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内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

中华内科学论文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学 教学 方法 的改进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 教育 科学及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临床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临床医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转变师生角色,转变学习过程,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场比较新颖的教学革命。临床医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临床实践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对临床医学课堂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师生位置,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操作,这也是对临床医学教学的一种改革。以临床医学教学为出发点,浅谈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意义,并提出几点有实践指导性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临床医学;实践;角色转变

学习知识应该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听讲过程,另一个是内化过程,即消化过程。知识的传授多是以老师的课堂讲课形式进行,而对知识的内化则更多放在课下,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作业和实践放在课下,意在拓展课堂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在学生完全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设想,所以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为了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翻转课堂脱颖而出,让临床医学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预习和知识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思考。将老师的优势最大化,学生也能充分展示自己,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未能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无法透彻理解知识。这样就造成学生听讲时,处于游离状态,与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不顺畅。再者,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具有普遍性而针对性比较弱,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节奏,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办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中的教学应用,大大突出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将老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合作者和监督者,将知识传授过程和内化过程颠倒,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深化医学教学的改革,为更多实践类科目做出良好的表率。

二、翻转课堂如何实现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一)通过视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知识内化质量

教师以翻转课堂为教学载体,根据教学的大纲进行内容的筛选和资料整理,并且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老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可以据此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另外,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理解难度也比较高。有了老师的视频指导,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知识,实现更加彻底地个性化学习。除此之外,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内容拓展,让学生可以从网络或者其他学习资源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关注临床医学的最新动态,跟上时代医学的步伐。传统课堂以课堂中的教授为主,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就差。而翻转课堂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学生能够根据大纲进行初步学习,并有重点和难点的标注。使学生的预习有重点,有突出,更有动力。

(二)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估,寻找学习漏洞

翻转课堂中,学生的预习状况决定了课堂的成败。因此对其的评价非常重要,除了用视频和相关材料来把握课堂预习的准确度之外,还要通过评价和指导来平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指导,保证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除了简单的问题之外,还有临床医学的操作标准。只有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变成手上的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上的漏洞,从现象到内在进行透彻分析,从而培养更加优秀的学习习惯。

(三)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分析内容展示临床操作

课堂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教师应该将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从分析病例开始,凭借 经验 ,给出自己的诊断。并由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之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练习,通过实际的展示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其次,临床医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主讲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同时,教师仍然是学习的推动者,要帮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为社会作出贡献。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生反馈等问题。作为一场教学革命,翻转课堂还有很长的实践之路要走。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实现临床医学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莉,卢舜飞,董海娜,等.翻转课堂在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396-399.

[2]尹战海,程青青,__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7).

[3]庾更绪,郭美霞.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于临床医学教学[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9-10.

《 心血管内科临床循证医学教学法应用价值分析 》

【摘要】为了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将在心血管内科实习80名本科实习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科时予以理论知识考试、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在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满意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以及促进临床辩证思维形成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提示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法;临床实习;心血管内科学

心血管内科学一直是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带教老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被动教学,尽管通过该方法能系统地传授疾病防治知识,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敏锐发现临床问题、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建立辩证的临床诊治思维[1~2]。

循证医学思想是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综合当前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医师本人多年宝贵的临床经验与患者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及其真实意愿,制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3]。许多发达国家在临床教学中实施了以循证医学思想为基础的教学法,取得了很好效果[4]。笔者探讨了心血管内科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发现该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临床综合能力,促进其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系统掌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分组

将2015年1月~12月期间在我科实习的80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生18人,女生22人。对照组男生21人,女生19人。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法,即在学生入科时向学生传授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以及文献检索方法,学生熟悉自己分管的临床患者病史资料后提出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根据问题检索文献,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充分讨论,结合患者意愿,形成临床诊治方案,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应用于患者,并观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仅仅扮演辅导、纠错和 总结 等工作角色[3]。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带教老师在教学查房时综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形成疾病诊断,然后就该疾病按其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转归等对学生进行纵向的系统讲授[1~2]。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出科时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具体内容见表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两组间均数、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出科时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的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两组出科时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组在提高教学满意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促进临床辩证思维形成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检查手段和治疗 措施 日新月异。同时,随着大量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公布,许多心血管内科疾病防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不断更新。这些均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医学生实习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即在教学查房时带教老师综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形成疾病诊断,然后就该疾病按其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转归等对学生进行纵向的系统讲授。

学生以听为主,师生间互动交流较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临床问题的独立发现、解决和思索。往往实习结束时学生对心血管内科疾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全面,很难形成辩证的临床诊治思维[1~2]。笔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传统实习教学方法既不能提高医学本科实习生出科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也不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更不能促进其临床辩证思维形成。

整体上,学生对采用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满意度不高(具体见表1、2)。循证医学思想的核心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综合当前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医师本人多年宝贵的临床经验与患者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及其真实意愿,制定科学、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该方法不但已成为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的主流方法,而且正对临床教学工作产生巨大影响[3]。一些欧美国家在临床教学中实施了以循证医学思想为基础的教学法,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4]。

采用该教学方法本质上是最要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学生首先要根据患者具体疾病提出临床诊治相关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检索文献、评价临床研究证据,最后经充分讨论,并结合患者意愿,形成临床诊治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弱化带教老师地位,仅仅扮演辅导、纠错和总结等工作角色[3~5]。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新的实习教学方法,不但能显著提高医学本科生实习结束时出科理论考试成绩,而且能明显提高学生教学满意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更能促进临床辩证思维形成(具体见表1、2)。

同时,笔者在将循证医学教学法应用于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时很难适应、对文献检索方法陌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能力较差等。为了顺利开展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医学院校应对学生临床前教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着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临床带教老师更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和理念,提高新形势下的带教能力。总之,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法能更好提高教育效果,值得在临床实习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贵勇.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2002,15(3):28~29.

2胡泽平,王邦宁.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97~299.

3陈熙.循证医学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1,15(4):526~527.

4YoungT,RohwerA,VolminkJ,(EBHC)Overviewofsystematicreviews[J].PLoSOne,2014,9(1):86706.

5赵铁夫,王盛宇.循证医学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87~88.

有关优秀临床医学论文推荐:

1. 临床医学教育优秀论文范文

2.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3. 有关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4. 浅谈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5. 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6. 临床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医学临床教学,是关系到医学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能否衔接好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者面临的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优势、体会、不足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推动临床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双语教学;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英语等外语教学,许多重点高校率先试行双语教学改革,已收到较好成效[1]。我校近两年也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开展中文主导型双语教学,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多媒体双语教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应用浅谈一点体会。

1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优势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要求教育朝着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双语教学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多借鉴西医学科,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医学书籍与期刊文献等均以英语为主,而且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主要采用英语,可以说英语是西方医学的主流语言和主要载体[2,3]。因此,学习并掌握医学专业英语是医学院校师生不断更新医学前沿知识的有效途径,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等特点,是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手段,能使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得到解决,是双语教学的工具和辅助者。医学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枯燥抽象,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有些疾病在诊断过程中所牵涉的操作技能较复杂,学生无法看到,只能死记硬背。这样进入临床实习时,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同临床实践相结合。上述因素增加了临床医学课堂教学的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难度更大。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效率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挑重点、难点内容来讲,有些内容只能一带而过,甚至不讲,更不用说重点内容用英文讲授了。这导致授课内容不完整、不全面,学生对医学英文信息知之甚少,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极不可靠。多媒体双语教学的应用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按教学大纲要求准备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重要内容、重点名词用英文标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扎实、更全面的知识,而且增加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

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教师购买或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国内外教科书、专著和期刊文献,将其中大量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信息及最新进展全部展示给学生,补充教材知识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双语教学的引入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调动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专业英语教学不同,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学生在掌握教师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强化,这对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及不足

双语教学开课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医学英语涉及词汇繁多,因此注重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学院在开始医学临床课之前,会开设医用专业英语选修课,规范讲授医用英语常见词汇、词根、词缀、固定搭配等,按照各系统进行全面教学,并配合听、说训练,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医学专业英语基础[4]。在专业课双语教学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如将讲课中涉及的单词及重要短语、句子发给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后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带着学生将这些内容朗读一遍,以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知识印象深刻,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进入双语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有效结合

单一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每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各有利弊。传统教学虽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但其最大优点是教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跟上授课节奏。而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懒惰心理,导致其上课不注意听讲,只在课后拷贝课件。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来消除。因此,我们上课时应尽量将两种模式穿插使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灵活得体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而不只是读懂外语教材。这决定了双语教学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完全消化原版教材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新发展、新动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就必然加大了教学难度。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才能把重点、难点讲透,让学生易于理解;其次,由于专门的双语教学教材较少,既不能从英文原版教材中硬搬内容过来,又不能断章取义,因此必须要讲究教学方法。专业教师大多是医生出身,没有在师范院校接受过严格训练,即使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不一定都能真正上好课、当好教师[5]。

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人员,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精通英语,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目前的师资状况是公共英语教师虽然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但缺乏专业知识,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掌握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课双语教学只能由专业教师来承担。而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总体来讲英语水平相对不足。他们中很多人英语阅读能力很强,但书写教案及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比较欠缺[6]。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逐步加强教师专业英语能力训练,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迅速提高其英语水平。要求教师上双语课前必须用英语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经常观摩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到英语母语国家进行短期进修,这样既可以了解国外学科动态,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局限性

临床医学课程是在大学四年级开始讲授的一门专业课,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通过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在一学期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即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医学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教师和学生的汉语表达及接受能力都强于其外语能力,且不同学生英语能力差别较大,如有的学生英语听力较差,完全听不懂医学英语,双语教学的意义完全无法体现,甚至达不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过多的英语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对临床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按照英文水平适当进行分班教学可弥补这一不足。此外,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7]。教师还要积极营造课堂气氛,课外安排播放医学课程原版录像片段,创造说英语、写英语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敢于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总之,开展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医学课程设计出发,根据学生外语水平、双语师资配置等多方面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的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鸿雁,喻志英,胡雪,等.医学双语教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62-63.

[2]霍健.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8):2812-2813.

[3]:thequalityofevidencefor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J].AmJObstetGynecol,2003,188(3):849-853.

[4]HeinrichsWL,PichumaniR,MatherR,:anewmultimediaapproachtoWeb-basedlearningofbiologyandmedicine[J].StudHealthTechnolInform,1998(50):370-372.

[5]陈道瑾,周剑宇.关于医学生临床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中华医学丛刊,2004,4(6):106-107.

[6]蔡绍先,陈玮莹,杨棉华.医学新教学模式师资的培训应关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58-559.

[7]蔡大川,郭渊,陶鹏,等.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需求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68-370.

摘要:老师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理解水平,及时调整讲述的速度和难易;也要关注患者的反应。在选择确定用于教学查房的病例后,一定要告知患者教学查房的目的并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关键词:脑血管;临床医学;教育

1研究结果

2011-2012学年,2007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脑血管病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分;2012-2013学年,2008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分;2013-2014学年,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分。经正态性检验,每学年的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脑血管病专业的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分数为非正态分布(P<),故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三组学年之间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分数,2013-2014学年与2012-2013学年、2011-2012学年的教学查房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

2讨论

医学专业认证是国际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和学历互认的重要前提,有助于鼓励教育机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便促进质量发展。在临床教学中,教学查房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主要针对9方面的能力展开,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制订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其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教学查房的关键。临床思维形成的过程是相关知识不断被强化的过程,如提到“头痛”症状,学生脑海里要马上反映出还要询问头痛的性质、诱因、缓解因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只有这种不断的强化训练,才不会在病史采集时出现遗漏。临床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学查房最常见的和主要的过程。但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多被动接受,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临床专业认证则促使教学查房方法的改进。如床边教学是教师展示和学生学习医患沟通、医护沟通最直接的过程;也是学员学习老师如何寻找和发现疾病线索的过程,好的床边教学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生和医学生的信任度。一个好的教学查房,老师除了要做好计划(教案)外,还要有饱满的热情,甚至有时还要有即兴表演的才能,这样才能做到气氛活跃、不沉闷,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

老师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理解水平,及时调整讲述的速度和难易;也要关注患者的反应。在选择确定用于教学查房的病例后,一定要告知患者教学查房的目的并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教学查房是开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方式最好的体现。在教学查房中,老师的任务是注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员的积极性,根据学员的知识水平设置不同的问题,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梯度逐级回答,互相补充和提示,这种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理想的教学查房氛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进来。而这种主动的投入往往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提问来调动。老师的任务是去掌控互动的环节而不是去接管互动的环节;老师应该是多观察学员的表现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答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前期准备中,通过对临床教学查房培训和质量监管、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一系列措施,对改善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胡燕军;谢幸;黄丽丽;医学教育探索2007-05-15

中华内科和中华医学杂志

医学期刊常规来说只分为 SCI 核心期刊 和普通期刊但是有一些省份会自己把期刊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比如浙江省一类期刊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二类的是除国家级核心期刊之外的其它核心期刊,三类的就是普通期刊。还有河南、陕西、四川 等地也把期刊分为A类B类或者一类二类也有的是一类为中文核心或者中华牌,二类为科技核心

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R9 药学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外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国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儿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肿瘤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皮肤病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类核心期刊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抗生素杂志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中国药房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7、华西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神经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 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 《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乡 村医生》、《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现代医药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埋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史》。《生殖与避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R9 药学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外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国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儿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肿瘤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皮肤病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类核心期刊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抗生素杂志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中国药房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7、华西药学杂志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每4年更新一次,最新一次是2015年8月出版第七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分为核心库以C为标记和扩展库以E为表记)

中华内科杂志论文

参考文献太长不可以删减。

参考文献太长可以对其进行格式调整,但不能删减。

参考文献过长可以设置排版使其满足论文要求。

1、当字数过少,一行可以放下时,用“首行缩进”2字符。

2、当字数过长时,将这一行先缩进0字符,再“悬挂缩进”2字符。

通过这两步就可以达到目标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在引用文献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

1、引用文献要新

引用文献是否新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章的先进性。因此,撰写科研文章应尽可能引用最新的文献。当然,在本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旧文献也可适当引用,但绝对不宜过多。

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期利普赖斯指数(即期刊引用5年以内的参考文献数量占引用参考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在50%以上。因此作者撰写文章时要尽可能多地引用5年以内的文献,且至少不低于50%。

2、引用高质量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文章学术水平的高低,从总体上体现了该文章的科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作者平时注意阅读、积累权威医学期刊文献和权威专家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全

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全面,尽可能全面地引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要兼顾中文文献与外文参考文献,并以外文参考文献为主。然而,在引用大量外文文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内某些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

尽管我国医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较低,但仍有一些学者在国内乃至国际医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或重大贡献,这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往往被聘为相关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因此,在大量引用国外文献的同时,适当引用这些专家学者的文献,对文章顺利通过审稿是十分有利的。

4、提高自引文献量

自引文献分两种,其一为作者自引,其二为期刊自引。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章作参考文献,期刊自引是指该期刊引用了该刊以前发表的文献。

如某作者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某篇文章中,引用的所有《中华内科杂志》的文献均为期刊自引。作者自引至少能向编辑和审稿人表明,该作者在本领域的研究已形成了系列化,而且越来越深入,易取得编辑和审稿人的信任,对文章发表将十分有利。

期刊被引用次数多少是评价期刊质量及实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衡量期刊社会效益及文献情报价值的重要指标。

因此,编辑喜欢编发引用本刊文献较多的文章,作者欲向哪个期刊投稿,一定要重视引用该刊的文献。

5、多引期刊,少引书籍

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表明,期刊文献被引次数最高,占被引文献总数的70%~80%以上。

期刊文献最典型的特征是内容新,科研价值高,而书籍文献,尤其是教材,其理论观点趋于成熟而固定,但内容陈旧,无太大的科研价值。因此撰写医学文章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引用期刊文献,少引或不引书籍文献。

当然,某些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专著也可引用,但也不宜过多。注意适当引用最新的专利文献和学位文章。

1. AG490 inhibits NFATc1 expression and STAT3 activation during RANKL induced osteoclastogenesis. Li CH, Zhao JX, Sun L, Yao ZQ, Deng XL, Liu R, Liu XY(通讯作者).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3,435(4):. Reevaluation of predictive value of ACL and anti-β2GP1 antibody for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om a perspective of a practical world.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12,32(12):. RANKL downregulates cell surface CXCR6 expression through 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 during osteoclastogenesis. Li CH, Zhao JX,Sun L, Yao ZQ,Liu R, Huang JS,Liu XY(通讯作者).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2, 429(3-4):. Is It Necessary to Combine Detection of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JX, Liu XY(并列第一作者), Wang ZM, Liu R, Li Rheumatol, 2010, 37(12):2462-55. Less disease severity and favorable prognosis are associated with postmenopausal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09,29(5):. Comparative study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at active stage. XiaoLiDeng, XiaoXiaLi, XiangYuanLiu(通讯作者), LinSun and RuiLiu. Rheumatol Int, 2010,30(11):1429-14367. Significance of anti-CCP antibodies in modification of 1987 AC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in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JX, Liu XY(并列第1作者), Wang ZM, Li ZG. Clin Rheumat, 2010, 29(1):. Comparative study on low back pain misdiagnosed as spondyloarthropathy.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Xu N. Clin Rheumatol, 2009,28(8):. 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蛋白在RA滑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赵金霞,孙琳,张颖健,张霞,李茹,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7):446-4910. 痛风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武东,赵金霞,孙琳,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2):128-13011. 半乳糖凝集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李常虹,孙琳,张颖健,赵金霞,姚中强,徐宁,刘蕊,刘湘源(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5(3):452-45712. JAK2/STAT3信号通路对RANKL诱导的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李常虹,赵金霞,孙琳,姚中强,刘蕊,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5):13. IgG、IgA和IgM亚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检测及意义. 张颖健,赵金霞,孙琳,李常虹,李桂叶,刘湘源(通讯作者),栗占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1):5-914. 应关注老年风湿病的诊治. 赵金霞 刘湘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2):881-88415. 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 刘湘源,郑晓娟.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68-17016.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张霞,赵金霞,孙琳,李茹,刘湘源(通讯作者),栗占国.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95-19817. 不容忽视痛风的降尿酸治疗(专论).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杂志,2010,14(6):361-36318. TNF-α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赵金霞,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0,4(4):447-44919. 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进展(综述). 刘湘源,李树强.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9,3(3):. 女性风湿病患者避孕方法的选择(综述).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 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强化治疗(专论).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杂志,2009,13(11): . 痛风降尿酸治疗的进展. 刘湘源,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 难治性痛风石痛风的治疗. 刘湘源.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2(6):. 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良反应的防治. 刘湘源,徐宁,李胜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8,12(3): . 慢性下背痛的鉴别诊断. 刘湘源,李胜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0):. B2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 刘湘源,肖玉兰,李胜光,唐丽君,张莉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4):.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湘源,李胜光.黄烽.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湘源,肖玉兰,任素琴, 唐丽君,张莉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5):. 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下背痛患者24例临床分析. 刘湘源,黄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0):.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刘湘源,黄烽.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1):. 类风湿关节炎的抗B细胞治疗. 刘湘源,黄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1):. 韦格纳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刘湘源,黄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3):. 汉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M和-DR基因的表达. 刘湘源,朱继平,闵伟琪,黄建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3,3(1):18-203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HLA-DM基因多态性分析. 刘湘源,闵伟琪,黄烽,李胜光.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2,23(1):. 抗疟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应用. 刘湘源, 黄烽.中国新药杂志,2002,11(4):274-27736. 依地酸钙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86例. 刘湘源,黄次波,黄烽.中国新药杂志,2001,10(8):.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性肢端干性坏疽. 刘湘源,尚桂莲,黄次波, 黄烽中华内科杂志,2000,39(9):. 男性与女性白塞病的对比研究. 刘湘源,李胜光,施桂英,等.中华风湿病杂志, 2000,4(2):. 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刘湘源,林俊,黄烽,黄次波.中华风湿病杂志,2000,4(3):. 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刘湘源,林红,袁国华,黄烽.中华内科杂志.1999,38(7):. 干燥综合征并发完全型肾小管酸中毒. 刘湘源,杜转敏,袁国华,黄次波.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9, 20(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胃肠损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刘湘源,施桂英.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2):. HLA-B27阴性与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对比分析. 刘湘源,王宽婷,赵伟,黄烽.中华风湿病杂志,1998, 3:. 干燥综合征与肾小管酸中毒. 刘湘源,李春先,黄次波.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2):753-754.

对稿件的要求1.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2.基金项目:论文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首页左下脚,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5)”。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3.题名: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4.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改动。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及其Email地址。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5.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ian,LIU Ho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irst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约为250个实词。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6.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7. 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8.统计学方法:(1)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2)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3) 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χ±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 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或P<)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χ2=,F= 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选用P>、P<和P<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细分为P<或P<。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9.名词术语: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10.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建议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如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数据图及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影像图应标注左右;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如引自他刊,应注明出处并提供该刊同意刊载证明。11.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例如:“ ng/L± ng/L”可以表示为“(±)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12.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5位数字时,每3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成5~95%,(±)%不能写成± %。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不能写成4×3×5 cm3。13.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外文文献需要提供PubMed的PMID号。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二、投稿要求1.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文稿应资料真实、数据准确、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文字精炼,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一般不超过4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及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会议纪要、临床病理(例)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等不超过2000字。2.请通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进行投稿点击“业务中心”进入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网上投稿成功后还需寄送以下几项材料:(1)稿件处理费,每篇稿件40元(请务必注明稿件编号),汇款地址:100710 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收;(2)单位推荐信: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加盖公章;(3)一份打印件(也需注明稿件编号);(4)若此项研究为基金项目者,需附批文复印件。投稿过程中如需帮助请致电编辑部。三、稿件处理1.本刊实行以同行审稿为基础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有不同意见者,作者有权申请复议,并提出申诉的文字说明。2.稿件退修:经审核初步拟定刊用的稿件按退修意见整理后,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请先通过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发回稿件,修改稿打印件寄回本刊编辑部,并需作者签字注明该稿件无一稿两投。3.“快速通道”的稿件要求: 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内就论文审稿结果(以“快速通道”发表、按普通稿件处理、退稿)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收稿后4个月内予以发表。“快速通道”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在投稿前应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得到确认后,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投稿,投稿成功后将稿号告知编辑部并通过特快专递将纸版稿件寄送编辑部。稿件应符合本刊稿约的要求并附单位介绍信。作者应提供说明论文需要通过“快速通道”发表理由的书面材料,同时提供省级及以上图书馆或医学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同时有2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至少有1位为非本单位专家)书面推荐意见。作者可推荐3~5名审稿专家(需注明其详细联系方法,包括Email)供编辑部参考。应提供作者的通信地址、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 凡要求进入“快速通道”稿件,需交纳审稿费每篇400元。汇款至100710 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附言中请务必注明“快速通道审稿费”。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在网上投稿成功后3个月内未明确处理意见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本刊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进行如下处理:(1)刊登撤销该论文及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2)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中华内科学杂志论文

1张孝骞.一氧化碳中毒之病理作用及其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31,17(3):232~246.2张孝骞.健康者与患病者血量.中华医学杂志,1952,38(2)∶97~106.3张孝骞.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华医学杂志,1953,39:559~564.4张孝骞.糖尿病的症状诊断和并发病.中华医学杂志,1953,39:727~731.5张孝骞.糖尿病座谈总结.中华医学杂志,1953,39:761~762.6张孝骞,邓家栋.内科学及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7张孝骞.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中华医学杂志.1954,40:507~510.8张孝骞.溃疡病座谈会讨论总结(上).中华医学杂志.1954,40:542~545.9张孝骞.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几点体会.见: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集(第三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0张孝骞.学习病机十九条的点滴体会.见: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集(第三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1张孝骞.舌苔和苔质的变化与营卫气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2张孝骞.对湿瘟病的点滴体会.见: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13张孝骞.上胃肠道大量出血(编者的话).中华内科杂志,1959,7(1):2.14张孝骞.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防治.见:科学广播.北京:科普出版社,1963.15张孝骞.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总结.见:中华医学会河北分会会讯,1964-11-15.16张孝骞.大力加强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述评).中华内科杂志,1978,17(6):401~402.17陈春波,张孝骞.Behξet氏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中华内科杂志,1980,19(1):15~22.18张孝骞,朱预,刘彤华等.间叶瘤合并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软骨病一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80,60(3):150~152.19张孝骞.创刊词——中国消化病研究的回顾和前瞻.中华消化杂志,1981,1(1)∶1~4.20纪宝华,张孝骞.甲状腺机能减低合并大量腹水和昏迷——1例报告和文献复习.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3):171~174.21蒋朱明,朱预,黄汉原,曾宪九,陈敏章,戴希真,张孝骞.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1):14~17.22周志超,陆国钧,陈敏章,陆星华,张孝骞.口服法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中华消化杂志,1981,1(4):238~241.23柯美云,张孝骞,陈敏章.肝脏疾病中腹腔镜诊断与影像诊断的比较.中华内科杂志,1982,21(7):393~396.24张孝骞.见:《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如何阅读消化病学的国外参考文献.中华消化杂志,1982,2(2)∶94~95.25金瑷,周明果,张乃铮,张孝骞,王保乐,赵玉祥.白塞病的消化道表现(16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82,21(12):725~727.26周志超,张孝骞,陈敏章.PABA试验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6):352~357.27虞重坚,张孝骞,陈敏章.测定血清胃泌素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6):358~362.28张孝骞.介绍一本治疗学专著.见:查良镒等,译.美国贝莱斯编著.胃肠和肝病的现代治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前身为1949年10月创办的《内科学报》。截至2015年4月,《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7人、编辑委员147人、特约编委3人。

2、《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 据2018年10月《中华外科杂志》官网显示,《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1人,编委123人,通讯编委106人。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创刊于1995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设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医药卫生科技刊物。

据2019年7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顾问有28人、资深编委有34人、编委有177人、特邀编委有48人。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您可以看看中国医护服务网期刊频道

中华医学杂志内科

1、《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前身为1949年10月创办的《内科学报》。截至2015年4月,《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7人、编辑委员147人、特约编委3人。

2、《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据2018年10月《中华外科杂志》官网显示,《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1人,编委123人,通讯编委106人。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创刊于1995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设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医药卫生科技刊物。

据2019年7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顾问有28人、资深编委有34人、编委有177人、特邀编委有48人。

应元岳应元岳(1896年8月23日-1991年1月21日),浙江宁波人,内科专家和热带病学家。首先在中国大陆发现肺吸虫病。在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的诊治方面亦有研究。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热带病学。中文名:应元岳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出生日期:1896年8月23日逝世日期:1991年1月21日职业:内科专家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主要成就: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代表作品:《热带病学》等等简介应元岳,1896-1991年,浙江宁波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内科学。翌年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学院攻读热带病学。1926年回国后。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内科医师。192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诊断肺吸虫病。1928年应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之邀,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1932年任内科学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被授予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为我国获得此奖章的第一人。应氏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山医院院长。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氏率迁校先遣队入滇,在昆明白龙潭办学。1941年又随校转迁重庆继续任教,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内科主任等职。1949年受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之聘,任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及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著作应元岳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关于人体肺吸虫病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孤菌存留时间》、《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的关系》等论文40余篇。主编《军医参考》及丛书《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内科手册》。他积累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3次修订再版。生平应元岳,字玄鹤,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幼年家境贫寒,祖父和伯祖父都是造船工人,祖母是渔家女,父亲则是个读书人,也曾学过中医。他6岁人蒙馆(私塾)读书;8岁随家迁居浙西武康。父亲在乡间设蒙馆教书、行医,他随父读书。11岁随伯父到湖州私塾念书。1909年,他14岁时考入教会办的杭州惠兰中学,并在学校附设的印刷所做排字徒工,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1912年18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受聘任浙江省立台州中学英文、理化教员。191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16年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今湘雅医科大学)开办。他有志学医,即转入该校学习,成为湘雅第一届学生。同班10人,内科学家张考骞、肺科专家吴绍青、外科专家任廷桂、儿科专家高镜朗、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都是他的同窗好友。1921年他以优秀成绩毕业,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当年,被该校保送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放射医学半年(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放射科学习班,学生多为教会医院外籍主治医师)。结业后应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同学Goddard院长之邀,任该院内科医师。1924年得该院资助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内科进修。次年夏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年回国,任绍兴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年,原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在上海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即今上海医科大学)。应元岳应邀担任该医学院的临床内科、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及实验诊断学副教授兼科主任。1932年晋升内科教授,时年36岁。次年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被派赴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学满一年后,参加英联邦联合考试委员会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学者。应元岳载誉归来后,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委员。1937年初,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应元岳组织医院工作人员收容抗日伤员。在日寇侵占上海前夕,应元岳与王霖生医生借助各方面爱国人士,将数百名伤员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区。转移结束后不到1小时,中山医院院址即被日寇占领。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元岳率领师生员工,由海路经香港、河内入滇。在昆明几经周折才借到校舍、职工家属宿舍。由于教学器材大都留沪未能带来,所以教学条件极为艰难,1941年,上海医学院北迁四川重庆歌乐山,应元岳到渝继续任教。1942年应元岳以热带医学专家的身份,一度负责调查中印公路沿线情况,指导防疫工作。1943年秋,重庆高滩岩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办,应元岳受聘为内科主任,不久该院改组为卫生署重庆中央医院。当时的青年医生有陶寿淇、林传家、陈过、张国治、李宗明、池芝盛、郭仓、翁心植、林传骧、曾畿生、诸荣恩、陈淑清、钱岳年、刘约翰、吴锡琛等人。应夫人苏守真医师在上海医学院内迁前即携子女4人到滇,任昆明省立医院和惠滇医院妇产科主任,是中国早期的妇产科医生之一,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且为难得的贤妻良母。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长期独力承担了教养子女、维持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应元岳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她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1945年春,苏医师不幸患斑疹伤寒去世,应元岳极为悲痛。因全家迁渝为不可能,他只得恳辞渝职,留滇行医。当时,昆明数家大工厂竞聘应元岳任特约医师,省立昆华医院与市立医院均聘他为内科顾问。1948年秋应元岳返沪与阔别多年的老母等亲属团聚。因需接济在沪家属及子女上学,只得再次开业行医。1949年他受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崔义田的邀请任该院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划归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长征医院)后,他还兼管二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和临床教学任务。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他先后担任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理事会名誉顾问,上海市科协委员,国家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荣誉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应元岳晚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列腺癌,1990年12月12日因肝肾综合征、多器官衰竭住入长海医院,1991年1月21日治疗无效病逝。临终前他立下遗嘱:①我死后丧事从简,②我一生在二医大,死后遗体捐献给学校作医学解剖,③家属子女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并嘱将存款捐给学校,作为医学教育及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医学人才上海医学院初创时院址在上海吴淞,每次上课需自带教具搭乘小火车往来,十分不便。但他一向按时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同事担心内地艰苦,不愿内迁,一些稍有名望的医生都挂牌行医,收入可观。而他坚持带领许多有志向的师生员工远迁昆明。他在昆明任教时,住在北门街,临床实习在昆华医院,实验诊断上课却在6公里外的白龙潭。他每次上课都身背教具偕助教朱益栋步行前往,风雨无阻,即使遇日寇空袭骚扰也从不间断。在重庆时,他身为主任教授,月薪微薄,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他的夫人在昆明病逝后,他为抚养子女,只得在其学生的诊所中开业行医。但他对穷人从不收费,如对西南联大的不少穷教授、穷学生求诊,一律免费。在省立昆华医院任内科顾问时,每周查房3次、讲课一次。他讲课精简明了,容易记忆;对病人真诚和蔼、细致负责。当年曾有一名由华北流亡来滇、素不相识的穷学生患病求诊,应元岳见他衣衫单薄,即解呢大衣相赠。当晚到昆华医院讲课,青年医师见他冬衣单薄,群以为异,其后了解内情,深为感动,乃集资购呢大衣相送;为他量尺寸时恐被他发现,乃谎称院方为其制白大衣。应元岳感其情真意切,难以退却,将此呢大衣珍藏。当时,他还每周去昆明市立医院查房3次、门诊3次,对病人不论贫贱,一视同仁,和蔼可亲,深受病家欢迎。有人送他一架很好的台灯,他却立即转赠医院公用。市工医院原址本是一所破庙,医疗条件较差,由于应元岳和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作出了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重视,市政府因此捐到一所大厦作为该院新址,医疗条件亦相应改善。应元岳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他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听后印象特别深刻。1962年,他曾将课堂教学经验概括为6点:首先教师应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讲课时要掌握全面、突出重点;讲课时应面对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干扰;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语调。在教学中,他一向喜欢采用讨论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后他用少量时间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人才外流,上海各医学院校人才甚缺,延聘应元岳者不少。但他认为培养新一代军医人才是他不可推卸的光荣任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华东人民医学院的聘任。当时的华东人民医学院房舍、设备都很简陋,条件很差。附属医院(后称第一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主要设有内科与外科,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小儿科在内,只有20多名医生。1956年应元岳兼管新接办的上海同济医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医疗、教学任务。1957年受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到上海岳阳路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训练班讲课。为了改进全面的临床教学工作,他还数次带领工作组到临床实习基地各医院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及热带病实验室,他经常到病区巡诊,并指导实验室研究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应邀参加上海华东医院等医院的会诊工作,帮助解决许多棘手病例的诊疗问题。医德高尚应元岳对医疗工作十分细致认真,经常深入医疗第一线,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绍兴、上海、重庆时期,一些发热待查的病人常常患有疟疾。为了及早明确诊断,他常在昏黄的豆油灯下用显微镜寻找疟原虫连续数小时。在绍兴福康医院工作时,他就是这样在显微镜下找到肺吸虫虫卵而首次证实中国大陆存在肺吸虫病。应元岳在查房、会诊、临床病例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中,都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对工作严谨、认真。对发热病人即使血片已查出疟原虫,他仍不满足,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才肯定此诊断。应元岳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从不发表不成熟的见解。他对待学生和青年医生热情诚恳,关心青年的成长,犹如兄长、慈父。他对待下级的错误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而是与人为善地诱导他们自动改正。在昆华医院查房时,一病人反映便秘灌肠无效,腹胀难受。他即戴上手套,亲自从病人肛内挖出粪便,在场的医生护士既内疚,又感动。文革后期,他著文批评废弃高考,不重知识,“开门办学”那一套。热带病的贡献应元岳早年主攻热带病学。肺吸虫病是国内22个省市的多发病,但早年医学界不知中国大陆存在此病。仅沿海地区有个别病例报告,但不能排除从日本、台湾、朝鲜等地带回的可能。1928年5月~6月间,绍兴县兰亭和东坞的2名农村青年,因长期咳嗽、咯血而到福康医院内科求治,应元岳在他们的痰和粪便中多次找到肺吸虫卵,确诊肺吸虫病。因他俩均未远出过,乃肯定是在本地得病。病例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30年第16卷。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肺吸虫病。其后,吴光等在兰亭的石蟹体内找到了肺吸虫囊蚴,完全证实了这一发现。朝鲜本是肺吸虫病流行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因吃溪沟中捕得的_蛄而感染肺吸虫病的人很多。有一部分被长期误诊,转来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后才得确诊治疗。应元岳有关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弧菌存留时间的研究、昆明恶性疟患者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关系的研究、昆明及上海所见斑疹伤寒等的论文,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40年)及华盛顿版(1943年)上,颇受医学界重视。1950年代初驻华东部队,特别是上海市郊县驻军开展水上练兵,接触疫水,发生大量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长海医院不但尽力收治患者,还派医疗队进驻南翔,并在一些祠堂、庙宇中开设简易临时病房收治血吸虫病病人。当时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疗法,毒性反应多而严重,一旦发生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亦称Adams-Stokes二氏综合征),往往致命。应元岳是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员,经常到各病房和郊县临时病房巡视,指导改进治疗措施,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和热带病实验室,虽然规模小、设备差、条件简陋,应元岳仍经常关心、指导其工作,重点进行中暑、病毒性脑炎、疟疾、阿米巴病等当时的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的研究。兔热病是第二军医大学两个附属医院内科共同组成的平叛医疗队在西藏东部洛隆地区最早(1960年)发现的传染病,应元岳认为控制此病很重要,必须进行赴藏实地调查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后因故未能成行。应元岳所著医学论文40余篇,刊于国内外重要刊物。编写教材应元岳开始任教时,医学院所用的教材全为外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版,连教师讲课、学生写实习报告、医生写病历也要用外文。应元岳对此早已痛心疾首。他在重庆中央医院时就大力倡导用中文书写病历,以培育青年医生自尊、自重、爱国之心。到了上海,立即倡导编写中文教材。1950年《内科学讲义》在他的主持下很快编成出版,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本自编内科学教材,由于内容新颖丰富,得到国内多数院校的重视和好评。应元岳积多年经验编写的《热带病学》是中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1951年初版出书,到1958年先后修订出版3次。他主编的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及《传染病学》,在50年代也曾一再重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他主编的《内科手册》1954~1986年间先后修订再版5次,发行总数已逾50万册。在50年代,应元岳为《人民军医》杂志写了很多文章,如《航空病》、《晕船及晕空治疗简报》、《在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等。应元岳对有关教材、论文的审阅,都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字一句,亲自修改。1959年王季午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传染病学》、1980年四所军医大学合编的五年制军医系基本教材《传染病学》,都是请他审阅的。钟惠澜主编的巨著《热带病学》也是由他写序。1964年,他通过审稿的体会,总结了写作科学论文的七条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言之有物;表达通顺,措词恰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用词精确,繁简适当;文字审慎,不杜撰滥造;数字精确,统计有方;反复审核,细致踏实。所举例证,对审稿写稿都有重要意义。人物简历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下应村。1912年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1912—1914年任浙江省天台县台州中学教员。1914—191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6—1921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湘雅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训练班学习。1922—1924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绍兴福康医院(今绍兴第二医院)内科医师。1924—1926年先后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1928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1931年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副教授兼主任医师。1931—1943年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兼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1937年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3—193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获热带医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1943—1945年任重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后改组为重庆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46—1948年任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市立医院内科顾问。194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981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名誉顾问。1947—1957年任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1988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1963—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名誉顾问。1991年1月21日病逝于上海。主要论著1应元岳.婴孩软骨症最近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22,8(3):139~145.2应元岳.疟疾之奇特症状数则与奎宁静脉注射之功效.中华医学杂志,1923,9(3)∶182~187.3应元岳.白司克氏姜片虫症之概论.中华医学杂志,1924,10(1):11~5.4应元岳.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中华医学杂志,1926,12(4):344~350.5应元岳.近世疟疾治疗法之进步.上海医学院季刊,1936,1(2).6应元岳.简易实验诊断学.上海:中华医学会.1937.7应元岳.航空病.人民军医,1950,1(1):24~26.8应元岳.晕船及晕空简报.人民军医,1950,1(2)∶52.9应元岳,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局.1950.10应元岳.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人民军医,1951,1(3)∶24~26.11应元岳.食物中毒.人民军医,1951,1(5)∶12~15.12应元岳.丝虫病在病理和临床方面的认识.人民军医,1951,1(6)∶55~58.13应元岳.热带病学.1951,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新1版;1954,新2版;1958,第三版.14应元岳.流行性感冒.人民军医,1952,2(1)∶22~25.15应元岳,等.特种传染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第二版.1956.16应元岳,等.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第二版.1958;第三版.1963;第四版.1965;第五版.1986.17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4.18应元岳,等.内科学讲义.上海军医大学教材处.1955.19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5;新一版.1956.20应元岳.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人民军医,1955,(7)∶37~41.21应元岳.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新一版,1956.22应元岳.序.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CN期刊是指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期刊,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期刊的主要指标之一。以下是一些CN期刊的例子:

1.《人民日报》

2.《经济日报》

3.《科学》

4.《自然》

5.《中华医学杂志》

6.《中华内科杂志》

7.《中华外科杂志》

8.《中华妇产科杂志》

9.《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0.《中华神经科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