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点1:理想是引领人们前行的灯塔。【相关论据】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如果我们中间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别人。”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唉,燕雀哪里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宗悫志壮,长风破浪:宗悫年幼时,宗炳问他的志愿。宗悫回答说:“我想乘着大风,冲破万里波涛,向前猛进!”宗炳说:“你长大如果不能取得富贵,就会把我们的宗家毁灭了……”宗炳平日气节高尚,他的几个儿子和侄儿都爱好学习,只有宗悫好凭感情办事,喜欢习武。 3、马革裹尸:马援,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名将。他志向宏远,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归来,亲戚朋友听到之后早早地就出来迎接。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孟冀的人,很有计谋,也很有声望。马援看见他也随同前来祝贺,便诚恳地对孟冀说:“我希望你能够多说几句指教我的话,你怎么也随波逐流来夸奖我?”“我的功劳小,受的赏赐大,如何能够保持长久呢?这一点先生怎不指教我?”孟冀说:“我哪里够得上指教您?依我看,您的年纪这么大,该在家休养休养!”马援听了,慷慨激昂地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不时地侵扰我国的北部边疆。我正想自告奋勇地请求让我去讨平。男子汉大丈夫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就应当战死在那儿,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故乡,怎么能呆在家里,躺在床上,老死在妻子儿女身边呢?”孟冀听了,十分感动,称赞道:“你真不愧为大丈夫啊!” 4、理想之星深藏心底:在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的小朋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叔叔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拿破仑在听叔叔这样问他之后,马上滔滔不绝地发表了心中构想已久的伟大抱负。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不料,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个小说家,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事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5、达尔文的理想: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当一名医生,可是达尔文无心学医,进入医科大学后,他成天去收集动植物标本,父亲对他无可奈何,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名牧师。然而,达尔文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达尔文有他自己的理想,他9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为此,达尔文一直在积极准备。为了有利于自己观察和收集动植物标本,达尔文抛弃了事务轻闲。经过五年的环游旅行,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回国后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实验,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书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这一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明之一。达尔文终于成了英国著名博学家,进化论的先驱。【名言警句】 1、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2、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林斯基) 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4、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5、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就寸步难移。(雨果)论点2: 追求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相关论据】 1、马克思立志为人类工作: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早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谋幸福。他在毕业论文中写道: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将不是一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2、投笔从戎: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3、鲁迅弃医从文:鲁迅起初认为,中国落后是由于人民体弱多病,日本富强是由于医学发达,便东渡日本去仙台医专攻读医学。有一次,学校放映关于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画面上出现很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这个人将破砍头示众,可围观的人都在看热闹。这些人虽体格强壮但神情上都显得十分麻木。鲁迅深受震动,他认识到在当时学医并不是一件要紧事,思想愚昧麻木的人们,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被示众或作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旗手。 4、毛泽东的“三不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曾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5、徐特立断指明志: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早在青年时代,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天,徐特立在长沙市修业学校向师生员工们作时事报告。他援引中国近几年发生的惨案为例,历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徐特立讲到激愤处,猛地一转身,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师生的面,“砰”地一下砍断了右手的一节手指。接着,他又用自己的断指,在白纸上写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血字,以明心志。【名言警句】 1、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你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莎士比亚) 3、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罗索) 4、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5、美满的人生是在使理想与现实二者切实吻合。(苏伦斯)论点3: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关论据】 1、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实世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了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盗出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的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机,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触怒了众神之王宙斯,被用铁镣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但他经受折磨,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尔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仆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岩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忠实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2、拉齐尔献身科学:1898年,巴西流行一种可怕的“黄热病”。由于搞不清它的致病原因,人民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黄热病”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的生命。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参加了一个科研小组,从遥远的异国来到疫区。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这种病原体可能是由蚊子携带通过叮咬人传播的。但大多数人不相信它。为了使真理闪光,为了使疫区人民脱离苦难,他当众让这种蚊子叮咬自己,结果他身染重病。根据他的发现,人们采取灭蚊行动。瘟疫被控制了,成千上万的人得救了,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巴尔扎克的手杖: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艺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在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4、阿基米德献身科学:最早发现杠杆原理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他曾经对国王说:“假如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阿基米德不仅发现了杠杆原理,而且发现了浮力定律,发明了抽水机、投石机和聚光点火的方法,还发现了力学中重要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把一生献给了科学。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偷袭叙拉古成功。一队士兵闯进阿基米德的家,他正在后院画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斥责敌人:“别踩了我的画图。我得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无知而残暴的士兵用长矛刺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的胸膛。 5、终生都在旅行的徐霞客: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不应科举,不入仕途,把全部精力都献给祖国地理学的研究事业。他从22岁出游太湖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间都在旅行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北至盘山,南及崇左,东到普陀,西抵腾冲。徐霞客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他去的地方,常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经常攀悬崖峭壁。他登山一定要登到最高峰,观察河流一定要追溯源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途中经常遇到危险。别人劝他回去,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呢?”51岁那年他还要出游滇南,对儿子的劝阻,他回答说:“你们只当我死了。”【名言警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2、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盔,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 3、最甜美的葡萄串挂在最高的树梢上。(谚语) 4、谁害怕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渴望的目的地。(列宁) 5、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拿破仑)论点4: 我们从小就要树立理想。【相关论据】 1、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今沈阳)东郊一个同学家里去做客。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塾先生,他带周恩来到附近的日俄战争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救国救民的火种。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课堂里顿时寂静无声。停了一刻,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说:“为了荣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座位中立起。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年仅12岁。 2、李大钊少年立大志: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革命生涯的生动写照。李大钊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大志,一定要改变中国的面貌。他在《狱中自述》中说:当我开始上学的时候,就早已立下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的志向了。李大钊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不屈不挠地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不幸被捕入狱。敌人用尽各种办法企图使他投降,但是,李大钊在敌人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敌人无法,决定对他施以绞刑。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就这样,李大钊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3、笛卡尔的梦想:数学家笛卡尔从小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有一次保姆给他讲神话:“你看天上那颗闪亮的星叫美女星,上面住着一位漂亮的小公主。”“就没有其他人?有还有王子?”“既然有王子,为什么还叫美女星?”保姆不敢再说下去了。她告诉笛卡尔的父亲,这孩子真聪明,应该送他去上学了。就是这样勤思好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他第一个想到为什么自古以来代数和几何一直分而不合呢?能不能用某种形式,在这两者间建立某种联系呢?经过不懈的探索,他终于如愿以偿,发明了笛卡坐标系即直角坐标系。 4、“我要周游世界”:1818年一个夏天的晚上,9岁的达尔文对他的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将来我要周游世界。为此他一直在做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了“贝格尔”战舰,开始了环球生物考察,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物种起源》就是他这次环球之行的结晶。 5、董建华的童年之梦: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迁居香港。父亲董浩云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为了从小培养董建华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便把还只有10岁的董建华送进了寄宿学校,叮嘱他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多做对社会有用和有意义的事情;还要他牢牢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荣。当时董建华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说,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取笑他。在学校背诵书本也用广东话,困难就更大了。但是董建华人小志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主动与同学交谈,一字一句用心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954年,17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学业,父亲又送他去英国读书,并规定进大学后才可回香港。当时董建华只会说“Yes”、“No”以及“How are you”这样几句英语,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董建华知难而进,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沟通,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便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3年后进入大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董建华在英国读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较艰苦,父亲寄给他的钱又严格限制在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范围之内,所以到了暑期,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这也使他从多方面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炼。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进寄宿学校,不大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升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名言警句】 1、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英格里希) 2、每一个人对于明天都要有所希冀。每一个人对未来总有个目的和计划。(显克微支) 3、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加里宁) 4、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济惠) 5、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泰戈尔)论点5: 要勇于为理想而付出。【相关论据】 1、赵一曼刑场遗言:赵一曼被捕后,经几个月的审讯,敌人没从她口中得到一点东西。上刑场这天,赵一曼戴着手铐脚镣,由宪兵押着来到刑场。临刑前,宪兵问赵一曼还有何话可说。赵一曼不快不慢地说:“我该说的都说了,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不过,我在家乡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如果能把我的话传给她,就这样吧:‘母亲为了抗日运动,不能留在你身边教育你,但是,代替这个的是母亲用实际行动给你指明了应该走的道路。仔细地认清母亲的行动,不要走错路。’”话毕,便从容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赵一曼临刑前,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模范行为,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夏明翰的革命豪情:夏明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落入反动派手中。在狱中,夏明翰表现得非常坚强。敌人曾用种种酷刑折磨他,夏明翰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所遭遇的一切。同年3月20日,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千古绝唱,既表达了自己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后人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3、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是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被后人称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在归国后的一段日子里,邓稼先在事业上春风得意,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桂冠正向他频频招手。但是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战争的威胁,核大国的讹诈,宛如天上的黑云,铺天盖地般地压将过来。就在这时,毛泽东指出:“我们也要搞原子弹!”二机部的领导找到了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你要参加。”作为物理学家的邓稼先深深懂得,搞原子弹就意味着:置身于放射性材料之中,进入军事禁区;隐姓埋名,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出国;长年在深山、沙漠工作,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危,他毅然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邓稼先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从物理学界的讲坛上消失了。28个春秋过去了,当他从沙漠戈壁走出来的时候,癌魔已侵噬了他的肌体,邓稼先辉煌的生命已燃到了尽头。就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他给人们留下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死而无憾!” 4、轮椅上的科普作家: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28年,他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时,在一次实验中不幸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导致全身瘫痪。这对一个酷爱科学事业的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高士其并未因此消沉下去。他回到祖国后,尽管“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眼不能看,手不能写,下肢僵硬,脖颈歪斜,说话不清,听力微弱,但他仍凭借其顽强的毅力,不分昼夜,艰难地从事科普作品与论文的写作。他每创作一篇作品,都要先在脑海里将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初稿,然后,再一字一句地口述给秘书,由秘书将其记录下来。由于他吐字不清,对一些难发音的字,他必须反复说上十几遍,秘书才能领会。就这样,高士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工作着。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和科学小品、200多篇科学诗歌、汇编成20多本书,总计达500多万字,为祖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我以我血荐轩辕:“戊戌政变”爆发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罢免、通缉、捕杀维新派人士,谭嗣同首当其冲。政变是1898年八月初六发生的,谭嗣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三天之间,与大刀王五一起谋救光绪皇帝,未获成功。直至此时,他仍有从容逃避的机会。日本志士数人苦劝他东渡日本,他却坚定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不去,因而被捕。在狱中曾留诗一首《狱中题壁》,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句,激情豪迈。临刑时昂然卓立,口念短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从觐见光绪皇帝到就义,仅17天,惜哉,壮哉!【名言警句】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涅克拉索夫) 3、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中,我们必须流洒不少鲜血,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乔万尼奥里) 4、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于怀,不能丢却!(方志敏) 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今天下午,我和我的小伙伴在操场上的踢足球,因为王强把球踢到了垃圾箱旁边,所以他们叫我捡球,我跑了过去,捡起了球,正准备把球报回去。咦?垃圾箱里怎么有说话声?难道是外星人准备侵略我们美丽的地球,准备从有着大好河山的中国先下手,给我们一个先发制人?我不仅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把耳朵贴在垃圾箱上,原来是里面的垃圾开口说话了,我把我的好伙伴们都叫了过来,告诉了他们情况,我说完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耳朵贴在垃圾箱前,侧耳倾听,原来是它们因为太很我们了,所以正在诉说我们呢! 油条先说了:“我可真惨啊!我们被大人们辛辛苦苦才做出来的……”包子没等油条说完就说了:“你们看,这些大人们把我做的这么好吃,有些农村家里很穷的都不舍得吃,更别说扔了,可城市里的小主人却没吃几口就把我扔进了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了,跟同村的小主人比,我们心甘情愿的去那里做他们的小主人!”油条说:“对,包子你说的实在是verygood(非常好)这些城市里的小主人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浪费粮食了!” 方便面说了:“谁来同情同情我啊!小主人用大人含辛茹苦挣来的钱买了我,经过小主人还没吃几口就把我扔进了这如地狱一般的垃圾箱,把我弄得粉身碎骨,如今,我都快,不应该说已经呆不下去了。” 有一位发了话:“我可真是命苦啊……” 听到这里,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在也不忍心听下去了,它们的命实在是苦啊!我和我们小伙伴们经过商量,决定明天上午就在很黑板上写上:“请不要丢不该丢的东西,请不要让不该丢的东西痛哭流涕。”这25个大字,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们千万不要乱丢不该丢的东西,不让垃圾箱了的东西再次诉说我们人类!
【内容提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半期,俄罗斯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接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并且总人口呈负增长趋势,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逆城市化阶段所特有的现象。因此,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同样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而笔者回顾了俄罗斯自19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化历程,并针对不同城市分组进行了一些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件并非逆城市化现象,而只是由于动乱而引起的暂时波动。在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之后,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再次步入动乱前的正轨。由于俄罗斯目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当不确定。【关键词】 俄罗斯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分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减慢,这引起了很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注意,他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西方城市理论认为当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逆转现象,因此一些研究者也认为俄罗斯也属于这种情况[2]。然而,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俄罗斯城市化的进程依然不明确,因此俄罗斯城市化进程步入了逆城市化阶段是值得怀疑的,很多现象与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不相符合。这也就是本文写作的初衷,文中将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解答这个问题。一、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化理论的挑战在1900年时,俄罗斯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全国仅有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同期西方国家城市化水平是俄罗斯水平的倍。20年之后,俄罗斯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员损失相当大,这种比率依然保持不变。然而在这之后,随着苏联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展,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到1980年时,苏联城市化的水平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高出很多。但自1991年开始,俄罗斯城市人口和总人口都开始减少,城市化水平开始显著下降。人口减少这种现象在俄罗斯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这次不是因为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一些内在的因素,这在俄罗斯国家历史上却是首次发生[3]。在这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人口的负增长率甚至超过了西欧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俄罗斯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下降,已经接近全球半边缘地带国家(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它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却类似西方国家。俄罗斯城市人口比重在下降并且总人口同时在减少,这就是目前俄罗斯的基本情况。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苏联对俄罗斯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要知道前苏联在城市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瞩的。在目前俄罗斯1090个城市里,大约有630个是在1917年以后建立的。前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并在前苏联的核心和边缘地带建立了大量的城市,这些城市快速地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城市超前发展,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4]。因此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控制城市的人口迁入和工业化,到60年代后则进一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苏联的这种城市化政策可称为“分散集中”的策略,有些类似于我国80年代提倡的“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建设县城和集镇”的政策。在这个阶段,苏联核心地带(欧洲部分)的人口向东部、北部和南部的众多地区进行扩散,以往这些落后的边缘地区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明显是为了避免人口和工业的过度集中。Harris认为前苏联是一个充满大城市的土地[5]。俄罗斯的状况更是如此,它拥有联邦51%的人口,57%的城市人口,在苏维埃联邦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俄罗斯拥有其62%的人口。然而,俄罗斯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并不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拉美和远东地区的国家[6]( )。这与苏联所采用的“分散集中”的城市化策略不谋而合。在同一时期,许多低水平的小型苏联工业城镇和半城市化的小镇的建立激起了众多学者对“过城市化”问题的讨论[7]( )。这个名词这样称呼本身可能有些问题,但是争论者认为苏联的城市体系发展是不完整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完善的,城市化水平尚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9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应当被认为是对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暂停”符,而不应当认为是逆城市化阶段的来临。更为重要的事实是苏联的倒台与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几乎同时发生的,这是令人感到很疑惑的。在这里,笔者还要提到俄罗斯学者的另外一种观点。在最近的研究中,Medvedkov认为1991年是俄罗斯城市化S曲线的转折点,也就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的转折点,一般来说,在这个转折点来临之前,城市化水平已经高度发达,城乡差别显著减小,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小城市迁移[8]。(在美国这个转折点的来临大概是1970年)。该作者认为无论苏联是否失败,或者无论政治和经济情况发生多大变化,这个逆城市化的阶段迟早都会来临。他同时发现俄罗斯城市人口的增长在这之后主要由大城市转向中等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1991—1996年减少了200万居民,同时—100万这一分组的城市在这期间减少了100万人。小城市则继续保持增长,在-万这一城市分组中,人口总量达到250万人,比1991年之前增加了200多万人。很明显,这是一种反极化的趋势。然而在另一方面,这种观点又是令人感到怀疑的。因为大多数小城市都位于城市化发展不成熟的地区,在这些小城市里,生活只能称得上是半边缘化的城市生活。要知道,在发生逆城市化阶段以前,大城市与小城市以及郊区之间的差异已经大大缩小。在同期,俄罗斯有些地方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化进程达到停滞的阶段,而其他很多地方城市化水平依然很落后[8]。那么这样看来,认为俄罗斯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达到高度发达状态的论断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之后的阶段(1996—1999年)里,俄罗斯的经济有所恢复,大城市又重新开始增长,增长了140万人之多,而小城市人口增速减缓,只增加了20万人,同时2万人到50万人的中等城市减少了200万居民。而农村人口在经历了1991-1994年四年增长期之后,开始了新一阶段的下降。以上论述证明了俄罗斯城市体系在苏联解体之后极不稳定,它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西方逆城市化的阶段。大体上,西方在这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消除了核心和边缘地带在财富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而在俄罗斯,动乱进一步加大了少数大都市和边远地区之间的差距,边远地区的人口经历着严重的贫困,在很多边远地区城市中,当地的产业不能满足当地人的生活,因此有很多人重新回到了农村。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的城市分组的总人口和迁移状况的变化来分析俄罗斯百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使得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二、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城市分组总人口和净迁移状况的变化为了深入分析俄罗斯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笔者需要根据人口规模来对城市进行分组。需要说明的是,对大中小城市的定义是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因为城市的人口在不断增长,以前的标准放到现在则不再适用。俄罗斯平均城市人口规模从1800年的5干人增长到1900年的2万1干人,到1990年又变为9万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文采用分时段来定义大中小城市规模的原因,根据笔者多方面的参考,首先分时段定义出中等城市的规模,定义出中等城市的规模后,自然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也相应就出来了。笔者对俄罗斯不同时期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如下:19世纪为5000-20000人;1897年到1926年世纪之交时为10000-50000人;1926年到1959年为20000-100000人;1959年到1970年为40000-200000人;最后,在1970之后则为50000-250000人。1970年以后标准的低限是参考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而大城市的低限250000人是当代俄罗斯各区域中心城市的正常水平[9]。根据以上标准,在2000年俄罗斯有74个大城市,263个中等城市和2630个小城市(其中755个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其他1875个都是小镇)。在1897年,根据19世纪的标准,俄罗斯则有85个大城市,306个中等城市和430个小城市(不包括小镇)。因为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序列里,人口普查数据都比较完整,而迁移的数据相对零散,所以笔者首先对前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图1反映出从19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概况,从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多次波折。在1861年农奴制废除之后,大量农民从土地中得到解放,很多农民开始进城做工,俄罗斯也逐渐从封建制城市体系向工业化城市体系过渡。但在1914-26年期间,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革命和国内战争的影响,这一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一期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座主要城市都失去了近一半的人口。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到,在这一期间,俄罗斯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农村的情况也差不多,中等城市受到的影响最大,只有小城镇表现还十分稳定。这说明在危机到来时,大城市由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大量居民会转移到小城镇或农村去来度过难关。相比较大城市而言,中等城市基础较差,所以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图1 俄罗斯不同城市分组的年均增长率1926到1939年期间是苏联实行强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阶段,在这一期间,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以农村作为牺牲而实现的)。大城市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最慢,表明俄罗斯从早期的城市化阶段逐渐向极化阶段过渡,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40年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打乱了俄罗斯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使图中所有曲线全部向下。在后来的50年代,俄罗斯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俄罗斯第三次重新开始城市化的正常发展进程,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慢慢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增速也开始逐渐减缓。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俄罗斯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上二次被政治动乱所打断,这就形成了波浪摇摆的城市化发展曲线。在第三次恢复发展之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显然不快,并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表明俄罗斯城市化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其速度必然会减缓;但另一方面,苏联过于重视城市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而轻视对二三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明显束缚了苏联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生活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解体之前,期间俄罗斯城市化水平一度达到73%以上。影响人口变化主要有两大因素,分别是自然增长和净迁移人口。自从1992年以来,无论俄罗斯的农村还是城市,人口都经历着负增长的过程,城市人口的下降速度更快。在1991-1992年城市危机期间,食品短缺和物价飞涨引起了短期内城市人口的大量迁出。而在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则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前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人,一些来自俄罗斯东部和北部城市居民也纷纷迁往俄罗斯传统地区的农村。第三个导致城市人口下降的特定因素是行政管理的再分化:成百上千半城市化的小镇要求返回农村的身份,因为这样可使居民负担较低的水电、公共交通的费用,而且还可以拥有大块私人土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和半城市化地区人口总量的下降。大城市同样经历了人口减少的过程,而其他分组基本保持稳定(见表1)。表1 俄罗斯不同城市分组在1989,1994和1999年的人口数和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单位:干人) 1989 1994 1999 人口总量(单位:百万) 城市人口 >250 城市人口 50-250 城市人口 20-50 城市人口 <20 半城市化的居住地 农村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 >250 78 76 74 城市人口 50-250 252 264 264 城市人口 20-50 360 361 365 城市人口 <20 349 358 383 半城市化的居住地 2,193 2,066 1,922 农村 152,900 无数据 无数据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以下同。图2是从1970年以来俄罗斯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净迁移率曲线图。从图中可见,除了90年代早期,俄罗斯城市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在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农村人口长期都处于净迁出状态。在经典的城市化理论中,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从来都是主要的流向,一般只有在战争时期才有可能发生反向流动。但发生在俄罗斯90年代的事情却是不同的,俄罗斯首次在和平的时期发生城市居民向农村迁移。不过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恢复,这种过程也只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再次成为主流,并且来自前加盟共和国的移民也从起初的居住地农村转向城市。图3是根据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人口净迁移率曲线,由于数据不全,故只选择了一些典型年份。从图中可见,在危机爆发之前,俄罗斯慢慢过渡到城市化的早期成熟阶段,农村的净迁出率由很高慢慢过渡到迁出很少;大中城市一开始迁入率很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开始缓慢下降。90年代早期的动乱使所有城市分组的发展历程倒退回早期城市发展阶段。如前所述,在1992-94年危机期间,乡村和小城市成为热衷的迁入地,吸引了大量从大城市和前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人迁入。从其他加盟共和国来的移民往往首先被安置在乡村和小城市,并强迫他们将这里作为他们的目的地。但是调查显示,这些外来的定居者在乡村和小城镇里生活得并不好,他们中的许多人要求离开。动乱和这些反城市化的政府行为是俄罗斯在90年代城市化进程出现倒退和停滞的首要原因。图2 俄罗斯城市、农村和总人口的年际净迁移量 图3 不同规模城市和农村的年际净迁移率变化尽管如此,只有1992年一年显示俄罗斯的大城市具有负的净迁移率。相对而言,在俄罗斯的大城市挣钱比较容易,城市越大越容易,例如首都莫斯科人口仅占全国的6%,而GDP占全国的%,财政收入的比例更是高达40%。所以,当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时,大城市的人口净迁入率稳步回升,农村和小城市的净迁入率快速下降。这些年,俄罗斯城市化的进程已经从危机时的反极化阶段恢复到80年代末的正常阶段。此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俄罗斯大城市迁入率的回升还和90年代以来大城市进入壁垒的放松和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需要大量的年青劳动力进行补充有着很强的关系。三、结语俄罗斯在90年代早期以来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化水平一度下降到一些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持续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使得俄罗斯城市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上升,年轻夫妇不愿意生育子女,由此又引发了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此一些学者认为俄罗斯在经历很高城市化水平之后向逆城市化阶段发展,而笔者通过以上分析,证明该论点是错误的。俄罗斯近些年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并非西方国家所经历的逆城市化阶段,相反俄罗斯良好的城市化进程被延续十几年的动乱所打乱,只在近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要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成熟阶段则尚需时日。
你应该从中东铁路开始。这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张学良和苏联的战争,日俄战争俄罗斯东部地区城市 赤塔-拉戈维申斯克-哈巴洛夫-海参崴-乌苏里思科-共青城 你可以通过维基百科的俄文版去寻找资料,然后用近代历史 将这几个城市穿起来。这涉及到冷战时期的历史,比如共青城和备战铁路,建议你和今年来经常出国的翻译多交流。尤其是延边大学毕业的俄语系毕业的老生多交流。
193 浏览 3 回答
320 浏览 8 回答
313 浏览 5 回答
274 浏览 2 回答
90 浏览 2 回答
100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8 回答
247 浏览 5 回答
351 浏览 2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337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2 回答
307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