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苹果树病毒病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苹果树病毒病研究现状论文

苹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在自然界的长期繁殖过程中,感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目前世界上共发现30 余种可侵染苹果的病毒。已明确能给苹果生产造成为害的有16 种,这些病毒不但破坏树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树体生长势减弱、树叶病变(产生花叶等症状)还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引起果树死亡。1、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 ApMV)2、三种苹果潜隐病毒〔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spot virus (ACLSV )、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SPV)〕3、锈果病等苹果类病毒病苹果果树受病毒侵染后,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干扰、破坏树体正常生理机能,导致长势减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发病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苹果病毒种类多,危害重,是位于真菌病害之后的第二大病害。现将苹果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防治参考。1、药剂防治: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枝条出现扭曲时)、花露红期、谢花后7-10天、套袋前、夏至后至秋分前(形成明年所有花芽和叶芽的关键时期,一般7月中旬前后)5个时期,分别使用《果树病毒1号》40克(主治花叶病毒)或《果树病毒Ⅱ号》(主治花脸病毒)30-50ml+纯牛奶20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Ⅱ号》30-50ml或《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2、其它防治措施:A.栽培无病毒苗木。B.增强果树树体抗性,土壤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育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养根壮树。C.合理负载、合理修剪,消除大小年现象;调整树体结构,保证园内风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D.修剪时,应先剪健树再剪病树,并定时用大蒜擦拭剪刀消毒杀菌,以减少农事操作传播。苹果病毒病是全株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终生带毒,持久受害,且潜伏期长,所以苹果病毒病的防治要坚持多次,多年连续防治的理念,才会减轻病情,降低危害。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综合防治。

1、药剂防治: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枝条出现扭曲时)、花露红期、谢花后7-10天、套袋前、夏至后至秋分前(形成明年所有花芽和叶芽的关键时期,一般7月中旬前后)5个时期,分别使用《果树病毒1号》40克(主治花叶病毒)或《果树病毒Ⅱ号》(主治花脸病毒)30-50ml+纯牛奶20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Ⅱ号》30-50ml或《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2、其它防治措施:A.栽培无病毒苗木。B.增强果树树体抗性,土壤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育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养根壮树。C.合理负载、合理修剪,消除大小年现象;调整树体结构,保证园内风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D.修剪时,应先剪健树再剪病树,并定时用大蒜擦拭剪刀消毒杀菌,以减少农事操作传播。苹果病毒病是全株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终生带毒,持久受害,且潜伏期长,所以苹果病毒病的防治要坚持多次,多年连续防治的理念,才会减轻病情,降低危害。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综合防治。

苹果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苹果生产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全国各地已有大量果树感染病毒病。渤海湾、黄河故道和西北高原3大苹果主产区,果树带毒株率已高达60%~80%,一般减产30%~45%。一些主栽品种已普遍潜带,成为苹果生产的一大隐患。

经科学鉴定,现已明确主要产区病毒有:苹果花叶病毒、苹果锈果类病毒、苹果绿皱果病毒、苹果茎痘病毒、苹果茎沟病毒和苹果褪绿叶斑病毒6种。前3种症状明显,容易识别,称非潜隐性病毒;后3种不表现症状,病毒呈潜隐状态,病树不死亡,对生长结果无明显影响,但树势衰弱,生长不齐,果实成熟晚,个头小,品质劣,产量降低。

症状

苹果花叶病有5种表现:①花叶型。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病斑,边缘不清晰;②斑驳型。叶出现大小不等、不定形鲜黄色病斑,边缘清晰;③条纹网纹型。叶脉失绿部分较宽,成网纹状。幼叶顶部以支脉为界,形成“V”字形黄斑;④环斑型。叶上出现鲜黄色、圆或椭圆形斑纹,环或近环状;⑤镶边型。病叶边缘黄化,形成变色锯齿状镶边。这5种类型常混合出现。病树新梢变短,节数减少,产量降低。

苹果锈果病症状有3种:①锈果型。出现5条深绿色水渍状病斑,与心室相对,断续,后呈茶褐色,木栓化;②花脸型。成熟果红绿相间,着色部位突出,果面凹凸不平,呈“花脸”状;③复合型。果上有黄绿色斑块,边缘不整齐,既有锈斑,又有花脸型。病果肉甜,发艮,鸡卵大小,丧失经济价值。

潜隐性病毒症状不明显,常与栽培原因混淆。病树一般叶小而硬,发黄,早落,花芽多,果肉质硬,部分果实变长。红星、金冠果实有条纹,根坏死,木质部表面有凹陷斑等。

病原

花叶病毒(AMV),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5~29纳米。苹果锈果病毒有ASSD-RNA-1和ASSEHRNA-2两种,病毒粒体环状,存于病枝中。苹果绿皱果病毒(AGCV)粒体目前尚不清楚。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痘病毒(ASPV)、茎果茎沟病毒(ASGV)粒体曲线条状,单独或复合侵染,潜隐于树体中。

发病特点

①只通过嫁接传毒。目前尚未发现传毒昆虫和根部接触传染;②工具传毒。凡在病株用过的刀锯剪等均可传染;③整株带毒,终生受害;④接穗传毒。种子、实生苗无毒。目前我国现栽的大多数品,种和矮化砧木带毒。当砧木抗病时,嫁接后一般不表现症状,慢性为害;当砧木或接穗某一方不耐病时,嫁接后病毒由潜伏状态变为急性为害,病树迅速衰弱至死亡;⑤苹果与梨树混栽或相邻的果园,苹果锈果病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检疫部门应确定疫区,严禁从疫区调出繁殖材料,7月下旬对产地进行检疫检查,及时伐除病株、病苗。

(2)果园发现病株坚决刨除。对花叶病和锈果病株,应在生长季节树干涂上标记,秋后刨除。工具严格酒精浸泡消毒,不在健株用。

(3)药剂治疗。对花叶病株可喷20%盐酸吗啉胍·铜(防病毒A)40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对锈果病株,可涂刷四环素50万单位,或农用(鲁用)链霉素150万单位液。做法是先用利刀在树干皮部切成“∩”形缝,然后刷药入缝,包扎塑料膜,待药液润吸干以后,及时拆膜。

(4)建立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可向科研部门购进脱毒苗木,于当地远离梨树100米以外处,建立繁育基地,设母本园、采穗圃、示范园、繁育圃,繁殖无毒苗推广应用。脱毒苗生长势旺,苗木整齐,结果早,增产潜力大。但应栽壮苗,防止旺长抽条,及时防治真菌病害。

有,不过不只用一种药,是几个在一起掺着放入药壶喷施的,一遍出效果,三五遍药,间隔7-10天左右喷施一次。

苹果树论文病

比如说红蜘蛛,白粉病,腐烂病,还包括炭疽病,叶螨,小卷叶蛾等等,一般蔓延的速度都比较快,对苹果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会导致苹果减产。

有介壳虫,蚜虫,卷叶蛾,金龟子,毛虫,食心虫等,这些都对苹果树有害,一定要多加注意。

苹果的病虫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也是果农在栽培管理过程中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苹果树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供参考。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主要方法是刮治病斑,病斑刮除后再涂药杀菌。常用药剂有腐必清乳剂2倍液、5%菌毒清水剂30-50倍液、2%农抗120水剂10-20倍液、10%银果乳油150倍液等。

在第一次涂药半月后再涂一次。为防止病害复发,第二年春季在病疤处再涂一次。

早春刮除树干上的病瘤并涂药,是铲除病菌的有效方法。一般在刮除病瘤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涂抹,可有效铲除病菌,减少侵染源。

防治烂果病第一次喷药应在花后15天左右,以后每隔半月左右喷一次,直到8月中旬。喷药次数应根据果树落花后的降雨情况而定。

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波尔多液等。

苹果早期落叶病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喷药重点时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病叶率达到10%时开始喷药,此后,病叶率达到20%-30%时再喷一次,共喷3次即可。

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多氧霉素(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十这些药剂可与波尔多液和代森锰锌交替使用。

苹果苦痘病是由于果实缺钙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解决果实缺钙问题,主要是果树喷施钙肥。从果实落花后开始,每隔15天喷一次氨基酸钙,能有效解决红富士等苹果缺钙问题。

防治苹果黄蚜的关键时期有两个:

一是果树发芽后。此时蚜虫刚从卵中孵化出来,触药即死。常用药剂有l0%呲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绿颖或敌死虫(机油乳荆)200倍液。

第二个防治关键时期是苹果落花后。这次喷药与否取决于花前的防治效果。如果需要防治,应及时喷药,使用药剂与花前相同。

防治桃小食心虫仍要把地面施药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并连年进行。地面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越冬幼虫出土期,此时用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300倍液往地面喷雾。

喷药后用锄轻轻锄一下,使药剂与土壤混匀。第一次施药后隔半月左右再施药一次。

树上喷药的关键时期在卵孵化盛期,此时的幼虫暴露在果实外面,容易防治。

常用药剂有30%桃小灵乳油2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48%乐斯本乳剂1500-2000倍液,20%灭扫利乳剂3000倍液(可兼治害螨)。

第一次喷药后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连续喷药2-3次。

清除枯枝落叶,消灭越冬的蛹,能减少来年金纹细蛾的发生数量。

化学防治的关键在各代幼虫孵化期,以防治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为主。常用药剂有25%灭幼脲悬浮剂1000-2000倍液,50%蛾螨灵乳油1500-2000倍液,50%辛脲乳油1500-2000倍液。

在果树修剪结束后或结合果树修剪,用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50倍液涂抹剪锯口,消灭在此越冬的幼虫。

喷药的关键时期在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一代幼虫孵化期。常用药剂有: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000倍液。

果树落花前后,结合疏花疏果,用手捏死卷叶中的幼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种方法尤其在幼树园特别有效。

防治山楂叶螨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一是越冬成螨出蛰期(果树花芽萌动期);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螨剂有50%硫悬浮剂200倍液,20%螨死净悬浮剂2000倍液。

二是麦收前害螨数量增殖期。这个时期可用15%哒螨灵乳剂2000-3000倍液,l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10%浏阳霉素乳剂1000倍液。

防治二斑叶螨特别注意春季防治。害螨春季出蛰后,先在果园的杂草上危害和繁殖,除了往树上喷药外,还要往果园内的杂草或间作物上喷药。常用杀螨剂有50%硫悬浮剂200倍液.20%螨死净悬浮剂2000倍液。6月上旬(麦收前)害螨开始上树,在树冠内分布,其数量增加很快。这个时期可用15%哒螨灵乳剂2000-3000倍液,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10%浏阳霉索乳剂1000倍液防治。进入雨季,螨口数量明显下降,9月份以后,害螨天敌增加了,无需用药防治。

1.苹果腐烂病危害特征:苹果腐烂病是淮北地区苹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结果树的主干和大枝上,也为害小枝和树苗。罹病植株树势严重削弱,造成大量死枝死树。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症状。病枝、病皮和病枯小枝是该病侵染源。2.苹果炭疽病 危害特征:苹果炭疽病在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年份发病严重,主要为害果实,引起腐烂和大量落果。病菌在病果、小僵果以及病枯枝上越冬,次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3.苹果轮纹病 危害特征:苹果轮纹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严重时削弱树势,引起落果。有潜伏浸染特性,果实受侵染后,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初期发病。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发病重。苹果品种中以富士受害最重,次为金冠。生长季节中,孢子随风雨传插。4.苹果早期落叶病 危害特征:苹果早期落叶病是苹果叶部几种病害的总称。其中引起严重落叶的是褐斑病和斑点落叶病(由轮斑病菌中的强毒株系致病)两种。褐斑病主要为害成叶,在金冠、红玉品种中发生严重,斑点落叶病主要侵染嫩叶,在春梢、秋梢旺长期发生两次高峰,元帅系品种受害严重。病菌均在病叶上越冬,其后借雨水飞溅传播。

苹果树腐烂病论文

苹果树腐烂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枝干,引起树皮溃疡和枝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通过雨水冲溅分散而后随风雨进行传播扩散。主要从伤口侵入,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该病一年有春季和秋季两次发病高峰。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树势衰弱是导致腐烂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树上伤口的多少以及气候条件对发病轻重也有很大影响。防治腐烂病的策略是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清除病菌,降低果园菌量;及时治疗病斑,注意保护伤口;还要注意防止冻害发生。病斑刮治使用的有效药剂有丙环唑、代森铵、苯醚甲环唑等。

苹果腐烂病病原菌

(引自董金皋,2001)

Vaisa ceratosperma(Tode et Fr.)Maire

症状

腐烂病为害树皮,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侧枝,也发生于小枝,偶见主根基部受害。症状大体表现为两种类型:

1.溃疡型

夏季开始发病,主要发生于主干、主枝、杈桠部、小枝基部、剪锯口及剪锯口愈合部等部位。发病初期,病部略显湿润,红褐色,轮廓不整,自指甲大小至长宽达数十厘米不等。剖视病皮,病组织质地松软,糟烂,呈红褐色,深2—3mm,斑斑点点扩展较深,甚至烂透树皮达木质部。在树皮烂透的部位,其表层的病变扩展范围较大,深层的病变范围较小。以后扩展停顿,略凹陷。在树皮表面出现隆起的黑色点粒是病菌产生的子实体。不产生子实体的易与树皮表层的干皮混淆。在夏秋季果树生长期发病,病变一般局限于树皮表层,或沿树皮表层扩展,仅局部扩展较深。这一类型的症状称为表面溃疡。

晚秋初冬,病组织内菌丝集结,形成白色菌丝团,突破周皮,侵害内层健康组织,病变向树皮深层发展,在病健组织交接处出现红褐至咖啡色坏死点,进一步扩展融合,即导致树皮腐烂。同时,在树皮表面的健皮、干皮交界部出现具有同上特征的坏死点,入冬后继续向深层扩展,蔓延为害。

早春发病,病变扩展迅速,病部呈红褐色,水渍状,稍肿起,轮廓呈椭圆或长圆形,大小不等,长可达1m以上,宽可及干周之一半以上。病组织质地糟烂,发出酒糟气味,有的溢出红褐色汁液。春季,一般从外观发现发病时树皮已经烂透,而且树皮内层的病变扩展范围远比外表所见的为大。

随着苹果树展叶开花进入生长期,病部活动渐趋停顿,失水下陷,颜色变深,呈黑褐至黑色。病部四周隆起,形成溃疡。病组织内产生分生孢子器,突破表皮,在树皮表面出现黑色点粒,当雨后或天气潮湿时,涌出金黄色丝状卷曲孢子角。有些春季发生的小病斑停止活动形成干斑,埋藏在粗皮下,入冬后继续蔓延为害。这种情形在中部地区较为常见。

2.枝枯型

春季小枝发病,病变蔓延迅速,不呈水渍状,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枝,造成枝枯。极度衰弱或遭受冻害的大枝发病,有时也表现枝枯型症状。

病重枝,枝叶不茂,由于营养输导被阻断,病部以上出现结果特多的异常现象。当病部扩展至环绕树枝或主干一周时,病枝乃至整株即干枯死亡。

病原菌(图1-1)

图1-1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1.分生孢子器 2.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 3.子囊壳 4.子囊及子囊孢子

苹果树腐烂病菌为Valsa ceratosperma(Tode et Fr.)Maire.菌丝在树皮病组织中蔓延,也能进入病皮下的木质部。菌丝有分隔,起初无色,后变橄榄色至墨绿色。外子座在表皮下形成,圆锥形,包藏一个分生孢子器腔,起初一室,后变多室,具一孔口。分生孢子器直径517—1560μm,高430—1300μm,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分枝,长12—21μm,宽—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弯曲,腊肠形,两端钝圆,—×μm。分生孢子包埋于胶质中,当天气潮湿时涌出,形成孢子角。孢子角遇水即消解。

内子座在外子座下面形成,混有寄主细胞。内子座或外子座与寄主组织间有清晰的黑色界限。一个内子座包藏3—14个子囊壳。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1—495μm,具长颈,颈长264—550μm,基部密生子囊。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顶端圆或平截,几无柄,21—30×6μm,子囊壁无色,顶部稍厚。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双列或不规则。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形状与分生孢子相似而比分生孢子大,大小为—×μm。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8—32℃,最高37—38℃,最低5—10℃。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天门冬酰胺和硝酸盐。比较不同生长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加用硫胺素的生长为最好。

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苹果煎汁、树皮煎汁、杏干煎汁、麦芽糖液、蔗糖液中萌发良好。在蒸馏水中,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子囊孢子虽能萌发,但需时长,萌发率低。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4—28℃,在10℃下,经32小时,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萌发率可达30—40%。在室内,分散的分生孢子经2—4天即失去萌发能力,子囊孢子可存活13—20天;在日光下经2天,两种孢子即丧失生活力。

发生规律

苹果树腐烂病是弱寄生真菌所致的侵染性病害。腐烂病菌能在树皮死组织上生长繁殖。病皮、干桩、死皮上产生的病菌繁殖体构成此病的侵染源。春季,发病后16—35天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秋季开始形成子囊壳,翌年春季大量产生子囊孢子。病菌孢子主要随风雨传播。果园空中终年有病菌孢子飞散,雨后增多。

腐烂病菌经伤口、果柄痕、叶痕和皮孔侵入。在辽宁兴城,从3月至11月均能发生侵染,3月下旬至5月中旬侵染最为集中。病菌侵入后,当寄主组织健康、生活力旺盛时,树皮带菌而不发病,只有在侵染点组织死亡或垂死、寄主抵抗力衰弱时病菌才能扩展,导致树皮发病。该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田间外观无病的苹果树皮普遍带菌,枝条带菌率远大于发病率,病菌分布区大于病害流行区。潜伏病菌能否扩展致病,取决于寄主抗扩展能力。

病菌扩展致病要求侵染点周围具有一定的死组织,须先在死组织上生长,积聚侵染势。在田间,侵入树体的病菌除了容易在冻伤、剪锯伤死组织扩展外,主要是先在树皮的落皮层扩展,进而侵害树皮的健康组织,从夏季树皮形成落皮层,开始发生病变,经冬春发病盛期,至翌年春季苹果树进入生长期发病停顿,是腐烂病的一次发生过程。

据在陕西凤县观察,夏季从6月上旬至8月,苹果树皮形成落皮层。落皮层的形成,为病菌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基地。自7月中旬至9月间,病菌在已死亡而尚未干枯的落皮层组织内扩展,引起树皮发生病变。在夏秋季果树生长期,寄主生活力旺盛,抗扩展力强,病变一般局限于树皮表层,或仅局部扩展较深,底层为周皮所限,形成表面溃疡。

晚秋初冬,从10月末、11月起,随着果树渐入休眠期,抵抗力减弱,病变逐渐向树皮深层发展。表面溃疡组织中的菌丝集结形成菌丝团,突破周皮,侵害健康组织。一块表面溃疡下面可能从几处突破,一俟扩展融合即引起大片树皮腐烂。同时,树皮表面死组织内定居的病菌也开始活动,在树皮表面枯皮健皮交接处形成坏死点,蔓延为害。

入冬,11—12月,发病迅速增多,至1月达最高峰,但扩展较慢。早春2—3月,气温回升,扩展加速,进入腐烂病发生和为害最盛期。

果树展叶开花后进入生长期,抵抗力增强,发病锐减,扩展停顿。5月发病盛期结束。

树皮烂透以后,病菌进入病皮下面的木质部,深可达—。刮除病皮后,木质部内菌丝能继续存活3—5年,并蔓延侵害病疤四周树皮,引起病疤重新发病。

夏秋季发病,在落皮层部位形成的表面溃疡约占80%。冬春季发病,由表面溃疡向深层蔓延而引起的约占50%,由晚秋初冬出现的坏死点扩展引起的约占35%。由此可见树皮落皮层的形成与腐烂病菌扩展致病有着密切关系。

在辽宁苹果产区,发病过程与陕西基本一致,但比陕西夏季发病时期较晚,向深层扩展的较多,初冬进入发病盛期较早,1—2月严冬发病较少,春季发病盛期结束较晚。

苹果树对腐烂病菌的侵袭发生抗毒素保卫反应,形成由木质化细胞壁和木栓层构成的屏障,阻隔病菌扩展,直至将病组织排除。树体愈伤能力与抗扩展有密切关系。愈伤能力较强的单株或大枝抗扩展力较强。愈伤能力受树皮充水度制约,当树皮充水度在80%以上时愈伤较快,随树皮充水度降低愈伤能力急剧减弱。结果较多的大枝,其树皮充水度较低,愈伤较慢,溃疡扩展面积较大,抗扩展力较弱。树体负载量对抗病能力的影响显著。

栽培管理粗放和周期性冻害是腐烂病流行的主要诱因。因土壤管理差,根系生长不良,施肥不足,结果过多,早期落叶而导致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反之则较轻。大小年相差幅度大的果园,大年之后发病加剧。周期性冻害往往诱致腐烂病流行。我国北部易遭冻害的地区和低洼积水及后期贪青徒长的果园发病较重。在冬季日照较强的地区,枝干向阳面昼夜温差大,也是诱发腐烂病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要点是:保持水土,改良耕作,增施肥料,注意有机肥料和氮磷钾肥的合理配合;合理修剪,疏花疏果,控制负载量,平衡大小年;防治落叶性病虫害;控制后期生长,防止贪青徒长,提高抗寒能力。

2.药剂防治

春季果树发芽前喷洒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6—7月发病之前再以同样药液涂大枝中下部。春季果树发芽前喷药是药剂防治的关键,喷洒福美砷剂一次,可使当年夏秋季和翌年春季发病减少50%,春季发芽前喷药后再在夏季涂药一次,防病效果可达80%。

3.及时刮治,保护病疤

初冬以前认真检查,将夏秋季发生的腐烂病刮除。特别要仔细检查表面溃疡,在入冬前将树皮表层的病组织彻底刮除,防止入冬后向深层蔓延,加剧为害。春季发病盛期继续检查,及时彻底刮治。

每次刮治后均须涂福美砷50—100倍液,杀死残留病菌。春季,对树皮已烂透的部位刮治涂药之后,至6—7月须结合枝干涂药再涂福美砷剂一次,以控制木质部内病菌活动,防止病疤重新发病。春、夏涂福美砷剂2次,预防重新发病效果可达80%,涂腐必清乳剂2—5倍液,预防重新发病效果80—90%,并对病疤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

4.涂白

冬季日照较强的地区,入冬前对枝干涂白,预防冬季日烧。

5.桥接或脚接

主干大枝上病疤较大的部位进行桥接、脚接,辅助恢复树势。

6.及时处理病枝残桩

收集病枝病皮,清除残留于树上的病枝残桩,及时烧毁;冬季修剪的树枝应及时移出园外处理,防止病菌滋生,预防传染。

果树腐烂病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是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因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腐烂病”可危害苹果、梨、桃等多种果树,造成树皮腐烂、枝干干枯、树死毁园,损失严重。特别是腐烂病菌种类多、交叉感染多、危害寄主多,该病已成为我国水果主产区重点防治对象!

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原因

1、土壤不透气所导致

很多果树需要的土壤都是松散透气的,这样的土壤除了有利于果树的生长以外,更多的是为了预防这些疾病。如果果树根系长期处于土壤厚实且粘度较高的情况下,那么其根系对于空气的需求就会得不到满足,这样一些病菌就会慢慢侵蚀树体,并滋生更多的有害病菌,导致其腐烂病的出现。如果土壤层板结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整个果树的死亡。

2,果树营养不良所导致

3,大水灌溉所导致

果园大水灌溉有可能会使水侵入地下,将土壤中的空气挤出,根系浸泡在水中无法呼吸,时间过久而导致根系窒息死亡。大水灌溉不管是不是导致果树腐烂病的原因,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一直不提倡果园大水漫灌!

4,盲目用药所导致

在果树用药的时候,如果没有根据天气情况、药剂成分、果树状态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方法,那么可能会引起农药中的微量元素过高中毒,引起果树腐烂病。

5,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最易遭受侵染。

长期不愈合的剪口、锯口往往成为发病的中心。

果树腐烂病的几种类型

1,主干轮纹腐烂病,也叫粗皮病。通常在五、六年幼树,发病时间在公历的五月上旬,发病位置在主干地面向上五十公分左右,开始时在主干距地面五十公分处有小油点。

2,干腐病,它要属于腐烂病类,它隐性强,通常不仔细检查是发现不了的。

3,枝干干腐病,多发生在树枝前端。

腐烂病是一种弱生寄生菌,它入侵寄生在果树的伤口干死皮与活性皮组织交汇处,隐藏寄生有时长达三年以上。一旦树体衰弱成花量太多,挂果量超标树体营养供应接济不上时继续侵染,因为它是活性病菌,也需要场所繁衍生存。

尤其是干腐病,它隐性强不易发现。虽然每年二喷二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药物达不到果树皮的深层!所以提醒广大果农要以预防为主。

苹果树是北方重要的果树品种,是许多果农重要的收入来源。苹果树最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四种,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苹果树腐烂病主要为害枝干,病斑处淡褐色,有酒糟味。皮层软腐,以春季萌芽前发病最重,6—8月份因高温发病停止, 9-10月再度复发至落叶。

苹果树腐烂病病源为弱寄生菌,结果过量的弱株易发病。生产上应注意产量合理,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使树势旺盛。发现病斑立即刮除,并将碎屑烧掉,刮完后涂抹40%福美砷50倍/液。

苹果轮纹病为害枝干和果实。枝干发病是在皮孔周围形成椭圆形红褐色病斑,质地坚硬,中间突起,边缘有裂纹.许多病斑相连时,形成粗糙不平的粗皮状。果实发病时,以果面皮孔为中心成水渍状褐色同心轮纹斑,严重时全果腐烂。

轮纹病防治上应刮除粗皮,集中烧毁,涂5度石硫合剂加2%平平加,也可用402抗菌剂20—50倍液。座果后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600倍液或1:2:200—250的波尔多液均可。

苹果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初时果面上有褐色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大,表面凹陷,向内呈圆锥状腐烂。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粒点。病斑常扩大到果实的1/3—1/2,果肉变苦,不能食用。

该病应以预防为主。从座果后40—50天起,每半月喷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连喷3—4次。也可喷退菌特、多菌灵、托布津等,防治方法与轮纹病同。

苹果炭疽病引起苹果早期落叶,是几种痰的总称。主要有褐斑病-灰斑病和轮斑病等。主要菌源为落叶,所以秋冬应将落叶清扫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时应尽快喷代森锌等杀菌剂。平时结合其它病害防治,每15—20天喷波尔多液1次,可保证不发病。

苹果树腐烂病的论文

近来,由于果农盲目、过度依赖农药,果园树势管理的全方位缺失,肥水管理不当,忽视伤口的存在,要么不对伤口进行处理,要么进行错误的处理,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清园时间有误,现阶段果农普遍将针对腐烂病的清园集中在春季进行,这一切都严重导致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固我们应针对性地,及时采取防治对策。1.严格进行秋施基肥。果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不是果农向果树施加的肥料。果树根系吸收的肥料必须在叶片中通过光合作用才能转变为果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即必须有叶片存在的时候,施用的肥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正确的秋季施肥应该在果树落叶前一个月进行。北方地区在10月以前,结合根部施肥,除向叶片喷施叶面肥外,用新高脂膜喷洒在地面可迅速成膜,具有塑料地膜的吸热增温、保墒作用,保持土壤温度,增加有效积温抑制水分蒸发,抗旱,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肥效,提高土壤换气能力,抑制土壤生病虫害繁衍。提升果树抗冻能力,降低腐烂病发生几率。2.采用正确的施肥方法。采用“立体式”施肥方法,即在树冠滴水线下,多挖坑,少填肥,以扩大肥料和根系的接触面积,提高肥效。挖坑时,将挖出的土呈锥状堆积在坑的一侧,再将肥料撒在土堆的表面,从土堆的一侧开始,逐渐将土填回坑中。在填土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土、肥的均匀混合,不会对吸收根产生不利影响。3.采取正确的肥料配比。苹果树正常生长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为2:1:2,以此为比例,降低氮肥的补给,增强钾肥的供应,提高果树对腐烂病病斑的抗扩展能力。4.妥善处理树体伤口。现阶段强调的处理伤口,并不是通过用药等手段阻止病菌侵染,其意义在于清除伤口周边的死亡组织及避免树体水分的流失。由于腐烂病菌只能侵染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在冰雹等灾害之后对树体造成的创伤口,以及剪锯创伤口,要及时清除树体表面的死亡组织,刮除因冻导致的大面积死皮,随即及时涂抹油质软膏愈伤防腐膜,可以促进植物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伤口的愈合。5.明确清园时间。针对腐烂病的清园时间应该集中在10月份前后进行。首先是尽可能刮除尚未脱落的落皮层,用刀片在病皮上轻轻划道(震动可使腐烂病孢子飞扬),用毛刷涂本乳液到缝口,使药液充分渗进去,可使病皮迅速干枯,染有死孢子的病皮开始脱落。6.对根系的处理。根据研究结果,早春通过在树盘覆盖地膜的方法,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提前发育,可有效降低春季腐烂病的发病程度。

苹果树干腐病又称胴腐病。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也可为害主干、小枝和果实。衰弱的老树和定植后管理不善的幼树较易受害。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苹果树干腐病防治措施

苹果树干腐病的症状

幼树受害初期在嫁接部形成黑褐色病斑,并长出密集黑色小粒点,沿树干上下扩展,严重时幼树干枯死亡。大树受害时,树皮出现暗褐色病斑,外表潮湿,并附着流出浓茶色粘液,病皮组织内部呈暗褐色,质地坚韧,多数未烂到木质部。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病部逐渐失水,形成明显凹陷的黑褐色干斑。病、健交界处裂开,病皮翘起以至剥离。病部长出黑色小粒点,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片,造成大枝枯死,甚至整树死亡。

苹果树干腐病的发生规律

苹果干腐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病枝干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从伤口、枯芽和皮孔侵入。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侵入后先在伤口死组织上生长,再向活组织蔓延。发病盛期在6~8月和l0月。干腐病菌寄生力弱,只能侵害衰弱植株(或枝干)和移植后缓苗期的苗木,先在伤口死组织上生长一段时间,再向活组织扩展,造成树皮水份偏低,漫漫枝条干枯死亡。一般山坡、丘陵果园发病重。金冠、国光、富土等品种易感此病。

苹果树干腐病的防治措施

1、刮除病斑。干腐病危害初期一般仅限于表层,应及时刮治病斑,刮后病部涂福美砷等药剂消毒。也可采用重刮皮,铲除树体所带的病菌。

2、药剂防治。果树发芽前结合对其他病虫防治,喷40%福美砷l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混合液保护树干。5~6月间再连续喷两次l:2:200~24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苹果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主干、主枝及较大的侧枝,有时幼树和苗木也可受害。(1)症状有两种。①溃疡型。春季表现为病部树皮外表呈红褐色,略隆起,皮层组织松软,呈水渍状,有酒糟味,手摁易下陷,并流出黄褐色或红褐色汁液,后期表面长出许多黑色粒点(病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雨后或天气潮湿时,其上长出橘黄色细丝状的孢子角,其中包含大量分生孢子。②枯枝型。春季2~5年生小枝表现枝枯型症状,边缘不明显,不呈水渍状,病菌菌丝扩展迅速,病斑环绕1周后便全枝干枯。(2)发生规律腐烂病菌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部树皮内越冬。病菌孢子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从树皮伤口侵入。在生长健壮的树上,病菌侵入后可能长时间潜伏并不发病,当树体衰弱时,病菌才开始活动。在田间,腐烂病一般从2月下旬即开始发病,3~4月为扩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时出现大量溃疡状病斑。5月上、中旬病部基本停止扩展,产生分生孢子器,并涌出大量孢子角,到6月底,基本停止活动。9月中旬病部又开始扩展,但比较缓慢,至冬季病菌在树皮越冬。苹果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它只能从死组织侵入寄主,侵入定殖后,先杀死周围活组织的细胞,然后又在死组织中生长繁殖。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据调查,苹果树本身常年带有大量病菌,但只有树体抵抗力减弱时才发病。管理不善造成的树势衰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凡有施肥不当、偏施氮肥、缺少磷钾肥,或有大小年结果现象,或其他病虫害(早期落叶病和红蜘蛛等)防治不利造成早期落叶等上述现象之一者,均可造成树势衰弱;另外,苹果幼树因冬季受冻害或早春“抽条”而产生的弱组织,也可降低对腐烂病的抵抗能力,所以培育健壮的树势是防病的关键。(3)防治方法①培育健壮树势。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害,防止早期落叶,合理修剪并调节、控制结果量。在施肥上应注意多施有机肥,追肥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特别是钾肥,对防病、壮树和增产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浇水时要注意秋季控水、夏季排除积水和春季及时浇水,这对壮树和防病均有重要的意义。②刮治病斑。春季2~3月份进行,此时病斑明显,便于刮治。基本方法是用快刀将病变组织彻底刮除,还要刮去周边厘米左右的好组织。刮面要光滑,不留毛茬,刮后涂10倍石硫合剂,或2~3倍腐必清乳剂,或5%菌毒清水剂30~50倍液等药剂,另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份加植物油5~10份制成的油膏效果也很好。③刮树皮。5~6年生以上有落皮层的树,在5~9月份均可进行,一般以5~6月刮最好。不论有无病斑,用锋利的刮刀将主干、主枝基部树皮表层刮去,一般要刮至表层活皮,露出白绿色皮层为止。刮时如发现内部病斑要彻底刮净,刮后创面不加处理(不涂药也不包扎)也不会引起病菌侵染。一般刮后1个月即形成新的木栓层,3~4年内不再形成落皮层,使病菌不能定居。应用此法前最好多加肥水,使树体营养充足,因弱树补偿能力差,故应用时要慎重。④注意果园卫生。及时烧毁或深埋刮下的病皮、病死的枝和树干,对老果园和老弱树要及时更新。⑤喷药或涂药保护落皮层。在5~6月新落皮层形成而未出现表面溃疡时,对主干、主枝涂刷腐必清原液等,或对主干主枝进行药剂喷涂,药剂可用甲基托布津等。另外,在晚秋、初冬或发芽前喷腐必清50倍液或石硫合剂5度,消灭潜伏病菌,减少病菌量。⑥大病斑的补救。对较大的病斑,刮治后要及时进行桥接或脚接。如果没有徒长枝和萌蘖,将冬剪时剪掉的粗壮的一年生枝,于背阴处沙藏,待苹果树发芽时取出进行高接。接口全部涂上接蜡或粘泥密封。伤口高的用塑料布条包扎,并用塑料布兜些湿土保持接口外侧湿度。伤口低的可培上湿土,以保持湿度提高成活率。也可在发芽后至8月份,用伤口下部的当年或2年生的徒长枝或萌蘖做接穗靠接。接后包扎塑料布或用塑料布兜土的方法,保持接口处的湿度,最后将接穗斜面上部留20~30厘米短截即可。接后两个月或第二年春靠接成活后,解除塑料布和绳,并剪掉接口上部枝条。

树势弱和冻害是产生腐烂病的主要原因。另外清园不彻底,疏果太轻,果子留的过多,都能诱发腐烂病。还有虫害,树体树皮有虫子,造成树势变弱,比如像天牛的幼虫,喜欢藏在树皮下,导致伤口无法愈合。果树的环剥环切导致树体衰弱,都很容易诱发腐烂病。

柑橘病毒病研究现状论文

1.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见图2-1)又称黄梢病,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自治区),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台湾省称为立枯病,国外部分国家也有发生,幼龄树发病以后1~2年内死亡,老龄树则在3~5年内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严重流行时,往往大片柑园在几年内全部毁灭。而在病区,周围没有老果园的新植园可在定植八九年后严重发病。

图2-1 柑橘黄龙病

1.缺素型黄化叶 2、3、4.斑驳型黄化叶

(1)症状 初期病树“黄梢”和叶片斑驳是黄龙病的典型症状。刚发病时,绿色的树冠上有几枝或少部分新梢的叶片黄化,呈现明显的“黄梢”。这种“黄梢”常出现在树冠顶部和外围。随之,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条相继发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夏、秋梢发病时,抽生的枝条,往往新梢不转绿即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呈现斑驳型黄化。春梢发病是在当年新抽的春梢正常转绿后,随着春梢老熟,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逐渐扩大,形成斑驳状黄化。

形成黄梢的黄化叶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均匀黄化叶片。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的树上多出现,叶片呈现均匀的浅黄绿色,而这种症状在枝上存留时间短。因此,在田间较难看到。②斑驳型黄化叶片。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状,斑块的形状和大小不定。从叶脉附近,特别易从中脉基部和侧脉顶端附近(即叶绿部)开始黄化,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可使全叶呈黄绿色的黄化。这种叶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以及初期和中、晚期病树上都较易找到。③缺素型黄化叶片。又称花叶,此类型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与缺乏微量元素锌、锰、铁时相似,这种叶片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以上三种类型,因斑驳型黄化叶在各种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树上均可找到,症状明显,故常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

除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还有落叶,不定时抽梢,梢短而弱,叶小,有的品种中脉肿大突起,局部木栓化开裂。病树树冠稀疏,枯枝多,植株矮小,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广东称为“打花球”。坐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种(如福橘,十月橘等)的果蒂附近提早变橙红色,着色不均匀,福建俗称“红鼻子果”。初期病树根部正常,后期则出现烂根。腐烂从须根开始,逐渐腐到大根,木质部发黑,根皮脱落。

(2)病原 关于黄龙病的病原,20世纪50年代根据嫁接传病试验的成功结果,确认是一种病毒病害。60年代,根据在指示植物墨西哥来檬和麻疯柑上再现脉明,叶脉木栓化,茎部凹斑及矮化、小叶等典型的柑橘衰退病毒所致的症状,认为其病原很可能就是国外的柑橘衰退病毒。但根据两者的症状,寄主感病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有人认为两者病害不同,后被电镜观察结果所证实。70年代,人们通过浸泡接穗和树干注射等方法试验,发现黄龙病病原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认为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后来有人将病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叶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看到了病原,大小为150~650纳米,具有20纳米界限膜,而常规的类菌原体膜的厚度小于20纳米因而认为应列为类细菌。

黄龙病病原除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外,对青霉素也敏感,热处理也有明显疗效。病接穗用1000毫克/升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时后嫁接,培育出来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数不显症状,病苗用49℃温热空气处理50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热治效果可保护50~60个月以上。

(3)发病规律 病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土壤传染,如果在有病的树上嫁接繁殖,那么育出苗木一般都是带病的,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就靠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的调运。某些迹象表明,种子也有可能传播。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柑橘木虱吸食树汁液后,又转去健树吸食而传播,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20天至1个月,最短为2天。3龄以上的幼虫及成虫均能传播。

(4)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以减轻黄龙病的症状,但不能根除,必须实行综合防治。①寻找新的方法和抗性材料选育抗性柑橘砧木和接穗品种。②加强柑橘木虱的检测与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黄龙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应用黄色粘板不仅能监测木虱,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而且也能对柑橘木虱天敌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再辅以柑橘木虱寄主植物——九里香的诱集,效果会更好,成虫和若虫都能捕到。通过监测严格控制柑橘木虱做到基本消灭。防治柑橘木虱主要靠喷药,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2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鱼藤浸出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对若虫,成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③严格实行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一律用无病苗木和接穗,对来路不明的苗木,不论其质量好坏和有无症状表现。应按植物检疫条例予以烧毁。④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根据病害的病原特性和传播特点。无病苗圃最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如在病区建圃,必须要有隔离条件,即苗圃周围距离柑园应在5千米以上,有天然条件(如山区、林区)阻隔更好。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2.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见图2-2)是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柑橘生长区的一种常见病害。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叶片受害引起落叶,枝梢受害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容易脱落,或病果小而畸形,品质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和幼果,也可为害花器。受害叶片初现油浸状小点,随之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后变灰白至灰褐色,形成向一面突起的直径~2毫米的圆锥形疮痂状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病斑,但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不穿透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畸形扭曲。

图2-2 柑橘疮痂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实大后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大显著,但皮厚汁少;果实后期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下面的组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2)病原(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具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分子孢子盘上密集排列着分子孢梗,分生孢子梗短,呈圆筒形,末端较细,具0~2个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卵形或呈肾形,两端各含有一个油点。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阴雨多湿,当气温达15℃以上时,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接穗。

柑橘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橘类最易感病,酸橙、柠檬、枳壳、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而部分甜橙品种和金柑可以免疫。柑橘组织的老嫩程度亦与抗病性有关。通常在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最感病,叶宽达厘米左右即具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当新叶幼果老熟时,不易感病。温湿度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24℃,最佳温度为20~21℃,超过24℃即停止发病,故该病在春梢和幼果期发生严重,夏秋梢高温干旱,一般都不易发病。在适温范围内连绵阴雨或清晨露重雾大,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导致该病的大量发生。

(4)防治方法 对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①药剂防治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前喷药保护春梢,在谢花2/3时喷药保护幼果。药剂可选用:~倍量式波尔多液,70%普菌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氧氯化铜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铜皂液(硫酸铜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200千克)。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来定喷药次数,一般10~15天喷一次。②减少菌源,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枯病枝叶和过密郁闭枝条,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③加强肥水管理,及早预防其他病虫,促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可增强抗病力。④新建果园时,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3.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见图2-3)在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枝干开裂及果实腐烂。

图2-3 柑橘炭疽病

1.病叶 2.病枝梢 3.病果 4.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也为害苗木大枝,主干,花及果梗。叶片发病一般分慢性型(叶枯型)和急性型(叶斑型)两种。慢性型多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十分明显。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褪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突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黑粒点中溢出许多橘红色黏质小液点。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幼嫩叶片上,病叶腐烂,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落叶。多从叶缘和叶尖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一般直径可达30~40毫米。在病斑上有时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有时呈轮纹状排列。病叶易脱落。

枝梢上症状有两种,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扩展,病部褐色,逐渐最后枯死,枯死部位与健全部位分界明显,枝条死后呈灰白色,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病梢随即枯死。花部发病,在开花后雌蕊的柱头受害,变褐腐烂,引起落花。

果梗受害,初时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果实随之脱落。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

苗木受害,多在离地面~厘米或嫁接口处开始,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顶部枯死,并延及枝条干枯。

(2)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部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果上的分生孢子盘周围带有刚毛,深褐色,尖端透明。在枝叶的病部,其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不分隔。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常有1~2个油球。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为9~1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最低为6~9℃。

(3)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叶、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萌发侵入为害,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扩展,引起组织病变。

该病在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中均可为害,但一般春梢发生较少,夏梢和秋梢发生较多。在正常气候条件和一般中上管理水平的柑橘园中很少显症发病,但在健康植株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外表均普遍存在大量附着孢,当气候异常或栽培管理粗放或其他病虫为害,导致树势衰弱时,就能引起分生孢子萌发芽管,附着孢萌发一根纤细的侵入丝,侵入表皮细胞,发育为菌丝,并扩展蔓延,直至显示症状。

(4)防治方法 根据此病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的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可根据各地果园的实际情况,对症下病。例如,扩穴,深翻,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补磷、钾肥,补充微肥,注意及时排灌,注意修剪,及时对其他病虫害进行防治等。其次,冬季要清园,剪除病枝梢、病果,清除地面的枯叶、落叶、病果,减少菌源。②喷药保护。在春、夏、秋梢期及冬季各喷一次,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保护,从而减少或阻止它直接侵入和形成附着孢。常用的杀菌剂都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药剂有: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40%灭病威500倍液,25%炭特灵乳剂500~600倍液,茶枯粉加井冈霉素(同茶枯粉1~千克加水千克煮沸,冷却后过滤,再加千克水,加入50克井冈霉素和2克食盐,充分溶解,发病初期和采果前1个月使用)。

4.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见图2-4)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严重发生,其他柑橘产区也有局部分布。植株染病后,果实受害品质降低,苗木受害,生长受阻,严重受害时,引起大量落叶,落果,造成极大损失。除柑橘外,还能寄生多种杂草。

图2-4 柑橘溃疡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组织解剖 6.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形成木栓化突起的病斑。受害叶片,病斑开始为针头大,黄色,油渍状斑点(把叶片放在阳光下观察,很明显),后扩大成近圆形症斑,直径3~5毫米,叶的两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早落。枝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上的相似,但病斑隆起更显著,火山口开裂更为明显,木栓化程度更坚实,硬而粗糙,一般无黄色晕环。病果只限于果皮,不为害果肉,因而病果不变形,但易脱落。

(2)病原[Xanthomonas citri(Hahse)Dowson.]该病病原菌为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生有一条鞭毛,能运动,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亮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窄的白带。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黏稠。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酸度适应范围为~。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使叶片、嫩梢和果实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果实等。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故此病在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在柑橘园以夏梢发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轻。果实发病较重。在沿海地区,每年经台风和暴雨后,常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台风雨造成寄主较多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又便于病菌的传播,潜叶蛾为害,也有利于该病严重发生。种类和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橙类最易感病,柑类次之,橘类和金柑抗病。不合理施肥,施氮肥过量都能诱导病害发生,幼苗和幼龄树易感病,树龄愈大,发病愈轻。

(4)防治方法 ①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在调运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件》,严禁从病区传入无病区及新区。培育无病种苗。发现病株立即砍除,同时要消灭病树周围的杂草。②疫区实行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长~厘米时喷第一次药,叶片转绿喷第二次药,连续喷2~3次,保护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一次。药剂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农用链霉素700~900国际单位/毫升,50%DT可湿性粉剂(二元酸铜)700倍液,14%胶氨铜水剂300倍液,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铜皂液(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水200千克),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次台风暴雨之后要及时喷药,还要加强对潜叶蛾等病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③加强生长季节和冬季管理。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产中,溃疡病与疮痂病易混,现将它们在叶部的区别列举如下:

症状特点溃疡病疮痂病症状呈现期新梢自嫩叶伸长至嫩新梢自嫩叶抽发至嫩叶定型止叶未定型前病斑扩展深度向叶的两面穿透圆形多在叶的一面,常向叶背突起裂圆锥形突起,不开裂病斑形状呈火山口状开裂

附表

附表(续)-1

5.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又称黑星病,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品质降低,不耐贮运,严重时引起落果和腐烂。除柑橘外,还能为害柚、甜橙、柠檬和香橙等果树。

(1)症状 黑斑病为害果实和枝叶,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病斑为圆形小斑,直径1~5毫米,多数2~3毫米,初生红褐色小圆点,以后病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或淡紫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略隆起,暗红褐色至黑褐色,只为害果皮,不深入果肉。病斑多时可导致落果。在贮运期间,可继续发病,引起腐烂。叶片受害,发病较轻,症状与果实相似。

(2)病原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属半知菌亚门。具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分生孢子器内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一种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单孢、无色,另一种短杆状,两端略膨大,无色,单孢。这两种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同一个孢子器内。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25℃。

(3)发病规律 病果和病枝叶中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是初侵染的来源,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内散发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侵入嫩叶,幼果,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达3~12个月,至果实和叶片将近成熟期呈现症状。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根据广东、福建观察病菌在谢花期至落花后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在7月底至8月初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果实发病高峰期,11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高温多湿的气候,发病严重。闷热不通风的果园发病严重。一般春梢发病较少,夏、秋梢发生较多,4、5龄幼树的果实发病少,7龄以上的大树发病多,而老树发病更甚。果园管理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止黑斑病应贯彻以喷药保果为主,以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喷药保果。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2~3次,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波尔多液后,要加强对螨类等的防治。②减少菌源。结合修剪清园工作,剪除病枝叶,将枯叶,落果集中烧毁。然后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③加强栽培管理。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6.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又称裙腐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橘产区。是柑橘上一种重要病害。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枯死。

(1)症状 柑橘脚腐病(见图2-5)发生在柑橘主干基部,栽植过深的幼树,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引起皮层腐烂,须根死亡。病斑大多数发生在根颈部,病皮层为不定形,病层变褐色,腐烂,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胶液,病部可达木质部。干燥时凝结成块,下雨时则被溶解冲掉。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向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离地面30厘米左右,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侧根、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可使根颈树皮全部腐烂,造成“环割”,植株死亡。天气干燥时,病部干枯开裂,与健部界限明显。与发病部位相应方位的树冠上,叶片失去光泽,变小。病重时,叶片变黄,叶片中脉及侧脉变黄,易落叶,随病情加重,引起整株树冠叶片病变,枝枯,树势衰弱。植株常大量开花结果,果实早落,或果小提前转黄味酸,有时病树的果实变大,果皮厚而粗糙,提早着色。

图2-5 柑橘脚腐病

1.病株 2.病根 3.病斑 4.病原菌

(2)病原 柑橘脚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据报道,在四川主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在湖南主要是柑橘裙腐疫霉。寄生疫霉菌的,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椭圆形或洋梨形,有乳头状突起,有性繁殖为异宗交配型,产生卵孢子。其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待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不同种类的柑橘,对此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最易感染的有柑、金橘、柠檬、甜橙、越南橘,四会柑等;中感的有香橙,大建柑、红皮山橘,年橘,汕头酸橘等;具有抗性的有枳、枳橙、枳柚、酸橙、大叶金豆、酒饼柚等。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发生与流行,一般土地黏重,排水不良,栽植过深,种植过密的柑橘园发病重。人为因素或虫害造成主干基部伤口,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4)防治方法 对此病应采用以抗病砧木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彻底防治树干害虫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利用抗病砧木,这是新栽果园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抗病砧木有枳壳,红橘,酸橙、柚等,但抗病砧木的利用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等因素,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枳壳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酸橙衰退病敏感。因此,对抗病砧木的选用,要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顾此失彼,同时用抗病砧木嫁接时,还需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②更换砧木,在已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选择不同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结合修剪,挖除烂根和进行根外施肥等措施,促进病树恢复健康。这种方法应用于幼年树,效果明显。③药剂治疗,发病季节,普查田间发病情况,发现病树要把根颈部土扒开,刮除腐烂部分,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刻道间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灵(雷多米尔、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90%三乙磷铝(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据报道,清除腐烂部分后,外涂100~500毫克/升多效霉素,有较好防治效果。部分地区果农治病经验是刮除病树后,挖除树干基部带菌泥土,填上河沙新土,经4~6个月,就会治愈,长出大量新根。④加强果园管理。搞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农事操作,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合理密植,及时间伐,让果园通风通光,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本病发生。

7.柑橘树脂病 柑橘树脂病(见图2-6)又称流胶病,因症状、受害部位和时期的不同,又有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名称,主要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尤其枝干受害,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枝枯树亡。本病在国内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图2-6 柑橘树脂病

1.砂皮病果 2.砂皮症状放大 3.枝干流胶症状 4.砂皮病叶 5.病原菌

(1)症状 树脂病的症状,常随为害部位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①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

病毒名称:温州蜜柑矮缩病毒Satsumadwarfvirus(SDV)。

分类地位:可能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Nepovirus。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

病毒异名:柑橘花叶病毒(Citrusmosaicvirus)、日本夏橙矮缩病毒(Natsudaidaidwarfvirus)、脐橙侵染性斑驳病毒(Navelorangeinfectiousmottlingvirus)。

病毒提纯:汁液摩擦接种洋酸浆,2周后采收病组织,匀浆于4℃的()柠檬酸钠(含硫代乙醇酸),重量体积比为1∶3;纱布过滤;每10Oml浸出液加10ml镁皂土(50mg/ml),振荡,低速离心澄清。每100ml上清液加25g硫酸铵沉淀病毒,用()硼酸缓冲液(含10mol/LEDTA)悬浮沉淀,加1/5体积的四氯化碳,振荡15min;离心,将水相进行1~2个反复的差速离心,用同样的缓冲液悬浮。进一步提纯可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球状,直径26nm(温州蜜柑矮缩病毒),27nm(日本夏橙矮缩病毒),23nm(脐橙侵染性斑驳病毒)。沉降系数为119(M)、129(B)。

②核酸。含量33%(M)和37%(B)。有两种单链正义RNA,RNA1()和RNA2(),M含一分子质量为*106u的RNA,B含一分子质量为*106u的RNA。

③蛋白。有两种外壳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2000u和22000u。

株系:柑橘花叶、脐橙侵染性斑驳和日本夏橙矮缩病分离物在血清学上与SDV关系较近,被认为是温州蜜柑矮缩病毒的不同株系。不同株系可由草本指示植物和柑橘的反应区分开来。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可保护温州蜜柑免受除与日本夏橙矮缩有关株系外的其他株系侵染。

其他:温州蜜柑有时会被柑橘碎叶病毒侵染,但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可与它及别的汁液传柑橘病毒区分开来,温州蜜柑萎缩病毒为仅有的可在芝麻上产生症状的柑橘病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