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南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
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
曹操又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
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
蔡文姬的成就:
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骚体《悲愤诗》由于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形容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
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写中国古代才女,绕不过蔡文姬。写蔡文姬,又绕不开蔡邕和曹操。 蔡邕的抉择与命运,关乎蔡文姬前半生的悲喜流离;曹操的赏识和交情,决定了蔡文姬后半辈子的安稳无忧。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名士,汉献帝时,官拜左中郎将,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蔡中郎。他修养广博,通晓经史天文,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一说是蔡邕所作。他精通书法,自成一家,梁武帝曾评价:“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在音律造诣方面更是登峰造极,他善制古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便出自他之手。后世将魏晋时期的音乐大家嵇康与他合称为“蔡嵇”,隋朝取士,“蔡嵇九弄”是必考科目。 然而,蔡邕一生最好的作品,当属女儿蔡文姬。古语云“中郎有女能传业”,良好的遗传基因加上诗书氛围,将文姬熏染得聪颖灵动、机敏过人、兰心蕙质、卓尔不群。据说幼年时,她隔墙听父亲弹琴,哪根琴弦断了,分辨得一清二楚。文姬的记忆力更是惊人,家中的四千卷藏书毁于兵乱,十多年后她从大漠返回故土,尚能凭记忆写出其中的四百卷,连满腹才学的曹操也大为惊叹。 幼时,蔡文姬享受着一位官宦小姐惯常的平淡快乐,读书弹琴都是每日必需的消遣,学得困倦时,她会抬望书房前的那颗古树,郁郁葱葱,耸然入云,天气晴朗时,会有阳光顺着枝叶罅隙倾洒落地,似她的安然静美、玉净和顺。 除了才学,她还兼有花容。诗人丁廙在《蔡伯喈女赋》这样形容文姬的样貌: “禀神惠之自然,披邓林之矅鲜。” 那时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极其仰慕蔡邕的才学,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和远大志向。两人亦师亦友,有管鲍之好。一有机会,曹操便流连蔡府,感受氤氲着书卷才艺的人文氛围,逗趣在庭院里玩耍的文姬。他对这位娇俏可爱、才华过人的女孩颇为欣赏,曾对蔡邕感叹:“文姬出色,哪家公子能有娶令爱之福?”曹操时年三十多,长子曹昂已然十多岁,曹丕和曹植又太小,年岁都不匹合。 曹操的赞叹透露着惋惜,曹家公子个个兼具风流与文采,如果曹蔡两家能结秦晋之好,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佳话。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待到光阴流逝得轻悄,年岁便有了虚增的渠道。 长到及笄之年,父亲为文姬选择了出身诗书名门的公子卫仲道做夫婿,他的家族出过著名的美男子卫玠,想来这卫仲道的容貌也不会差。婚后夫妻两兴趣相投,琴瑟和谐,时常谈诗论文,恩爱甚笃。 可惜世间好物,难得坚牢;美满可得,不易久长。出嫁不到一年,卫仲道竟得肺病咳血故去。公婆死了儿子,将气撒到了媳妇头上,一口咬定文姬克夫,将她撵回了娘家。 如果说人生本是一场有始无终的磨难,那么命运抛向她的第一次痛击就始于十七岁那一年。她刚为新妇,便成了嫠妇。最初的爱情,于她来说,不过是一场繁华落尽后的曲终人散。 古时的女子,夫死无子会陷入最尴尬的处境。文姬无子,幸好父亲健在,还有家可归。回洛阳蔡府数年,她一直未改嫁,终日埋首于书卷琴瑟,弹琴、谱曲、挥毫、写诗,诵《诗经》、《古诗十九首》……做一切可以充盈内心的事,在旁人的悲喜中淡忘自己的哀乐。 等流言渐渐淡了,情绪稍微舒坦,她也坐车上街闲逛,有时看见曹植、袁尚等京洛公子,身着华服,斗鸡城东,聚饮城西,她的嘴角竟不经意间流露出微笑,该是会想起了从前和亡夫乐游街巷、享受清淡的旧时光吧!那时青春正年少,我爱花来你爱笑,而今春愁待酒浇,流光便将欢愉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几年后,一场战乱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如文姬后来在《悲愤诗》中所作,“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司徒王允不满董卓的倒行逆施,设美人计杀死了他,随后朝廷颓废,全国陷入了混战的局面。北方边境的羌胡番兵乘虚而入,掠扰中原地带,胡兵围城,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堆尸成山,血流如河。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男子身首异处,女人失掉贞洁,这是胡人一向野蛮的做派,当时有大批妇女被掳抢至南匈奴,蔡文姬便是其中一个。不知被悬于马背颠簸难下时,这个被自幼被诗书浸润的娇弱女流,心底是怎样的绝望和凄凉。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劫数难逃,而今只是开始,她深知前方还有数之不尽的摧折。 文姬一声长叹,闭上了双眼。反正心已成死灰,静待命运的蹂躏吧!三 被掠走时,文姬不过二十三岁。 因着出色的才貌和不凡的气质,文姬作为最出众的女俘,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并生下二子。匈奴以左为尊,左贤王的地位仅次于单于。 在兵荒马乱的时期,死是最简单的事,活下去才是异常艰难。况且,苟活的悲苦怎能与死去的干脆相提并论。白天,在燥热的日头下,她远眺故土的方向,任回忆丝丝挂起。夜间,在凄寒的月色下,她念及亲人,忍痛饮泣,“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风越冷,念家越甚。 有的人在最艰险的困境中,心底的信念反而愈加坚定。蔡文姬的信念便是:回家。这是支撑她克服凌辱、战胜艰苦最有力的武器。她明白,与其做一个客死异乡的孤魂野鬼,不如静待归家的时机,就算死也当魂归故里。 有了信念,她才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心伤也就渐渐自愈了。从前整日弹琴读书,而今身陷蛮荒之地,根本找不到诗书和琴筝。好在文姬绝非普通的女子,她努力学习胡人的乐器,维持骨子里的清高雅致,这才有了后来的《胡笳十八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已平定北方的曹操念及与蔡邕的交清,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黄金和一双玉璧赎回蔡文姬。 文姬的隐忍,果然没有白费。 匈奴肯轻易放人,当然一方面是贪念宝物,另一方面是忌惮曹操的实力,但更重要的是,蔡文姬并非左贤王最看重的妻妾。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从前被掳受辱是痛,而今要回归了,骨肉必须分离亦是痛。原来痛苦会往而又返,给人左右夹击的伤。文姬接下来用一段诗描绘了骨肉分离的场面: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当汉朝使臣以故土乡音再次催促时,文姬不得不压抑满腹感伤,登上车马。儿子的哭喊声渐行渐弱,双颊的泪水越来越多。虽已时隔多年,但回想当年被掳、委身胡人的情形仍是点点在心,这种被屈辱凌迟的伤或许比舍弃骨肉的痛更甚,因而,身后亲儿的哀嚎声声声入心,她还是决然离开。 车轮碾压在崎岖的山道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回归是喜,分离为悲,人生就是这样悲喜交集,混沌难拒。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自由穿梭,她在恍惚中,弹唱了流传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唐朝李颀曾称颂感叹:“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誉为“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后来,她还作了《悲愤诗》,这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史诗般的写实风格,既写自身在动乱中的悲戚之感,也描刻了无辜民众的血泪之殇。 据说,曹丕曾对《悲愤诗》赞不绝口,他问弟弟曹植:“蔡文姬的诗真好,咱们怎么就写不出来?”曹植回答:“她的诗是用血泪写就,咱们的诗文不过是用墨写成的。” 或许艺术作品皆如是,融入了人的血泪,才能跃然纸上,获得永生。 文姬终于回到了故土,这一番离别,历经了整整十二年。“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只是回归之后,她才发觉十二年来萦绕不散的噩梦一一实现,父母及内外亲戚全部死于战乱。 故人不在,空留故地,她回来还有什么意义?抛却孩儿,迎来的却是亲人俱亡的真相,那个心心念念的家不过是一所空宅。此刻的文姬懊悔了吗?四 曹操千里寻文姬,目的不过希望她能够幸福。文姬归来,孤苦无依,他决定为她另谋佳婿,让她开始新的生活。挑来挑去,他选中了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不过20出头,年华正好,威武俊秀,风流倜傥。文姬却已经35岁,大漠风沙早已催老了容颜,磨平了她的心性,何况她曾有过两段婚姻,生过两个胡儿。或许,曹操以为,凭文姬的才学,足以抵消她所有不堪的过往。 董祀却不这样觉得,他介意文姬的从前。可是曹操的命令他又不得不受,无可奈何,唯有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个令他百般生厌的女人。 董祀回家总是板着一张脸,文姬费尽心思地讨好他,他却毫不领情,甚至三天五日地不落家。或许,对于古时的女人而言,越是才华横溢,越是悲苦难断。“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经历了大灾大难的文姬,此时只想过最平淡的日子,她唯一的奢望就是有个依靠,不再孤寡,所以面对丈夫的冷落,她能做的便是忍耐再忍耐。 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一年多。后来,董祀不知因何事犯了死刑,执法严明的曹操不肯轻饶。蔡文姬为丈夫求情,史书上写她哭跪于曹丞相宴请宾客的厅堂里,“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最终,曹操给了蔡文姬这个面子,赦免了董祀的死罪。董祀死里逃生,自然对妻子感恩戴德。患难见真情,经历此事后,董祀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才德兼备的妻子,渐渐生出了爱意。不久他们厌倦了权势争斗尔虞我诈的虚伪,终于放下功名利禄,远离官场,泛舟于洛水之上,到蓝田山林中隐居去了。 从此,洗尽凡尘纷扰,超然物外,时光终于由浑浊变得清浅。 蔡文姬和董祀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闲时,文姬指点钟繇的书法,影响了这位汉朝第一书法家。 人生没有望不见尽头的磨难,没有无法赦免的苦楚,蔡文姬终于与命运化干戈为玉帛了。 她的晚年还算幸福,不仅得到了董祀的真情和敬爱,还收获了儿女绕膝的天伦、书琴缭绕的淡趣。 只是,她留在胡地的两个孩子,一个叫阿迪拐,一个叫阿眉拐,史书上没有后话。 同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才女,蔡文姬与李清照,一个无青年运,半生三嫁,颠沛流离。一个是无老年运,出名趁早,爱情如意,随后却历经国破、夫死、改嫁、离异、坐牢,晚年风雨飘摇,孤独终老。相仿的才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 相比而言,或许蔡文姬更幸运吧!毕竟,老来的悲苦难有回旋的余地,而盛年的磨难还有重来的希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两位才女都恰逢乱世,蕴藏的诗情终于在国破家亡的悲苦中喷薄欲出,幻化成最闪亮的繁星,令后世称颂至今。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至、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力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有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又另当别论。
古代四代才女之一的蔡文姬,竟然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太不容易了
反正是个女强人
写蔡文姬,可能会容易虐。 我尽量写轻松一点。 她不是什么高洁之士,也不是什么道德的典范,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想一生静好,却偏偏灾祸连连,她本该零落成泥,却屡屡逆袭。 绝世才女蔡文姬,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其中,有一点点运气,更多的,是流离乱世中一个身不由己的女子,不屈于世的生命力与命运的对抗。 中国古代有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也有说班昭),蔡文姬排在首位。她是《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五言长篇叙事诗的鼻祖。 史册留给她的,不过就是几个标签,可就这几个标签,也足够千古荣耀。 然而我想讲的,不是这荣耀,至少不止是。 没有什么人能轻易留名青史。 那就让我们将掩盖在历史标签之下的层层迷雾揭开,将古今第一才女的伤疤层层揭开,看她是怎样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步步完成生命的华丽逆袭。蔡文姬的父亲是蔡邕。 蔡邕,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画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 不止如此,蔡邕还是曹操的老师。是的,就是那个曹操。 东汉的时候,太学人数以万计。蔡邕作为一代大儒在太学讲学,是很多名人的老师。 知识分子都容易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对,全天下都有错。蔡邕也不例外。蔡邕觉得儒家六经多有谬误,就向皇帝请愿更正,更正后亲自写在碑上,让人雕刻了,立在太学门外,共46块石碑。 就这四十六块石碑,每天前来观看和抄写的人坐的车子,就有一千多辆,常常搞得太学塞车。 可以说,蔡邕不仅是个大儒,还是个天下敬仰的大儒。要放现代,那就是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写人物,我总喜欢从他们的父辈写起。因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父辈,往往能决定了一个人的上半生。 蔡文姬真的很会投胎。 生于鸿儒大家的蔡文姬从小就浸泡在琴棋书画里,每一个毛细血管里都泡出了一些艺术气息。但是她却不算太有天赋。 传说她9岁的时候,蔡邕夜里弹琴断了一根,蔡文姬听音就知道断了哪一根。蔡邕试探着又弄断一根,她马上又说出了正确的数字。 好像很牛的样子? 那是因为没有参照系。我们就近找一个。 同样是蔡文姬老乡,生在陈留,但比蔡文姬晚了一百年的苏蕙(字若兰),虽然也是书香门第,但父亲远没有蔡文姬那么牛逼闪闪。作为回文诗鼻祖,《璇玑图》创立人,苏蕙的童年,却是三岁会写字,五岁学做诗,七岁画画,九岁学绣工,十二岁学织锦。 而从小浸润在旷世鸿儒家的天之骄女,同年能拿的出手的唯一典故却是分得清那根琴弦断了。未免有一点查强人意。 蔡文姬的童年应是很快乐的。生于受人尊敬的名士之家,与姐妹一起长大,又富有才华,父亲对她也很宠爱。 她只需无忧无虑的度过她的少女时期。 蔡邕有无数学生,却只有两个女儿。 后来吃诧风云的曹丞相在此时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我们无从知道,他是否暗恋过蔡文姬。但是可能,在寒窗苦读的某个瞬间,也许有过一个香衣云髻的小姑娘,在他窗下好奇的看了他几眼,他抬起头看着面前可爱的小姑娘。小姑娘不屑:看什么看?没见过美女啊? 或者他只是听闻,老师有个誉满京城的女儿,虽然他腹诽,不管蔡邕生了个什么样的女儿,都会誉满京城的。但是,他还是幻想,要是能娶了蔡邕的女儿。 要是能娶了蔡文姬。。。。算了,不要做梦了,继续看书吧,你个死穷酸。微寒时的曹操就这样断了想法。 但这一点想法,已足够在多年以后,扭转一个乱世流亡的弱女子的生命轨迹。 成年以后,她嫁给了河东世族大家的后代卫仲道。 这个家族,就是大名鼎鼎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的后人。 郎才女貌,琴瑟和谐。 我们这样想象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 真相我们已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成亲一年后,卫仲道咳血而死。 蔡文姬的新婚喜帐还未退下,就变成了寡妇。 她从婚姻的喜悦中刚刚醒来,就看到咳血不止,卧床不起的丈夫,她以为,还有大把光阴可以共度,丈夫就去世了,只剩下灯火摇曳的灵堂,棺木漆黑,她的一身喜服,突然间,就变成了孝衣。 我们无从知道,卫仲道是怎么死的,世族大家中有着怎么样的秘密,足够写一部百万言巨著。 十几岁的蔡文姬,也来不及猜想。因为,她的第一场噩梦开始了。 婆婆说她克夫,克死了丈夫。 新婚丧夫,已是从天堂跌到地狱,却还要遭此污蔑?! 卓文君不可置信的看着面前的妇人,她是那个与自己有露水姻缘的丈夫的母亲。 她不知道如何辩驳。 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吩咐丫鬟,收拾了简单的几件家常衣服,走出了华丽的卫府。她还有个父亲,她的父亲是当世鸿儒蔡邕。她还有家可以投奔。 从礼教上来说,蔡文姬应该在婆家守寡终老,看着蔡文姬回家,蔡邕是不愿意的。但是,这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无法看她在娘家受苦,便收留了下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孀居父母家的女子的生活,所有的孤单寂寞像是魔鬼一样缠绕不去,礼教森严的大儒之家,不允许她做出第二次出嫁选择。她百无聊赖,连正常女子斗小妾的戏码都没法在她身上上演。 日子清淡的像白开水。 她别无选择,只有无聊的翻开了父亲的书架。一本,两本,三本,一百本,两百本。。。。她一卷一卷的读下去。 清水般的日子在手边流过,这一次,清水中有了一点况味。虽然只有一点,但已经是她余生的所有寄托。 就这样,蔡文姬,被 命运逼到了一个死角,她只有读书。 也只有书可以读。 如果事情顺利,蔡文君会在蔡家守寡终老。 然而,天不从人怨。 没多久,蔡邕就落了大狱,判了死刑。、 而他之所以判了死刑,只因为,他叹了一口气。 叹口气就判了死刑,蔡邕也算是古今第一人。 这事情,要从董卓说起。 董卓掌权,司徒王允用歌姬貂蝉挑拨董卓和吕布关系,吕布戏貂蝉,杀董卓。这段戏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本来,这里面,没有蔡邕什么事。 可是蔡邕在东汉后期被贬,回京都后没多久,董卓就得势了。董卓为了收买人心,给蔡邕连升了几级的官。蔡邕,心里多少有点感激董卓。这本是人之常情。 192年,在董卓死后,司徒王允得势细数董卓罪恶的时候,蔡邕,叹了口气。 就是这一口气,司徒王允就说蔡邕是董卓同谋云云,给蔡邕判了死刑。 父亲去世了,蔡家倒了,16岁的蔡文姬随着一家老小仆役出去逃难。 蔡文姬,你怎么逃得掉? 灭顶之灾就在前方,等着蔡文姬自投罗网。 蔡文姬,这一次,你已经无家可归。 在这次逃难之前,蔡文姬的人生活得毫无技术含量。 我们可以想象,随便一个姑娘,投胎到这样一个家庭,可能也不会活得逊色太多。 即使灾难来临,蔡文姬也依然如一个平庸的女子,她没有能力力网狂澜,英勇救父。 像一个平庸的少女应该做的那样,她选择逃。 那一日,天色昏暗,有群鸦在天空盘旋不去,蔡文姬躲在流民之中,顺着道路方向漫步目的的流亡。不管去哪里,只要不是朝廷的手可以触及的,就可以停下来,好好的过日子了。 蔡文姬扫到自己褴褛的衣衫,脚下的鞋子早已磨破,脚上的水泡破了长,长了破,她已经不觉得疼了。 就在此时,命运张开了它浅眠的眼睛,轻佻的冷笑道:“蔡文姬,你往哪里逃?” 流民中驮着包裹的骡马突然发出一声悲鸣,乱蹄哒哒踏地,惊恐的往后退,主人拉都拉不住。众人惊诧中,远远就见达到尘埃渐起。 一队凶神恶煞般的胡人纵马而至。 蔡文姬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一切,还没缓过神来,马鞭便抽了过来。 反抗的人全部被杀,在用马鞭确认了剩下的人不会再反抗后,一根绳子系住的女子们,被带到了胡人的大营。 厉兵秣马之中,无休止的凌虐与鞭挞。 我们相信,大家闺秀蔡文姬,已跌入一个她无法想象的炼狱之中。难以启齿的屈辱与苦难,不是噩梦,而是比噩梦还可怕的现实。 梦魇日复一日的继续。似乎没有尽头。一日两日,一年。 我们不可能知道蔡文姬是怎样熬过那种绝望。但是,她没有自杀,她活了下来。 可是一定有那么一天,她从营帐简陋的榻上醒来,身边的男子满身酒臭,鼾声如雷。她想起自己美好无忧的少女时代。一道光从帐门打过来,像是生命的光华。 她摸摸自己的脸,现在的自己应该很丑吧? 她走出帐门,讨要了一些清水,没有喝下去,而是,珍惜的洗着自己的脸。用手指,梳理已经杂乱粘蘸的长发。 营里的胡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有点吃惊,有点惊艳。毕竟被掳来的女子,很少有这样的容貌。即使有,也隐藏在尘垢和泪水哭号之下。 那个时代有貂蝉,有大小乔,若是蔡文姬长得非常出色,那么早该在少女时代就誉满京城。 不过,她在孀居最寂寥的岁月,饱读了旷世大儒蔡邕的藏书。 在灾难中镇静下来的蔡文姬,洗净尘埃的身影上,笼罩着一种诗书华宇。 蔡文姬站起来了,带着一颗被践踏殆尽却不死的心。 再也没有什么苦难能难得倒她。 命运就是这样,一旦山穷水尽,无可附加,就是它向好处转圜的时候了。 因为美丽,她最终被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对于这位左贤王,历史对他的描述,是虎背熊腰。 嗯,他应该就是我们想象的匈奴人的王的该有的那个样子。 从心理上讲,匈奴粗鲁好战左贤王实在不是蔡文姬这样心高气傲的才女喜欢的样子。但是她刚从苦难中挣脱出来,身后是更为粗鲁的兵士们贪婪的眼睛。这已经是她在当时境况下能寻得的最好去处。 于是她跟着左贤王过起了日子。 她小心翼翼,即使不是极尽讨好,但是,也一定不能惹怒了他。 无家可归的蔡文姬,与多个王妃一起侍候着这样一个永远不可能理解自己的男人。 她觉得,也许这就是她一生的归宿。 蔡文姬是个随遇而安的女子,她没有过多妄念。 有时候,她看着阔无边的草原,想着这样似乎也不错。 就这样终其一生吧。 反正自己已无家可归。 她学会了胡人的乐器:胡笳。能用胡语和粗鲁的左贤王交谈。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左贤王应是很宠爱她的。 她甚至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 乱世女子的生死荣辱,从来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在她逃亡受辱,绝望挣扎的时候,中国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你要成为一个绝世才女的啊,蔡文姬。命运说。想必是我给你加诸的苦难错了方向? 那,就再来一次吧。 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又出现在了她的眼前。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渐渐掌握了实权。 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他已经位极人臣,坐稳了江山。 功成名就的曹操,年纪也过了半百。万人中央的荣耀,给他带来权利的满足,也带来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人老了,就容易回忆旧事。 他想起那时自己还年轻低微,拜在蔡邕门下,蔡邕有个小女儿,叫蔡琰(自文姬)的,颇为可爱,一点也不怕自己。不像现在,他高高在上,被恨着,嫉妒着,怕着。 曹操想到这个蔡文姬还流落在南匈奴,一下子起了怜爱之心。于是,打发人凑了金银布帛,去把她迎回来。 此时的蔡文君,无疑是想回去的。 幼年娇生惯养的她,早受够了塞外的风沙,受够了散发着膻味的羊肉和牛羊奶,还有身边一年都不一定洗一次澡的军士仆从。 这个粗鲁的丈夫也不是她心中良人,更何况在他的王妃中,有部将首领的女儿亲戚,而她只是一个掳来的汉族女子。 可是欣喜过后,她想到了自己给左贤王生的两个儿子和自己与左贤王多年夫妻之情。 她忍不住纠结起来。 其实没有什么好纠结的,蔡文姬,作为一个古代女子,你的去留与生死根本就不是自己可以决定。 纵然匈奴左贤王不愿放走你,却也不可能为了你,得罪如日中天的曹丞相。 就这样,蔡文姬坐上回京都的马车。 望不到的前方,是曾经与自己血脉相连,现在却没有多少牵绊的京都。 而,她身后抛下的,却是自己的一双亲生骨肉。他们,曾是她多年苦熬,所寄予的所有希望。 车辕滚滚,朝着京都的方向而去,骨肉分离,蔡文姬在车里日日以泪洗面。 这一年,她已经三十五岁。 当年她离开京都时,是一个美丽的孀居闺秀。 现在回来了,她是一个身心俱伤,世人眼中的残花败柳。 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操在对蔡文姬的安排上,是费了心思的。他把蔡文君嫁给了一个名叫董祀的屯田都尉。 董祀是什么人?历史上除了他是蔡文姬的丈夫,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蔡文姬就这样嫁给了历史中的一个路人甲。 在当时以蔡文姬已被匈奴掳去多年蹂躏,又嫁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的情况看,名士大家已很难接受她这样的女子。 于是曹操挑了这样一个人。屯田都尉,军队的后勤部门。年纪不大,地位不算太高, 碍于自己的威慑,不太可能敢欺负了蔡文姬。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也许他还小有才华,相貌也不错。 然而,蔡文君初期的婚姻并不幸福。 确实不太可能幸福。 董祀觉得自己有点冤,年纪轻轻不情不愿的娶了一个大龄女人,何况,她已经嫁过两次,不知道被迫与多少匈奴兵有过关系。 想想心里就觉得憋屈。 而蔡文姬,刚离开左贤王,心里经常牵挂留在匈奴的两个孩子,即使努力适应新的婚姻,也有点力不从心。 不过,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打破了僵局。也是这个事件,让蔡文姬从一个听天由命的普通女子,终于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董祀犯了法,曹操判了他死刑。 蔡文姬那时还在家里发呆,骤然听到丈夫董祀即将行刑的消息。她大惊失色。来不及穿鞋子,一路狂奔,奔向曹府。 曹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这头发布完杀董祀的命令,回来就大宴宾客。 正在此时,仆从禀报:“蔡文姬求见” 曹操听完,还能若无其事的对宾客说:“蔡邕蔡大家的女儿蔡文姬回来了,你们要不要见见她?” 曹丞相问见不见,谁敢说不见? 蔡文姬来了,她光着脚,头发早因为狂奔而发髻披散。凄楚的跪在地上为自己的夫君求情。 不得不说,这是蔡文姬生命中少有的一次勇敢。 当初父亲去世,她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只能仓皇出逃;被匈奴蹂躏,然后献给左匈奴,她选择含屈忍辱;被一些财物换回东汉,抛下两个儿子,她也只是哭哭啼啼走上一条未知的路。 这一次,蔡文姬终于没有选择在家等待丈夫的尸体,而是选择在刀口之下,抢回丈夫的性命。 蔡文姬梨花带雨,哭的众人心都软了。 曹操无奈的说:“文书我都下发了。。。。” 蔡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那么多马屁,手下有那么多勇士,难道不能抽出一匹马一个人,来救我的丈夫吗?” 面对着这个身世坎坷的女子,曹操也是心软了,于是吩咐人,去救下董祀。 他看蔡文姬衣衫不整,甚至还叫人拿来衣服鞋子给她换上,并且在董祀回来之前,让她留居在自己家中。 曹操对蔡邕家的藏书十分羡慕,就向蔡文姬问起来。蔡文姬说:“早已遗失殆尽,不过我应该可以凭记忆背出400篇。“ 就是这件事,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也在中国文学史添上了崭新的一笔。 蔡文姬凭记忆撰写了几百卷书,重要的是,这几百卷的誊写,唤醒了沉睡在她身体里的记忆与潜能。 那些积郁在她心中的万劫不复的陈年往事,齐齐涌上心头。多年沉沦,终于在这时,焕发出一个绝世才女应有的光彩。 她将喷涌而出的往事与绵绵不绝的悲伤与眷恋,集结起来,化作胡笳十八拍的行行诗句。 天不仁兮降乱离,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 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 遭恶辱兮当告谁。(选自胡笳十八拍第一拍) 天地不仁,让我蔡文姬当此灾祸,我一路逃亡忍耐,却无奈命运多舛,说不出的屈辱啊,心里沉淀了多少悲哀与愤恨,你们怨我节操有损,我受尽苦难,又该怨谁? 悲伤过后,愤恨难抒,当世文体不足以直抒胸臆,蔡文姬自创五言叙事诗,五子为一言,铿锵表愤恨。 汉季失权柄, 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 先害诸贤良。 。。。。。。 失意几微间, 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 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 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 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 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 欲生无一可。 。。。。。。 (选自悲愤诗) 直至此时,蔡文姬终于完成人生的逆袭,她不再是那个平常的女子,她将满胸的愤恨悲苦痛苦屈辱,化成了璀璨的诗句。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蔡文姬能成为古今第一才女,真的是命运使然。 若是她没有生在蔡邕这样的命世大辱之家,若是她的第一任夫婿不是早逝,使她只有居家读书;若是她的父亲没有枉死,她没有逃亡;若是她没有被鞭挞凌辱,受尽苦难,锻炼了她的坚韧;若是她没有生下儿子,回汉忍受骨肉分离;若是她的第三位夫婿没有犯了死罪,要她奋勇营救;若曹操不是一个爱书之人,让蔡文姬重拾笔墨。。。。。 那么那么多的偶然,如果没有发生,那么蔡文姬,她可能只是一个孀居的寡妇,一个落难的军妓,一个匈奴的王妃,或者是一个屯田校尉的老婆。 绝非天赋异禀,蔡文姬并没有传奇人物应有的性格。而是被命运,一步步逼上梁山,最终名耀青史。 命运给予你苦难,有时候,是因为,你可以更好一点。 谢谢所有的命运,谢谢所有的苦难,谢谢所有的屈辱,更谢谢,每一个给人以希望的转机。 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拥有一个,古今第一才女的蔡文姬。被救回的董祀感念蔡文姬的冒死救自己的情谊,又惊艳于蔡文姬惊世的才华,最终爱上了这个饱经苦难的女子。 多年之后,董祀与蔡文姬隐居蓝田,育有一子一女。 蔡文姬,终于结束所有苦难,可以安心的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女人了。 这也是很好很好的。 ---------------------------------END---------------------------------------------------------------------------
125 浏览 6 回答
185 浏览 5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9 回答
295 浏览 4 回答
304 浏览 1 回答
302 浏览 6 回答
267 浏览 4 回答
243 浏览 1 回答
281 浏览 1 回答
124 浏览 6 回答
329 浏览 4 回答
148 浏览 6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