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阳后多久训练

发布时间: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阳后多久训练

游泳运动员阳了转阴5周可训练。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转阴后的体能锻炼,医生表示可以分为五周进行。

起码一个月,还要建立在恢复良好的情况之上,而且这一个月内需要慢慢加大运动量。运动之前一定要热身,最好是慢跑一里路,如果感觉不舒服一定要停下来。

阳康后至少10天以上才能打篮球

阳康恢复运动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时间:

1、发病后至少要休息10天;2、在开始运动前7天没有不适症状;

3、已经停止所有治疗(比如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4、在进行循序渐进的恢复性锻炼和运动前,必须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5、在平地上走500米后没有过度疲劳或者呼吸困难等情况。

不过大家应当了解,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个人因素有很大差异,包括感染的严重程度、合并症、年龄、基线健康状况和运动目标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恢复运动,应当根据自身的反应和可能出现的任何症状或体征进行调整。

运动要循序渐进我们可以把恢复运动的锻炼分为五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轻体力活动;

第二阶段:增加运动频率,进行低强度活动;

第三阶段:增加运动持续时间,进行中等强度活动;

第四阶段:增加运动强度,进行高强度活动;

第五阶段:恢复正常运动和训练。

新冠阳康通常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另外患者康复后通常短期内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防止病情加重。

一、适宜的锻炼时间是上午8点到10点和下午3点到5点。二、早晨天气比较冷,寒冷的空气刺激,血管痉挛收缩,心脏会缺血。晚饭后也不要马上锻炼,因为胃消耗食物需要更多的血液,而此时其他脏器的血液会少一些,如果运动,会造成心肌缺血累加。三、晚上的空气质量相比于白天,虽然差距没觉得太大,但人在运动的时候,呼吸量是平时的几倍,吸入的粉尘量会更大,所以锻炼身体比较不适宜。四、晚上锻炼还会将血液集中在肌肉组织和骨骼上,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但个人体质是不同的,所以到底应该选择上午还是下午锻炼,也是不同的。五、一天中空气质量相对好的时候是上午8点多太阳出来以后到下午4点多。一早一晚空气质量不好,早晨气压低、空气流动小,粉尘聚集在底层,正好在人们的呼吸带上。晚上汽车尾气污染,温度低,空气上暖下凉,导致大气垂直对流基本停止,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中高强度训练

一、经常运动可以延长寿命。2012年,哈佛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近650000名40岁以上的人几十年的随访数据研究表明:每星期快走75分钟,相对于不运动的人,平均延长寿命年;每星期快走150分钟,平均延长寿命约4年(~年);经常运动并且保持正常体重的人比不运动的肥胖患者寿命长年;低量的运动能降低死亡率20%;适量的运动降低死亡率约40%。二、运动对人体的其他好处1.有助睡眠现代人压力大,失眠的人很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睡眠形式会发生变化,睡眠会变浅。有研究表明,每周4次、每次至少用一小时来散步和其他有氧运动的女性,睡眠质量比那些不爱运动的女性高50%。所以,坚持运动可谓一剂非常有效的“安眠药”哦。2.控制体重 保持身材运动是keep fit的必走途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需要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运动过程中,消耗热量,有减脂效果。此外,一些力量型的运动能够很好锻炼人的肌肉,增强代谢能力,使得日常能量消耗增加,避免热量囤积形成脂肪,还会使得肌肉有线条感,让人变得健美、阳光。3.运动提高大脑机能 提升智力人们经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运动健身的人,但其实,爱运动的人头脑一点都不简单。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和提高大脑机能,有助于智力开发。 运动过程中,人们通过记忆运动的动作、要领,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4.降低患癌风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指明肥胖会提高一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食道癌、大肠癌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奥运会运动员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如何影响他们在浴室里的表现

奥运会运动员在训练中要进行剧烈和长时间的锻炼,经常伴随着特定的饮食要求。但研究表明,这些练习——特别是在耐力运动中,如马拉松赛跑——会对身体,特别是胃肠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严格的训练不仅会导致恶心、腹痛和腹泻,专家告诉《生活科学》杂志,除了其他身体症状外,还会影响肠道中的细菌群落,这会对个人的健康产生额外的影响。[关于大便的便便:5个误解解释]

也许是最极端和最著名的例子,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经历了严重的胃部不适的表现是法国赛车手约汉·迪尼兹。据《商业内幕》报道,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50公里(30英里)竞走决赛中,迪尼兹倒下了,腿上似乎流着血迹和粪便,但他仍然设法以第七名的成绩完成了比赛。

的肠痛实际上在耐力运动员,据2014年5月发表在《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评论称,估计有30%到50%的长跑运动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胃肠道问题。

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剧烈运动会影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消化系统,2011年3月,科学家在斯堪的纳维亚胃肠病学杂志上报道:“随着剧烈运动增加了参与者的大便频率并影响大便的一致性,耐力训练或极限运动产生的

压力会在肠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腹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著名医学教授金巴雷特(Kim Barrett)对《生活科学》(Live Science)表示,腹胀和腹痛。巴雷特说,耐力训练也会将氧气从肠道转移到肌肉,这会破坏健康的胃肠功能。

“肠道没有足够的氧气,这会对肠管造成损伤,”她说。

严重的腹泻症状也会导致脱水,巴雷特说,这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而且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胃压力被广泛认为是长跑运动员的祸根,而对其他运动员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却知之甚少,比如艰苦训练的奥林匹亚人,科学家在2017年10月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的一篇社论中称,这一问题可能比之前所怀疑的更为普遍。研究人员调查了249名来自自行车、赛马、橄榄球、跆拳道和超马拉松赛跑等运动项目的“精英运动员”。他们发现86%的受试者描述了至少一种胃肠道症状,15%的受试者描述了一种症状,有时更严重,甚至更严重。大约48%的人报告腹部肿胀,44%的人描述有气体,21%的人注意到有腹泻。

如此普遍的症状表明,卫生专业人员应该更仔细地研究在一系列运动项目中,剧烈的训练和饮食习惯对肠道的影响,巴雷特指出,科学家的结论是,

微生物群的运动训练也可能带来影响消化系统微生物的变化,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实际上可能有益于运动员,

“在所有类型的运动员中,当微生物群以一种使其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发生变化时,有一个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个增加的代表性根据2017年3月发表在《氧化医学和细胞长寿》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KDSPs”是一种能从饮食中获取能量的微生物,它可以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衍。特别是,运动促进了两种肠道微生物种群之间的有益平衡:类杆菌属和硬壁门。这些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与某些胃肠道疾病和肥胖有关,评论作者写道,

然而,巴雷特在接受《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说,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方式,以及微生物平衡的这些变化如何影响运动员的新陈代谢——也许还有他们的表现,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另一方面,这些微生物是否在做任何有益于运动的事情?”巴雷特说:

“很明显,大脑和肠道之间有联系-微生物对运动的有益影响可能与情绪和认知的改变有关,”她说。

“在老鼠身上有一些非常初步的研究表明,如果你改变它们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忍受更长的运动。”巴雷特说:“但这只是在动物身上,”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生命在于运动。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简直把体育运动看成了一种对延长预计寿命的投资。但是,柏林科学中心社会研究所的国民经济学家格特·瓦格纳博士对此提出挑战,他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人的预计寿命是不能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延长的。瓦格纳指出,尽管许多项研究都表明,体育活动对某些可测量的健康状况指标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许多情况表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人避免某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使身体有舒适感;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意识,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还不能根据经验说明被当作手段的体育运动对改善健康状况是否真正有效,原因之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往的调查工作只着眼于某些成功的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失败的运动员。”他同时指出,目前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许多研究是纯粹的概况研究,这里包含着通常无法检查的假设,例如“那种认为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一切可变项目都相同的假设,一般是不正确的。”他根据在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所作的调查,说明不熟练工人和学徒同高级公务员之间的预计寿命的差别大约为8年。并就此指出:“这说明,良好的教育和稳定的收入很可能是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预计寿命的最有效手段。”这种因教育程度和工作条件而产生的预计寿命的差别,很可能大于因搞不搞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差别。因此,他认为必须创造卫生事业以外的条件,例如缩短工作时间并实行弹性工时制,充分增加实际收入,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腾出足够的业余时间从事包括体育锻炼在内的自己喜爱的各种活动。他说:“通过技术进步提高预计寿命的战略可能比改变行为的战略更有意义。”

不少人因为要维持或促进健康,开始运动。跑步除了跑鞋外,入门几乎没有什么花费,时间空间限制也是最少的,因此成为最热门的运动之一。但是一周跑几次?一次跑多久?该跑多快?通常是网友、跑友建议居多,很少有强而有力的证据告诉大家该怎么跑。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了健康,一周应该进行150分钟中强度或是75分钟高强度的跑步运动。但是有些文献认为跑步无法促进健康(身体代谢、燃脂等),而一些结论为跑步有效的文献,则对于怎么跑才健康有很大的分歧。

运动可以促进健康,每年有5百万人因为不运动导致死亡,其实这些人的死亡可以靠运动避免。根据调查,跑步是没有运动习惯者要开始运动的前几名选项,也是多数人正在从事的主要运动之一。因此了解跑步可以对健康带来什么好处,显得非常重要。

最近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跑步与疾病死亡的系统性统合分析文章。在这样高品质期刊上的文章,可以给我们对于跑步该怎么跑?得到什么样健康上益助?有更深入的了解及认知。

这篇文章一共找出14篇符合他们设定标准的文献,总研究人数约23万人,约有10%的研究对象有跑步的习惯。参与者追踪从年至35年不等,这段期间约有2万6千人死亡。

研究显示,有跑步的人可以降低27%的总体死亡风险、30%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以及23%因为癌症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分析跑步的频率、跑量、配速后,无法得到跑越多,获得更多健康上好处的证据。

研究都有其限制,能运动的人基本上都比较健康,至少不会有严重心肺疾病,一个走路都会喘的人,是无法跑起来的。这样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在研究开始前,就注定没有运动者有较高的死亡率。但是没运动比上有跑步的人数比例悬殊(9:1),这样的疑虑相对较小。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周应该进行150分钟中强度或是75分钟高强度的跑步运动。但根据研究发现,时间、运动强度跟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在调整各项资讯后,结果是一周出门跑一次50分钟,就能获得死亡风险降低27%的好处,跑更多或是更快,并不会因此获得更多好处。

一周50分钟就能得到降低死亡率的好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推论,虽然跑更多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仍有正相关,表示跑更多还是能获得好处,只是边际效益递减,无法以数据表示出来。

跑步是众多运动的一环,也是主要的有氧运动代表,有研究发现走路也可以降低10%死亡风险,但没有跑步有效。走路与跑步的主要差别在速度(或许还有很多不同,如有无腾空时间、肌群的运用等),对于燃脂、有氧代谢、心肺功能有不同的 *** 跟程度差别,运动强度高低也会影响死亡风险。

现在众多研究认为总跑步时间越长,造成受伤风险越高;也有许多研究发现,相较于更多更长的低强度跑步,越高强度的跑步训练更能提升身体代谢能力,而且不会燃烧较少的脂肪。因此如果行有余力,应该依自身能力能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较高强度的跑步运动。

过度单一的运动,不但会增加受伤风险,而且无法获得更多健康上的好处。因此不管是以竞技或是健康为前提下进行跑步运动,仍然应该进行肌力训练、活动度训练,不仅能增加运动表现,更可以加倍健康上的好处、降低受伤风险。

运动处方在台湾是被漠视的一块,在学生时代及医师训练的过程中,运动治疗疾病的观念鲜少被提起。我们被教导如何用药物或是各种侵入方式治疗疾病,以目前台湾血汗健保的压榨下,创造出傲视全球的治疗效果。

传统医学的教科书上,不少提到运动可以强化治疗效果,像是糖尿病患者在适当运动下可减少一到两颗药物使用,普罗大众听到最闻风丧胆的癌症也能透过运动来降低风险,甚至在最常见的大肠癌、乳癌上,都可见运动能降低复发的机率,并且加强疗效,减少病发后带来的忧郁、食欲不振与疲惫感。这些都是我们在疾病治疗上,可以再增加的一个强而有力的武器,而且不用花上数亿的研发制药成本,也不会增加健保预算。

跑步最大的风险就是心脏病发,因此许多医师会避免让病人去跑步,以规避相关的风险。但是研究告诉我们,跑步可以降低心脏病的死亡风险,当然我们还是需要去挑选合适的病人进行跑步运动,不能跑步的则可以走路取代,应以每个病人不同的状况去量身打造运动处方。

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有许多运动处方的简易介绍,虽然很多证照可以考,但一线临床医疗人员却无法去考取他们的证照。许多时候,我们会透过考试的方式在短期内快速获得知识,ACSM无法让一线医疗人员参与,相当可惜。还好买书不会受到这样的资格限制,ACSM的书对于医疗人员相对可以快速理解吸收,可以在治疗中加入运动,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

跑步运动对于民众相对好上手,进入门槛低,基本上有双运动鞋就可以开始;肌力训练就比较讲究动作细节,对于民众要入门相对门槛较高。同理,对于医护人员设计运动处方,跑步也是较好入门的选项。加上目前医学上仍以最大心跳作为相关训练强度指标,这样的工具取得对于医护人员,也相对比游泳、肌力训练监控训练强度简单许多。

英国医学杂志康复训练

每早五点半起床,跑步和长裤运动的人身体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五点半起床,跑步运动是比不运动的,人要精神多的多,第一人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常跑步的人,精神状态相当好了,而不常跑运动的人,精神状态不好,常运动的人走起路来也轻松,也腿也不沉,还是不运动的人,腿发沉是没有那精神头的

每天锻炼半小时有用吗

也许你有这样的疑惑,每天锻炼半小时有用吗?俗话说得好,每天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非常有必要。每天锻炼半小时,能让身体得到放松,也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接下来,我告诉你每天锻炼半小时有用吗?一起去了解。

快走—强心肺、增加下肢力量

研究表明,走路的速度,可以预测人的寿命。普通人走路速度是米/秒,当走路速度大于1米/秒时,寿命会更长;走路速度小于米/秒时,死亡风险会增加。

法国圣埃蒂安大学附属医院一项新研究发现,老年人每天坚持快走15分钟就能使早亡风险降低22%。

快走是比较温和的一种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能力,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调控血糖、血脂、血压,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研究发现,经常快走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比常人低40%。

快走还能锻炼下肢力量,强筋健骨、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呼吸循环,预防肺部疾患;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防止便秘;增进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和协调功能。

对中老年人而言,快走是最合适的锻炼方式之一,也是慢性病运动治疗和康复的很好选择。具体方法:

快走时,抬头挺胸,甩开手臂。

步幅以身高的45%~50%为佳,比如身高170厘米的人,步幅为厘米。

为预防运动损伤,快走前先慢走5~10分钟,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拉伸。

快走的速度和运动量因人而异,多数人推荐每天走6000步左右即可,大概30~40分钟;减肥人群,至少要走到万步才有效;不建议动辄暴走两三万步,可能会造成运动损伤。

跑步—不论长短快慢,都能减少早亡

今年11月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荟萃研究,对14项相关研究涉及23万人35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不论跑程长短、速度快慢,都能降低早亡风险,跑步可使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7%、30%和23%。

跑步与快走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跑步时有两脚同时离地腾空的瞬间;而整个快走的过程中,走得再快,也必须有一只脚接触地面,因此,在脚落地的时候,快走脚部所承受的冲击力要比跑步时小,且跑步过程中容易脚踩地不稳,发生摔倒损伤等意外事故。

不过,跑步有其独特优势,它的运动强度更大,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增强免疫力,经常跑步锻炼的人,体质水平总体都较好。

对年轻或体力较好的人群而言,跑步是非常有效的运动方式之一,但要量力而行。

一天跑3~5公里即可,不建议跟风以跑马拉松为目标。运动习惯没有达到3~6个月以上的人及有严重慢性病的人,不建议跑步。

场地最好选择体育场、公园里的塑胶跑道,不建议在马路边环公路跑步。

要根据自己的足型选合适的鞋,有缓冲、支撑、保护等功能的较好。

若是冬天在室外跑步,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运动后应及时擦汗。

游泳—协调全身肌肉,增强骨密度

研究发现,经常游泳能将早亡风险降低28%;经常游泳的人死于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降低41%。 游泳对心肺功能改善明显,有助保持体形。此外,游泳对肩背、腰腹和腿部的肌肉有较好锻炼,特别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又因水有浮力,对关节不好,尤其是有运动损伤或慢性疾病的人群,有很好的康复训练效果。

在增强骨密度方面,游泳效果好于跑步,此外,游泳不仅能强健体魄,还有助预防椎间盘突出。

游泳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建议每周游泳2~3次,每次1小时左右为宜。

但要注意,患有心脏病、严重高血压、传染性疾病及耳部疾病的人群不宜游泳。

羽毛球—既护心又协调全身

打羽毛球时,身体需要用上、下肢和躯干协调发力,击球要求反应迅速,运动时跑跳腾跃较多,可锻炼全身,这是兼具力量、速度、耐力、平衡、柔韧、反应等多种运动素质的综合性运动。

研究发现,挥拍类运动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7%,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等运动,可使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56%。

打羽毛球要先热身,充分活动开颈、肩、肘、腕、腰、髋、膝、踝、手指等关节。

接球前要全身放松,触球的一瞬间,大臂带动小臂,再带动手指、手腕用力将球击出,不要猛抡手臂。

运动后要对手臂、腰部、大腿等部位的肌肉进行拉伸。

羽毛球对身体负荷和动作技术要求较高,建议体力较弱的老年人,优先选择运动强度稍小的乒乓球等隔网类挥拍运动。

1、提高睡眠质量 通过跑步,大脑的.供血、供氧量可以提升25%,这样夜晚的睡眠质量也会跟着提高。

2、增加肺活量 跑步能使肺的容量平均从升上升到升,同时,血液中氧气的携带量也会大大增加。

3、锻炼心肌 运动中,心脏跳动的频率和功效都大大提高,血管壁的弹性也随着升高。

4、增强免疫力 跑步可以促进白细胞等的生成,能够消除我们体内的病毒和细菌。

5、增强身体韧性 跑步能使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抗损伤能力增强,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同时,皮肤、肌肉和结缔组织也可以变得更加牢固。

6、消除紧张感 慢跑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能造成紧张的激素的分泌,同时可以释放让人感觉轻松的“内啡呔”。

7、延缓衰老 经常运动,生长激素的分泌会增多,可以延缓衰老。

8、健美塑形 跑步是减肥、塑形的好方法。通过跑步,女性体内的脂肪含量可以减少12%~20%。

9、锻炼意志 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意志品质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疲劳恢复亦很快,能迅速恢复到平静水平。

凌晨的空气质量很差,不过上班族只有这个时间可以充分地进行运动,其他时间要么在工作,要么晚上回家就不想动了直接躺沙发或床上。运动的人和不运动的人首先是精神面貌的不同,运动的人,充满活力,有力量,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比不运动的人好一些,所以一般的小病都可以很快康复,不过经常运动的人,一般不会生什么病,偶尔生点小病不叫事儿。其次就是积极性,运动的人做事情很主动,而不运动的人懒散,做事情不积极。再就是自律,运动的人能控制饮食,为了保持身材,不吃油炸食品等等。不运动的人没有负担,就会放开胃口,乱吃东西却不谨慎病从口入。这两种情况相差还是很大的,坚持运动的人不管是身体免疫力还是肺活量都会好很多的,身材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有条件还是要坚持运动。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消息一出,立即冲上热搜。一夜之间,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压。然而,针对热度不减的讨论,昨晚,国家卫健委出面回应。“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这两天,围绕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讨论十分热烈,各路专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确表示反对。 媒体评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红星深度|130/80还是140/90?2亿人“被高血压”背后的“正常高值”之争

图据东方IC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邱添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微信公众号,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为≥130/80 mmHg。该《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联合制订。相关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则发布消息称,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目前,《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网络预发表链接已经失效。上述微信公众号消息指出,《指南》将于11月24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11期正式发表。

标准改变影响几何?《指南》表示,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SBP(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DBP(舒张压)80~89 mmHg的人群占比达,预计总人数近亿,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54岁的中青年。《指南》还表示,根据最新国际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标准,在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的人群有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预计总人数为3990万。

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陈慧了解过这份《指南》制定的情况,在《指南》发布后,她也曾与《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交流过。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指南》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临床《指南》修改牵扯面广,国家卫健委做出回应很有必要。有研究显示,强化降压对人体有好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好处,所以希望关注正常高值的群体。

但是,陈慧认为,修改高血压标准稍微激进了一点,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导致服药人数翻倍,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负担。她认为,应该回归到对正常高值人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诊断标准的分歧

国际上早有不同声音

国家卫健委指出,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据第一财经:目前,未参加前述《指南》制订的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国家卫健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已经联合向国家卫健委提交声明,阐述相关立场,并给出相关建议。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发布的防治指南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该指南的最新版为2018年修订,作者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两版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领衔。

从国内外相关指南来说,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提出≥160/95mmHg的标准,1997年改为≥140/90mmHg,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率先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到≥130/80 mmHg。但是跟进这一标准的机构和学协会极少。美国糖尿病学会就一直坚持≥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的高血压管理指南、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均维持≥140/90mmHg的诊断标准。

2022年5月,中国台湾心脏病学会和台湾高血压学会联合发表的《2022年台湾高血压指南》,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教授江晨恩教授曾在一场对此的两岸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在设定高血压方面也出现了差异,不同学术组织在降压目标有所不同,大体分为积极降压、传统降压以及消极降压三派。

《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则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不同学者之间、不同学术机构之间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次标准下调,正方或反方都有理由与依据,但其出发点与根本动机却是一致的,就是更好的管控血压,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血压处于130-139/80-89 mmHg者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群。郭艺芳认为,《指南》引起的争议,让普通民众关注自己的血压健康,关心自己可能是病人,就是件好事。“如果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自觉主动的少吃多动减体重、戒烟限酒少吃盐、生活规律少熬夜、精神放松足睡眠。”

正常高值的定义

血压不是单一、不变的数值

不过,并不是低于诊断标准就代表血压正常。国际上普遍把正常血压定义为

国际上一般只推荐对于SBP130~139mmHg的高危者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指南》的另一重大调整在于,推荐对血压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合并0-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的,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陈慧解释,人的血压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数值。目前使用的140/90mmHg,也是人群调查的结果。这个数值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对于一些个体来说,达到了也未必就可以真正确诊为高血压。

陈慧认为,医生首先要加强130/80mmHg到140/90mmHg之间这类正常高值人群的教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看是否可以逆转,过去的指南也强调这一点。

“任何一级高血压,首先是非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不能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这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原则。但如果这个指南中130/80mmHg成为标准,药企就会借此宣扬高于该标准的人都来服药。这会导致服药人数会大批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都承受压力。”陈慧说。

标准调整的争议

不仅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国情

对于标准下调的依据,《指南》推荐意见说明引用多项国内外研究表示,基于观察性研究证据,危害存在;基于临床试验证据,干预有效。但是随即学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近期表示,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指出,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内,药物治疗会取得明显收益。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继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任何一项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血压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降压可以取得获益,也没有研究证实对这部分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王继光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仅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且反而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对于美国ACC/AHA2017高血压指南的调整,国际上也一直争议不断。例如,《英国医学杂志》(BMJ)2018年刊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研究认为,若使用美国高血压指南新定义,中美卫生系统都将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陈慧解释,美国将高血压指南中的标准降低到130/80mmHg,主要是因为美国有大量肥胖人群,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已经很难控制。为了更好使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美国的高血压标准低于其他国家。同时这与美国的医疗资源相对更好也有关系。但是,这个标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得过于激进,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140/90mmHg的标准。

从成本效益来看,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虽然可能造成前期用于治疗费用的增加(基于目前国家医保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这种增加是完全在可负担范围之内的),但长期看来未来用于严重并发症治疗的高额费用有望大幅度下降,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记者暂未注意到《指南》给出卫生经济学评估证据的依据文章或具体测算过程。

陈慧说,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中国的肥胖人群没有美国那么多,正常高值人群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同时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保负担能力有限。“临床《指南》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到国情,比如国家医疗的承受能力,国民的健康水平等。”

药企股价一度大涨

背后是否有利益推动?

一份医学指南的制订需要邀请各方面、各科室的专家。根据《指南》全文,指南制订工作组成员除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医师、专家,还包括肾脏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以及患者代表。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外审组专家有4名政策制定者。

《指南》发起人蔡军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经50位全国心血管领域顶级专家一致投票通过。据经济观察网,指南制订委员会一位核心成员也表示,“绝大部分专家投票都是很支持的”。

红星新闻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这份《指南》发布前后,在国内心血管领域举行过相关讨论和座谈。

11月14日星期一股市开盘,华海药业、人福医药、润都股份等高血压药物板块企业股价应声大幅上涨。对此,有网友提出药企利益推动的质疑。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资金来源方面,《指南》表示制订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与控制局项目(T2021-ZC02)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1-I2M-1-007)。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资料、差旅和会务费用,指南推荐意见未受资助影响。

利益冲突方面,《指南》表示,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经济观察网采访的上述指南制订委员会核心成员也表示,《指南》用的全部是自有项目的科研经费,“没有拿过药企一分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高血压诊断标准陷入争议,管理好血压有多重要?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消息一出,立即冲上热搜。一夜之间,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压。

然而,针对热度不减的讨论,昨晚,国家卫健委出面回应。“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高血压标准之争

这两天,围绕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讨论十分热烈,各路专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确表示反对。根据《医师报》报道,中国高血压联盟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在130-139/80-89 mmHg中低危心血管风险成年人群中,降压药物治疗不仅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采用130/8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切点,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冲击。

11月15日,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仅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反而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昨天,国家卫健委的文章说,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的诊断标准,2012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 亿。如此庞大的基数,但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 和,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而根据全国调查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130-139/80-89 mmHg的人群预计总人数近亿。如果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患者人数的急剧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影响。

何奔教授认为,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就是降低它带来的临床后果。而血压是连续曲线,血压增高的程度与并发症呈正相关。而高血压高危人群是指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伴10年心血管风险,包括脑出血、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肾衰等临床合并症,经评估风险超过10%。因此,对于血压合适控制的强调是再怎么都不过分的。但要找到合适的“切点”;就是既不左也不右,这是很难的,所站的立场不一样,就会产生争论。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经常会看到病人有严重高血压自己根本不知道,治疗率、控制率也很低,服药依从性很差等问题,这让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高血压防控。

77岁患者蒋先生,高血压病史10年,目前血压为180/106mmHg,伴高血脂、糖尿病。冠脉造影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房明显扩大,室间隔增厚,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左室射血分数为45%。何奔说,该患者长期高血压,控制欠佳,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也发生改变,且伴有高血脂,糖尿病,属于心血管高危患者。何奔叮嘱患者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注意休息,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像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欠佳时,还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多药联合治疗并改善心衰;同时,降糖降脂也需要跟上。”何奔说,这样的高危患者在家也要每天自测及监测血压,定期复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发生。

改指南会产生什么影响?

何奔教授认为,高血压的防治,最重要的就是关口前移,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心、脑、肾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高血压与康复亚专科主任邵琴也表示,参照指南,更多人可能会开始尽早关注自己的血压,尽早发现高血压,及时就诊,早期加强管理,以防疾病的进展。而医生也会更关注此部分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

当然,对于血压130-139/80-89mmHg的患者,也就是本次指南修订中的“有争议人群”,此部分人群如没有明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而不是马上就吃降压药。

患者小刘23岁,总是头晕胸闷,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尤其明显。由于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而诊室血压为138/88mmHg。通过询问病史,医生发现该小伙因工作压力大,近几个月经常通宵熬夜,且夜间暴饮暴食,并经常失眠,也无运动习惯。虽然按照现行诊断标准,小刘还不是“高血压患者”,但他的症状已经为他的健康敲响了警钟,医生叮嘱其先改善生活方式,调整压力,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包括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天;每周2~3次抗阻训练等。3个月后复查,小刘的血压降至121/74mmHg,头晕胸闷症状得到很大改善。

期待更多人关注自身血压

随着新版高血压指南的更新,这两天来医院咨询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更有不少市民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了血压计,正式开始关注全家人的血压。

患者小王恰好血压处于130/80mmHg,但是没什么不舒服,他不知是否要吃药。邵琴说,这类患者应充分评估,是否伴有临床合并症,是否有超过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如果评判下来是非高危患者,可从生活方式干预入手。“其实,无论是低危或高危患者,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等;对于高危患者,建议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对于非高危患者,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时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邵琴说。

总之,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一。何奔教授坦言,国内高血压患者中,老年人群体仍是主角,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临床经验,给予患者最适合的干预方案。从另一个角度讲,借此机会,可呼吁更多人群引起重视,更早地关注自己的血压,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把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下去,这才是医生患者都希望看到的结局。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审稿多久

平均一个月,流程收稿-外审-终审-接受-发表。

请问在录用编修中已经两周了还没收到消息是什么意思

40%-50%。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作为高级别的核心期刊,40%-50%的接受率已经算是比较高的,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编辑部沟通时效率非常高。

这个不一定,看情况。

训练医学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是正规的国家级期刊,投稿请认准总社、西北办事处、华北办事处,网上虚假的太多了。另外,投总社的话会比较慢。我朋友在西北办事处投过,网站叫创新医学网,绿色通道很快。

刊名: 中国社区医师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主办: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周期: 周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7-614XCN: 11-5189/R邮发代号:80-35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社区医师曾用刊名:中国乡村医生创刊时间:1985

扎马是健康医学杂志。练习扎马主要是为了调节“精、气、神”,完成对气血的调节、精神的修养的训练,锻炼对意念和意识的控制。在蹲马步的时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静气,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肌肉缩进,腿步肌肉紧张,以图达到全身性的综合训练。所以扎马是健康医学杂志。

给你一个目录,自己看看啊。《中国临床医学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名录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核心期刊序次 学科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学科名次 期刊版权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2/21 临床 5/80 独家授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国康复医学会 3/21 临床 26/80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学会 8/21 护理康复 1/23 临床检验杂志 江苏省医学会 9/21 临床 24/80 独家授权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安微医科大学 10/21 基础医学 14/57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会 11/21 护理康复 2/23 检验医学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13/21 临床 23/80 中国全科医学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15/21 临床 13/80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17/21 临床 27/80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18/21 临床 7/80 独家授权中国实验诊断学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19/21 临床 44/80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20/21 临床 33/80 护士进修杂志 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21/21 护理康复 10/23 实用医学杂志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27/37 综合性医药卫生 70/219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复旦大学医学院 内科 1/83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 临床 1/80 独家授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病理生物学会 基础医学 5/57 独家授权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内科 13/83 独家授权中国血液净化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临床 9/80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特种医学 3/22 独家授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 临床 12/80 新医学 中山大学 综合性医药卫生 10/219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护理康复 9/23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人民医院 临床 18/80 独家授权临床输血与检验 安徽省输血协会;安徽省立医院 临床 20/80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广东医学会 内科 25/83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中国医学科学院 综合性医药卫生 17/21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临床 22/80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同济医科大学 护理康复 13/23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微循环学会 临床 25/80 独家授权临床心电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内科 31/83 独家授权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北京药学会 药学 29/61 临床血液学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内科 42/83 上海医学影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上海研究所 临床 31/8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会 临床 32/80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单位 内科 44/83 疑难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临床 35/80 独家授权医学影像学杂志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 特种医学 9/22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临床 36/80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 临床 40/80 临床荟萃 河北医科大学 临床 41/80 独家授权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神经、精神 19/28 中国临床医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 43/80 临床误诊误治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临床 46/80 循证医学 广东省循证医学科研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 临床 48/80 罕少疾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深圳市卫生局 临床 49/80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临床 50/80 检验医学与临床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 临床 52/8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中国同位素公司 基础医学 47/57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人民医院 临床 53/80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临床 54/80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浙江大学 临床 55/80 实验与检验医学 中华医学会江西分会 临床 57/80 唯一合作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山西省人民医院 特种医学 17/22 现代临床医学 成都市医学信息所;成都医学会 临床 59/80 临床军医杂志 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人员训练基地 特种医学 18/22 独家授权实用临床医学 江西医学院 临床 60/80 现代诊断与治疗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临床 61/80 独家授权临床医学 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 临床 62/80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临床 63/80 独家授权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会 外科 73/78 现代实用医学 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 临床 65/80 现代医用影像学 陕西省肿瘤医院;陕西省肿瘤研究所 特种医学 19/22 实用医药杂志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综合性医药卫生 130/219 透析与人工器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 临床 68/80 中国疗养医学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 护理康复 22/23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会 临床 69/80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康复医学会 综合性医药卫生 160/219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山医科大学 临床 72/80 实用医技杂志 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 临床 73/80 实用心电学杂志 南通医学院;江苏大学;徐州医学院 内科 79/83 中国临床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会 综合性医药卫生 185/219 独家授权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 80/83 临床急诊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临床 78/80 中国医疗前沿 中国医院协会 综合性医药卫生 194/219 临床医学工程 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综合性医药卫生 195/219 分子影像医学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分校 临床 检验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医院 临床 检验医学教育 温州医学院;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常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 临床 唯一合作临床医学与亚健康 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临床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 临床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社 临床 唯一合作浙江检验医学 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 临床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 临床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医学会 临床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会 临床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会 临床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中国中医药报社 临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