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抗凝指南中华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抗凝指南中华医学杂志

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

抗凝血材料的应用等离子体沉积聚合物膜 应用于 医学抗凝血材料的 研究关键词 等离子体沉积 聚合物膜 抗凝血材料Investigation of Polymeric Membranes Applied to Blood Anticoagulant MaterialsLiu Zhi-jing(Associate Professor,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nd Applied Physic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Key wods plasma deposition, polymeric membranes, blood anticoagulant materials本文介绍了接触血液的聚合物的医学应用和血液相容性材料的定义,讨论了等离子体沉积聚合物膜的特性和应用,特别是在抗凝血材料方面的应用.一、引 言等离子体的一些加工方法如沉积、聚合、溅射、离子注入和清洗消毒等都是实用的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薄膜和材料加工等部门.等离子体化学蒸气沉积方法和聚合方法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修饰和涂覆,以改善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金属、陶瓷、碳素等无机材料,而且也适用于有机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广泛应用于医学,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它会引起血凝结、炎症和过敏反应.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材料的性能(如血液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从而克服这些弊端,仍是基础研究和材料制备的关键问题.在制造心脏瓣膜、体外血液循环器件,人工血管和其他接触血液的医疗器件方面都迫切需要抗凝血材料.抗凝血材料的研究被认为是生物材料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提高我国生物材料科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加大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介绍了接触血液的聚合物应用、血容性聚合物的定义、聚合物膜的特性和应用,以及抗凝血材料的性能.二、等离子体沉积聚合物膜的特性自50年代以来,聚合物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接触血液的聚合物器件有:体外血液循环器件、导液管、输血的血袋和导管,肾透析器件,血浆去除与血浆解毒器件,心脏瓣膜和血管接枝等.这些器件的应用每年以10%~20%的速率增加.在短期使用的器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聚氯乙烯(PVC),其次是硅橡胶和聚乙烯.在透析器件中,纤维素及其转化物、聚酰胺、聚丙烯、聚丙烯腈、聚酯等都是基本的薄膜材料和纤维管材料.商用血管接枝、心脏瓣膜基本上以聚酯主要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Dacron)和聚四氟乙烯(Teflon)为基本材料.90年代初,聚乙烯氨酯离聚物(聚氨酯)和生物聚合物材料发展起来.1980~1990年,聚合物的主要改进是使用了医用等级的聚合物,它们不释放有毒成分和致癌物质,其降解产物也是无毒的、不致癌的,而且在生命体中不积累.透析器件中的薄膜和纤维管的渗透性和力学强度以及脉管接枝的力学强度和孔隙特性都有了改进.虽然聚合物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有不满意之处.首先,有些聚合物的力学塑性(柔韧性)劣于自然生成的血管壁.从而引起湍流,降低透析性、血小板活性和聚集性〔2,3〕.其次,有些聚合物会释放一些辅助剂、稳定剂和塑料微粒,从而引起血液损害.第三,有的聚合物的降解产物引起血凝结,激起免疫反应、细胞反应等.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医学实践中一方面使用长期抗凝结辅助治疗药剂,如香豆素(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另一方面致力于不引起血凝和免疫反应的新材料研究.使用等离子体沉积、聚合技术得到的聚合物膜材料具有特殊的优势.这类薄膜能在复杂几何形状的材料甚至纤维隙缝中均匀沉积形成,能够与金属、玻璃、陶瓷、半导体等几乎所有的衬底材料结合,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高效的交链性,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合成〔4-6〕.这类聚合物可作为隔离膜和保护膜,它能有效地隔离对生物体有害成分.随着微电子工业迅速发展,等离子体加工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聚合物膜的制备和检测也变得较为完备.使用红外辐射、核磁共振(NMR)和电子光谱化学分析等手段可进一步测定这类薄膜的性质.由于等离子体本身具有杀菌消毒性能,从而使医用设备的成本降低.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有两点:(1) 该材料必须能够成功地执行预期的功能,(2) 该材料不会产生副作用.由此要求生物材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能、机械性能、渗透性、降解能力、强度和柔韧性等必须与预期功能相一致.医用材料必须经过可靠细微的检测并确定严格制作标准.三、抗凝血材料的性能对植入生命体内的材料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它能与血液相容而不会引起血凝结、毒性和免疫反应,这样的材料称为血容性材料.理想的血容性聚合物材料应当没有如下特征:(1) 聚合物释放一些成分或它的降解产物进入血液,引起血凝结、炎症、致癌和毒性反应;(2) 聚合物缺乏机械柔韧性,从而引起血流中的湍动,结果会出现血小板活性和炎症反应以及血栓塞;(3) 聚合物会引发炎症反应和滞后感染.由此看到,血容性是聚合物性质的多参量函数.在这个意义上,理想的血容性聚合物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只有部分满足血容性要求的聚合物能够得到.例如,聚合物的释放成分和降解产物无毒性可以通过使用医用级别的聚合物而达到.血凝结的主要途径同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纤维原蛋白等有关〔7,8〕.人造材料的抗凝血性能主要是指:(1) 对血液的亲和性;(2) 抑制血小板的附着和聚集;(3) 发生生物融合反应;(4) 形成模拟生物组织表面〔9〕.血液组分大部分为水,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亲水性.等离子体沉积膜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中,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形成聚合物膜,其亲水性基因(如—OH、—COOH等)往往暴露在外,使得薄膜表现出良好的亲水性.这一性质为膜所固有,不受血液浓度和粘度变化的影响.在正常血管中,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呈现动态平衡,因此一般不会形成血栓.如果聚集大于释放,便形成血栓.当使用等离子体沉积聚合物膜时,血液流经此膜表面,层流加快,涡流较少发生,很少观察到停滞点流.出现血栓的机会比未经等离子处理的材料大大减少.在试验犬的大静脉环的植入测试表明,它引起的排异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所降低.聚合物膜的血液相容性包含对生命体不产生毒性作用.例如对血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不会增大血小板的消耗量和引发血小板短寿命衰亡等.利用狒狒的无脉支路系统来做实验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狒狒无脉支路模型就是一丛近乎平行行进的小口径血管.实验中将一段聚四氟乙烯制备的人造血管植入两条靠近的血管之间,形成一个U字形人造血管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可以测得标记过的血小板在天然血管和人造血管中分别表现的衰亡速率.结果表明,植入的人造血管对狒狒体内正常血小板的衰亡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材料表面血小板消耗的速率与血液流速及血小板总量无关,仅与人造血管长度有线性关系.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实验都得到相似的结果.四、抗凝血材料人造生物材料不应当激活凝血过程,接触血液的材料表面应能抑制凝血过程,阻止凝血素的形成.因此,一种适合的抗凝血材料应当是抑制凝血反应的催化剂.1970~1990年的20年间,不同种类的抗凝血药片被研制和广泛使用.有一种抗凝血药片能释放一种Prostacyclin(PGI2)物质,它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于是控制了凝血过程.但是,它既昂贵又不稳定.它在生物条件下,水解后寿命只有1 min,因此这种生物材料没有实际的用处.另一种抗凝血材料可通过将抗凝血药片成分吡啶酮(dippridamole)加入接触血液的聚合物表面而制备.例如,可在纤维、纤维素二醋酸酯、尼龙、对苯二甲酸共聚物中加入吡啶〔10〕.对狗作材料植入实验时,证明了这种材料的有效抗凝血性能.将具有强阴离子特性的抗凝血剂以离子键结合到多阳离子的聚合物表面上而制备抗凝血材料〔11〕.多阳离子聚合物可以由苯乙烯和它的转化物、纤维素、硅橡胶、环氧树酯、聚氨酯或丙烯腈和丙烯酸酯的转化物制备.生物材料释放以离子键结合的抗凝血素进入血流,靠近表面的抗凝血剂浓度足够高,在几天内都可阻止凝血素形成.然后凝血剂浓度减小.因此,这样的材料只适合短期使用.聚合物凝胶也可以制备抗凝血材料.俘获在凝胶中的抗凝血剂的离子涂层可以阻止血凝形成〔12,13〕.将尿狗酸酶和一种激酶(stroptokinase)喷涂于聚氯乙烯和硅橡胶表面可大大改善材料血液相容性质.但是,固定酶的解离也会在血液表面发生,从而阻碍了这种材料的长期使用.抗凝血剂与聚合物表面的共价结合可以制备抗凝血材料,例如由聚乙烯醇得到的水凝胶与通过乙缩醛固定的抗凝血剂相结合〔14〕、抗凝血剂与琼酯糖结合〔15〕等.普遍使用的方式是将聚合物通过化学活化或辐射化学活化后再与抗凝血剂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将异氰酸基固定到聚苯乙烯上,然后将形成的聚合物与抗凝剂反应.类似的方法用于将抗凝剂键合到被修饰的聚乙烯醇水凝胶、高弹体、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缩水甘油聚合物或纤维素膜上.化学或辐射化学处理使得宏观基形成,进而引起单体聚合,然后将抗凝剂共价键合到聚合物上.共价键合的抗凝剂表面性质和抗凝血基因活性在文献〔16,17〕中都有说明,以上这些制备方法在文献〔18,19〕中也有评述.活性碳用于血液透析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弊端是纯碳的释放会导致血凝结和血细胞损伤.但是,活性碳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可以增强血液相容性.活性碳颗粒表面通过等离子体沉积工艺包敷一层六甲基二硅醚(HMDS)薄膜之后,再用狗、绵羊的血液渗透通过两种活性碳的实心柱实验证实,HMDS膜可以有效地减少血细胞损伤和血小板衰亡〔20〕.含有不同数量的氟和硅原子的非晶态氢化物碳膜可用等离子体沉积方法制备,这种膜具有良好相容性,在2 d之内就可以观察到细胞融合层〔21〕.这种膜涂覆于聚乙烯和其他塑料衬底上可作为组织培养材料.医用聚氨酯与抗菌素一起可制成药物控释功能复合材料.如果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制备,那末这种复合材料释放药物速率将减小,从而延长了抗菌时间,又不影响材料力学强度和柔韧性能〔2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早在40年代就用做隐形眼镜的材料,但是,PMMA的亲水性不佳,氧气通透性差,这些缺陷导致佩戴者感觉不适.利用乙炔、氮气、水生成的等离子聚合物膜复在透镜表面,可提高材料的亲水性,减少透镜与角膜上皮细胞的粘连.经氧等离子体处理之后,薄膜中含氧官能团增加,与氧气的亲和性增加,从而改善了透气性.另外,用于药物透皮吸收载体的多孔聚丙烯膜经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可提高表面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23〕.等离子体沉积、聚合和处理技术不仅应用于抗凝血材料,而且应用于眼科材料(如人造晶状体)、骨科材料、口腔材料、药物释放系统、生物传感器材料以及材料和器件表面清洗、消毒、灭菌等方面.总之,等离子体沉积和处理技术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让我们简单讨论一下聚合物材料的应用所受到的一些限制.70年代主要表现是血凝过程,90年代主要的前沿问题是聚合物植入和长期使用引起的免疫反应,即:滞后感染、过敏反应、炎症反应和器件钙化等.粗糙和多孔的表面植入存在较高的感染危险.炎症反应与植入器件的形状、机械性能和聚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过敏反应是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金属线、夹钳、尼龙缝线、导尿管等会引起过敏反应和细胞反应〔24〕.血浆膨胀剂葡聚糖(dextran)和纤维葡聚糖会引起神经过敏反应.这些血凝系统领域中的基础研究需要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内科与外科等多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 邹翰.物理,1997;26(5):2642 Vroman L.,Leonard ;283:13 Anderson K. Platelet Interactions with Biomaterials and Artificial Critical Reviews in Biocompatibility,Boca Raton:CRC Press,1985;1(2):111-2044 Bartnik A.,et Phys.,1997;16(12):2875 Bongiovanni R.,et ;33:14616 Von,Keudell Solid Films,1997;307:657 Grimaldi M.,et ;31:61558 Suchanek W.,et ;13:949 高原*淳.材料科学,1993;30:810 Marconi ;5:1511 Gott ;142:129712 Hoffman polymer biomaterials in Rempp P., Review in Press,1982:32113 Goosen ;13:347-36414 Merril ;29:27315 Danishofski I.,Tzeng ;4:23716 Labare D.,Jozefowicz M.,Boffa ., 1977;11:28317 Boffa ;41:34618 Fougnot C.,et to polymer surfaces to improve blood P., Biomaterials,Boca Raton:CRC Jozefonvicz J.,et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of Natural Tissues and Their Synthetic Analogues,Boca Raton:CRC Ranter Buddy D.,et R., Deposition,Treatment,and Etching of Diego:Acadamic Press, Hauret R.,et Solid Films,1997;308-309:19122 李天全,万昌秀.生物医学与工程学杂志,1998;15(1):6923 钱露茜等.物理,1997;26(6):37624 Petty ;60A:49225 Merritt ;5:11还有必须是会员,是付费网站,下面是简介:一个好的抗凝血生物材料不仅要有好的表面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为了了解抗凝血生物材料的以上性能就需要对其进行表征.本文对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表征从3个方面展开论述,即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的表征,机械性能的表征,生物相容性的表征.

抗凝剂医学杂志

近几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的上市,比起旧型口服抗凝血剂,对于脑中风预防,有着安全有效的优点,在全世界的使用率逐渐增加。

与传统口服抗凝血剂(Warfarin)相比,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剂(NOAC)能降低病人骨折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花莲慈济医院研究新发现。

全球高龄化趋势 抗凝血剂预防中风

全球高龄化社会趋势下,老年人疾病逐渐受到重视,包含心房颤动引起脑中风以及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增加。花莲慈院家庭医学科医师黄晖凯在高龄暨社区医学部罗庆徽副院长的指导下,陆续完成两篇研究文章,刊登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其中前者为心血管系统类别排名第一的国际权威期刊

抗凝血剂经常被使用在心房颤动患者上,以预防脑中风。近几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的上市,比起旧型口服抗凝血剂,对于脑中风预防,有着安全有效的优点,在全世界的使用率逐渐增加。

骨松骨折老患者 药物使用要当心

黄晖凯医师指出,研究团队针对高龄长者中常见的心房颤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研究他们在长期使用脑中风预防药物时,哪一种药物可能有比较低的骨质疏松症及骨折伤害风险,让临床医师以及病人在选择药物上,能够更加放心。

黄晖凯医师表示,人体内帮助骨质生成的重要元素除了维生素D之外,维生素K也是必要的元素,但传统口服抗凝血剂,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抑制维生素K,可能导致影响骨质生成,让骨质疏松或骨折的风险增加。而新型的抗凝血剂,并不影响维生素K,使得新型抗凝血剂有着比较低的骨折以及骨质疏松的风险。

高龄病人防中风 抗凝血剂有疗效

这项研究发现也得到国际间热烈的讨论与回响。其中来自日本的学者提出问题后,黄晖凯医师透过全球网路进行各地资料的完整搜寻后,针对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或者严重失能的髋骨骨折进行统合分析。而这样热烈讨论的结果,再一次登上世界顶尖的期刊《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黄晖凯医师表示,希望这项研究有助于医师在面对高龄病人选择抗凝血药物时,除了要考虑脑中风预防药物的疗效外,更需要考虑药物所造成的风险。

因为阿司匹林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国际、国内心血管专业人士、专业学会都推荐:阿司匹林100mg/日【低于100mg,或者高于150mg没有效果或者同时副作用增加】,口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请参考下文】【请楼主注意,就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人说的按每公斤体重给药是无稽之谈】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基本治疗。在所有抗血小板药物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阿司匹林。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证据,给正确使用阿司匹林奠定了基础。规范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是目前临床迫切需要,以下对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地位的变化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具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是还没有发生脑血管病的个体,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2002年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对于一般个体,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并不能预防脑血管病,只有对于已经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个体使用阿司匹林才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基于这一结果,过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都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手段。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美国女性健康研究的结果,这项长达10年的研究显示,给40岁以上女性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对心脏病的预防效果。这一里程碑式的循证医学研究改写了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历史,使得阿司匹林成为特定情况下一级预防的常规手段。因此,不久前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组织的国内有关专家共识组建议,在45岁以上的女性和已经存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个体应该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006年5月,美国更新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这一新版的权威性指南,同样建议对于45岁以上的女性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中国专家共识组的建议不谋而合。阿司匹林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二级预防指对已经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个体预防脑卒中再次而发生所采取的措施。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手段,是控制危险因素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全球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aggrenox(阿司匹林和缓释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在过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建议二级预防首先选择阿司匹林,在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无效时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由于氯吡格雷和aggrenox在二级预防中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在非心源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同样都可以作为一线药物选择。这与今年2月份美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一致。阿司匹林在心源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对心源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尤其对伴有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应该常规使用口服抗凝剂作为预防卒中再次发生的措施。然而,临床上有许多不能使用抗凝剂的情况,比如存在应用抗凝剂的禁忌证或者实验室监测困难,因此,是否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作为二级预防措施,目前仍有争议。欧洲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伴有房颤的脑卒中病人,使用阿司匹林也有卒中复发率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样本量的限制,没有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对于不能够使用抗凝剂的心源性脑卒中病人,也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手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意味着在心源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可以常规把阿司匹林作为一线药物,还应该强调其它口服抗凝剂的使用。提高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仍是目前临床繁重的任务。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首先考虑的是溶栓治疗,即静脉rt-PA溶栓治疗仍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狭窄的时间窗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能够静脉溶栓的病人很少,全球实际溶栓的病人不到缺血性卒中病人总数的1%。因此,在溶栓治疗之外,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过两项大型研究,分别是CAST和IST,这两项研究证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脑卒中复发和降低死亡率。与其他国家指南一样,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对于不能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或者溶栓治疗24小时后,应该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与二级预防不同,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并没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在这个时候不建议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规范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组除了规定在何种情形下使用阿司匹林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规范了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推荐剂量,是依据国际抗栓协作组在2002年所作的荟萃分析。这项包括287项研究13万多人的分析,比较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发现每天75~150 mg阿司匹林是预防缺血性血管疾病合适的用量,低于每日75 mg是无效剂量,高于每日150 mg,由于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以致带来更多的诸如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出血等不良反应,而不增加疗效。因此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预防每天使用的阿司匹林是75~150 mg。在急性脑卒中的两项研究(CAST和IST)中,使用的阿司匹林剂量分别是每天160 mg和300 mg,同时参照美国和欧洲的防治指南,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是100~300 mg,在急性期之后1~2周,改为预防剂量。促使循证医学结果落实于临床实践是医生与患者的共同任务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是一个长期过程,因为阿司匹林长期应用有明显的药效学优势。而且,阿司匹林是最廉价的抗血小板药,在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中也是最廉价的药物,由于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绝大多数心血管病及高危因素患者为中低收入人群,因此推广并规范应用阿司匹林,应当引起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目前缺血脑性脑卒中防治中,阿司匹林使用的不规范仍是严重问题。临床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①使用率低,在应该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不使用阿司匹林。②剂量过低,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人使用每日50 mg以下的无效剂量。③维持时间短,随意停用阿司匹林,使用其他不恰当的药物代替阿司匹林。因此,将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以提高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使用率,并且规范阿司匹林的使用,是临床医生与患者共同而繁重的任务。

肺纤维化疾病介绍,肺纤维化病因,肺纤维化检查,肺纤维化用药,肺纤维化治疗方法,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特发性),这组疾病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间质性肺病中一大类。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以肺纤维化病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疾病类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能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严重的间质性肺疾病。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综述,由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博士撰写。是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权威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十年来IPF发病率翻了一番,每年增加11%。一旦诊断成立,中位生存期只有年,这多少让人沮丧。治疗上也没有太大的进展,肺移植虽越来越普及,但五年生存率在一半左右。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自觉气不够用),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病因多种原因引起肺脏损伤时,间质会分泌胶原蛋白进行修补,如果过度修复,即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大量聚集,就会形成肺纤维化。临床表现肺纤维化多在40~50岁发病,男性多发于女性。呼吸困难是肺纤维化最常见症状。轻度肺纤维化时,呼吸困难常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当肺纤维化进展时,在静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的肺纤维化患者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症状有干咳、乏力。部分患者有杵状指和发绀。肺组织纤维化的严重后果,导致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功能丧失。当大量没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纤维化组织代替肺泡,导致氧不能进入血液。患者呼吸不畅,缺氧、酸中毒、丧失劳动力,严重者最后可致死亡。肺纤维化的危害:1、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纤维化患者由于肺功能减弱,肺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肺部感染得不到较好的控制时,可诱发呼吸衰竭。2、肺心病,心力衰竭肺纤维化患者慢性缺氧、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常合并右心室肥厚和肺心病。左心衰也常见,与缺血性心脏疾病有关。3、肺大疱、自发性气胸肺纤维化患者的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变薄易破裂并相互融合形成占位很大的肺大疱。在突然用力,如剧烈咳嗽、提重物或体育运动时压力突然增加,肺大疱破裂,形成自发性气胸。4、恶性疾病肺纤维化患者和硬皮病患者患恶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患肺腺癌、肺泡细胞癌、燕麦细胞癌的可能性增加。5、对循环系统造成影响低氧血症通过化学感受器对交感神经强刺激,急性缺氧的早期由于血管的直接反应和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是通过化学感受器的即刻反应,出现在儿茶酚胺增加之前。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会出现心律失常,继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慢性缺氧时,心输出量与周围环境变化不明显,但是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右心负荷加重,长期则形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如何检查1.查体进行性气急、干咳、肺部湿啰音或捻发音。线、CT检查早期虽有呼吸困难,但X线胸片可能基本正常;中后期出现两肺中下野弥散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偶见胸膜腔积液,增厚或钙化。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一般无特殊意义。4.肺功能检查可见肺容量减少、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5.肺组织活检可提供病理学依据。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肺功能检查等可确诊。肺纤维化如何治疗①《药物治疗》(1)吡非尼酮:吡非尼酮是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胸科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推荐指南》中个推荐用于治疗的两个药物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即病因不明的肺部纤维化,英文简写IPF)的治疗药物。IPF患者经吡非尼酮连续服药治疗52周后,能够减缓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如FVC和DLCO的下降,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在我国,目前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药物仅有一个,即艾思瑞?(化学名:吡非尼酮),也是美国、日本、欧洲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主要药物。(2)尼达尼布:尼达尼布是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胸科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推荐指南》中推荐等级最高(条件推荐)的两大药物之一。②《非药物治疗》1、氧气治疗法治疗肺纤维化:通过给肺纤维化病人吸氧,使血氧下降得到改善,属吸入治疗范畴。此疗法可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因血氧下降造成的组织缺氧,使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得以维持,也可减轻缺氧时心率、呼吸加快所增加的心、肺工作负担。对呼吸系统疾病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的缺氧疗效较好,对循环功能不良或贫血引起者只能部分改善缺氧状况。2、肺脏移植治疗肺纤维化:单侧肺移植;肺气肿、双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化脓症适宜于双肺移植。3、抗凝剂治疗肺纤维化:在肺纤维化患者治疗中给予抗凝剂干预是有益于其治疗的。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肺纤维化患者。虽然其初步结果显示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令人鼓舞,但在被推荐于临床广泛应用之前,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途径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

柳叶刀医学杂志抗凝抗栓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本文作者: 健康 界赵广娜 我们总在说,吃饭不要吃太饱,对身体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依据?有一项关于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限制一定的热量能让所有常规心脏代谢风险指标数值都显著下降,例如LDL-胆固醇、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比值、收缩压、舒张压。此外,他们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代谢综合指数全都显著改善。而随便吃那一组恰恰相反。 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历经2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个名叫CALERIE(减少热量摄入长期影响全面评估)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38名志愿者,他们都是身体 健康 且不肥胖(只有少数几个略微超重)的年青年头人。 研究人员将这些志愿者分为限制热量组和对照组。原计划是让热量限制组的 健康 年轻人每天少摄入25%的热量,对照组放开了吃。不过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热量限制组志愿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平均只减少了(九分饱),连预期目标的一半都不到。(据说相当于每天少吃4块奥利奥饼干)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热量摄入,但是结果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两年的时间内,随便吃的志愿者体重平均增加,而九成饱的,也就是热量限制组的志愿者的体重平均下降,且其中71%是肥油的重量。 这就意味着,适量限制热量,即使九成饱,也能实现减重、改善心血管状况的目的。关于少吃能不能延缓衰老了呢? 关于这一点的研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一是Pearl提出的哺乳动物寿命与其单位组织质量的代谢率成反比;另一个是Harman提出的能量中心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活性氧会损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加速衰老进程。 由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他们对 健康 非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热量饮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表明,2年热量摄入减少15%的人,他们体内的基础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也均下降。 跟上面的研究一样,当初设定的热量限制的目标是减少25%,但是最终热量限制组只减少了15%。即便如此,限制热量组相对于对照组,体重仍下降了8kg,BMI降低了3左右,体脂率下降了3%,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夜间核心温度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限制热量摄入不仅能让你更 健康 ,还能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 关于热量限制其实早在1935年,外国的研究者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热量限制就在知足生物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形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日的总摄入量。 从这个概念种我们得知,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你所摄取的营养必须满足于机体的需要,也就是不要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适量限制,这个适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七成饱、八成饱、九成饱都可以,再有就是持之以恒,每顿饭都要有计划的限制才能达到 健康 、减重、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有的人认为我也不胖,血压和血糖正常就不用限制热量摄入了吧?这是不对的想法,即使正常体重的人也需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参与试验的 Kraus博士及其同事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一些心脏代谢标志物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 ,即使在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正常的范围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所以通过热量限制即使身体指标正常的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限制饮食方式可以用这么三种:分别为限热量平衡饮食(CRD)、间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拟饮食(FMD)。 1.限热量平衡饮食(CRD):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平均下降。 2.间歇性禁食(IF)或称轻断食膳食模式:一般采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为500kcal/天,男性约为600kcal/天)的饮食模式。 3.禁食模拟饮食(FMD):一个月中有5天时间是限制热量的,第一天摄入正常热量的50%,其余4天摄入正常热量的10%。 其中CRD可以减重、改善血糖,甚至可能延缓衰老。那么将轻断食饮食与其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呢? 有一项研究将年轻超重妇女分为两组,一组每周5天正常进食+连续2天75%热量限制饮食,另一组每日热量限制25%饮食,在干预6个月后,两组在减重、降低总胆固醇、LDL、血压等方面相似,但轻断食组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 因此,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轻断食模式作为B级推荐,认为轻断食饮食模式有益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证据级别2b);同时,可以增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证据级别2a)。 那么,FMD效果如何呢?提到这种饮食模式,必须提到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就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alter Longo教授。他曾做过一项试验,将100个 健康 人随机分到FMD组和正常饮食组,干预3个月后,FMD组体重、腰围、BMI、血压、体脂和IGF-1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动物研究以及人胰岛细胞研究显示,FMD可以促进β细胞再生,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血糖控制并逆转糖尿病。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MD尚未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时,研究者也发出警告:目前阶段不建议尝试FMD,方案复杂,还在试验阶段。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中华医学杂志指南

一、中国指南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发布日期:2015-04-30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发布日期:2014-04-15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解读:王拥军教授解读2014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日期:2015-05-31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5):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发布日期:2015-06-20制定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FPC),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出处: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日期:2015-03-24制定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出处: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2015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日期:2015-03-17制定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出处: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648-653.二、美国指南1、2015 AHA/ASA指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更新版)英文标题:2015 AHA/ASA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gard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发布日期:2015-06-29制定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出处:Stroke. 2015;46:000-000.翻译:美国更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2015版)2、2015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英文标题: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发布日期:2015-05-28制定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出处:Stroke. 2015 May 28.翻译:AHA/ASA发布最新自发性脑出血指南3、2015NCS循证指南:大面积脑梗死的管理英文标题: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 :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 and the 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发布日期:2015-01-21制定者: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CS)出处:Neurocrit Care. 2015 Jan 21翻译:2015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推荐意见(全)4、2015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建议英文标题:Diagnosis of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发布日期:2015-06-25制定者:卒中肺炎共识组(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出处:Stroke. 2015 Jun 25.三、其他指南1、2015CAEP立场声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英文标题:Canadian 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发布日期:2015-03-20制定者: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CAEP)出处:CJEM. 2015 Mar;17(2):、2015 HSFC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情绪,认知和中风后疲劳实践指南(更新版)英文标题:Canadian Stroke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Mood, Cognition and Fatigue Following Stroke practice guidelines, update 2015.发布日期:2015-06-29制定者: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出处:Int J Stroke. 2015 Jun 、2015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首个72小时的分类、治疗和转移建议英文标题:Triage, Treatment, and Transfe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nd Models of Nursing Care for the First 72 Hours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for Acute Stroke.发布日期:2015-01-06制定者:国外神经内科相关专家小组(统称)出处:Stroke. 2015 Jan 、2015韩国卒中指南:房颤和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血栓形成的管理发布日期:2015-05-29制定者:韩国卒中学会(Korean Stroke Society)出处:J Stroke. 2015 May;17(2):210-5.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问题一:医学期刊分类:听说医学期刊分什么一类二类三类的,不知道有没有个目录,三类四类的都有什么啊? 每个学校的目录都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你想要的话我可以把我们学校的发给你看一下,一般分为 一、被SCI收录期刊 二、A级期刊名录(共180种、名录见附件一) 三、B级期刊名录(共464种、名录见附件二) 四、B级期刊名录中未列出,但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等同于B级期刊。 问题二:医学类期刊杂志的分类有哪些 在汉斯出版社,大致分了这些期刊: 世界肿瘤研究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亚洲耳鼻咽喉科病例报告 亚洲妇产科病例研究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亚洲麻醉学病例研究 亚洲兽医病例研究 亚洲外科手术病例研究 亚洲肿瘤科病例研究 眼科学 药物化学 药物资讯 医学美容 医学诊断 中医学 生理学研究 生物医学 食品与营养科学 有的出版社还要分得更细。 问题三:全国现有医学类期刊多少种 医学期刊,现在总数在1100册左右;分为18个医学学科。 问题四:医学期刊的医学期刊分类 按目录分类,可以分为医学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其中医学中文核心期刊250本,停刊一本;医学科技核心期刊996本(有和中文核心期刊重复的期刊)普通期刊未做统计; 综合医药卫生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 *** 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 *** 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 *** 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 问题五:医学类二类杂志有哪些 二类杂志都是一些综合性的期刊,还是看你要哪一类的了 问题六:医学类的国家级杂志有哪些 医学杂志每一期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指哪一类?医学信息,医学研究这两类都是属于国家级杂志里面的。 问题七:医学核心期刊有哪些? 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3、《吉林医学》:创刊历史久远,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4、《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6、《内蒙古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旬刊、万方收据库收录期刊,职称晋升认定期刊。7、《 *** 与康复医学》: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万方数据库收录、职称晋升认定期刊。8、《中国卫生产业》: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月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9、《中国当代医药》: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0、《中国现代医生》: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1、《中国乡村医药》: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2、《中国医药导报》: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3、《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4、《中国药业》: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5、《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问题八:医学类论文发表在哪些期刊上比较好? 《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医药导刊》《中国现代医学咋着》《中国妇幼保健》《现代预防医学》这俯是核心期刊,比较不错,但是版面费等价格就比较高了,一些省级的比较便宜一点。你也可以去轻松无忧论文网看看,他们跟很多期刊是合作关系,价格估计能少一些。 问题九:医疗类有哪些比较权威的期刊? 核心的期刊都是比较权威的,比如:《中国老年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华西医学》等等

柳叶刀医学杂志抗凝

分析如下:

不能。

1、银杏叶片的作用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上把有些淤血而引起的疼痛,如心绞痛、脑梗死、冠心病,以及淤血的症状,经常使用银杏叶片,扩张心脑血管进行治疗。

2、银杏叶片,实际上它是从白果树的叶子里面,提取出来的一些有效成分,它的主要作用,以活血化瘀为主,所以临床上面,我们把有些淤血而引起的疼痛,比如说心绞痛,就是稳定性心绞痛、脑梗死、冠心病,见到有淤血症状的患者,那么淤血症状有些什么症状,就是胸闷、胸痛,有时心部、心脏像针一样的刺痛,病程比较长,实则有紫气或者紫斑、脉细数,这个临床上面,就是说有淤血这类的症状,那么临床上面经常的使用银杏叶片,扩张心脑血管进行治疗。

3、杏叶片不良反应少,发生率不足1%,国外有报道个别病例在银杏叶制剂和其他抗凝药物配伍服用后会引起出血。临床上未见单独用药引起出血的报道。所以银杏叶片与抗凝药物合用时应谨慎。特别是已经有血管硬化的患者,不要长期服用银杏叶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拓展资料:

1、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一般为人工栽培。

2、栽培地区北至辽宁,南达广东,东起浙江,西达陕西、甘肃、西南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的功效。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杏叶)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您好,银杏叶片,中成药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主治瘀血阻络所致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用于淤血阻络所致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

在治疗病症上我们喜欢说依赖性,依赖性指代的是因为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或者依靠某种治疗手段,到最后身体要么对这些药物或者是手段产生依赖性,要么就是产生一定的抗拒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认为银杏叶片不能长期吃,因为可能会出现依赖性。但也有人说,可以,只要病症得到治疗。那么究竟,银杏叶片能不能长期服用呢?

银杏叶是可以长期服用的,但是不宜过量即可,这个药物是个中成药,主要的作用降脂,敛肺,平肝,降血压,但是长期过来你服用患者容易出现舌头麻木说话吐字不清等,因此建议具体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治疗。

1,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银杏叶片进行治疗,这款药物主要适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中风后遗症、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对这些疾病造成的头昏头痛、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疲劳、胸闷气短、失眠健忘以及嗜睡、情绪异常等症状会有很好的作用,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用药用量,也就不会给患者造成不好的影响,是可以长期服用银杏叶片进行调理的,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不可以私自停药,换药等等,不然会影响到银杏叶片治疗的效果。

2,患者在采用银杏叶片治疗的时候,还有一些服用禁忌需要注意,首先患者要注意饮食方面,患者在用药期间不能吃过于油腻的东西,而且辛辣,生冷,烟酒等尽量也不要接触,以免造成负面影响,患者还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积极坚持用药治疗,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款药物不能和阿斯匹林之类的抗凝血药物同时服用,一些儿童、孕妇以及心力衰竭者或者是过敏体质者都应该慎用。

最后,高血压病人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才会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和治疗,不管发生了任何的事情,都应该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能大悲大喜,也不能让情绪大起大落,不然都会影响到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患者也不能剧烈运动。

银杏叶片能不能长期吃。

研究证实,银杏叶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物质可明显增加脑的血流量,提高脑组织耐缺氧能力;银杏内酯类物质中的内酯A、B,尤其是苦内酯B可以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内酯类物质中的白果内脂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性损伤。因此,银杏叶提取物具有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 ,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缺氧的损害。

临床可用于治疗脑缺血、脑梗死、脑外伤后遗症、老年性脑功能障碍等。但在西方已发现好几例因连续服用银杏叶片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而诱发脑出血的病例。

由于银杏叶可抑制血小板功能,过量易导致出血,故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与肝素、香豆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西药同用时,应注意监测、观察,以免产生出血倾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高血压患者仅仅为一般性高血压,不存在淤证,而且病人的凝血功能差,再用银杏叶制剂就会形成出血。就是前一种情况,如果银杏叶制剂使用过头,也会导致出血,甚至凝血不好,血压高的患者出现血管破裂,就很难凝血,从而造成抢救困难。因此高血压病人在使用银杏制剂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专家推测,银杏叶片的主要成分是类黄酮化合物,是一种强力血小板激活因子抑制剂,长期服用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功能,相应增加脑出血的危险。因此,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特别提醒老年患者要慎用银杏叶片。已有老年性血管硬化、血管变脆的患者,绝不可长期服用银杏叶片。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银杏叶片不可长期服用,并需要在相关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拓展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