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半夏种植>种植

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油茶种植业的实证分析

2023-12-10 11: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以广东省油茶种植业为例,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状况不同,与劳动节约型技术相比,农户更偏好即时见效的高产型技术。第二,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需求的因素各不相同,在良种及栽培技术需求方面,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是否参加了油茶技术培训对其有正向影响,决策者的月平均收入和农技信息渠道对其有负向影响;在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方面,决策者的健康状况和决策模式对其有正向影响,决策者的月平均收入和种植目标对其有负向影响;在施肥技术需求方面,决策者的健康状况、决策模式和种植目标对其有正向影响,决策者的性别、月平均收入和油茶种植收入所占比重、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对其有负向影响;在农机使用技术需求方面,决策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决策模式和种植目标对其有正向影响,决策者的性别和油茶种植收入所占比重、农技信息渠道、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对其有负向影响;在产后加工技术需求方面,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决策模式和种植目标对其有正向影响,决策者的性别和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对其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农业技术;属性;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广东省;


  基金: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专项“油茶生产配套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示范”(编号:cgzhzd0503);广东省农业厅农业科技项目“广东省油茶生产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示范”(编号:213019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舒尔茨,1999)。而农户是采用农业技术的主体,因此,研究农户的技术采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未来中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造传统农业乃至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关于农户技术采用的文献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研究单一属性技术的采用行为或笼统意义上的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张舰、韩纪江,2002;韩青、谭向勇,2004;DridiandKhanna,2005;刘红梅等,2008)和研究不同属性技术的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孔祥智等,2004;满明俊等,2010;唐博文等,2010)。二是研究农户的技术采用意愿或农户的技术需求。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例如,王玄文、胡瑞法(2003)以中国棉花生产为例,指出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有着较强的需求意愿,并且非农就业比重、耕地规模和是否参加过培训对其需求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黄武(2010)以江苏省种植业为例,指出农户对有偿技术服务有着较强的需求意愿,并且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和是否遇到过技术难题对其需求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技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对其需求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展进涛、陈超(2009)的研究则表明,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小。喻永红、张巨勇(2009)发现,影响农户对水稻“健康型”IPM技术和“环保型”IPM技术采用意愿的因素有所不同。另一类是分析农户技术需求的重点、优先次序及影响因素等。例如,廖西元等(2004)指出,新品种技术是中国水稻主产区农户最需要的技术,而农户对水稻生产具体技术需求的先后次序是:高产品种、高产与优质兼顾品种、优质品种、病虫害精准预报、病虫害精准防治、复合肥、生物农药、有机肥、平衡施肥、肥料减施、收割机械、免耕、插秧机械、节水灌溉等。庄丽娟、贺梅英(2010)从荔枝产业链视角切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技术选择时偏好产前和产中技术,对产后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与种植面积、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技术培训等因素相比,农户自身特征对其技术选择影响较大。从关于农户技术采用的研究成果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中的技术采用,对油茶这类特色农林产品生产中的技术采用情况缺乏研究。同时,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单一生产技术或笼统意义上的技术,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采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相对较少,而实际上,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因素会有较大差别(满明俊等,2010;唐博文等,2010)。此外,在实践中,政策制定和研究推广工作常常需要在技术被引进之前或技术被开发出来之后而未推广之前就对技术采用的可能情况进行评估(喻永红、张巨勇,2009)。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分析的是有关技术已经被推广和应用一段时间后的实际采用情况,而事实上,对农户的技术采用意愿或技术需求展开研究更能为技术推广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油茶系山茶科山茶属油料植物,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从其种子中提取的茶油是优质保健食用油,含不饱和脂肪酸90%左右,是所有植物油中最高的,其脂肪酸组成与世界上公认为最好的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发展油茶产业,可以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将油料植物的发展领域从有限的耕地资源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山地资源上,不与粮食争地。同时,油茶还是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因此,油茶产业发展事关国家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农户作为油茶种植的主体,其种植意愿直接决定着油茶的原材料供应,然而,技术障碍却对农户的油茶种植意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刘芳等,2010)。因此,健全包括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内的油茶种植技术支持体系,有利于油茶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国已成功选育出一大批高产、稳产的油茶良种,可以基本满足油茶发展对良种资源的需要;集约化系列栽培技术已基本成型,加工技术也不断成熟,这为油茶产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在适宜油茶生长的地区大力推广和应用油茶新品种、新技术,对现有油茶林进行抚育、更新和改造,或在宜林荒山荒地新造高产油茶林,对促进中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户是油茶技术需求和采用的主体。要在基层顺利推广油茶新技术,使农户快速接受和掌握油茶新技术,并避免油茶新技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造成油茶新技术采用受阻的情形,分析农户对油茶新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很有必要。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油茶种植业为例,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政府制定促进农户采用油茶技术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假说


  根据油茶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的特点,本文选用5种涉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油茶技术展开研究,分别为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从类型上看,前三种技术属于高产型技术,主要能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后两种技术属于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能减少劳动力投入。从周期上看,良种及栽培技术具有长周期性,油茶苗更换后,往往需要3~5年才能挂果,6年后才进入丰产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则具有短周期性,当年采用,当年就能见效。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提出以下4个研究假说:


  1.决策者基本特征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


  决策者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决策模式6个因素。(1)从理论上说,由于性别的差异,不同决策者对技术的需求各不相同。男性面临着更大的维持家庭生计的压力,而且视野更开阔,因此,其技术需求可能更强烈;而女性思想趋于保守,技术需求可能更弱。(2)决策者的年龄对其技术需求会产生影响,并且,对于不同属性的技术,其影响方向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决策者年龄越大,其对能明显节约劳动力的农机使用技术的需求可能越强烈;同时,他们思想观念可能越保守,越习惯于采用常规的生产经营方式,越倾向于沿用过去的经验,从而可能越不愿意采用良种及栽培、病虫害防治、施肥和产后加工等技术。(3)一般而言,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视野可能越开阔,对相关技术的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技术需求可能越强烈。(4)学习和采用技术对农民的体力和脑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健康状况越差的决策者,其技术需求可能越弱。(5)就月平均收入的影响而言,一方面,决策者月平均收入越高,农户支付技术采用成本的能力越强,承担技术采用风险的能力也越强,技术需求可能越强烈;另一方面,决策者月平均收入越低,农户也可能越具有强烈的意愿通过采用技术来改变经济状况。因此,决策者月平均收入的影响方向尚不明确。(6)根据决策者自身素质、能力、信息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的优劣,曹光乔等(2010)将决策模式分为主动决策和从众决策两类。由于自身素质、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较强,采取主动决策模式的决策者大多为“理性经济人”,在进行技术需求的决策时,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技术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分析采用不同技术所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及自身内部资源,并会根据内部、外部约束条件评估技术采用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而受自身素质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差和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等因素的约束,采取从众决策模式的决策者大多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在进行技术需求的决策时会采取观望等待策略,在对学习他人的行为进行利弊分析后再做出趋同性的从众行为选择。因此,在个别成功农户的示范下,采取从众决策模式的决策者的技术需求可能更强烈。


  2.油茶种植特征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


  油茶种植特征主要包括种植面积、种植目标、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和是否参加了油茶技术培训4个因素。(1)一般而言,油茶种植面积越大,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就要投入越多的资金和精力,其所承担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越大,从而技术需求可能越强烈。(2)对于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油茶种植农户而言,其对保产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可能更强烈;而为了增加收入而种植油茶的农户,对具有长远影响的良种及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施肥技术以及属于劳动节约型的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可能更强烈。(3)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即专业化程度越高,从而专用性投资越大,农户对种植油茶的依赖性就越强,因而为了能有效规避风险和获得更大的收益,其技术需求可能会越强烈。(4)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油茶种植技术特点和油茶经济价值的了解,增强其种植油茶的信心,因此,有家庭成员参加过油茶技术培训的农户,其技术需求可能更强烈。


  3.油茶种植制度特征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


  油茶种植制度特征主要包括农技信息渠道和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两个因素。(1)农技信息渠道越多,农户从事非油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越大,种植油茶的机会成本可能越高,因此,农户可能对油茶技术越没有需求。(2)在遵循价值规律、实行食用油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中,种植油茶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农户对相关技术的需求可能更强烈。


  4.不同地区的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各不相同,油茶产业发展程度和油茶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可能会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针对涉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5种油茶技术,本文设定了5个模型。模型I至模型Ⅴ分别为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这5个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农户对某一属性技术的需求=f(决策者基本特征、油茶种植特征、油茶种植制度特征、地区变量)


  在上述模型中,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不满足线性回归关于因变量必须是连续变量这一基本条件。因此,分析这一问题需要采用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根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来进行分析。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式中,y是因变量,取值1表示农户对某一属性技术有需求,取值0表示农户对某一属性技术没有需求;p为农户对某一属性技术有需求的概率;β0为常数项;x1,x2...,x13是上述研究假说中提出的4类13个解释变量;β1,β2...,β13为解释变量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专项和广东省农业厅农业科技项目课题组的实地调查。调查以中国14个油茶主产区之一的广东省为调查区域,以种植油茶的农户为调查样本。具体调查地点以油茶籽产量约占广东省总产量70%的河源市、清远市和梅州市为主,同时兼顾了具有油茶产业发展潜力的韶关市。具体的抽样方式为:在县(区)、乡镇及村,均选取油茶主要种植区域进行重点调查,然后从所选出的样本村中随机抽取样本农户。调查共在4个市7个县32个村收回问卷630份,其中有效问卷6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有效样本在河源市、清远市、梅州市和韶关市的比例分别为31.2%、31.2%、33.8%和3.8%。


  (三)样本的基本情况


  表1显示,调查样本中,决策者以男性和中老年人为主,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健康状况大多较好,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月平均收入大多在1200元以下,且决策模式以从众决策为主。从决策者家庭的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广东省的油茶种植以分散种植为主,农户油茶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30亩以下(占90.3%),油茶种植面积在100亩及以上的农户仅占2.0%;第二,现阶段广东省油茶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大多数农户种植油茶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第三,广东省油茶种植农户的兼业化特征十分明显,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下的农户占了86.5%;第四,油茶技术培训亟待加强,家庭成员参加过油茶技术培训的农户仅占16.3%。


  (四)变量说明


  根据上述研究假说,本文在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时,将引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分为决策者基本特征、农户油茶种植特征、农户油茶种植制度特征和地区变量四组。变量的含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2。


  四、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3)表明,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88.3%、90.7%、90.0%、68.5%和71.5%,前三者要远高于后两者。这说明,与农机使用和产后加工这些劳动节约型技术相比,农户更偏好于良种及栽培等高产型技术;而在高产型技术中,农户更钟爱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等即时见效的技术。这一现象符合理性小农理论。采用农机使用和产后加工等劳动节约型技术比采用良种及栽培等高产型技术的转换成本更高,风险更大。而在高产型技术中,良种及栽培技术具有长周期特点,风险大,且前期一次性投入大,采用门槛较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则能当年采用,当年见效,风险小,且采用门槛较低。因此,农户对即时见效的高产型技术的需求更强烈。


  (二)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需求的因素分析


  本文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见表4。


  1.决策者基本特征的影响。


  (1)决策者性别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决策者为男性的农户对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比决策者为女性的农户强烈。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决策者为男性的农户中,对上述3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91.6%、69.7%和72.1%;而在决策者为女性的农户中,这些比重分别为87.1%、66.4%和70.5%,明显低于决策者为男性的农户。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没有受到决策者性别显著影响的原因可能是,这两种技术是油茶生产中常见的保产或高产技术,农户对其的需求不会因决策者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决策者年龄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的需求。这表明,随着决策者年龄的增加,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的需求增强。调查结果也显示,当决策者的年龄由35岁及以下上升到66岁及以上时,对农机使用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由47.4%增加到75.3%。这可能是因为,决策者的年龄越大,其劳动能力越低,越愿意以机械替代劳动力。为什么年龄没有显著影响农户对其他4种技术的需求,其原因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3)决策者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这表明,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对上述两种技术的需求就越强烈。调查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受教育程度由小学上升到高中或中专时,对上述两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由68.6%和71.6%上升到71.7%和80.0%。这与唐博文等(2010)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视野可能越开阔,对相关技术的了解也可能越全面;同时,其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概率也越高,特别是在广东省油茶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油茶种植农户兼业化特征十分明显和种植油茶的市场收益并不大的情况下,农户种植油茶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这种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延伸产业链的产后加工技术需求越大。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的需求没有受到决策者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这3种技术比较常见,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决策者对这3种技术的认知差别不大,因而农户对这3种技术的需求的差别也不明显。


  (4)决策者健康状况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这说明,决策者健康状况越好,农户对上述4种技术的需求就越强烈。调查统计结果也显示,在决策者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农户中,对上述4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86.7%、84.0%、68.0%和70.7%;而在决策者健康状况好的农户中,这些比重分别为91.1%、90.8%、68.6%和72.1%,比重均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学习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要求决策者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灵活的头脑;而悉心实施林间管理,例如进行病虫害防治、施肥、清除杂草等活动,则对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有较高要求,操作农业机械在这方面要求更高。因而,决策者的健康状况会显著影响农户对这4种技术的需求。相比之下,采用良种及栽培技术对决策者健康状况要求不高,因而对其的需求受决策者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


  (5)决策者月平均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的需求。这表明,经济状况越差的农户,往往具有越强烈的采用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等高产技术的需求;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则对这些技术并无偏好。调查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当月平均收入由600元以下上升到800~1199元时,对上述3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由93.4%、93.1%和92.0%下降到77.2%、84.2%和85.1%。这一结果与孔祥智等(2004)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文也认同孔祥智等(2004)对产生这种技术选择差异原因的分析,即技术采用成本不同造成的技术采用门槛差异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户采用技术的机会成本差异。农民的月平均收入越低,其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因而越希望通过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来实现保产、增产,进而增加收入。而良种及栽培技术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大、采用门槛较高,但若不采用这一技术,农民所遭受的损失会很大;并且,月平均收入越低,农民越难以承担不采用这一技术所带来的潜在损失。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没有受到月平均收入变量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现阶段广东省油茶种植农户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对他们而言,采用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门槛还太高。


  (6)决策者的决策模式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这表明,相比于采取主动决策模式的决策者家庭,采取从众决策模式的决策者家庭对这5种技术的需求更强烈。调查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主动决策模式下,对上述5种不同属性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82.4%、77.7%、77.7%、19.6%和27.7%;而在从众决策模式下,这些比重分别高达90.3%、94.9%、94.0%、84.5%和85.8%。可能的原因是,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这5种技术是新兴事物,采用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而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采取从众决策模式的农户由于事先能从率先采用这些技术的农户那里看到效果,能事前明确预期风险和收益,因而,他们对这5种技术的需求更明确、更强烈。回归结果还表明,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受决策模式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农机使用技术、产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良种及栽培技术。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农机使用技术目前在广东省油茶种植中还十分少见,而油茶加工企业和茶油加工作坊对产后加工技术需求更大;并且,对于农户而言,相比于采用病虫害防治、施肥和良种及栽培等高产型技术,采用农机使用和产后加工等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因而,农户在采用这两种技术时更倾向于采取观望等待的从众策略。因此,与对高产型技术的需求相比,农户对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需求受决策者决策模式的影响更大。


  2.油茶种植特征的影响。


  (1)种植目标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而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相比于以增加收入为油茶种植目标的农户,以自给自足为油茶种植目标的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更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在以自给自足为油茶种植目标的农户中,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为93.3%;而在以增加收入为油茶种植目标的农户中,这一比重为84.9%。这可能是因为,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技术中较一般的高产技术。而旨在通过种植油茶来增加收入的农户对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更强烈,因为这类农户往往具有较大的油茶种植面积,更容易采用能够显著提高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施肥技术以及属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这一结果验证了McNamaraetal.(1991)、DeSouzaetal.(1993)和喻永红、张巨勇(2009)提出的观点:农民是把农业生产作为一种求生手段、一种商业行为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技术的采用起着重要作用。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不受种植目标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现代品种技术是中性的,种植目标难以对其产生影响。


  (2)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施肥技术和农机使用技术的需求。这表明,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低,农户对上述两种技术需求越强烈。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0~20%向20%~40%递增时,对上述两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由92.3%和69.7%下降到74.1%和65.5%。这与前文的假说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低,油茶种植越不可能是这类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而这类农户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油茶种植的机会成本越高,为节约土地和劳动力,这类农户更倾向于采用以施肥技术为代表的高产型技术和以农机使用技术为代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受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缘于现代品种技术是中性的。农户对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受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的影响同样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现阶段广东省油茶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大多数农户对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状况差异不大。为什么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显著影响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其原因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3)是否参加了油茶技术培训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这表明,与没有家庭成员参加过油茶技术培训的农户相比,有家庭成员参加过油茶技术培训的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更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在没有家庭成员参加过油茶技术培训的农户中,对良种及栽培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为87.8%;而在有家庭成员参加过油茶技术培训的农户中,这一比重为90.8%。不过,为什么油茶技术培训的效果仅体现在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上?其原因可能是,广东省现有的油茶技术培训仅侧重于推广良种及栽培技术,较少涉及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等。


  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并不受其油茶种植面积变量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现阶段广东省大多数农户的油茶种植面积较小,有一半以上被调查农户的油茶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下。而就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而言,这一结果与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和孔祥智等(2004)的观点基本一致。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认为,因为现代品种技术是中性的,农户生产规模大小并不产生影响,“小农场和大农场都以或快或慢的同等速度采用了现代品种,而且在效率方面取得了同样的收获”。而孔祥智等(2004)也发现,规模因素对农户的小麦品种技术采用影响并不显著。


  3.油茶种植制度特征的影响。


  (1)农技信息渠道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和农机使用技术的需求。这表明,农技信息渠道越多,农户对上述两种技术的需求越弱。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农技信息渠道少的情形下,对上述两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92.9%和74.0%;而在农技信息渠道多的情形下,其比重分别为64.6%和39.6%。这与孔祥智等(2004)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这可能反映出,在农户的农技信息渠道增加的同时,其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油茶技术采用的机会成本相应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油茶良种及栽培技术和农机使用技术的采用。此外,目前广东省缺乏本土选育的油茶良种,尤其缺乏通过国家审定的良种(1),且适宜广东省种植的油茶良种仅有赣州油1号、7号和8号,因此,农户的农技信息渠道越多,对这一情形就越了解,对油茶良种及栽培技术应用效果的疑虑就越大,从而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的需求越弱。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没有受到农技信息渠道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比较常见,农户对这两种技术的认知差别不大;而现阶段广东省油茶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大多数农户对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差异不大,因而农户对这种技术的需求受农技信息渠道的影响不明显。


  (2)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施肥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这表明,在没有遵循价值规律、实行食用油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中,农户对上述3种技术需求更强烈。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没有实行食用油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中,对上述3种技术有需求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94.5%、90.3%和90.0%;而在实行食用油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中,这些比重分别为85.8%、48.1%和54.2%。这一结果与前文的假说相悖。其原因可能是,现阶段茶油的价格虽然稍高于其他常用食用油,但仍远不及与其营养结构相似的橄榄油。在这一情形下,与非油茶经营活动相比,油茶种植的比较收益仍然相对低下,农户种植油茶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为节约土地和劳动力,农户会更多采用高产型的施肥技术以及劳动节约型的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为什么不受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的影响,其原因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研究。


  4.地区变量的影响。


  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4个调查地区中,韶关市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需求最强烈,河源市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需求最强烈。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韶关市仅存4.96万亩油茶林,目前该地区油茶产业发展尚处于推广种植阶段,新造林成了当地油茶林的主体,而作为最关键投入品的油茶苗,其品质的好坏对农户的油茶种植收益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因此,韶关市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需求最强烈。而河源市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油茶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老油茶林较多,这为农机使用技术的采用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河源市是目前广东省油茶产业化程度提高得很快的地区,近年来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兴起,油茶产业链不断延伸,这为产后加工技术的采用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河源市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需求最强烈。而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的地区间差异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这两种技术比较常见,且采用成本相对较低,不同地区的农户对这两种技术的认知差别不大。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基本结论


  以广东省油茶种植业为例,本文利用对广东省4个市7个县32个村6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与劳动节约型技术相比,农户更偏好于即时见效的高产型技术。第二,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的因素包括决策者基本特征、油茶种植特征、油茶种植制度特征和地区变量4类,其中,决策者月平均收入低、采取从众决策模式和参加了油茶技术培训、农技信息渠道少、油茶产业处于推广种植阶段地区的农户,对良种及栽培技术需求更强烈;决策者健康状况好、月平均收入低、采取从众决策模式和以自给自足为油茶种植目标的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更强烈;决策者为男性、健康状况好、月平均收入低、采取从众决策模式和以增加收入为油茶种植目标、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处于没有遵循价值规律的食用油市场的农户,对施肥技术需求更强烈;决策者为男性、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况好、采取从众决策模式和油茶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农技信息渠道少、处于没有遵循价值规律的食用油市场、油茶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地区的农户,对农机使用技术需求更强烈;决策者为男性、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况好、采取从众决策模式和以增加收入为油茶种植目标、处于没有遵循价值规律的食用油市场、油茶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地区的农户,对产后加工技术需求更强烈。


  (二)政策含义


  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


  第一,应根据不同属性技术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技术推广方法,从而提高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对于具有周期长以及前期投入大等特点的良种及栽培技术,应该加强政府在科研和种植方面的扶持力度,并提高相关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二,决策模式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5种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突出了加强科技示范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在油茶主产区建立试点示范基地,通过采用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使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良种化种植,从而提高油茶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要加强技术的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示范,让农户看到优良技术带来的实际利益,促进其积极发展油茶种植。


  第三,食用油市场是否遵循价值规律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施肥、农机使用和产后加工等技术的需求,这提醒人们,应遵循价值规律,逐步完善食用油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为油茶比较效益的提高乃至油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种植面积并不会显著影响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广东省油茶种植业在技术应用方面规模效应并不明显。在相关的政策导向上,是否鼓励油茶种植的规模化,应当谨慎。本文来自《农业科研经济管理》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