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痰饮病论文金匮

发布时间:

痰饮病论文金匮

凡是弦脉,代表里水很盛,十枣汤是治疗悬饮的主方。临床上看到的十枣汤证大部分都是肺里面有积水,病人主要症状就是咳不得卧,咳了半天又吐了很多涎沫出来,当我们看到病人吐沫时,就知道病人肺里有水饮,此时吐的延沫是白色的,而目坐在椅上不能平躺下去。当脾脏里面有积水时也会吐白津出来,但病人是可以平躺的。十枣汤这个药很峻,一剂即愈,一般病人是不会需要用到第二包药的。 中医最难的是:很多症状很雷同,没有见到病人时辨证会有误差,因为病人陈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所以最好要临症,面对面看。 咳很多年了,是久病人虚,脉弱,脉症合可治,而脉实、大、数,脉症不合是死症,因为阳浮上来了,阳要潜入阴,阴阳分隔就是死症。虚者头晕严重,是因为本来就有支饮在胸中,也就是说, 任何人久咳有头昏眩的,即代表有支饮 ,处方视支饮具体在哪里。 此篇饮病分得很细,支饮、悬饮、留饮等等,为什么要分这么细?因为如果身上有积,不仅指“诸积大法”中的肿瘤肿块,当有一点点水积累在里面还没有作乱时就把它治好,以后当然不会有大问题。有时太阳温病喝葛根汤,汗发出来却又下利了,就是饮被排出了。健康的人是细嚼慢咽吃东西,慢慢喝水,吃太快喝太快都容易留饮在身上,主要在胸肋一带。 小青龙汤主症很多,专治表寒里又寒的喘咳,即有表症又兼有里症,光是“ 咳逆倚息,不得卧 ”,有时是十枣汤证。 因为有里寒,再遇到表受寒,就是节气变冷,于是开始喘息,就是小青龙汤证。如果是气候变了,心脏就开始痛,这是薏苡附子散证。还有的人,平常都不咳嗽,只有早上起来咳,因为清晨最冷,大部分也是小青龙汤证。 病人本虚,比如痨症,得到小青龙汤证,结果汗发太过,病人出现唾液太多,嘴巴干燥,“ 寸脉沉,尺脉微 ”,寸脉应该是浮脉,很沉就代表胸阳很少了,里面肺的阴津虚了。尺脉微代表肾的阴津虚掉了,所以就是身体的上焦、下焦的阴都虚掉。手足冰冷,“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 ”。 为什么会这样? 大小青龙汤都是汗剂,发汗发的是肠胃的津液,强壮的人病邪发汗出去后,好的津液自己会回到身体里,甘枣同时补充津液。本虚的人汗发后好的津液回不来,肠胃津液不够,里虚掉,肠胃是血的源头,尺脉就变小了,手脚冰冷,代表心脏力量不够。心脏搏动磨擦产生热,中医将之定义为“火”,当“火”不够时,手脚就冰冷。气(宗气)在丹田,小肠的地方,津液为阴,当阴发掉后,阳就没有办法固守在小肠,下焦的阳就会往上冲到胸口咽喉。小肠管脚的循环,心脏管手的循环,故阳能透到四肢末梢,当阴(津液)不足时,阳无所依便往上冲,也就无法照顾到手脚的循环,手脚就出现麻木的现象。 这个时候“ 其面翕热如醉状”, 当肾阳往上冲,到了胃的时候,热气相投,会让胃的热跟着往上跑,所以脸上会红红的跟喝醉酒一样,实际上是整个胃气跑到脸上来了。如果脸是黑色的就是没有胃气了,脸红代表胃气浮上来,两种气色都不好。如果是冬天看到病人脸红红的,就不好,因为冬天是主寒、主肾,这个人脸会红,代表肾虚掉了,冬天应该是收藏的季节,现在面色红表示肾阳无法潜在肾中,就是肾脏有问题,此时病人是很危险的。 阳冲到脸上,阳会回头,阳若不回头人就走掉了,阳回头会往下跑,“ 下流阴股 ”,顺着冲脉上来然后再寻原路下去。阴液不够,“ 小便难 ”,“ 时复冒者 ”,病人会陈述一个特殊的症状:老是感觉额头上有个东西罩着,好像总有一顶帽子盖在头上,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这个处方适用于:人的阴津虚掉,阳就会往上行,阴虚则阳亢,这是阴阳律。 五味子 酸收降冲逆止咳,让模膈膜下降, 桂枝 行阳,让阳回头, 茯苓 让三焦油网充满油从而能利水, 炙甘草 补足津液。 《神农本草》里讲茯苓利尿,茯苓色白入肺,还能增润津液,口渴时常用茯苓,真正的茯苓切一片对着光看可见里面的茎纹,这里用茯苓还因为“ 气从小腹上冲 ”,脐下动悸靠茯苓,因为有水。 如果“ 冲气即低 ”,就是吃了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冲气被降下去了,代表津液回来了,阳气足了,桂枝就不用了,“ 却反更咳 ”,咳得更厉害了,加上胸口感觉很胀满,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来治咳。 肺里有咳时胸满,是胸腔里有寒症,因为病人本虚,寒还没有去,这就是伏饮了,平常没有感觉到,只是可能感觉肺里面的痰稍微多一点点,然而日久它会成伏饮,慢慢加重,但还没有严重到发病。现在病人得到小青龙汤证,结果这小青龙汤一发汗,引起冲气上逆,然后用苓桂五味甘草汤把冲气往下降,原来的支饮(常停留在脏腑之间)却被之前的冲气带出来,已经集中在肺里面,结果咳又回来了,这个咳回来了是原来有支饮停在里面造成的,故加干姜细辛,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 本来就是利尿剂,也能够把肺里面的寒水排出来,止咳去水。 干姜 温中,色白亦入肺。胸阳过亢(胸满)时去桂枝。“ 咳满即止 ”,如果吃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都没了,但是又发冲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 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 服之当遂渴 ”,热药吃下去,本来不渴变渴了,代表身体恢复了,“ 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现在却不渴,还是有支饮在里面,这饮停在肋骨和肋膜中间的地方,冲上来,会有恶心的现象,加半夏。小柴胡汤里之所以加半夏,主要原因是胸胁苦满,胸胁会苦满是因为里面有水停留此处,淋巴腺体较易有停水,这些都是本来就有支饮的病人才会有这么复杂的现象出现。 在横隔膜里面有停水,还有在肋骨与胸膜之间的地方有停水,这些统称为支饮。支饮比伏饮停得更深,所以更不容易去掉,当里面的伏饮被去掉以后,支饮才跑出来,会这样的原因是被干姜细辛拉出来的,干姜细辛是温药,能够去寒饮。“ 水去呕止 ”,当病人将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吃完后,不咳也不呕了,结果身体肿起来,加杏仁。因为本虚之人,肺的津液还不够结果加了半夏,把肺里的津液再排掉,肺就会变得很干燥,这种状况就要加杏仁来润肺,杏仁色白入肺又辛香,可以把肺的津液补足。看这个症状“ 形肿 ”有水,似乎应该用汗剂发表水去肿,为什么不用麻黄?“ 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 ”,因为病人本来手脚就时常麻木,就是本来就有里虚,肺里津液已经不多了,如果误开麻黄病人“ 必厥 ”,会昏厥。如果没有杏仁,任何色白入肺的都可以用,比如水梨、麦门冬,当然最好用杏仁。为什么会昏倒或昏迷?因为“ 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再把阳发出来血会更虚,所以这一条辨告诉我们: 贫血(血虚)的人不可以用发表的药,不可以用麻黄 。我们会用到这些汤剂就是遇到有本虚的病人。 如果用大青龙汤证或是小青龙汤证来治疗咳嗽时,一剂将它去掉后病人的气就上来,就要想到这篇痰饮咳嗽篇,这是张仲景替后学者考量到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临床上,如果冲气降完了病人还咳,就直接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你不需要先试试看只放姜辛行不行,再决定要不要给他半夏,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加入半夏就可以了。如果这个人身体看来有点浮的,这是肺的津液干掉了,因为是血虚的关系,并不是真正的水,肺气不足时,用杏仁就能够滋润病人的肺气。 中医的观念:血分阴阳,任何东西都有阴阳。血里的阴是西医讲的血球、血小板之类的,血里的阳是水,所以血管里面一定有水,一定需要水,麻黄本身不伤血,而是把血管里的水发掉了。故麻黄常跟杏仁并用,杏仁入肺,可以补足血管里的水。 如果是“ 面热如醉 ”,就是脸色看起来红红的,“ 此为胃热上冲薰其面 ”,这个时候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仁汤再加一点大黄,因为胃里面有宿食堵到,只要把它清利出来就好了。所以说有时候小青龙汤下去或麻杏甘石汤下去,怎么没好?你不要怀疑小青龙汤,不要怀疑大青龙汤,更不要怀疑麻杏甘石汤不对症,是病家本身就有饮病,结果被你用药导引出来,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所谓“ 先渴后呕 ”就是,刚开始病人感到口渴,结果水一喝下去又通通吐掉,“ 为水停心下 ”,代表有水隔在中焦,“ 此属饮家 ”,用小半夏加茯苓就可以了。口渴喝水是正常,但喝下去又吐掉,代表有饮停在里面,这些都是协助我们来辨症里面有没有饮。当发现身体里面有多余的水停在内脏之间、组织之间或胸肋处等,要赶快把它去掉,因为水是疾病最好的生存环境,癌细胞、病毒、细菌都需要水才能生存,所以要及时把饮排掉。 中焦有水囤积,要靠小半夏汤来去水,就是半夏跟生姜。如果是肠胃里面有停水没有被去掉,会使得三焦油网里的油不够,于是加茯苓让三焦的油増加,如此停水就能够更快速地从小便利出来。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淫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详见百科词条:痰饮病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金匮要略痰饮病论文

文/吴喜华 微刊:中医整体观念 《内经》无“痰饮”病名,《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分为广义和狭义,其广义为,痰饮(水饮聚于胃肠),悬饮(水饮流注于肋下),溢饮(水饮助于肌表),支饮(水饮流于胸膈),狭义即为四饮中之“痰饮”,另外又有,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饮形成由于 阳虚阴盛,寒湿浸渍,饮食无法,伤及脾阳,久病脾肾阳虚 ,人体水液的吸收,运输,排泄,要肺的通调,脾的建运,肾的蒸腾气化,水精四布,下输膀胱,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谢,化为津微则濡养清窍五脏六腑,变为浊液汗液,尿液排出体外,如肺为之涩滞,脾之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谷为之不运输布则为浊液,聚为水饮,停于人体间隙低洼之处,遇热 煎熬则为痰。 饮为阴邪,遇寒则凝, 的 温则行 ,故治疗以《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温阳化饮为原则,振奋阳气如真武汤,或肾气丸,开发腠理药用辛温发汗麻黄,细辛,生姜,通调水道用淡渗利湿,五苓散, 水饮在上导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 在肌肤四肢 ,小青龙汤发之,有热烦躁用大青龙。胃苓汤,五皮饮。 在肺者, 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在中焦者,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善用生姜,干姜,桂枝,茯苓,白术, 干草 )。 在下焦者, 真武汤,通阳化气利水。

[1]王雪华,曲苗,庄颖梅,梁伟.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40-141.[2]王雪华,祖丹,桑希生,徐峰. 论《金匮要略》历节病[J]. 中医药学报,2004,04:33-35.[3]王雪华.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J]. 河南中医,2006,02:10-13.[4]王雪华,祖丹,桑希生.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07:15-17.[5]王雪华,南睿,张喆,陈春艳,鞠海洋,罗正凯. 扶正祛邪法治疗虚劳病证验案二则[J]. 中医药学报,2013,02:78-80.[6]王雪华,桑希生,王俊志,曲苗. 疑难病证辨治验案二则[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5:646-647.[7]王雪华,姜德友,南睿. “种子必先调经”验案三则[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711-713+721.[8]王雪华,赵玉莹,京叶,于海亮,王秀珍. 癌症术后病人的中医药调治心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36-38.[9]王雪华. 浅述脾为病湿的渊薮——学习《金匮要略》一得[J]. 中医药学报,1983,03:14-17.[10]王雪华,谢彦. 论《金匮要略》中的鉴别诊断[J]. 中医药学报,1985,05:55-56+49.

金匮痰饮病的论文摘要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角度来理解 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 “温药”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和之”的角度来理解 《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取其平和、调和之意。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即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和”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治疗目的。 从具体治法选方角度来理解 温阳化饮法 对于脾肾阳虚者,当分轻重,轻者选用泽泻汤以利水补脾;重者选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下焦饮逆者,当选五苓散以化气利水;饮积胃脘者,当选小半夏汤以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当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导引下行;肾气虚,气化不行者,当选肾气丸以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表里双解法 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选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当选大青龙汤以发汗清热除饮。 疏导肠胃法 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当选己椒苈黄丸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支饮腹满者,当选厚朴大黄汤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泻水逐饮法 对于支饮不得息者,当选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当选甘遂半夏汤以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者,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皆可选十枣汤以攻下逐饮,祛饮止咳。 扶正祛饮法 对于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当选木防己汤以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当选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从这五种具体治法的选方用药看,大多选用“温药”以组成“温方”祛除饮邪,其治疗效果肯定,经受了 历史 的检验。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淫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详见百科词条:痰饮病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关于金匮要略痰饮病的论文

文/吴喜华 微刊:中医整体观念 《内经》无“痰饮”病名,《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分为广义和狭义,其广义为,痰饮(水饮聚于胃肠),悬饮(水饮流注于肋下),溢饮(水饮助于肌表),支饮(水饮流于胸膈),狭义即为四饮中之“痰饮”,另外又有,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饮形成由于 阳虚阴盛,寒湿浸渍,饮食无法,伤及脾阳,久病脾肾阳虚 ,人体水液的吸收,运输,排泄,要肺的通调,脾的建运,肾的蒸腾气化,水精四布,下输膀胱,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谢,化为津微则濡养清窍五脏六腑,变为浊液汗液,尿液排出体外,如肺为之涩滞,脾之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谷为之不运输布则为浊液,聚为水饮,停于人体间隙低洼之处,遇热 煎熬则为痰。 饮为阴邪,遇寒则凝, 的 温则行 ,故治疗以《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温阳化饮为原则,振奋阳气如真武汤,或肾气丸,开发腠理药用辛温发汗麻黄,细辛,生姜,通调水道用淡渗利湿,五苓散, 水饮在上导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 在肌肤四肢 ,小青龙汤发之,有热烦躁用大青龙。胃苓汤,五皮饮。 在肺者, 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在中焦者,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善用生姜,干姜,桂枝,茯苓,白术, 干草 )。 在下焦者, 真武汤,通阳化气利水。

[1]王雪华,曲苗,庄颖梅,梁伟.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40-141.[2]王雪华,祖丹,桑希生,徐峰. 论《金匮要略》历节病[J]. 中医药学报,2004,04:33-35.[3]王雪华.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J]. 河南中医,2006,02:10-13.[4]王雪华,祖丹,桑希生.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07:15-17.[5]王雪华,南睿,张喆,陈春艳,鞠海洋,罗正凯. 扶正祛邪法治疗虚劳病证验案二则[J]. 中医药学报,2013,02:78-80.[6]王雪华,桑希生,王俊志,曲苗. 疑难病证辨治验案二则[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5:646-647.[7]王雪华,姜德友,南睿. “种子必先调经”验案三则[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711-713+721.[8]王雪华,赵玉莹,京叶,于海亮,王秀珍. 癌症术后病人的中医药调治心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36-38.[9]王雪华. 浅述脾为病湿的渊薮——学习《金匮要略》一得[J]. 中医药学报,1983,03:14-17.[10]王雪华,谢彦. 论《金匮要略》中的鉴别诊断[J]. 中医药学报,1985,05:55-56+49.

金贵要略痰饮病论文

文/吴喜华 微刊:中医整体观念 《内经》无“痰饮”病名,《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分为广义和狭义,其广义为,痰饮(水饮聚于胃肠),悬饮(水饮流注于肋下),溢饮(水饮助于肌表),支饮(水饮流于胸膈),狭义即为四饮中之“痰饮”,另外又有,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饮形成由于 阳虚阴盛,寒湿浸渍,饮食无法,伤及脾阳,久病脾肾阳虚 ,人体水液的吸收,运输,排泄,要肺的通调,脾的建运,肾的蒸腾气化,水精四布,下输膀胱,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谢,化为津微则濡养清窍五脏六腑,变为浊液汗液,尿液排出体外,如肺为之涩滞,脾之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谷为之不运输布则为浊液,聚为水饮,停于人体间隙低洼之处,遇热 煎熬则为痰。 饮为阴邪,遇寒则凝, 的 温则行 ,故治疗以《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温阳化饮为原则,振奋阳气如真武汤,或肾气丸,开发腠理药用辛温发汗麻黄,细辛,生姜,通调水道用淡渗利湿,五苓散, 水饮在上导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 在肌肤四肢 ,小青龙汤发之,有热烦躁用大青龙。胃苓汤,五皮饮。 在肺者, 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在中焦者,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善用生姜,干姜,桂枝,茯苓,白术, 干草 )。 在下焦者, 真武汤,通阳化气利水。

[1]王雪华,曲苗,庄颖梅,梁伟.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40-141.[2]王雪华,祖丹,桑希生,徐峰. 论《金匮要略》历节病[J]. 中医药学报,2004,04:33-35.[3]王雪华.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J]. 河南中医,2006,02:10-13.[4]王雪华,祖丹,桑希生.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07:15-17.[5]王雪华,南睿,张喆,陈春艳,鞠海洋,罗正凯. 扶正祛邪法治疗虚劳病证验案二则[J]. 中医药学报,2013,02:78-80.[6]王雪华,桑希生,王俊志,曲苗. 疑难病证辨治验案二则[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5:646-647.[7]王雪华,姜德友,南睿. “种子必先调经”验案三则[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711-713+721.[8]王雪华,赵玉莹,京叶,于海亮,王秀珍. 癌症术后病人的中医药调治心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36-38.[9]王雪华. 浅述脾为病湿的渊薮——学习《金匮要略》一得[J]. 中医药学报,1983,03:14-17.[10]王雪华,谢彦. 论《金匮要略》中的鉴别诊断[J]. 中医药学报,1985,05:55-56+4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