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Goodenough 教授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荣获 Charles Stark Draper 奖。本文将从 Goodenough 人生不同阶段文章发表与研究内容等方面对他的学者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以解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之间的矛盾为目标,提出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双梯度
锂离子电池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电化学、材料、化学领域的期刊,关于计算的会发表在物理、物理化学方面的期刊上面。 Elsevier旗下的,Journal of Power
主持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内的多项产业化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申请美国日本发明专利40多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项[1]。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10多篇,
北理工团队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孙逢春院士、熊瑞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
锂离子电池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化学领域,很多化学从业人员评职也会发表这类论文,他们也是需要发表 锂离子电池方向的英文论文 。 然而他们并不清楚
该工作报道了一种用于固态锂电池的化学键接动态弹性界面,实现了超2500 小时稳定循环及优异的全电池性能。由于差的固固接触,锂离子在刚性无机固态电解质和
larry a. curtiss教授描述一种在室温(25°c)下利用有机和无机电解质优势的锂空气电池,这一发现为在室温下实现锂基化学提供了新的设计机会,同时该电池的能量密度
因此,纳米材料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望前路 正如大约八年前发表的关于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预测性论文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很难预测任
内容摘要:第一,绝大部分现存电池及其管理的研究文献的对象是混合动力汽车,而面向微型纯电动轿车用电池的锂离子管理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第二,在国内外电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