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读物有哪些书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读物有哪些书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书籍。

除此之外,中医书籍还有《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等。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名著,成书于西汉中晚期,此前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字学的成就皆在该书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

本书由数十位中医专家,穷十余年之力,对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逐字逐句详注精译,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本书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是学习中医必读经典书籍。

想提高自己就绕不开读书这个途径,同样身为医学生,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本医学有关的课外书⼀、《⽣活之道》作者:(英)威廉·奥斯勒著,邓伯宸译推荐理由:该书是现代临床医学之⽗威廉·奥斯勒(1849-1919)的⼆⼗篇演讲集,被视为20世纪作重要的思想⽂献之⼀。奥斯勒历任美国麦吉尔⼤学、宾⼣法尼亚⼤学及约翰·霍普⾦斯⼤学等医学教授。书中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涵养带⼊医学领域,触⾓遍及医疗伦理、医疗与⼈道关怀以及医病关系,字⾥⾏间洋溢着他睿智的⽣活与⾏医哲学。⼆、《最年轻的科学》作者:(美) 刘易斯·托马斯著推荐理由:刘易斯·托马斯(1993-1993)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曾任纽约⼤学医学院院长和耶鲁⼤学医学院院长。该书是他的第三本书,记述了上世纪早期⾄70年代作者亲历的美国医疗职业的变化、科学研究活动和医学的进步,对西⽅现代医学的发展史有最切近、最全⾯的观察。此外,托马斯的前两部著作《细胞⽣命的礼赞》、《⽔母与蜗⽜》也⾮常值得⼀读。三、《⿏疫》作者:(法) 加缪著刘⽅译推荐理由: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说家、散⽂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学的⼤师,《⿏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通过描写北⾮⼀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疫后,以主⼈公⾥厄医⽣为代表的⼀⼤批⼈⾯对瘟疫奋⼒抗争的故事。该书作者荣获诺贝尔⽂学奖,除此之外其他三本荣获诺贝尔⽂学也值得收藏,分别是:1958年,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医⽣》;1970年,索尔仁尼琴,《癌病楼》;1982年,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三本书也是荣获诺奖的。四、《阿图医⽣》作者:阿图·葛⽂德推荐理由:阿图·葛⽂德,⽩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哈佛医学院临床外科副教授,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物,《阿图医⽣》⼀共有两本,是他作为医者的⼈⽂思考。前段时间,阿图的《所有医⽣都会犯可怕的错》在⽹上流传甚⼴,就是节选⾃该书。2012年7⽉他的另外⼀本新书《清单⾰命》值得⼀读。五、《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作者:贝瑞推荐理由:梅奥诊所⼤家并不陌⽣,它是世界最⼤的私⼈医疗机构,也是全世界的医学圣地。它⼏乎不投放任何⼴告,全世界医疗界乃⾄管理界却对它⽿熟能详,它以其卓越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堪称管理界的活化⽯。该书向⼤众介绍了该诊所的经营之道,不仅是好的医学书籍,也是很好的管理类⽂献。六、《医学的⼈⽂呼唤》作者:王⼀⽅,赵明杰编推荐理由:王⼀⽅是北京⼤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国内知名医学⼈⽂学者。该书是他近30年的编辑⽣涯中的经典医学作品的合集。此外,他还出版过《敬畏⽣命--医学⼈⽂对话录》(江苏⼈民出版社1999)、《医学⼈⽂⼗五讲》(北京⼤学出版社2007)、《⼈的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医学是科学吗》(⼴西师范⼤学出版社2009)、《医学是什么》(北京⼤学出版社2010)。七、《相约星期⼆》作者:[美] 阿尔博姆著吴洪译推荐理由:是我个⼈⾮常喜欢的⼀本书。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理学教授莫⾥在⼀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早年的得意门⽣,⽶奇在⽼教授缠绵病榻的⼗四周⾥,每周⼆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这⾥⾯有很多关于⽣死、⼈⽣的思考。作者⽶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著名专栏、作家,他“死亡三部曲”的其他两本《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重⽣》也值得推荐。⼋、《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作者:讴歌著推荐理由:本书让医⽣和病⼈两⼈⾓⾊重新审视各⾃的位置和需求。这本由局内⼈写的书能让读者了解医界现状和运⾏规则,了解医学的局限、医⽣的尴尬和体系的困窘。常青作为⼀名有医学背景的作家,该书的视⾓更加的全⾯和宏伟。出版《协和医事》以及⼩说《九⽉⾥的三⼗年》。九、《⽩袍-⼀位哈佛医学⽣的历练》作者:艾伦·罗斯曼著浦溶译推荐理由:作者艾伦·罗思曼是哈佛医学院1993级的学⽣,她⽤⾃⼰的清晰、细腻的⽂笔写下了⾃⼰在哈佛医学院4年的成长经历。全书分三⼤章,分别是《哈佛第⼀年》、《哈佛第⼆年》以及《两年临床实习》。通过书本,我们不仅能够真实地感悟⼀位年轻学⼦是如何成长为⼀名⽩袍加⾝的医者,并且能够跟随作者进⾏不断的医学⼈⽂的思考:怎样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克服学习以及实习中的种种困难、怎样⾯对⽣死的考验。⼗、《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的境况》作者:(美)克莱曼著,⽅筱丽译推荐理由:本书是美国哈佛⼤学⼈类学系主任、医学⼈类学家阿瑟·克勒曼撰写的⼀部有关⼈类学、医学⽅⾯的专著。作品对西⽅医学院和医院中普遍施⾏的纯医疗技术⼿段、忽视病⼈主体的教条疗法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医学职业和现代诊疗体制下医患关系、⽭盾和问题的分析、批评,强调⽂化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指出唯有改进陈旧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去除患者的疾痛。上面这些书都是我看过或者了解过的,对于同学们认识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够一直保持对医学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希望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加油吧,医学生!

1.关于医学的书有哪些 我觉得你是想要解决现实中一些难题吧,可以看看《临床医学概论》,里面有一些临床常见病的基本诊断方法与治疗,可以供你参考啦。 不过想要精通医学看一本书是不够啦,像我们学医的都是学至少5年呢,课程好多: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药理学、毒理学、流行病学、医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影像学、诊断学……这些书落起来得有两层楼高吧,恐怖死了。 2.求推荐几本医学方面的科普书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概论》,《最经典的医学科普书:漫画医学五千年》,《健康报》,《医之魂》,《医学、理性与经验》,《医学史话 旧世界与新世界》,《医学史话 今日医学》,《科学革命和医学》等。 作为一项重大出版工程,为保证其学术水平和权威性,多媒体《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在新闻出版总署、卫生部、财政部的指导协调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医疗科研机构及重点高校,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杰出华人在内的医药卫生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实施。该书将通过全面总结医药卫生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最新进展,为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医学知识的综合平台,既可以作为通用医学参考工具书,又可以作为医学高级科普书,兼具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普及医学知识的功能。

1、《生活之道》2、《伟大的医生》3、《治学与从业》4、《医道》5、《阿图医生》6、《相约星期二》7、《死亡如此多情》8、《中国式医患关系》9、《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10、《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医学论文读物有哪些书目

1、《医宗金鉴》公元1739年,清朝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吴谦征集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共历时三年,终于编辑完成。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医宗金鉴》书名由乾隆皇帝钦定。后来,该书被《四库全书》收入,并逐步成为中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2、《目经大成》为清代眼科名著之一,黄庭镜(1704~?)著,于乾隆六年〔1741〕草成此书,此后四易其稿,但未付梓。弟子邓学礼(赞夫)得悉此书后于嘉庆十年刊行,更名为《目科正宗》,刊行九年后被黄庭镜之孙得见,遂以家藏旧本相校后刊印,悉还原貌。嘉庆二十三年(1818)问世,全书共23万余字,居历代眼科专著之魁3、《医学源流论》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4、《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赵学敏初撰于乾隆三十年(1765),又续加补订而毕于嘉庆八年(1803),至赵学敏死后,于同治三年(1864)方得初刊。以后则有多次重刊5、《张氏医通》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但大抵不外折衷成综合诸家观点,无多创见。不过,整体医学思想,比较与薛己、张介宾相近,并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甚力。自中风至婴儿共分十六门,每门又分子目,体例实取法于王肯堂《证治准绳》,而选辑更为精审。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6、《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于康熙中期,诚亲王胤祉命进士陈梦雷编《古今图书汇编》历十余年而成,康熙帝命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其部六千有余,其卷一万,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原隶此书“博物汇编、艺术典”下之“医部汇考”,共520卷,分类辑录自《内经》至清初120余种医学文献,有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医学艺术,记事及医家传略等,记述系统,分门别类明确,各科证治有论有方,引证材科均一一详注出处,标明书目、篇目和作者,便于查对原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医学文献参考书。7、《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五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王氏书先总述痈疽病因、证候、诊法并列症29种。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外科病证治疗,并兼以内、妇、儿各科病症治疗经验,计外科效方75首,杂病验方48首。另介绍200余种外科常用药之性能及其他炮制,复附有作者治验之案,甚便于临床施用8、《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9、《证治汇补》八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刊,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十七世纪浙江鄞县人)撰。此书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陶隔、腹胁、腰膝以及下窍八类,已与过去诸书不同,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复见集中。介绍八十余种较常见疾病病证,每症列为一章,每章又分数节,先引《内经》,后选诸家并注明出于何书,分析原因、外候、辨证、脉象、治法、用药、附证、方剂等,均为详而不繁,备而不见。深为临床医家使用所称便。10、《本草备要》8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此书刊本亦多,流传甚广。除了以上著作之外,清代还有许多医学著作传世,如张志聪的《素问集注》以及王昂的《素问灵柩类纂约注》等著作都是比较著名的医学名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解刨,生物学,化学。都是必须的。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不断的丰富自己,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内科医生必读的经典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西塞尔内科学》

是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医学巨著。前10版由CECIL主编或参与主编,故定名为《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自1927年首版以来,它以论述严谨、系统,尤其是对病理生理学等科学原理的深刻阐述而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国医学院校皆以此为教材,并被誉为“标准内科学参考书”。 专家认为:该书已成为一部求实和理智的巨著、清晰的写作、权威地论述疾病,成千上万的读者自动地视其为第一本参考书。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参考价值,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学实践,洞悉当前医学科学发展动向,对整个内科领域有一个深刻、系统的了解。实为广大临床医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研究生必备参考书。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哈里森内科学》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是一部世界上高水平的经典教科书。 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每4年更新再版;由于该书的权威性以及对培养医师的重大作用,先后被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等多种文字。1991年的第12版由同济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该书中文版在我国医学界反响很大,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

本书分上、下卷,共398章,另有一附录和索引,分15个部分全面详细阐述了人体各系统相关疾病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内容丰富、全面,医学知识权威、新颖;是内科医生(包括外科医生)全面深入掌握医学知识最权威的参考医学书籍。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中华内科学》

《中华内科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精心规划的“中华临床系列专著”中的首部大型参考书,由全国380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编著。本书共800余万字,内容覆盖内科学的各个方面,旨在全面反映当前我国内科学的水平,并在系统叙述我国科学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同时,尽量吸收国外内科学最新理论与诊疗技术。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医学院校和各级医院及研究机构的内科医师和内科研究生,目的在于为其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实用内科学》

全书分上、下册,共24篇,插图近500幅。内容覆盖内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内科学的水平和进展,内容新颖,资料详尽。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而和某一专科的医学专著相比,《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则侧重于实用。50余年来几代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作为案头必备读本,被誉为我国最经典的内科参考书。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医道》

是一位著名医生积近五十年行医生涯的深厚沉淀,集思索反刍、领悟锤炼的精粹结晶,展现其从医之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书中侧重医生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树立,对医学、医疗、病患的认识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对同道、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相处等均有深刻的见地和感人的论述。作者集医学家、作家和科普作家三栖于一身,说理道白,文字讲究,不乏箴言妙句,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解剖”别人,也善于“解剖”自己,耐人寻味沉思。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1. 成功人士必看的10本书

2. 一生必读的35本智慧书

3. 10本职场励志书籍推荐

4. 学生必读经典书目

5. 30本人生必读的励志书籍推荐

6. 大学必读的十本书励志书籍

清朝医学教科书很多,比较出名的著作有:1、《医宗金鉴》公元1739年,清朝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吴谦征集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共历时三年,终于编辑完成。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医宗金鉴》书名由乾隆皇帝钦定。后来,该书被《四库全书》收入,并逐步成为中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2、《目经大成》为清代眼科名著之一,黄庭镜(1704~?)著,于乾隆六年〔1741〕草成此书,此后四易其稿,但未付梓。弟子邓学礼(赞夫)得悉此书后于嘉庆十年刊行,更名为《目科正宗》,刊行九年后被黄庭镜之孙得见,遂以家藏旧本相校后刊印,悉还原貌。嘉庆二十三年(1818)问世,全书共23万余字,居历代眼科专著之魁3、《医学源流论》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4、《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赵学敏初撰于乾隆三十年(1765),又续加补订而毕于嘉庆八年(1803),至赵学敏死后,于同治三年(1864)方得初刊。以后则有多次重刊5、《张氏医通》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但大抵不外折衷成综合诸家观点,无多创见。不过,整体医学思想,比较与薛己、张介宾相近,并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甚力。自中风至婴儿共分十六门,每门又分子目,体例实取法于王肯堂《证治准绳》,而选辑更为精审。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6、《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于康熙中期,诚亲王胤祉命进士陈梦雷编《古今图书汇编》历十余年而成,康熙帝命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其部六千有余,其卷一万,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原隶此书“博物汇编、艺术典”下之“医部汇考”,共520卷,分类辑录自《内经》至清初120余种医学文献,有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医学艺术,记事及医家传略等,记述系统,分门别类明确,各科证治有论有方,引证材科均一一详注出处,标明书目、篇目和作者,便于查对原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医学文献参考书。7、《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五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王氏书先总述痈疽病因、证候、诊法并列症29种。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外科病证治疗,并兼以内、妇、儿各科病症治疗经验,计外科效方75首,杂病验方48首。另介绍200余种外科常用药之性能及其他炮制,复附有作者治验之案,甚便于临床施用8、《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9、《证治汇补》八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刊,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十七世纪浙江鄞县人)撰。此书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陶隔、腹胁、腰膝以及下窍八类,已与过去诸书不同,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复见集中。介绍八十余种较常见疾病病证,每症列为一章,每章又分数节,先引《内经》,后选诸家并注明出于何书,分析原因、外候、辨证、脉象、治法、用药、附证、方剂等,均为详而不繁,备而不见。深为临床医家使用所称便。10、《本草备要》8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此书刊本亦多,流传甚广。另外,清代还有许多医学著作传世,如张志聪的《素问集注》以及王昂的《素问灵柩类纂约注》等著作都是比较著名的医学名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学论文读物有哪些书名

中国古代五大医学著作,分别《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千金翼方》、《本草纲目》。

中华医学期刊等等,有很多的。

到医学助手软件上去查,上面有国内中文医药期刊的全部信息。下载地址:

中医经典著作 杏林春暖 2003/12/29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之《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它既不属于某一时期的作品,也绝非某位医家的个人著述。其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可见它是一部由战国至两汉时期许多不同时代的医家,搜集当时医学成果,分别整理加工和补充成篇后,汇集而成的医学总集。 《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仅就它的主要精神,分别简介如下: 一、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贯穿《内经》全书的整体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人体本身 《内经》把人体各部看成是互相联系、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观点。系统论认为,人微言轻整体并非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不同于任何局部的新质。由于人体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更需要从普遍的联系上来加以对待。 《内经》正是强调从彼此相属、互有联系的整体观出发去观察人体各部生理、病理的种种表现和变化。就脏腑关系而言,虽各有所主,但却离不开彼此的密切配合。 《内经》以“藏象”统括人体之生理与病埋,就证是体现了内脏与休表是相互沟通、表里相关的有机整体。唐·王冰说过,“象,谓所见于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也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中医四诊中所称“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求里”的根据即在于此。 2、人与自然 对人体必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认识,是《内经》整体观的又一重要体现。《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盖,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四时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如春夏两季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因而使皮肤松弛,少溺多汗;秋冬时节,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皮肤致密,少汗多溺。四时气候的变化,还是生物界(人体亦不例外)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 此外,《灵枢·岁露论》还告诉人们。四时气候的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流行,所渭“因岁之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甚至一些疾病的流行也常带有季节的特点,而《素问·异法方宜论 》所载某些“地势使然也”的地方病,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机体与情志(即形神统一观) 对机体与情志间的辩证关系,《内经》同样具有一定的科学见解。《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是说明机体对情志的决定作用;而《灵枢·本藏论》所指出的”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则旨在表明情志对机体的调节功能。《内经》认为情志活动乃人之正常生理功能。但若太过,可能造成内脏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而十分注重通过调节情志,以有助于消除病理变化,恢复生理功能。 4、人与社会 《内经》对社会环境与人体发病的关系,也有若干论述。在分析病因、病理时,除了注意外邪的侵袭和人体正气的盛衰外,还告诫医家应结合患者所处社会环境、经历和个人遭遇等全盘考虑。 二、脏腑经络学说 《内经》所系统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重要学说,是中医进行辩证论治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2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的基础和依据。在祖国医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三、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在总结和阐述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还运用和发展了我国固有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运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于《内经》是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对人体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亦无不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加以概括和阐述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个方面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一旦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这种平衡状态破坏时,人体就会发病。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而《素问·生气通天沦》所载:“阴平阳秘,精神乃冶;阴阴离决,精气乃绝”,就是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用药,就是借助药物的阴阳偏性,以改善或调节人体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的运用 古人认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叫做“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彼此制约的关系就称做“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入医学,关键不在于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展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的记载,世间各种事物,包帖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态表现,都可与五行相配,如表所列: 五行 时令 五气 五态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志 五臭 五音 五谷 木 春 风 生 青 酸 肝 怒 臊 角 麦 火 夏 热 长 赤 苦 心 喜 焦 徵 黍 土 长 夏 湿 化 黄 甘 脾 思 香 宫 金 秋 燥 收 白 辛 肺 忧 腥 商 稻 水 冬 寒 藏 黑 咸 肾 恐 腐 羽 豆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内经》认为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如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歹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并常以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描述疾病的传变和推论其死生。 总之,《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人体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脏腑间的 相互依存、制约、转化的关系已有相当认识。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以上认识仅在于直观的范围,还不可能认识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重视预防,反对迷信 《内经》关于预防的论述,常与养生学相结合,如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告诫人们要节制色欲,切忌“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医生治病应当见微知著,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对疾病的发展视而不见,迁延观望,坐失良机,以致酿成难以救治之危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冶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预防医学思想昭然可见,至今犹不失为至理名言。 《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表明医学与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 《内经》的撰成,标志着我国医学跨进了由经验医上升为理论医的新阶段。它不仅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成就,同时也为秦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在整体观、矛盾观、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预防学说和诊治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明显的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和学派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新建树,无不与《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甚至直刊今天仍不失为一部颇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医学巨著。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3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疯门全书》 《疯门全书》清·肖晓亭撰。为祖国医学有关麻风病的三大专著之一。肖氏之书原为《疠病疾辑要》、《疠疾备要》各一卷,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贫而未梓,后经袁春台等编校,命书名为《麻疯全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付印,此版本迄今未见。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多次刊刻流行版本均名为《疯门全书》。1936年裘吉生之《珍本医书集成》第七册将该书收入。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该书重新点校出版。 该书对麻风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及预防之法认识颇为正确,对症状体证之描述逼真而通俗,治疗原则他强调:“总以凉血和血为主,驱风驱湿为佐,审元气之虚实,按六经以分治,斯治疗之要道”。他不同意本病必定复发或不能根除之说,认为其原因多因中断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所致。肖氏对本病提出内治九法(统治、分治、缓治、峻治、补治、泻治、兼治、类治、余治);外治六法(针、灸、烧、熏洗、烂、敷)等,列有处方近170首,内容丰富,且善用大枫子肉。肖氏有经验和学术观点,使祖国医学关于本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更为充实,其治疗经验解放后也曾为麻风防治工作者吸取。 ★★《针灸大成》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氏本人也长期在太医院任职,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不仅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也有影响,现有英文、德文、法文等译本。 ★★《外科正宗》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致力于外科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撰《外科正宗》四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病机、诊断的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疾患100余种,附图36幅。木书的主要贡献为: 1、在学术思想上,陈氏兼顾内外,较重外治,强凋“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常用刀针相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以扩创引流。在护理上主张加强营养,反对无原则禁忌。在当时外科普遍重视内治的气氛中,他的这些主张,具有革新倾向; 2、载方丰富,集唐以来外科外敷内服方药之大成; 3、创造和记叙了当时多种外科先进技术,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屡等方法; 4、记载多种肿瘤,其中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其所创之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能缓和恶性肿瘸“失荣”患者之症状,延长其存活期。后世对《外科正宗》的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傅青主女科》 明清之际傅山所撰的《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育特色的妇产科著作。傅山(1607--1684),宇青竹、青主,号公之它、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为明末清初之著名学者、抗清活动家。在医学上,他兼通内外、妇、眼等科,尤以妇科著称。《傅青主女科》共二卷,简要论述了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八十症,列方八十三首,另附“产后编”。该书对妇产科疾病的治厅。重视妇女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扶正解郁”之原则,重在调理脾胃,培补气血,其处方构思精密,理法谨严,有“一味味千锤百炼”之称,故影响较大。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医学论文读物有哪些书籍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医学从无到有,应该说医学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无论古今中外,治病救人都有这样一个角色,就是现在的医生,无论哪个年代,医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有名的医师了,比如三国时期的华佗,以及李时珍等,还有我们的祖先神农尝百草,可以说都是救死扶伤的典范,那么如果想要学习医学,有哪些基础入门书籍呢?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是正规医疗教材。别去看那些不知道哪来的医疗健康书籍了。害人,又不负责任。说得冒犯些,这个问题让我忍不住联想到了张悟本和健康一身轻之类的电视节目。我想这些节目的初衷是好的,便民的健康知识普及节目,可是到了最后成了个人的推销。然后用一些蹩脚的医疗知识,教给了百姓一些错误的医疗理论,但是又塑造了大众对自己医疗能力盲目的自信,最终害了很多人。

虽然我不是专业学医的,但是有亲戚在医院当医生,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当一个医生有多么的不容易,毕竟是在人的身体上做东西,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的,别说当医生了,就是当护士也没那么容易,我就遇到过被实习护士扎针扎了很多次才进去的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和学习的人千万不要轻易给别人医治。

写医患关系的书很多,《医事》之所以备受推崇,就在于它的客观与细致,探讨了和医疗有关的方方面面。同时,还涉及对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的探讨,对如何选择中西医的建议,告诉我们如何聪明的管理自己的健康。

现代医学包含中医和西医,你想问的是哪种医学书籍?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医学论文读物有哪些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疼痛药物治疗学(第2版)》作者:徐建国 黄宇光 杨建军 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介绍:以突出临床疼痛药物治疗的实用性、科学性为宗旨,系统介绍疼痛的发病机制及疼痛的治疗,完整地介绍各种疾病的用药原则、用药目的、用药方法及治疗方案,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体现理论与实践、临床与药学相结合的全新模式。适于各级医务工作者(临床医师、药师等)参考和阅读,也适用于医药大、中、专院校学生参考和使用。《骨髓细胞与组织病理诊断学》作者:卢兴国 叶向军 徐根波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介绍:2008年出版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科学出版社),本次为新书,将以上一版为基础,更新一半以上,以WHO(2016更新版)内容为基础,进行修订。修订后《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反映时代进步,内容新颖、先进和科学,图文并茂(约2500幅彩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是作者惯用的写作风格,还处处融入作者的学术成果、学术见解和经验体会。《常用临床医学名词》作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介绍:作为卫生行业标准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旨在为卫生行业提供临床医学名词标准。涵盖临床各科医学名词。旨在促进医学学术交流,加速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临床教学科研服务。《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丛文铭 郑建明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介绍:以疾病为单元,围绕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诊断要点、病理鉴别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病例集以病例为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电子切片、病理诊断结果、需要鉴别的疾病、病理诊断思维提示等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