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顶级医学期刊演讲

发布时间:

顶级医学期刊演讲

关于“心脏支架”(更准确的说法是“冠状动脉支架”),很多人的认知趋向两个极端。

一部分人认为,如果心脏有问题,无论轻重,早点装了支架,以后就不会突发心脏病。曾经看到有患者追着医生苦苦要求放支架,医生百般解释轻度狭窄不需要支架治疗,但患者就是希望“防患于未然”。

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心脏支架就是医生“为了利益而欺患者的阴谋”,尤其是对突发心脏病急诊入院的患者,医生如果急迫地催促患者家属尽快做好准备以便完成支架手术,就会被怀疑“居心叵测”。家属会立即拿起电话,咨询所有自己觉得或许可信的人士,来决定是否应该听从医生安排。

最近有消息称,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认为“支架没用”,又激起了一轮关于心脏支架的议论。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冠状动脉支架呢,它到底有没有用?

《柳叶刀》的研究

说了些什么?

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11月2日,名为ORBITA研究,在国际心脏病学界吸引了一定的关注。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了英国200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其一支冠状动脉存在超过70%的狭窄。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手术;另一组只是接受了类似手术的操作,但并没有置入支架,即假手术组。

手术的效果通过受试者在跑步机上可以跑动的时间长短来评估。如果经过支架治疗后,患者心脏的供血情况有所改善,心绞痛发生会减少,跑动的时间会更长。但结果显示,两个组别的受试者在跑步机上跑动的时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两组受试者在“手术”后对心绞痛症状的主观评分,也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这是否说明,心脏支架只能带来安慰剂效应,实际并没有什么用呢?

这样下结论言之过早,因为稳定性心绞痛只是支架应用的情况之一。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自身供血的血管,如果冠状动脉出现了狭窄,心肌的血供就会减少。由于心肌在一刻不停地收缩和舒张,血供减少就会出现氧气和能量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置。

急性胸痛:

介入治疗不可替代

如果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突然发生破裂,会诱发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这时,冠状动脉的血流会急剧减少甚至完全中断,心肌细胞没有新鲜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出现坏死(心肌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这时,患者就会出现突发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往往超过15分钟),到医院就诊会发现心电图的特定变化,抽血检查会发现标志着心肌坏死的指标(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所升高。这时,我们诊断患者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心肌梗死,和一些其他比较高危的情况。

具有纤维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在破裂口周围形成血栓,阻塞血管。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支架置入在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近20年前,就已经有明确的临床证据表明,与药物溶栓治疗相比,给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够使死亡率下降50%左右,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下降超过70%;接受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心梗后发生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的可能性也明显下降。

因此,目前各国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指南都非常明确地指出,直接PCI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并且要求能够尽快实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PCI治疗的黄金时间段是在发病的12小时内,并且要求从医生接诊到打开阻塞的血管应该在90分钟内完成。

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是全球心血管学界最顶尖的学术会议,AHA2017年会11月15日刚刚在美国结束。就在会议的第二天早晨,AHA的主席约翰•沃纳(John. J. Warner)先生突发胸痛,被送到当地一家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然后置入了一枚心脏支架。在发病的前一天下午,沃纳先生还进行了大会主席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提到,他6岁时第一次听说心脏病发作,是因为他爷爷猝死了,他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尽享天伦之乐,老了以后能够子孙绕膝。如果没有心脏支架,沃纳主席的愿望实现起来就将困难很多。

但前面提到的ORBITA研究,针对的是冠心病的另一类表现: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

部分情况需要支架治疗

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主要表现是在进行一定强度的活动时出现胸痛,如果及时停止活动并休息,几分钟后胸痛即可缓解。

活动量增加时,心脏需要的血流量增大,冠状动脉会主动扩张来增加血流供给,但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狭窄血管没有办法有效扩张并增加血流量,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就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引起胸痛。当活动停止时,心肌细胞所需要的供血量减少,狭窄的血管又能够满足心肌血供的需要,胸痛就消失了。(也有一些其他原因引起的稳定性心绞痛,所占比例较少。)

当然,稳定性心绞痛也有可能突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因此这两种表现形式是可能互相转化的。

A为正常血管,B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医生会给予一套组合拳的药物治疗(这些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也同样需要),包括: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用来预防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降脂药用来使动脉硬化斑块更稳定,也延缓动脉硬化斑块进展;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心率,来降低心肌细胞的耗氧量,或增加冠状动脉血供,以减少心绞痛发作。

因为心绞痛症状是由于狭窄的血管引起的,那么用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增加血流量,理论上似乎就应该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减少心绞痛发作。实际是否如此呢?

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过程。带有支架的球囊通过导丝指引被放置在狭窄的血管段,球囊充气后扩张,撑开狭窄的血管并且释放支架,随后球囊放气并撤出,把支架留置在撑开的血管处作为支撑。

在之前的不少临床研究中,研究者们已经比较了支架+药物的治疗方案和单纯药物治疗方案之间的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别。比如,2008年的一项研究纳入了2287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及2年时,接受支架(金属裸支架)治疗的患者在心绞痛的频率、活动量受限的程度、治疗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显著优于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但该研究也发现,这种优势在术后3年以后逐渐缩小,甚至不再有显著差异。

2012年的一项研究比较的是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该研究发现,尽管支架+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并没有显著降低因心脏病死亡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性,也减少因为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治疗的可能性。

在不断的临床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展出多种技术手段,比如用血管内超声更准确地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用测定血管内血流流速的方法判断是否存在缺血,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置入支架。更多的手段帮助医生们从大量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挑出最适合支架治疗的那一部分,以期提高心脏支架手术的效果。

所以,在目前各国的冠心病诊疗指南中,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一些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下,还是推荐首选接受支架治疗。尽管支架治疗不一定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改善心绞痛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

支架置入并非没有风险。一方面,手术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操作相关的血管损伤等。另一方面,支架置入后有一定的可能性(虽然很低)在支架内形成血栓或内膜增生,造成支架狭窄堵塞,因此需要患者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栓形成。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不会给所有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安装支架的原因。

支架到底要不要放?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柳叶刀》的研究,这项研究在设计上采用了以前从未采用过的支架置入术和假手术对照的方案,进一步消除了手术对于受试者的安慰剂效应;在心绞痛症状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方面,可以说结果更趋向于客观。

但一方面,研究入选的人数较少,仅有200人,能够多大程度上代表所有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尚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受试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本身都比较“轻微”;按照文章中披露的情况,这些受试者中,大约有30%按照目前的临床指南,本身就是不需要支架治疗的。这种受试者选择上的偏倚,或多或少也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

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还是给医学专家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大家重新思考心脏支架是否能够达到期待的效果,或者说如何选择出最适合支架治疗的患者。

而对于普通的公众和冠心病患者而言,需要明确的是,支架的确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理性的选择是,在规范足量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症状严重程度和血管狭窄的程度,充分评估权衡支架手术带来的获益和风险,与医生共同商议是否接受支架治疗。而当急性冠脉综合征这类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时,急诊PCI是最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切莫因为犹豫不决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关于心脏支架的传言,医学界有很多,特别是心脏支架能在冠心病z患者体内植入十几个的说法,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港安健康指出,冠心病患者在做心脏支架手术之前,要对病情和身体情况做全方面的检查,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放一个支架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以放入2到3个支架,放入的数量不要超过三个,因为在冠心病患者体内放入越多的支架,心脏负荷感就会越重,对以后生活的影响越大。

榜单TOP1:神刊CA

今年最高分毫无疑问仍然还是走精品路线的神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临床肿瘤杂志),它从2008年以来就牢牢把握了影响因子榜单第一名位置,今年公布最新影响因子为,与去年的相比又创新高。而梅斯医学今年早些时候预测历史新高突破达,已然非常接近。

说完特例神刊,来看看医学顶级四大名刊。

四大医学期刊的最新情况

四大医学期刊的2020年度影响因子如下表:

2020年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以 ,位列第三。

The Lancet(柳叶刀)排名第五,影响因子为,在新冠疫情期间最为活跃的老牌医学顶刊之一。LANCET 近年来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

除 NEJM 和 The Lancet 之外,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表现也不错,以 的影响因子排名第 13。JAMA 近年来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以来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

BMJ 相比四大的前三者,虽然多年来一直追赶之势,但仍然没能和它们并驾齐驱,分值有较大差距。今年影响因子为,排名36。

1. 现代精加工食品 火车上,拥挤的车厢走廊里,一位中年妇女模样的列车售货员,摇摇晃晃地推着她的售货车走了过来,货车上堆满了现代精加工食品,超香的辣条,超甜的饮料,超咸的腊肠,还有啤酒和白酒,香辣可口的食品一下子就打开了很多人的味蕾。 我看着她那满车的食品,除了矿泉水之外挑不出一件可以入口的食物。 我老婆想吃一包超辣的辣条,我翻开辣条的营养成分表发现:每一百克辣条的钠含量高达5366mg!是每天推荐摄入量的268%,真的是够有味! 我建议老婆不要吃这个。 中年妇女像看穷鬼一样鄙视了我一眼,推着货车摇摇晃晃的离开了! 老婆又开始抱怨我,这个不让吃,那个不能吃,好吃的都不让吃! 今天,我们生活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我们的食物充足,我们享受着社会的便利,面对各种各样是食物,我们真的知道我们该吃什么才是在给我们的健康加油,吃什么又让我们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加快了脚步?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应该了解食物的营养和健康,知晓我们入口的每一嘴食物到底包含了怎样的营养成分呢? 我闭眼默默地想,今天我们所有正规的精加工食物都标注着营养成分表,但是有多少人会去仔细阅读和关注营养成分表,有多少人会去想自己一口下肚的食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和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我们的祖先一口吞下了一条烧焦的泥鳅有多大的区别?我们生活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认知有没有跟着成长起来? 2. 我们的祖先 人类文明之初,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什么更有营养,什么更健康,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化学物质,什么是营养成分,他们也不需要去考虑这些,因为任何的意外和疾病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他们并不怎么宝贵的生命。 那时候人们过着狩猎采集式的生活,人类吃什么取决于猎到了什么样的猎物,采集到什么样的食物。 经过几万年的进化,今天的人类已经进化成了高度发达的杂食性动物,在人类远古时期,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与人类所处的地域以及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赤道附近的人类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生活在高纬度的人类会以肉食为主。 那时的人类以填饱肚子为第一宗旨。填饱肚子,获取充足的能量才能将生命延续下去。我们的祖先并不完全懂得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他们凭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刻写在基因里的记忆,以及食物的色相、气味和味道来判断食物的好坏,看着好、闻着香、嚼着有味就是判断食物好坏的标准,现代人美其名曰色香味俱全。 靠着个人喜好的口感选择食物,这种选择食物的方法似乎刻写在人类的DNA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好多人在饮食上还是以口感为第一位,香、甜、咸、辣、酸刺激起我们的味蕾,勾引起我们的食欲,让我们无法抗拒美食的诱惑,至于那些无法刺激我们味觉的粗茶淡饭、索然无味的果蔬全谷会被我们拒之门外。 文明高度发达,但刻写在我们基因深处简陋的选择方法却不知悔改。 3. 人类文明之初 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王国的石碑上就刻写着这样的忠告:内脏疼痛的人应该三天不吃洋葱!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健康和饮食相关的文字记载。 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在莎草纸上就有关于坏血症的相关记载,虽然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坏血症。 公元前二世纪,圣经启示录The Book of Danial(丹尼尔书)中第一次提到了关于食物营养的对比试验。丹尼尔和他的朋友被古巴比伦国王抓住,他们拒绝食用巴比伦王国赐给他们的食物,而坚持自己的饮食习惯,后来人们发现丹尼尔和他朋友的饮食比实用巴比伦王国食物的人更加健康。书中第一次通过“对照实验”讲述了饮食和健康的关系的故事。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阿尔克莽就注意到人应该懂得进入人体的食物与排除粪便的平衡,如果不能平衡人就会发生肥胖和瘦弱等疾病,那时候人们就意识到把人体当做一个系统来看待。 公元前400年,被尊称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就主张: 让食物成为药物,让药物成为食物 。他认识到了食物对人体健康的治疗作用和效果,现代人美其名曰 食疗 !希波克拉底的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是远超当时社会的,所以在其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医学发展都没有能跟上他的步伐。 中国可以追溯到的较早的关于饮食和健康的记录当属《黄帝内经》,《皇帝内经》就记载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 《黄帝内经》当时提出的饮食标准就算放在现代社会也不过时,全谷、水果、蔬菜、肉类已经营养比较均衡。 中国人讲阴阳五行之说,比如《黄帝内经》中又写道: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将天地、阴阳合在一起的思想会让有些人觉得高深莫测,却让另外一些人觉得阴阳怪气。 自人类文明之初,人类就试图了解食物营养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试图解密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虽然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能量,什么是卡路里,什么是蛋白质,什么又是碳水化合物。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没有科学的突破进展人类的认知一直都是肤浅于表层,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4. 英国航海与坏血症 经过15世纪到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18世纪,欧洲列强相继开始海上扩张,航海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739年,大英帝国与西班牙爆发了詹金斯的耳朵战争。 1740年,英国皇家海军环球航行舰长、海军上将乔治安森率领由6只舰船组成的舰队开往太平洋,旨在摧毁西班牙军队在太平洋上的财产。1744年结束了为期4年的全球航行回到英国,这次大航行以俘获了西班牙巨大的马尼拉大帆船而闻名,但也因为船上船员由出发时的1857人,到归来时仅剩的188人而震惊了整个欧洲,这就是著名的安森环球航行灾难。 1900名船员,死亡1400名,其中大部分人死于一种叫做坏血症的疾病。据说当年英国船员因坏血症死亡的人数都超过了法国和西班牙海军人数。 其实此前世界各地,包括18世纪的英国都一直有用柑橘类水果来预防坏血症的说法,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被普及推广。 直到1747年英国皇家海军上校詹姆斯·林德的通过系统实验第一次向人们证实了: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甚至治疗坏血症。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有记载的最早的对照临床试验之一,詹姆斯·林德设置了对照实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詹姆斯·林德的实验室成功的,他通过柑橘类的水果来预防和治疗坏血症的发生,但是他并不知道为什么柑橘类的水果会有这样的效果。 人类进一步认识到食物对健康的重要性,虽然这个阶段人们依旧不明白食物中到底含有怎样的营养元素,但是人们逐渐明白,人类并非只要吃饱了就能生存,如果人体缺乏某种食物就有可能生病。 而此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着闭关锁国的康乾盛世,迷迷糊糊地做着大清帝国的春秋大梦。 5. 日本航海与脚气病 1849年,日本鹿儿岛的一名木匠之家诞生了一名男婴,取名藤四郎,后改名高木兼宽。 高木兼宽从小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喜读擅记,为了出人头地,藤四郎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高木兼宽刻苦求学,寄人篱下,汲水扫庭、悬梁刺股,晨旦更深,经过刻苦努力的求学阶段,终学有所成。1867年,高木兼宽被任命为随军医生开赴京都,圆了他当了一名医生梦想。 然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将高木兼宽一巴掌打醒,1868年日本国内爆发了长达九个月的战争,“庆应”改元为“明治”、“江户”改称“东京”,这是日本历史上极为重要转折点。面对现代化的枪炮战争,高木兼宽先所学的汉方医学开始捉襟见肘,经过深思熟虑他扔掉了自己手上的“万病无忧膏”,找到了中村敬助先生,并对他说:我要学西洋医学! 1880年12月,高木兼宽被任命为海军病院院长。为改变日本医学界落后的局面,与有志之士共同筹建“成医会”,设立讲习所,开始在在日本医学界传播西方医学知识。 当时脚气病(注意不是脚气)一直是困扰日本海军的一个难题,就像当年英国海军的坏血症一样。于是,高木兼宽下定决心准备调查研究脚气病。 高木发现,日本海军中只有士兵会得脚气病,军官却不会得,而英国船员一般也不会得这种病。 通过调查研究,高木认为脚气病是因为日本士兵饮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严重的营养不良。他发现英国船员的饮食结构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比值为1:15,而日本士兵的比值高达1:28,所以他认为是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导致了脚气病的发生。 于是高木提出要通过改良海军士兵的饮食结构来预防日本海军的脚气病。 提出改良兵食方案之后的高木兼宽亚里山大,因为高木的改良运动给提高了士兵的饮食结构,花费了大量额外的军费。一旦这个改良兵食运动没有成效,他就面临着被判处浪费军粮军费的罪名。改良运动期间,高木兼宽始终忐忑不安。 最终,抵达夏威夷日本海军的“筑波”号发来报告:“脚气一例未有,请安心。”高木兼宽高兴地手舞足蹈,可见这次兵粮改良运动是成功的。 高木成功了,但这个成功仅仅是个巧合而已。 我们现在知道在预防日本海军士兵脚气病中其关键作用的并非蛋白质,而是维生素B1,一般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中会有较多的维生素B1,高木歪打正着的成功的实现了对日本海军脚气病的防治工作。 但这一切都是晕晕乎乎的,人类并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而与此相隔不久,荷兰生理学家艾克曼以军医的身份到巴塔维亚调查当地的脚气病发病原因,他的调查结果是脚气病的发生原因是饮食中缺乏米糠中存在的少量营养物质所导致的。 高木兼宽和艾尔曼都对脚气病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并且都通过自己的结论能够对脚气病进行预防和控制,但他们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受到当时科学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仅仅看到了问题的表层现象,而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原因。他们的研究都为维生素B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之前,人类对食物营养的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人们认识到食物中含有人类生命所必须的营养,并逐步的开始认识到水果蔬菜以及糙米麸皮等同样是人类健康饮食中所必需的,但这一切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人们并不知道治疗他们疾病的并不是这些食物本身,而是这些食物中所包含的那些营养物质,但那个时候,人类对此类营养物质一无所知! 6. 20世纪人类对营养的全新认知 1906年霍普斯金发表了著名演讲,他提到我们的食物中除了卡路里、蛋白质和矿物质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位置元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疾病。人们越来越开始意识到,除了这些主要的营养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附加物质,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1912年, 波兰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才提出了Vitamin(维生素)的概念, 而之后人来才逐渐的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维生素——这些人体需求很少,却又是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 1913年美国科学家埃尔默•麦科勒姆首先发现了脂溶性维生素A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并命名那种能够预防败血症的未知物质为维生素C。而一直到1928年匈牙利生理学家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分离出了抗坏血酸,1932年他进一步证明了补充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的发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维生素被发现,人们才逐渐的解开了之前的很多迷惑,英国海员的坏血症,日本海员的脚气病。 1935年, William Cumming Rose提出了人类所必须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没有办法在人体内合成,而又是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对自己千百年来所吃的食物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认知,我们重新认识了所有的营养物质,我们定义了人类所必须的七大营养元素: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并将其按人体需求量分为两大类: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和水)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 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人类终于站在了高山顶端去俯视这些营养物质,当我们对这些营养物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的同时,我们才斗胆敢去创建所谓的健康食谱,健康饮食指南,来知道人类健康饮食习惯。 7. 现代饮食指南 1974年瑞典科学家首先发表了关于食物营养金字塔的学术报告。1992年美国农业部推出了Food Guide Pyramid(食物指南金字塔),食物指南金字塔是一个三角图形,其中描述每天从基本食物中获取的最佳营养成分推荐指南。这个食物金字塔描述人每天营养摄入及其比例,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水果蔬菜辅之,蛋奶肉类次之,以及金字塔顶端的微量营养素做点缀,勾勒出了人类健康饮食结构。 但这样的饮食结构并非一沉不变,随着人类认知的改变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上图是1992年到2005年美国农业部给出的食物指南金字塔。 而从2005年到2011年之后金字塔被改为如下形式,命名为MyPyramid(我的金字塔),我的金字塔是对食物指南金字塔的更新。 而到2011年之后,美国农业部又进一步的更新食物指南金字塔为Myplate(我的餐盘)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盘子来看,它提示我们每天要吃蔬菜、全谷、蛋白质和水果以及奶制品,这样的饮食结构才够健康,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对于这份最新的食物推荐饮食的解读:我们一天的饮食分为四大类,30%的全谷,40%的蔬菜,10%的水果和20%的蛋白质。并且配合一定的奶制品。同时还应该记住限制钠盐和糖类的摄入量不要超标,谷类中至少一半是全谷,蛋白质的选择也尽量多样化。 哈佛大学在Myplate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健康饮食标准,叫做哈佛健康饮食餐盘: 哈佛大学给出的健康饮食指南是在Myplate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添加了一些细节,比如推荐健康油类,限制奶油等的摄入量,在饮水上建议喝白开水、茶或咖啡,限制奶类饮品和果汁饮品,拒绝加糖饮料!另外还建议加强体育锻炼。全谷类产品中,应该尽量增加全谷种类,尽量避免精加工类的全谷物。 2018年12月,美国农业部再次计划对Myplate进行修改,将限制奶类和钠盐的摄入量,限制学校早餐和午餐的选择。 回头我们发现,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部借助现代科学制定的饮食指南和2000年前我们祖先写下的《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竟然那么的相似,让人感叹。 人类对饮食和健康关系的认知一路升级改变,就在现在,每时每刻都会有最新的研究报道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上,每一个重要学术论文的发表都代表着人类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进步,在若干年后都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知。 8. 钠盐—人类食物的调味剂 在古代,钠盐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商品。制盐初期,耗时耗力而产量低下,所以盐的价格就会很贵,从盐诞生之初,国家就立有盐法,在周朝掌管盐政之人称为“盐人”。 《汉书》曰:“ 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可见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商品。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当时军队的每个士兵随身携带一个皮制口袋,里面装着配发给每人的特殊军饷—食盐。 中国有俗语,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一切好的味道都离不开食盐调味。 所以你随便找一个现代食品的包装袋看看营养成分表,很少有食物中不含有钠盐,盐不愧为百味之王。往往口味越重的食物钠盐含量就会相应的越高,我们看到辣条的含钠量为5366mg也不足为奇。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饮食健康了解的越来越多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钠盐在对人体的伤害。过度摄入钠盐可能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这是目前对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之一。 1996年英国建立了Consensus Action on Salt and Health( 盐与健康的共识行动 ),促使人们去正视食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004年英国食物标准局开展了一场发起了一场公共卫生健康运动“Salt-Watch it”( 小心食盐 ),建议人们平均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超过6克。2007年,英国食品标准局再次发起活动,口号响亮“Salt. Is your food full of it?”( 看看你吃的食物里是不是全都是盐? ) 同时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发起了类似的运动:“Drop the Salt! Campaign”( 限盐运动!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五年时间让澳大利亚人每天摄盐量减少到6g的目标。 2010年美国纽约州启动了全民减盐倡议! 从欧洲到美洲,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过度摄入钠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于是我们齐声呐喊: 限制钠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g(钠含量大约2100mg) ! 减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发展起来,于是有了低钠盐的出现,最常见的低钠盐就是用氯化钾替代食盐中的氯化钠,限制钠盐的同时也增加钾盐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钾量不低于3510mg,钾盐摄入过多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在服用特种药物的时候慎用(含钾离子的)低钠盐。 于是就有这样的说法: The two most prominent dietary risks for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the world are not eating enough fruit and eating too much salt. 世界上最突出的两个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两个饮食习惯:吃的水果不够,吃的钠盐过多! 9. 不停的改变 今天,我们对于食物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祖先的认知,同时我们应该清楚,人类的认知将会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改变,唯一永远不改变就是不停的改变。 另外我们还应该清楚,人类的认知水平不代表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认知水平。就目前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类整体的对营养健康和饮食的认知水平堪忧,人类的饮食习惯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019年4月3日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论文: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1990年到2017年,195个国家饮食危害对健康的影响评价: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 ) 从1990年到2017年将近三十年,跨越全球195个国家的研究数据统计,论文的结论中写道: In 2017, 11 million deaths and 255 million DALYs were attributable to dietary risk factors. High intake of sodium , low intake of whole grains , and low intake of fruits were the leading dietary risk factors for deaths and DALYs globally and in many countries. 2017年,1100万人口死亡和2亿5千5百万伤残调整寿命年要归咎于不健康饮食因素。钠盐摄入量高,全谷物摄入量不足,以及水果类摄入量不足是全球很多国家不健康饮食的最主要因素。 论文最后总结道: In summary, we found that poor dietary habits are associated with a rang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can potentially b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NCD mortality in all countries worldwide. This finding highlights the urgent need for coordinated global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diet. 总之,我们的研究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很多慢性疾病都有关系,是所有国家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致死原因。此项研究发现强调了全球协调努力提高人们饮食质量的紧迫性。 同时发表的还有一篇评论文章:Global diet and health: old questions, fresh evidence, and new horizons.( 全球饮食和健康:老问题,新证据以及新视野 ) 文中把国际疾病负担研究发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全球不良饮食习惯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坚果、种子、牛奶、全谷物等摄入不足,而同时甜品饮料、钠盐、精加工食物、红肉摄入量过多。世界范围内, 人们平均摄入坚果、种子类的食物只有推荐值的12%,而人们摄入的甜品饮料却是每日推荐量的10倍之多,人们平均每天摄入的奶制品是只有推荐量的16%,每天多摄入90%推荐量的精加工肉制品,平均每天多摄入推荐量86%的钠盐 。 (2)饮食结构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3)超过一半以上的与饮食相关造成的死亡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与饮食相关的伤残调整寿命可以归纳为三点:钠盐摄入量过高,全谷物摄入量不足,以及水果类食物摄入量不足。 (4)改善饮食结构除了需要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之外,还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改善饮食结构需要花费更多的钱! 今天或许我们不会像我们的祖先们那样忍饥挨饿,或者说最起码我们不用忍受机体发出的饥饿信号的折磨,我们凭借口感喜好选出来的食物并不能完全保证机体需求,我们学着我们祖先的样子在现代超市里打猎采集。 如果有时光机器,我们的祖先穿越到现在,跟我们相比,他们在超市里会不会猎获到更健康的食物?会吗? 突然惊醒,我看见火车里那些吃着辣条,喝着可乐的年轻人,觉得我们的祖先完全有可能战胜现代的我们!

顶级医学期刊讲熬夜

经常倒时差可能导致大脑萎缩 你经常强迫自己倒时差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要小心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短时间内重复性地调整时差可能导致人的大脑萎缩,进而使记忆力衰退且辨不清方向。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的医学期刊《神经科学》上。研究人员是通过对长期在世界各地飞行的空勤人员的大脑进行检查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睡眠不正常的夜班白班轮班制工作人员及照顾婴幼儿的父母亲,大脑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出现记忆力衰退等问题。进行这项研究的英国布里斯特尔大学的科学家对20名22岁至28岁的女性民航乘务人员的大脑进行了扫描,且测试了她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些乘务员在民航供职至少5年以上,经常一次飞跃至少7个时区。领导这项研究的赵光伍博士说,“我没有发现接受检测的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障碍,但是她们的短时间记忆力和抽象认知能力都很差。” 科学家认为,长期处于倒时差状态会刺激到人的大脑,产生某种大脑激素,导致大脑萎缩。但是如果在倒时差的过程中,获得长时间的休息,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来自于∕《睡眠期刊》、《美国医学期刊》

文∕丁彦伶

很多人都觉得熬夜后会头脑混沌,反应也会跟着迟钝。研究发现,熬夜后对脑的伤害很大,而且只要熬夜一次就会损脑。

刊登在《睡眠期刊》中,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的研究中指出,只要一个晚上没睡好就会损脑。研究者找来 15 位年轻、健康、体重正常的男性进行研究,让他们在其中一个晚上睡眠不足,在另一个测试的晚上,则睡满 8 小时。

结果发现,只要一个晚上没睡好,血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 NSE )」、「 S-100B 」蛋白等物质就会增加,而这些物质都是在大脑受伤后会产生的物质。

刊登在《美国医学期刊》中的研究则发现,在阿兹海默症初期至中期时,服用维生素 E 有助延缓脑部退化。这项研究是以 600 多名年长、有轻微失智现象的退伍军人,进行长达 2 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服用 2 年高剂量维生素 E 的人,和未服用者相较,可延缓做饭、穿衣,及与人交谈等日常生活技能的退化速度约 6 个月。

熬夜过量,有碍健康。长期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肝功能异常的比例比一般人高。而且常熬夜的人,此外,熬夜的人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也比常人高,使新陈代谢的压力大增,患慢性病的机率也会增加。熬夜使人的生物钟颠倒,违背正常的自然规律,因此会导致体质下降。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循环就会失调,神经系统失调会使皮肤出现干燥、弹性差、晦暗无光、缺乏光泽等问题;而内分泌失调会使皮肤上尤其是年轻人的皮肤容易出现暗疮、粉刺、黄褐斑、黑斑等。到白天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问题。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顶级医学期刊讲熬夜吗

经常失眠是什么原因?(一)、睡眠环境较差。睡觉时处于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睡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环境过于潮湿、闷热也会对睡眠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一个干净清爽舒适的环境对睡眠来说很重要,睡觉的时候将窗户打开一点,可以很好的做到通风作用。(二)、压力过大。无论是谁,都可能面对很大的压力,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成人面对工作的压力等等,如果长时间压力过大,还得不到排解,就会出现严重的失眠状况,如果碰到一些应激问题,晚上也会出现失眠,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排解心中的压力。(三)、睡觉前食用食物。有些人在睡觉前喜欢吃东西,吃完东西后会造成肠胃压力过大,造成大脑缺氧,身体产生不适感,影响睡眠造成失眠,如果在睡觉前还食用了含有咖啡因的食物,还会刺激神经产生兴奋感,造成失眠,所以在睡觉前不要食用食物,可以少量饮用白开水,这样还有助于睡眠。(四)、作息时间紊乱。现在很多人作息时间都不正常,比如熬夜晚睡、白天睡觉,长此以往身体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失眠越来越严重,甚至到最后出现越熬夜越精神的状况,所以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对于想要拥有好睡眠的人来说不可取。(五)、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无论是女性朋友还是男性朋友,处于更年期时都会有或重或轻的更年期综合症,如果不及时进行关注和改善,晚上的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差。失眠应该先从生活方面开始改变自己的,主要是这两点1、居住环境整洁、安静、舒适,温度适宜。2、要做到生活有规律。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并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生活顺从人体生物钟的节拍。

是一个自然科学类的杂志,其读者面向全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杂志。

失眠有多种形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容易觉醒、多梦早醒,再睡困难、醒后不适等。失眠可引起焦虑、抑郁情绪,或恐惧心理,严重影响学习工作效率。那么了解失眠的原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失眠。通常,导致失眠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 急性应激主要有精神紧张、一过性兴奋、近期居丧、躯体不适、时差反应及睡眠环境改变等。针对这一点,你需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尽量缓和自己的精神状态或适应环境的改变。否则,失眠一个月以上可能转变为慢性失眠。2. 心理因素是由于过度的睡眠防御性思维造成的,因为过分担忧自己入睡困难,导致思虑过度、兴奋不安或焦虑烦恼。当你试图入睡或再睡时的沮丧和焦虑情绪使你更加清醒而难以入睡。3. 药物因素兴奋性药物,比如咖啡因、茶碱、甲状腺素、可卡因、皮质激素和抗帕金森病药,另一类药对睡眠有干扰作用,比如拟肾上腺素药物。镇静类药物可以引起觉醒-睡眠节律失调。如果你正饱受失眠的折磨,请尽量避免食用含有这些成分的食物;如果你因为其他疾病在服用药物,可以咨询医师选择更合理的用药方案。4.疾病状态躁狂症患者因昼夜兴奋不安而少眠或不眠,而抑郁症患者则易早醒。甲亢、心衰、停经以及各种疾病所致的慢性疼痛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总结出了失眠的高危因素:① 年龄>60岁;② 精神疾病史,包括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③ 情感应激;④ 熬夜工作或黑白颠倒;⑤ 跨时区旅行。当然,失眠是可防可治的。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大部分失眠都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已有失眠的患者能够减轻症状或者恢复正常。① 每天按时起床和睡觉;② 如果入睡困难,暂时离开卧室去做一些平静的活动知道有困意,然后再回卧室睡觉;③ 睡前8小时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入睡前不喝酒、不吃油腻的食物;④ 营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⑤ 锻炼能改善睡眠,但不要在睡前锻炼;⑥ 除了睡觉和性生活,床不要用于其他用途。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人却是为了工作关系,不得不上大夜班。2007年医学期刊Lancet「刺胳针」发表过类似研究,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同年12月新增大夜班工作为人类致癌因子,在一到四级的风险中,列为第二级的『可能致癌因子』,严重性仅次于最高的第一级『确定』因子。但这样子对身体有什么坏处呢?

熬夜为何对健康不好?

上夜班是不得已的,但长期下来对于身体也是个负担。在台湾有许多类似的研究,如:「日夜节律对固定班别护理人员生活品质与经络生理之影响」、「探讨药师在白班与夜班轮值时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状态」、「便利商店大夜班人员之人性化管理问题之研究」…等等。许多的研究也发现到,夜班人员的生活品质、身体状态、经络脏腑虚实…等都有其影响。

在古代也有出现过一些文献,例如石成金《传家宝.读书心法》:「若苦读太过,则精神困乏而损耗,次日必加困倦疲败,反为不美。或勉强复又用功,气弱者疾病生焉。但人若子时不睡,则血不归肝,在气血壮旺时虽然不觉,异日致病,危害不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夜晚就是人们应该休息睡眠的时间,人全身的机体活动也准备进入休息的阶段,中医说「夜卧阳气入于阴」就是指这个情形。但若是在应该休息的时间却不休息,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时间恢复,却要一直工作,全身处于高度负荷的情况之下就开始进行代偿作用。

就像是在煮开水时一样,水煮到100度时就开始沸腾,但一直煮下去水就开始变少,煮到水壶干了之后就会烧坏水壶。在人体上,代偿出来的叫做病理性的「相火」,病理的相火即是人体机能活动失去节制,导致人身生命机能异常,成为致病之本。

熬夜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中医的病案之中也有出现许多记载,如金.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劳心大过者,郑叔鲁年二十余,攻举业,夜读书,每四鼓犹未已,但阴著物,便梦交接脱精,悬空则无梦。饮食日减,倦怠少气。」

顶级医学期刊讲熬夜的人

经常熬夜会死人精神疲惫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长期熬夜会是黑色素无法排出形成斑雕。还会形成黑眼圈儿,皮肤会干燥,失去水分和营养,容易起痘痘。熬夜还会让人的生物钟混乱,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会造成浮肿水肿。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影响生育能力,造成肝功能异常增加许多慢性病患病的几率,而且还影响视力。所以大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你有没有在某个时间段察觉自己很容易累?这种疲惫不是单纯指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明明你没有做什么特别耗体力的事,但就是精神也感觉困倦。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很可能是“晚睡”惹的祸!如果你也有同感,不妨来看看这位因早睡登上热搜第一的女生:每天10点睡觉,坚持打卡286天,效果堪比“美容”。网友们都惊呼:原来早睡这么“香”!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长期早睡究竟是种什么体验?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每天到底睡几个小时比较好?看完你就知道了!一、坚持早睡的人,身体怎么样了?大家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放在现实就是做到“太难了”!或许只有我们先了解早睡能带来哪些好处,内心的动力才会更充足些。让我们先来看看热搜女生的现身说法,她早睡后收获了什么:时长,00:23(23秒简短视频,文字版看下方)● 精神层面:整个人显得有精神气,没那么容易累,也更加热爱生活。● 皮肤方面:皮肤从蜡黄到透亮、黑眼圈变淡、法令纹有改善、脸明显变紧致起来。● 身体效果:最神奇的是,原本9毫米的乳腺结节经过半年来的早睡,竟减小至5~6毫米。按常规理论来说,如果能保证睡得够、睡得好、有规律,那早睡晚睡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不少人的真实体验却是:早睡能精神焕发,而晚睡则一天无精打采。其实科学家们早就用研究告诉我们:长期坚持早睡,对身体确有益处!首先,早睡会改变你的精神面貌,让你皮肤变好。《每日邮报》曾报道连续五天只睡6个小时和每天睡8个小时的容貌对比。结果因晚睡而睡眠时间少的实验参与者皮肤明显缺乏弹性,皱纹数量上涨了45%,黑斑数量上涨了13%,眼睛变得暗淡无光,整个人看起来老了十几岁。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每天早睡2小时和晚睡2小时,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更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倍!因此想提升颜值,“早睡”值得一试!其次,早睡能让你控制正常体重,远离变胖。当你早睡时,体内的生长激素自然分泌,利于脂肪分解和血糖代谢,相当于无形中有人帮你限制体重。若此时不睡,反而熬夜,那就会严重影响内分泌代谢,调节食欲的激素分泌障碍,你不发胖,谁发胖。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早睡还会带你远离情绪阴霾,助你形成积极稳定心态。去年5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JAMA Psychiatry基于85万余人的基因数据研究表明,仅仅提前一小时入睡和起床就能将抑郁风险降23%。所谓“早睡早起,抑郁减少”,真不是假话。正因早睡早起,心态不容易崩溃,性情也就更温和友善。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早睡还能清扫大脑“垃圾”,让脑子好使变灵光。顶级期刊《Science》印证了,只有在睡眠状态下,大脑才会开启“自动清洗”模式,扫除白天大脑中积累的记忆障碍蛋白,让大脑恢复好状态。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国内一项历时3年、涉及近千人的医院大型临床研究结论表明,晚间10:00入睡、每晚保持6-8小时左右睡眠时长,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最低!所以不想让大脑“宕机”,最好还是戒掉晚睡吧!最后,早睡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护住生命之路。早前就有热搜提醒,成年人连续三个晚上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免疫系统功能就可能降低一半,一天少睡三个小时就足以降低重要免疫细胞的功能。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总迹象都在告诉我们,早点睡觉,真的是每一天都值得认真、用心去对待的事。二、晚睡怎么就不行了?就算我不说,相信大家也一定忘不了「前一天太晚睡“缺觉”的痛苦面具」,第二天整个人都不太好——脸色差头晕眼花脏腑各种不适感大脑都无法正常思考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只是晚睡几个钟。为何人就这么难受?那是因为:1晚睡往往意味着“睡不够”身为一个社畜,熬夜到1~2点可能是大多人的常态,但无论是被动或主动熬夜,隔天又不得打起精神挣扎着上班或上课。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等同于你在“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而睡不够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实际伤害:前面已经一一举例,让人“丑、肥、笨、心态崩溃、大伤身”。也就是说,长期缺觉的人,无论身心都会受到极大的损伤,且通过补觉的方式也不见得能恢复到熬夜前的状态。

长期熬夜的人会有黑眼圈,头晕眼花,长痘痘等现象,严重的对身体器官的损害也影响,尤其是肝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熬夜有哪些影响。1. 免疫力下降。经常熬夜最易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就是使人疲劳、精神不振、身体免疫力下降,对于抵抗力比较差的人来说,感冒、胃肠感染、过敏原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都会找上门。专家建议:应当坚持抵制非正当性熬夜,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时间。2、 记忆力下降。一般来说,人的交感神经应该是夜间休息,白天跳跃,用于支持人一天的工作生活,而熬夜者的交感神却处在夜里,这就很容易导致白天经历、强化的记忆功减弱,从而导致记忆力下降,建议如果因工作不得不熬夜,也建议次数不要过多。2. 容易发胖。一般经常熬夜的人都比较喜欢吃夜宵,很容易导致肥胖;并且缺觉容易造成瘦素分泌紊乱,更易导致发胖。3、眼部皮肤易老化一般来讲话,晚上熬夜对于眼睛的伤害较大,易造成眼睛四周的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出现黑眼圈、鱼尾纹、眼袋等眼部皮肤问题,容易引起黑眼圈鱼尾纹眼袋、眼袋眼纹或是白眼球布满血丝。4. 皮肤变差。皮肤最佳的保养时间段是在晚上10点到2点左右,这也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的关键时段,如果长时间熬夜,很容易破坏人体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循环,造成神经系统失调会是皮肤出现干燥,弹性差,缺乏光泽等问题;而内分泌失调会是皮肤出现暗疮,粉刺,黄褐班,黑斑等问题。5、视力下降熬夜,使得眼睛长期处于超负工作,易出疼痛、干涩、发涨等问题,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病症。此外,眼肌的疲劳还会导致展时性视力下降。还可能诱发中心性视网膜炎,使人出现视力模糊,视野中心有黑影,视物扭曲,变形,缩小,视物颜色改变等问题导致视力聚降。特别是中年男士属于高危人群。6、阴虚火旺对于熬夜族而言,超负荷工作最易产生功能性紊乱,中医上将阴虚火旺,通俗地说就是上火,另外,熬夜时人的生活往往不规律,大部分的人晚餐都会吃的比较多,还有大批人喜欢吃夜宵,因此熬夜者也常有肠胃毛病,如消化不良等。好了,讲了那么熬夜的危害,请大家下次在想熬夜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行,如果必须熬夜的话,专家建议:在吃晚饭时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或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如水果和肉皮,软骨利于皮肤恢复弹性和光泽。鱼类豆类产品有补脑健脑功能,也应纳入晚餐食谱。熬夜过程中要注意补水,可以喝枸杞大枣茶或菊花茶,既补又有去火功效。还可以多吃偏凉性的食物,如瓜类,苹果,小米,薏米等。

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应处于睡眠当中,可见睡眠是多么重要。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熬夜晚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常态,形成错乱的"生物钟",高质量的睡眠已然成为一种奢望。长期熬夜的危害有哪些?1、记忆力下降熬夜使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状态,到了白天就会疲惫,从而使人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很多人以为熬夜后补觉就可以了,但其实睡眠不足对于大脑所造成的损害是不能够通过补觉来修复的。2、导致肥胖人在晚上会分泌胰岛素可以加快人体对糖分的吸收与消化,经常熬夜会使胰岛素的分泌异常,从而导致体内的脂肪堆积,不利于脂肪分解,易引起肥胖。3、影响内分泌长期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会失调,引起皮肤干燥、色斑、暗疮、粉刺、失去弹性和光泽等皮肤问题。还会导致女性月经失调,男性精子活力下降,对于在备孕期的人群来说,熬夜的危害是很大的,直接影响受孕率和宝宝的健康。4、降低免疫力免疫功能能够帮助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的侵入。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导致感冒,呼吸道疾病以及肠胃病等疾病,5、引发肝脏疾病由于肝脏拥有人体排毒、代谢等重要功能,而长期熬夜会增加它的负荷,使得它无法得到休息,损害肝脏内细胞,从而引发肝脏疾病。6、危害心健康熬夜会导致人体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升高,特别是在凌晨,人体心血管极为脆弱的时候极容易引发心肌梗死以及心肌缺血等病,也会增加癌症,糖尿病、冠心病发病率。猝死事件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大多是因为熬夜过劳导致的。由此可见,睡眠不足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然而如果睡太多也会对视觉记忆和反应时间等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在睡眠正常时间基础上,睡眠时间每延长1个小时,死亡风险增加13%,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12%,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5%,脑卒中风险增加18%。 因此,为了保证我们各方面身体机能的正常恢复,应尽量养成7—9个小时的睡眠习惯。如何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备孕期的人群,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优生的保障,通常备孕夫妻都会煲丁满堂有喜2号汤包来调理,然而充足的睡眠同样的关系着自身和宝宝的健康。以下几个提高睡眠质量的妙招,可收藏起来。1、睡前一杯牛奶睡觉前喝一杯加了蜂蜜或者糖的热牛奶,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让大量的氨基酸进入大脑细胞中,促进了大脑分泌血清素,帮助入眠。牛奶里面含有少量的类似于吗啡类的物质,能达到镇静安神的功效,让人们安稳入睡。睡觉前不能吸烟喝酒,也不能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免让情绪过于波动,引起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影响了睡眠质量。2、用4-7-8呼吸法帮助入睡这种方法更加专注于呼吸,而不是你的思想,可以融合冥想和视觉想象,通过不断的训练,效果会变得越来越好。具体步骤是:①张开嘴,尽力呼出所有的气体,然后闭嘴,用鼻子吸气默数4秒钟②然后屏住呼吸,在心中数7秒③然后用8秒呼出一大口气④重复三次上面的①②③步骤,很快就睡着了。3、安静的睡眠环境自己在睡觉的时候,尽量都关灯、关窗帘,将自己处于一个黑暗的环境。最好放一些香薰在卧室之内,放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水果也是可以的,如橘子皮、橙子皮等,这样就能够让神经放松下来,进而就可以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4、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睡前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在睡前看电视、使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会降低睡眠质量,这是因为从电子产品屏幕发射出来的蓝光会抑制促进睡眠的褪黑素分泌,而这种激素控制着睡眠和觉醒周期,因此最好在睡前一小时关闭所有电子设备。5、运动锻炼运动锻炼可以让自己动起来能够提高增强免疫力,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肝脏的负担,防止肝脏需要分解食物的同时还不能够得到休息,帮助消耗肝脏中的脂肪,避免肝脏受到脂肪的影响而引发肝病。适当的运动还可以缓解疲劳,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顶级医学期刊讲熬夜的老师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并未可知,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以及最终的上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时间也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毕竟在整个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变数太多,一般来说,疫苗从研发直到上市,短则几个月,多则可能几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称新冠疫苗的有效只是针对一期的试验结果而言,而二期的结果还有待揭晓,不过二期的试验成功难度将会更大,许多疫苗都最终止步于第二期的试验中,但不管结果如何,陈薇院士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成功了一大步,这已经足够让人振奋。

自新冠疫情在国内以及全球爆发以来,它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尽管新冠无情,不过人却有情,而且从未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自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已经有着许多疫苗研发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其中就包括在5月22日发布在《柳叶刀》的中国新冠疫苗1期试验结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疫苗研发在第一期已经取得了成功,不光能够保证安全,还能够引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这一新冠疫苗研发团队正是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陈薇,浙江兰溪人,出生于1966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院所长,此外,她还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身份,不过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她曾经先后带队对抗SARS、对抗埃博拉等让人闻之丧胆的病毒,在这些对抗战斗中,她和她的团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陈薇院士还被冠上“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名号。

陈薇院士之所以会选择带领团队再一次对抗新冠病毒,用“临危受命”四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在3月1日之时,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了新冠疫苗,并且于同月16日进行了临床试验,从3月到5月这两个月的1期临床试验来看,新冠疫苗的研发相当成功,虽然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不过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为此次新冠疫情付出了努力和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只是大多数事情都是做得默默无闻而已,比如,陈薇院士及其团队仅用1天就完成了移动检测实验室并完成了约1000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或许许多人对于疫苗研发的难度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过毫不夸张的说,疫苗的研发难度丝毫不亚于每天挣10万元,尽管陈薇院士研发的疫苗还没有宣布第二期的试验结果,不过我们仍然期待她的成功之音,假如第二期也试验成功,那离上市就真的不远了。

Science杂志是一个医学期刊,专门刊发一些医学著作、论文。人们通过医学研究在医学上有新的发现,会分析、整理、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Science杂志刊登的文章都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在医学上的困扰和解答,或者是刊登一些在医学上的研究发现和医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医学期刊,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证明医学发现。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迫切希望疫苗能够快点研制成功并且可以投入使用。最近Science杂志就刊登了关于新冠肺炎疫苗试验的新进展。文章撰写了关于感染新冠病毒疫苗的试验效果,通过对感染者志愿者使用新研制的疫苗,然后再观察使用疫苗效果。像新冠病毒疫情这么严重的话题,只有通过这么有权威的医学杂志刊登,才能更让人信服。

Science杂志一直关注人类身体健康问题,杂志文章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不会说所有文章都像论文一样难懂。杂志的初衷就是力求让社会人类都能了解关于医学的问题,关注自己健康问题。比如熬夜对人身体影响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会熬夜,我们一直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一直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熬夜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Science杂志曾经就研究过熬夜、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大脑,大脑没有休息好可能会影响体力和记忆力。Science通过科学研究证实熬夜对大脑的影响,甚至影响身体机能。Science杂志让我们相信科学,我们常常听说熬夜会变笨、会变迟钝,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Science杂志就是通过医学研究解答我们想了解的医学问题。

大概需要1-5年,甚至10年不等

估计上市至少还得几个月的时间,因为这种疫苗还需要进一步检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