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论文鱼病的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

论文鱼病的防治方法

家养鱼是许多人喜爱的爱好,但是鱼类也会生病。鱼类生病不仅会影响它们的生命和健康,还会对整个鱼缸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预防家养鱼生病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个人的看法:

清洗鱼缸可以有效地去除废物和污染物,保持鱼缸的水质。鱼缸水的pH值、硬度和温度等参数都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保持鱼类的生命和健康。此外,定期更换鱼缸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和需求,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鱼种非常重要。此外,鱼缸的大小和鱼的数量也需要考虑。如果鱼缸过小或者鱼的数量过多,会导致水质变差,增加鱼类生病的风险。

不同种类的鱼需要不同种类的饵料。因此,在选择饵料时需要考虑鱼类的需求。同时,过度喂食也会导致水质变差,增加鱼类生病的风险。因此,需要根据鱼类的需求和情况,科学地管理饮食。

鱼类生病的征兆包括食欲减退、行动迟缓、颜色变浅等。如果发现鱼类生病的征兆,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和鱼类的死亡。

总之,预防家养鱼生病需要保持鱼缸的清洁和卫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鱼种和数量、科学管理饮食以及定期检查鱼类的生命和健康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鱼类的生命和健康,同时也能使养鱼成为一种健康的爱好。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与生长及饲料的利用率,因此充分认识池塘水环境的特性并加强科学管理,围绕着增氧和降氨这一核心问题做好水质调节工作很有必要。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清除池塘底过多的淤泥、

第二,定期泼洒生石灰(ph值偏低时)。

第三, 高温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第四, 水质过肥时用硫酸铜等药物适当杀死部分藻类,加注新水。

第五,在高温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

第六,利用光合作用改良水质。

一要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二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定时定量投喂,保证鱼吃饱吃好;

三要选择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避免鱼体发生营养性疾病;

四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池塘日记;

五要选择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饲养。

(一)苗种检疫 对购进苗种要检疫。

(二)清塘 在放鱼对鱼塘要彻底清整消毒。

(三)鱼体消毒 春片鱼种入池前用药液浸泡鱼体,可有效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和细菌。

(四)粪肥消毒;有机肥应消毒后再施。消毒可用生石灰、漂白粉、鱼康等药物。

(五)高温季节定期预防

①高温季节在投饵台挂袋或定期泼洒杀菌药可有效预防细菌性鱼病。采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达到有效浓度,又不能影响鱼类摄食。二是食场周围的药物的有效浓度应保持1小时以上。三是必须连续挂袋或泼药3~5天;

②高温季节,鱼生长旺季,定期投喂杀菌药饵,可有效地预防各种细菌性鱼病;

不要在池塘内种植太多植物,会造成缺氧,和水体富营养化,要把鱼塘建立在阴凉地区,并且及时打氧。

在家养鱼,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鱼类生病:

1. 环境卫生:要保持水缸的周围环境干净卫生,不要让灰尘、细菌、污垢等影响水质和鱼类健康。

2. 水质控制:鱼类生存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我们需要控制好PH值、温度、水流速度、氧气含量等参数,水质变化会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生病。

3. 饲养管理:不同种类的鱼需要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我们要根据鱼类的特性合理喂养,并且要注意给予适当的营养,少吃一些容易造成积食的食物,以及减少过度喂养。

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鱼缸内的水质、水流速度、氧含量等参数,以及鱼类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5. 注意搭配:在家养鱼中需要注意不同种类的鱼搭配是否合理,避免不同种类的鱼因为竞争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要养好家养鱼,我们需要细心、耐心、了解鱼类的特性,以及掌握正确的饲养管理技巧,这样才能让鱼儿健康茁壮成长,为我们家增添一份温馨与活力。

草鱼赤皮病的防治论文

防治方法如下:1、彻底清塘。2、选择优质健壮鱼种,下塘前用消毒剂药浴消毒。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的抵抗力。4、在发病季节,定期消毒。5、尽量避免鱼体受伤。6、使用抗菌药物,均匀拌饲内服。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预防】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可用3%~4%的食盐浸5~15分钟或5~8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0~30分钟。【治疗】(1)沙拉沙星每天10~2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连喂3~5天。(2)强力霉素每天30~5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连喂3~5天。(3)磺胺嘧啶每天100~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第一天用量是每千克鱼用药200毫克,以后每天用药100毫克,连喂一周。

草鱼赤皮病是细菌性疾病之一。常在在运输、拉网等操作后,或在寒冬鱼体表皮损伤后发病。病鱼体侧、腹部出血发炎,有的部分鳞片脱落;头部颜色明显变深;鳍条末端腐烂、散开,鳍基部发红;肠道无食,肠壁充血发炎,肠腔中充满黏液。如不及时治疗,鱼会逐渐死亡。 预防草鱼赤皮病,主要是适时对鱼池进行清整消毒,并在运输、拉网等操作后及时用药消毒。如果一旦发病,就要立即治疗。治疗的方法是:向鱼池中注入新水,换掉旧水;全池泼洒漂白粉液,使池水的药物浓度达到每升1毫克;每天用地锦500克、铁苋菜300克、水辣蓼200克鲜草煎汁,拌饵料投喂,连喂3天。这样,鱼不仅可以停止死亡,而且可以逐步痊愈。

水产消息 在生产实践中,鱼的细菌性疾病时有发生, 尤以草鱼细菌性肠炎多发,主要侵害草鱼的消化 道,其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近年来,笔者 一直致力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现将临床上贺纛1,林以相2 一些防治经验介绍如下。(1.贵州省兴义市畜牧兽医局,兴义562400;1流行情况2.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百德兽医站,兴仁562300)细菌性肠炎主要危害草鱼、青鱼。该病一直 ⑵定期加注新水,科学地开动增氧机。合理全池泼洒生石是我国鱼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而且此病常和细菌 灰,保持水体弱碱性,严格执行“四消”措施。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条件恶劣常常是诱发本病的原因。如 ⑶发病期间每月投喂中草药1~2疗程。如每100kg鱼每天水质恶化、溶氧低、吃食不均等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导 用大蒜头500g捣烂或穿心莲2kg,粉碎后同食盐200g拌料致该菌在肠内大量繁殖而发病。 投喂。3d一个疗程2症状 5.2治疗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病鱼离群独游,游 ⑴外泼氯消毒药,同时将呋喃西林拌料投喂,每100kg鱼重泳缓慢,食欲减退或不食。肛门红肿,有的腹部膨大,将病鱼 第1d10g,第2~6d用量减半。头部拎起,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 ⑵每100kg鱼每天用10g磺胺甲基异恶唑或呋喃唑酮拌料3病理 投喂,第2~7d用量减半。疾病早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 6小结期,可见全肠呈红色,肠内多淡黄色液体。镜检肠腔内红细胞 鱼类疾病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原则。较少,有部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 ⑴细菌性肠炎,以草鱼多发,主要流行在高温季节,由此要4诊断 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即机体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根据以上症状及病理解剖不难作出诊断,为进一步确 毒、食场消毒;饵料投喂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诊,取病鱼的肝、肾接种在R-S选择和鉴别培养基上菌落呈 ⑵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调节,有效开动增氧机;作好黄色,即可确诊。 天气、水温、投饵、鱼病防治等记录。5防治 ⑶每隔10~20d可用如下中草药进行沤水,以达到预防细菌5.1预防 性肠炎的目的。如穿心莲、铁苋菜、辣蓼等扎成小捆放入池中,⑴临床上采取综合性预防。做好“四定”投饵工作,不投喂 该方法就地取材、副作用小等优点,也可用于疾病早期防治。变质饲料。草鱼细菌性肠炎的诊治 !!!!!!!!!!!!!!!!!!!!!!!!!!!!!!!!!!!!!!!!!!!!!!!!!!!!!!!!!!!!!!!!!!!!!!!!!!!!!!!!!!!!!!!!!!!!!!!!!!!!!!!!!!!!!!!!!!! 3.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局部出血,病 灶处的鳞片脱落,鳍基部充血,鳍条末 端腐烂呈破碎的纸扇状。 3.2防治方法(1)放养及捕捞过程中沈培敏,刘桂花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2)在鱼种(甘肃省庄浪县畜牧中心,庄浪744600)放养前,漂白粉按10g/m3水体浸洗鱼体 1肠炎病20min左右;(3)强氯精按0.4~0.7g/m3水体溶水后全池泼洒。1.1主要症状病鱼在池中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4草鱼出血病 或不吃食。鱼体特别是头部发黑,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肠管无4.1主要症状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食,充满黄色粘液,草鱼鱼种、成鱼都易感染,死亡率很高。病鱼体表呈暗黑色,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并逐渐消1.2防治方法(1)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捣烂)10g~30g、瘦死亡,严重者病鱼全身充血。 食盐2g,拌入饲料中配置成药饵,分上、下午2次投喂;(2)按4.2防治方法(1)给鱼种注射灭活疫苗,被注射的鱼种对1亩水面1m深的水用200g三代鱼虾安治疗1次,病情严重出血病的免疫力至少可维持14个月以上;(2)每667m3水时隔日再用1次;(3)每50kg饲料中拌200g出血立停口服体,用1000g大青叶+500g贯众,加水煮沸10~15min,兑水全 3药,连喂3d~4d,效果很好。池泼洒;(3)硫酸铜按0.7g/m水体溶水后遍洒全池。 2烂鳃病5白头白嘴病 2.1主要症状病鱼鳃丝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往往充血,中5.1主要症状病鱼头部和眼球区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部间部分有时烂穿呈一透明的“天窗”。肿胀,周围皮肤腐烂,并有絮状物粘附。个别病鱼的颅顶和眼2.2防治方法(1)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泼洒生石灰瞳孔周围有充血现象,而呈现“红头白嘴”症状。使池水呈25ppm的浓度;(2)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5.2防治方法(1)用1ppm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2)每(3)外用与内服相结合效果更好。外用土霉素3g~5g/m3水药100kg吃食鱼用灭菌散100g,拌入3kg精料中,1次/d,连用浴,内服土霉素1g拌1kg饲料,投药饵为1次/d,4~6d即可。3d(;3)每亩池塘水深1m用五倍子4g研碎后煮水,全塘泼洒。3赤皮病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2008年第2 期95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

鱼体寄生虫比较难治,一般提前预防效果会比较好,后期容易根治,用草本驱虫净+液肽美,内服并泼洒5-7天即可。

应用硝酸亚汞,每次把病鱼浸泡在有硝酸亚汞的水中两小时左右。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查看词条图册目录简介症状发生环境治疗方法防治病症状及防治展开简介症状发生环境治疗方法防治病症状及防治展开编辑本段简介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白点病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白点病(5张)径约,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掉下来到缸底。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白点病(6张)编辑本段症状 白点病: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编辑本段发生环境白点病的发生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间,水温在14—25℃时,为小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也是此病的好发季节。而水温在10℃以下或高于28℃以上时,则小瓜虫幼虫发育停止或逐渐死亡。及早发现是最重要的,较轻的症状,可以把鱼捞起,放入30~32℃温水中,因为白点虫在这个水温中不能生长。另外还可以用10%的食盐水兑1000千克水进行药浴,连续3天,即可治愈。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白点病: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注:孔雀石绿在化学上称为碱性绿,分子式为:C23H26N2,分子量为:,在工业上可用作绿色染料。但鱼病治疗方面也应用很多(尤其渔场),可用于多种鱼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霉菌、细菌、皮肤与鳃部的吸虫感染等等),临床治疗已被证实有效的病症包括:白点病、水霉病、丝霉病、皮肤黏液病等等。注:红汞是一种外用药,浸泡也是一种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浓度和时间。在初期只是身体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体皆是,那么稀释之后擦与浸泡是一样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释,因为擦拭是将鱼先捞出,这样的鱼脱水时间不应该很长,稀释擦之后马上放入水中,药效大失,疗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应该稀释,如果是全身,那么应该浸泡。因为全身擦拭,鱼鳃是很难擦到的,操作也很难,操作不慎还会对鱼鳃造成外伤。编辑本段防治白点病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1%盐水或庆大霉素浸泡15分钟左右,一天一次,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均可取得良好效果。(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饲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白点病(3)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05—0.1克硝酸亚汞比例进行全池(缸)泼洒或者当水温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亚汞,将病鱼浴洗0.5一l小时左右,然后用等温新水过洗,再放回消毒过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绿水后静养。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亚汞毒性大,应慎用。尤其小鱼对药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鱼弱,故药液浓度要适当降低,浸洗时间要适当缩短。(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红汞(即医用红药水)0.5—1毫升,浴洗病鱼5—15分钟。如果是成色,则可直接用红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过洗,再放入干净新水中饲养,也可按l立方米水体(即l000千克)泼洒3—5(克)毫升红汞使池(缸)水浓度为3—5毫克/升。隔2—3天后视病情状况,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疗一次,然后换入干净新水(嫩绿水)饲养,同时延长日照时间,适当提高水温、停食、增氧,可获得满意疗效。(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放在太阳下晒,将水温提高至30℃时,在鱼的周身搽擦一次红汞,再经新水过洗后捞人干净等温嫩绿水中饲养、停食、晒阳1周后更换新水即见痊愈。(6)在水温20—26℃范围内,每立方米水体(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绿溶液浴洗病鱼2小时,可以杀死小瓜虫,对金鱼也比较安全。[1]编辑本段病症状及防治草鱼(1)、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2)、发病规律及危害:是我国流行较广、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温度为15~25℃,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是流行季节。本病无宿主特异性,任何淡水鱼都可被侵袭、发病。(3)、病症: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体表头部、躯干、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鳃上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不久即死亡。(4)、防治措施:A、预防:①合理密养,消毒鱼种; ②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B、治疗:用福尔马林(15~25毫克/升)全池遍洒,隔天1次,连续2~3次。[2]甲鱼(鳖)1.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8月-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5天-15天。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O只较易患白点病。发病水温为25℃-3O℃,流行范围为全国性,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到1O0%。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15大,个别可达月余。2.病原:白点病的病原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3.症状与病理变化: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4.防治方法:预防: 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鳖不应超过6O只,饲养时间不应超过30天。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稚鳖水体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氢钠来调节,先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五的浓度全池遍洒,不足时可重复洒。稚鳖可以忍耐百万分之2O到百万分之25的浓度,不宜用生石灰,用呋喃唑酮浓度浸洗消毒,小幼鳖用浓度,水温20℃以上时,浸洗30分钟-4O分钟;水温在20℃以下时,浸洗40分钟-5O分钟。用白点灵防治: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四浓度全池遍洒,连续用药3天,再用此药投喂,每5O千克稚鳖每天用药1克-2克,连续用药5天-7天,治愈率可达95%。治疗: 用呋喃唑酮百万分之到百万分之浓度遍洒。用红霉素百万分之到百万分之浓度全池遍洒。通常在用药之前先将水调到左右,红霉素才能显效。用鱼广灵和治霉灵各百万分之五全池遍洒。此两种药系四川省产品,经李茵明女士试用于白点病防治,效果显著。

河豚寄生虫病疾病与防治(一)小瓜虫病【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常沿池壁在水中上层快速游动,或头上尾下斜体和池壁摩擦,常导致下颌皮肤发炎或形成厚厚的皮茧。食欲减退,严重时不吃食物。抓起病鱼,在强光下可见鱼体皮肤上有许多小白点,打开鳃盖,可见鳃丝上粘液多,分布有大量小白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卵圆形或球形的小瓜虫(图7-2 ) ,大小为350~380 微米*300~500 微米,会变形,全身密布纤毛,不停转动,可见到马蹄形的核。因鱼体对小瓜虫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可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投饵,提高鱼体体质,即使有小瓜虫也难以在鱼体上寄生引起死鱼。一般情况下,25 ℃ 以上水温小瓜虫不易生长繁殖,但如果水体环境恶化,鱼体体质弱,即使在27 ℃ 以上水温也会大量感染小瓜虫。【 防治方法】 ① 发现有少数鱼沿池边水面上游动或与池壁摩擦,即用浓度为0 . 3~0 . 5 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可预防。② 把水温开到25 ℃ 以上,并在水池中泼洒0 . 3 毫克/升孔雀石绿,以消灭外界水源中进入的小瓜虫。③ 用0 . 3~O , 5 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2 小时后换水1 / 3~1 / 2 ,隔天再使用1 次,效果很好。④ 用0 . 1~0 . 3 毫克/升孔雀石绿和10~20 毫克/升福尔马林混合后全池均匀泼洒,隔天再用1 次,效果很好。(二)斜管虫病【 症状】斜管虫(图7-3 )少量寄生时,对寄主无害,大量寄生时病鱼在水面缓慢游动。打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多。在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和粘液中可见许多卵圆形的斜管虫,个体大小约35~50 微米* 25~45 微米。图7-3斜管虫A 活体B 染色标本C 模式图1 刚毛2 左腹纤毛线3 口管4 胞咽5 食物粒6 伸缩泡7 大核8 小核9 .右腹纤毛线(仿陈启婆)【 防治方法】 ① 用0 . 2~0 . 3 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② 全池泼洒0 . 5~0 . 7 毫克/升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 2 )合剂。③ 用2 %~4 %食盐浸浴15~30 分钟。(三)河豚异钩虫病【 症状】 寄生在河豚的鳃上。病鱼大都伏底不动,少数在水体中上层离群迟缓独游,不食或食欲差。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身体消瘦,直到衰竭而死。剪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糜烂发白,鳃丝末端肿大,其间夹杂着细小红丝。河豚异钩虫(图7-4 )属蠕虫类单殖吸虫,低倍镜(4 x 10 )下镜检鳃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虫体,虫体后部有四对固着夹,每个夹上有形如“小”字的刺钩固定于鳃片上。解剖鱼体,肝脏发白无血色,肌肉发白,呈严重贫血状。河豚异钩虫病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历程较长,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5 %左右。【 防治方法】用1毫克/升甲苯咪唑全池喷洒,72 小时后,虫体可脱落、死亡。要及时换水50 % ~ 60 % ,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四)指环虫病【 症状】指环虫(图7 -5 )寄生在河豚鳃部。病鱼形体消瘦,体色变黑,鳃丝粘液增多,鳃瓣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严重时腐烂缺损,呈继发性烂鳃。病鱼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狂躁不安。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约3 %~5 %。【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1 毫克/升甲苯咪唑或用90 %晶体敌百虫0 . 2 ~0 . 3 毫克/升全池泼洒。(五)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体色灰黑,光泽暗淡不鲜明;食欲不振,行动呆滞,群游散乱,经常在池底、池壁摩擦体表,显得烦躁不安。取鳃片镜检,可见车轮虫(图7 -6 )虫体周边纤毛不停摆动,作旋转状微动。此病多为高温期发病,但危害不大。图7 石车轮虫1 .正在分裂的个体 2 刚分裂后的子体3 ,进行接合生殖( 1 一2 仿冯椒娟乃仿陈启染)【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 . 7 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 : 2 )全池泼洒或30 毫克/升福尔马林药浴24 小时,都有较好疗效。(六)三代虫病 此病是近年来河豚养殖中出现的又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主要为害1 龄鱼,如不能及早发现寄生虫,还有可能引起病菌的二次感染,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症状】 由单生类的三代虫(图7-7 )寄生在鱼体表各部(体表、鳍、眼球等)、鳃孔内膜等处引起。早期难以从外观上判断该病。此病常发生在水温下降时,如果发现鱼游泳、摄食不活泼,体表部分粘液白浊,特别是胸鳍不透明,则可以诊断此病。细菌二次感染后,可清楚地观察到患病鱼皮肤糜烂、发红、出血,鱼鳍损伤等症状。【 防治方法】 争取及早发现,防止细菌感染。试用250 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药浴25~30 分钟有效果。(七)豚库道虫病【 症状】 病原是粘孢子虫类库道虫(图7-8 ) ,寄生于心肌及心腔并形成抱囊。病鱼开始游泳不活跃,摄食不积极,严重者急性死亡。外表无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预防为主。(八)稚鱼期白点病【 症状】该病由刺激隐核虫(图7-9 )引起。苗种生产过程中,稚鱼期的鱼苗可以看到感染海水白点病的个体。刺激隐核虫附着在体表和鳃丝上,严重时全身呈白点状,大量分泌粘液,鳃组织糜烂。病鱼食欲不振,变黑,消瘦,游泳迟缓。【 防治方法】 ① 用醋酸铜全他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 . 1~0 . 2 克/升②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 2 )混合,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为2~3 毫克/升,硫酸亚铁浓度为0 . 8~1 毫克/升;③ 硝酸亚汞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 . 05 毫克/升。(九)淀粉卵鞭虫病【 症状】是寄生虫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条等处。重病的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与隐核虫病相似,但白点比隐核虫要小得多。病鱼浮于水面,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口不能闭,游泳迟缓。病鱼有时向固体物上摩擦身体,有时因鳃部虫体而由口向外喷水。鱼体消瘦,鳃呈灰白色,呼吸困难而死。有时发现病原体在肾脏或肠系膜等处。病原体是淀粉卵鞭虫(图7-10 ) ,它寄生在海水鱼体上,病鱼死后,虫体落人水中形成抱囊。虫体在抱囊内分裂形成抱子以后,抱子冲出抱囊在水中游泳,遇到寄主就附着在其体上让鱼体染病。【 防治方法】 ① 用淡水浸洗2~3 分钟,隔3~4 天后再洗1 次;② 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③ 硫酸铜全池拨洒,浓度为0 . 8~1 毫克/升或10

一、一般寄生在鱼身体里的虫子多是肠道寄生虫,只要将寄生虫尽量清除干净,然后用高温煮15分钟,就基本能杀死鱼肉内的寄生虫,便可放心食用。

苗木猝倒病的防治方法论文

猝倒病主要是由真菌中的丝核菌、腐霉菌、镰刀菌引起。病菌在土壤内或病株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称为土壤习居菌。苗圃或育苗浅盆内湿度大浇水不当,播种过密,温度不适,幼苗生长瘦弱等均有利于猝倒病的发生。连作苗床或花圃由于土壤带菌量积累较高发病严重。猝倒病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传染病。

用药时期 防治对象 防治方法 备注浸种时 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 将优质姜种放置姜瘟净14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本品均匀喷施于姜种表面,晾干后催芽 浸种杀菌是杜绝姜种传病的重要措施。定植时期 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 方案1:开沟,排好姜种,将姜瘟净按300倍液稀释喷淋于姜种及周围的土壤中。 定植或大姜出齐苗时进行全面杀菌处理,是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的关键时期方案2:大田翻耕后,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进行定植沟全面泼浇1次。生姜出齐苗时 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 方案1:姜出齐苗时,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进行全面喷施。具体为:拧下喷片,顺姜茎基部使药液浸润姜及周围土壤,每株约需200—300ml。方案2:姜出齐苗时,若前期未进行全面浇灌用药,该时期是重点用药时期,应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对往年发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可采取穴灌,每株灌液200—300ml。治疗茎基腐病 该时期若生姜感染了茎基腐病,可采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2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采取穴灌,每株灌液200—300ml,间隔7天,再进行全面穴灌。高温多雨季节(6—7月份) 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 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对低洼区、往年发病区及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可采取穴灌,每株灌液400—600ml。 高温多雨季节是姜瘟病及茎基腐病发病高峰期,必须定期早预防,发病后,必须足量、持续用药。治疗姜瘟病(兼治茎基腐病) 方案1:拧下喷片,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顺姜茎基部使药液浸润姜及周围土壤,每株约需:400—600ml,发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要重点用药,连用2次。方案2: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对地块低洼处、往年发病区、已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1次漫灌,根据病情,可隔7天再进行一次穴灌;其余种植区可根据预期病情进行穴灌预防,每株灌液400—600ml左右。治疗茎基腐病 若生姜只感染了茎基腐病,可采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2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采取穴灌,每株灌液300—400ml,间隔7天,再进行全面穴灌。培土后 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 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对低洼区、往年发病区及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可采取穴灌,每株灌液400—600ml。 生姜培土后,因部分根系受损,病菌易入侵植株,所以亦是防治生姜病害的重要时期。治疗姜瘟病(兼治茎基腐病) 对地块低洼处、往年发病区、已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1次漫灌,根据病情,可隔7天再进行一次穴灌;其余种植区可根据预期病情进行穴灌预防,每株灌液400ml左右。治疗茎基腐病 若生姜只感染了茎基腐病,可采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2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采取穴灌,每株灌液300—400ml,间隔7天,再进行全面穴灌。产品优势 《姜瘟净》《青枯立克》为中草药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生姜姜瘟病和茎基腐病,无药害、无残留、无抗药性,且有促根壮苗的作用。姜瘟病一亩地防治成本整个生长期约需800元左右,防效率达90%以上。弥补了氯化苦,溴甲烷等对土壤进行熏蒸,带来的高成本,强抗药性等缺点。杨静 12:51:29苗木猝倒病是园林苗圃中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林木花卉植物的幼苗期。受害的主要林木幼苗有杉、柳杉、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银杏、樟木、楠木、油茶等;观赏花卉植物中有翠菊、鸡冠花、金鱼草、万寿菊、紫罗兰、石竹、马蹄莲、百日草、菊花等。该病多发生于阴天多雨、空气湿度大的4月~6月,发病的幼苗突然猝倒死亡,影响幼苗成活率,甚至全部毁苗。猝倒病主要是由真菌中的丝核菌、腐霉菌、镰刀菌引起。病菌在土壤内或病株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称为土壤习居菌。苗圃或育苗浅盆内湿度大浇水不当,播种过密,温度不适,幼苗生长瘦弱等均有利于猝倒病的发生。连作苗床或花圃由于土壤带菌量积累较高发病严重。猝倒病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传染病。防治苗木猝倒病,首先要做到及时清沟排水。春夏两季雨水过多,沟渠排水不良,圃地积水,苗床过湿,会引起病菌在土壤中蔓延,很容易发生猝倒病侵害幼苗。因此,对苗床高低不平,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应做到疏通排水沟系,做到雨住田干,苗田不渍水,有利于苗圃土壤疏松通气。其次是及时除草、间苗,清除病苗。苗圃的杂草要及早清除;苗木过密,要结合除草进行间苗,以促进幼苗茁壮成长,提高抗病力;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防止相互交叉感染。苗床过湿时,每亩可用50公斤~75公斤过筛的草木灰或火土灰撒施,这样既是施肥,又能促使苗根发达,苗茎提早木质化,增强抗病力。再次是及时施药。在发病前,苗木细嫩期,可用石灰粉20公斤与草木灰80公斤混合均匀,每亩撒施100公斤~150公斤,有很好的防病效果。以后每隔7天~10天用0.5%波尔多液喷雾1次,也可用1%~2%的硫酸亚铁药液进行喷雾。发病后可用敌克松、托布津、百菌清,稀释500倍~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10天1次,连喷2次~3次,防治效果也很好。杨静 12:54:15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露天栽培作物,一般发病时间为春、秋多雨季,因各地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异;保护地栽培作物发病时期集中在11月至翌年4月份,以遇连阴天,棚外气温低,不敢、不宜放风,导致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达到病菌繁殖条件时,病菌繁殖加快,病情快速蔓延,危害加重。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在实际病害防治过程中,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切断传染源;在病原菌侵入的情况下,也难以彻底消灭病原菌,如药剂喷施,难以解决空气及露水中的病原菌;而单独熏棚,不能重点解决病叶、病果等病残体上或内部的病原菌。我公司自2010年春季开始在各地(河北、辽宁、山西、山东的潍坊、临沂、烟台等)进行多次的试验,现主要将大棚内灰霉病防治经验总结如下,希望能对种植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欢迎各地专家及农艺师的交流:防治经验总体概括为:早预防、连续预防;病症初发时,早用药;病症中期喷施加摘病叶、病果;病症重发时,先摘病叶病果、再熏棚、再喷施。按上述操作,绝大多数能做到防治住、控制住、根治了(无外部侵染源的情况下)。具体经验如下:一、预防用药时机的确定依据温度、湿度是否具备发病条件及作物生长状态确定预防用药时机。如:春季露天土豆开花季节,自身抗病能力差,病原菌易于侵入,其残败的花器易于向病原菌供应养分,在遇阴雨天气,气温相对较高时,则会大面积暴发灰霉病。应于预期暴发前择机采用药剂预防;一般在预期阴雨天前及雨后。再如:设施内番茄、辣椒等作物因开花或果实膨大时株体弱,且花果易于被侵染、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因此在冬季(灰霉惯性高发期)开花或坐果时期采用药物预防,此时为灰霉病预防的关键时期;若不采取措施防治,尽管棚内病原菌量较少,但同样能得到较快繁殖,条件具备时,病害会快速发作。二、灰霉病初发时用药方法及用药量的确定(预防用药方法参见本条)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此时立即使用我公司产品《奥力克—霉止》,按300倍液稀释喷施, 5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即能有效控制病情,使病害症状消失(病部干枯、无霉层),一般7—10不再表现危害症状,7天后外部侵染源及原残留病菌在条件具备时仍可能繁殖,形成再次病害,此时采用预防方案用药,具体为:使用《奥力克—霉止》按500倍液稀释喷施,5—7天用药1次,间隔天数及用药次数根据植株长势和预期病情而定。三、灰霉病发病中期综合防治方法及用药量的确定在灰霉病发病中期,有较多的病叶、病果,且少数病枝出现病害症状,此时病菌得到初步繁殖,菌量较多,一般防治不利、不及时,将会进入迅速蔓延阶段。此时采取药剂治疗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物理防治是摘除病果及严重病叶、病枝等,以减少病菌存量(从经济角度说,适用于设施农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操作时,应注意避免病菌霉层即孢子到处散发,仍然残留设施内,一般操作方法为:用塑料袋套住病体摘除或空手轻轻摘除后随手放入袋中,归集后带出设施外。然后按照病害初起时治疗方法进行防治。喷药时,采用托喷方式,并做到三要:即一是对于大棚前檐湿度高易发病,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的背面要重点喷。按照药剂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一般连用2—3次能有效控制一、症状主要为害幼瓜、叶、茎。病菌多从开败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幼花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霉层。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生灰霉,后霉层变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叶片一般由不得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直径20~50毫米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的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二、 病 原(Botrytis cinerea Pers .) 称灰葡萄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世代为(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Bary )Fuckel )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 其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微米(平均匀(微米),孢子梗(微米。除侵染黄瓜外, 还侵染番茄、茄子、菜豆、莴笋、辣椒等多种蔬菜。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的分生孢子和从其它菜田汇集来的灰霉菌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黄瓜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本菌发育适温18~23℃,最高30~32℃,最低4℃,适温为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棚温高于31℃,孢子萌发速度趋缓,产孢量下降,病情不扩展。四、 防治方法采用生态防治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结合初发期用药,采用烟雾法或粉尖法及喷雾法交替轮换等施药技术。1、棚内搞好生态防治, 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用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33℃则不产孢,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落归根 缘吐水。2、加强棚室管理。苗期、 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马牛不相及透光。3、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克或45%百菌清烟剂, 每亩次250克,熏3~4小时; 粉尘法于傍晚喷撒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5杀霉灵粉尘剂,每亩次一公斤,隔9~11天1次, 连续或与其它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4、预防用药:方案一:奥力克霉止3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方案二:奥力克霉止3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发病前期:方案一:奥力克霉止5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水,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方案二:奥力克霉止50ml+霜贝尔30ml,兑水15公斤,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方案三:奥力克霉止50ml+细截30ml,兑水15公斤,每5—7天用药1次;发病中后期:奥力克霉止50ml+40%嘧霉胺悬浮剂10—15g或碧秀丹( 氯溴异氰尿酸)30g或丙环唑10ml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乙霉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奥力克霉止50ml+10%多抗菌素15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5g或70%百菌清3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奥力克霉止50ml+40%菌核净可湿粉剂20g或40%腐霉利可湿粉剂15—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2米白皮松小苗因为抵抗力较差,非常容易出现病虫害,在其中,猝倒病便是白皮松小苗比较容易出现的病害其一,钰尚白皮松基地的小编认识到:2米白皮松小苗猝倒病多出现于阴雨天多雨、空气湿度大的月份。病发的2米白皮松小苗忽然猝倒身亡,严重影响到白皮松小苗成活率,乃至所有毁苗。对其的防治应落实预防为主,多措并举的方针,才可以获得好的作用。接下来为您介绍一下如何预防白皮松小苗猝倒病的出现,及其怎么治疗。2米白皮松小苗出土后每过5~7天喷一次等量式波尔多液,持续喷2~3次。发觉有猝倒病时,马上拔除病苗,避免相互交叉感染,先用30%恶霉灵水剂对病苗周围开展灌根,并用72。2%的普力克600倍液和1%的硫酸亚铁交替使用,每周喷一次白皮松小苗,使用硫酸亚铁溶液时,每一次喷完药液及时用清水冲洗幼苗,以免造成药害。种子要用波尔多液浸种消毒,播前用温水浸种催芽或混沙层积催芽,咧嘴种子数达到种子总数的50%时即可栽种。整地前2~4周每亩撒施10千克硫酸亚铁粉末或2~4千克菌克清3号,翻入土中开展杀菌消毒。圃地要深翻整平耙细,施足底肥,如腐熟的圈肥、堆肥。栽种后搭棚遮阴,避免日灼,依据苗情适时适量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条件出现。需洒水时,每一次不适合太多,且应在上午开展;床土湿度大时,每亩可以用50~75千克过筛的草木灰撒施,既可追肥,又能促使苗根发达,苗茎提早木质化。圃地杂草要及早清除,苗木过密,要结合除草开展间苗,以促进白皮松小苗茁壮成长,提升抗病力。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论文

玉米大斑病是东北玉米种植常见病害,具有分布广、发展快、为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每年会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严重减产50~60%甚至绝收。那么如何有效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一、玉米大斑病病害症状玉米大斑病又称为叶班病、条斑病、叶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包叶,叶片发病会呈现出水渍状灰色小斑点,之后沿叶脉迅速向两边扩展,形成褐色大斑,严重时病连片,叶片变黄枯死,成片死秧,造成大辐度减产,甚至绝收。二、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玉米大斑的流行,除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低洼地密度过大,发病越重。三、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现在玉米种子品种很多,玉米品种间抗病能力差异很大,要选用抗性强的玉米品种,打好防病基础。2、加强农业防治。底基肥要混配有机生物菌肥及中微量元素,如硫酸硼镁锌硅等,苗期6~8叶片要喷一次光碳菌肥,健壮植株,壮株防病。3、打药防治。不怕斑病重,就怕用药不对症,选准药剂,病前防、病期治,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有效措施。4、提前预防。6月中旬发病前玉米一菌克250克/公顷,加水400~500公斤,10~15天再喷一次,连喷两次,可有效预防玉米大斑病。5、病期治疗。及时观察,发病初期,用玉米菌克500克/公顷加水500~600公斤,间隔5~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可有防控玉米大斑病,使玉米健壮生长。以上就是关于玉米大斑病的介绍了,为了有效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对各种病虫害要严格做好防治,玉米大斑病也不例外,关于玉米大斑病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关于玉米大斑病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推荐阅读:玉米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玉米品种、轮作倒茬管理

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而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 一、玉米大斑病 1、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 2、发病条件 (1)不良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 (2)不适当的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3、防治对策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用2~3次。 二、玉米螟虫病? 1、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人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人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2、形态特征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3、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4、玉米螟综合防治: (1)灭越冬幼虫: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烧柴)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来压低虫源,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白僵菌封垛的方法是:越冬幼虫化蛹前,把剩余的秸秆垛按每立方米2两白僵菌粉,每立方米垛面喷一个点,喷到垛面飞出白烟(菌粉)即可。一般垛内杀虫效果可达80%左右。 (2)灭田间幼虫:可用自制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玉米螟幼虫。第一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粉公斤拌过筛的细砂5公斤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来杀死田间幼虫。第二在心叶末期,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拌50~75公斤过筛的细砂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幼虫,1公顷~2公斤辛硫磷即可。第三用自制溴氰菊酯颗粒剂、杀灭菊酯颗粒剂投放在玉米心叶内,每株1~2克。第四在玉米心叶期,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可用药剂为:40%氧化乐果加%高效氯氰菊酯(或%氟氯氰菊酯)。30%速克毙等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30~50倍液。 (作者单位:156331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前进农场十八管理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