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蚊子传播艾滋病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蚊子传播艾滋病相关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1]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蚊子每年造成极大数量的人类感染与死亡,带来庞大医疗负担,因此有些研究者主张灭绝蚊子,但是蚊子在生态中自有其角色,消灭蚊子不但不易,会带来何种影响也引起不同看法。 墨菲(Jittawadee Murphy)每天早上都会打开马里兰州华特瑞德陆军研究所里一间闷热又上锁的门,里头有大批带有疟疾的蚊子,她给数以百万只孑孓提供一餐鱼饲料,也让母蚊叮咬已失去意识的鼠类腹部,每个月需要二十四只老鼠。墨菲研究蚊子已长达二十年,希望能限制蚊子散播寄生菌的速度,甚至更希望蚊子从世界上彻底消失。 许多人都和她有同感,每年会有两亿四千七百万人感染疟疾,造成近百万人丧命,蚊子传染包括黄热病、登革热、日本脑灾、裂谷热、屈公热、西尼罗病毒等病症,每天都造成庞大医疗及财务负担。蚊子目前数量之多,足以让阿拉斯加驯鹿窒息身亡,如今又进入季节性高峰期,在北半球几乎随处可见。 如果世上没有蚊子会如何?任何人会感到遗憾吗?科学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蚊子生物学与生态学之后,得到某些令人意外的答案。 全球已知共有三千五百种蚊子,其中只有数百种会叮咬人类,它们遍及世界各大洲、各种栖息地,也是许多生态系里的重要成员。墨菲表示,蚊子在地球己生存逾一亿年,与许多物种一同演进,消灭蚊子会让掠食者失去猎物、让植物失去传粉昆虫。没有蚊子的世界也不只是种想象,目前各国已投入各种方式,希望让世界摆脱最有害、病菌最多的几种蚊子。 科学家明白,就算没了蚊子,也会有其它物种取而代之,生态将会运作如常,甚至会更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昆虫生态学家胡利安诺(Steven Juliano)表示,蚊子是主要病媒,消灭蚊子除了它带来的损害,看不出有什么坏处;巴西圣卡塔莉娜联邦大学医学昆虫学家马康德丝(Carlos Brisola Marcondes)认为,世界若无蚊子会更为安全,摆脱疟蚊也将成为人类重大进展。 北极害虫 消灭蚊子可能对北极冻原的生态影响最大,多种蚊子都源自于此,昆虫在此产卵后,来年雪融才会孵化,之后仅需三四周即可长为成虫,从加拿大北部到俄罗斯,每年都有段时间的蚊子数量特别多,甚至几乎蔽日,美国农业部医学与都会昆虫学计划主任史帝曼(Daniel Strickman)表示,“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世界其它地区不会出现如此大量的生物”。 若蚊子消失会造成什么影响,至今尚无定论,北卡萝莱纳环境暨自然资源部昆虫学家哈里森(Bruce Harrison)估计,若无蚊子为食,在冻原筑巢的候鸟数量将减半。其它研究者并不同意,美国阿拉斯加的野生动物学家寇比(Cathy Curby)表示,鸟类胃部采样里,并未见到大批极圈蚊子,反而较常吃下小虫,“因为人类很容易注意到蚊子,让我们可能高估北极地区蚊子数量”。 蚊子每天在驯鹿群里,每天最高会从每只驯鹿吸走三百毫升的血,据信驯鹿选择面风路径,也是为了避蚊,驯鹿迁徙方向稍有变化,就会对极区造成庞大影响,无数驯鹿践踏、食地衣、运送养分、成为狼群猎物,也改变生态。这样看来,若没有蚊子,确实会影响北极地区,但地球其它区域呢? 风中之餐 密执安州立大学水中昆虫学家梅利特(Richard Merritt)表示,蚊子易于发现、易于捕捉,若无孑孓,数百种鱼类将得改变饮食习惯才能求生,听起来简单,但鱼类捕食习惯通常已相当固定,例如大肚鱼擅于吃掉躲藏于稻田及泳池里的蚊子,可能随蚊子消失而灭绝,连带冲击整个食物链。 许多昆虫、蜘蛛、蝾螈、壁虎、青蛙也会失去重要食物来源,今年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员在喷洒微生物除蚊喷雾后,追踪法国一座公园里的毛脚燕,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里,每一

忙,不亦乐乎忙,是人生中的一个步骤,每个人所忙的事务不同,但是不能是碌碌无为的白忙,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忙是问号。忙是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学问。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怎样忙出精彩忙得不亦乐乎,却并非简单。人生如同一张地图,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地图上行走,时不时我们眼前就出现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向哪儿,面对那纵轴横轴相交的十字路口,我们该怎样选择?不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坐标轴才是最重要的。忙就是如此,选择自己该忙的才能忙得有意义。忙是问号,这个问号一直提醒我们要忙得有意义,忙得不亦乐乎。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人们亦如此。为自己找个目标,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就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玩;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以笔为刀花的充满着朝气与力量的文学泰斗鲁迅,他正忙着用他独有的刀和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忙是惊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此。小蜜蜂的忙,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出世而让世人得以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的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哲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都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人生的精彩篇章。成果忙是万物、世界、人生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球在日夜忙着转动,时间在日夜忙着流逝,而我们呢?作为这世上最高级的动物的我们,我们在忙些什么呢?我们要忙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要忙出属于我们的精彩。我们的忙不能永远是问号,而应是省略号和感叹号。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赏析:文章紧扣“忙”字,并将“忙”与“乐”勾连,通篇以“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贯之,阐述重心明确得当,入题角度有独到之处。在阐发过程中,构思比较新巧,分别用三种富有象征性的标点符号作为对中心观点的议论层次,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从而将对话题的阐发推向深入。文章收尾归纳有力简明,结构完整。通篇内容也显得比较厚实,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一定的思考深度。

艾滋病,人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字眼。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对艾滋病患者怎么看?我恨恨的说,他们活该。是啊,他们会被感染,大部分的原因是他们不检点的行为和堕落的行径害了他们自己,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转而一想,也有一部分的人是不幸被感染的,那么他们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也许就是基于害怕被歧视的原因,很多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都不敢声张,也不敢去医院接受治疗,任由病毒在体内肆意的蔓延,本该充满希望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枯竭了。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不管他们是在何种情况下被感染,不管他们曾经是否犯下过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都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着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看着一幕幕凄凉的画面,试问人情冷暖,到底是将他们遗弃还是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你如何抉择?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即要承受肉体的折磨,又要饱受精神上的摧残。他们走到哪都会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或是身体被隔离,或是被社会遗弃。亲人的遗弃,朋友的逃离,无疑是给他们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我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的,肉体的折磨远不及心灵上的摧残。他们最害怕的不是病魔的一步步逼近,而是被这个社会排斥,失去工作,失去家庭,失去亲人和朋友,最终将他们遗弃在无人的黑暗角落。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关于一对夫妻照料不幸感染艾滋病的朋友直至离开。他们的感人故事让我深深折服。试问,在这个视艾滋病犹如洪水猛兽的世界,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如此?人人平等,生命无价。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在倡导人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去关注那些同病魔抗争的人们,艾滋病患者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金钱有价,义无价。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共同进餐,共用马桶,共用床单、衣被,共用游泳池,公共交通工具,钞票、钱币,共用电话机、办公用品、劳动工具,咳嗽、打喷嚏以及蚊子叮咬都不会感染艾滋病,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关爱,给予他们与病魔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倡导人人都来关爱艾滋病患者,为他们建设一片美好的蓝天。

蚊子会传播艾滋病论文

是不能的,因为它所吸取的血量太少,是不能的。

蚊子根本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性接触和血液传播。蚊子的嘴不能像注射器一样被吸入或推动。当蚊子将嘴刺入物体皮肤时,血液只会以一种方式吸入蚊子体内,而不会被蚊子“注射”到人体内。大多数蚊子传播的疾病是由蚊子叮咬时的“吐痰”引起的。

有人会说,艾滋病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和它们嘴里残留的血液传播吗?虽然病毒很严重,但它不能抵抗消化酶的作用。2-3天内被蚊子消化,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消失。我们都有抵抗力。只有当病毒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被感染。甚至蚊子嘴里的血和唾液都含有残留病毒,这与人类感染的规模相去甚远。数据分析显示,要想让一个健康的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可能需要几千万只刚刚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子共同行动。

即使蚊子在叮咬时被杀死,它体内也没有足够的艾滋病毒来引起感染。大多数蚊子传播的疾病是由蚊子叮咬时的“吐痰”引起的。这意味着病原体必须能够在蚊子体内生存并占据蚊子的唾液腺,蚊子“吐”出来的唾液具有传染性。例如,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疟原虫可以在蚊子体内存活9到12天。

蚊子吸血时,含有疟原虫的唾液会污染叮咬部位,引起疟疾传播。艾滋病毒不是这样的。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蚊子吸完血后,艾滋病病毒很快被蚊子体内的消化酶破坏,因此无法自然进入蚊子的唾液腺。这样一来,蚊子吐出的唾液就不含艾滋病病毒,也不会感染新的物体。所以,放心蚊子不会传播艾滋病,但蚊子虽然不会传播艾滋病,但它会传播疟疾、丝虫病等疾病,对蚊子的治疗不能心软!

这个的情况是很少会发生的,毕竟蚊子只是吸血,从科学角度上讲也不会传染。

蚊子不会传播艾滋病新华网消息,据《江南日报》报道(记者华琳月通讯员谢锦华)众所周知,蚊子的叮咬会传染多种疾病,因此,有很多人担心它也会传染艾滋病,但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成教授明确回答,蚊子不具有传播艾滋病的能力。据张国成教授介绍,根据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既不发育也不繁殖,所以不可能通过生物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机械性的传播方式,在蚊子身上也不可行。这是因为,蚊子在吸血前,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其润滑剂以便吸血),然后由食管吸入血液,而血液的吸入是单向的,吸入后不会再吐出。另外,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因其仅有毫升,要反复叮咬2800次后,才能引起HIV感染。而且,即使蚊子吸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艾滋病病毒在2~3天内即可被蚊子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根据蚊子的生理特点,蚊子一旦吸饱血后,要待完全消化后才会再叮人吸血。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蚊子或是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

艾滋病传播论文

.文艾防艾论坛 可以领公益试纸.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关于传播艾滋病的论文

.文艾防艾论坛 可以领公益试纸.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关于艾滋病传播的论文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爱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摘要: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症. 大多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仍然是健康的,并能在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疾病的情况下生活多年.即使他们看起来健康,自己也感觉健康的时候,他们仍能够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终生具有传染性. HIV 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可感染人类并导致AIDS.在实验条件下,HIV-1可感染黑猩猩,HIV-2可感染恒河猴,可导致病血症及血清抗体转为阳性,但不能引起动物发病.从HIV感染者外周血,精液,乳汁,脑脊液,唾液,泪液和其他体液中均可分离到病毒,不过目前尚无经泪液,唾液和汁液等感染HIV的报道.HIV一般通过血液和精液和,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性传播,通过性行为在男同性恋者之间及异性间传播,也可通过人工授精传播; (2)血液传播,通过接受HIV感染者捐献的血液或器官,使用受HIV污染的血染液制品或与HIV感染者共用注射针头而被感染,此外,接触HIV感染者体液或HIV培养物的医务人员和实验人员存在感染HIV的职业危险性; (3)母婴传播,感染HIV者的母亲,可在子宫内或在分娩时将HIV传染给新生儿(Connor,1997).除此之外,人与人的一般接触并不会导致HIV的传播,对此不必过分敏感和恐惧. 在体外,HIV可感染CD4+T淋巴细胞(T4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其中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中,表明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HIV主要的靶细胞.此外,HIV还可感染正常B淋巴细胞,经EB病毒转化形成的B淋巴母细胞系,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中幼粒细胞及多种细胞系 (O'Brien,1997) 在体内,HIV除感染结缔组织中的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外,还可感染上皮组织中的朗格汉细胞(Langerhanscell)及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脑内皮细胞,其分布遍及骨骼,胸腺,脑,心,肺,肠,眼,肾,皮肤和性腺等器官(Dittmar,1997a).HIV具有如此广泛的细胞和组织嗜性,同它所引起的CD4+T淋巴细胞缺陷,淋巴腺病,卡波西肉瘤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等多脏器症状是相吻合的. 高度的变异性是HIV及其他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突变主要来自反转录过程,其中env和nef等基因变异幅度最大,而gag和pol等则相对保守,变异程度较低且多为沉默的点突变.根据env和gag等基因的变异, 至少可将HIV-1划分为2群,共11个亚型.其中M(main)群由10个亚型组成,即A-J亚型.欧美主要为B亚型,非洲流行A,C,D,E等亚型; 在我国B亚型占优势,其次为C亚弄和A亚型;此外,M群中还存在着各亚型之间的嵌合体(mosaic),如A/E,G/A等.O(outlier)群主要分布于西百和中非,由于成员较少,常被视为一个亚型(O亚型).根据同样的方法,可将HIV-2划分为A,B等亚型(UNAIDS,1997).不仅各地区或不同个体之间HIV存在很大的变异,即使在同一个体内部,差异同样明显.事实上,每个HIV感染者所携带的都是一个异质性的病毒群体,各种突变株共存于体内.高度变异性有助于HIV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同时也为HIV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怎样预防艾滋病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科学家们建议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 洁身自爱,保持忠贞单一的性关系; 发生危险性行为时正确使用避孕套; 及时治疗性病. 2,预防艾滋病的血液传播 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不吸毒,不与别人共用针具吸毒. 穿耳或身体穿刺,文身,针刺疗法或者任何需要侵入性的刺破皮肤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艾滋病病毒传播危险. 3,母婴传播预防 艾滋病病毒可在怀孕,分娩或者孩子出生后的母乳喂养过程中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如怀孕应人工流产. 孕,产妇在分娩前,后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 采用人工喂养,也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性.

.文艾防艾论坛 可以领公益试纸.

World Aids Day According to UNAIDS(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estimates there were million adults and million children living with HIV at the end of 2002, and during the year 5 million new people becam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Around half of all people who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do so before they are 25 and are killed by AIDS before they are 35. 9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with HIV liv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ut HIV still remains a threat to people of all ages and nationalitie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is the theme of the 2003 World AIDS da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discrimination prevents people who are known to have HIV from securing a job or caring for their families. Discrimination can cause isolation and marginalizes(排斥)people who have HIV and AIDS. This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offered or seeking the treatment which could save their lives. In order for HIV to be effectively tackled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End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ople with HIV and AIDS. Educate people in safer sex and drug use, using appropriate media. Provide condoms freely to peopl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Provide financial and medical assistance so that people with HIV and AIDS can be treated. Started in 1988, World AIDS Day is not just about raising money, but also about raising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fighting prejudice. World AIDS Day is also important in reminding people that HIV has not gone away, and that there are many things still to be done. Themes for World Aids Day The theme for world AIDS day 2003 i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Each year there is a particular theme chosen for World AIDS Day, and for the last fourteen years the themes have been as follows: 2004 Women and AIDS 2003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2002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2001 I care. Do you? 2000 AIDS : Men make a difference 1999 Listen, Learn, Liv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1998 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1997 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6 One World, One Hope 1995 Shared Rights,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1994 AIDS and the Family 1993 Time to Act 1992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1 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0 Women & AIDS 1989 Youth 1988 Communication The Red Ribbon The Red Ribbon is an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AIDS awareness that is worn by people all year round and particularly around world AIDS day to demonstrate care and concern about HIV and AIDS, and to remind others of the need for their support and commitment. The red ribbon started as a "grass roots" effort, and as a result there is no official red ribbon, and many people make their own. To make your own ribbons, get some ordinary red ribbon, about cms wide and cut it into strips about 15 cms long. Then fold at the top into an inverted "V" shape and put a safety pin through the centre which you use to attach the ribbon to your clothing.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