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情志病论文

发布时间:

情志病论文

很多疾病的发生与情绪关系密切,很多时候,坏心情时间久了会反映在自己身体上,当压抑一些情绪太久,它就可能通过疾病来表达。有句话说:退一步乳腺增生,忍一时卵巢囊肿。看着像吐槽,其实很有道理。 人的情绪和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黄帝内经》里说“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情志会影响脏腑。 一些情绪不好,容易发怒,生闷气,忧思忧虑的朋友,很容易出现出现 健康 问题,尤其是女性朋友,容易出现乳腺问题,如乳腺增生、乳腺结节,而一般有乳腺结节的朋友,多数还可能有甲状腺结节。 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介绍一下“生气”是如何引发疾病的。 长期生闷气、愤闷会损伤肝脏,使身体气机不畅,中医认为,五行相克,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即意味着肝克脾。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各个脏腑是相互影响的。人在生气、委屈伤心的时候,肝气郁滞,也会伤脾胃。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生痰湿,日久,痰湿气瘀结在一起,就会引起结节、息肉等。 给大家分享个例子,我的一位患者,她睡眠差,有轻度焦虑,晚上入睡前身体有震颤感,情绪消极,忧思忧虑,紧张担心,脱发,同时她还有乳腺结节、增生、子宫肌瘤,之前患过胃息肉,已经做过手术。月经不好,量少,耳鸣,脸色差。通过综合辨证她是肝气不调,心脾两虚,以疏肝理气、补益心脾、软坚散结、安眠为主要原则拟方。 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情志致病,人的情绪和压力会影响身体,这位患者积压的情绪以结节、增生等反映在身体上,对于这类患者在服用中药调和脏腑、安眠、消积聚的同时,自我情志调摄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需注意情绪调摄,情绪好、活得积极乐观,脸上有光、身体有活力, 健康 。 “百病生于气”。七情过激,会影响气机,伤及脏腑,从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日常除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外,做好情志 养生 也是很重要的,莫让愤怒、煎熬、抑郁、伤痛、恐惧等不良情绪,沉淀在身体里,成为一颗颗“肉疙瘩”。#情志致病# #中医# #结节# #息肉#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统称,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中医学将人的各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概括为喜、怒、悲、思、恐五种,并纳人了五脏系统模式,即所谓“五志”。中医学还将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情志致病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中医认为,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因此,情志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关系密切。五脏精气化生五志,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五脏之中,心、肝两脏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适度的情志反映是脏腑功能正常的表征,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情志和悦、心情舒畅可以缓和紧张的情绪,使气血畅达,维持脏腑功能正常。适度的情感反应不仅是身心机能正常的表现,而且能发泄不良情绪,解除气血郁结,有助于维持和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和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当人们对认知对象采取否定或反对态度时,可引发愤怒、悲哀、忧郁、思虑、恐惧等情志反应。如果情志变化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调控能力,会产生一些难以排解的负面影响。其结果会造成阴阳气血异常,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损伤,从而诱发或导致疾病的产生,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情志致病还与其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根据情志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或灾难、难以忍受的伤痛等,这些突发性的、强烈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渐进性刺激,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不已等,这类精神刺激伤人精气,引起气机失调,致人疾病。因此,情志和悦,动静和谐,则气血调和、脏腑生机盎然,百病不生;情志变动,过激过久,则气血异常,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丛生。中医养生主张调摄精神情志、保持形神和谐统一,养生必先治神。

立论多宗 痰 瘀 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初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多属实证,经久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患者大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其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痰、瘀、郁之间相互交杂,互为因果。颜师认为痰与瘀血关系最为密切。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为痰,其乃生化之本。张景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痰与郁的关系也颇密切。《直指方》云:“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疾病的总称。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致脏腑不和等引起种种痰病均属之,其范围非常之广。王安道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试观六郁中的血郁与血瘀在病机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区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气来贯通,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滞可成痰。又因气为血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气止血亦停。另外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而成,故气滞又可成郁。颜师独具慧眼,从此三者论治情志病,常应手而效。

妇人三篇中张仲景辨治情志病的方法与思路: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中医情志学关于情志病论文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早在《内经》时期即对情志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初步的认识,秉承《内经》之旨,历代医家丰富和发展了情志学说,为现今情志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应激因素加剧,许多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中医情志学说因其强调人体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一体的整体观,很好的恰合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而在情志病的防治中以其擅长身心并治颇显优势,故近年倍受世人瞩目而为中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下从理论、实验研究方面对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与思考。 1理论研究 情志与情志病证的内涵 情志一词源自《内经》对情和五志的论述,是后世医家对七情五志的合并简称。现代学者对情志的含义有不同学术见解:《中医基础理论》称情志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7种不同的情志反映。金光亮[1]认为情志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通过心神的感应,五脏精气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表现。武刚[2]认为情志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条件,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通过内外综合作用而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乔明琦等[3]研究指出:情志是中医学对现代意义上的情绪的特有称谓,词义本身包含情志体验与情志表情,经当代医家应用发展,情志概念已蕴含现代意义上情绪的主要内涵;机体的精神状态,不属于心神,不可混淆于神志,它是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体验、表情及伴随的生理、行为变化是情志的主要内涵。李慧吉[4]、宋炜熙等[5]认为,情志指七情和五志,也涉及五神内容,它包括了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情感、激情意志等心理过程,也与个性心理特征有关,是现代心理学中各种心理因素的概括。 在中医学的认识中,很多病证都和七情有关,因此,情志致病广泛,黎凯[6]指出,中医内科近50种病证中,心悸、不寐、厥证、郁证、癫狂、痫证、头痛、眩晕、中风等许多种病证可直接由情志异常所致,咳嗽、喘证、胸痹、胃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臌胀等不少病证也多与情志异常有关。李慧吉等[4]认为,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徐志伟[7]认为,情志病证是由七情内伤所引起的并以情志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包括情志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如:郁证、脏躁、不寐、癫狂等;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广涉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患,如:哮喘、噎隔、泄泻、阳痿、痛经等,即中医情志病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 情志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 情志病因病机对于情志病因,公认的理论是: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金光亮[1]则认为,既然情志是五脏功能活动的表现,它的产生依赖于脏腑精气活动、外界刺激因素等,那么,情志病的病因就不应是情志本身,而只能是外界不良的刺激因素。唐咸玉[8]指出,外界刺激和个体体质的差异是影响情志发病的两个重要方面,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的破坏,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是情志致病的病理机制。金曦[9]等认为,气机失调是情志病发病的关键机理,因导致气机失调的原因众多,故其病机变化错综复杂,但基本病机规律有气机失和实多虚少、脏腑失常经络不利、气病在先累及津血三大特点。孙理军[10]指出,人体内存在着承担情志活动的整体调控系统为中西医学所共识,中医学的情志调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故情志致病的中介机制为内脏气血,尤其是五脏气机的失调;现代医学的情志调控系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物质基础为神经递质、激素及免疫活性物质,情志致病通过刺激与内脏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使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因此,中医学的情志致病理论有其重要的免疫学基础。 情志致病特点情志致病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已为学者所共识,而对情志致病特点及伤脏偏颇各有见地,认为情志致病易伤肝脏者为多。鲁明源[11]认为,情志致病可急可缓,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志复合损伤人体,各种情志病证的发病具有共同的中介病机;情志病变可呈现气机紊乱、化火伤阴、形质亏损、痰凝血竭等不同的病理阶段,发病之初,即气乱失志,神明失守,使五脏功能紊乱,病变进一步发展,则致痰火、瘀血、气血津液精髓亏损等继发病证。徐志伟[7]通过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发现,脾胃、肝胆、心脑在情志致病中作用最为密切。程康林[12]等认为,七情过激既可影响气机又可损伤五脏,气动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阻于心之脉络,则可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乔明琦等[13]经对情志致病医案统计分析和情志致病方式流行病学调研认为,“五志伤五脏”模式不符合临床实际,多种情志交织共同致病和致病伤肝的概率更大,“社会事件”是形成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因此,提出“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并进行了逻辑论证。李峰等[14]认为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强调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肝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郭蕾[15]认为情志活动与肝关系密切,肝主疏泄与妇科疾病尤为相关,治疗时应首重调肝。汤朝晖等[16]认为,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角度,中医“思所伤”在七情致病过程中都处于一个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在研究和治疗情志致病时对“思所伤”应充分重视。白正勇等[17]探讨脾脏藏情相关性指出,脾主气机之枢,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张宗芳[18]则指出肾虚是产生更年期精神、情志异常的根本原因。 情志辨证徐志伟[7]认为“情志辨证”包括四要素:病因要素—为“喜、怒、忧、思、恐、悲、惊”七情之动;病位要素—七情内应五脏,“情志辨证”的主体思想是以五脏为中心、以机体情志变化为表象、将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相联系的辨证思维过程;病性特点—“七情”致病多因精神情志内伤而主要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的病机变化,“情志辨证”病性特点应结合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探讨。因此“情志辨证”的主体内容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辨证要点可以精神性症状为主,不能以某一独立情感变化责之于某单一脏腑。传变规律—情志为患虽伤及五脏六腑,但首病在肝,传病在心,渐及它脏。 2实验研究 近年来,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医学界开展了情志致病机理及中医药防治的实验研究工作:乔明琦等[13]通过多年从事肝藏象与情志致病机理探索,完善了“肝气逆、肝气郁”两证概念,建立了辨证标准和大鼠模型,首创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猕猴模型,并以此为先导,开发国内首类治疗PMS新药“经前平颗粒”和“经前舒颗粒”均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生产上市;严灿等[19-20]从肝入手,采用约束制动模型,对心理应激NEI网络发病机制以及调肝方的干预作用进行多方位的探讨提示:调肝治法方药对中枢多种神经信息因子表现出多层次、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作用;马渊等[21]从肾阴虚入手,观察六味地黄汤对悬吊应激小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变化的影响作用发现,口服六味地黄汤可显著提高小鼠下丘脑GnRH和垂体LH的水平,并降低血清雌二醇的浓度;韩娟[22]从心入手,以旋转、限制、拥挤的方法模拟情志刺激造成大鼠气机紊乱证,予舒心1号可使应激大鼠下丘脑内NE、5-HT、Ach的含量提高;梁尚华等[23]采用电刺激模型研究提示,具有健脾益气、化痰、温阳作用的中药复方可不同程度调整慢性应激大鼠HPA轴的异常。李杰等[24]以大鼠束缚水浸,模拟“七情不遂”的病因,论证了不良刺激导致气机紊乱与HPA调节紊乱相关。鉴于温胆汤在精神、身心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颇广,贺又舜等[25]研究提示,宁神温胆汤(温胆汤加味)可能通过改变脑组织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而起到治疗精神神经类疾病作用。王米渠等[26]通过对恐惧的整体行为、生理病理、免疫、生化、分子生物等多方面研究积累,已将“恐伤肾”应激研究推向情绪心理学、心身医学、基因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前沿。 3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综上述可见,近年中医学界开展了一些情志病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理论研究中,新的假说对原有基本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实验研究中,单一情志刺激伤脏主要集中在“怒伤肝”、“恐伤肾”,研究工作分别已深入到肝主疏泄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作用,恐的情绪遗传等层面;多情交织共病首先伤肝的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猕猴模型的成功建立及其新药的上市,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整体研究现状分析,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理论研究而言,对情志的概念、情志病证的内涵认识至今尚不统一,而这一点是研究情志病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情志病辨证及其规范化、量化等系统研究工作就无法科学、有序地进行。从实验研究来看,有3点不足:一是目前情志致病研究所采用的急、慢性应激模型多为单一应激源刺激模型,与人类复合多因素应激反应致病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一些以药探理的研究,由于模型选择不一致,即使属于同类作用方药的研究,也难以比较,不利于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及优胜劣汰;三是情志致病与多因素刺激的时间、性质、强度及个体差异有密切相关性,但目前对于情志致病条件的量化研究鲜见。此外,以中医学固有单一情志伤及特定脏腑的理论研究情志致病机理究竟是否有其科学性?单一情志刺激是否同时伤及他脏?目前尚未见实验证论;在单一或复合性应激源刺激时藏象的生理病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研究中医药深层次的机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性,系统性及整体性调节机制也难以阐明;中医药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肝,涉及其它脏腑的研究明显不足等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认为以下工作有待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务之急是中医学界需依据、借鉴古今相关研究文献,并经专家研讨明确界定情志的概念、情志病证的内涵;对现存质疑的原有理论,经科学论证后予以扬弃,提出创新的科学假说,并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加以检验、升华、确立。在实验研究方面,动物模型问题,可对现有公认的单一应激源模型、慢性复合性应激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模拟人类情志致病(单情、多情交织)最为理想的模型,也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研究,分别探讨各模型伤脏的生理病理特征及规律,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规律,以实现情志致病理论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对于情志致病机理及中医药干预研究,应在模型研究基础上,融合中医学、现代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从行为特征、藏象结构、机能及代谢等方面,在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多层次、多环节进行综合探讨;有效方药的研究应首重药效,经筛选研究后,再进行机理探讨、新药开发研究。总之,要使情志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真正步入科学化轨道,最终形成集诊断、治疗、预防于一体的情志医学体系,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期待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有组织、有计划逐一完成。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探病源 立论多宗 痰 瘀 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初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多属实证,经久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患者大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其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痰、瘀、郁之间相互交杂,互为因果。颜师认为痰与瘀血关系最为密切。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为痰,其乃生化之本。张景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痰与郁的关系也颇密切。《直指方》云:“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疾病的总称。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致脏腑不和等引起种种痰病均属之,其范围非常之广。王安道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试观六郁中的血郁与血瘀在病机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区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气来贯通,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滞可成痰。又因气为血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气止血亦停。另外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而成,故气滞又可成郁。颜师独具慧眼,从此三者论治情志病,常应手而效。探病位 重在心肝兼胆腑《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宫,主明则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况下,心神正常,五脏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导之下协调进行活动,心神不仅主导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如病理因素扰及心神,影响了心神行使主导精神活动的机能,就会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症状,若神不守舍出现失眠多梦、夜游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懊侬,情感多变,若心神惑乱可出现精神恍惚、神绪不宁、易惊、悲忧喜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甚则痴呆或神昏,或癫或狂。但五脏相关常见病本于他脏而间接影响心神。故《内经》“五神藏”之说,即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都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所以,五脏有病,都可以出现神志症状。颜师除了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称魂魄,兼赅意志,为主体思想外,十分注重于肝胆。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且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气自郁于本经,可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冲于心可有热厥心痛,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可有气喘不平、呛咳、乘脾可有脘腹胀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呕酸,而且气有馀便是火,素为肝郁之体,可有实火,症见目赤颧红,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脉弦劲有力。郁火症见寒热往来,乳房结核,颈生瘰,脉郁结不扬。若素为阴虚之体又可见颧红骨蒸,不寐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重按无力的虚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风,初起上犯巅顶,可见头目晕眩、耳鸣、旁走四肢经络可见肢体麻木等。证状纷繁,不一而足。胆又称奇恒之府,与肝相表裹,其位居中中枢而职司疏泄,疏泄功能主要是调畅气机,胆主少阳,少阳为枢、气机的升降出入都须通过为枢之少阳才能完成,故胆具有通达上下,在乎中和而生化万物的功能,宫居中正主裁决断,胆在人体思维活动中心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各个环节来完成,而以心为主导,其中肝主谋虑,司疏泄有较大影响,但还要通过秉刚果之气,直而不疑之胆进行控制和调节,故有“胆主决断”之说。因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故胆腑病变多在气分,临床上一般将胆病每见痰液交结之症,胆实热证的表现有胸胁胀痛,心烦懊侬,狂燥少寐,口苦咽干、头痛、目赤目黄。胆气虚寒证表现有善畏易惊,入夜难眠,眩晕目花,关节酸痛等。在临床上,情志病但见一脏之证者鲜有之,所以,在辨证论治中抓住“心肝”为中心环节外,但对胆,这一较为特殊的脏,也不应忽视,这样才能纷杂的诸多症状中,辨明病位,更好地运用治法。论治法 调气活血养心神颜师对“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长”之说颇为赞赏。认为“气”之与病密切攸关,因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气虚、气实、气滞等均可导致疾病,气滞而致血瘀乃是郁证的病机,故平衡气之升降出入,调畅气机是治疗情志病的主要治则,逍遥散是常用之方,本方由四逆散加减而成,根据《内经》“木郁者达之”原则,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非养营血而健脾土,以柴胡疏肝解郁,归、芍和营补血养肝,茯苓、白术、炙草健脾补中,再加薄荷以增解郁之功,若气郁化火,再宗经旨:“火郁者发之”加丹皮、山栀以发散之。情志病变,罹肝传脾,也可直接罹肺为害。《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七情内伤,脾胃运化失常,酿成痰湿,如见肝胆郁热而痰气内伤、心气不足而心神浮越,颜师撷《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疏解肝胆郁热,益气养心敛神。若取化瘀法效欠佳时,改用本方常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方中有柴胡、黄苓、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铅丹、姜枣、龙骨、牡蛎、人参等12味药物组成。其中柴、苓、大黄解肝胆郁热,参枣、龙牡、铅丹益气、敛神、镇惊,桂枝、半夏、生姜化痰利湿。因铅丹有毒,且对肠胃道有刺激,常以镇逆气、除痰涎,通躁结生代赭石代之,临床上凡属肝胆郁热,痰气内扰之情志病,包括不寐、脏躁、痛证、癫狂,及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只要辨证准确,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见痰内扰,神不守舍,可用黄连温胆汤清心祛痰。礞石滚痰丸泄热涤痰,白金丸解郁化痰。如痰火较盛,心烦易怒,舌红脉数,可用除痰降火汤,此方即温加珍珠母、夜交藤、山栀、龙胆草,疗效亦佳。“血百病之胎”,是指百病与“血”有关。《医学准绳》指出:“百病由污血者多”情志病日久,必有瘀血阻滞,这也就是颜师“久病必有瘀”之观点。治法上提出活血化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活血化瘀能整气血平衡以俾阴阳之通。王清任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颜师在情志病的运用中常用疏肝化瘀或清热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加桔梗使气机上升,牛膝导血瘀下泄,,适合于一切气滞血瘀造成的痛证,尤对肝郁日久,经疏肝法无效者投之每能奏功。如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久之凝滞脑气,神明受忧而出现烦扰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彻底夜不寐可服之,并加磁朱丸吞服,且磁朱丸能通络安神,故对女性经闭者有通经之功,效果更佳。如因瘀而成癫狂者,出现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神志失常用癫狂梦醒汤,行气祛瘀醒神,也可用桃核承气汤,泄热逐痰宁心。古时有以桃花治愈癫狂的记载,因桃花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所伤,虽分五脏,但必归于心,各种情志刺激,在影响本脏的同时,都会影响心的功能。所以,养心安神之法也常用,柏子养心汤、归脾汤是代表方。两方均有枣仁、柏子仁、合欢花等养心之品以宁神定志。颜师常喜归脾汤加入黄连一味苦寒入心,屡试屡验,如因脏液枯燥而发为脏躁者,又取甘麦大枣汤、百合汤等养心液,安心神。此外情志病的调摄也很重要。颜师常谓,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痊愈虽离不开药物的作用,但怡悦心志,开怀静养的精神调摄更是康复的关键。正如叶天士所云:“用药乃片时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诚哉斯言。

情志病的论文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身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可以使人平安长寿,免患许多疾病;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给人们带来疾病。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1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不错,分别给我们讲了他么自己从事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面,写一下我上了这门课的收获。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中医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我对中医的理解:一、中医简介,主要从起源、特点、哲学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二、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概论、肝脏、精气血精液、体质几方面;四、病因病机主要是外因、内因等;五、中医治疗 方法 ,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六、针灸学基础,主要有筋络、腧穴、十四经血、经外奇穴;七、四诊,即指望闻问切。 二、正文 (一)、中医简介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个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自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其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中医学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成一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 体系,促进和推动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其用到的一些概念也是对立的。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但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最终达到对立与制约的动态平衡。将中医应用于医学能帮助人医治疾病。阴阳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五行各有特点,均处于运动变化中。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也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四)、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因素。外因包括六淫、疠气;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原因有痰饮、淤血。病机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些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五)、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中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几乎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这个与西药是相对的。中药可内服,外用、注射、外栓。针灸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颅脑脊髓损伤、运动系统创伤、疼痛的功效。推拿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和进行特定性肢体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针灸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的 作用。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某些特殊的穴位会有特殊的意义,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七)、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主要从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几个方面。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 经验 的 总结 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 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2 一般对人来说,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即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两者相 互影响、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源泉。作为二十出头的青年人,我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应保持高度重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然而,周边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工科学生的我深有体会,经常熬夜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由于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督,自己的随意性、惰性逐渐表现出来。据一份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超过54%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到2次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体质的整体下滑。有鉴于此,我首先将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做出阐述,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 身体健康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我们宿舍为例,大家普遍的入睡时间是晚上十二点。长此以往,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的大学生们普遍都有晚上熬夜打游戏,看书早上或者白天补觉的习惯并且直接导致了不能够正常进行一日三餐。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能够对身体机能进行能量的补充,满足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不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容易使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肯定有影响。有时候也会使自己的生物钟失调,这样对眼睛及脑部的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易累、心烦等现象。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2、 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的特点来说: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张偏食,不提倡过量与废食。注重协调阴阳、脏腑。同学们应该注意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够光根据自己的喜好吃单一的食品种类或者为了盲目减肥而不吃食物。虽然食堂的饭菜不太可口,但我们应尽量不要挑剔,只要注意饭菜的营养搭配,鼓励自己管饱就行。对于女生而言,由于近几年,在高校女生的减肥队伍越来越庞大。为了身体的所谓苗条,整天不吃饭,吃减肥药品,结果身体搞坏了,心理方面也形成一种疾患。同时,女生普遍存在着挑食和偏食现象,这不吃、那不吃,要么暴饮暴食。有时候打一个菜,吃不下几口,就倒掉,这样身体缺乏营 养,体质也就自然下降。对于男生而言,男生不能够酗酒。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聚会的习惯,借着给同学过生日、同乡会、庆祝会,各种理由的宴请也就此起彼伏,豪饮一番,结果不胜酒力,每次下来,都难受几天,甚至送医院抢救。 其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食物。例如:人的体质简单分类为三种。阴性体质偏寒,宜食偏温热的食物;阳性体质偏热,宜食偏寒凉的食物;平性体质属正常,宜食平性的食物。 体瘦者多阴虚(火旺),宜食甘润生津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 总之,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更是对身体的重要保证。 3、 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前身健体缓解压力。现在我们学校虽然组织早操,跑之前还必须盖章,然而因为场地、天气的限制,加之大学生们的普遍反感,早操根本就达不到预想效果,甚至许多同学呼吁要求取消早操。对我们个人而言,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地锻炼。我平常喜爱打 篮球 ,但上学期初来大学感到不适应,打篮球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了,我后来就明显地感到体质的下降。好在,这学期我坚持每周打一次球,身体状况也大有改观。资料介绍,一定量的运动驱除忧虑,焕发精神。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 消除紧张 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二、 心理健康 我们大学生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 自己,学会自行解脱,时刻绽放阳光笑颜。 要想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积极地避免不良刺激,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第一,是 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 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我们生活在西安交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花园一般美丽的校园,净畅宁美的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第 二,要积极地治疗疾病,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这些疾病既可给我们造成痛 苦等不良刺激, 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 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身体可是自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这告诉我们在不能改变客观的外界时,就要试着提高自我的心理调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勤奋上进、勇敢理性是我的座右铭,我会将它一直坚持下去。 三、 常见疾病及预防 1、急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起因于接触感染,传染性极强,感染后数小时即可发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春、夏二季多见。 预防 措施 : 注意用眼卫生,不熬夜,尽量减少用眼时间。不用脏手揉眼睛。阅读书写保持良好采光、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不乱用他人的毛巾、脸盆及其它生活用品。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接触后要洗手。洗澡或 游泳 后应滴上消炎眼药水。 2、疥疮 是一种由疥虫(螨虫)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它偏爱于住集体宿舍的学生,往往是一人患病,整个宿舍全部遭殃。 患了疥疮常有剧烈的瘙痒,尤以夜间为重,故影响睡眠。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换衣服,避免同疥疮病人接触。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学之间不要混睡,宿舍内物品堆放整齐,无蚊蝇、无垃圾、无臭味、开窗通风、空气保持新鲜,经常晾晒被褥,这样才能避免疥疮的传染与蔓延。 3、扁桃腺炎 本病在大学生中极为多见,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如果事先有感冒,可能为病毒后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病前可能有全身无力和发冷,随后有咽痛,吞咽时尤甚。开始时大多位于一侧(以后蔓延至对侧),颌下或耳旁淋巴结可出现肿痛。随着病情发展,临床出现高热、体温39℃以上,全身酸痛、头痛、食欲减退,医生检查:咽部充血,扁桃腺明显增大,表面有散在的白色渗出物覆盖。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要劳逸结合,不熬夜,娱乐过度,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逐步增强体质。 4、甲沟炎 脚拇趾甲边缘一侧常发生红、肿、热、痛,逐步形成趾甲边缘脓肿,即所谓的甲沟炎。发生原因是穿的鞋子过小、过紧,脚拇指甲不能平稳地生长,边缘扎入趾头组织、引起细菌感染。轻微的甲沟炎局部用碘酒消毒或敷消炎膏可消散。重者需剪去或拔去趾甲,抗菌消炎治疗。 预防措施: 养成个人习惯,天天洗脚、洗袜,保持鞋内干燥,鞋子要适当宽畅、透气,尽量不穿尖头鞋、高跟鞋,尤其是体育活动或较长时间走路更应穿舒适的平底运动鞋。 5、口腔溃疡 口腔粘膜、舌尖、牙龈常出现直径2—3毫米的溃疡,有剧烈的烧灼痛,咀嚼和接触咸味时尤甚,影响食欲、工作、学习。病程一般不超过7—10天,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容易复发。一处好后,他处又可发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预防措施: 得了口腔溃疡,经口服一些抗菌消炎药、维生素B2、C,局部敷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短期内即可愈合,另外,要调整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不疲劳、娱乐过度;注意口腔卫生及饮食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精神负担;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3篇”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立论多宗 痰 瘀 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初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多属实证,经久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患者大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其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痰、瘀、郁之间相互交杂,互为因果。颜师认为痰与瘀血关系最为密切。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为痰,其乃生化之本。张景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痰与郁的关系也颇密切。《直指方》云:“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疾病的总称。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致脏腑不和等引起种种痰病均属之,其范围非常之广。王安道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试观六郁中的血郁与血瘀在病机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区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气来贯通,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滞可成痰。又因气为血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气止血亦停。另外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而成,故气滞又可成郁。颜师独具慧眼,从此三者论治情志病,常应手而效。

妇人三篇中张仲景辨治情志病的方法与思路: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情志病论文文献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中医 [zhōng yī]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发展历史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形成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3]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妇人三篇中张仲景辨治情志病的方法与思路: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北京十大著名中医1、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北京有名的中医大夫,“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8年被评为“国之名医”。作为“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等多个大型荣誉的获得者,陈可冀虽已步入高龄,但仍坚持在医疗一线,目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坐诊,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等。【 详细>>】2、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9年被评为“国之名医”。王琦构建并完善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四大学术体系,开拓了中医原创思维、中医未病学等新的学科领域,擅长诊治内科消化、呼吸、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以及男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详细>>】3、王应麟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王应麟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京城“小儿王”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各类小儿疑难杂症,长期开展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皮肤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为十大京城名老中医之一。【 详细>>】4、钱英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著名老中医。钱英从事肝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前病变、泌尿系感染、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对肝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临床经验。曾获得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务院授予“教育工作有突出贡献奖”。【 详细>>】5、李乾构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终身成就奖。李乾构1964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行医经验50余载,总结出了治脾十五法、治胃十五法、治泻十法、调肝十法、治胆八法,擅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并对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详细>>】6、孙光荣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孙光荣临床50余年,创立了“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的中和医派,组方恪守君、臣、佐、使,用药讲究清、平、轻、灵。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特别是脑病、肿瘤、脾胃病以及妇科带下病等,对疫病、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有精深研究。【 详细>>】7、周乃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身为北京有名的中医大夫,周乃玉已有50多年的行医经验,擅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擅长中医痹症、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巴金森氏病、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详细>>】8、周德安北京知名中医医生,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德安有着50多年的从医经验,对中风、面神经麻痹、各种疼痛、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神经性耳聋、小儿多动症、妇女病、皮肤病、颈椎病、帕金森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少儿近视、遗尿等均有较好疗效。其对戒烟、减肥、抗衰老等亦有丰富经验。【 详细>>】9、晁恩祥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3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5年获央视“最美医生”荣誉称号。其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重要荣誉。其擅长诊疗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间质性肺疾病、过敏性疾病、支气管扩张、感染性疾病及感染性发热、肺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等。【 详细>>】10、郁仁存北京著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率先在中国从事肿瘤患者证型的研究,证明中医辨证论治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其现任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为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他在癌症治疗方面,还总结出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经验和理论,尤擅长治疗肺癌、胃肠癌、乳癌、肝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其学识渊博、中西汇通,享誉海内外。【 详细>>】11、杨明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奖”“北京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杨明会医术精湛,长期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保健工作。重点研究老年病,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肿瘤、糖尿病为主攻方向。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详细>>】12、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对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有独特而深刻的研究,2019年被评为“国之名医”,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一线时间最长的北京知名中医医生之一。他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较早地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 详细>>】13、潘国凤北京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2年被评为“北京地区优秀中青年医师”,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8年被评为“国之名医”。潘国凤最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肺癌、消化系统和恶性肿瘤等。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局青项目1项。

中医情志病论文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身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可以使人平安长寿,免患许多疾病;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给人们带来疾病。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1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不错,分别给我们讲了他么自己从事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面,写一下我上了这门课的收获。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中医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我对中医的理解:一、中医简介,主要从起源、特点、哲学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二、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概论、肝脏、精气血精液、体质几方面;四、病因病机主要是外因、内因等;五、中医治疗 方法 ,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六、针灸学基础,主要有筋络、腧穴、十四经血、经外奇穴;七、四诊,即指望闻问切。 二、正文 (一)、中医简介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个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自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其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中医学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成一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 体系,促进和推动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其用到的一些概念也是对立的。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但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最终达到对立与制约的动态平衡。将中医应用于医学能帮助人医治疾病。阴阳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五行各有特点,均处于运动变化中。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也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四)、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因素。外因包括六淫、疠气;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原因有痰饮、淤血。病机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些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五)、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中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几乎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这个与西药是相对的。中药可内服,外用、注射、外栓。针灸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颅脑脊髓损伤、运动系统创伤、疼痛的功效。推拿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和进行特定性肢体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针灸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的 作用。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某些特殊的穴位会有特殊的意义,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七)、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主要从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几个方面。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 经验 的 总结 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 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2 一般对人来说,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即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两者相 互影响、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源泉。作为二十出头的青年人,我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应保持高度重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然而,周边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工科学生的我深有体会,经常熬夜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由于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督,自己的随意性、惰性逐渐表现出来。据一份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超过54%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到2次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体质的整体下滑。有鉴于此,我首先将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做出阐述,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 身体健康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我们宿舍为例,大家普遍的入睡时间是晚上十二点。长此以往,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的大学生们普遍都有晚上熬夜打游戏,看书早上或者白天补觉的习惯并且直接导致了不能够正常进行一日三餐。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能够对身体机能进行能量的补充,满足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不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容易使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肯定有影响。有时候也会使自己的生物钟失调,这样对眼睛及脑部的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易累、心烦等现象。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2、 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的特点来说: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张偏食,不提倡过量与废食。注重协调阴阳、脏腑。同学们应该注意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够光根据自己的喜好吃单一的食品种类或者为了盲目减肥而不吃食物。虽然食堂的饭菜不太可口,但我们应尽量不要挑剔,只要注意饭菜的营养搭配,鼓励自己管饱就行。对于女生而言,由于近几年,在高校女生的减肥队伍越来越庞大。为了身体的所谓苗条,整天不吃饭,吃减肥药品,结果身体搞坏了,心理方面也形成一种疾患。同时,女生普遍存在着挑食和偏食现象,这不吃、那不吃,要么暴饮暴食。有时候打一个菜,吃不下几口,就倒掉,这样身体缺乏营 养,体质也就自然下降。对于男生而言,男生不能够酗酒。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聚会的习惯,借着给同学过生日、同乡会、庆祝会,各种理由的宴请也就此起彼伏,豪饮一番,结果不胜酒力,每次下来,都难受几天,甚至送医院抢救。 其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食物。例如:人的体质简单分类为三种。阴性体质偏寒,宜食偏温热的食物;阳性体质偏热,宜食偏寒凉的食物;平性体质属正常,宜食平性的食物。 体瘦者多阴虚(火旺),宜食甘润生津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 总之,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更是对身体的重要保证。 3、 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前身健体缓解压力。现在我们学校虽然组织早操,跑之前还必须盖章,然而因为场地、天气的限制,加之大学生们的普遍反感,早操根本就达不到预想效果,甚至许多同学呼吁要求取消早操。对我们个人而言,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地锻炼。我平常喜爱打 篮球 ,但上学期初来大学感到不适应,打篮球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了,我后来就明显地感到体质的下降。好在,这学期我坚持每周打一次球,身体状况也大有改观。资料介绍,一定量的运动驱除忧虑,焕发精神。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 消除紧张 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二、 心理健康 我们大学生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 自己,学会自行解脱,时刻绽放阳光笑颜。 要想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积极地避免不良刺激,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第一,是 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 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我们生活在西安交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花园一般美丽的校园,净畅宁美的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第 二,要积极地治疗疾病,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这些疾病既可给我们造成痛 苦等不良刺激, 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 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身体可是自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这告诉我们在不能改变客观的外界时,就要试着提高自我的心理调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勤奋上进、勇敢理性是我的座右铭,我会将它一直坚持下去。 三、 常见疾病及预防 1、急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起因于接触感染,传染性极强,感染后数小时即可发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春、夏二季多见。 预防 措施 : 注意用眼卫生,不熬夜,尽量减少用眼时间。不用脏手揉眼睛。阅读书写保持良好采光、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不乱用他人的毛巾、脸盆及其它生活用品。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接触后要洗手。洗澡或 游泳 后应滴上消炎眼药水。 2、疥疮 是一种由疥虫(螨虫)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它偏爱于住集体宿舍的学生,往往是一人患病,整个宿舍全部遭殃。 患了疥疮常有剧烈的瘙痒,尤以夜间为重,故影响睡眠。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换衣服,避免同疥疮病人接触。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学之间不要混睡,宿舍内物品堆放整齐,无蚊蝇、无垃圾、无臭味、开窗通风、空气保持新鲜,经常晾晒被褥,这样才能避免疥疮的传染与蔓延。 3、扁桃腺炎 本病在大学生中极为多见,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如果事先有感冒,可能为病毒后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病前可能有全身无力和发冷,随后有咽痛,吞咽时尤甚。开始时大多位于一侧(以后蔓延至对侧),颌下或耳旁淋巴结可出现肿痛。随着病情发展,临床出现高热、体温39℃以上,全身酸痛、头痛、食欲减退,医生检查:咽部充血,扁桃腺明显增大,表面有散在的白色渗出物覆盖。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要劳逸结合,不熬夜,娱乐过度,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逐步增强体质。 4、甲沟炎 脚拇趾甲边缘一侧常发生红、肿、热、痛,逐步形成趾甲边缘脓肿,即所谓的甲沟炎。发生原因是穿的鞋子过小、过紧,脚拇指甲不能平稳地生长,边缘扎入趾头组织、引起细菌感染。轻微的甲沟炎局部用碘酒消毒或敷消炎膏可消散。重者需剪去或拔去趾甲,抗菌消炎治疗。 预防措施: 养成个人习惯,天天洗脚、洗袜,保持鞋内干燥,鞋子要适当宽畅、透气,尽量不穿尖头鞋、高跟鞋,尤其是体育活动或较长时间走路更应穿舒适的平底运动鞋。 5、口腔溃疡 口腔粘膜、舌尖、牙龈常出现直径2—3毫米的溃疡,有剧烈的烧灼痛,咀嚼和接触咸味时尤甚,影响食欲、工作、学习。病程一般不超过7—10天,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容易复发。一处好后,他处又可发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预防措施: 得了口腔溃疡,经口服一些抗菌消炎药、维生素B2、C,局部敷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短期内即可愈合,另外,要调整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不疲劳、娱乐过度;注意口腔卫生及饮食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精神负担;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3篇”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探病源 立论多宗 痰 瘀 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初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多属实证,经久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患者大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其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痰、瘀、郁之间相互交杂,互为因果。颜师认为痰与瘀血关系最为密切。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为痰,其乃生化之本。张景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痰与郁的关系也颇密切。《直指方》云:“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疾病的总称。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致脏腑不和等引起种种痰病均属之,其范围非常之广。王安道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试观六郁中的血郁与血瘀在病机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区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气来贯通,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滞可成痰。又因气为血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气止血亦停。另外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而成,故气滞又可成郁。颜师独具慧眼,从此三者论治情志病,常应手而效。探病位 重在心肝兼胆腑《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宫,主明则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况下,心神正常,五脏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导之下协调进行活动,心神不仅主导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如病理因素扰及心神,影响了心神行使主导精神活动的机能,就会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症状,若神不守舍出现失眠多梦、夜游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懊侬,情感多变,若心神惑乱可出现精神恍惚、神绪不宁、易惊、悲忧喜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甚则痴呆或神昏,或癫或狂。但五脏相关常见病本于他脏而间接影响心神。故《内经》“五神藏”之说,即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都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所以,五脏有病,都可以出现神志症状。颜师除了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称魂魄,兼赅意志,为主体思想外,十分注重于肝胆。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且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气自郁于本经,可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冲于心可有热厥心痛,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可有气喘不平、呛咳、乘脾可有脘腹胀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呕酸,而且气有馀便是火,素为肝郁之体,可有实火,症见目赤颧红,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脉弦劲有力。郁火症见寒热往来,乳房结核,颈生瘰,脉郁结不扬。若素为阴虚之体又可见颧红骨蒸,不寐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重按无力的虚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风,初起上犯巅顶,可见头目晕眩、耳鸣、旁走四肢经络可见肢体麻木等。证状纷繁,不一而足。胆又称奇恒之府,与肝相表裹,其位居中中枢而职司疏泄,疏泄功能主要是调畅气机,胆主少阳,少阳为枢、气机的升降出入都须通过为枢之少阳才能完成,故胆具有通达上下,在乎中和而生化万物的功能,宫居中正主裁决断,胆在人体思维活动中心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各个环节来完成,而以心为主导,其中肝主谋虑,司疏泄有较大影响,但还要通过秉刚果之气,直而不疑之胆进行控制和调节,故有“胆主决断”之说。因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故胆腑病变多在气分,临床上一般将胆病每见痰液交结之症,胆实热证的表现有胸胁胀痛,心烦懊侬,狂燥少寐,口苦咽干、头痛、目赤目黄。胆气虚寒证表现有善畏易惊,入夜难眠,眩晕目花,关节酸痛等。在临床上,情志病但见一脏之证者鲜有之,所以,在辨证论治中抓住“心肝”为中心环节外,但对胆,这一较为特殊的脏,也不应忽视,这样才能纷杂的诸多症状中,辨明病位,更好地运用治法。论治法 调气活血养心神颜师对“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长”之说颇为赞赏。认为“气”之与病密切攸关,因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气虚、气实、气滞等均可导致疾病,气滞而致血瘀乃是郁证的病机,故平衡气之升降出入,调畅气机是治疗情志病的主要治则,逍遥散是常用之方,本方由四逆散加减而成,根据《内经》“木郁者达之”原则,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非养营血而健脾土,以柴胡疏肝解郁,归、芍和营补血养肝,茯苓、白术、炙草健脾补中,再加薄荷以增解郁之功,若气郁化火,再宗经旨:“火郁者发之”加丹皮、山栀以发散之。情志病变,罹肝传脾,也可直接罹肺为害。《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七情内伤,脾胃运化失常,酿成痰湿,如见肝胆郁热而痰气内伤、心气不足而心神浮越,颜师撷《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疏解肝胆郁热,益气养心敛神。若取化瘀法效欠佳时,改用本方常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方中有柴胡、黄苓、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铅丹、姜枣、龙骨、牡蛎、人参等12味药物组成。其中柴、苓、大黄解肝胆郁热,参枣、龙牡、铅丹益气、敛神、镇惊,桂枝、半夏、生姜化痰利湿。因铅丹有毒,且对肠胃道有刺激,常以镇逆气、除痰涎,通躁结生代赭石代之,临床上凡属肝胆郁热,痰气内扰之情志病,包括不寐、脏躁、痛证、癫狂,及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只要辨证准确,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见痰内扰,神不守舍,可用黄连温胆汤清心祛痰。礞石滚痰丸泄热涤痰,白金丸解郁化痰。如痰火较盛,心烦易怒,舌红脉数,可用除痰降火汤,此方即温加珍珠母、夜交藤、山栀、龙胆草,疗效亦佳。“血百病之胎”,是指百病与“血”有关。《医学准绳》指出:“百病由污血者多”情志病日久,必有瘀血阻滞,这也就是颜师“久病必有瘀”之观点。治法上提出活血化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活血化瘀能整气血平衡以俾阴阳之通。王清任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颜师在情志病的运用中常用疏肝化瘀或清热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加桔梗使气机上升,牛膝导血瘀下泄,,适合于一切气滞血瘀造成的痛证,尤对肝郁日久,经疏肝法无效者投之每能奏功。如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久之凝滞脑气,神明受忧而出现烦扰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彻底夜不寐可服之,并加磁朱丸吞服,且磁朱丸能通络安神,故对女性经闭者有通经之功,效果更佳。如因瘀而成癫狂者,出现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神志失常用癫狂梦醒汤,行气祛瘀醒神,也可用桃核承气汤,泄热逐痰宁心。古时有以桃花治愈癫狂的记载,因桃花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所伤,虽分五脏,但必归于心,各种情志刺激,在影响本脏的同时,都会影响心的功能。所以,养心安神之法也常用,柏子养心汤、归脾汤是代表方。两方均有枣仁、柏子仁、合欢花等养心之品以宁神定志。颜师常喜归脾汤加入黄连一味苦寒入心,屡试屡验,如因脏液枯燥而发为脏躁者,又取甘麦大枣汤、百合汤等养心液,安心神。此外情志病的调摄也很重要。颜师常谓,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痊愈虽离不开药物的作用,但怡悦心志,开怀静养的精神调摄更是康复的关键。正如叶天士所云:“用药乃片时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诚哉斯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