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基因医学杂志副主编

发布时间:

基因医学杂志副主编

与同事一道在以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揭开了倍受世人关注的遗传界百年之迷——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遗传病,率先完成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精确定位、克隆与突变检测,发现了IHH基因的3个点突变是致病的直接原因,并与身高相关;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一赵缺陷症”命名的罕见的恒齿缺失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成功地定位了该致病基因,由此结束了中国作为遗传资源大国而又从来没有自己发现和命名遗传病的尴尬局面;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并利用这一样品库较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在精神疾病的营养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证实了出生前的营养缺乏会显著增加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在基因计算与技术方面取得了数项有显示度的工作;结合国情特点提出“百家姓”与药物开发相关性的新思路。目前被聘为Biological Experiment and Medicine副主编,Psychiatric Genetics,Human Genetics,Cell Research,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Epigenetics,Acta Bioch Bioph Sin等国内外十多种科学杂志的编委。发表SCI论文两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1部主编,12部参与)。国家973计划“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十五”、“十一五”863计划主题和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7、8、9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第6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第1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广西大学主管、主办。聘请李宁院士为主编;罗达博士、研究员为副主编;方宣钧、朱玉贤博士为执行主编以及 26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编委会。实现优质管理,严把政治和学术质量关。《广西农业生物科学》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 是原广西农业大学主办的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变更而来, 创刊于 1982 年, 季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二十一世纪, 基因组学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中的理论与技术的核心平台, 为了适应基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从 2009 年开始,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更名为《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更名后的期刊仍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 公开发行, 双月刊, 双月 28 日出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博士任主编, 北京大学教授朱玉贤博士和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所长方宣钧博士任执行主编。《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将面向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学科领域, 着重刊登农林科学、医药科学、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以及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等应用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将开设综述与专论、研究论文、新技术新基因新种质等栏目。《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承载着《广西农业生物科学》的悠久历史与荣誉, 进一步开拓奋进,为现代生命科学和应用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使之成为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的桥梁。《广西农业生物科学》自创刊以来, 得到各级领导、国内外学术单位以及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厚爱,受到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国外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两千多名作者的支持与厚爱,刊发了研究论文、研究报告、评述与展望等类型的科研论文共400余篇,内容涵盖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应用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值此更名之际, 我们向支持和厚爱本刊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更名后, 我们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以十分鲜明的特色, 为广大的科学家服务。

沈继龙,男,1953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颍上县,医学博士,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外事办公室主任,兼校港澳台办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院)并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由卫生部选派赴日本帝京大学研修。1993-1999年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任教,任检验医学系主任,期间由教育部选派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从事热带医学研究。1999年起于安徽医科大学任教。近年先后在意大利Bari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短期访问研究和交流。沈继龙教授主讲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层次专业课程,已指导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外。他在教学一线长达30年,主讲人体寄生虫学、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检验医学专业英语、医学日语、实验室生物安全等课程。在教学中始终把德育和专业知识教学放到同等位置。在各层次教学中,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创新思维,训练技能。他指导的研究生和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先后获得省“优秀研究论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省级学会“优秀论文奖”等。沈教授任全国规划本科教材检验医学专业评审委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第二版和第三版,并获“卫生部全国规划优秀教材奖”;另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加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国家规划本科教材编写10余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厅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初审专家和第十一届、十二届终审评委;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届评审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检验医学会副主委;省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委;国家核心期刊《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副主编;《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和《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安徽医学》、《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热带病杂志》等编委。先后被授予“安徽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教育部 “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师德标兵”等称号。近年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及其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基金课题多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细胞信号转导的干预;我国弓形虫株基因型、毒力与致病机制;结膜吸吮线虫及其媒介研究;基因工程疫苗与重组免疫诊断试剂研发等。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以及部分科普文章;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10余次,并多次应邀大会报告和主持分场会议。

宁夏医学杂志主编及副主编

王洪义王洪义,男,1964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95年获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12月赴韩国胃癌中心进修学习。中文名:王洪义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64年12月职业:北京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院校: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主要成就:《针对大蒜素作用靶点提高胃肠肿瘤化疗敏感性的研究》《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分子标志谱的研究》代表作品:《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个人简介王洪义,男,1964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工作经历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95年获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12月赴韩国胃癌中心进修学习。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肿瘤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开展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新辅助放化疗和术后综合治疗。熟悉腹部肿瘤、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各种类型的胃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TME手术等大型手术,对胃癌、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方向结直癌临床治疗预后以及分子机制科研项目北京市科委研究课题《针对大蒜素作用靶点提高胃肠肿瘤化疗敏感性的研究》《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分子标志谱的研究》发表论文1.王洪义,顾晋,彭亦凡等III期结直肠癌分期分层及其临床意义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1):8-102.王洪义,彭亦凡,姚云峰等IV期结直肠癌78例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3):172-1743.顾晋王洪义:胃癌术前分期及确定生物学特性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1):12-144.王洪义,李明,顾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1):11-135.王洪义,顾晋等:不同部位结直肠癌DNA倍体与p53蛋白表达的差异及意义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46.王洪义,薛钟麒,顾晋:p53蛋白表达对不同部位大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实用癌症杂志2003;18(5):498-5007.王洪义,顾晋等:DNA倍体分析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价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1):67-698.王洪义,崔建涛,吕有勇:染色体位点杂合缺失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实用癌症杂志2001;16(4):357-3599.王洪义,薛钟麒等:;13(1):53-5610.王洪义,吕有勇,金山等:乳腺癌p53基因突变规律和预后意义实用肿瘤杂志2000;15(5):307-305等20余篇。主要著作著作:1.王洪义:直肠癌的综合治疗见:严仲喻万远廉主编:消化道肿瘤外科学2003年1月P348-352.王洪义: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见:游伟程主编:胃癌2006年6月P276-2823.王洪义:腹内肿物见:严仲喻主编:外科门急诊手册4.王洪义:直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见:顾晋主编:直肠肛门部恶性肿瘤2007年2月P82-85译著:1.王洪义:可手术切除直肠癌的术前放疗:汇总分析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2001;20(5):243-2482.王洪义:针对癌发生机制的治疗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2002;21(2):3-73.王洪义:无症状个体罹患进展期结肠肿瘤和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2005;24(2):91-954.王洪义:结肠癌开腹结肠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术短期生存质量的比较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2003;22(1):30-365.王洪义:骨肉瘤见:徐光炜主译:临床肿瘤学6.王洪义:软组织肉瘤见:徐光炜主译:临床肿瘤学7.王洪义:肛管癌见:顾晋主译:下消化道肿瘤学2004年7月,P167-182。

闵志廉,男。芜湖复旦医院男科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名人选。闵志廉擅长前列腺疾病及其手术治疗、青壮年阳痿早泄、男性不育、性传播疾病、隐睾、鞘膜积腋及泌尿外科疑难杂症等。曾被邀去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现任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全军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移植透析协会副主任、上海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上海泌尿外科及男性学会常委等职,任《中华国际医学杂志》副主编及《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

2000-2010年任心血管领域最高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两届编委, 2014年任《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也是首位华人副主编,主持北京大学NEJM中国编辑部工作。1999年至今任《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编委,同时还担任新创刊的《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的首任编委。为《Science STK》、《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等撰写特邀综述(Invited Reviews)或编辑评论(Editorial)。作为转化医学的先行者之一,肖瑞平教授在将转化医学的概念引入中国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地进行推广,她认为中国在这一新领域能够有所作为(Nature 2004, 432:A44-47)。自2003年起筹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IMM),2005年1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肖瑞平教授担任所长。至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以独特的机制运行并已获高水平研究成果,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嘉兴医学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

韩雅玲,女,1953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市 人,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韩雅玲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为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欧洲心脏协会院士(FESC);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和内科学领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及美国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国际杂志副主编。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军事医学专项攻关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3)、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2002、201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95、2007),以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7)、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著9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0部。主要学术贡献和技术专长为复杂危重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7次。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94年曾参加上海二医大的《第十届全国神经科进修班》学习一年;毕业至今一段一直在本院从事急诊和ICU的临床工作,现任广东省急诊医学会副主委《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副主编、《实用医学杂志》编委94年半年开始主持急诊科工作2003年开始主持急危重症医学部工作92年率先在省内开展急诊颅骨钻孔治疗各地脑出血治疗项目;98年被授予“省医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近年来参加省重点攻关课题,主持业务负责省医学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四项,在高渗盐水好转治疗脑血管病降低颅内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急危重症诊治进展进修班(Ⅰ类学分25分)每半年一期,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李桂源,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湖南汉寿人,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和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分子遗传室主任,同时兼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湖南省高教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癌症》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肿瘤学杂志》通讯编委等职。享受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高科技863计划十五周年具有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称号。1968年9月至1974年8月在湖南汉寿县城关镇工作;1974年9月至1977年12月在湖南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8年8月至1979年8月在湖南医学院病生教研室任助教;1979年9月至1982年8月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9月至1983年4月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病生教研室任讲师;1983年4月至1988年6月湖南医科大学肿瘤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7月至1997年10月任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6月至1995年7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癌症中心做博士后工作,1993年6月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1月至2000年2月任湖南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肿瘤研究所副所长(2004年5月至今任所长);2000年2月至2000年4月任湖南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0年4月至现在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热带医学杂志副主编

潘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疟疾和传疟媒介防治与研究,丝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及其他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曾任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医学寄生虫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病协会血吸虫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寄生虫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除四害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热带医学杂志》副主编。1994年获卫生部、全国爱卫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00年获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丁颖科技奖;2007年获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皮肤病学家。山东德州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皮肤科学科带头人(自1997年至今)。 其间于 1993-1995年在英国Wales大学从事皮肤病研究。2000-2002年在瑞典Uppsala大学从事皮肤性病研究。2002-2003年在德国Hamburg大学从事皮肤病研究。 曾先后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英国皇家学会基金等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曾获英国(Universities’china committee in London and the Henry lester Trust Limited)及瑞典Uppsala大学奖学金。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医(药)学科技进步奖3项。 担任10、12、13 届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医学部)专家组评审成员,国家科技部对外重点项目评议专家, 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 10、11、12、13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常委,13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秘书长,贵州省皮肤性病学会主任委员, 全国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第7、8 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担任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热带医学等10余个学术杂志副主编及编委。兼任贵州省政协常委,贵州省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在国内外医学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及主编书籍12部。另外出版富有理想及哲理性诗歌散文2部 (国家图书馆收藏)。

男,1972年5月出生,仡佬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行政上负责临床医学院党委全部工作,主管党建、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和人才工作等,联系妇产科学、感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教研室。先后获贵阳医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表彰。专业上主要从事医学免疫学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感染与免疫以及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主讲《医学免疫学》、《免疫学防治新技术及进展》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获贵阳医学院教案及课堂讲授优秀奖及骨干教师称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贵州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励一等奖一项,并获第九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以及贵州省首届青年创新人才奖。迄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收录2篇。主编本科教材1部,参编2部,参编专著2部。 男,51岁,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及硕士生导师。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学科皮肤科学科带头人(自1997年至今)。其间于 1993—1995年在英国Wales大学从事皮肤病研究。2000—2002年在瑞典Uppsala大学从事皮肤性病研究。2002-2003年在德国Hamburg大学从事皮肤病研究。曾先后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英国皇家学会基金等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曾获英国(Universities’china committee in London and the Henry lester Trust Limited)及瑞典Uppsala大学奖学金。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医(药)学科技进步奖3项。担任10、12、13 届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医学部)专家组评审成员,国家科技部对外重点项目评议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 10、11、12、13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常委,13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秘书长,贵州省皮肤性病学会主任委员,全国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第7、8 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担任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热带医学等10余个学术杂志副主编及编委。兼任贵州省政协常委,贵州省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在国内外医学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书籍12部。另外出版富有理想及哲理性诗歌散文2部(国家图书馆收藏)。

医学杂志副主编申请

识别非法期刊:先了解正规合法期刊都具备哪些特征? 第一, 世界公开发行的国际级期刊(包括港澳台期刊)在国内合法发行,除了必须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还必须具有国内批准的发行刊号才是合法期刊。国际级期刊(包括港澳台期刊)要进入国内合法发行,必须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批准或特许并由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具备发行国际级期刊(包括港澳台期刊)的单位在国内发行,并颁发期刊发行刊号(而且在中图报刊网上有详细资料记载),并可以进行编目查询,如国际级顶尖知名杂志《财富(中文版)》杂志在国内合法发行的书刊编号为270Y0037,《世界经理人》杂志在国内合法发行的书刊编号为714Y0004,《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杂志在国内合法发行的书刊编号为370Y0002。当然,诸如这些国际知名期刊的编辑出版本来不归国内新闻出版署管理,当然也就不需要国内CN刊号了,而那些没有被批准在国内发行的香港非法期刊(甚至只是利用境外机构购买了一个国际刊号ISSN)只有一个国际刊号ISSN(没有国内发行的批准刊号),在国内肯定是非法期刊了.这些非法期刊为了欺国内投稿者(多以教育类与医学类期刊),就自己乱编一个国内根本不存在的CN号来非法出版(根本就没有在国内发行过,只是给投稿者寄1-2册,或者只是收了投稿者的版面费后,就没有消息了)取钱财。 第二, 国家级国内期刊,有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有承印单位名称;通过邮局发行的还应有邮发代号;封面或封底有条码、定价。其标准刊号( CNxx-yyyy/z )由中国国别代码“ CN ”、报刊登记号“ xx-yyyy ”和分类号“ z ”组成。其中“ xx ”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 yyyy ”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 1000-4999 ”),分类号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的第二主要学科范畴。如,“ CN35-1169/C ”。国际标准刊 ISSNxxxx-yyyy) 由以“ ISSN ”为前缀的 8 位数字(两段 4 位数字,中间以一个连字符“—”相接)组成。如“ ISSN1234-5678 ”。 第三, 作为内部交流用的边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则应标明“准印证号”,只能用于免费交流,不得公开发行,不得标明定价。 第四,根据有关规定,任何期刊社设立驻外地记者站都必须经过驻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取得《记者站登记证》,方可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1 国内合法期刊与非法期刊 国内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滞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列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系没有通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负责任,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它们通常是在国外花300元购买一个ISSN刊号来欺教师。 2 期刊刊号问题 凡通过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审批的正式期刊均编入了“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CN”是中国国别代码,缺少“国内统一刊号”或“内部报刊准印证”都可认为是中国国内的非法期刊,国家不认可,也不准在中国国内发行的。 3 识别国内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方法 国内公开发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有的印有CN(HK)或CNXXX(HK)/R这是国内不法分子欺那些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读者而编造的国内刊号.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需注意,国内正式期刊一般有国内国家机关主管单位(不是什么中国/中华XX协会),并有详细的编辑出版通信地址和印刷出版地都在国内,除自办发行外大多通过邮局征订和发行,故常常有邮发代码。而非法期刊只有国际标准刊号或乱造的国内CN刊号,即使“内部报刊准印证”也没有。 综上所述,在世界公开发行有一定影响力的的并且有国内批准发行的书刊编号的国际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可以用于作者提高自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然在非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来稿就登”,根本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和审稿专家更谈不上学术水平,这类交了版面费就“照登”,发表速度十分惊人的“期刊”对职称评定应该说没有意义,至于如何抵制这些“来稿就登”的“期刊”盛行,一方面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应对这类“期刊”进行严肃查处,阻止合法报刊为这类“期刊”广告外,还要劝告大家不要上当。 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 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号,其中印有CN(HK)或CNXXX(HK)/R这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 格式中前两个XX代码如下: 11.北京市 12.天津市 13.河北省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 21.辽宁省 22.吉林省 23.黑龙江省 31.上海市 32.江苏省 33.浙江省 34.安徽省 35.福建省 36.江西省 37.山东省 41.河南省 42.湖北省 43.湖南省 44.广东省 45.广西壮族自治区 46.海南省 50.重庆市 51.四川省 52.贵州省 54.西藏自治区 61.陕西省 62.甘肃省 63.青海省 64.宁夏回族自治区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家规定,如果在异地办刊并出版,也是属于非法期刊.如果投稿朋友们发现不在以上地区编号的期刊应该可以对照判断了

1910年伍连德在报纸上曾发出成立医学会的倡议,1915年2月,国内各地医师31人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成立大会。推选颜福庆为第一任会长。会址定在上海。当时共有会员232人。11月,中英文并列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宣布学会的宗旨为巩固医家友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1916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伍连德为会长,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随即开展学术活动和组织工作,1917~1930年先后召开7届会员代表大会。1932年4月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1886年建立,首任会长为嘉约翰)举行联席会议,宣布两会合并,仍称为中华医学会。同年9月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九届大会),选举牛惠生为会长。当时会员已达15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学会迁往重庆,1947年迁回上海。学会自成立到1949年共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5次,成立的专科学会有内、外、妇、儿、医史、卫生等11个,出版了《惠嘉二氏内科要览》、《迈魏二氏外科手术》、《罗氏卫生学》、《高氏医学辞汇》等书籍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中华健康杂志》和《医文摘要》等期刊。此时会员人数已达3000余人。1950年中华医学会召开第16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全国卫生工作方针,修改了学会章程,选举傅连暲为理事长,总会会址由上海迁到北京。全国各省、自治区都设有分会。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加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华医学会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50年代中期,专科学会已增到15个,主医学期刊19种。1960年所有期刊因检查工作一度暂停,随后相继复刊。国际医学交往也有所增加。1956年第18届会员代表大会时,会员(包括中医105人)已达15218人。“文化大革命”中,学会组织遭到破坏,活动中断。70年代初,逐渐恢复。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学会的会务和学术活动有较大发展,这也是学会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仍是学会的主要任务。每年举全国性学术会议100个左右。学会还围绕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卫生工作的重点组织多学科、前瞻性的学术研讨,通过科学论证,提供决策建议和咨询。如对肝炎、肿瘤、性病等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民间国际医学交流也有较大发展,中华医学会与世界医学会及18个国际性专科学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同许多国家的医学会进行了友好交流。每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50多批,组织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20多批。学会每年在国内举的国际会议和双边会议10余个。学会对港澳地区交往非常密切。现又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台湾医学会、台湾医师公会、台湾全科医师会等学术团体都应邀来大陆访问,学会也派专家去台湾讲学。现有83个专科分会,50万名会员,下设部门16个,法人实体机构3个,另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合医学图书馆1个。全国共有会员25万人。各地市县分会386个、专科学会65个、学组139个。出版中华系列杂志417种,并有学会机关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学会设学术会务部、编辑出版部、继续教育部、对外联络部、科技咨询部、图书信息中心等事机构。台湾也设有医学会,出版两种刊物:《台湾医学会杂志》(月刊,1901年始刊)和《台湾医学会继续教育版》(月刊,始刊于1989年)。香港有香港医学会,为独立的组织,与中华医学会有杂志交换。澳门有中华医学会澳门分会。

国际大学网络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实用肿瘤杂志》编委等 从事胰腺疾病及胰腺移植研究工作20余年,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在胰腺炎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从早期胰腺微循环改变,小肠隐凹素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粘着蛋白的表达,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胰腺移植方面,进行了急性排斥反应分子生物学诊断,协同信号阻断,CTLA-41g基因导入及CTLA-41g与抗CD40LIg联合基因导入对免疫豁免影响的研究。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胰腺微循环的基础应用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培养博士、硕士生多名。正进一步深入探讨胰腺移植的可行性,进行猪胰肾联合移植模型的改进工作。 [1] 曹鸿峰,张肇达,刘续宝.成人网膜囊内淋巴管瘤1例.四川医学,2005,26(3)[2] 贾鹏辉,张肇达.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的改变.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1)[3] 唐勇,张肇达,李建水,李敬东,魏永刚.外伤性脾破裂216例临床分析.华西医学,2004,19(3)[4] 李全生,张肇达,刘续宝.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华西医学,2004,19(2)[5] 李建水,张肇达,唐勇,侯明勇,魏江涛.新型同种异体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5)[6] 唐勇,张肇达,魏江涛,侯明勇,李建水.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改进.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6)[7] 伍晓汀,张肇达,赵小菲.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11(3)[8] 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6)[9] 刘续宝,张肇达.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6)[10] 李全生,张肇达,陈晓理.实验性胰腺炎小鼠小肠隐凹素-4 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1)[11] 韩方海,张肇达,伍晓汀.改良Welch手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的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12] 唐诗彬,张肇达,蒋俊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粘着蛋白的表达及中药对其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4)[13] 韩方海,张肇达,伍晓汀.支撑捆扎法回肠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期吻合术.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1)[14] 唐诗彬,张肇达,蒋俊明.中药WPY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白细胞肌动蛋白的作用.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1)[15] 唐诗彬,张肇达,李全生.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腹腔大出血(附13例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3)[16] 胡伟明,张肇达,董高宏.胰腺感染的外科治疗.华西医学,2002,17(1)[17] 张肇达,田伯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8] 韩方海,张肇达,伍晓汀.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1)[19] 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治(附11例报告).四川医学,2002,23(1)[20] 贾鹏辉,张肇达,周总光.WPY对小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改变的影响.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21] 李全生,张肇达.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6)[22] 田伯乐,张肇达,彭其芳.一期阑尾切除盲肠造瘘治疗结肠癌引起的闭袢性肠梗阻2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1)[23] 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胰腺良性微小肿瘤的定位诊断(附12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6)[24] 韩方海,张肇达,董高宏.直肠癌术中盆腔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1)[25] 胡伟明,张肇达,田伯乐.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治疗胰腺感染性坏死20例体会.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6)

还可以,在今年的南京医师协会大会和西安疼痛科论坛上,万琪教授、刘延青教授、李焰生教授都讲到过Cefaly释烦离。这是这几个人的介绍:万琪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国际头痛联盟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头面痛学组组长。在神经系统危重症救治、疑难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近200篇论著,主编、副主编、参编10余部教材和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医学奖、解放军教学银奖等多项奖励。刘延青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微创介入镇痛学组组长、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副主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多部医学专著。擅长微创介入治疗头面痛,颈腰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四肢骨关节痛。李焰生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认知障碍与痴呆专业组委员、国际头痛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工作者联盟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学会委员、《神经疾病与神经康复杂志》等数十部部专业杂志编委。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45篇论著和综述,主编著作2部,参加14部中文和3部英文学术著作的章节编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