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 2005. 4 经济理论与实践激励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分析王家龙(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 要] 近几十年来, 现代管理学科一直把激励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多学科的介入和研究方法、工具的丰富, 激励理论目前正处于由管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向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转变的过程中, 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关键词] 激励理论; 发展过程; 特点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 C93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 8487( 2005) 04- 0048- 03[ 收稿日期] 2005- 01- 20[ 作者简介] 王家龙( 1965) ) , 男, 江西武宁人,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 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激励理论是当代多门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 随着马斯洛、麦克利兰、赫兹伯格、弗洛姆、洛克等一大批学者的研究与发展, 管理激励理论已日臻丰富和成熟完善。近几十年来, 现代管理学科也一直把激励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这些年来, 激励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经济学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博弈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理论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且成果丰厚, 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 构成了经济学的主流。一管理学根据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 并结合不同心理学派对这些模式的不同解释, 提出了三种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和综合激励论。11 行为主义激励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包括老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行为修正激励论。行为主义研究的就是行为, 其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条件反射论, 它是通过一定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造, 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老行为主义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其理论基础, 其基本公式为刺激y 反应, 通过刺激手段诱发人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 在管理措施上, 激励手段的应用其实质是刺激, 通过刺激手段尤其是金钱的刺激来诱发人的行为。新行为主义在这一公式中加上了一个中间变量即主观因素, 包括: 意图、愿望、行为目的、映象和计划。在新行为主义者看来, 人的行为计划是按尝试y 操作y 执行这一系统建立的, 因而又称为操作主义。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 激励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依靠刺激变量, 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的存在。具体说来, 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人的主观因素, 即要分析人的各种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分析内外环境对人的影响; 要分析目标均衡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等。行为修正激励论是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其理论基础的。这一学说认为, 人类的许多行为是具有操作性、工具性的性质, 人由于某种需要而引起探索或/ 自发的0 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偶发的一种行为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 因此, 他就学习利用这种反应去操纵环境, 达到目的。既得的反应会因强化的增加而增加, 也会因强化的减弱而消退。将这种理论应用于管理, 就产生了行为修正激励论。在管理中, 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 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加强,这叫做正强化。对于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处罚, 使之减弱或消退, 这叫做负强化。正负强化都是强化的一种方式、手段,应用得当, 就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 最后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从总体上讲是机械主义时代的产物,它把人的行为简单地看成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联结, 这与当时心理学理论不成熟有关, 与当时被管理者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下有关, 更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有关, 管理者是/ 牧羊人0 , 而被管理者只是些会说话的工具而已。21 认知派激励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激励论的基础上,形成认知派激励论。认知心理学认为, 行为主义简单地把行为看成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反映的机械联结的观点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还必须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意识形态、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这一理论应用于管理活动产生了两方面的激励理论, 即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前者注重的是从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等方面来激励被管理者,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阿尔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等; 后者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主要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和海特的归因理论等。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 它以著名的/ 霍桑实验0为发端,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成熟的标志。1927) 1932年,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梅约及其助手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 霍桑实验0 。1933 年, 他在5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6 一书中总结了实验结果, 提出了人群关系48理论。他认为, 传统管理把人看成是/ 经济人0 , 把金钱看成是刺激积极性唯一动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人应该是/ 社会人0 , 在激励中, 金钱或经济刺激只有第二位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因素则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因此, 梅约提出, 应该把激励的基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管理者应该倾听职工的意见, 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 协调职工的人际关系, 并通过集体奖励制度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正是在这种理论影响下, 西方管理界出现/ 参与管理0的新型管理方式, 开始从过去/ 考虑工作0 的时代转向了/ 考虑人0 的时代。上世纪40 年代, 随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问世, 西方管理界激励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 1) 既然人同时具有多种需要, 激励就不能仅从生理需要出发, 只靠金钱刺激, 而应以多种需要为依据来激发积极性。( 2) 既然在多种需要中存在优势需要, 就应该把在不同情况下的优势需要作为激励的出发点, 这样才能对人产生更大的驱动力。( 3) 既然高级需要对人来说永远不会完全满足, 所以从高级需要入手进行激励,才能激发出更加稳定和更加持久的工作积极性。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 西方管理界确立起这样一种激励模式: 需要y 目标y 动机y 行为y 绩效y 奖酬y 满足y 积极性。这样, 西方激励理论以梅约的/ 人群关系理论0 为开端,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完成, 在激励手段上实现了由单一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求的嬗变。31 综合性激励理论。激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导致了人们综合、简化这些理论的倾向, 试图找到一个能体现各个理论有效性和互补性的综合模型。较早做这种尝试的是波特和劳勒, 他们提出的包括努力、绩效、奖酬、满足等变量的整合模型为人们普遍接受, 随后又有多种综合方法和模型出现。A1 聚合模型。聚合模型中把两个看似不同的理论加以整合, 较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用/ 自我效能感0的概念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与期望的聚合: 在工作难度相同时, 对成功的期望与工作绩效之间呈正相关; 当工作难度水平不同时, 工作难度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 目标y 自我效能y 绩效0 是激励过程的主要成分, 人们对目标的选择受到两个独立因素的影响, 一是期望与自我效能感; 二是绩效结果的吸引力。另外, 在激励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是信赖人的认识和理性, 人们的自决意志或者目标承诺影响着激励的全过程。B1 混合模型。混合模型把各种理论结合起来, 以获得比单一理论更大的对工作行为的预测效度。卡茨和汤普森在1990 年提出的/ 态度、激励和绩效的综合模型0 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模型表明: 在提高绩效的过程中, 至少有三个环路, 一是从个人需要出发来达到目标; 二是从个人资源分配及期望出发来达到目标; 三是从工作情况及规范出发来达到目标。同时, 几个环路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一模型除了包含前面所介绍的需要理论、认知理论和控制理论外, 也包含了一些在激励中不太被注意的因素。C1 整合模型。罗宾斯从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 以期望理论为基础把关于激励的知识整合起来。这个模型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种激励理论, 在模型中包括了各种影响个人努力程度的因素。D1 互动式/ I ) A) R0 激励模型。徐纪良在2000 年第1期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6 上提出利益关系取向、奉献) 索取取向、激励方式取向组合成的互动式模型。在管理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产生了多种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 基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 管理学家提出了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11 经济人假设的激励方法。在古典管理学时代, 受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 认为人是经济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0 世纪60年代,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 理论和Y 理论, 其中X理论对经济人假设作了概括。认为经济人有四个特点: ( 1)多数人从来都是好逸恶劳的, 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 2) 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 喜欢受命而为, 不愿承担责任; ( 3) 多数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 4) 多数人需要被控制等。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 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方法, 最有效的措施是物质刺激, 即用金钱来刺激人们的积极性。21 社会人假设的激励方法。在霍桑实验中, 梅约等人发现, 人不单纯是经济人, 还是社会人, 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 还有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 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 对于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次要作用, 人们更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社会人假设的激励措施强调, 管理工作中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比满足物质需要更加重要。因此, 管理者要重视研究人的社会性需要,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注重培养组织员工的归属感, 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31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激励方法。自我实现人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 人除了物质和社会的需求之外, 还有一种表现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欲望。相应地, 激励方法就应该是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 使人能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才能, 尽量减少和消除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通过内在的奖励, 使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 运用自我得到完善等方法来激发和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41 复杂人假设的激励方法。在20 世纪70 年代, 雪恩提出了复杂人假设, 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会有多种需求, 并且会随着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现实中没有一套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普遍有效的激励方法。基于对人性的重新界定,管理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必须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采取灵活多变的激励措施, 用权变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管理工作。二经典激励理论从根本上来说, 是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的。特别是马斯洛等人提出的/ 需要0 概念及其创造性阐发是激励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它将由泰罗开创的研究放在了新的理论基石) ) ) / 需要0 之上, 有了需要才可能形成现代激励理论, 因此,/ 需要0 成了我们透视现代激励理论的窗口、分析问题的钥匙。但是, 经典激励理论自身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特别是/ 需要0 这个概念, 人的心理需求是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 属于内生变量; 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并处于动态变化中, 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 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 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 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使得管理激励难49以持久。在以数字化方式生存的现时代, 整个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 不再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格局, 而社会的多元化又是以人的多样性、以人的个性的充分伸展为基础的,将人归于一个概念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激励研究迫切要求跨出传统的需要论的认知框架, 从新的领域和视角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最近几十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多学科的介入和研究方法、工具的丰富, 对激励问题的研究视野已大大的延伸和扩充,方法也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研究的视角和思路已经跨出经典激励理论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转而侧重于从制度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制度经济学及博弈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理论等多个分支学科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 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入之间的差异, 激励个人与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 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 是因为没有为经济进步提供有效的激励,也就是没有从制度上保证创新主体应得的报酬, 制度可以提供激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一方面表现在决策机制上, 即计划经济是集中决策, 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资源配置方式和激励机制上的不同。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制度安排给予人们对生产和对自己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而制度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产权界定来实现的。在经济学上,/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0产权是一组权利, 包括对经济物品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促使产权主体使用产权来谋取自身利益, 并且使这种利益不断内在化。产权制度还规定了个人动机应如何实现, 确定了人们生产劳动和产品分配的规则, 并能确保创新利润归于创新者。当有了制度化的所有权制度后, 产权主体就会形成对自己行为的预期收益, 产权主体的动力机制也因此形成。两要素理论、专门投资理论等为股权和期权等激励手段奠定了基础; 学习型组织理论支持了共同愿景激励方式; 组织资本理论从全新角度透视了组织激励与协调机制, 组织资本采用分享型、参与型、文化型的投资方式投资, 寻求提高效率的组织激励与协调途径; 心理契约理论强调, 要建立员工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 通过强化道德感来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虚拟化, 组织边界模糊, 群体激励、跨文化激励成为激励理论的热点问题; 等等。( 2) 分别从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在企业领域, 企业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代理理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现代代理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考察委托人和代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分享、收益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供一个有效的设计激励机制原理。在代理理论看来, 所谓委托) 代理关系就是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 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种活动, 其中包括代表委托人行动。在委托) 代理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典型问题: 一是代理问题。代理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又称事前机会主义, 是指在签约之前, 信息的非对称性已经存在, 契约的一方已拥有私人信息, 该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使契约的签订有益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21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 是反映在签约之后, 代理人利用自身拥有而不被委托人观察到的私人信息, 改变签定合同前的行为模式, 从中获取更大的预期收益,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 与此同时却损害了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的效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质是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代理人能够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保证代理人目标和委托人目标的一致性, 同时使委托人有充分监督代理人的积极性, 以维护委托代理关系的正常运转。委托人防御代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界定代理人权责利范围。设计激励机制的思路主要有两种: 一是基于对代理人行为实行监控。事先设定合理的代理契约, 确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合理的产权结构, 明晰代理人责权利的范围, 通过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来抑制由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所导致的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以实现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控制。二是基于行为结果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控制。事先制定合理的代理契约, 确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合理的产权结构, 明晰代理人的责权利的合理范围, 并基于预期结果确定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最后基于代理效果进行利益分享或分担。二是委托人问题。从委托方面看, 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监督的积极性和可能性是保证和提高委托代理效率的基础。在单个委托者的情况下, 委托者监督的积极性主要是由获利的大小决定的, 也就是监督所得和监督成本的比较。在多个所有者组成委托方的情况下, 监督者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代理问题产生的损失平均分摊到每个委托者身上较小, 而要进行监督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却非常大, 导致每个委托者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希望别人来监督, 自己搭便车坐享其成, 以致监督不力或无人监督。委托人问题主要是解决机会主义和搭便车问题。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 也是制度研究方法典型运用的一个例子。它所讨论的问题是: 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目标, 在自由选择、自由交换和分散化决策的条件下如何设计一个经济规则( 政策、条例等) 来达到既定的目标。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问题; 二是激励问题。传统经济理论通常把经济机制看成是给定的前提下, 从人的利己主义行为动机出发, 从市场角度来探讨资源的配置。而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把制度设计看成是资源配置的一个内生变量, 从制度设计出发, 探求形成资源配置的经济机制。经济设计机制的基本内容就是: 在限定的经济环境%和既定的社会目标F 下,通过借助对微观主体行为准则b 的描述, 寻找什么样的配置规则h, 使得最终的配置结果符合既定的目标。用公式化方法表述为: 寻找一种h, 使得h[ b( e) ]= zI F 2 Z, [ e I E, b( e)I M] 。为了易于理解, 我们可以把抽象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转化为可供具体操作的机制设计模型, 该模型由四大块组成: 经济环境; 配置机制; 微观行为准则的描述; 需要达成的社会目标。( 3) 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数量化。经典激励理论对激励结果分析一般只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 对因多种因素影响的实践结果解释不力。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数量分析、博弈论等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管理理论与实践, 更深入精确地解释激励方法与效率的关系。如通过收入分享、目标激励、锦标竞赛、加强监督四种不同激励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经数量分析发现, 锦标式竞赛方法是较好的一种激励方法。用博弈论分析团队工作就有力证明了/ 搭便车0现象, 用最优效用分析方法探讨支薪制与现代代理制激励哪种更好, 应采用怎样激励方法使代理人各方面都尽最大努力。责任编辑 刘绛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