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柳叶刀医学杂志糖尿病逆转

发布时间:

柳叶刀医学杂志糖尿病逆转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 长期以来不 健康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而造成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生活方式的干预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的原因所在。

早有数多国内外的文献显示,生活干预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结果显示, 其方式不仅对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

【太长不看版】:

2020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的一项DiRECT试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重要益处。

在患有前驱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干预有助于 改善血糖和减轻体重 ,值得一提的是, 60%的患者病况得到缓解,而超过30%的患者显示病情可达到逆转。

研究人员表示, 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甚至是逆转糖尿病可以带来更大的希望。

这项实验总共纳入了158名年龄段为18-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按照临床建议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而另外一组则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这个“管住嘴迈开腿” 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

过了1年以后,强化干预组显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患者的 平均体重降低了 ,而对照组只有。

根据这个体重减轻的趋势,强化干预组在前3个月低热量饮食阶段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3-6个月时体重减轻速度放缓,但仍在持续减重,值得一提的是, 减重效果能够维持长达12个月 。

强化干预组有21%的患者在1年内体重减轻超过15%,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1%。 强化干预组患者的腰围减小和体脂减轻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化干预组的 糖尿病病情也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 , 缓解几率竟然是对照组的12倍 !强化干预组的缓解率为61%,对照组为12%。

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主要是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为准,同时 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注:WHO公布诊断糖尿病的临界点为HbA1c≥%)

强化干预组里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蓝色),甚至血糖恢复正常(紫色)的病人比对照组显著更多

(Taheri et al. 2020)[1]

另外,强化干预组中有33%的患者甚至血糖恢复了正常水平,经统计的 逆转几率 也同样 是对照组的12倍 ,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4%,而血糖正常定义为HbA1c<,且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基于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和数据,该研究团队表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而且还与超过6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和超过30%受试者血糖回归正常有密切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善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年轻患者 实现心脏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 ,这对他们长期 健康 有着潜在的益处。

研究指出,除了管住嘴,养成运动习惯也很重要。当然,这不代表一定要强迫大家参与剧烈运动,毕竟运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强度分为好几种类型。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或者无法进行运动强度较高的糖友们,建议可以依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公布的运动指南“ FITT ”来计划自己的运动,或者可以适当增加每日的活动量,包括做家务、散步等。

而本来就有运动习惯的糖友们,也可以通过“FITT”来评估自己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频率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FITT” 运动指南的详细介绍和建议:

这项DiRECT试验结果再次证明,仅仅利用生活干预的方式,无需医疗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同时还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和心脏代谢关键指标的改善。

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证据都凸显了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趁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 健康 饮食、加强锻炼频次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

- end -

撰文 / Yee Ling

编辑 / Rocky

参考文献:

1. Taheri,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0. 8(6): p. 477-489.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 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吧~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很少能够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康复,绝大部分患者只能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教科书也把糖尿病描述为只可控制不可治愈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代谢手术逐渐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2021年初,《柳叶刀》在线发表一篇糖尿病治疗进展的重要论文,一项随访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对于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手术比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更有效长期控制病情,而且超过1/3手术患者实现了长期缓解。这意味着,2型糖尿病的“治愈”能够实现。

疾病无情,科技有义。期待科学家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本文作者: 健康 界赵广娜 我们总在说,吃饭不要吃太饱,对身体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依据?有一项关于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限制一定的热量能让所有常规心脏代谢风险指标数值都显著下降,例如LDL-胆固醇、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比值、收缩压、舒张压。此外,他们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代谢综合指数全都显著改善。而随便吃那一组恰恰相反。 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历经2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个名叫CALERIE(减少热量摄入长期影响全面评估)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38名志愿者,他们都是身体 健康 且不肥胖(只有少数几个略微超重)的年青年头人。 研究人员将这些志愿者分为限制热量组和对照组。原计划是让热量限制组的 健康 年轻人每天少摄入25%的热量,对照组放开了吃。不过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热量限制组志愿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平均只减少了(九分饱),连预期目标的一半都不到。(据说相当于每天少吃4块奥利奥饼干)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热量摄入,但是结果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两年的时间内,随便吃的志愿者体重平均增加,而九成饱的,也就是热量限制组的志愿者的体重平均下降,且其中71%是肥油的重量。 这就意味着,适量限制热量,即使九成饱,也能实现减重、改善心血管状况的目的。关于少吃能不能延缓衰老了呢? 关于这一点的研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一是Pearl提出的哺乳动物寿命与其单位组织质量的代谢率成反比;另一个是Harman提出的能量中心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活性氧会损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加速衰老进程。 由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他们对 健康 非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热量饮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表明,2年热量摄入减少15%的人,他们体内的基础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也均下降。 跟上面的研究一样,当初设定的热量限制的目标是减少25%,但是最终热量限制组只减少了15%。即便如此,限制热量组相对于对照组,体重仍下降了8kg,BMI降低了3左右,体脂率下降了3%,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夜间核心温度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限制热量摄入不仅能让你更 健康 ,还能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 关于热量限制其实早在1935年,外国的研究者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热量限制就在知足生物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形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日的总摄入量。 从这个概念种我们得知,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你所摄取的营养必须满足于机体的需要,也就是不要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适量限制,这个适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七成饱、八成饱、九成饱都可以,再有就是持之以恒,每顿饭都要有计划的限制才能达到 健康 、减重、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有的人认为我也不胖,血压和血糖正常就不用限制热量摄入了吧?这是不对的想法,即使正常体重的人也需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参与试验的 Kraus博士及其同事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一些心脏代谢标志物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 ,即使在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正常的范围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所以通过热量限制即使身体指标正常的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限制饮食方式可以用这么三种:分别为限热量平衡饮食(CRD)、间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拟饮食(FMD)。 1.限热量平衡饮食(CRD):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平均下降。 2.间歇性禁食(IF)或称轻断食膳食模式:一般采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为500kcal/天,男性约为600kcal/天)的饮食模式。 3.禁食模拟饮食(FMD):一个月中有5天时间是限制热量的,第一天摄入正常热量的50%,其余4天摄入正常热量的10%。 其中CRD可以减重、改善血糖,甚至可能延缓衰老。那么将轻断食饮食与其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呢? 有一项研究将年轻超重妇女分为两组,一组每周5天正常进食+连续2天75%热量限制饮食,另一组每日热量限制25%饮食,在干预6个月后,两组在减重、降低总胆固醇、LDL、血压等方面相似,但轻断食组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 因此,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轻断食模式作为B级推荐,认为轻断食饮食模式有益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证据级别2b);同时,可以增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证据级别2a)。 那么,FMD效果如何呢?提到这种饮食模式,必须提到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就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alter Longo教授。他曾做过一项试验,将100个 健康 人随机分到FMD组和正常饮食组,干预3个月后,FMD组体重、腰围、BMI、血压、体脂和IGF-1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动物研究以及人胰岛细胞研究显示,FMD可以促进β细胞再生,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血糖控制并逆转糖尿病。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MD尚未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时,研究者也发出警告:目前阶段不建议尝试FMD,方案复杂,还在试验阶段。

柳叶刀医学杂志肝硬化逆转

肝硬化可以逆转。但是也要看情况,如果是肝硬化中期和早期的话,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的方式使肝硬化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如果是肝硬化晚期的话,治疗起来难度会非常大,治疗效果也不会太好。

引言: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才能够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且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也就有了拼搏的资本,才能够让自己的家人变得更加的幸福。

肝硬化一般是无法进行逆转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肝硬化的患者如果处于代偿期,通过积极的病因治疗,而且病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可以逆转,如果已经进入到失代偿期,肝硬化也不可能逆转,而且肝硬化患者应该在早期阶段就应该积极地采取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肝硬化的致命危害是晚期肝硬化可以出现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患有肝硬化的人会出现食欲降低,身体变得消瘦乏力,而且会出现腹痛腹泻,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肝腹水出现,病情严重时不积极治疗容易造成肝癌,而且肝硬化还会诱发肝性脑病,让肾功能衰竭,而且这些并发症出现之后,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原因之一,而且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所以肝硬化的患者 应该避免过度疲劳,同时也不要用脑过度。

平时要定期的到医院去进行体格检查,因为体检可以发现身体是否患有某一种疾病,平时在生活上要做好调整,要合理休息,适度锻炼,保持情绪的愉悦与舒畅,不要长期过量的饮酒抽烟,这样是容易诱导肝硬化疾病发生的,患有肝病的时候,一定要立即采取对症治疗,在患有肝病之后,如果没有合理的治疗,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就有可能会引起肝硬化,所以人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要注意营养,在食物料理时,尽可能处理的软一些,吃好消化一些的食物。

对于早期肝硬化,如果能及时正规的治疗,病情可以有效的逆转,但是如果处于中晚期的肝硬化,往往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的逆转。肝硬化是肝病的终末状态,来自于长期的慢性肝病,导致肝硬化的原因包括一些病毒感染,通常指的是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另外长期的饮酒,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毒性肝炎等,都可以进展为肝硬化。对于肝硬化,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代偿期的肝硬化,如果能及时的发现,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治疗,大多数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且一部分的早期肝硬化可以有效的逆转。但是如果肝硬化进入到失代偿期,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的时候,比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虽然一部分的病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但是往往此时的肝硬化是不能逆转的。

肝硬化(腹水)这一名词,不见于中医学文献中,但其所表现的症状与中医学所论述之症瘕、鼓胀、单腹胀、水臌等病候极为相似。《医门法律》论胀一证"……凡有症瘕积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壅,是名单腹胀",明确指出本病与症瘕积块的关系甚为密切,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但病情较前者严重得多。

从临床所见,肝硬化促成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1、 湿热为邪是本病重要致病原因

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伤害脾胃湿热相生,内外相应,湿热久蓄困扰脾阳气机不畅,脾不运化而水湿停聚,湿热蕴郁肝胆易发黄疸,疏泄不利气机郁阻,从而影响血行瘀滞,气滞血瘀则脉络滞塞不通,故肝脾肿大,门脉瘀阻,渐成鼓胀。

2、情志失和是本病致病原因或重要辅因

郁怒不伸,忧思抑郁,或暴怒无制最易引起肝郁气滞。肝为藏血之脏,性喜疏泄,若肝失条达,气郁则血行受阻,气结则血瘀成积,经久可致肝络瘀塞,肝脾肿大。另外,肝气横逆更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水湿停聚,气滞壅阻,血行瘀积即成鼓胀。

肝硬化腹水是在上述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生肝、脾、肾三脏气化失常而致,尤其脾运转失常,升降失司与之有极重要关系。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利水生津隶属于脾。脏腑气血调和,各行其职,"气降则水生,水升则气化",脾肾(肝脾)之气得升,肺胃之气得降,人身生化不息,气血水津得以循适运行。若因中气溃败或湿(热)邪困脾,运化不行,升降失司则水湿聚停。加之肾气虚开阖不利,水湿不得排泄,或肺气弱肃降失职,通调水道无权,即可泛为水鼓、胸水或水肿。《沈氏生》中指出:"鼓胀病根在脾,脾阳受伤,运化失职,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致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益热,热留为湿,故其腹胀大。"《太平圣惠方》称"脾主于土,肾主于水,今脾肾虚弱不能制于水便水停聚在腹内,故令心腹鼓胀也。"古代医家诸论述是切乎实际的。

肝硬化以湿热为固,病邪久留不去以致邪恋正伤,影响脏腑气血失调致正气亏损。湿邪黏腻伤气伤阴,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导致肾气不盛,阴精失充而肝肾阴亏;湿热郁久脾阳不振,又可影响气血生化功能;或脾肾阳虚,湿从寒化转而形成阴证。热邪性燥伤阴,肝郁化火肝阴也易损伤,病情演变多端。由于脾气不运,肝肾阴血失充及气血生化不足等正气虚损逐渐显著,使肝硬化虚实相兼证候复杂,病情不断恶化。

肝硬化早期治疗力求恢复肝脏功能,治疗原则须准对发病环节。

1、 清除湿热余邪

由于湿热困阻脾胃或蕴郁肝胆不解,常有腹胀纳少、二便不畅,或有黄疸,或出现蜘蛛痣及出血点,血清转氨酶异常,胆红素或可增高,肝炎协同抗原(即澳抗)部分可呈阳性等。此时邪恋正虚,湿热蕴毒波及血分,当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健脾益气为辅。若肝肾阴虚尚需滋补肝肾,脾肾阳虚宜温补之,血瘀明显加用活血化瘀之品。经治疗后黄疸、出血点等可以消失,血清转氨酶、转肽酶、胆红素及部分肝炎协同抗原阳性者等均可下降或阴转。常用药物有茵陈、胆草、栀子、金钱草、板蓝根、公英、丹皮、茅根、小蓟、败酱草、鱼腥草、寒水石、茜草、白芍等。

2、调理气血:疏散郁结、调和气血在本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①肝硬化如出现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腹壁青筋暴露,或有腹水,舌质瘀暗等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之象必须以软坚化瘀为治,药如桃仁、红花、鳖甲、牡蛎、三棱、莪术、山甲、马鞭草等,且必兼疏肝行气,这样可增强活血通络之效,并有一定软肝作用。

②湿热缠绵、饮食劳倦,或肝气横逆、郁而化火皆可使脾胃损伤,出现肝热刑脾或肝胃不和等症状,如胸闷胀满、两胁作痛、食欲不振、纳食不消、恶心嗳气、善怒郁闷、腹胀泄泻诸症。常言"气顺火自降,治火先治气",顺气即能清火泄热,用疏肝理气配合祛湿健胃为法可行气消胀,兼能清降,并有助于肝功能恢复。祛湿健胃可用藿香、佩兰、川朴、蔻仁、砂仁、云苓、苍术、焦三仙等,疏肝理气可用青陈皮、香附、郁金、元胡、枳壳、炒川楝、腹皮子、香椽等。

3、扶正补虚

①湿热久悍、肝阴耗伤,或脾虚肝失所养皆可导致肝肾阴虚、阴虚血热及心肾不交诸候。常见症状如劳则胁痛、心烦口干、多梦失眠、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腰背酸楚,肝掌、蜘蛛痣、出血点,肝功能麝浊、麝絮、脑絮增高。治疗中加用滋补肝肾之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之类,诸症可减轻,肝功能可逐渐正常。

②肝虚脾弱、气血不足容易出现神疲倦怠、气短懒言、面白少华、消瘦贫血、皮肤干燥,或有浮肿、纳少胃呆、舌淡脉弱,治宜补气健脾养血为法。主要药物有生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阿胶、紫河车、女贞子、首乌等,阴虚明显加龟板,阳虚明显可加鹿角胶。

目前,肝硬化虽已突破"不治之症"概念,但部分顽固病例治疗尚不满意。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病因病理进行了很多研究,辅助诊断方法较多,并且近年来有不少新的进展,临床体会对肝硬化治疗在强调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重视和采用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和某些药物,疗效可望进一步提高。可以肯定,中西医结合共同实践,必将为本病的研究开创新的前景。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肝病患者看到

柳叶刀医学杂志糖尿病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 长期以来不 健康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而造成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生活方式的干预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的原因所在。

早有数多国内外的文献显示,生活干预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结果显示, 其方式不仅对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

【太长不看版】:

2020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的一项DiRECT试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重要益处。

在患有前驱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干预有助于 改善血糖和减轻体重 ,值得一提的是, 60%的患者病况得到缓解,而超过30%的患者显示病情可达到逆转。

研究人员表示, 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甚至是逆转糖尿病可以带来更大的希望。

这项实验总共纳入了158名年龄段为18-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按照临床建议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而另外一组则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这个“管住嘴迈开腿” 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

过了1年以后,强化干预组显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患者的 平均体重降低了 ,而对照组只有。

根据这个体重减轻的趋势,强化干预组在前3个月低热量饮食阶段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3-6个月时体重减轻速度放缓,但仍在持续减重,值得一提的是, 减重效果能够维持长达12个月 。

强化干预组有21%的患者在1年内体重减轻超过15%,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1%。 强化干预组患者的腰围减小和体脂减轻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化干预组的 糖尿病病情也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 , 缓解几率竟然是对照组的12倍 !强化干预组的缓解率为61%,对照组为12%。

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主要是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为准,同时 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注:WHO公布诊断糖尿病的临界点为HbA1c≥%)

强化干预组里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蓝色),甚至血糖恢复正常(紫色)的病人比对照组显著更多

(Taheri et al. 2020)[1]

另外,强化干预组中有33%的患者甚至血糖恢复了正常水平,经统计的 逆转几率 也同样 是对照组的12倍 ,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4%,而血糖正常定义为HbA1c<,且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基于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和数据,该研究团队表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而且还与超过6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和超过30%受试者血糖回归正常有密切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善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年轻患者 实现心脏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 ,这对他们长期 健康 有着潜在的益处。

研究指出,除了管住嘴,养成运动习惯也很重要。当然,这不代表一定要强迫大家参与剧烈运动,毕竟运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强度分为好几种类型。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或者无法进行运动强度较高的糖友们,建议可以依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公布的运动指南“ FITT ”来计划自己的运动,或者可以适当增加每日的活动量,包括做家务、散步等。

而本来就有运动习惯的糖友们,也可以通过“FITT”来评估自己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频率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FITT” 运动指南的详细介绍和建议:

这项DiRECT试验结果再次证明,仅仅利用生活干预的方式,无需医疗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同时还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和心脏代谢关键指标的改善。

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证据都凸显了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趁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 健康 饮食、加强锻炼频次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

- end -

撰文 / Yee Ling

编辑 / Rocky

参考文献:

1. Taheri,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0. 8(6): p. 477-489.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 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吧~

维生素D 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它是促 进钙磷代谢调节 的必要元素,对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不过,不少 糖尿病患者 体内,总会出现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情况。

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有多重要?

首先,《欧洲内分泌学杂志》上曾发表过相关研究,证明高剂量补充维生素D能够缓解糖尿病的进展。

当时的研究人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维生素D测量,发现其中46%的人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但是经过6个月的补充,发现这些患者肌肉组织中 胰岛素 的作用已经 明显改善 ,机体的 葡萄糖代谢功能 得到增强,对缓解糖尿病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维生素D本身对人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钙质吸收,而胰岛素的分泌其实也是一个 钙依赖 的过程,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增加 胰岛素敏感性 ,帮助控糖。

如果维生素D不足,钙元素缺失,那么胰岛素分泌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加重胰岛素反抗。而且,钙元素不足,还有可能引起 骨量流失 ,容易患上 佝偻病 、 骨质疏松 等,那么不是糖尿病患者,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然后,缺乏维生素D对缓解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 神经损伤 、 视网膜病变 、 肾衰竭 等,而补充维生素D也可以帮助减少这些并发症。

最后,维生素D可以帮助 抗炎 和 抗纤维化 ,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于 肝源性糖尿病 来说,可以有效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对于控制血糖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的意义,所以不仅是我们普通人,糖尿病患者更需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除此之外,最近关于维生素D,还有另一个重要研究,被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上,一起看看。

《柳叶刀》子刊:缺乏维生素D与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分析维生素D浓度与冠心病、卒中、全因死亡等多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 meta分析 ,分析了来自维生素D研究协作组、英国生物银行、哥本哈根人群研究等多方位的数据,涉及 50多万 参与者,最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是 25羟维生素D ,而25羟维生素D的缺乏,与冠心病、卒中、全因死亡风险升高存在 密切关联 。此外,在一定范围内,25羟维生素D每增加10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则下降31%,如果浓度升高,则全因死亡率反而降低。

该研究涉及范围广,并且应用了多项统计学算法,其余因素影响较小,但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说研究针对的人员种族构成单一。不过相对而言,该研究还是极具价值的,能够为人体补充维生素D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体内是否缺失维生素D,可以检测下自己的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水平,如果小于20ng/ml,则代表维生素D缺乏,在20到29ng/ml之间,代表不足,在30到100ng/ml之间,表示充足,若大于150ng/ml,则有维生素D中毒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补充维生素D?

一)可以尝试 晒太阳 ,充足的日晒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方式。冬天趁着太阳温暖的时候,可以让阳光直接照射在皮肤上,记住不要暴露的皮肤上涂防晒霜,否则隔绝了紫外线等于没晒到。

二)也可以摄入 维生素D补充剂 ,不过需要严格控制补充剂量,如果贸然补充过多,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此外,建议维生素D在饭后吃,效果会更好。

三)还可以通过 饮食补充 ,这也是最推荐的方式。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了控油控糖,还可以尝试补充鸡蛋、脱脂牛奶,香菇、瘦肉等,富含维生素D。

糖尿病逆转论文

这都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所以说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通过传授     3  ,糖尿病发病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种族、肥胖及人口老龄化等。糖尿病患者中除少数早期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加以控制外,大多数病人需进行药物治疗。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四、“一个平衡,三个兼顾”,即平衡饮食,兼顾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兼顾并发症的防治,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 五、“避轻就重”,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有无和程度,优先控制或解决主要问题,例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饮食上应首先考虑控制糖尿病肾病,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解决其他问题如血脂紊乱、高血压 1、菜肴少油少盐 2、“多吃肉、少吃饭”并不科学 3、进餐定时定量 4、无糖糕点也要控制 5、多食用粗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尚无根治的办法,在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年龄、病期、病情、有无慢性并发症,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健康奋斗,做好糖尿病的饮食防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糖尿病病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护理对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09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患者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 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09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患者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做好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患者思想包袱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研究表明,过度的抑郁、焦虑和应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加,后者浓度升高后,可通过拮抗胰岛素来阻碍血糖利用,导致血糖增高,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给患者讲述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不仅要听取患者的倾诉,更要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之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决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饮食治疗护理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 方法 之一,也是治疗过程中贯穿始末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 措施 ,应严格和长期执行。①制定饮食计划,合理膳食:进餐应定时定量,通常将每日的热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至早、中、晚3餐中,或少吃多餐,将1天的热量分配4餐为1/7、2/7、2/7、2/7;②均衡饮食,合理分配:每天的饮食应保证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需摄取以下基本食物: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每日热量分配应符合以下标准: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脂肪占30%;③避免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减少糖果、 蛋糕 等的摄入,减少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5克以内;⑤限酒戒烟。

3 运动治疗护理

合理的运动能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降低血糖,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小时,此时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运动方式应注意个体化原则,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 太极拳 、气功等。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时间不宜过长的运动,如:慢跑、快走、 健身操 等。重症糖尿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视病情逐步增加活动量。患者运动之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

4 药物治疗护理

①口服降糖药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剂量及用药目的。如磺脲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故需餐前30分钟服用。②服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定服药时间。如双胍类有胃肠道反应,我们指导患者在餐中或饭后服药,这样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③服药时间及间隔时间应固定,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④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监测血糖的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⑤服药期间应继续遵守饮食计划,以取得控制血糖的目的。

5 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尤其是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女性患者要做好尿道口及阴道口的护理,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对卧床老人每晚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特别强调足部护理,建议患者每日洗脚,一般要求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时间不宜过长。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可用润肤霜均匀涂搽在足的表面,汗脚可撒些滑石粉。不留长指甲,修剪趾甲时不能伤及皮肤,以免足部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6 并发症护理

急性并发症:①酮症酸中毒:严格执行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以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血糖的目的。②低血糖:意识清醒者可口服糖水、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食物即可缓解,昏迷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30~40ml,意识不清者不能经口喂食物,以免发生窒息。

慢性并发症:①糖尿病眼病:如果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平日须保持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当患者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以防意外;②糖尿病肾病: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除饮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血药物,以改善肾小球内循环。

7 出院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因此,治疗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向出院病人及其家属指导胰岛素的注射技能,血糖仪的使用,无菌技术的操作,口服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定期检查,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8 小结

通过对所有临床病例的护理分析,笔者认为饮食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 其它 几项护理也不容忽视,且作用日渐重要。由于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于翠凤.《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5月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四版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比10年前高出3~4倍,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进行治疗,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糖尿病护理

临床工作实践总结:

1糖尿病的病因

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疲乏无力,肥胖。

3检查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尿糖。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4糖尿病的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治疗的护理对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控制饮食,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实行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

心理护理。要 教育 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认识疗法是我们对患者进行宣教的理论基础,对一些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只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患者,让他们了解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解释,让患者走出迷惘,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适应生活问题。糖尿病患者住院后角色改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同时要接受糖尿病的治疗,也就意味着要求患者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管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的轻重,也不管是否应用药物,患者都必须严格执行长期坚持为其制定的饮食方案。

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用药的护理。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和双胍类。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病人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胰岛素时要密切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Ⅰ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

糖尿病的足部护理。选择合适的鞋袜,正确做好洗脚和护脚,坚持足部检查并及时到医院治疗。

此外,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指导,让其明确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并教会病人自测血糖、尿糖的操作方法,随时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结语

经过上述对糖尿病简单的病因分析和实际生活护理,使患者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P<);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血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由于糖尿病治疗时间较长,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费用高,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服务十分重要[1]。该院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治疗的3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所有患者发病时其平均血糖水平> mmol/L。常规组患者共30例患者,男性患者19例,女性11例,最低年龄为50岁,最高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岁,治疗方法为单纯使用降糖药物者11例、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者19例,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mmol/L;干预组患者共38例患者,男性患者23例,女性15例,最低年龄为52岁,最高年龄为81岁,平均年龄为(±)岁,治疗方法为单纯使用降糖药物者16例、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者22例,血糖平均水平为(±)mmol/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如静脉注射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①实施全面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具体病情情况实施全面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住院评估,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做好准备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做好疾病 健康知识 宣教工作;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有关护理流程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

②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有效渗透人文关怀,如有效保护患者隐私,针对患者精神和身体痛苦予以患者爱护和关心,在不同场合下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辅导;为患者采取治疗之前,对患者手部进行保暖,确保静脉输液位置充盈,同时为患者讲解血管保护的相关方法和注意事项[2]。

③个体化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个体化情况实施有效护理,如向患者详细介绍降糖药物的种类、规格、用法用药、临床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同时使用胰岛素时叮嘱患者特别注意剂量、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

④饮食护理:饮食需做到用药量和饮食量均衡,饮食护理对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具有关键作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计划,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使用富含纤维、维生素和高蛋白、低血糖、低脂肪和低热量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饮用含糖饮料,禁烟禁酒。

⑤运动指导:合理运动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对减少降糖药物用量以及降低患者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 瑜伽 、太极拳和散步,日常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需适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尽量选在餐后1 h进行,对于视网膜病变、感染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⑥健康宣教: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糖尿病治疗期间出现的低血糖现象,并告知其临床症状为嗜睡、心悸、面色苍白、出汗和意识障碍等,若出现低血糖现象可适当使用饼干和水果糖;凡是以意识障碍或嗜睡为临床症状者需即刻复查血糖水平,同时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低血糖现象的发生[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根据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空腹血糖低于 mmol/L或者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餐后血糖水平低于 mmol/L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有效指患者空腹血糖范围在~ mmol/L或者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餐后血糖水平在~10 mmol/L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无效指患者血糖水平未见明显改善。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比较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统计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血糖情况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满意20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0例),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满意15例,比较满意12例,不满意3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机体自身胰岛素功能出现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从而导致血糖增加,该病常见临床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4]。糖尿病属于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目前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临床治疗费用较高,这给患者心理和生理等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对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5]。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后血糖变化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这是要花钱的

柳叶刀糖尿病论文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 长期以来不 健康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而造成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生活方式的干预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的原因所在。

早有数多国内外的文献显示,生活干预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结果显示, 其方式不仅对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

【太长不看版】:

2020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的一项DiRECT试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重要益处。

在患有前驱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干预有助于 改善血糖和减轻体重 ,值得一提的是, 60%的患者病况得到缓解,而超过30%的患者显示病情可达到逆转。

研究人员表示, 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甚至是逆转糖尿病可以带来更大的希望。

这项实验总共纳入了158名年龄段为18-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按照临床建议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而另外一组则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这个“管住嘴迈开腿” 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

过了1年以后,强化干预组显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患者的 平均体重降低了 ,而对照组只有。

根据这个体重减轻的趋势,强化干预组在前3个月低热量饮食阶段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3-6个月时体重减轻速度放缓,但仍在持续减重,值得一提的是, 减重效果能够维持长达12个月 。

强化干预组有21%的患者在1年内体重减轻超过15%,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1%。 强化干预组患者的腰围减小和体脂减轻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化干预组的 糖尿病病情也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 , 缓解几率竟然是对照组的12倍 !强化干预组的缓解率为61%,对照组为12%。

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主要是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为准,同时 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注:WHO公布诊断糖尿病的临界点为HbA1c≥%)

强化干预组里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蓝色),甚至血糖恢复正常(紫色)的病人比对照组显著更多

(Taheri et al. 2020)[1]

另外,强化干预组中有33%的患者甚至血糖恢复了正常水平,经统计的 逆转几率 也同样 是对照组的12倍 ,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4%,而血糖正常定义为HbA1c<,且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基于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和数据,该研究团队表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而且还与超过6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和超过30%受试者血糖回归正常有密切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善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年轻患者 实现心脏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 ,这对他们长期 健康 有着潜在的益处。

研究指出,除了管住嘴,养成运动习惯也很重要。当然,这不代表一定要强迫大家参与剧烈运动,毕竟运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强度分为好几种类型。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或者无法进行运动强度较高的糖友们,建议可以依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公布的运动指南“ FITT ”来计划自己的运动,或者可以适当增加每日的活动量,包括做家务、散步等。

而本来就有运动习惯的糖友们,也可以通过“FITT”来评估自己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频率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FITT” 运动指南的详细介绍和建议:

这项DiRECT试验结果再次证明,仅仅利用生活干预的方式,无需医疗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同时还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和心脏代谢关键指标的改善。

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证据都凸显了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趁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 健康 饮食、加强锻炼频次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

- end -

撰文 / Yee Ling

编辑 / Rocky

参考文献:

1. Taheri,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0. 8(6): p. 477-489.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 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吧~

● 研究揭示吸烟如何引起糖尿病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Paul J. Kenny研究团队近日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发现缰核区域的TCF7L2基因表达将尼古丁成瘾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研究人员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Tcf7l2在啮齿动物大脑的内侧缰核区域中密集表达,在该区域调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在mHb中抑制TCF7L2信号传导会增加小鼠和大鼠的尼古丁摄入量。尼古丁通过mHb的TCF7L2依赖性刺激来增加血糖水平。病毒追踪实验确定了从mHb到胰腺的多突触连接,具有尼古丁摄入史的野生型大鼠显示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循环水平增加,以及血糖稳态的糖尿病样失调。相比之下,突变的Tcf712大鼠对尼古丁的这些作用具有抗性。这项研究结果表明,TCF7L2调节尼古丁在缰核-胰腺信号轴上的刺激作用,其将尼古丁的成瘾性与其促进糖尿病的作用联系起来。据悉,糖尿病在吸烟者中比非吸烟者更为普遍,但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 类器官体单细胞测序揭示人类大脑发育特征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J. Gray Camp、Barbara Treutlein和Zhisong He等研究人员合作绘制了大脑类器官体的单细胞基因组图谱,从而揭示了人类特异的大脑发育特征。该项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和染色质可及性测序分析了干细胞来源的脑类器官体,以研究特定于人类的基因调节变化。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人类全脑器官形成过程中从多能性到神经外胚层和神经上皮阶段的细胞组成,并重建了分化轨迹,然后在背侧和腹侧前脑、中脑和后脑区域内分化为神经元命运。来自不同iPSC品系类器官的大脑区域组成各不相同,但是区域基因表达模式在各个个体之间仍可大致再现。研究人员分析了黑猩猩和猕猴的大脑类器官体,发现与其他两个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神经元的发育速度较慢。使用分化路径的拟时态比对,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特异性基因表达沿皮质的祖细胞到神经元谱系解析为不同的细胞状态。染色质的可及性在皮层发育过程中是动态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与黑猩猩之间可及性的差异与人特异性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化有关。最后,研究人员使用单核RNA测序分析绘制了成年人前额叶皮层中人特异性的表达图,并确定了成年后持续存在的发育差异以及仅在成年大脑中发生的细胞状态特异性变化。这些数据提供了大猿前脑发育的时序细胞图谱,并阐明了人类独有的动态基因调控功能。据悉,自从人类脱离黑猩猩和其他大猿以来,人类的大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遗传和发育程序尚未完全被理解。相关论文信息:● HP1蛋白促进异染色质相分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G. J. Narlikar和J. D. Gross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HP1蛋白重塑核小体核心,从而促进异染色质相分离。2019年10月16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发现由裂殖酵母HP1蛋白Swi6产生的染色质紧缩会导致相分离的液体浓缩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Swi6大大增加了核小体中掩盖组蛋白残基的可及性和动态。限制这些动态会损害Swi6染色质在液滴中的紧实度。这些结果表明,Swi6通过一个反常机制将寡聚化与染色质的相分离联系在一起。研究人员认为,通过Swi6对八聚体核心的这种重塑增加了核小体之间多价相互作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相分离。这种机制可能更普遍地驱动染色质组织,而不仅仅是异染色质。据悉,异染色质在多个尺度上影响基因组功能。它能够实现可遗传的基因抑制,维持染色体完整性并为细胞核提供机械刚度。已经提出这些多样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由染色质的压缩引起。主要类型的异染色质在其核心处包含HP1蛋白与染色质之间形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组蛋白H3赖氨酸9上被甲基化。HP1被认为利用寡聚来将染色质压紧成相分离的浓缩物。目前,尚不清楚HP1介导的相分离与染色质压缩的关系。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统计亿婴幼儿中的死亡情况美国华盛顿大学Simon I. Hay等众多研究人员合作报道了2000-2017年之间亿新生儿、婴儿以及儿童的死亡情况。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使用地质统计生存模型对2000-2017年期间99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5岁以下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死亡数量进行了统计。研究人员估计,截止到2017年,这些国家5岁以下儿童中有32%居住在每千名活产儿中有25个或更少儿童死亡的地区,然而在没有地理不平等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可以避免2000年至2017年间58%的儿童死亡。这项研究使人们能够确定高死亡率人群、发展模式和地理不平等状况,从而为适当的投入和实施提供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善所有人的健康。研究人员介绍,自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在改善儿童生存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局部的进展仍不清楚。为了向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信息,科学家需要收集在国家以下层面关于儿童死亡率和趋势的持续的数据。相关论文信息:● 神经兴奋和转录因子REST参与调控寿命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uce A. Yankner研究团队发现神经兴奋和转录因子REST参与调控寿命。2019年10月16日,《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长寿与大脑皮层中独特的转录组特征相关,其特征是与神经兴奋和突触功能相关的基因的下调。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神经兴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在全局范围内、或者在谷氨酸能或胆碱能神经元中抑制兴奋能够增加寿命。此外,寿命是由神经回路的兴奋抑制性平衡动态调节的。转录因子REST在长寿人类中被上调,并抑制与兴奋有关的基因。值得注意的是,REST缺陷小鼠在衰老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皮质活性和神经元兴奋性。同样,秀丽隐杆线虫REST直系同源基因spr-3和spr-4的功能丧失突变会增强神经兴奋,并降低长寿突变体daf-2的寿命。在野生型线虫中,spr-4的过度表达会抑制兴奋并延长其寿命。REST、SPR-3、SPR-4以及兴奋的减少分别激活哺乳动物和线虫中与寿命相关的转录因子FOXO1和DAF-16。这些发现揭示了由神经回路活动介导并受REST调节的保守衰老机制。研究人员介绍,目前为止,关于人类寿命延长的机制了解甚少。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新发现不支持低危妊娠晚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Ank de Jonge研究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常规妊娠晚期超声检查对降低低危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有效性。2019年10月15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荷兰的60个助产机构共招募了13520名孕中期的妇女,平均孕周为周。根据荷兰全国围产期登记处或医院记录,共分析13046名妇女,其中5979名接受常规护理,即连续测量宫高和临床指示超声;7067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干预措施,即在妊娠28-30周和34-36周接受两次常规生物监测扫描。最终干预组分娩时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32%,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干预组的严重不良围产儿结局发生率为,常规护理组为。校正混杂因素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干预组的引产率较高,但催产素催产的发生率较低。总之,在低危妊娠中,孕晚期常规超声检查结合临床指征超声检查,可提高小于胎龄儿的产前检出率,但与常规护理相比,并不能降低严重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率。该发现不支持低危妊娠晚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相关论文信息:《美国医学会杂志》:Vol 322 No 15● 营养和行为干预可增加饮食依从性西班牙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提出了营养和行为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能量减少的地中海饮食依从性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5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研究组在西班牙的23个研究中心招募了6874名年龄在55-75岁、患有代谢综合征且无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将参与者随机分组,其中3406名为干预组,接受鼓励能量减少的地中海饮食、促进体力活动并提供行为支持,3468名为对照组,接受鼓励能量不受限制的地中海饮食。所有参与者均可免费获得特级初榨橄榄油和坚果。根据能量减少地中海饮食评分对依从性进行评估,0-17分,评分越高依从性越强。最终有6583名参与者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er-MedDiet评分分别为分和分,12个月后则分别为分和分,组间差异显著。总之,与遵循能量不受限制的地中海饮食建议相比,鼓励能量减少的地中海饮食和体力活动的干预措施可显著增加12个月后的饮食依从性,但仍需进一步评价参与者的长期心血管效应。据悉,高质量的饮食模式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但关于营养和行为干预对饮食变化影响的数据依然很有限。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验证Selepressin能否改善脓毒性休克预后美国匹兹堡大学Derek C. Angus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Selepressin与安慰剂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无呼吸机和无血管加压素天数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5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去甲肾上腺素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一线血管加压药,但并非经常奏效,且有不容忽视的儿茶酚胺不良反应。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1a受体激动剂Selepressin是一种非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药,可减轻败血症引起的血管舒张,血管渗漏和水肿,且副作用较少。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研究组在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和美国进行了一项适应性、2b/3期、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868名脓毒性休克且需要剂量超过5μg/min的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其中585例随机接受3种剂量Selepressin中的一种进行治疗,283例接受安慰剂治疗。最终有817名患者完成了试验。研究药物的中位持续时间为个小时。Selepressin组和安慰剂组中无需呼吸机和加压素治疗的时间分别为天和天,90天死亡率分别为和,无需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分别为天和天,无需住ICU的时间分别为天和天,差异均不显著。两组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肠系膜缺血和外周缺血,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之,对于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与安慰剂相比,使用Selepressin并不能在一个月内改善无加压素和无呼吸机的天数。相关论文信息:《柳叶刀》● 氨甲环酸对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近日,CRASH-3试验合作团队探讨了氨甲环酸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死亡、残疾、血管闭塞事件和其他疾病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2012年7月20日至2019年1月31日,研究组在29个国家的175家医院中进行了这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招募了12737名受伤3小时以内的外伤性脑损伤成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低于12分,或CT扫描发现颅内出血,且无重大颅外出血。研究组按1:1随机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其中6406名接受氨甲环酸治疗,6331名接受安慰剂治疗。共有9202患者在受伤后3小时内接受治疗,其中氨甲环酸组有的患者在住院后28天内死亡,安慰剂组为,风险比为。排除GCS评分3分或双侧瞳孔不收缩的患者后,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的颅脑损伤相关死亡风险分别为和,风险比为。对于轻中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可降低死亡风险,风险比为;但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却不能降低。另外,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晚期治疗,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治疗或晚期治疗的效果相差不大。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发生血管闭塞和癫痫的风险相差无几。结果表明,氨甲环酸对TBI患者安全有效,在受伤后3小时内进行治疗可减少颅脑损伤相关死亡。据悉,氨甲环酸可减少外伤性颅外出血患者的手术出血和死亡率。但TBI后颅内出血很常见,可导致脑疝和死亡。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本文作者: 健康 界赵广娜 我们总在说,吃饭不要吃太饱,对身体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依据?有一项关于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限制一定的热量能让所有常规心脏代谢风险指标数值都显著下降,例如LDL-胆固醇、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比值、收缩压、舒张压。此外,他们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代谢综合指数全都显著改善。而随便吃那一组恰恰相反。 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历经2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个名叫CALERIE(减少热量摄入长期影响全面评估)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38名志愿者,他们都是身体 健康 且不肥胖(只有少数几个略微超重)的年青年头人。 研究人员将这些志愿者分为限制热量组和对照组。原计划是让热量限制组的 健康 年轻人每天少摄入25%的热量,对照组放开了吃。不过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热量限制组志愿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平均只减少了(九分饱),连预期目标的一半都不到。(据说相当于每天少吃4块奥利奥饼干)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热量摄入,但是结果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两年的时间内,随便吃的志愿者体重平均增加,而九成饱的,也就是热量限制组的志愿者的体重平均下降,且其中71%是肥油的重量。 这就意味着,适量限制热量,即使九成饱,也能实现减重、改善心血管状况的目的。关于少吃能不能延缓衰老了呢? 关于这一点的研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一是Pearl提出的哺乳动物寿命与其单位组织质量的代谢率成反比;另一个是Harman提出的能量中心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活性氧会损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加速衰老进程。 由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他们对 健康 非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热量饮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表明,2年热量摄入减少15%的人,他们体内的基础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也均下降。 跟上面的研究一样,当初设定的热量限制的目标是减少25%,但是最终热量限制组只减少了15%。即便如此,限制热量组相对于对照组,体重仍下降了8kg,BMI降低了3左右,体脂率下降了3%,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夜间核心温度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限制热量摄入不仅能让你更 健康 ,还能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 关于热量限制其实早在1935年,外国的研究者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热量限制就在知足生物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形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日的总摄入量。 从这个概念种我们得知,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你所摄取的营养必须满足于机体的需要,也就是不要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适量限制,这个适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七成饱、八成饱、九成饱都可以,再有就是持之以恒,每顿饭都要有计划的限制才能达到 健康 、减重、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有的人认为我也不胖,血压和血糖正常就不用限制热量摄入了吧?这是不对的想法,即使正常体重的人也需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参与试验的 Kraus博士及其同事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一些心脏代谢标志物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 ,即使在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正常的范围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所以通过热量限制即使身体指标正常的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限制饮食方式可以用这么三种:分别为限热量平衡饮食(CRD)、间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拟饮食(FMD)。 1.限热量平衡饮食(CRD):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平均下降。 2.间歇性禁食(IF)或称轻断食膳食模式:一般采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为500kcal/天,男性约为600kcal/天)的饮食模式。 3.禁食模拟饮食(FMD):一个月中有5天时间是限制热量的,第一天摄入正常热量的50%,其余4天摄入正常热量的10%。 其中CRD可以减重、改善血糖,甚至可能延缓衰老。那么将轻断食饮食与其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呢? 有一项研究将年轻超重妇女分为两组,一组每周5天正常进食+连续2天75%热量限制饮食,另一组每日热量限制25%饮食,在干预6个月后,两组在减重、降低总胆固醇、LDL、血压等方面相似,但轻断食组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 因此,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轻断食模式作为B级推荐,认为轻断食饮食模式有益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证据级别2b);同时,可以增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证据级别2a)。 那么,FMD效果如何呢?提到这种饮食模式,必须提到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就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alter Longo教授。他曾做过一项试验,将100个 健康 人随机分到FMD组和正常饮食组,干预3个月后,FMD组体重、腰围、BMI、血压、体脂和IGF-1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动物研究以及人胰岛细胞研究显示,FMD可以促进β细胞再生,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血糖控制并逆转糖尿病。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MD尚未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时,研究者也发出警告:目前阶段不建议尝试FMD,方案复杂,还在试验阶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