 最后,作者还提到“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需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他认为“初写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烂的路上去。”还是先写好描写文和记叙文得好,有了这个基础,写作议论文也不是难事。 读到这里,我很感谢朱先生,因为此前我也有这方面的心病,因为有人指责小学初中老师没有对学生写作进行思辨培养种种,但基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实在不好“赶鸭子上架”,现在看到这些文字,心下释然。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凡是不能一蹴而就,还是要循序渐进,顺理成章。 所以,年轻的朋友,多读书是第一要务,然后就是勤写作,练就本领,毕竟“技多不压身”嘛!何况是当今社会地位愈发显现的写作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