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划分盛唐为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巅峰。在这四十余年中,人民安居乐业。根据《旧唐书·玄宗纪下》记载:天宝十三载,全国管郡总三百二十一,县一千五百三十八,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问,昌言嘉谟……长辔运驭,志在于升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年逾三纪,可谓太平。”虽然在这期间有着连绵八年的安史之乱,生产力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唐帝国元气大受损伤的同时也暴露出最高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但是这仍然没有使当时的人民群众对李唐王朝的向心力最终破灭,各个阶层,派系还是讴歌李唐,控诉安史,为平叛战争表现了热情的支持。和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是一个文化比较自由的时代,唐代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1]其中的代表人物李白则“言出天地外,思出神鬼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皮日休语[4]。而植根于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表现出的“豪气干云”,始终贯穿在他的诗歌里。乐观自信,不论有什么样的挫折,困难和打击,也许有着当时的苦闷和忧愤,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诗人的勇气。而这种勇气的生成,除了是他作为富商家庭的优越感之外,就是盛唐时代总体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气象”云云,最初见于严羽的《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诗辩》里一则里有这样的见解:“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再则说:“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与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三则里又写到,学诗“当以盛唐为法”在谈到诗法中则又提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虽然书中并未将“盛唐气象”作为论述中的专有术语完整地提出,但是他在《答吴景仙》中有段话:“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未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透过朦胧含糊的措辞,其实不难看出,严羽所谓的“气象”不外是指艺术风格的表现罢了。而“盛唐气象”云者,也不外指盛唐诗歌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而当代学者提出“盛唐气象”的最早见于林庚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并以此为题来说明盛唐诗歌审美特征的文章: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他发展的盛况,理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思想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的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一个富于创造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它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盛唐诗歌正像这句诗写的一样,恣意纵横,神来之笔。那么,“盛唐气象”所包孕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李泽厚先生说:“是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2]。比如他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痛快淋漓,天才至极,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2]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盛唐气象”内核的东西,是青春的光热、生命的歌颂、自然的美丽、祖国的庄严。是一种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觉与人格独立,是一种青春浪漫、飘逸开朗、清丽率真、雄阔远大、浑厚和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远大理想,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诗人李白,以他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恣的风格,使他成为盛唐诗坛上最耀眼的一颗巨星。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关于他名字的来历,其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而另一种说法是李白六岁时还没有名字,这年春天的时候,父母带他去踏青,三人即兴吟诗,最后李白以“李花怒放一树白”的句子夺魁,故以白取名。第二中说法虽然有明显的穿凿附会痕迹,但也在某种意义上显露了李白少年时就表现出的杰出才华。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生于四川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二是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在今之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三是出生于长安。而为现代学术界普遍认肯的是第二种,出生于碎叶。按出生于碎叶说,李白大约五岁时随父亲来到四川。而李白的父亲又是什么人呢?父亲李客生平不详。“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而李白的家境身世之谜也就有了陈寅恪先生认为的李白父亲之所以名“客”,是因为“西域人其名字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称之。”以李白祖上因罪窜谪西域系胡人为立足点而发覆的。而蒋志先生的《李白家世诸说评议》一文。按“逋”的引申义来解释范传正在《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那一段话。他认为“李白出身微寒,其父是陶渊明式的隐士。”安旗先生则在《李太白纵横探》一书中据清代学者王琦《李太白年谱》上记载的:“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断定李白文父亲是一位快意恩仇的“侠客”。而最能令人信服的第四种说法是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里认定的“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而且还是‘一个商人地主’。”他这样写到:……可见李白的家世,同中国惟一的女帝武则天的家世,有点相仿佛……正由于有类似的家境,便赋予李白以双重的性格。一方面他想提高门弟获得一定权势,这一意识便结想而为凉武昭王九世孙的传说。另一方面又使他能保持着一定的平民性,能和中下层的民众接近。有时仿佛还能浮云富贵而粪土王侯,又庸俗又洒脱,这就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确,徜徉于唐代文学长廊,李白性格特征的养成似乎都离不开这四种环境的影响。“散金三十万”,骑鹤下扬州。《新唐书·李白》首段,便这样写到:……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徒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名之。十岁诵之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往见贺之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递,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大国强国的优势心理,使这一代人慷慨天成,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坦然的状态。无疑,作为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李白,他的一字一句里无不对这种状态有着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诵扬。即使是"忧思""愁绪",也是来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气派,完全不是禁锢在某一小的领域不能挣脱,而是那种恢弘的大气的"忧""愁"。对友人:他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难以言状的想象,人格化里皎洁的明月,朋友虽然分离,然而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可以看见它思念对方。明朗坦荡,是唐人说的话,而对朝廷的腐败深恶痛绝,控诉淋漓尽致,却又好象能超然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荡宁静。即使是在悲愤中控诉黑暗的现实,也是蔑视功名富贵的,感情强烈,气势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