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在1017km范围内,两极最低.两半球的高度升高与降低均同步.两半球存在准半年的位相差异.热带对流层顶多呈现上升趋势,极地对流层顶则多呈现下降趋势.与位温相同的是,陆地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海洋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上升.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刘慧韦志刚魏红李振朝王超.【摘要】: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
球对流层顶高度整体升高(气压下降约1~2hPa·(10a)-1),而对流层顶温度降低(温度下降约0.1℃·(10a)-1);(3)不同季节对流层顶的高度和温度场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变化,两者之…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1.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1;2.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72
研究表明:近40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逐年升高、温度逐年降低;并首次发现了高纬度和低纬度间的对流层顶高度之差逐年缩小,而纬度间的对流层顶温度之差逐年扩大,此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的热带地区正变得越来越大(热带膨胀)。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摘要】:利用1948~2006年共59a的NCEP/NCAR温度场、气压场、位势高度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的位温及其高度进行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及机制研究.【摘要】:利用NCEP/NE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与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的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在南半球则是随纬度先升高再降低;热带地区对流层顶...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摘要】: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高空各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
GPS/COSMIC掩星数据表明,2009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引起北极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温度升高,对流层顶逆温层的增强,且纬度越高变化越显著。通过静力学稳定度分析发现,稳定度高的区域最先出现在上平流层,并逐渐向下移动到对流层顶上方。
陈芳等(高空对流层顶的变化特征分析[J].青海气象,2004(3):23-25)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规律,2个站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层顶高度5个站升高,
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在1017km范围内,两极最低.两半球的高度升高与降低均同步.两半球存在准半年的位相差异.热带对流层顶多呈现上升趋势,极地对流层顶则多呈现下降趋势.与位温相同的是,陆地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海洋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上升.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刘慧韦志刚魏红李振朝王超.【摘要】: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
球对流层顶高度整体升高(气压下降约1~2hPa·(10a)-1),而对流层顶温度降低(温度下降约0.1℃·(10a)-1);(3)不同季节对流层顶的高度和温度场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变化,两者之…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1.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1;2.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72
研究表明:近40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逐年升高、温度逐年降低;并首次发现了高纬度和低纬度间的对流层顶高度之差逐年缩小,而纬度间的对流层顶温度之差逐年扩大,此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的热带地区正变得越来越大(热带膨胀)。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摘要】:利用1948~2006年共59a的NCEP/NCAR温度场、气压场、位势高度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的位温及其高度进行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及机制研究.【摘要】:利用NCEP/NE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与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的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在南半球则是随纬度先升高再降低;热带地区对流层顶...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摘要】: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高空各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
GPS/COSMIC掩星数据表明,2009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引起北极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温度升高,对流层顶逆温层的增强,且纬度越高变化越显著。通过静力学稳定度分析发现,稳定度高的区域最先出现在上平流层,并逐渐向下移动到对流层顶上方。
陈芳等(高空对流层顶的变化特征分析[J].青海气象,2004(3):23-25)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规律,2个站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层顶高度5个站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