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管理不在无据可依,无章可循。
尤其是通过培训和演练,可以使应急人员熟悉自己的任务,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能力,并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评估应急人员的整体协调性。
2、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资源等方面进行先期准备,可以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将到最低限度。
3、应急预案是各类突发事故的应急基础。
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故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
4、应急预案建立了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
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确保当发生本级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与有关应急机构的联系和协调 。
5、应急预案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宣传、演练、教育和培训,有利于各方了解面临的重大事故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利于促进各方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扩展资料
美国是使用应急预案较早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应急救援还被看做是受灾人的邻居、宗教团体及居民社区的一种道德责任,而不是政府的责任。1967年,美国开始统一使用“911”报警救助电话号码。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开始大量编制应急预案,不过,尽管如此,大约20%的地方政府到1982年还没有正式的应急预案。1992年,美国发布《联邦应急预案》。
9·11之后的2002年,将FEMA包括在内的美国国土安全部成立。2004年,美国发布了更为完备的《国家应急预案》。
我国1949年以后,开始经历了单项应急预案阶段,直到2001年才开始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制使用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