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奶牛酮病的论文题

发布时间:

关于奶牛酮病的论文题

Genetic analyses of blood β-hydroxybutyrate predicted from milk infrared spectr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ngevit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its in Holstein cattle 但是其中一个可能出现的根本性问题,目前MIR预测BHB是否在中国适用,怎么保障对仪器每个月的BHB校正? 意义: 酮症是高产奶牛中最普遍和最复杂的代谢疾病之一,通常通过分析血液中的 β-羟基丁酸 (BHB) 浓度来检测。 目的: 评估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预测的牛奶中 5 至 305 天的血液 BHB 遗传参数,并估计血液 BHB 与荷斯坦牛的 7 个繁殖性状和 6 个长寿性状的遗传关系。 数据 2016年至2019年收集了11609头荷斯坦奶牛的预测血液BHB记录(质量控制后),用于根据胎次推导4个性状,包括所有胎次(BHBp)、1胎次(BHB1)、2胎次(BHBp)的预测血液BHB( BHB2) 和胎次 3+ (BHB3)。 算法: 单性状和多性状可重复性模型用于估计 4 个 BHB 性状的遗传参数。通过贝叶斯推理实现的随机回归测试日模型用于评估 BHB 变异性的日常遗传特征。此外,计算了 4 个 BHB 性状与繁殖和长寿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结果: 结论: 在泌乳早期选择较低的预测 BHB 可能是降低酮症发生率以及间接改善荷斯坦牛的繁殖和寿命性能的有效策略。

牛奶富有营养价值,其成分可分为水和固形物两部分,固形物包括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固形物含量多少影响乳的品质,乳脂率是衡量乳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含量一般为3%~5%。乳脂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亚麻酸和花生油酸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磷脂类等。提高乳脂率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奶牛品种改良,选择优质饲料,饲养管理也是提高乳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 选育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精心选育的品种如荷斯坦牛,其产乳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乳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产乳量较高奶的乳脂率相应较低。但产乳量高的品种通过有计划地选育,乳胀率仍可提高。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产乳量和乳脂率仍会有差异,如荷斯坦牛的产乳量变异范围在3000~12000kg,乳脂率为 2.6%~6.0%。选育优良的品种和个体并不断地进行改良,是奶牛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2 选择优质饲料牛的瘤胃代谢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即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结构,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有重大影响。乙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乳腺,用以合成乳脂肪中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丙酸被吸收后,输送到肝脏,成为合成葡萄糖的原料;丁酸是乳脂肪中的一种短链脂肪酸,也可与乙酸辅酶A缩合形成高级脂肪酸。乙酸、丁酸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奶牛乳脂率。乳脂是由两种基本类型的前体合成的,其中约50%的脂肪是以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和醋酸为原料由乳腺合成,其余部分则由饲料的脂肪或体内积蓄的脂肪供给(以长链脂肪酸的形态直接形成乳脂人不同饲料组成对乳胀的体内合成有极大影响。2.l 粗纤维饲料中对乳脂肪影响最大的是粗纤维含量。纤维在瘤胃内被分解后生成乙酸,而淀粉则能增强瘤胃发酵、降低pH值,促进丙酸的生成,乳脂率与瘤胃内乙酸/丙酸比呈正相关。若日粮中的牧草低于50%,或者ADF(酸性洗涤纤维)低于19%,或把全部饲料的粗纤维限定在13%时,由于日粮纤维含量的减少将导致乙酸/丙酸比下降,从而降低乳脂含量。2.2 脂肪脂肪的正作用是能量高并能直接为乳脂合成提供脂肪酸,约50%的乳脂肪必须由日粮中脂肪供给。当奶牛处于能量正平衡时,很难动用体脂肪并把它运入乳腺,因此在泌乳期内日粮脂肪是乳脂的唯一来源。脂肪的负作用是不饱和脂肪代谢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和氢结合促进丙酸生成从而降低乳脂含量;由于氢的加入,生成的转移单不饱和脂肪酸也能抑制脂肪在乳腺内的合成。根据脂肪的上述双重作用,为了不妨碍瘤胃发酵等特性,在饲料中添加3%~6%脂肪为宜。游离油脂常降低乳脂含量,而整粒油籽未产生此作用。大豆油或整粒大豆可以降低乳蛋白含量,而棉籽油和棉籽的影响很小。添加不饱和脂肪或大剂量脂肪常可导致乳脂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某些措施以减少脂肪的负面影响,如饲喂整的或压碎的油饼,用甲醛处理使脂肪免受瘤冒发酵,采用钙皂化等。这些技术措施在维持和提高乳脂率方面具不同的效果。高士争等(1998)报道,添加脂肪酸钙300g/d·头可使奶中乳脂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总脂、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及钙含量显著增加(p<0.05)。奶牛添加脂肪酸钙仅限于乳脂率3.5%以下的奶牛,对高乳脂率的奶牛无效。由于乳脂率的提高必须有50%乙酸作为合成前体物,故添加脂肪酸钙时,日粮于物质中要求维持粗纤维17%、ADF21%的水平(张延利,1996)。2.3 能量及蛋白质当日粮能量水平提高时,乳蛋白含量提高,但可能会降低乳脂率。日粮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通常并不提高乳蛋白含量,但蛋白质低于需要时可能会降低乳蛋白。只有当奶牛在极低营养或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能量及蛋白质才有可能对乳脂率发生影响。2.4 无机盐当瘤胃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时,乙酸的形成较丙酸更容易些,由于乙酸的增多,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脂率都将得到提高。在高水分谷物和青贮玉米等易发酵饲料中添加碱化剂可以取得理想效果,但在干草和青贮鲜草等含ADF占20%以上的饲料中添加碱化剂无明显效果。常用的碱化剂多为碳酸氢钠或碳酸钠,氧化镁和碳酸氢钠以1:2的比例制成的混合剂其碱化效果很好。沸石能增大瘤胃pH值,但同时可能降低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韩正康(1986)报道,当瘤胃处于丙酸型发酵时,添喂乙酸钠能提高乳脂率。2.5 其他饲料添加剂 烟酸能增加乳脂率或产奶量。据报道,在奶牛产后120 d内,每日饲喂烟酸6 g,可使产奶量提高11.9%,在泌乳中期给奶牛添喂烟酸其效果远不如泌乳早期,原因可能是奶牛在泌乳早期常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奶牛分娩后由于采食量下降、日粮组成改变及由此引起的瘤胃微生物群体改变等因素,导致日粮中供应的和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烟酸减少,造成奶牛烟酸缺乏;而在泌乳中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体稳定,泌乳量逐渐下降,奶牛依靠饲料和自身合成的烟酸可满足代谢和生产的需要,因而在奶牛泌乳早期添加烟酸的效果显著高于泌乳中期。所以,给奶牛添加烟酸要考虑产奶量、泌乳阶段及饲料条件等因素,不应盲目添加。对高产奶牛来讲,为了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能量,粗饲料的摄入应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乙酸钠或双乙酸钠,可促进和改善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刺激肝脏、肾脏和肠粘膜,从而提高乳脂率。另外,当精料比例增多使奶牛乳脂率降低时,可每天补饲450g乙酸钠盐或丁酸盐,以提高乳脂率。拉沙里菌素和莫能菌素等离子载体对乳脂率有削减作用,因为这类抗生素物质能增加瘤胃内丙酸的产生量。3 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3.l 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例在奶牛日粮中,不能过多强调精料,而应以多汁青绿饲草、青干草等优质粗饲料为主。在充分供给优质青干草等粗饲料后,不足的能量部分由精料供给,在饲喂上也应先粗后精,精料尽量做到少量多次饲喂,避免一次摄入大量精料。Poewll(l939)最早发现,给奶牛饲喂高精料、低粗料日粮会导致乳脂率下降。当饲粮中精料比例较高时,瘤胃中乙酸比例减少,丙酸比例增加;反之,当粗料比例较多时乙酸比例增多。可见,增喂粗饲料有利于提高乳脂率。但粗饲料不能提供乳牛合成乳蛋白的原料,会影响产。奶量。因此,牛的饲粮要合理搭配,不仅提供适量的精料和多汁料,保证奶牛高产,同时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粗饲料以提高乳脂率。生产中,奶牛饲喂多采用先粗后精或精粗混合的方法,粗料比例一般不低于日粮的40%。3.2 注意日粮的可消化性和物理形态 VanSoest(1963)通过大量奶牛试验证实了乳脂率与日粮纤维有关,并推断日粮纤维含量和来源对乳脂率的影响可能与纤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饲喂奶牛要注意日粮的消化性,高产奶牛日粮消化率不应低于65%,无论精料还是粗料都应注意其消化性能。精料中易降解的是大麦、高粱,玉米相对较差,粗料中禾本科青干草易降解,其他牧草相对差一些。同时要注意日粮的物理形态,精料的籽实类以打碎或压碎为好,而青粗饲料不易太碎,一般以8cm左右为好,青贮牧草可适当长一些,这样可增加饲料在消化道内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粗纤维、干物质的消化率,进而提高乳脂率的目的。3.3 补充脂肪一般奶牛日粮脂肪含量约在3%左右,而有关资料表明,日粮中脂肪含量在5%~6%时奶牛对养分利用率最高。因此,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油菜籽或保护脂肪酸,可有效提高乳脂率,但添加量也不宜过高,掌握在日粮中脂肪含量大体在5%~6%即可。3.4 加强干乳期的管理产奶牛干乳期是胎儿迅速生长发育需要较多营养的阶段,改善母牛营养状况也对下一泌乳期有利,为延长生产年限准备必要的条件;同时干乳期间乳腺分泌活动停止,是分泌上皮细胞更新动下一泌乳期能正常分泌的必要准备阶段。因此,母牛干乳期供给充分的营养并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如加强干乳中后期乳房的按摩等),可有效提高乳脂率。3.5 掌握正确的挤奶方法正确的按摩和挤奶操作,能增强排乳反射,提高奶产量和乳脂率。规范和提高挤奶技术,每次挤奶时力求使乳腺胞内的乳汁尽量挤净,不仅可提高产奶量(增幅为10%~20%),而且可增加乳脂率0.2~0.4个百分点。掌握挤奶速度,尽可能在5分钟内挤完。3.6 适当的运动舍饲奶牛运动量较少,如果给予适当的运动,不仅能锻炼体质,加强代谢,增强健康,而且还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一般情况下,奶牛每天自由运动时间应不少于6h。据报道,对奶牛每天驱赶3公里,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但运动不宜剧烈,时间也不宜过长,应根据牛的生理、营养状况而定。过量运动有时会造成能量负平衡,引起酮病。4 加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乳房炎症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由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的乳房炎,乳汁会呈水样,乳脂率明显降低。由于乳房炎病因复杂且有很多影响因素,预防工作有一定难度。预防乳房炎,必须从各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日常管理中,要搞好环境和畜体卫生,尤其是乳房的卫生;要注意挤奶卫生和正确挤奶;定期进行隐性乳房炎或DHI测定,对于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呈“++”以上反应的及时用药治疗;重视和坚持乳头药浴工作,浸渍乳头的药液要求杀菌力强、应激性小、性能稳定、作用时间长,常用的有0.3%~0.5%洗必太溶液、0.5%~l%碘附等。要对病牛实行隔离饲养,及时淘汰慢性病牛一定要看仔细看啊,我找了 好久才找到的 ,算是对的起这个分了!

关于奶牛酮病的论文

牛奶富有营养价值,其成分可分为水和固形物两部分,固形物包括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固形物含量多少影响乳的品质,乳脂率是衡量乳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含量一般为3%~5%。乳脂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亚麻酸和花生油酸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磷脂类等。提高乳脂率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奶牛品种改良,选择优质饲料,饲养管理也是提高乳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 选育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精心选育的品种如荷斯坦牛,其产乳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乳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产乳量较高奶的乳脂率相应较低。但产乳量高的品种通过有计划地选育,乳胀率仍可提高。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产乳量和乳脂率仍会有差异,如荷斯坦牛的产乳量变异范围在3000~12000kg,乳脂率为 2.6%~6.0%。选育优良的品种和个体并不断地进行改良,是奶牛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2 选择优质饲料牛的瘤胃代谢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即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结构,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有重大影响。乙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乳腺,用以合成乳脂肪中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丙酸被吸收后,输送到肝脏,成为合成葡萄糖的原料;丁酸是乳脂肪中的一种短链脂肪酸,也可与乙酸辅酶A缩合形成高级脂肪酸。乙酸、丁酸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奶牛乳脂率。乳脂是由两种基本类型的前体合成的,其中约50%的脂肪是以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和醋酸为原料由乳腺合成,其余部分则由饲料的脂肪或体内积蓄的脂肪供给(以长链脂肪酸的形态直接形成乳脂人不同饲料组成对乳胀的体内合成有极大影响。2.l 粗纤维饲料中对乳脂肪影响最大的是粗纤维含量。纤维在瘤胃内被分解后生成乙酸,而淀粉则能增强瘤胃发酵、降低pH值,促进丙酸的生成,乳脂率与瘤胃内乙酸/丙酸比呈正相关。若日粮中的牧草低于50%,或者ADF(酸性洗涤纤维)低于19%,或把全部饲料的粗纤维限定在13%时,由于日粮纤维含量的减少将导致乙酸/丙酸比下降,从而降低乳脂含量。2.2 脂肪脂肪的正作用是能量高并能直接为乳脂合成提供脂肪酸,约50%的乳脂肪必须由日粮中脂肪供给。当奶牛处于能量正平衡时,很难动用体脂肪并把它运入乳腺,因此在泌乳期内日粮脂肪是乳脂的唯一来源。脂肪的负作用是不饱和脂肪代谢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和氢结合促进丙酸生成从而降低乳脂含量;由于氢的加入,生成的转移单不饱和脂肪酸也能抑制脂肪在乳腺内的合成。根据脂肪的上述双重作用,为了不妨碍瘤胃发酵等特性,在饲料中添加3%~6%脂肪为宜。游离油脂常降低乳脂含量,而整粒油籽未产生此作用。大豆油或整粒大豆可以降低乳蛋白含量,而棉籽油和棉籽的影响很小。添加不饱和脂肪或大剂量脂肪常可导致乳脂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某些措施以减少脂肪的负面影响,如饲喂整的或压碎的油饼,用甲醛处理使脂肪免受瘤冒发酵,采用钙皂化等。这些技术措施在维持和提高乳脂率方面具不同的效果。高士争等(1998)报道,添加脂肪酸钙300g/d·头可使奶中乳脂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总脂、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及钙含量显著增加(p<0.05)。奶牛添加脂肪酸钙仅限于乳脂率3.5%以下的奶牛,对高乳脂率的奶牛无效。由于乳脂率的提高必须有50%乙酸作为合成前体物,故添加脂肪酸钙时,日粮于物质中要求维持粗纤维17%、ADF21%的水平(张延利,1996)。2.3 能量及蛋白质当日粮能量水平提高时,乳蛋白含量提高,但可能会降低乳脂率。日粮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通常并不提高乳蛋白含量,但蛋白质低于需要时可能会降低乳蛋白。只有当奶牛在极低营养或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能量及蛋白质才有可能对乳脂率发生影响。2.4 无机盐当瘤胃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时,乙酸的形成较丙酸更容易些,由于乙酸的增多,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脂率都将得到提高。在高水分谷物和青贮玉米等易发酵饲料中添加碱化剂可以取得理想效果,但在干草和青贮鲜草等含ADF占20%以上的饲料中添加碱化剂无明显效果。常用的碱化剂多为碳酸氢钠或碳酸钠,氧化镁和碳酸氢钠以1:2的比例制成的混合剂其碱化效果很好。沸石能增大瘤胃pH值,但同时可能降低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韩正康(1986)报道,当瘤胃处于丙酸型发酵时,添喂乙酸钠能提高乳脂率。2.5 其他饲料添加剂 烟酸能增加乳脂率或产奶量。据报道,在奶牛产后120 d内,每日饲喂烟酸6 g,可使产奶量提高11.9%,在泌乳中期给奶牛添喂烟酸其效果远不如泌乳早期,原因可能是奶牛在泌乳早期常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奶牛分娩后由于采食量下降、日粮组成改变及由此引起的瘤胃微生物群体改变等因素,导致日粮中供应的和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烟酸减少,造成奶牛烟酸缺乏;而在泌乳中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体稳定,泌乳量逐渐下降,奶牛依靠饲料和自身合成的烟酸可满足代谢和生产的需要,因而在奶牛泌乳早期添加烟酸的效果显著高于泌乳中期。所以,给奶牛添加烟酸要考虑产奶量、泌乳阶段及饲料条件等因素,不应盲目添加。对高产奶牛来讲,为了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能量,粗饲料的摄入应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乙酸钠或双乙酸钠,可促进和改善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刺激肝脏、肾脏和肠粘膜,从而提高乳脂率。另外,当精料比例增多使奶牛乳脂率降低时,可每天补饲450g乙酸钠盐或丁酸盐,以提高乳脂率。拉沙里菌素和莫能菌素等离子载体对乳脂率有削减作用,因为这类抗生素物质能增加瘤胃内丙酸的产生量。3 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3.l 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例在奶牛日粮中,不能过多强调精料,而应以多汁青绿饲草、青干草等优质粗饲料为主。在充分供给优质青干草等粗饲料后,不足的能量部分由精料供给,在饲喂上也应先粗后精,精料尽量做到少量多次饲喂,避免一次摄入大量精料。Poewll(l939)最早发现,给奶牛饲喂高精料、低粗料日粮会导致乳脂率下降。当饲粮中精料比例较高时,瘤胃中乙酸比例减少,丙酸比例增加;反之,当粗料比例较多时乙酸比例增多。可见,增喂粗饲料有利于提高乳脂率。但粗饲料不能提供乳牛合成乳蛋白的原料,会影响产。奶量。因此,牛的饲粮要合理搭配,不仅提供适量的精料和多汁料,保证奶牛高产,同时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粗饲料以提高乳脂率。生产中,奶牛饲喂多采用先粗后精或精粗混合的方法,粗料比例一般不低于日粮的40%。3.2 注意日粮的可消化性和物理形态 VanSoest(1963)通过大量奶牛试验证实了乳脂率与日粮纤维有关,并推断日粮纤维含量和来源对乳脂率的影响可能与纤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饲喂奶牛要注意日粮的消化性,高产奶牛日粮消化率不应低于65%,无论精料还是粗料都应注意其消化性能。精料中易降解的是大麦、高粱,玉米相对较差,粗料中禾本科青干草易降解,其他牧草相对差一些。同时要注意日粮的物理形态,精料的籽实类以打碎或压碎为好,而青粗饲料不易太碎,一般以8cm左右为好,青贮牧草可适当长一些,这样可增加饲料在消化道内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粗纤维、干物质的消化率,进而提高乳脂率的目的。3.3 补充脂肪一般奶牛日粮脂肪含量约在3%左右,而有关资料表明,日粮中脂肪含量在5%~6%时奶牛对养分利用率最高。因此,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油菜籽或保护脂肪酸,可有效提高乳脂率,但添加量也不宜过高,掌握在日粮中脂肪含量大体在5%~6%即可。3.4 加强干乳期的管理产奶牛干乳期是胎儿迅速生长发育需要较多营养的阶段,改善母牛营养状况也对下一泌乳期有利,为延长生产年限准备必要的条件;同时干乳期间乳腺分泌活动停止,是分泌上皮细胞更新动下一泌乳期能正常分泌的必要准备阶段。因此,母牛干乳期供给充分的营养并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如加强干乳中后期乳房的按摩等),可有效提高乳脂率。3.5 掌握正确的挤奶方法正确的按摩和挤奶操作,能增强排乳反射,提高奶产量和乳脂率。规范和提高挤奶技术,每次挤奶时力求使乳腺胞内的乳汁尽量挤净,不仅可提高产奶量(增幅为10%~20%),而且可增加乳脂率0.2~0.4个百分点。掌握挤奶速度,尽可能在5分钟内挤完。3.6 适当的运动舍饲奶牛运动量较少,如果给予适当的运动,不仅能锻炼体质,加强代谢,增强健康,而且还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一般情况下,奶牛每天自由运动时间应不少于6h。据报道,对奶牛每天驱赶3公里,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但运动不宜剧烈,时间也不宜过长,应根据牛的生理、营养状况而定。过量运动有时会造成能量负平衡,引起酮病。4 加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乳房炎症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由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的乳房炎,乳汁会呈水样,乳脂率明显降低。由于乳房炎病因复杂且有很多影响因素,预防工作有一定难度。预防乳房炎,必须从各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日常管理中,要搞好环境和畜体卫生,尤其是乳房的卫生;要注意挤奶卫生和正确挤奶;定期进行隐性乳房炎或DHI测定,对于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呈“++”以上反应的及时用药治疗;重视和坚持乳头药浴工作,浸渍乳头的药液要求杀菌力强、应激性小、性能稳定、作用时间长,常用的有0.3%~0.5%洗必太溶液、0.5%~l%碘附等。要对病牛实行隔离饲养,及时淘汰慢性病牛一定要看仔细看啊,我找了 好久才找到的 ,算是对的起这个分了!

奶牛酮病发病机理是由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引起的,在临床上表现消化机能障碍,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下面谈谈奶牛酮病的病因及发生规律。一、奶牛酮病治疗方法治疗奶牛酮病总的原则是迅速补糖和应用生糖物质,促进糖原异生作用,缓解酸中毒以及采用对症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补充糖类应用25%~50%葡萄糖液,静脉注射,每次300~500毫升,一天2次。对重症病牛,可配合肌肉注射胰岛素100~200ed,每天1~2次。应用生糖物质,可用丙酸钠,牛120~200克,混于饮料内给予,或一次灌服,连用7~10天。2、激素疗法为了促进糖原异生作用,应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时,可经3~4天后以同样剂量再注射一次。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每次10毫升。3、综合疗法应用钴类(氯化钴或硫酸钴)、维生素类(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k)等。4、对症疗法心脏衰弱时,可用咖啡因、可拉明皮下注射;神经型酮病时,可用氯丙嗪、水合氯醛;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液300~500毫升静脉注射,或用碳酸氢钠50~100克,内服;生产瘫痪时,可用钙剂。二、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酮病通常发生产后于10-60天,此时产奶量达到高峰,而食欲和干物质_食量没有达到高峰。在泌乳早期,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此时肝脏会动员体脂,以弥补能量缺乏,同时体重下降,奶牛会出现轻微的血酮、尿酮和奶酮的升高。这是高产奶牛的正常代谢调节,如果此时任何应激因素影响采食,破坏了代谢调节平衡,就可能出现临床性酮病。三、奶牛酮病的预防要点1、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全价饲养和科学的管理对预防酮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干奶、泌乳等不同时期的生理需要,给予足够的能量饲料、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全价饲料,保证日粮内蛋白质与糖的适宜比例:1∶∶。在母牛产后15天、干乳期、特别在妊娠后期,不宜饲喂酸性的渣、糟饲料及含丁酸多的青贮料。保持牛舍及运动场清洁卫生,使奶牛有足够的运动量。在易发生酮病的奶牛场里,建议应用乳酸钠(400~500克,内服,连用5~6天);乳酸铵(每天450克,连用4~10天;丙酸钠(每天70克);或应用钴盐(毫克/千克),锰(毫克/千克),拌与饲料内给予,一天一次,连用30~60天,直到产犊为止。2、实行牧场预防性监测制度为了监测高产奶牛的新陈代谢状态,奶牛分娩后必须进行尿(乳)酮试验,并检查奶牛机体的早期障碍(如呼吸频数、心搏过速、瘤胃蠕动减弱、最后尾椎及肋骨脱钙等),据此判定有无隐性酮病的发生,以便做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在临床上表现消化机能障碍,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低血糖以及血、乳、尿中酮体含量增高为特征。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奶牛酮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奶牛酮病怎么治疗。一、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1、饲喂高蛋白和高脂肪饲料,而日粮内碳水化合物饲料(纤维素、淀粉)不足时。2、饲喂低蛋白和低脂肪饲料,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时。3、长期饲喂含丁酸多的青贮料、含乙酸30%以上的半干青贮料,以及饲喂含大量丁酸的糟、渣类饲料。4、长期饲料单一,瘤胃代谢紊乱,维生素b12合成不足,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致使体内产生的酮体不能有效地被利用。5、长期舍饲,缺乏运动和日光照射,以及应激反应等,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二、奶牛酮病怎么治疗治疗奶牛酮病的根本是能量负平衡,因此治疗酮病首先应提升血糖浓度,同时增加生糖先质供给。治疗酮病主要有3种方法:1、静脉注射葡萄糖静脉注射葡萄糖在血液中只维持2~3h。临床性酮病葡萄糖的用量为50%葡萄糖500mL,除神经型酮病每4~6h重复使用一次外,其他牛注射一次即可。2、口服丙二醇、甘油、丙酸钙等丙二醇经瘤胃壁直接吸收后肝脏将其转化为糖,一般治疗剂量为500mL/d,经口灌服,持续3~5d。丙二醇适口性差,因此不能将其同饲料一起饲喂,而灌服时可引起牛应激,所以好在牛采食结束后灌服。3、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能够增加葡萄糖的生成,持续时间为2~4d,但是具有免疫抑制及导致流产的风险,因此仅限用于产后5~50d发生临床性酮病的牛,使用1次即可,应避免重复使用。三、奶牛酮病的发生规律1.与围产期有关一般在分娩后1~2周内发生,但也有在泌乳后期或产后2~3天发病的。也可发生于干奶期。2.与季节有关通常在冬季或早春季节多发,而入夏以后则减少。3.与奶牛个体有关(1)年龄6~9岁奶牛发病率较高。(2)营养据调查,肥胖奶牛发病率占21%,瘦牛仅占5%。(3)胎次3~6胎发病率较高,据调查资料,3胎以下牛占32%,4胎以上牛占67%。(4)产奶量年产奶量1万千克以上的高产奶牛容易发病。

关于奶牛酮病的论文题目

平时给牛吃一些低钙的东西,而且一定要使用一些阴离子盐放在饲料里,这样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奶牛产前饲喂低钙日粮,以锻炼奶牛从小肠以及骨钙中获得钙的能力。这个方法给日粮配制带来麻烦,是治疗产乳热的一个辅助性方法。

Genetic analyses of blood β-hydroxybutyrate predicted from milk infrared spectr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ngevit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its in Holstein cattle 但是其中一个可能出现的根本性问题,目前MIR预测BHB是否在中国适用,怎么保障对仪器每个月的BHB校正? 意义: 酮症是高产奶牛中最普遍和最复杂的代谢疾病之一,通常通过分析血液中的 β-羟基丁酸 (BHB) 浓度来检测。 目的: 评估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预测的牛奶中 5 至 305 天的血液 BHB 遗传参数,并估计血液 BHB 与荷斯坦牛的 7 个繁殖性状和 6 个长寿性状的遗传关系。 数据 2016年至2019年收集了11609头荷斯坦奶牛的预测血液BHB记录(质量控制后),用于根据胎次推导4个性状,包括所有胎次(BHBp)、1胎次(BHB1)、2胎次(BHBp)的预测血液BHB( BHB2) 和胎次 3+ (BHB3)。 算法: 单性状和多性状可重复性模型用于估计 4 个 BHB 性状的遗传参数。通过贝叶斯推理实现的随机回归测试日模型用于评估 BHB 变异性的日常遗传特征。此外,计算了 4 个 BHB 性状与繁殖和长寿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结果: 结论: 在泌乳早期选择较低的预测 BHB 可能是降低酮症发生率以及间接改善荷斯坦牛的繁殖和寿命性能的有效策略。

1、牛产前饲喂低钙日粮,以锻炼奶牛从小肠以及骨钙中获得钙的能力。这个方法给日粮配制带来麻烦,所以不是降低产乳热比较实用的方法。 2、使用阴离子盐,这也是比较传统的用来防止低血钙的方法。阳离子像钾离子使血液偏碱性(血液pH升高),降低奶牛钙的调节能力,即降低奶牛动员骨钙储备的能力。

有关于奶牛酮病的论文

平时给牛吃一些低钙的东西,而且一定要使用一些阴离子盐放在饲料里,这样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奶牛产前饲喂低钙日粮,以锻炼奶牛从小肠以及骨钙中获得钙的能力。这个方法给日粮配制带来麻烦,是治疗产乳热的一个辅助性方法。

奶热是一种与血钙偏低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发生在产犊后。奶牛的产奶量和初乳合成需要大量的钙,钙代谢水平不能满足其对钙的需求;放牧奶牛大量吃草,产犊前日粮中钙钾含量过高,饲料中钙含量过高降低了奶牛激活钙调节机制的能力。奶热发病非常快,90%发生在产犊后一两天。亚临床奶热病症状较轻,无严重损害。通常有些亚临床奶热是没有症状的,所以漏诊和治疗。事实上,亚临床奶热严重影响产奶量,导致乳腺炎、胎衣不下、淘汰率增加。如果不治疗亚临床奶热,可能会发展为临床奶热。该病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为。

奶牛在分娩前饲喂低钙饮食,以锻炼从小肠和骨钙中获取钙的能力。这种方法给饮食准备带来麻烦,是治疗奶热的辅助方法。使用阴离子盐,这也是预防和治疗低钙血症的传统方法。像钾离子这样的阳离子使血液呈碱性,降低了奶牛体内的钙调节能力,即动员奶牛体内骨钙储备的能力。丙酸钙进入牛体内后可以水解成丙酸和钙离子,被代谢吸收。这种优势是其他防霉剂无法比拟的。

丙酸钙是一种酸性食品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产生的游离丙酸具有抗菌作用。未解离的丙酸活性分子会在霉菌细胞外形成高渗透压,导致霉菌细胞脱水,丧失繁殖能力;它可以穿透细胞壁,抑制细胞内的酶活性,进而阻止霉菌繁殖,从而起到防霉的作用。奶牛酮病常发生在产奶量高的奶牛和产奶高峰期。患病奶牛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减少等症状,严重的奶牛甚至可能在产后几天瘫痪。引起酮病的主要原因是奶牛体内葡萄糖浓度低,奶牛体内的丙酸可以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因此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丙酸钙可以有效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生率。

奶热又称产后瘫痪,是一种营养代谢紊乱。严重时可导致奶牛死亡。产犊后钙的吸收减少,大量血钙转移到初乳中,导致血钙浓度降低,出现奶热。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丙酸钙,可以为奶牛补充钙离子,增加血钙浓度,缓解奶热症状。常见的丙酸钙有食品级和饲料级。防霉剂SP1是食品级丙酸钙,杂质少,适口性好。SP1丙酸钙含量≥,采用喷雾干燥工艺,使SP1颗粒呈球形,流动性好。丙酸钙能有效防止饲料霉变,也是一种生物价值很高的有机钙和能源。乳品生产中通过糖异生可以预防亚急性酸中毒和酮症,从而提高产奶量。

奶牛酮血病是泌乳母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代谢疾病,本病的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病牛表现不食、昏睡或兴奋,体重下降,产奶量降低,有时发生运动失调。本病发生在舍饲的高产母牛,大多发生在产后6周内,少数在产后10周内仍发病。在高产牛群中,呈现亚临床酮病的奶牛约占产后母牛的10%~30%,可导致酮血和乳酮含量升高,泌乳量下降,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这类牛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血酮浓度增高至10~20毫克/分升。

【病因】

在母牛产犊后的早期泌乳阶段,泌乳高峰出现最快,约在产犊后40天达最高峰,而食欲不良的母牛直至产犊后70天才达泌乳高峰。产犊后10周内若奶牛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假如饲料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即碳水化合物摄食不足及蛋白质和脂肪摄食过多,或者三种营养物质均摄食不足,就会产生能量负平衡及生糖先质缺乏,呈现临床和亚临床酮病。

酮病的发生基本上是由两种不合理的饲养引起,一种是动物摄食高蛋白和高脂肪饲料及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泌乳早期营养不平衡,优先动员肝糖原,随后动员体脂肪和蛋白而产生大量酮体,称自发性或营养性酮病。另一种是动物在产前就存在高度营养不良的情况,在多胎妊娠的后期阶段大量动员体贮而发生酮病,称为母羊妊娠毒血症;或是产前就存在过度肥胖,在产后泌乳早期由于高度营养缺乏而大量动员体贮备导致酮病,称为母牛消耗性酮病。

【症状】

酮病的症状常在母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出现,包括食欲缺乏,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精神沉郁,凝视,体重显著下降,产奶量降低,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有与呼吸、排尿相同的酮气味,加热时更明显。牛迅速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可发生狂躁和激动,但还能饮水,表现为转圈,摇摆,舐、嚼和吼叫,感觉过敏,强迫运动及头执拗。这些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小时。往往呈现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临床病理检查,特征为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有些母牛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可能是由于组织的糖原异生加速的结果。血糖不平由正常的50毫克/分升下降到20~40毫克/分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酮病,血糖水平约在40毫克/分升以上,并往往在正常以上。血酮水平由正常的10毫克/分升以下,升高至10~100毫克/分升,而继发性酮病虽亦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分升。尿酮定量试验,由于尿浓度变动范围很大,测定结果可能不满意。正常母牛,尿酮可升高至70毫克/分升,尽管通常低于10毫克/分升。奶中丙酮水平很少产生变动,由正常3毫克/分升到有病母牛平均40毫克/分升时糖原水平低,葡萄糖耐受曲线正常。挥发性脂肪酸水平在血液和瘤胃中都比正常母牛为高,并且瘤胃中丁酸和乙酸与丙酸比较,显著增高。至于能量状况的估计,通常根据血糖水平而定,也可根据血液挥发性脂肪酸或β-羟丁酸水平来估计。从牛群营养平衡的代谢图像可以发现,因血液羟丁酸平均水平高及葡萄糖平均水平低而能证实临床酮病流行较高的牛群,但酮病发生的严重性和症状出现的快慢,与血浆丙酮+乙酰乙酸或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关系没有它与血浆葡萄糖水平的关系那样密切。血钙水平稍降低(降到9毫克/分升)可能由于因酸中毒而尿中碱基代偿性损失增多。白细胞计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高至15%~40%),淋巴细胞增多(可高至60%~80%)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低至10%)。严重病例,谷草转氨酶活性增高,其原因还不了解。

【诊断】

当血清酮体含量在10~20毫克/分升时为亚临床酮病的指标,在20毫克/分升以上时为临床酮病的指标。继发性酮病(如在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等引起食欲下降而发生者)时,血酮水平亦可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分升,乳酮和尿酮试验,也有诊断意义。酮体定性试验阴性,可排除酮病。试验阳性最好再行定量。继发性酮病对葡萄糖或激素治疗无良好反应。

【治疗】

大多数病例,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痊愈,不过有一些病例,对治疗的反应是暂时性的,以后可能复发。还有一些病例属于继发性酮病,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病。

治疗方法包括代替疗法和激素疗法,但在严重病例中所发生的低糖血症性脑病和血浆中氢化可的松水平增高,这些疗法都没有效果。对已发现明显症状的母牛,应立即用丙二醇或甘油治疗,其余未发现症状的母牛,应每天检查,视其有无酮病的迹象。

(1)代替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其所以可能复发,是由于高糖血症迅速消失,或由于剂量不足而乳糖又从奶中丧失之故。果糖溶液(每千克体重克,配成50%溶液,静脉注射)可延长反应时间,但有些果糖制剂会引起特异反应,呈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衰弱和虚脱,而这种反应更常于注射过程中发生。克服这种反应,则需重复给予丙二醇或甘油(每天2次,每次500克,连用2天;随后每天250克,连用2天),灌服或饲喂,效果很好。这些给药方法,最好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之前进行。注射葡萄糖溶液或饲喂甘油,能抑制乳中脂肪成分,节约能量,使葡萄糖和甘油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须注意,采用口服方法应用葡萄糖,无效或效果很小,因为瘤胃中的微生物使糖发酵而成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丙酸只是少量的,因此治疗意义不大。

丙酸钠在糖原效用上应该是适合于治疗需要的,每天120~240克口服,但在牛的疗效很慢。乳酸盐也是一种高糖原效用药物;但乳酸钙或乳酸钠(第一次720克,随后每天360克,连用7天,口服)和醋酸钠(每天125~250克,口服),其效果不及丙酸钠。乳酸铵(200克,每天一次,连用5天,口服)已用之甚广,效果很好。

(2)激素疗法

用于体质较好的病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效果是确实的。因为ACTH兴奋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既能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原异生作用,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并且应用ACTH 200~600单位,肌内注射,方便易行,也不需要同时给予葡萄糖先质。然而ACTH也有一些缺点,它是在消耗身体其他组织的同时刺激产生糖原异生作用的,还可能在移除过剩酮体的同时消耗草酰乙酸。此外,应用葡萄糖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克可的松,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来治疗酮病也非常满意,但往往伴同发生一定的泌乳量抑制,尽管泌乳量抑制是缺点,但却有助于病的迅速恢复。至于胰岛素(每千克体重单位,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的应用,过去常与葡萄糖肾上腺皮激素同时进行,但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其他治疗

水合氯醛早就在牛的醋酮血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中应用多时,首次剂量在牛为30克,加水口服,能继之再给予70克,每天2次,连续几天。若首次剂量较大50克,通常用胶囊剂投服,继则剂量较小,放在蜜糖或水中灌服。水合氯醛的作用在于能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及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同时通过瘤胃的发酵作用而提高丙酸的产生。氯酸钾(30克于250毫升水中,每天2次,口服)用之已广,且引起高度重视,虽被看成具有特效的抗酮作用,但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况且常常引起严重的腹泻。维生素B12(1毫克,静脉注射)和钴(每天100毫克硫酸钴,放在水中或饲料中,口服)可用于治疗酮病,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标准治疗联合应用。由于在牛的酮病中怀疑辅酶A缺乏,因此有人提出可试用辅酶A的一种先质半胱氨酸(盐酸半胱氨酸克配成500毫升溶液,静脉注射,每3天重复一次)治疗酮病,效果较好。

【预防】

对容易发生酮病的母牛,在产犊前应摄食能量比较高的饲料,在分娩后能量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根据一种最适当的饲养原则是,视体况而定,使之既不要过肥,也不宜过瘦。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应该适中,可占约16%。对舍饲母牛,每千克产奶量应给精饲料约3千克。

对维持体况每天吃食的干草应按每100千克体重3千克干草。粗饲料必须质量好、口味好、易消化和富营养。湿青贮和霉败的干草富含丁酸,是引起高产母牛酮血症的一种常见的生酮先质。在瘤胃中能产生大量丙酸的日粮,如能在产前和产后饲喂几个星期,有助于防止酮病,例如饲喂一种磨得很细的和做成小丸子的苜蓿干草加上一种蒸过的谷类(如玉米片、大麦片等)的日粮。这种日粮中干草与蒸谷的比率大致8∶1,有产生大量丙酸的效果。因为用了这种日粮后,就不必再喂长的干草、稻草,铡短的或其他未磨碎的粗饲料。当饲喂大量青贮时,利用干草代替青贮有好处。此外,还可饲喂丙酸钠(120克,每天2次,口服,连续10天)。

有关奶牛酮病的论文

牛奶富有营养价值,其成分可分为水和固形物两部分,固形物包括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固形物含量多少影响乳的品质,乳脂率是衡量乳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含量一般为3%~5%。乳脂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亚麻酸和花生油酸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磷脂类等。提高乳脂率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奶牛品种改良,选择优质饲料,饲养管理也是提高乳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 选育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精心选育的品种如荷斯坦牛,其产乳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乳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产乳量较高奶的乳脂率相应较低。但产乳量高的品种通过有计划地选育,乳胀率仍可提高。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产乳量和乳脂率仍会有差异,如荷斯坦牛的产乳量变异范围在3000~12000kg,乳脂率为 2.6%~6.0%。选育优良的品种和个体并不断地进行改良,是奶牛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2 选择优质饲料牛的瘤胃代谢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即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结构,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有重大影响。乙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乳腺,用以合成乳脂肪中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丙酸被吸收后,输送到肝脏,成为合成葡萄糖的原料;丁酸是乳脂肪中的一种短链脂肪酸,也可与乙酸辅酶A缩合形成高级脂肪酸。乙酸、丁酸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奶牛乳脂率。乳脂是由两种基本类型的前体合成的,其中约50%的脂肪是以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和醋酸为原料由乳腺合成,其余部分则由饲料的脂肪或体内积蓄的脂肪供给(以长链脂肪酸的形态直接形成乳脂人不同饲料组成对乳胀的体内合成有极大影响。2.l 粗纤维饲料中对乳脂肪影响最大的是粗纤维含量。纤维在瘤胃内被分解后生成乙酸,而淀粉则能增强瘤胃发酵、降低pH值,促进丙酸的生成,乳脂率与瘤胃内乙酸/丙酸比呈正相关。若日粮中的牧草低于50%,或者ADF(酸性洗涤纤维)低于19%,或把全部饲料的粗纤维限定在13%时,由于日粮纤维含量的减少将导致乙酸/丙酸比下降,从而降低乳脂含量。2.2 脂肪脂肪的正作用是能量高并能直接为乳脂合成提供脂肪酸,约50%的乳脂肪必须由日粮中脂肪供给。当奶牛处于能量正平衡时,很难动用体脂肪并把它运入乳腺,因此在泌乳期内日粮脂肪是乳脂的唯一来源。脂肪的负作用是不饱和脂肪代谢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和氢结合促进丙酸生成从而降低乳脂含量;由于氢的加入,生成的转移单不饱和脂肪酸也能抑制脂肪在乳腺内的合成。根据脂肪的上述双重作用,为了不妨碍瘤胃发酵等特性,在饲料中添加3%~6%脂肪为宜。游离油脂常降低乳脂含量,而整粒油籽未产生此作用。大豆油或整粒大豆可以降低乳蛋白含量,而棉籽油和棉籽的影响很小。添加不饱和脂肪或大剂量脂肪常可导致乳脂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某些措施以减少脂肪的负面影响,如饲喂整的或压碎的油饼,用甲醛处理使脂肪免受瘤冒发酵,采用钙皂化等。这些技术措施在维持和提高乳脂率方面具不同的效果。高士争等(1998)报道,添加脂肪酸钙300g/d·头可使奶中乳脂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总脂、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及钙含量显著增加(p<0.05)。奶牛添加脂肪酸钙仅限于乳脂率3.5%以下的奶牛,对高乳脂率的奶牛无效。由于乳脂率的提高必须有50%乙酸作为合成前体物,故添加脂肪酸钙时,日粮于物质中要求维持粗纤维17%、ADF21%的水平(张延利,1996)。2.3 能量及蛋白质当日粮能量水平提高时,乳蛋白含量提高,但可能会降低乳脂率。日粮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通常并不提高乳蛋白含量,但蛋白质低于需要时可能会降低乳蛋白。只有当奶牛在极低营养或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能量及蛋白质才有可能对乳脂率发生影响。2.4 无机盐当瘤胃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时,乙酸的形成较丙酸更容易些,由于乙酸的增多,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脂率都将得到提高。在高水分谷物和青贮玉米等易发酵饲料中添加碱化剂可以取得理想效果,但在干草和青贮鲜草等含ADF占20%以上的饲料中添加碱化剂无明显效果。常用的碱化剂多为碳酸氢钠或碳酸钠,氧化镁和碳酸氢钠以1:2的比例制成的混合剂其碱化效果很好。沸石能增大瘤胃pH值,但同时可能降低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韩正康(1986)报道,当瘤胃处于丙酸型发酵时,添喂乙酸钠能提高乳脂率。2.5 其他饲料添加剂 烟酸能增加乳脂率或产奶量。据报道,在奶牛产后120 d内,每日饲喂烟酸6 g,可使产奶量提高11.9%,在泌乳中期给奶牛添喂烟酸其效果远不如泌乳早期,原因可能是奶牛在泌乳早期常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奶牛分娩后由于采食量下降、日粮组成改变及由此引起的瘤胃微生物群体改变等因素,导致日粮中供应的和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烟酸减少,造成奶牛烟酸缺乏;而在泌乳中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体稳定,泌乳量逐渐下降,奶牛依靠饲料和自身合成的烟酸可满足代谢和生产的需要,因而在奶牛泌乳早期添加烟酸的效果显著高于泌乳中期。所以,给奶牛添加烟酸要考虑产奶量、泌乳阶段及饲料条件等因素,不应盲目添加。对高产奶牛来讲,为了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能量,粗饲料的摄入应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乙酸钠或双乙酸钠,可促进和改善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刺激肝脏、肾脏和肠粘膜,从而提高乳脂率。另外,当精料比例增多使奶牛乳脂率降低时,可每天补饲450g乙酸钠盐或丁酸盐,以提高乳脂率。拉沙里菌素和莫能菌素等离子载体对乳脂率有削减作用,因为这类抗生素物质能增加瘤胃内丙酸的产生量。3 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3.l 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例在奶牛日粮中,不能过多强调精料,而应以多汁青绿饲草、青干草等优质粗饲料为主。在充分供给优质青干草等粗饲料后,不足的能量部分由精料供给,在饲喂上也应先粗后精,精料尽量做到少量多次饲喂,避免一次摄入大量精料。Poewll(l939)最早发现,给奶牛饲喂高精料、低粗料日粮会导致乳脂率下降。当饲粮中精料比例较高时,瘤胃中乙酸比例减少,丙酸比例增加;反之,当粗料比例较多时乙酸比例增多。可见,增喂粗饲料有利于提高乳脂率。但粗饲料不能提供乳牛合成乳蛋白的原料,会影响产。奶量。因此,牛的饲粮要合理搭配,不仅提供适量的精料和多汁料,保证奶牛高产,同时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粗饲料以提高乳脂率。生产中,奶牛饲喂多采用先粗后精或精粗混合的方法,粗料比例一般不低于日粮的40%。3.2 注意日粮的可消化性和物理形态 VanSoest(1963)通过大量奶牛试验证实了乳脂率与日粮纤维有关,并推断日粮纤维含量和来源对乳脂率的影响可能与纤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饲喂奶牛要注意日粮的消化性,高产奶牛日粮消化率不应低于65%,无论精料还是粗料都应注意其消化性能。精料中易降解的是大麦、高粱,玉米相对较差,粗料中禾本科青干草易降解,其他牧草相对差一些。同时要注意日粮的物理形态,精料的籽实类以打碎或压碎为好,而青粗饲料不易太碎,一般以8cm左右为好,青贮牧草可适当长一些,这样可增加饲料在消化道内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粗纤维、干物质的消化率,进而提高乳脂率的目的。3.3 补充脂肪一般奶牛日粮脂肪含量约在3%左右,而有关资料表明,日粮中脂肪含量在5%~6%时奶牛对养分利用率最高。因此,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油菜籽或保护脂肪酸,可有效提高乳脂率,但添加量也不宜过高,掌握在日粮中脂肪含量大体在5%~6%即可。3.4 加强干乳期的管理产奶牛干乳期是胎儿迅速生长发育需要较多营养的阶段,改善母牛营养状况也对下一泌乳期有利,为延长生产年限准备必要的条件;同时干乳期间乳腺分泌活动停止,是分泌上皮细胞更新动下一泌乳期能正常分泌的必要准备阶段。因此,母牛干乳期供给充分的营养并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如加强干乳中后期乳房的按摩等),可有效提高乳脂率。3.5 掌握正确的挤奶方法正确的按摩和挤奶操作,能增强排乳反射,提高奶产量和乳脂率。规范和提高挤奶技术,每次挤奶时力求使乳腺胞内的乳汁尽量挤净,不仅可提高产奶量(增幅为10%~20%),而且可增加乳脂率0.2~0.4个百分点。掌握挤奶速度,尽可能在5分钟内挤完。3.6 适当的运动舍饲奶牛运动量较少,如果给予适当的运动,不仅能锻炼体质,加强代谢,增强健康,而且还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一般情况下,奶牛每天自由运动时间应不少于6h。据报道,对奶牛每天驱赶3公里,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但运动不宜剧烈,时间也不宜过长,应根据牛的生理、营养状况而定。过量运动有时会造成能量负平衡,引起酮病。4 加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乳房炎症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由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的乳房炎,乳汁会呈水样,乳脂率明显降低。由于乳房炎病因复杂且有很多影响因素,预防工作有一定难度。预防乳房炎,必须从各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日常管理中,要搞好环境和畜体卫生,尤其是乳房的卫生;要注意挤奶卫生和正确挤奶;定期进行隐性乳房炎或DHI测定,对于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呈“++”以上反应的及时用药治疗;重视和坚持乳头药浴工作,浸渍乳头的药液要求杀菌力强、应激性小、性能稳定、作用时间长,常用的有0.3%~0.5%洗必太溶液、0.5%~l%碘附等。要对病牛实行隔离饲养,及时淘汰慢性病牛一定要看仔细看啊,我找了 好久才找到的 ,算是对的起这个分了!

奶热是一种与血钙偏低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发生在产犊后。奶牛的产奶量和初乳合成需要大量的钙,钙代谢水平不能满足其对钙的需求;放牧奶牛大量吃草,产犊前日粮中钙钾含量过高,饲料中钙含量过高降低了奶牛激活钙调节机制的能力。奶热发病非常快,90%发生在产犊后一两天。亚临床奶热病症状较轻,无严重损害。通常有些亚临床奶热是没有症状的,所以漏诊和治疗。事实上,亚临床奶热严重影响产奶量,导致乳腺炎、胎衣不下、淘汰率增加。如果不治疗亚临床奶热,可能会发展为临床奶热。该病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为。

奶牛在分娩前饲喂低钙饮食,以锻炼从小肠和骨钙中获取钙的能力。这种方法给饮食准备带来麻烦,是治疗奶热的辅助方法。使用阴离子盐,这也是预防和治疗低钙血症的传统方法。像钾离子这样的阳离子使血液呈碱性,降低了奶牛体内的钙调节能力,即动员奶牛体内骨钙储备的能力。丙酸钙进入牛体内后可以水解成丙酸和钙离子,被代谢吸收。这种优势是其他防霉剂无法比拟的。

丙酸钙是一种酸性食品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产生的游离丙酸具有抗菌作用。未解离的丙酸活性分子会在霉菌细胞外形成高渗透压,导致霉菌细胞脱水,丧失繁殖能力;它可以穿透细胞壁,抑制细胞内的酶活性,进而阻止霉菌繁殖,从而起到防霉的作用。奶牛酮病常发生在产奶量高的奶牛和产奶高峰期。患病奶牛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减少等症状,严重的奶牛甚至可能在产后几天瘫痪。引起酮病的主要原因是奶牛体内葡萄糖浓度低,奶牛体内的丙酸可以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因此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丙酸钙可以有效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生率。

奶热又称产后瘫痪,是一种营养代谢紊乱。严重时可导致奶牛死亡。产犊后钙的吸收减少,大量血钙转移到初乳中,导致血钙浓度降低,出现奶热。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丙酸钙,可以为奶牛补充钙离子,增加血钙浓度,缓解奶热症状。常见的丙酸钙有食品级和饲料级。防霉剂SP1是食品级丙酸钙,杂质少,适口性好。SP1丙酸钙含量≥,采用喷雾干燥工艺,使SP1颗粒呈球形,流动性好。丙酸钙能有效防止饲料霉变,也是一种生物价值很高的有机钙和能源。乳品生产中通过糖异生可以预防亚急性酸中毒和酮症,从而提高产奶量。

奶牛酮病发病机理是由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引起的,在临床上表现消化机能障碍,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下面谈谈奶牛酮病的病因及发生规律。一、奶牛酮病治疗方法治疗奶牛酮病总的原则是迅速补糖和应用生糖物质,促进糖原异生作用,缓解酸中毒以及采用对症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补充糖类应用25%~50%葡萄糖液,静脉注射,每次300~500毫升,一天2次。对重症病牛,可配合肌肉注射胰岛素100~200ed,每天1~2次。应用生糖物质,可用丙酸钠,牛120~200克,混于饮料内给予,或一次灌服,连用7~10天。2、激素疗法为了促进糖原异生作用,应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时,可经3~4天后以同样剂量再注射一次。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每次10毫升。3、综合疗法应用钴类(氯化钴或硫酸钴)、维生素类(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k)等。4、对症疗法心脏衰弱时,可用咖啡因、可拉明皮下注射;神经型酮病时,可用氯丙嗪、水合氯醛;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液300~500毫升静脉注射,或用碳酸氢钠50~100克,内服;生产瘫痪时,可用钙剂。二、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酮病通常发生产后于10-60天,此时产奶量达到高峰,而食欲和干物质_食量没有达到高峰。在泌乳早期,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此时肝脏会动员体脂,以弥补能量缺乏,同时体重下降,奶牛会出现轻微的血酮、尿酮和奶酮的升高。这是高产奶牛的正常代谢调节,如果此时任何应激因素影响采食,破坏了代谢调节平衡,就可能出现临床性酮病。三、奶牛酮病的预防要点1、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全价饲养和科学的管理对预防酮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干奶、泌乳等不同时期的生理需要,给予足够的能量饲料、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全价饲料,保证日粮内蛋白质与糖的适宜比例:1∶∶。在母牛产后15天、干乳期、特别在妊娠后期,不宜饲喂酸性的渣、糟饲料及含丁酸多的青贮料。保持牛舍及运动场清洁卫生,使奶牛有足够的运动量。在易发生酮病的奶牛场里,建议应用乳酸钠(400~500克,内服,连用5~6天);乳酸铵(每天450克,连用4~10天;丙酸钠(每天70克);或应用钴盐(毫克/千克),锰(毫克/千克),拌与饲料内给予,一天一次,连用30~60天,直到产犊为止。2、实行牧场预防性监测制度为了监测高产奶牛的新陈代谢状态,奶牛分娩后必须进行尿(乳)酮试验,并检查奶牛机体的早期障碍(如呼吸频数、心搏过速、瘤胃蠕动减弱、最后尾椎及肋骨脱钙等),据此判定有无隐性酮病的发生,以便做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首先就是要寻求专业兽医的治疗,而且也可以采用相应的医疗手段,还有就是要将发病的牛和其他的奶牛分隔开,而且一定要及时注射疫苗,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