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英国医学杂志怎么发表

发布时间:

英国医学杂志怎么发表

《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仅次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与《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号称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以咸为首,所以盐也是"百味之首"。

有了盐之后,我们的食物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们在享受味蕾刺激的同时,也被食盐中的“钠”悄悄伤害了 健康 : “钠”元素摄入过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怎样在兼顾美味的情况下,让自己吃得更 健康 ?《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教你 健康 吃盐。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陈燊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评估在中国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在餐桌上或在烹饪过程中使用的任意一种盐)的干预措施,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SSaSS)的数据,发现 如果在中国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食盐,将能每年减少45万例心血管死亡,减少了11% [1]。

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钾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

使用低钠盐大约能降低5mmHg的收缩压和2mmHg的舒张压。 在中国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低钠盐与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关[6]。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每3名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估计, 中国大约1/7的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为高钠摄入,也就是盐吃多了 [3]。而因此减少钠的摄入十分必要。

“低钠盐”,即在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或碘化钾(KI)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

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 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健康 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因此,在营养师看来, 即使吃低钠盐,也尽量控制在6克以内。

虽然食用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是人人皆宜。

低钠盐中钠的含量减少了,为了不降低咸味,会添加钾。大多数情况下摄入钾离子是安全的,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肾功能不好的人

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当血钾超过毫摩尔/升,就会对心血管造成威胁。

2、服用“普利”及“沙坦”类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常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氯沙坦、缬沙坦等降压药,会抑制了体内的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导致钾离子排出受阻,血钾也就自然升高。

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3、服用螺内酯的人

螺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也同时是一种降压药物,它也会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

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钠盐。▲

参考资料: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3]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英国医学杂志》● 成年期体重变化与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课题组分析了成年期体重变化与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关系。2019年10月16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1988-1994和1999-2014年间的数据,共有36051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均超过40岁,测量基线体重与身高,并回忆25岁和10年前的体重。平均随访年后,共有10500人死亡。与保持正常体重的参与者比,从青年至中年开始变胖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高出22%和49%,风险比为和,而从青年至中年由胖变不胖的参与者与死亡风险不相关。从中年至老年时期由胖变不胖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脏病因素死亡的风险增加,风险比分别为和,而从中年至老年变胖的参与者与死亡风险不相关。在整个成年期均肥胖的参与者始终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从青年至中年的风险比为,从青年至老年的风险比为,从中年至老年的风险比为。最大超重与成年期死亡率之间弱相关或零相关。不同体重变化的模式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之,成年期一直肥胖、青年至中年体重增加、中年至晚年体重减轻均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若整个成年期保持正常体重,特别是青年期就防止体重增加,对于预防老年早死很重要。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极早产婴儿产后再转院预后较差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Chris Gale及其课题组研究了极早产儿在非三级医院分娩和出生后,早期转院与死亡率和严重脑损伤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研究组分析了英国国家新生儿研究数据库中2008年至2015年间的人口数据,共有17577名小于28周的极早产婴儿出生,按出生医院和出生后48小时内转院分组:向上转院组2158例,由非三级转至三级医院;非三级护理组2668例,在非三级医院出生且未转院;对照组10866例,在三级医院出生且未转院;水平转院组305例,在三级医院之间互转。对这些婴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消除一般资料的差异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向上转院组婴儿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严重脑损伤的几率显著增加,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显著降低。非三级护理组婴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严重脑损伤或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与向上转院组相比,非三级护理组的婴儿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严重脑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显著增加。水平转院组和对照组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总之,极早产婴儿在非三级医院分娩和48小时内转院与在三级医院分娩相比预后较差。研究组建议提供围产期服务,尽量使极早产婴儿在三级医院分娩,而不是产后再转院。相关论文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他汀类药物治疗的20年随访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John . Kastelein课题组,近日公布了他们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服用他汀类药物20年随访的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严重升高和过早发生心血管疾病。儿童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短期疗效良好,但关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变化的长期随访却很少。研究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共有214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他们的95名健康兄弟姐妹接受了随访。这些患者均参加过之前关于普伐他汀治疗2年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所有参与者均填写调查问卷,提供血样,并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的平均LDL水平从 mg/dL降至 mg/dL,下降了32%;37名患者达到了治疗目标,即LDL水平低于100 mg/dL。在整个随访期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平均进展为 mm,而健康兄弟姐妹为 mm。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9岁时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和0%,均显著低于其同样患病的父母。总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从儿童期开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论文信息:《细胞—代谢》● 酮症可改善多囊肾病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Thomas Weimbs课题组取得一项新进展,他们发现了酮症能够改善多囊肾病中肾囊肿的生长。2019年10月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最近的研究显示,食物摄入量的轻微减少会减慢小鼠模型中PKD的进展,但尚不清楚其影响是仅由于卡路里减少还是饮食的其他方面所致。研究人员发现该益处是由于酮症的诱导。在PKD大鼠模型中,限时进食且无热量减少,可强烈抑制受影响肾脏中的mTOR信号传导、增殖和纤维化。生酮饮食具有相似的作用,并导致肾囊性负担的消退。大鼠、小鼠和猫的PKD模型的急性禁食可导致囊肿体积迅速减少,而大鼠口服β-羟基丁酸酮则可强烈抑制PKD进程。这些结果表明,PKD中的囊细胞在代谢上缺乏弹性,可以通过饮食干预或补充BHB加以利用,这提示了治疗PKD的新途径。相关论文信息:《癌细胞》● ATRX基因突变神经母细胞瘤亚型对EZH2抑制剂敏感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Emily Bernstein研究团队发现,ATRX基因框内融合突变的神经母细胞瘤对EZH2的抑制敏感,这是通过调节神经元特征基因来实现的。相关论文于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在《癌细胞》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ATRX阅读框内融合蛋白从富含H3K9me3的染色质重新分布到活跃基因的启动子,并将REST基因鉴定为ATRX IFF目标,其激活促进了神经元分化基因的沉默。 研究人员进一步表明,由于神经生成基因的抑制,ATRX IFF细胞显示出对EZH2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研究人员证明了ATRX结构的改变不是功能丧失,并提出了EZH2抑制剂作为ATRX IFF神经母细胞瘤的潜在疗法。据介绍,ATRX基因改变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频繁发生。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ATRX的N末端大片段缺失,可产生无关键染色质相互作用域的IFF蛋白,同时保留SWI/SNF样解旋酶区域。相关论文信息:《细胞—干细胞》● 研究揭示驱动神经诱导的调控元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Nir Yosef和旧金山分校的Nadav Ahituv等研究人员合作鉴定并表征了驱动神经诱导的调控元件。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9年10月17日的《细胞—干细胞》。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的神经诱导作为范例,研究人员通过使用RNA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以及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测序测试了在早期神经分化过程中的七个时间点。研究人员发现,DNA可及性的变化先于H3K27ac,随后是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使用大规模平行报道基因分析在所有七个时间点测试2464个候选调控序列的活性,研究人员显示这些序列中的许多序列具有与各自细胞内源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变化相关的时间活跃模式。研究人员结合所有基因组和MPRA数据的优先排序方法进一步确定了驱动神经命运的关键转录因子。这些结果提供了基因和调控元件的综合资源,即这些基因和调控元件可以在分化过程中协调神经诱导并阐明时序框架。据了解,表观基因调控和谱系特异性基因表达共同作用以驱动细胞分化,但这些过程之间的时序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细胞》:Volume 179 Issue 3● 体细胞重编程研究取得新进展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军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研究团队合作,从小鼠胚胎或成年细胞诱导产生了囊胚样结构。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从单一的干细胞类型出发,到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研究人员建立了3D分化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谱系分离和自组织的方式生成囊胚样结构。EPS- blastoids在形态和细胞类型划分方面都类似于囊胚,并且在体外模拟了胚胎着床前和着床后早期发育过程中关键的形态发生事件。转移后,一些EPS囊胚进行了着床,引起子宫内膜蜕膜化,并在子宫内产生了尽管杂乱但有生命的组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EPS囊胚包含所有三个囊胚细胞类型,且它们的转录水平与正常的囊胚很类似。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可以通过细胞重编程从成年细胞中产生EPS囊胚。 EPS囊胚为研究早期胚胎发生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并为通过使用培养的细胞创造可行的合成胚胎铺平了道路。据了解,从胚胎到8细胞阶段的单个小鼠卵裂球可以产生整个囊胚。实验室培养的细胞是否保留相似的细胞全能性仍然未知。相关论文信息:《科学》● 研究发现发育中小脑初级祖区的时空扩展美国西雅图儿童研究所Kathleen J. Millen团队研究发现发育中的人类小脑初级祖区的时空扩展。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他们提出了从受孕后30天到出生后9个月的人类小脑的组织学和分子分析。人与小鼠之间的发育方式差异包括脑室和菱形唇初级祖细胞区域的时空扩展,以包括含有基底祖细胞的脑室下区域。通过小脑发育,人的菱形唇比在小鼠中持续存在更长的时间,并经历形态变化以在后小叶中形成祖细胞集合,这在其他生物体中甚至在非人类灵长类猕猴中都没有看到。人菱形唇的发育受阻与小脑后小脑蚓体发育不全和丹迪-沃克畸形有关。 这些特定物种的神经祖细胞的存在完善了我们对人类小脑发育障碍的认识。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适应性古人类基因美国华盛顿大学Evan E. Eichler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发现拷贝数变异的适应性古老基因渗入和先前未知的人类基因。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8日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分层的CNV与美拉尼西亚人的正选择特征显著相关,并为分别来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和染色体上的大量CNV的适应性渗入提供了证据。使用长读序列数据,研究人员重建了这些多态性的结构和复杂的进化历史,并表明这两种基因均编码大多数人群中不存在的正选择基因。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起源于古人类并渗入现代人类的大量CNV在当地人口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代表了尚未充分研究的大规模遗传变异的来源。据介绍,CNV比单核苷酸变异承受更大的选择压力,但尚未系统研究其在古老基因渗入和适应中的作用。相关论文信息:《科学》:Volume 366 Issue 6463● 科学家揭示海洋和陆生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Shane A. Blowes、美国丹尼森大学Sarah R. Supp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Maria Dornelas等研究人员合作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海洋和陆生群体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2019年10月18日出版的《科学》发表了这项成果。研究人员使用239个研究中的50000多个生物多样性时间序列,研究了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变化的空间变化,并发现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明显地理变化。快速的成分变化是普遍的,并且海洋生物群落超过总体趋势,而陆地生物群落落后于总体趋势。尽管在一些海洋研究中发现群体的丰富度每年平均增加和减少的趋势高达20%,但其平均富集度并没有改变。在局部范围上,广泛的成分重组通常与丰富度变化脱钩,而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最强烈且变化最大。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多样性。全球范围内下降的预测与地方范围内高度变化的趋势形成对比,表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能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cn投稿事宜:.cn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什么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自然》● 科学家揭示肝硬化细胞水平发病机制英国爱丁堡大学炎症研究中心N. C. Henderson和P. Ramachandran研究组合作发现在单细胞水平上肝硬化的纤维化生态位。相关论文2019年10月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为了获得细胞水平的直接相关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设计提供依据,他们分析了超过100,000个人类单细胞的转录组,从而得出了健康和肝硬化人类肝脏中存在的非实质细胞类型的分子定义。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与疤痕相关的TREM2+CD9+巨噬细胞亚群,该亚群在肝纤维化中扩展,从循环单核细胞分化,并且具有促纤维化作用。他们还定义了新型ACKR1+和PLVAP+内皮细胞,它们在肝硬化中扩展,在形态构造上受疤痕限制并增强白细胞的转运。新型疤痕相关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与PDGFRα+胶原生成间充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多谱系配体-受体模型揭示了包括TNFRSF12A,PDGFR和NOTCH信号传导在内的几种促纤维化途径的疤痕内活性。他们的工作在单细胞水平上剖析了未曾被预料的人体器官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并提供了发现肝硬化合理治疗目标所需的概念框架。据悉,目前尚无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疗法治疗肝硬化,肝硬化是全世界的主要杀手。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解码胎儿肝脏造血功能剑桥大学Sam Behjati、Elisa Laurenti、Sarah A. Teichmann 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Muzlifah Haniffa研究组合作解码了人类胎儿肝脏造血功能。 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9年10月9号的《自然》上。研究人员对约140,000个肝脏和74,000个皮肤以及肾脏和卵黄囊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确定了人类血液和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组成。研究者从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推断分化轨迹,并评估组织微环境对血液和免疫细胞发育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胎儿皮肤中的生理性红细胞生成以及卵黄囊中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先天性淋巴样细胞前体的存在。研究还证明了在妊娠过程中胎儿肝脏的造血成分发生了变化,其远离了主要的类红细胞,同时伴随着HSC / MPPs分化潜能的平行变化,研究人员并对此进行了功能验证。该研究揭示的胎儿肝脏造血综合图谱为研究儿科血液和免疫疾病提供了蓝图,并为HSC / MPP的治疗潜力提供了参考。研究人员表示,胎儿肝脏中的决定性造血作用支持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但其在人类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 新发现可作为黑色素瘤潜在疗法美国西雅图福瑞德·哈金森癌症中心Robert K. Bradley小组和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Omar Abdel-Wahab小组合作,发现了癌症中剪接体内非典型BAF复合物的破坏,并基于这一机制提出了对待一类肿瘤恶化的治疗方法。 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9年10月9日的《自然》上。研究人员结合泛癌剪接分析与阳性富集CRISPR筛选来优化促进肿瘤发生的拼接改变。研究团队报告说,多样的SF3B1突变集中在对BRD9的抑制上,BRD9是最近描述的非典型BA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核心组成部分,该复合体也包含GLTSCR1和GLTSCR1L57。突变体SF3B1识别BRD9内的异常的、深内含子分支点,从而诱导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衍生的毒性外显子的包被和随后BRD9 mRNA的降解。BRD9的清除引起了CTCF相关基因座上非经典BAF的减少,并促进了黑色素瘤的发生。BRD9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中一种强有力的抑制剂,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或CRISPR介导诱变在SF3B1变异细胞中纠正BRD9 的错剪接可以抑制肿瘤增长。据悉,SF3B1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RNA剪接因子,但对SF3B1突变促进恶性肿瘤的机制了解甚少。相关论文信息:● 癌症中U1剪接体RNA发生高频突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Lincoln D. Stein研究组研究显示,U1剪接体RNA在多种癌症中发生突变。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9年10月9日的《自然》。他们报告了在几种肿瘤类型中,U1 snRNA的第三个碱基处高频出现的Agt;C体细胞突变。 U1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碱基配对识别5C突变与肝细胞癌的酗酒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侵袭性IGHV基因未突变亚型相关。U1突变还可以使CLL患者独立接受不良预后。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剪接体RNA中最早的非编码驱动程序之一,揭示了癌症中异常剪接的新机制,可能代表了新的治疗靶标。他们的发现还表明,驱动程序的发现应扩展到更广泛的基因组区域。据悉,癌症是由称为驱动因子的基因组改变引起的。已知有数百种编码基因的驱动程序,但尽管进行了深入的搜索,但迄今为止仅发现了少数非编码驱动程序。最近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改变的RNA剪接在癌症中的作用。尽管仅在蛋白质编码剪接因子)中发现了导致多种转录类型的异常剪接的驱动子突变,但仍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得到了证实。相比之下,由于表征非编码癌症驱动程序的综合挑战和snRNA基因的重复性,对剪接体非编码成分,一系列小核RNA的癌症相关改变的研究很少。相关论文信息:● 非编码RNA突变可引起Shh型髓母细胞瘤近日,加拿大病童医院Michael D. Taylor研究组发现复发性非编码的U1-snRNA突变驱动Shh型母细胞瘤的隐性剪接。2019年10月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报道了约50%的Sonic hedgehog型髓母细胞瘤中U1剪接体小核RNA的高度复发性热点突变,该突变在其他髓母细胞瘤亚型中均不存在。在其他36种其他肿瘤类型的2442例癌症中,发现此U1-snRNA热点突变小于%。婴儿Shh-MB基本上不存在这种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97%的成年人和25%的青少年中。U1-snRNA突变发生在5剪接位点结合区域,并且snRNA突变型肿瘤显著破坏RNA剪接,并带有过量的5隐性剪接事件。突变的U1-snRNA介导的可变剪接使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并激活癌基因,这是治疗的新靶点,并造成了癌症中非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高度复发性和组织特异性突变。据介绍,癌症中的复发性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大多数儿童癌症中很少见。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Naveed Sattar研究小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相关论文2019年10月8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搜集了2015年12月31日前四个欧洲国家基于人口的电子基础卫生数据库,其中意大利1542672人,荷兰2225925人,西班牙5488397人,英国12695046人。对120795名确诊为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平均随访了年。在校正年龄和吸烟因素后,与匹配的对照组相比,NAFLD或NASH患者的AMI风险比为,卒中的综合风险比为。而在风险因素数据更为完整的组别中,在校正收缩压、2型糖尿病、总胆固醇水平、他汀类药物使用和高血压等因素后,NAFLD或NASH患者的AMI的风险比为,卒中的风险比为。总之,对1770万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排除心血管危险因素后,NAFLD的诊断与AMI或卒中风险无关。NAFLD患者的成人心血管风险评估很重要,但无需以特殊方式进行。相关论文信息:● 中国科学家系统评价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研究组对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这一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7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央对照试验注册中心和等知名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5月20日之前符合标准的文献。入选研究均比较了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两种以上的疗法,且至少报告以下临床结果指标之一:无进展生存、总生存、客观缓解率和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18项符合条件的试验包括4628例患者和12种治疗方法: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基于培美曲塞的化疗,培美曲塞游离化疗以及联合治疗。与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的疗效相当,奥希替尼显示出最有利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达克替尼、阿法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培美曲塞游离化疗、阿法替尼+西妥昔单抗和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联合以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在提供最佳总体生存效益方面也大致相当。但联合治疗引起的毒性更大,尤其是厄洛替尼+贝伐单抗,易导致3级以上的严重不良事件。不同的EGFR-TKIs显示出不同毒性谱。两种最常见的EGFR突变类型的亚组分析表明,在外显子19缺失的患者中,奥希替尼与最佳无进展生存相关,而在Leu858Arg突变患者中,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与最佳无进展生存相关。总之,与其他一线治疗相比,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于外显子19缺失和Leu858Arg突变的患者,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的无进展生存最优。相关论文信息:●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医学院Evangelos Evangelou研究团队系统分析和批判评价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系统搜索了228篇符合条件的文献,描述了408个预后模型的开发,38个模型的外部验证,以及20个针对COPD以外疾病预后模型的验证。408个预后模型建立于三个临床环境:239个针对门诊患者,155个针对住院患者,14个针对急诊患者。这408个预后模型中,最普遍的终点是死亡率、COPD急性加重和再次住院的风险。总体来说,最常用的预测因素是年龄、一秒用力呼气量、性别、体重指数和吸烟。在408个预后模型中,100个得到了内部验证,91个检测了校准开发模型。286个模型无法展示,只有56个模型可通过完整方程式展示。C统计模型可对311个模型进行判别。38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但其中只有12个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团队进行验证。只有7个预后模型的总体偏倚风险较低。总之,该研究对COPD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评估,发现它们的开发过程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缺陷,且外部验证率较低。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通过更新和外部验证来对现有的这些模型进行改进,并在临床实践中对它们的安全性、临床有效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评估。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投稿事宜: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深空小编带你看一轮又一轮最新新闻。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近日,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呼吁民众在 COVID-19 流行期间养成普遍戴口罩的习惯。剑桥大学医院 NHS Trust 传染病顾问 Babak Javid 解释称:行动的潜在益处,远胜于这项建议措施的任何缺点。截图过去几周,有关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报道引发了许多争议。在上周的最新版指南中,美国疾控中心终于改口,开始提倡广泛使用口罩。此前常见7有三种反对意见,即没证据戴口罩就可以避免被他人感染;民众哄抢会导致一线医护缺乏宝贵资源;可能给佩戴者带来谜之安全感,导致其它重要的卫生措施被忽略。剑桥大学研究团队指出,戴口罩有着双向的益处 ——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能够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早期研究调查了现实世界中与流感传播有关的口罩使用情况,发现口罩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倡广泛使用口罩的意义,在于限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 COVID-19 患者的传播,而不是作为健康的人们的保护措施。即便是普通的口罩,其效果也是不佩戴口罩的五倍、仅比医用口罩低 15% 。换言之,戴口罩的益处明显低于不戴口罩,且普通人还是可以将医用口罩留给急需的医护人员。推广的矛盾之处在于,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公众似乎无法理解安全地使用口罩。缺乏培训经验的人们很可能不断地触摸和调整口罩,这极易导致手指沾染污染物,且有接触眼睛的风险。对此,牛津大学初级卫生保健专家 Trish Greenhalgh 驳斥其低估了普通民众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口罩的能力,以及“口罩可能带给人虚假的安全感”的质疑。毕竟与最近发起的全民健康洗手知识的普及一样,安全使用和摘取口罩的大规模教育还是相当可行的。该文章已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原标题为《Covid-19: should the public wear face masks?》。欲要知晓更多《剑桥专家呼吁在COVID》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自然》● 科学家揭示肝硬化细胞水平发病机制英国爱丁堡大学炎症研究中心N. C. Henderson和P. Ramachandran研究组合作发现在单细胞水平上肝硬化的纤维化生态位。相关论文2019年10月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为了获得细胞水平的直接相关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设计提供依据,他们分析了超过100,000个人类单细胞的转录组,从而得出了健康和肝硬化人类肝脏中存在的非实质细胞类型的分子定义。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与疤痕相关的TREM2+CD9+巨噬细胞亚群,该亚群在肝纤维化中扩展,从循环单核细胞分化,并且具有促纤维化作用。他们还定义了新型ACKR1+和PLVAP+内皮细胞,它们在肝硬化中扩展,在形态构造上受疤痕限制并增强白细胞的转运。新型疤痕相关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与PDGFRα+胶原生成间充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多谱系配体-受体模型揭示了包括TNFRSF12A,PDGFR和NOTCH信号传导在内的几种促纤维化途径的疤痕内活性。他们的工作在单细胞水平上剖析了未曾被预料的人体器官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并提供了发现肝硬化合理治疗目标所需的概念框架。据悉,目前尚无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疗法治疗肝硬化,肝硬化是全世界的主要杀手。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解码胎儿肝脏造血功能剑桥大学Sam Behjati、Elisa Laurenti、Sarah A. Teichmann 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Muzlifah Haniffa研究组合作解码了人类胎儿肝脏造血功能。 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9年10月9号的《自然》上。研究人员对约140,000个肝脏和74,000个皮肤以及肾脏和卵黄囊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确定了人类血液和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组成。研究者从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推断分化轨迹,并评估组织微环境对血液和免疫细胞发育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胎儿皮肤中的生理性红细胞生成以及卵黄囊中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先天性淋巴样细胞前体的存在。研究还证明了在妊娠过程中胎儿肝脏的造血成分发生了变化,其远离了主要的类红细胞,同时伴随着HSC / MPPs分化潜能的平行变化,研究人员并对此进行了功能验证。该研究揭示的胎儿肝脏造血综合图谱为研究儿科血液和免疫疾病提供了蓝图,并为HSC / MPP的治疗潜力提供了参考。研究人员表示,胎儿肝脏中的决定性造血作用支持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但其在人类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 新发现可作为黑色素瘤潜在疗法美国西雅图福瑞德·哈金森癌症中心Robert K. Bradley小组和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Omar Abdel-Wahab小组合作,发现了癌症中剪接体内非典型BAF复合物的破坏,并基于这一机制提出了对待一类肿瘤恶化的治疗方法。 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9年10月9日的《自然》上。研究人员结合泛癌剪接分析与阳性富集CRISPR筛选来优化促进肿瘤发生的拼接改变。研究团队报告说,多样的SF3B1突变集中在对BRD9的抑制上,BRD9是最近描述的非典型BA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核心组成部分,该复合体也包含GLTSCR1和GLTSCR1L57。突变体SF3B1识别BRD9内的异常的、深内含子分支点,从而诱导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衍生的毒性外显子的包被和随后BRD9 mRNA的降解。BRD9的清除引起了CTCF相关基因座上非经典BAF的减少,并促进了黑色素瘤的发生。BRD9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中一种强有力的抑制剂,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或CRISPR介导诱变在SF3B1变异细胞中纠正BRD9 的错剪接可以抑制肿瘤增长。据悉,SF3B1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RNA剪接因子,但对SF3B1突变促进恶性肿瘤的机制了解甚少。相关论文信息:● 癌症中U1剪接体RNA发生高频突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Lincoln D. Stein研究组研究显示,U1剪接体RNA在多种癌症中发生突变。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9年10月9日的《自然》。他们报告了在几种肿瘤类型中,U1 snRNA的第三个碱基处高频出现的Agt;C体细胞突变。 U1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碱基配对识别5C突变与肝细胞癌的酗酒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侵袭性IGHV基因未突变亚型相关。U1突变还可以使CLL患者独立接受不良预后。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剪接体RNA中最早的非编码驱动程序之一,揭示了癌症中异常剪接的新机制,可能代表了新的治疗靶标。他们的发现还表明,驱动程序的发现应扩展到更广泛的基因组区域。据悉,癌症是由称为驱动因子的基因组改变引起的。已知有数百种编码基因的驱动程序,但尽管进行了深入的搜索,但迄今为止仅发现了少数非编码驱动程序。最近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改变的RNA剪接在癌症中的作用。尽管仅在蛋白质编码剪接因子)中发现了导致多种转录类型的异常剪接的驱动子突变,但仍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得到了证实。相比之下,由于表征非编码癌症驱动程序的综合挑战和snRNA基因的重复性,对剪接体非编码成分,一系列小核RNA的癌症相关改变的研究很少。相关论文信息:● 非编码RNA突变可引起Shh型髓母细胞瘤近日,加拿大病童医院Michael D. Taylor研究组发现复发性非编码的U1-snRNA突变驱动Shh型母细胞瘤的隐性剪接。2019年10月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报道了约50%的Sonic hedgehog型髓母细胞瘤中U1剪接体小核RNA的高度复发性热点突变,该突变在其他髓母细胞瘤亚型中均不存在。在其他36种其他肿瘤类型的2442例癌症中,发现此U1-snRNA热点突变小于%。婴儿Shh-MB基本上不存在这种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97%的成年人和25%的青少年中。U1-snRNA突变发生在5剪接位点结合区域,并且snRNA突变型肿瘤显著破坏RNA剪接,并带有过量的5隐性剪接事件。突变的U1-snRNA介导的可变剪接使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并激活癌基因,这是治疗的新靶点,并造成了癌症中非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高度复发性和组织特异性突变。据介绍,癌症中的复发性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大多数儿童癌症中很少见。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Naveed Sattar研究小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相关论文2019年10月8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搜集了2015年12月31日前四个欧洲国家基于人口的电子基础卫生数据库,其中意大利1542672人,荷兰2225925人,西班牙5488397人,英国12695046人。对120795名确诊为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平均随访了年。在校正年龄和吸烟因素后,与匹配的对照组相比,NAFLD或NASH患者的AMI风险比为,卒中的综合风险比为。而在风险因素数据更为完整的组别中,在校正收缩压、2型糖尿病、总胆固醇水平、他汀类药物使用和高血压等因素后,NAFLD或NASH患者的AMI的风险比为,卒中的风险比为。总之,对1770万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排除心血管危险因素后,NAFLD的诊断与AMI或卒中风险无关。NAFLD患者的成人心血管风险评估很重要,但无需以特殊方式进行。相关论文信息:● 中国科学家系统评价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研究组对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这一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7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央对照试验注册中心和等知名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5月20日之前符合标准的文献。入选研究均比较了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两种以上的疗法,且至少报告以下临床结果指标之一:无进展生存、总生存、客观缓解率和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18项符合条件的试验包括4628例患者和12种治疗方法: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基于培美曲塞的化疗,培美曲塞游离化疗以及联合治疗。与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的疗效相当,奥希替尼显示出最有利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达克替尼、阿法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培美曲塞游离化疗、阿法替尼+西妥昔单抗和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联合以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在提供最佳总体生存效益方面也大致相当。但联合治疗引起的毒性更大,尤其是厄洛替尼+贝伐单抗,易导致3级以上的严重不良事件。不同的EGFR-TKIs显示出不同毒性谱。两种最常见的EGFR突变类型的亚组分析表明,在外显子19缺失的患者中,奥希替尼与最佳无进展生存相关,而在Leu858Arg突变患者中,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与最佳无进展生存相关。总之,与其他一线治疗相比,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于外显子19缺失和Leu858Arg突变的患者,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化疗的无进展生存最优。相关论文信息:●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医学院Evangelos Evangelou研究团队系统分析和批判评价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系统搜索了228篇符合条件的文献,描述了408个预后模型的开发,38个模型的外部验证,以及20个针对COPD以外疾病预后模型的验证。408个预后模型建立于三个临床环境:239个针对门诊患者,155个针对住院患者,14个针对急诊患者。这408个预后模型中,最普遍的终点是死亡率、COPD急性加重和再次住院的风险。总体来说,最常用的预测因素是年龄、一秒用力呼气量、性别、体重指数和吸烟。在408个预后模型中,100个得到了内部验证,91个检测了校准开发模型。286个模型无法展示,只有56个模型可通过完整方程式展示。C统计模型可对311个模型进行判别。38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但其中只有12个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团队进行验证。只有7个预后模型的总体偏倚风险较低。总之,该研究对COPD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评估,发现它们的开发过程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缺陷,且外部验证率较低。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通过更新和外部验证来对现有的这些模型进行改进,并在临床实践中对它们的安全性、临床有效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评估。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投稿事宜: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以咸为首,所以盐也是"百味之首"。

有了盐之后,我们的食物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们在享受味蕾刺激的同时,也被食盐中的“钠”悄悄伤害了 健康 : “钠”元素摄入过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怎样在兼顾美味的情况下,让自己吃得更 健康 ?《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教你 健康 吃盐。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陈燊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评估在中国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在餐桌上或在烹饪过程中使用的任意一种盐)的干预措施,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SSaSS)的数据,发现 如果在中国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食盐,将能每年减少45万例心血管死亡,减少了11% [1]。

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钾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

使用低钠盐大约能降低5mmHg的收缩压和2mmHg的舒张压。 在中国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低钠盐与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关[6]。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每3名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估计, 中国大约1/7的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为高钠摄入,也就是盐吃多了 [3]。而因此减少钠的摄入十分必要。

“低钠盐”,即在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或碘化钾(KI)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

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 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健康 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因此,在营养师看来, 即使吃低钠盐,也尽量控制在6克以内。

虽然食用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是人人皆宜。

低钠盐中钠的含量减少了,为了不降低咸味,会添加钾。大多数情况下摄入钾离子是安全的,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肾功能不好的人

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当血钾超过毫摩尔/升,就会对心血管造成威胁。

2、服用“普利”及“沙坦”类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常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氯沙坦、缬沙坦等降压药,会抑制了体内的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导致钾离子排出受阻,血钾也就自然升高。

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3、服用螺内酯的人

螺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也同时是一种降压药物,它也会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

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钠盐。▲

参考资料: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3]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怎么发表

作者\ 编辑部 Reese

每天少吃一餐,会怎么样吗?其实真的不会怎么样,反而有助于延年益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12月26日发表文章,内容表示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对人体有诸多好处,包含有助于减肥、预防心脏病、治疗糖尿病等等,禁食的人会更长寿。

不过,该研究者也声称现阶段需要更多研究,断食并不适合所有人(肠胃不适、准备怀孕、怀孕或哺乳期间的女生、糖尿病、低血压、内分泌失调、厌食症、暴食症患者,不建议间歇性断食),建议想要尝试的民众,从一天禁食18小时开始,依身体状况逐渐累加至一周断食两天。

浅谈人类的饮食习惯:从有一餐没一餐到两餐制、三餐制

那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营养观念:一天三餐、少量多餐,不就跟最新研究相违背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简单来说,古时候的土人整天在外狩猎,并没有一天早中晚三餐的习惯,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很快就会饿死,他们采取「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的概念,反而拥有一身精壮的肌肉,让他们每天有足够的精神与体力狩猎、务农、捕鱼。

放眼古今中外,无论东方西方的历史,人类「两餐制」的饮食脉络已经承袭千万年之久。以中国来说,一直到了明朝,江南地区的富庶人家才开始有三餐制的习惯。当然,现代人的生活形态和饮食需求与过去完全不同,现代人采用间歇性断食,一是为了减肥(人生大志,没有比减肥更不想达成的事,对吧),二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有更长的时间修复,例如:有重训的人想要快速的增肌减脂、有三高风险的人想要改变饮食型态,让自己活久一点。

推荐阅读:昔日婴儿肥现今「巴掌腰」陈乔恩4招不忌口瘦身大公开

间歇性断食的优点vs缺点

毕业于奥克兰大学营养学系的健身Youtuber 「Peeta葛格」指出,间歇性断食就是让人体习惯长时间不摄取食物,来增加身体燃烧脂肪的时间。其优点是能够减少发炎、细胞修复、抗氧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并且降低胰岛素,借此让身体更有效运用脂肪来当主要能量来源。

缺点则是执行上有难度,断食初期肚子有时候会饿,但是要搞懂到底是真的饿还是只是嘴馋;初期也可能因为不习惯,感到比较没力气;还有就是遇到亲朋好友聚餐的时候,美味当前,很难克制自己不吃个一两三口啊!

6/18断食法:适合想轻松入门的你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建议从断食18小时开始试试看,6/18断食法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意思是一天两餐相隔六小时进食。例如,中午12点吃第一餐,下午6点吃第二餐,基本上就是早餐晚点吃,晚餐早点吃,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执行,多吃大面积的原型食物,其实很有饱足感。

禁食时段可以吃什么?

基本上没热量的都可以,例如喝水、黑咖啡不加糖奶、无糖的茶饮,豆浆、牛奶不行,至于零卡饮料或是有代糖的食品,需注意有些人吃了身体会起胰岛素反应。

推荐阅读:妈妈最爱的「气炸锅」无油烹饪更健康?加热后验出超量致癌物质

间歇性断食要执行多久?身体不舒服怎么办?

不一定,但是持续越久越有效,每天间歇性断食会比一星期只有两天间歇式断食更有效。根据Peeta葛格的说法,通常采用间歇性断食不会导致身体不适,如果不舒服,80%都是因为血钠过低,可以含一点点盐巴在嘴里,一般来说马上就会改善了,但若还是很不舒服,就去吃东西。

当然,吃什么、吃多少也很重要,不能只吃零食或炸物这种没有营养的食品。如果你从来没有尝试过,或是身体有其他疾病问题的话,事先一定要咨询专业营养师、医师或专家,看看哪一种入门方式和菜单最适合自己罗!

至少需要两周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2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我个人觉得新英格兰杂志不好发,我觉得难度比较大

一般来说需要你在手机上下载翻译软件这样可以让你省下很多力气,在软件辅助帮助下,完成阅读或者请求医科大学外语系人员帮助解读这样也可以省下很多力气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综合数据分析显示,每天喝几杯咖啡可能会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六大原因。据估计,近四分之三的病例发生在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病例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急剧上升。因此,前列腺癌的预防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咖啡是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由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持续上升,即使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很小,也可能对公共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咖啡中的成分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潜在影响癌症的发展,例如可以降低患肝癌、肠癌和乳腺癌的相对风险,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咖啡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

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研究人员搜索了截至2020年9月发表的相关队列研究的数据库,汇总了前列腺癌风险与咖啡摄入量的相关性数据。被纳入的研究在北美、欧洲和日本进行,包括超过100万的男性(1081,586位),其中57,732人患有前列腺癌。研究中,最高摄入水平为每天2至9杯或以上;最低水平从每天不喝到每天少于2杯。

结果显示:与咖啡摄入量最低的人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9%;每天多喝一杯咖啡,患病风险就会降低1%。进一步细化对局部和晚期前列腺癌的分析表明,与最低摄入量相比,最高摄入量的患者局部前列腺癌风险降低7%,晚期前列腺癌和致命性前列腺癌风险分别降低12%-16%。

图:咖啡摄入量与前列腺癌风险的量效关系

研究人员称,由于纳入队列研究的观察性设计,原始研究中未测量或未控制的因素可能会使汇总风险估计值产生偏差。喝咖啡的量也可能被错误分类,在不同的研究中,咖啡的类型和煮咖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纳入的研究设计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解释研究结果时要谨慎。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强调,该发现还是具有合理的生物学解释:咖啡能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浆胰岛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浓度,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还能影响性激素水平,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进展。

该研究表明,多喝咖啡可能会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但对于咖啡中潜在的作用机制和活性成分的探索仍需进一步研究。如果这种联系被进一步证明是因果关系,男性可能会被鼓励增加咖啡摄入量,以潜在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仅次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与《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号称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