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样能够不通过杜威”——罗思 “不少年来,每当我想到有些带有普遍性的有益的话,有必要说出的时候,它似乎总是对我曾经读到过的一些东西的响应。我由此而追溯下去,常常发现是被引回到了杜威那里”——理查德•罗蒂 2019年7月16日至22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组织了《新网师专家暑期深度共读》,由郝晓东院长领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幸走近了杜威,通过共读,对这位天才深怀敬意,景仰之余,不禁思考:一个平庸的少年如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杜威生平 约翰•杜威(1895——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杜威的学术研究不仅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涉及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及一般公共事务等等许多方面,并且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早在193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胡克就这样评价杜威对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影响:“在美国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杜威所起的重要作用无人可以比拟,美国思想几乎没有哪一个领域他没有做出过贡献,美国生活几乎没有哪一个方面他没有进行过阐释。它的影响遍及学校、法院、实验室、劳工运动以及国家政治生活”。在一定意义上说,杜威是美国思想或者美国精神的一个代言人,一个守护者。 1859年杜威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小镇柏林顿,地势偏远,比较落后。父亲是小商,母亲是地方法官之女,杜威一家是当地地地道道的贫民之家。他幼年时平淡无奇,青年时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当过报童,干过杂工,垦荒地、修水渠……参加过各种劳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业平平,并无显示出过人之处。 1879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柏林顿乡村学校。此时教学上掀起了德国热,在教授陶瑞的指导下,嗜读黑格尔,是黑格尔的崇拜者、追随者。 1882年成为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研究生,主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在这期间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潮,阅读了大量的先进著作。该校名师荟萃,受教于讲授德国哲学的莫里斯,讲授实用主义哲学的皮尔士,阅读大量詹姆斯的心理学名著。他将视眼移向极具变化的现实,努力为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寻求科学和哲学的解释,这里是他实用主义哲学形成的沃土。杜威顺应了社会、历史的变革,它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实用主义哲学。他用批判和继承的方法,发扬了这些理论,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1844年至1894年,杜威任职于密执安大学和明达大学,负责招生工作,这期间使他认识到中小学课程贫乏,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呆板机械,于是产生教育革新的想法;1894年至1904年在任教期间,他尝试“把由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由儿童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活动而随时移位的课堂”,初步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做中学”的理论;1904年至1916年,执世界教育之牛耳的巨著《民主主义与教育》问世…… 读了杜威的一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一、相信岁月 相信种子 杜威的童年平淡无奇,学业平平,家庭生活一般,并无过人之处。杜威绝对的后起之秀,这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作为父母,我们孩子的发展也许是迟缓的,因为每一个人的生长节点不同,也许他的花期比其它的花要晚一个季节,但请相信它迟早会开花的。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揪着、扯着,甚至摔打着去补课,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作为老师,请放下催促与呵斥,学会等待,陪伴成长。你的教鞭下有瓦特、有牛顿……发展有先后,个体有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引导他们坚持学习,静待花开。 二、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工作之后,杜威继续参加学习,读了许多理论书籍。1882年攻读研究生时,主攻黑格尔的辩证法,读詹姆斯的心理学著作、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社会学、德国的理性主义哲学……这些根本性书籍奠定了他的理论及学术根基,通过阐释、梳理、批判、选择、对话,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使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丰富、优化和重建。对于教师,阅读根本性书籍也非常重要,本次共读就是要向根本性书籍发起进攻,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放在首位。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阅读。 三、选择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杜威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遇到了他一生中所谓的“重要他人”。莫里斯、皮尔士、詹姆斯、帕克、安吉尔、孟禄、康德尔、桑代克……正是和这些优秀的人物有效对话、彼此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物镜”,激发了研究的动力。多领域涉猎,多角度观察,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于一个教师工作的环境是乐学的、思辨的、民主的,他便会积极的、主动地去探索、思考、求变;如果工作的环境是封闭的、固化的、人活的,那么人也必将是颓废的、被动的、思安的。“独木不成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成长特别重要。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学习是真实的,对话是有效的。相互之间彼此为“物镜”——“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因此,选择和谁在一起十分重要。 四、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是核心能力 杜威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了阐述他的“教育即生长”理论,他对古今中外各派教育学说进行了大量的批判:批判了斯宾塞的“教育即预备”说;批判了黑格尔和福禄倍尔的“教育即展开”说;批判了洛克的“教育官能训练”说;批判了赫尔巴特“教育即改造”说;批判了福禄倍尔和少数赫尔巴特弟子们的“教育是复演与追溯”说……在批判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过程的能力”。 杜威反对二元论,反对将儿童与社会、学校与社会、兴趣与训练、知与行、智与艺、教师与学生,儿童与课程等对立起来的观点,他提出统一性理论。 批判意味着去伪留真,批判意味着革故鼎新,批判是打破旧观念,批判是挑战权威,批判是创新,批判更是重建……杜威在阐释自己理论中对很多词语赋予了新的含义,如:“经验”、“生长”、“生活”、“沟通”、“环境”、“指导”、“习惯”、“暗示”、“想象”、“评价”、“知识”……构建了许多核心概念,形成自己“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教育理论。这是批判的结果,更是创新的结果。在“中美人文论坛”中多次提到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说穿了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十分重要。 五、面向社会 发展个人 杜威所处的年代是美国由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转变时期。科技的发达、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大量移民等社会问题加剧,对教育、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杜威的思想正是顺应历史变化、社会变革而提出的。他一方面对旧个人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民主主义社会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教育是改造社会和个人,并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工具。推行现代教育,用教育改造社会,实现民主理想,是杜威一生的追求。 因为要改造社会,所以杜威的教育是实用主义的;因为要发展个人,杜威强调活好当下。教育无目的——教育就是目的,学习就是目的,读书就是目的……沉浸其中,体验当下的幸福完整。新教育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不是为将来的幸福做准备,不以牺牲当下换取将来。而是强调当下的学习就是幸福的,当下的工作就是幸福的。 六、注重实践 知行合一 理论源于实践,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杜威创办了实业学校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验学校地图解决四个问题: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儿童、家庭、社区联系;如何使学校科目对儿童发展有明确的价值和真正意义;如何激发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动机;如何使教材与儿童发展联系起来?他的实践对我们今天的家校合作共育、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研发卓越课程、构建理想课堂等行动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知行合一”等理论给我们的教育很大的启示。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本真,阅读经典,用理论指导实践,将教育在自己的教室里“活”出来。 杜威还向我们验证了这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平庸的童年、少年,通过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中年、老年。正如杜威所言:人不但要适应环境,人还可以改变环境;人是生长的、发展的,因此,人应该终身学习。教育是经验的改造,通过学习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把阅读当成习惯,把学习当成目的,倾尽一生来学习。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生活环境、个人因素等。俗话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长”。杜威的一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究,将实现民主社会,培育现代良好公民作为毕生的追求,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一生这也是他成功的启示。
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明确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过程,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做到全程化指导。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从做中学”;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启示
实用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是美国本土的哲学思想。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以及实践的丰富,实用主义逐渐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于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重在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突出了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其教育理念集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于一体。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杜威花了长达8年的时间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建立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对教育史的影响颇深。反观如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过多的千篇一律的说教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剖析,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启发,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经验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继续不断的改造。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但是经验与教育二者并非等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而,要注意经验的形式和方向。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吸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
什么是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传授过时的死知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他提出“进步教育”的理想,用来取代“传统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表现个性,培养个性,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主张学习各种技能技巧,满足直接的需要,教育同现实需要相适应,让学生熟悉变动中的世界。杜威强调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提倡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的目的和手段是同一的,目的即手段,不断地转化为手段,转化为一系列的行动。
杜威认为,学校的概念是社会的、科学的和民主主义的。学校是小型的社会,教育是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由社会成员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环境,其目的是使社会经验简单化、纯净化,以便使儿童由社会的未成熟的成员经过培养参加到社会中来。
在“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杜威对两种不同的课程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注重逻辑顺序的学科本位课程观。二是注重心理顺序的儿童中心课程观。杜威认为,前者只关注课程教材的逻辑顺序,“各门学科代表许多独立的门类,每一门类有其自己完全独立的编排原则”,分割成片断的知识把儿童完整而统一的经验肢解开来。后者只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排斥心智的训练。杜威认为,这两种课程观一种看到了经验的逻辑方面,另一种看到了经验的心理方面。实际上,它们是经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杜威通过把儿童与课程统一起来,消解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倾向。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它的地位和意义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新形势下,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服务工作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然而,由于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对政策的误读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
高校毕业生十分关注自己能否顺利就业,从事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目标。然而,目前我国不乏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仅仅针对毕业生开设,部分则是针对大一新生及毕业生开设。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偏重于单一的就业技能,忽略了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如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较为笼统,不少高校将就业指导定位为一门普通的课程,对所有专业学生“一视同仁”,忽视学生专业,上课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并且,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数只重视职业规划忽视专业规划,而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规划忽视职业规划。因而造成就业指导课程脱离专业规划,如果仅拘泥于课堂理论知识,忽视对专业的定位、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就业指导课不同于其他专业文化课程,它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还是以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习惯性照本宣科,强调的形势政策、就业理论等理论性的内容偏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信息化、系统化,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从而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泛,没有实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启发。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现代教育派理论的代表之一,在如今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越来越来多人的认可和采纳,推动着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校就业形势的变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改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着极大的启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来剖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迎合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首先,就业指导的目标不应该仅是就业技巧的指导,而应该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除了教授学生搜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及技巧外,还应将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机地融入其中。
其次,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过程,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做到全程化指导。所谓全程化指导,即课程不仅针对新生和毕业生开设,而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就业指导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指导。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环境和资源分析,鼓励学生去寻找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并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选择的内容,明白职业选择的意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端正求职心态。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帮助学生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提高择业意识。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重在就业技巧的指导,并辅以求职心理的辅导。
2、就业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学校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他们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逐渐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及反思,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及课程的创生者。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形势、择业特点及就业方法等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传统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专业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3、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从做中学”
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提倡“从做中学”,即“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来源于经验,儿童只有通过做才能求知。“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活动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杜威尤其重视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他认为,人的直接经验是书本所不能替代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静坐”、“静听”等学习方式,认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经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教育所应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做中学”的环境,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就业指导课程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教授模式,仅有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缺少学生的参与训练。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尤其是一些就业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训练、拓展训练、团队指导等形式教授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设置不同的职业角色,让学生进入职业情境,提前进行职业体验。或是在课堂中,通过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开展一些模拟面试等形式的情景模拟课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面试场景,从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学习经验。
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亟待改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高校教育者应该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测,以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摘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教育即生活”,“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杜威生活教育观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以买卖苹果这一经济事件为例,采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对经济学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到评价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
生活教育观经济学五步思维法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大多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教学,然而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进入到改革的层面。根据笔者担任多轮经济学课程的经验,发现学生普遍害怕这门课程,他们听课像听天书一样,太过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上课很累,学生即使很努力,教学效果依然不好。且不能适应高职教学中要求“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因此有必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及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引进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改革之关系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简述
杜威(.)是20世纪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教育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始终坚持“教育即生活(Educationislife)”的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关于生活的定义,杜威这样解释:“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这就是生活”。杜威生活教育观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生活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以此为理论依据,他设计了一种教学法即“思维五步法”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步,构建真实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设计有刺激思维的问题;第三步,有可以利用的资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步,在活动中验证假设;第五步,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
杜威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教学改革之关系
近几年各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从做中学”这一教学理念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做中学”,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突出实践性和生活性。我国职业教育中力推“从做中学”,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做即实践,可是对于从哪些地方实践没有明确界定,各职院普遍理解为从工作岗位上。既然是工作岗位就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到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而实际上当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企业实习的时候,具体的工作岗位是很难界定的,对于文科的学生多是以文员、办公室打杂或业务员的身份进行实践。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只能是设定工作任务,模拟工作情景,由于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工作任务的设定不完全合理,对于工作情景的创设可能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更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生活,更加突出人性化及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项目任务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认识。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强调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与提升,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关注社会实践。关注生活体验,关注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和谐地发展。
2经济学课程教学引进杜威生活教育观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翻天覆地的基本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产生影响,教材仍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构架,多数学校该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不好,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吃力。对于从职业高中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更加艰难,在复习时很多学生认为相当于预习。笔者在担任多轮该门课程的教学后深刻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脱节。必须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3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教育的生活教育观在实施方面主要是采用“五步思维法”。“五步思维法”不只是教学方法,还包括教育内容的设计,明确“从哪儿开始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做”不只是从企业的工作岗位入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寻找素材。其次,做的过程突出学生的探究、理解、合作、体验,以学生体验感受为核心。
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化
杜威生活教育观要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知识,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做些处理,达到教学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随时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体验经济生活、关注经济事件、搜集经济生活案例。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激发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他们意识到经济学课堂不是泛泛而谈、高深莫测的理论,不是遥不可及,而就在身边,在身边可随时发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可随时学习经济学,并将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更要关注经济现象和事件,搜集经济信息和案例,并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提炼形成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采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实施教学
在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仅有的改革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案例和经济时事分析。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于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是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教师可直接将学生带到校外如超市、商场形成真实的情景,或将现实中的典型经济事件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再现,如买卖苹果,让部分同学扮演成买方,另一些同学扮演成卖方。第二步,在由经济事件(买卖苹果这一事件)构成的情景中提出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如资源配置、需求、价格、供给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原本抽象的问题,通过具体经济事件提出,就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第三步,通过教师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假设买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怎么?假如卖苹果的人很多,价格又会怎样?假如又有人同时在卖香蕉呢,对苹果的需求和价格又会有什么影响?等等。第四步,让学生在“买卖苹果”这件事中体验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不同的体验。最后,由学生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这些是否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进而将理论又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如苹果价格高了,就会有更多同学参与到卖苹果的行列。
在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中都能得到运用和体现。通过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也就与吃饭睡觉购物等等密切相关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和将经济理论运用到经济事件中去。
改变师生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是目前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仍是消极被动接受者。杜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同等重要,地位平等,教师不是引导者,而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不是以地位领导,而是以丰富的知识、成熟的经验组织教学。教师不能利用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该通过了解学生具有的经验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平等、快乐、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和一言堂,语学生共同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中去。
改变评价体系
经济学的课程由于一直当成一门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所以仍然沿袭传统的卷面考核。正如前面所说,该门课程完全可采取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进行教学,相应的考核评体指标体系应该改变。在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理念下,着重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发现、探索、理解、体验、总结和运用,从而对自身的进步进行评价、反思。因此应建立一套适合于“五步思维法”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领导,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突出考查学生的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对经济生活的情感体验及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威.思维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
[3]黄海峰,梁承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教育思想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学习导刊,2012(1).
[4]张继平.杜威生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
[5]刘鸿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
转自:毕业论文网 论杜威“教育目的论”杜威“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具有“客观性”、“内在性”、“灵活性”等特点;浅析其意义及不足;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杜威“教育目的论” 我国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此结论主要依据以下两点得出:“我们在教育上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太阳……儿童是中心。” “教育即生长。生长只能有一个目的,更多地生长。教育只能有一个目的,更多的教育。”“教育于自身之外无目的。”杜威也谈到教育没有终极的、固定的目的。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远非仅用“教育无目的论”所囊括。 那么,杜威是基于什么而提出“教育目的论”呢?在早期,杜威偏重于强调儿童的心理方面,因此根据这一心理学的预先假设来建构他早期的教育目的:“近代心理观念,主要把心理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生长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现在我们相信心理是不断成长的东西,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着,在不同的时期里,表现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和兴趣的形态” “教育和心理学在这一点上的一致性,不管怎样讲,也不会讲过头。”杜威从教育和心理在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契合点和一致性,得出他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指的是教育没有一个终极的、固定的、永恒的、一般的目的,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不断的生长,不断的发展,并且这种生长和发展的方向要有助于继续生长和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目的。简言之,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含两个层面,一是主张教育无目的――无教育过程外的由社会所制约的目的;二是同时又明确承认教育有过程内的目的――生长。 二、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特征 杜威认为,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应有三个特征。具体如下: (一)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杜威极其重视儿童的自由发展,而预设的目的有不顾个人现有能力而追求标准一致的倾向。总的来看,人们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兴趣和需求,而培养“被标准化了的人”。成人具有成熟的思想和宏观的判断,由其制定教育目标,具有很大价值;但是,在成人的世界中,以成人的视角观察儿童和青年的发展水平,很可能会出现偏差。 (二)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要求必须提出一种目的可以指导教育活动。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对这些程序能检验、校正和发挥。强加的目的呆板、生硬。教师从上级接受这些目的,强加给学生。结果导致:教师智慧不能自由;授课缺乏兴趣,对教材了解不灵活,对学生真实状态无从顾及,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重压力下,对学习了无兴趣。因此,从教育过程自身制定目的,能激发儿童兴趣。 (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一个普通的观念,就它能使我们更注意这些关系来说,愈一般愈好。但是,“一般”也意味着“抽象”。这种抽象性又意味着遥远而不切实际,这使教与学仅仅作为准备达到和它无关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结果。即对各种手段进行更广泛、更灵活的观察。所谓一般的或综合性的目的,也就是对活动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观察。 三、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评析 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重视儿童,强调儿童中心;二是杜威对教育目的的独特阐述,引发了教育理论界的争论热潮,在长期的争执中促进教育目的的研究,大大地深化了对教育目的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当然,杜威教育目的论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否认了社会对教育、对人的制约和决定作用。此外,杜威认为,教育有过程内的目的――生长。但分析表明,生长不能作为自身的标准和目的。其次,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压制儿童个性的发展于是提出由儿童个性特征来决定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教育目的之弊端,但如果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则未免过于矫枉过正,毕竟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个体, 在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发展目的需要靠家长教师帮助和指导。四、杜威“教育目的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其教育目的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协作式教学法,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的信息交流,从而积极加入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使得他们在游戏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儿童产生自己的问题,同时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现象,提倡“儿童中心说”。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儿童的引导者。(二)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 “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 只是因为在经验中, 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一种经验, 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 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 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结论。”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经验水平和特点, 任何超越或无视学生经验的做法都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性, 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得以提升、获得满足的。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 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对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启示 王道俊、王汉澜认为:“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的教育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杜威坚持直接教育目的和间接教育目的的统一。目前,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外在目的强加于儿童身上,完全不顾儿童心理特点,忽视儿童兴趣爱好,导致儿童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兼顾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的统一。 总之,杜威教育目的论虽并非完美无缺,但它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教育实际具有深刻指导意义。开辟教育领域新视角,强调儿童的中心地位。我们要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杜威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精髓
杜威鼓励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对社会变革、科学发展和教育冲突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首先,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与杜威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深刻变革的认识分不开的。在杜威看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到1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不仅改变了政治疆界,扩大了生产的规模,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也使得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道德以及观念和爱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革的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随着生理学以及与生理学相关联的心理学的进展、进化论思想的出现、科学实验方法的使用等等,强调发展及变化和重视探究及实验成为西方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为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一时期科学探索精神广泛影响的产物。
233 浏览 6 回答
314 浏览 5 回答
123 浏览 2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318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4 回答
298 浏览 4 回答
345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6 回答
328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4 回答
329 浏览 5 回答
11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