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答辩>常规答辩问题

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的改革措施——以空军工程大学为例

2016-12-18 17: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如何在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是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公平公正的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方式是保证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一、现行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的不足


学位论文的评审及答辩是论文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虽然国家学位条例及实施办法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但是,现行的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文较少,但论文评价结论却偏高,论文很容易通过评审及答辩,经常出现“零淘汰”,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作者对某校2001~2004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情况进行了统计,在毕业的1710名研究生中,只有16人的论文评审或答辩不合格,不合格率仅为0.9%,这种情况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而在美国,一般研究生院的淘汰率在10%~15%,着名大学可达到30%~40%;1995年,美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率理工科为60%~70%,社会科学为50%~60%,人文科学仅为40%~50%。


通过分析发现,现行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过程中出现的失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①缺乏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造成评审时不同专家的意见不尽相同,甚至出现同一篇论文不同的专家评审意见相悖的现象。②对参与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的专家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遴选机制。评审和答辩专家一般由导师或学科点推荐,通常都是导师的熟人或同行,大多碍于情面或随大流,抱着“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思想,不能客观地从学术角度对论文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评审意见“一团和气”,评审结果与论文实际水准不符。③专家本人的知识背景、心理素质、责任感和评价尺度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论文评审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空军工程大学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的改革措施


空军工程大学在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做法的基础上,尝试对现行评审与答辩方式进行改革,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双盲”评审和“双背”答辩机制。其具体改革内容包括以下五项。


1.建立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的基础,既有利于专家评审时有据可依,又可对研究生撰写论文起导向作用。建立指标体系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是全面性,即指标体系要涵盖国家学位条例中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比较全面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第二是科学性,即评审标准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要科学、客观、合理;第三是可操作性,即各指标的评价标准简单明了,具有实践意义,便于专家操作。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建立了硕士(博士)论文质量评价的两级指标体系、9(12)项评价项目及相应的量化评价标准,并设置了6个一票否决指标,即选题不当、存在严重剽窃行为、无创新点、所用的主要方法不当、有大量的虚假参考文献和主要数据不真实。要求专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逐项评审、打分,给出评审意见和结论,形成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2.复査论文的“双盲”处理


论文作者及导师的信息对评审专家保密,是进行“双盲”评审的基本要求。直接隐去作者与导师姓名的常规处理方式,并不能做到真实的盲评,原因在于论文的其他细节部分(如致谢、参考文献和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等)还存在作者与导师的相关信息。因此,在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时,管理部门按照“双盲”处理的规定对待评论文进行严格审査,审查合格后,才能送审。


3.实施严格的“双盲”送审


学校对所属各学院的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按学科专业类别进行统一编号,遵循“学科相同、研究领域相近、学科知名度较高”的原则,将论文全部送往校外单位,由接收单位的学位办将论文分送给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评审意见直接寄送给学校学位办。由于论文的传送和评审分别由送评和接收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论文的作者和导师与评审专家信息互不相通,这样就给评审专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免去了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他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实行“双背”答辩


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受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委托,对申请者的学术水平进行全面审査。以往,由于答辩委员会成员大多由本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基本上是“自己评审自己”,易受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结果常常是评审结论与实际水准不符,答辨流于形式。针对这些存在的问癦,我们重点改革了论文答辩模式,实行“双背”答辩,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措施。


第一,改革答辩委员会组成。各学院的答辩工作由校学位办统一组织,答辩专家由校学位办统一聘请,按一级学科组成若干个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均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组成情况答辩前不对外公开。建立回避制度,对校内专家按照答辩人与本学院专家不见面的原则,随机将研究生分配到各答辩组进行答辩;对校外专家的资格作了严格限定,要求有4个“不是”:不是答辩者的兼职导师、不是论文专着及研究项目的合作者、不是以前和现在的同事、不是答辩者的亲属。


第二,完善答辩程序。答辩前,召开所有专家参加的答辩预备会,明确答辩委员会的职责和答辩程序;答辩时,首先由答辩人陈述学科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正常的论文答辩;答辩后若出现争议,及时进行复审复议。


第三,处理学位申请材料。对所有研究生统一编号,并对其档案材料和答辩文档进行技术处理后密封保存,在形成答辩决议后,由秘书现场拆封,确保研究生的个人信息在答辩前对专家是不透明的。


第四,规范答辩方式。在答辩过程中,研究生姓名用编号代替,通过抽签确定答辩顺序,研究生不得介绍个人及导师的任何信息;研究生以多媒体方式来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对专家的提问现场进行回答;答辩后,专家进行匿名投票,并形成决议,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当场宣布。


5.加强答辩督导


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学位论文答辩中,邀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对学位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巡查,及时指导和监控答辩情况,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当答辩过程中出现专家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时,允许进行二次答辩和复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列席。这不仅增强了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责任意识,而且确保了答辩过程的规范性,从而有效保证了论文答辩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学术民主。


三、实施效果分析


2005年,空军工程大学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72名毕业研究生,率先进行了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改革的试点。答辩结束后,进行了认真分析,查找了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意见,完善了改革措施,并在2006届的580名毕业研究生中全面推广。两年来的改革共涉及研究生652人,其中,论文“双盲”评审成绩90分以上的占15.2%、75~89分之间的占58.6%、60~74分之间的占18.4%、60分以下评审不通过的共51人占7.8%;“双背”答辩成绩90分以上的占12.2%、75~89分之间的占53.8%、60~74分之间的占31.7%、60分以下答辩不通过的共14人占2.3%^论文“双盲”评审和“双背”答辩不通过,需要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的共65人,约占总人数的10%。可以看出,改革措施有效排除了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专家能够严格把关,客观、公正地评审论文,使质量低劣的论文得到淘汰。此举在全校导师和研究生中引起强烈震动,对强化质量意识、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导师的责任心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的改革,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完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对所有学科实行的是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不能全面体现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按照学科门类来分别制定,以便于专家更准确地掌握评价尺度。


2.建立论文评审专家库


由于大多数论文不是直接寄送给专家,而是通过研究生管理部门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代为选择专家,不能全面考虑到专家的研究方向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因此在专家选择上还不能做到十分准确。这就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扩大与其他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在寄送论文的同时,附送一份论文的研究简介和评审说明,以便于对方能更准确地选择同行评审专家;另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双盲”评审专家库,在专家选择上增强自主性,以便于校学位办直接将论文寄送给专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科学合理地确定抽查对象


由于毕业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全部进行“双盲”评审的工作量较大,周期太长,造成评审工作不能按期完成,影响答辩工作的安排。因此,可采取对博士论文百分之百、硕士论文按每专业10%左右的比例随机抽样实施“双盲”评审。同时,根据评审结果调整第二年的抽査比例。例如,若某专业的论文评审结果问题较多,比例就从10%调整为20%~30%;若评审结果问题比往年大为减少,抽查比例又可降至10%。总之,硕士论文抽査的基本比例为10%,根据各专业的评审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五、结束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是确保论文质量的把关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规范合理的机制,淘汰质量低劣的论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现行的论文评审与答辩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并发挥其能动性,从而为建立一套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在内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打下基础。


作者:高坤华,刘铭,陈亚滨(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副教授,西安710051;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副教授,西安710051;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处,西安71005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