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模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社会实践模拟功能已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得到了证明。但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团的管理也必然面临着改变和提高。如何管理好学生社团使社团顺应时代潮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社会体验,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锻炼?这对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社团;功能;管理 一、 学生社团的功能�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模块之一,在德育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是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因此它具备了社会实践的一切基本功能。� (一)从组织形式上说,参加社团活动能够锻炼个人的发明创新能力(提出新观战新创意)、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调配能力,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把学术、专业与兴趣最大程度地结合在一起。� (二)从心理上说,人是群体动物,社团是一个集体组织,它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有目的、有组织的集体,而且这种大学生集体组织不同于一般集体组织,它具有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即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有效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一种有形无形的、潜移默化式的。这是因为,在社团中,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其它个体的影响,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集体规章规范、舆论所制约。在判断和行动上,与集体大多数人相一致,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周围同学趋向一致,相互关系协调,使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被抑制或纠正,好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和发展。� 二、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地位� 社团活动在各项社会实践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众所周知,提起社会实践大家马上会想起家教、打工、到单位实习。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学生社团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有信誉。一般学生在外打工,由于社会阅历浅,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清,因此而上当受骗的为数不少。学生社团扎根于校内,从属单位一般为学校机关,实际工作有主管老师的大力支持,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权利。� (二)安全有保障。学生社团有正规的所属机关单位,学生社团的一切活动,都要在主管单位的指导下进行,不存在任何危害个人人身安全的可能。而在社会中打工,如果不是学校推荐单位的话,一般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三)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学生社团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明确的约束,同时有组织有目的为成员提供有教育意义的书刊和相关活动。而一般在社会中的实践,由于时间短、企事业单位注重效益,往往把学生作为一般员工(或更低层次的力工),所以在追求工作效益时,不注重对个体的教育培训,学习和提高全靠自己摸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综合地说,通过在社团中的锻炼,使学生从个人走向集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样一来,学生社会程度越高,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面临挑战以及承担风险能力就越强,对自我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进而对全面提高自身的愿望就会越迫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上各有侧重,从以上几点来看,社团在其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学生社团管理所面临的现状� (一)社团随时都面临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观念的冲击。而学生社团是高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这里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社团的一贯教育方针,其中“德”字先行。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追求实惠、讲求功利,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对高校一贯的理想主义教育思想和传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大大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崛起,人们重商尚俗,快餐文化大受欢迎。而讲求实惠必然重物重利,淡化对社会理想和个人未来设计的追求。这与学生社团的教育目的格格不入。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协调好这种新观念与老传统的关系,对社团成员是重能力培养,还是精神塑造?如何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面前做出合理抉择?这是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们所面临的还不仅仅是社会时代的冲击。从社团内部氛围上看,成员进入社团时,最先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和“领导”处理好关系,又不得罪人?如何让自己当上学生干部,这些隐蔽在学生眼里的想法不时地冲击着理想传统教育。� (三)社团管理面临的问题,还有来自高校的一大教学改革――学分制的引进.学分制的引进淡化了年级、班级的集体概念,同院同专业学生在时间、空间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离散化,学生课余活动难以开展,从而弱化了群体教育的功能,这使得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突出。学校现在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对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也有所制约,如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以考试成绩排名定奖学金名次的制度。� 四、学生社团解决现状的管理对策� 学生社团一方面是学生管理学生,体现了校园管理的深入和普及,一方面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打效率战,同时也面临着多种问题的挑战。怎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团的功能以及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学生社团还与高校党团组织不同。党团组织在对学生工作上是处于一种领导和指导的地位,必须在贯彻党团精神的前提下,开展具体工作。具体工作的实施开展和社团管理则是学生社团的工作内容。党团组织所领导的是在校内所有参与学生工作的社团总和,不是有专业性色彩。从现在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看,社团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比如棋牌协会、英语协会、环保协会等)。� (一)狠抓硬件管理。从工作环境或规章制度上,对自由散漫、集体主义感不强或个人主义突出、功利色彩较浓的现象进行有效的制约。� 1.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每一个社团管理人都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团改善环境,提高设施条件。比如为学生社团办公室提供简单的自动化装备(如电脑、打印机等),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并给大家提供操作办公室系统的学习机会。通过恰当的引导,把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坚持以点面结合、松紧结合、奖罚结合的原则,保证社团工作正常运行。� (1)点面结合:点是社团合理的 工作计划 和业务指标,面是广大成员,以点带面,用面来达到点的要求,形成点面互动的局面。� (2)松紧结合:充分抓住学生业余时间,尽量把活动安排在这些时间内。同时,活动的周期和任务的轻重以学生学习为前提,进行合理安排。� (3)奖罚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重在鼓励,以 规章制度 为前提,以工作考核为内容,以教育为目的。对学生严重违反社轩规章制度以及影响他人的进行社团内处理,兼顾学生自尊心。� 3.狠抓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社团内部,狠抓学生干部管理,不搞台上台下学生干部特殊化,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制止“领导”作风,消除“主席”“部长”“干事”的严格界限,创建一个共同参与、集体创造、集体分离的工作平台。从组织上要求,杜绝成员的功利想法,大力提倡竞争机制,使社团成员人人都参与到管理的执行和监督中去,使社团制度、运作方式等社团行为透明化,杜绝一切有可能造成“暗箱”操作的土壤。针对以上要求,建议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干部任用实行竞争方式,实现社团内干部的任用民主化。� (2)对干部实行试用制度与定期民主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干部既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理想,把干部监督贯彻到底,并规定学生干部的支持率低于相应负责部门成员人数的50%则自动离职,从而使学生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全心全意为社团集体服务,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强化集体主义观念。� 4.强化各部门间的团结和协作.� 在一个综合性强、专业色彩浓的社团里,部门协作与团结显得尤为重要,若处理不当,势必造成社团离散,没有凝聚力,工作效率低。所以必须重点强调各部门间的团结和协作。团结要以了解沟通为前提。在社团内部,多开展各部门间的交流活动比如一些文体比赛、辩论赛;在社团对外的联系上,打破部门限制,以全社团为单位,使其通过活动告诉集中与团结,增加大家的集体荣誉感。� 同时在奖励制度上,设立集体荣誉奖,评奖条件是工作成绩突出,团结社团各部;还设立了个人团体奖,评奖条件是广泛团结社员,顺利开展工作。通过多样的方式来促进强化部门协作与团结。� (二)硬件环境改善的同时,软件更应跟上。对于学生社团,抓软件就是抓德育,抓氛围,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和科学的社团工作秩序、规范规章制度为基础,以社团成员的心里、时代特征为前提、寻找新观念新风尚与老传统的最佳结合点,用批判的眼光接受现实主义的来临,以恰当的方式引导社团成员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家的关系,广泛深入的创造一个严谨、思辩、创新、求实、活泼的社风。� 社团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将社团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使社团形成良好氛围,能让社团成员在这种氛围下,愉悦身心,工作愉快。� 而构建这种社团文化,必须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以人为本,根据社团成员年龄心里和时代特点,有针对性的举行活动(比如时代讲座、文化沙龙等)增强学术色彩,注重思想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大力促进社团成员沟通交流,达到心里上的和谐。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取得健康的发展,并彼此吸思想上的闪光点,以朋友式的引导代替制度上的约束。� 三是提炼社团优良传统,以社训、社风为基本点,花大力气具体阐述其内涵,使其对社团有充分的向导性和凝聚力。这样以点带面,全面搞活社团气氛,形成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保证社团工作在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里正常运作。� 这样,把硬件完善与软件创造更新同时抓上去,使学生社团充满活力,把工作搞的有声有色。� 总而言之,学生社团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团管理人,必须把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社团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使社团成员有充分的锻炼实践机会。无论是面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要求,还是面对时代进步观念的挑战,对学生社团管理的重新审视和改革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集体组织的特点与作用》,《高等学校的学生会组织》潘建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下)》,1985年2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浅谈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吴建利等著,《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下)》,1998年10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学生干部轮换制浅议》,严如建,同上;� [4]《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培养质量》,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4期;� [5]《寻求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邴正,《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 [6]《高等素质教育与德育》,万若兰、王杰,《集思广益》1998年;� [7]《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董建江,《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 [8]《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沈建林,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