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后期的词风似乎与他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不符,词中看不到复国报仇的雄心壮志,即便是饱含愤慨,也是在不堪回首的极度悲哀中的愤慨,显得痛心而无奈。然而,李煜的词却是血滴凝成的文字,感慨如此之深,除李煜,尚有何人?时代的烙印在李煜的词中有鲜明的体现,但时代相同,不同人的感受却极为不同,李煜若无那独特的性格和非常的经历,也就无法体会那不胜寒的悲苦,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也就难以诞生了。因此,本文将着重从李煜的性格和生活经历方面探讨他后期词风形成的原因。李煜懦弱且多愁善感的性格在他少年时便形成了。李煜生来重瞳,似有非凡之相,少时便受到他一心做皇帝的大哥的猜忌和压迫,自小便经历了豆萁相煎之苦。李煜又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琴棋书画无一不好,尤好诗文,为躲避杀身之祸,他便将自己潜心其中,自甘寂寞。他曾想到终生隐居世外桃园,甚至皈依佛门,过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在《病中书事》里写道:“病中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静居惟捣药,门肩幽院只来禽。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卑将行力未尽。赖向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李煜是个天生的词人,正像徐志摩是个纯粹的诗人一样,李煜的才情只能展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他无力也无心反抗大哥弘冀的压迫,于是选择了逃避,这从他“一壶酒,一杆身,世上如侬有几人”(《渔父》)和“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再者,他是李 六皇子,按中国封建正统礼教的思想,父亲和大哥是他当然的“统治者”,对弘冀他只有听命的份儿,于是一再躲让,以求保命,加之极其敏感的天性,便促使他具有了懦弱的性格和多愁善感的个性。李煜的软弱,一生如此,并未因他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统治南唐期间,他小心谨慎地侍奉宋朝,以求苟安。金陵沦落前,他曾坚定地向臣下表白:“他日宋师见讨,朕定躬擐戎服,亲督将士,背城一战,死保社稷。如其不能如愿,则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但宋将曹彬逼降时,又犹豫起来,最终肉袒出降。正如曹彬说的:“李煜怯懦胜过女流。”这种性格便注定了李煜只能一味叹愁悲、话凄苦,而无复国之心。很难想象李煜写出“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和“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泪如雨”的豪迈文句。而李煜的这种性格,却使他在亡国之后,能够用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深切感受到了亡国之悲、之痛、之无助与无奈,除李煜,恐怕没有如此细腻的男性词人了,这使他写出了纯任性灵的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无休无尽,写透了“无处话凄凉”的哀愁与悲慨,深婉细腻,一字一珠,哀转久绝。《望江南》中写道:“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强烈地摹写出梦寐以求却又无可得的往日真实对后主造成的压抑,这种人生和现实的空虚,“真令读者为之同声一哭”[3](P91)没有柔弱的心灵、多愁善感的个性,怎能把亡国之恨、为奴之悲感受得如此刻骨,写得这般一吟三叹,以至于近千年后做了日寇的亡国奴的人们仍为之声泪俱下。《破阵子》中“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既凄郁,又悲慨,成了李煜独一无二的风格。李煜非常的经历历来是正传和野史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且不论他作为一国之主的成与败,单是他所经历的事件和天上人间的巨大生活反差,就足以使这个多愁善感的性情中人生发出异于常人的感受。他“富贵繁华到了极点……悲哀也到了极点”,①这极端的悲乐中,至深的感触带给了他文学上光荣而伟大的成就。亡国之前,李煜过着富贵欢乐的生活。南唐地处富饶的江南,繁华的金陵是他的国都,李煜生在宫廷,从小沉浸在艺术之中,特别是他有幸娶到了天生丽质、同是艺术家的周后,两人情投意合,李煜沉浸在爱情的幸福和觅得知音的快乐中,即使在他“挑起江山重担”之后,由于他苟安一方,也依然没有中止享乐的生活,而且在周后死后,又有更胜一筹的小周后成为他的皇后。李煜爱情甜蜜,艺术追求得到了实现,苟安的政策也使他获得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安宁,江南又是那样的富庶,可以说他是一个享尽荣华的皇帝。然而亡国后,他从一个受人崇仰的南唐后主,变成肉袒出降的俘虏,被押送汴京;从主宰一方的皇帝,到成为宋主的“坐上客”,遭受摆布;从每日享受“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的浪漫爱情,到而今看见小周后任宋人欺凌而无能为力,只能“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喜迁莺》)的愤慨与痛楚(“李国主小周后……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宛转避之。”这不平凡的大喜大悲,给多愁善感、极为敏感和脆弱的李煜极大的冲击。这是李煜的不幸,却是词坛的幸运。李煜以他独到的心灵感应,触到了这巨大转变中别样的滋味。他的内心是极为痛苦又极其纷乱复杂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见出字字包容的血泪。“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所以在他失意和悲哀中,仍不肯把心情冷静下来。他并不对于一切都觉得消沉绝望,或虚空的幻灭。同时他却要极力抑制自己悲愤的情感,去平静而伤心地追怀如烟云般散去的往事,憧憬依然山河犹在的故国……那是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和伤感”,是他怀念“玉楼瑶殿影”(《浪淘沙》),怀念“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和“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梅》)的故国神韵,引来的却是“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的悲郁、无奈。“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故国梦中归来,却又觉来归去,除了“双泪垂”,他还能做什么?他的追寻昔日繁华,却正反映了他痛到极深的时节。如王国维所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此时的李煜更像一个书生,与千千万万书生一样,在落寞而悲痛时,假借文字维持着自己的境界,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大胆地、真切地、毫无掩饰地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诚然,“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促。”似“粗服乱头”②的语言表达使词从花间浓抹中走了出来,这种看似口语般平实的语言使李煜的词具有了与人沟通的力量,比起繁琐的语言表达,他更容易深入到人的心里。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李煜词中包含着不可抑制的激情,生活的巨变使他敏感的心灵经受了痛苦的煎熬,却没有泯灭他的激情,性情中人多是如此。正如他当初为躲避宫廷权务之争而隐做“一壶酒,一杆身”的渔父一样,他亦隐入了自己设下的梦境,得以诗化地存在。然而“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如此一来,他饱含血泪的激情,借助那“粗服乱头”也掩不住碧玉之美的语言,便具有了深深打动人心的力量。历史开了个玩笑,让一个纯艺术家做了南唐的“人君”,虽然他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却成就了他的艺术。作为曾经的国君对做俘虏的感受是异于普通百姓的。李煜虽是个昏君,但他仍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加之他的个性特点,他对亡国的体会是入骨心之深的。虽说“伤心秋月与春花,独自凭阑度岁华。便作词人秦柳上,如何偏属帝王家?”然而,若非帝王又怎能有超乎寻常的人生体验;若无经历了昔日荣华,再举镜看憔悴枯颜的痛彻心扉,何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字字血泪?做了亡国奴后的李煜,由于他性格和经历上的缘故,他的感受更为深切,正是这独到的感受开创了独一无二的词风,其成就令后人可望而不可及,《词评》中说李煜词“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恐也不为过。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 相见欢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这两首词,是后主入宋以后,追恋故国之作。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袭用成语,浑然天成。李煜后,宋人多效此种技巧。《望江南》第二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这泪流得纵横满面,难止难歇。后主入宋后,曾给金陵旧宫人带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用这首词印证,可见真实。李煜这首小词,从流泪始,到断肠终,表达了他当俘虏后极端悲哀、痛恨的心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暗描江山易改 李煜词选,“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 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也。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 《渔父》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常自诩“隐士”,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隐士生活中以及“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那种畅快!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引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人间词话》)历史如滚滚长河奔涌而过,不知有多少历代君王湮灭于历史之中,什么荣华富贵,丰功伟略往往留不下一丝痕迹。或许,对历史来说,少一两位平庸的君王不会影响多大,但对人类的文明来说,少了南唐后主这一平庸甚至政治低能的皇帝却是莫大的损失。
李煜以帝王的身份留名史册,却以那几首短短的诗词而名垂千古,这或许是历史对李煜开的玩笑,生在帝王之家,却身处黑暗的社会,从小为了生存,也顺应了兴趣励志做个隐士,但最终还是不能如他所愿,贪图诗词歌舞享乐,登上了岌岌可危的地王宝座,但除了用词记叙心中的刺痛,便只能眼睁睁的见证国破家亡。于是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 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物实景具体地完美融合, 创作出了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 从而使其词拥有了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
帕尔莫认为:
“意象是人们的心理表征, 源自人们运用外部感觉器官对类似物的知觉体验:而语言则是以意象为把玩的有声符号, 意象是我们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 是基于多种感觉器官的经验集合。人们可以将语言和意象相结合, 以增进社会文化的适应性, 加大文化的社会容量。意象是抽象的, 部分的, 变化不定的, 我们主要通过心理意象进行相互交流。由于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物的体验不同, 对这同一件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以人们在这基础上的意象也不尽相同。”
李煜词的意象丰富而鲜明,然而再普通的事物在词中都会或引发,或承载一段作者特有的思想情感。
对于李煜前半生诗词,他善于描写意象的颜色, 在前半生的宫廷生活诗词中,他喜欢选择那些明亮而鲜艳的颜色。当这些鲜艳而明亮的颜色作用于人们的感觉时, 人们可以立时将注意力聚焦在这些明亮的地方, 这些意象也因此变的生动而明亮, 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李煜诗词中荡漾的幸福和欢乐气息。
“粉英金蕊自低昂。”粉与金明亮而愉悦的颜色。“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金色的香炉已经伴随着欢闹的人群一整晚,红艳的地毯随着舞步而皴皴皱皱。作为帝王之后,李煜音律歌赋,钟情纵情享乐,本也无心经营政治,自然许多辉煌而奢靡的场景,他似乎很喜欢用金色:金炉,金钗、金缕鞋、金雀钗、金井、金窗无不展现着豪华气派的帝王风范。当然还有明亮的银色,或是温润的玉,玉楼、玉勾、玉树琼枝。李煜也喜欢使用红色: 片红、红锦、红日烛、花红,、枫叶丹红、粉面、红英,、红茸、红抹胸,、红叶等等。
在古代的中国,金色是帝王的象征,知道他身份的人当然会习惯金光灿灿的煜词,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想当然的习惯,相信不仅是李煜本人,还有我们都会把他定位为一个富足的君王,一个理应享乐,理应拥有这所有一切金色的君王。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鲜艳的颜色, 总是和幸福, 高兴联系在一起, 红色的服饰或者红色的花朵总能给诗中的女子增添几分艺术的骄美感, 制造出一种狂热的氛围。李煜是喜欢这种生活的,他不是在炫耀,不是在贪婪的浪费,或许有点奢靡,但这坦荡率直的文字后确是一个真实的词人,一个任性任情, 单纯真率、沉湎执著的词人。他尽情吐露着当时真挚情感,并没有歪曲或粉饰生活,只是爱其之所爱,恨其之所恨,试想,如果是柳永或是秦观笔下的金色与红色,我们还会如此看待吗?
如若那样,我们大可能会在分析他们浪荡的性格,享乐的无拘无束,这本就不是他们应有的享受,所以,当柳词前一句是金光灿灿,喜气洋洋而后又突然落魄的失去时,不会带给我们多大的落差,不会引起我们像对待李煜这样的情感共鸣。
生活还“过得去”的李煜肆意的借用词来表达自己的享受之情,真实而鲜明的个性,他爱享乐,有能力享乐。也许这时期的词没有后期那么强烈的愁思,没有那么大的感情冲动,没有那么的切肤之痛;也许这一些词的描写没有出奇的笔法,没有造就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峰;也许没有积极向上教科书般的思想内容,但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帝王,领略了古时奢华的帝王的享受,沉醉于源于不同于一般士大夫视角的独特的词的魅力。 李煜后半生的生活情况急转直下,丢了江山美人,没了荣华的享受,却仍剩下一颗高傲而敏感的心。
此时的煜词完全充斥着悲痛的情思。更能表现出他多愁善感的气质。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词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 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 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砌下落梅如雪乱”如此细致的比喻足见其细致的心思与敏感的内心。落梅这一意象喻愁, 把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情感具体化, 写出愁肠欲断的心情, 创造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此时的煜词月亮似乎显得格外清亮:“晓月堕, 宿云微”、“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深院静, 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清冷的月光当月光寄满了思念之情,加上凄清的处境,悲凉的心境就真的如水般单薄,如冰般寒冷。思念时总会自然而然的抬头望月,同沐一抹月关,古国雕栏仍在只是改了朱颜。
似乎对于当时的李煜已无觉春秋,都是一般的苦涩清冷。
“春意阑珊,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天百花盛开, 草色渐绿, 树木开始发芽, 到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春天意象使人感到充满希望, 但是李煜过着囚徒般的监禁生活, 春天的美正好反衬他的苦难而又艰辛的生活环境, 反映他的忧郁精神状态。在他眼中, 春天是如此的美好, 但却短暂易逝, 人们无法追求永恒的生命。这使他悲叹伤心,潸然泪下, 所以他用春天意象来表达他的悲伤和悔恨之情。
秋天是植物由盛而衰的季节, 天气也由热转冷, 大自然变的萧条。秋天意象引发了他的悲哀和孤独之情, 他忧虑国家的命运, 他想念故国故土, 怀念原来奢侈无忧的宫廷生活; 所有的这些情感都由秋天的凄凉景色引发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个典型的寂静秋夜: 安静的院落, 上了锁的门, 黑暗夜色中孤独的梧桐树; 孤寂的秋夜刻画出李煜内心的凄凉而又悲苦之情: 悔恨, 苦恼, 耻辱时常困饶他的内心。
我在读这些意象时似乎更多的是幻想一种完整的画面,落梅后必有一空荡荡的楼台,铁砧声声,想必是萦绕着一个深夜难寐寂寞的内心。同时自然而然的进行对比,往日的辉煌,如今的梦幻,似乎正是这种切实的拥有与幻想的反差才足够强大,李煜不用描写被禁后的处境,只用写写他内心的幻觉就足以让人感受他的心碎了。正是这种昔日美好往事的追忆和眼前凄凉处境的慨叹。造就了一代不朽的词篇,追忆往事以求得心灵上的蔚藉与补偿,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美景哀情被奇妙地组合在同一篇词作中,使唉情更显其哀,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感伤的风格,更具魅力。试问,词坛能有几人有幸体验如此丧国之痛,又有几人能真实的感觉到李煜的悲情与不幸。
历史给了李煜戏剧般的身世,李煜似乎总是在聚光灯下“自言自语”,他表达他的欢乐的宴会,他痛哭他失去的国家,他倾诉愁肠。读者心中都在塑造着一个不同的李煜,我们猜测他早起浮华的身世有多么美好,我们推测被禁的生活是多么生不如死,但我们知道:他是那么的落寞,那么的悲伤。他已不是一位君王,纵然会有落魄的君王,但他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无力的文人,只能活在幻想之中,只是一个能让我们感动词人;然而,他终究还是一代南唐后主,正是这戏剧般的身世,让他能有如此情感。我们感动的早已不是不是几句词篇,而是一颗真实而悲伤着的心。
“愁”是一种微妙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活动。历来是文学家们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离愁别恨,新仇旧恨,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可要真实的写出却不是易事,李煜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国画技之一,指纯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后应用到文学创作上是指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准确细腻地写出了万缕愁思,表达了感伤的情绪。李煜后期的词已冲破了花间派的樊篱,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大胆广泛地运用白描手法,特别是在写愁绪时,多用白描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如《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首词用白描手法抓住了深夜难寐者在夜阑人静之际对周围环境的独特心境。“砧声”、“风声”引人闻声断肠。触目伤怀的景物缭绕着不眠之人,宁静的庭院,寂静的小楼,黯淡的月色,这样一个死一般沉寂的环境不着痕迹地描绘,突出各种声像对不眠人的不断侵袭,使离愁的深度和怀人之思的强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这种寂寥、冷清的环境与主人公的寂寞、凄清的情怀互为映衬。环境与人物的相互烘托,表达了绵长的离愁和哀怨。可见,白描手法不仅能塑造出动人的形象,而且能创造深远的艺术境界。 白描手法在塑造形象方面要求以简练的笔墨描写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表现这些形象要求明净、精炼,切忌浓墨重彩的雕饰,其中《虞美人》就以不着痕迹的描述让人感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亡国降宋后的作品,抒发了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所感受到的屈辱、辛酸和痛楚。全是浅显的文字,可它在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却组成寓意深刻、境界恢弘阔大的意蕴。借了大量接近口语的词句直抒胸臆,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春水”等,其中以设问开头,引起一串串随情而至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比喻愁,连绵不尽、奔腾汹涌而又永无休止。这两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它把词人那种深邃澎湃、无穷无尽的愁情以自然界中非常普通的事物形象地、恰当的表现出来,而这深邃的内涵又是通过浅白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看不出一点锤炼的痕迹,但它却足以把天底下各种各样的离愁别绪都囊括殆尽,词人那种充当亡国之君的耻辱,每日以泪洗脸的囚徒生活最痛切,最悲哀的情感。通过这些白描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煜(937~978) 中国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 ,史称后主 。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国破降宋 ,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庸驽无能,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降宋之前写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技巧 ,但题材较窄 , 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 。降宋后,过着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以前。最成功的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无言独上西楼”等,皆成于此时。这些词大都具哀婉凄绝的风格,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词多直抒胸臆,倾吐家国身世之感时情真语挚。词至李煜,眼界始大,开始摆脱长期在花间尊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李煜词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其词语言自然,精练而富于表现力,清新流丽而又婉曲深致。在风格上也有独创,能于委婉密丽中见疏宕之气,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李煜诗、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作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 与赵明诚共同 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 , 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认为词分五音 、五声 、六律 ,又分清浊轻重 ,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 ,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 ,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 ,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 ,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 、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 ,王仲闻有《 李清照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274 浏览 5 回答
152 浏览 5 回答
320 浏览 6 回答
186 浏览 7 回答
123 浏览 5 回答
256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6 回答
198 浏览 2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
172 浏览 5 回答
134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