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看,没有普遍接受的超塑性定义。过去有人把伸长率大于100%,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大于定义为超塑性。在1991年日本大阪先进材料超塑性国际会议上提出如下超塑性定义:超塑性指多晶材料以各向同性方式表现出很高的拉断伸长率的能力。2009年美国Langdon教授在大阪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新的超塑性定义:超塑性指多晶材料以各向同性方式表现出很高的拉断伸长率的能力。测量的超塑性伸长率通常至少400%以上以及测量的应变速率敏感性接近。同时把伸长率100%~300%和应变速率敏感性的黏性滑移蠕变定义为准超塑性或类超塑性。不少英文文献报道,超塑性是指材料在一定的组织条件下和一定的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表现出无明显缩颈的异常高的塑性的能力。通常,晶粒尺寸小于10μm。变形温度T≥,Tm为熔点。应变速率为 。[1]历史超塑性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的青铜器时代。Geckinli推算早在青铜器时期土耳其使用的含As 10%(质量分数)的青铜就是超塑态的。这是因为这些材料是双相合金,在手工热锻的过程中产生了超塑性所需要的稳定的细晶组织,从而得到各种复杂形状的锻件。不仅如此,Wadsworth和Sherby等发现从公元前300年到19世纪一直使用的大马士革刀,其成分与现代超高碳钢十分相似,而后者最近才发现超塑性。上述情况是人们对超塑性现象出现的推测。真正在文献中报道大延伸现象的足1912年美国物理实验拿(NPL)科学家Bengough发表的论文,他认为“某种特殊的黄铜像玻璃一样拉到一个细点,获得了极大的伸长率”。考察他的原始工作发现,他描述了α+β黄铜在700℃表现出了163%,的最大伸长率。1934年英国的Pearso在挤压态Bi-Sn合金中获得了1950%的伸长率。Pearson被西方学者认为是超塑性的创始人。1945 年苏联的Baocvar和Sviderskaya在研究论文中把这种大延伸现象定义为“超塑性”,论文发表后被1945年的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收录,从此,超塑性这一名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