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苗侗文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固然,民族文化未必全然都好,但文化的进步,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步演进,自然取舍。现代生活必然充满多样性,甚至必须有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与文化参与才能走得更顺利。
然而,在城镇化、行政化与消费文明的冲击下,不少文化生态正迅速萎缩,甚至濒临灭绝。其中有多少是自然消亡,又有多少是人为破坏?我们是否有必要行动起来?又该怎么去保护和追求现代文明的多样性,使自由的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生活的基础更为博厚?
一、树立全民的文化自由发展观
现在,民族文化的生态面临危机,少数民族的村寨正在从中国的文化版图上抹去。全球化的强势就在于,它全面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摧毁传统的狩猎、采集的部落文明。
为了发展经济,要建设大型项目。比如修水坝,修电站,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工程剥夺了当地居民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将当地文化连根拔起。这些对文化自由的剥夺愈演愈烈,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往往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提高。我们必须先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谁,谁从发展中获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因为多样性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二、防止过度商业化
文化保护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来自盲目的现代化、城市化,过度的商业化和行政化。不能把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地当做买卖的商品。
有学者列举了一些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例子。比如不丹,1974年开放边境,每年只允许1000名游客进入,每名游客至少要付1000美元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而且只能走固定的路线。在这种高端的旅游下,村民和游客之间没什么直接冲突。1988年不丹政府关闭了一些寺院,拒绝向外来者开放,他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增强了僧侣的物质思想,游客不断向年轻的僧侣送象征性的礼物,钱、糖块、铅笔。这是一种极端控制的文化保护,不一定完全对,可以思考。
在秘鲁马丘比丘古城,没有垃圾筒、厕所,不准带任何软饮料。
这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文化保护做法。我国的丽江,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评,2007年就已经给了红牌。
三、民族文化需要与时俱新
民族文化是向前发展的,要站在很高的视点去看“原生态”,认为它应该在封闭的状态,这肯定不对,文化一定会进步,但要保护它的多样性。比如侗族大歌的原生形态就不是现在这样,“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其实只存在于猜想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艺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侗族大歌也不例外。文学艺术家们不能空着肚子写作、绘画、跳舞、唱歌,侗族歌手们也不能空着肚子演唱侗族大歌!如果侗族大歌不能“与时俱进”,只能死路一条!岩洞农民大歌队的主力队员大多都四五十岁以上,二三十岁的男女青年已为数不多,而且流动很大。 为了求生、传承、发展,侗族大歌必须从侗族村寨走进学校,走进县城、州城、省城乃至国内外各大都市。当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进程中,千万不要遗弃它固有的生存基础——侗族村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侗族大歌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仍以侗族大歌为例,其自身要不要发展创新?
一成不变的艺术没有生命力,最多只能算作一种“艺术遗产”或“文化遗产”。诗经、楚辞、汉赋等都属于这样的文化遗产。不发展不变化,也不可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首先是演唱形式的创新。
其次是内容和曲调的创新。
传统侗族大歌只用侗语演唱。要不要将传统侗族大歌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兄弟民族、兄弟国家的语言来演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难题!
四、文化需要活化传承、培养传人
首先要保护的是基因,农村村寨是整个根文化的资源地和持有地。这个基础一旦丧失,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就会整体蜕变。
乡村现在的问题,是人。不管怎么保育,如果族人们没有继承者,民族是虚的。很多人,自己的母语不会,歌曲不会,民族文化不会。没有人,如何传承?
第二个问题就是自组织传承的问题。在文化传承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代传承人,一是村寨自组织。乡村是要自组织,但乡村实际是一种长时期的被动员的状态。我们应当扶持帮助培训村寨的自组织站起来,有效地在自己的体系内,利用自己的规则进行文化传承。
云南的土风计划希望每个村能以自己的方式和特点把文化传承的模式总结出来,连成一条线,这个示范工程主要的重点就是两个:第一,把资金全部输进村寨;第二,培育和激励本村的自组织做事。将来会对本村的自组织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引导、培育,让族人们站在舞台上。土风计划做得好,一定能培育第三代传承人。
五、不能忽视文化生态保护
在发展领域可以提炼八个人类发展的基本的品质。第一是人权,对应人的发展;第二是文化自由,对应多样性发展;第三是生态和环境,对应可持续发展;第四是公平,对应平等发展;第五是赋权,对应民主发展;第六是互换,对应参与发展;第七是包容,对应众生发展;第八是责任,对应团结发展。这八个发展品质是做文化保护、乡村保育的重要基础。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上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是群体和个体传承的天赋财产,他们对其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拥有天赋的权利,并优先享有与之相关的全部利益。任何外部机构、企业或个人都无权以任何方式强行占有其文化遗产。所以,当地人民才是自己文化的真正主人。少数民族文化村寨保育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自我造血。第二是双生态保护,不能光提自然生态保护,忽视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生态也有污染,也要保护。第三是外部元素有条件地谨慎参与。最后,要反对简单的扶贫模式。很多NGO都希望扶贫,但谁是贫困者?有三种贫困:资源贫困、制度贫困和文化贫困。现在国内很多的扶贫,资源性的扶贫扶了一点,但结果是他们文化的贫困加剧。
六、如何让农村人有尊严地生活
首先是解决苗侗农村的问题,比如城乡平权,然后才是文化传承、保护问题。农村价值是什么?如果农村只知模仿城市,再好也比城市差一截。
农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你可以植树、种花,可以钓鱼、养一条大狗,在北京市你可以养吗?中国传统的耕织文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最好的情况是,希望选择城市生活的人,能够进城,在城里有尊严地活着,希望选择在农村生活的人,在农村同样活得非常好,有尊严,而不是农村追着城市。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什么?
第一,要有不动产制度的改革。如果这块土地今天是我的,明天就被征走搞旅游,怎么可能美好?
其次,有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人才能安心生活。财政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享有。在北京卖一块国有土地,收益属于13亿人。贵州山区的一个老乡不能参与决策,他能不能分享这个利益?
第三就是要有真正的自治,把村民自治法做实。
最后,还有农业补贴的一系列政策。这些做好了,生活在此地的人才能安心地唱歌,有尊严地唱歌。
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也就解决好了。
七、黔东南优势在于苗侗传统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 原生态文化。
(1)从苗、侗饮食习俗,开发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主食副食、菜肴、酒、小吃、糕点、糖果、水果。
(2)从苗、侗民间文艺、民间游艺习俗,发展文艺表演,苗族、侗族之歌舞光碟。
(3)从黔东南自然景观、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编印导游说明书(折叠式纸片)、导览手册(小册子)、图片、图书、光碟。
(4)设计、制作、销售旅游产品。如民族服装、饰品、纪念品、礼品、食品、酒、茶叶、图片、图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可有伪劣产品。这是黔东南及其景区的无声广告,游客带回家,便宣传了黔东南,吸引他的家人、友人也游黔东南。
(5)健全完善每个县的民俗志,民间故事集。
(6)立体地记录《苗族古歌》、《苗族飞歌》、《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摄象,录音,文字记录。可以用国际音标记侗语语音,汉文直译、意译等。出版《苗族古歌》和张秀眉、姜应芳等英雄的连环画,动漫片。
大小并举,长短并举,黔东南游旅产品,发挥无声广告的作用,在旅客心中,长留美好印象。
重复强调一句:保护遗产,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传承人是关键,保护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
根本的基础是让苗人侗人在其土地上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