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属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只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其体形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以竹叶为主食,为食肉目中的“素食”种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贵物种。大熊猫独特的生活方式需要良好温带森林下的竹林。与其它大型哺乳动物一样,大熊猫的繁殖率较低,同时个体的死亡使种群需要很长时间恢复。在秦岭山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分布区内过多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生存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点:1.栖息地破坏/破碎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大面积的天然林被砍伐,用做木材、燃料及农业发展的需要。仅在四川省,适宜的栖息地在1974-1989年间就减少了50%。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大熊猫生存尤其危险,因为大熊猫必须适应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的生物学规律。2.遗传偷猎和栖息地的破碎化对遗传多样性以及逐渐孤立的大熊猫小种群的基因流动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大熊猫生活的森林没有彼此相连,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太小,孤立的小种群面临更大的近亲繁殖的危险,这会导致大熊猫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下降,繁殖力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新的威胁。因此无法长期生存。这些孤立的大熊猫种群可能意味着基因流动的历史模式将在未来受到破坏,而且减小的种群将带来基因多样性的减少。3.偷猎尽管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偷猎仍时有发生。对低繁殖率的小种群而言,偷猎是很大的威胁。虽然最终市场还不清楚,但大熊猫皮仍是偷猎者和走私者的目标。大熊猫还可能会落入为捕捉其他动物(如麝,熊等)所设的陷阱中。4.圈养圈养大熊猫的的问题是它们对选定的交配对象没有兴趣,或者它们表现出不能或不愿交配。实际上,大多数没有在野外进行过或观察到自然交配的大熊猫对交配表现淡漠。1999年11月大熊猫谱系记录表明只有28%的圈养大熊猫参与繁殖。野外大熊猫并没有它们圈养同类的繁殖问题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减少,如何拯救大熊猫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1997年,中科院的科学家发起进行大熊猫的克隆研究。这一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克隆被认为可能是拯救这一濒危动物的新方法。虽然克隆是一种科学突破并能够应用于某些物种,但它对于大熊猫保护的价值仍然值得探讨。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保护区,并且要有完善的保护区管理机制,并且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全球野生大熊猫分为20多个群体,大多数群体小于60只,最少的仅3-5只。圈养大熊猫野化后放归自然,将极大减少小种群消亡的可能性。在秦岭山区的长期野外研究显示,与圈养的大熊猫相比,野外种群有较高的繁殖率。如果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得到足够的保护,它们的数目会自然的增长。所以最主要的保护措施是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