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
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
《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未经上演便引起文艺界普遍的重视,剧本发表不到一个月,《大公报》文艺副刊就特辟专栏连续发表文章,对这部作品的成就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禺在写完《雷雨》之后,感到它有些“太象戏”了,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坛更多的影响,于是创作了思想意识更加明确、手法也较为自然的《日出》。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剧作,写于1935年,作者当时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据曹禺女儿万方回忆,曹禺当年为了能在作品中真实描写翠喜的境遇,甚至扮作唱数来宝的艺人混入妓院体验生活。
作品赏析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