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论文

发布时间: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论文

可能会导致无法走路,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可能会导致咳嗽,可能会导致胸闷等等通常是药物治疗,严重的话可能要进行血栓清除、溶栓、腔静脉滤器预防血栓等。

很多人对心脏静脉血栓形成的了解不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开展预防工作。心静脉血栓形成(DV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引起下肢轻度水肿疼痛、电功能衰竭、大腿水肿切割、猝死等。血栓后综合征可能发生在晚期。比如静脉瘤、色素沉着严重等,皮下炎症,甚至卵巢溃疡等,一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很常见的。

据美国多家医疗中心出具的静脉血栓形成报告显示,美国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年发病率约为100/10万,其中败血症发生率为1/3。诊断为电气故障一个月后,死亡率为12%。复发率为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增加。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发病率高于拉丁美洲和亚洲人。

心静脉血栓形成致伤,血栓形成是引起腿部广泛肿胀和疼痛的最常见原因,急性损伤这是最难的。另外,如果由于主动脉水肿导致下肢动脉血循环不足,会导致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大腿骨肿胀,甚至肢体坏死和切割。慢性损伤原因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立即住院治疗。临床上,5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水肿、疼痛等症状,因此正确的诊断试验或检查尤为重要,如果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推测足部肿胀、疼痛。不要在地板上移动或行走。你必须马上去医院。这样看来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对我个人而言,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一般来说,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这样看来,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静脉血栓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长期不治疗的话,那么血液就会堵塞造成很大的危险,第1点应该采取这种中药的方式去治疗,能够促进这种血液的运行,第2点就是应该采取针灸的方式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神经外科下肢静脉血栓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很多人都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其实它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对人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许多人都是深受其苦。那么你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下肢静脉血栓的类型有哪些呢,在平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呢,想知道的朋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这种疾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一、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在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避孕的药物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

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二、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

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

②白血栓

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

③混合血栓

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三、 预防以下因素

1、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吸烟因素

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且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

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肥胖因素

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体位和活动因素

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创伤和手术因素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 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7、疾病因素

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神经外科静脉血栓相关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护理论文题目供你进行参考: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4、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5、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6、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8、膜滤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特性研究9、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10、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1、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12、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13、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14、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以某省属医科大学为例15、护生实习前后护理伦理认知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护理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被多少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现在很少有比较好的题目,如果你想写的话,可以从比较传统的题目中发表出自己新的见解,结合时代的新意,以及现代护理技术的新标准来入手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式非常的安全,如果病情非常严重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精神科深静脉栓塞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且好发于下肢[1,2]。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通过对23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抗凝血药治疗的基础上施以精心的专科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我科收治的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21例,女2例,平均年龄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静脉造影:静脉充盈缺损,全下肢(或节段)深静脉阻塞或狭窄;静脉再通,呈扩张状,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瓣膜阴影消失,侧支循环形成,呈扩张扭曲状。所有患者均给予左下肢抬高、制动,使用肝素及华法令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 2.护理 心理护理(1)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勿让其感到孤独,多沟通交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2)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的需要,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3]。 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肿胀明显时,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病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4,5]。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程如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药物护理患者曾行低分子肝素钙、华法令抗凝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不能用于肌肉注射,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左右交替,注射针应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示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必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尿激酶时,要求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以避免局部出血或血肿,将尿激酶10万u加入到生理盐水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静脉滴注开始速度应为7~8滴/min‘持续30min后,改为3~4滴/min,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脉率、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应立即停药,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及早活动下肢,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另处要定期到门诊复查,以了解疾病的恢复程度。 3.讨论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左下肢疼痛,较右下肢略为肿胀,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要,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用药过程中,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1.龙伟清,钟武平,郑淑华。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6:110-112. 2.郑田春,程久芬,周云,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血栓治疗。血栓与止血学,2006,12(1):16-17‘20. 3.满力,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护理学杂志,2003,18(1):77. 4.罗琼,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5.李永光,刘珍。使用分级弹力袜预防深静脉栓塞。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2,15(9):553-554.

妇产科深静脉血栓相关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妇产科护理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妇产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因素,完善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护理。结果:100例产妇住院期间未发生医疗事故,产后均顺利出院。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改进管理方法,减少妇产科的护理纠纷。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预防措施

护理纠纷是医患纠纷的一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递增,医患关系日益紧张[1]。妇产科工作风险大、强度高、事故率高,是护理纠纷发生率高。现对我院妇产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妇产科接诊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岁。

方法

抽取100例产妇病例,查阅相关记录,结合妇产科临床护理经验,对100例产妇中,存在的各类护理风险与处理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预防风险与有效护理的方法。

2常见风险的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纠纷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患者的维权意识得到提高。有的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律知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遇到护患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职业行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不注意言语的准确性。主要书写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护理记录内容,与医师病情记录相矛盾,有的护理人员在公众场合谈论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或失误,使之成为患者投诉和争议的来源。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妇产科是对护理技术要求较高、风险较大的科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护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体力严重透支,身心俱疲。很多护理人员都容易产生不耐烦、急躁、激动等情绪。有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给患者以冷漠、生疏的感觉,另外,产妇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较高,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较为敏感,言语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不满情绪,难免会出现护患纠纷。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不熟练。护理技术差错主要表现在技术不熟练、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工作责任心不强、产程观察不细致等。有的新进护士缺乏应急经验,面对产后大出血、休克、昏迷等特殊情况时,缺乏心里准备,手足无措。有的护理人员对新购的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这使得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产生疑惑,为护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医院管理因素

妇产科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下降。有较多文献报道,患者对医疗费用的不满,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患者因素

生存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患者存在的医疗风险也随之上升,极易出现妊高症、早产、巨大儿或合并其他病症[2]。另外,因独生子女政策导致部分患者过度紧张,容易情绪不安引发各种意外。部分患者家属对分娩存在错误认知,对分娩及产妇护理知识所知甚少,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任何异常情况便惊恐不已。

3预付及处理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应尽快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正当权利。增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应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对患者有爱心、有真心、有耐心,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和产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能,消除交流隐患。在护理工作中,每个护士都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沟通给患者更多的关爱,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何丽贞,孔碧华,梁焕棠,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院,2011,11(7):117-118.

[2]琚金梅,刘华莉,唐会枚,等.探讨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人性化管理的实用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409-41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80)与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研究组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服务规范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中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成本,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产科;疗效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护理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妇产科护理服务更加重视,对妇产科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望[1]。健康教育是实施人性化、优质高效、整体护理的一个主要单元[2]。在妇产科开展健康教育可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促进产妇更好地生产及尽快康复,提升妇产科整体护理的质量。2014年2月至10月我们对我院收治的产妇80例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60例,年龄在22~36岁,平均年龄为(±)岁;初产妇108例,经产妇52例;孕周29~42周,平均孕周(±)周;顺产86例,剖宫产74例。入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

妊娠期健康教育向孕产妇精心开辟孕妇课堂,运用图文并茂的讲座与个别访谈、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电话指导等形式向孕产妇传授妊娠期保健知识,并关注妊娠期孕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认真指导其开展营养和保健教育,并让其了解正常分娩及剖宫产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而引导她们学会科学地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向孕产妇介绍进行胎教的价值,告知其间接及直接的胎教方法,使孕产妇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胎教,进而促进胎儿能够更好地生长及发育。向孕产妇介绍在孕期期间适量运动的意义、运动的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让她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从而促进母婴健康[3]。告知孕产妇开展产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频率等。指导孕产妇学会自数胎动的方法,让孕产妇能够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情况,并引导其定期到医院接受胎盘功能及成熟度检查等。

分娩期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孕产妇认真介绍分娩的生理过程,分娩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并向传授相应的技巧与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临产妇和已分娩的产妇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待产妇增加分娩的信心及自控感。让产妇尽快熟悉环境、及规章制度。加强产前健康教育,认真指导孕产妇学会掌握自我监护母胎的方法[4];加强产妇的产前心理护理工作,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消除恐惧感。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可安排责任护士进行陪伴,并实施“一对一”的产时健康指导教育,指导她们学会如何降低宫缩造成的痛苦。护理人员在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要及时向产妇沟通产程进展的情况,帮助增强分娩的信心,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产褥期的健康教育产妇分娩后,护士要对分娩完的产妇的身体及心理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制订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产妇身心状况较佳及产后的24h之内,指导安排科学合理的饮食,以促进产妇的体力能够尽快恢复,帮助产妇促进乳汁分泌,确保母乳喂养能够顺利进行。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的意义及作用,并指导产妇准确掌握喂奶的姿势,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5],并引导产妇掌握有效吸吮特征及意义,进而提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6]。加强新生儿的健康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学会密切关注及观察新生儿哭声与大小便,并使得产妇学会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讲解新生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还可以向产妇介绍婴儿抚触、婴儿游泳等科学有益的育儿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与计划生育方面的指导,并且告知产妇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节育环的放置等。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妇产科护理工作质量;运用本院制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与服务规范进行评分。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两组护理指标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服务规范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是要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让孕产妇在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等层面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进而让孕产妇可以在最优的状态下顺利分娩[7-9]。为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素养及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尽量让自身掌握更多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妇产科诊疗工作水平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孕产妇能够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面对怀孕及分娩的整个过程。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母婴健康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会改善产妇的自我防护意识。本研究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孕产妇的认知水平,提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降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规范临床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等[10-12]。综上所述,向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介绍健康教育的价值,使产妇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让孕产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间得到较好的健康指导、正确的饮食指导、心理支持干预,则能保证母婴健康,促进妇产科护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曾伙梅,陆红艳,陈勉.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3):134-136.

[2]燕继华.健康教育在疗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1(4):67-69.

[3]顾春怡,张铮,朱新丽,等.孕晚期干预支持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69-571.

[4]李加平,高茜,沈芳,等.健康教育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28):2680-2681.

[5]李敏.优质护理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92-193.

[6]夏青,孙娟.专业技能指导表在剖宫产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921-922.

[7]齐朝晖."家庭式"健康教育对孕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1081.

[8]孙明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33):3108-3109.

[9]雷春梅,李雪兰,魏斌.对HDP产妇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4):588-590.

[10]宋晓月,王志阳,俞晓梅,等.河南省城乡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30):2865-2866.

[11]杨玉芬.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3):703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