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羧基麦芽糖铁的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羧基麦芽糖铁的医学论文

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所有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但是并非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比如CO,CO2。除了碳元素外有机物还可能含有其他几种元素。如H、N、S等。虽然组成有机物的元素就那么几种(碳最重要),但到现在人类却已经发现了超过3000万种有机物。而它们的特性更是千变万化。【分类1】按照基本结构,有机物可分成3类:(1)开链化合物,又称脂肪族化合物,因为它最初是在油脂中发现的。其结构特点是碳与碳间连接成不闭口的链。(2)碳环化合物(含有完全由碳原子组成的环),又可分成脂环族化合物(在结构上可看成是开链化合物关环而成的)和芳香族化合物(含有苯环)两个亚类。(3)杂环化合物(含有由碳原子和其他元素组成的环)。【分类2】【同系列】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列。同系列中的各个成员称为同系物。由于结构相似,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它们的物理性质,常随分子量的增大而有规律性的变化。【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通式相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如烷烃系列中的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等互称为同系物。【烃】由碳和氢两种元素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亦称“碳氢化合物”。种类很多,按结构和性质,可以分类如下: 【开链烃】分子中碳原子彼此结合成链状,而无环状结构的烃,称为开链烃。根据分子中碳和氢的含量,链烃又可分为饱和链烃(烷烃)和不饱和链烃(烯烃、炔烃)。【脂肪烃】亦称“链烃”。因为脂肪是链烃的衍生物,故链烃又称为脂肪烃。【饱和烃】饱和烃可分为链状饱和烃即烷烃(亦称石蜡烃)和另一类含有碳碳单键而呈环状的饱和烃即环烷烃(参见闭链烃)。【烷烃】即饱和链烃,亦称石蜡烃。通式为CnH2n+2(n≥1),烷烃中的含氢量已达到饱和。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是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烷烃主要来源是石油、天然气和沼气。【不饱和烃】系分子中含有“C=C”或“C≡C”的烃。这类烃也可分为不饱和链烃和不饱和环烃。不饱和链烃所含氢原子数比对应的烷烃少,化学性质活动,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不饱和链烃又可分为烯烃和炔烃。不饱和环烃可分为环烯烃(如环戊二烯)和环炔烃(如苯炔)。【烯烃】系分子中含“C=C”的烃。根据分子中含“C=C”的数目,可分为单烯烃和二烯烃。单烯烃分子中含一个“C=C”,通式为CnH2n,其中 n≥2。最重要的单烯烃是乙烯H2C=CH2,次要的有丙烯CH3CH=CH2和1-丁烯OH3CH2CH=CH2。单烯烃简称为烯烃,烯烃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二烯烃】系含有两个“C=C”的链烃或环烃。如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环戊二烯等。二烯烃中含共轭双键体系的最为重要,如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等是合成橡胶的单体。【炔烃】系分子中含有“C≡C”的不饱和链烃。根据分子中碳碳叁键的数目,可分为单炔烃和多炔烃,单炔烃的通式为CnHn-2,其中n≥2。炔烃和二烯烃是同分异构体。最简单、最重要的炔烃是乙炔HC≡CH,乙炔可由电石和水反应制得。【闭键烃】亦称“环烃”。是具有环状结构的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环烃(或称脂肪族环烃)具有脂肪族类的性质,脂环烃又分为饱和环烷其中n≥3。环烷烃和烯烃是同分异构体。环烷烃存在于某些石油中,环烯烃常存在于植物精油中。环烃的另一类是芳香烃,大多数芳香烃是有苯环结构和芳香族化合物的性质。【环烷烃】在环烃分子中,碳原子间以单键相互结合的叫环烷烃,是饱和脂环烃。具有三环和四环的环烷烃,稳定性较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开环。五环以上的环烷烃较稳定,其性质与烷烃相似。常见的环烷烃有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等。【芳香烃】一般是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烃。根据分子中所含苯环的数目以及苯环间的联结方式,可分为单环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稠环芳香烃等。单环芳香烃的通式为CnH2n-6,其中n≥6,单环芳香烃中重要的有苯【稠环芳香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多个苯环,苯环间通过共用两个相【杂环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原子和氧、氮、硫等其它原子形成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叫杂环化合物。其中以五原子和六原子的杂环较稳定。具有芳香性的称作芳杂环,烃分子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根据取代上去的不同卤素原子可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碘代烃等。根据分子中卤素原子的数目,可分为一卤代烃和多卤代烃。根据烃基种类的不同,可分为饱和卤代烃即卤代烷烃、不饱和卤代烃即卤代烯烃和卤代炔烃、卤代芳香烃等,例如氯CH3-CHBr-CH2Br等。【醇】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醇(若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生成物属于酚类)。根据醇分子中羟基的数目,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三元醇等,根据醇分子中烃基的不同,可分为饱和醇不饱和醇和芳香醇。由于跟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的位置,又可分为伯醇如(CH3)3COH。醇类一般呈中性,低级醇易溶于水,多元醇带甜味。醇类的化学性质主要有氧化反应、酯化反应、脱水反应、与氢卤酸反应、与活动金属反应等。【芳香醇】系芳香烃分子中苯环的侧键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物质。如苯甲醇(亦称苄醇)。【酚】芳香烃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称作酚类。根据酚分子中所含羟基的数目,可分为一元酚,二元酚和多元酚等,如 溶液呈变色反应。酚具有较弱的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酚盐。酚分子中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发生卤化、硝化、磺化等取代反应。【醚】两个烃基通过一个氧原子连结而成的化合物称作醚。可用通式R-O-R’表示。若R与R’相同,叫简单醚,如甲醚CH3-O-CH3、乙醚C2H5-O-C2H5等;若R与R'不同,叫混和醚,如甲乙醚CH3-O-C2H5。若二元醇分子子中醛基的数目,可分为一元醛、二元醛等;根据分子中烃基的不同,可分相应的伯醇氧化制得。醛类中羰基可发生加成反应,易被较弱的氧化剂如费林试剂、多伦试剂氧化成相应的羧酸。重要的醛有甲醛、乙醛等。【芳香醛】分子中醛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而形成的醛,称作芳香醛。如苯甲醛。【羧酸】烃基或氢原子与羧基连结而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羧酸,根据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等。一元酸如乙酸饱和酸如丙酸CH3CH2COOH、不饱和酸如丙烯酸CH2=CH-COOH等。羧酸还可以分为脂肪酸、脂环酸和芳香酸等。脂肪酸中,饱和的如硬脂酸C17H35COOH、 等。【羧酸衍生物】羧酸分子中羧基里的羟基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羧酸衍生物。如酰卤、酰胺、酸酐等。【酰卤】系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被卤素原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等。【酰胺】系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被氨基-NH2或者是被取代过的氨基 等。【酸酐】两个分子的一元羧酸分子间失水或者二元羧酸分子内失水而形成的化合物,称作酸酐。如两个乙酸分子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乙酸酐(CH3- 【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被烷氧基-O-R'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称【油脂】系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总称。在室温下呈液态的叫油,呈固态的叫作脂肪。可用通式表示:若R、R'、R〃相同,称为单甘油酯;若R、R'、R〃不同,称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都是混甘油酯。 【硝基化合物】系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硝基-NO2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可用通式R-NO2表示,R可以是烷基,也可以是苯环。如硝基乙烷CH3CH2NO2、【胺】系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而形成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取根据烃基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脂肪胺如甲胺CH3NH2、二甲胺CH3-NH-CH3和芳香胺如苯胺C6H5-NH2、二苯胺(C6H5)2NH等。也可以根据氨基的数目分为一元胺、二元胺、多元胺。一元胺如乙胺CH3CH2NH2,二元胺如乙二胺H2N—CH2—CH2—NH2,多元胺如六亚甲基四胺 (C6H2)6N4。胺类大都具有弱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盐。苯胺是胺类中重要的物质,是合成染料,合成药物的原料。【腈】系烃基与氰基(-CN)相连而成的化合物。通式为R-CN,如乙腈CH3CN。【重氮化合物】大多是通式为R—N2—X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是一种重氮化合物,其中以芳香族重氮盐最为重要。可用 化学性质活动,是制取偶氮染料的中间体。【偶氮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偶氮基(-N=N-)的有机化合物。用通式R-N=N-R表示,其中R是烃基,偶氮化合物都有颜色,有的可作染料。如偶氮【磺酸】系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磺酸基-SO3H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可用RSO3H表示。脂肪族磺酸的制备常用间接法,而芳香族磺酸可通过磺化反应直接制得。磺酸是强酸,易溶于水,芳香族磺酸是合成染料、合成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氨基酸】系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根据氨基取代的位置可分为α-氨基酸、β-氨基酸、γ-氨基酸等。α-氨基酸中的氨基在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α-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经水解可得到二十多种α-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大多是L-型a-氨基酸。在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中,由食物中的蛋白质供给的,如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等称为“必需氨基酸”,象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可以从其它有机物在人体中转化而得到,故称为“非必需氨基酸”。【肽】系一分子氨基酸中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中的羧基缩合失去水分子后而形成的化合物。两个氨基酸分子形成的肽叫二肽,如两个分子氨基【多肽】由多个a-氨基酸分子缩合消去水分子而形成含有多个肽键-【蛋白质】亦称朊。一般分子量大于10000。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一种主要组成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各种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排列顺序、肽链的立体结构都不相同。目前已有多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立体结构搞清楚了。蛋白质按分子形状可分为纤维状蛋白和球状蛋白。纤维蛋白如丝、毛、发、皮、角、蹄等,球蛋白如酶、蛋白激素等。按溶解度的大小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不溶性的硬蛋白等。按组成可分为简单蛋白和复合蛋白,简单蛋白是由氨基酸组成,复合蛋白是由简单蛋白和其它物质结合而成的,如蛋白质和核酸结合生成核酸蛋白,蛋白质与糖结合生成糖蛋白,蛋白质与血红素结合生成血红蛋白等。【糖】亦称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经过水解可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的总称。糖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多糖等。【单糖】系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糖,如葡萄糖(醛糖) 【低聚糖】在水解时能生成2~10个分子单糖的糖叫低聚糖。其中以二糖最重要,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多聚糖】亦称多糖。一个分子多聚糖水解时能生成10个分子以上单糖的糖叫多聚糖,如淀粉和纤维素,可用通式(C6H10O5)n表示。n可以是几百到几千。【高分子化合物】亦称“大分子化合物”或“高聚物”。分子量可高达数千乃至数百万以上。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两大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等。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塑料等。按结构可分为链状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如橡胶、纤维、热塑性塑料)及网状的体型高分子化合物(如酚醛塑料、硫化橡胶)。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根据其合成时所经反应的不同,又可分为加聚物和缩聚物。加聚物是经加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 、聚氯乙烯 聚丙烯 等。缩聚物是经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酚醛塑料、尼龙66等。

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醛是醛基-CHO,酸是羧基-COOH。醇基氧化得醛基,醛基氧化的羧基。氧化过程可认为是去氢过程,

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可生成醛,例:在金属铜的催化作用下,乙醇发生氧化反应,2CH₃CH₂OH + O₂ → 2CH₃CHO + 2H₂O。

相反地,醛的还原反应可生成醇,例:在镍粉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CH₃CHO + H₂ → CH₃CH₂OH。

醛的氧化反应却可生成羧酸,例: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2CH₃CHO + O₂→ 2CH₃COOH。

扩展资料:

乙醇不是酸(一般意义上的酸,它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也不具有酸的通性),乙醇溶液中含有极化的氧氢键,电离时生成烷氧基负离子和质子(氢离子)。

乙醇的pKa=,与水相近。

乙醇的酸性很弱,但是电离平衡的存在足以使它与重水之间的同位素交换迅速进行。

乙醇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催化氧化)成为乙醛甚至进一步被氧化为乙酸。

实际上是铜先被氧化成氧化铜;然后氧化铜再与乙醇反应,被还原为单质铜(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

乙醇也可被高锰酸钾氧化成乙酸,同时高锰酸钾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例如在水果或者植物油中,但是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许多为生物都可以通过发酵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

工业制乙醛方程式: 2CH₃CH₂OH+O₂→ 2CH₃CHO+2H₂O(加热,催化剂Cu/Ag)

乙炔水化法:C₂H₂+H₂O→CH₃CHO(催化剂,加热)(是加成反应,也是还原反应)

乙烯氧化法:2CH₂=CH₂+O₂→2CH₃CHO(催化剂,加热,加压)

乙醛催化氧化:2CH₃CHO+O₂ →2CH₃COOH(催化剂,加热)

乙醛燃烧:2CH₃CHO+5O₂→4H₂O+4CO₂

银镜反应:CH₃CHO+2Ag(NH₃)₂OH→CH₃COONH₄+2Ag↓ +3NH₃+H₂O(加热)

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CH₃CHO+2Cu(OH)₂→ CH₃COOH+Cu₂O↓+2H₂O(加热)(生成砖红色Cu₂O沉淀)

乙醛和氢气反应生成乙醇,是加成反应:CH₃CHO+H₂→CH₃CH₂OH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

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醛是醛基-CHO,酸是羧基-COOH。醇基氧化得醛基,醛基氧化的羧基。氧化过程可认为是去氢过程。

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可生成醛,例:在金属铜的催化作用下,乙醇发生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CH₃CH₂OH + O₂ → 2CH₃CHO + 2H₂O

相反地,醛的还原反应可生成醇,例:在镍粉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方程式为:

CH₃CHO + H₂ → CH₃CH₂OH。

醛的氧化反应却可生成羧酸,例: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方程式为:

2CH₃CHO + O₂→ 2CH₃COOH

扩展资料:

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纯液体不可直接饮用;具有特殊香味,并略带刺激;微甘,并伴有刺激的辛辣滋味。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乙醇的物理性质主要与其低碳直链醇的性质有关。分子中的羟基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乙醇黏性大,也不及相近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极性大。

羟基的极性也使得很多离子化合物可溶于乙醇中,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铵、溴化铵和溴化钠等;但氯化钠和氯化钾微溶于乙醇。此外,其非极性的烃基使得乙醇也可溶解一些非极性的物质,例如大多数香精油和很多增味剂、增色剂和医药试剂。

乙醇蒸气在300-480℃下,以银、铜或银-铜合金的网或粒作催化剂,由空气氧化脱氢制得乙醛。乙炔和水在汞催化剂或非汞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水合得到乙醛。因有汞害问题,已逐渐为他法取代。在添加钴、铬、锌或其他化合物的铜催化剂作用下,乙醇脱氢生产乙醛。

由于弱酸的性质,对于许多金属,乙酸是有腐蚀性的,例如铁、镁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和金属乙酸盐。虽然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氧化铝保护层,但是在醋酸的作用下,氧化膜会被破坏,内部的铝就可以直接和酸作用了。

4.金属的乙酸盐也可以用乙酸和相应的碱性物质反应,比如小苏打与醋的反应。除了醋酸铬(II),几乎所有的醋酸盐能溶于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

很多,比如常见的低碳数的卤代烃、醇、醛、醚、羧酸、酯等,如苯、溴苯、硝基苯、1,2-二溴乙烷、四氯化碳、乙醇、乙醛、二乙醚、乙酸、乙酸乙酯

低聚异麦芽糖医学论文

很好 是从新出麦蚜中提纯出来的一种糖 和麦牙啤酒差不多 很受欢迎

低聚异麦芽糖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但它与某些药物一起服用时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致使胃部不适,所以,服用药物和低聚异麦芽糖的时间最好间隔2小时。另一方面,低聚异麦芽糖属于非发酵性糖物,与药物一起服用会阻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

低聚异麦芽糖既可以添加于各类食品中,也可以直接食用。因为有些食品添加低聚异麦芽糖只是为了寻求一个卖点,少量添加或根本不添加便大肆渲染,“该产品富含双歧因子”,致使广大消费者误认为低聚异麦芽糖效果不明显。

实践证明,低聚异麦芽糖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其最方便、最有效、又最便于控制的方法是直接食用。直接食用时,既可用水冲饮,也可添加在稀饭等食物中。

低聚异麦芽糖间接生理功效:

1、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2、恢复抗菌素治疗、放射线治疗、化学治疗期间肠道正常菌落。

3、改善腹泻与便秘,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

扩展资料:

低聚异麦芽糖有许多优良的性质和保健生理功能,适合代替部分蔗糖,添加到各种饮料、食品中,例如:

1、饮料:碳酸饮料、豆奶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茶饮料、营养饮料、补铁、补钙、补碘饮料、酒精饮料、咖啡、可可、粉末饮料等。

2、乳制品:牛乳、调味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以及各种奶粉。

3、糖果糕饼:各种软糖、硬糖、高粱饴、牛皮糖、巧克力、各种饼干、各式西点、羊羹、月饼、汤团馅以及各种饼馅。

4、甜点心:布丁、凝胶食品等

5、冷饮品:各式雪糕、冰棒、冰淇淋等。

6、焙烤食品:面包、蛋糕等。

此外,还可作为畜肉加工品、水产制品、果酱油、蜂蜜加工品等的配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低聚异麦芽糖

来源网络,供参考。 一、能具有促进双歧杆菌显著增殖的特性。低聚异麦芽糖不会被人体的胃和小肠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大肠,被双歧杆菌优先利用,助其大量繁殖,为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肠内其它有害菌则不能利用,从而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使肠道内的微生态向良性循环调整。 1、维持肠道正常细菌群平衡,尤其是老年和婴儿。双歧杆菌能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生长,防止胃肠障碍。

低聚异麦芽糖的作用:(1)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功能。(2)恢复抗菌素治疗、放射线治疗、化学治疗期间肠道正常菌落。(3)改善腹泻与便泌,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4)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免疫调节剂作用。(5)减少肠道致癌物质,改善血清脂质,降低胆固醇含量。(6)营养素吸收促进作用和产生营养素。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铁岭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的类型 一般医学刊物中刊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述评、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诊断技术等,病例现报告.大概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到您

一、按论文资料来源分类根据医学论文使用资料的来源,通常将论文分为编著和原著两大类。编著论文是以发表过的资料为主的综合文献,而原著论文则是以研究者通过选题、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源所撰写的论文。编著论文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已经发表的资料,即以间接资料为主,属于第三次文献。结合作者个人的部分研究资料和经验,自多种渠道的、分散的、无系统的、重复的、甚至矛盾的资料,按照个人的观点和体系边拍起来,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发展水平及进展情况。在医学图书中编著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教科书、参考书、专题讨论等),而在医学期刊杂志中的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多属于编著之列,其中以综述为代表。编著性论文内容虽不完全是作者亲身所著的研究,但它充满着新观点、新简介、新摄像、新资料。它为原著性论文提供大量最新信息。使医学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完整化和理论化,使医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原著论文又称为原始论文,即著作的原本,是作者经过具体选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结果和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即直接资料)。其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调查报告、病历报告、病历讨论;也可以是医学理论上的创新间接和新的科研成果;还可以使某种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于实际所取得的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原著论文既是具体单位和个人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医学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某些假说和观点的主要载体。它的主要形式有论著、著述、短篇报道(如病历报告、技术革新成果、经验介绍)等,医学期刊杂志文章主要由原著论文组成。原著论文应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及新的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原著论文,不管是在医学论文中还是其他科技论文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论文通常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同时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是推动该研究领域发展的必要元素之一。二、按医学学科及课题的性质分类(一)基础医学论文研究人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致病因素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入侵和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干预所做出的反应,认识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成为基础医学。基础医学论文多数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围,包括实验研究和现场调查,少数属于技术交流范围,即介绍实验技术,有关仪器的设计、制造及使用等。(二)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的机制、诊断和治疗,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以及其中的学科。临床医学论文多为应用研究范围,可分为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有理论研究和技术报告,目前属回顾性总结分析的论文较多。不管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面对病患的信息,我们都要以保护患者信息为主,不可轻易泄露患者的私人信息。三、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一)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医学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讨,表述医学研究的成果和理论性的突破,并对科学实验或技术开发中取得新成就的文字总结,作为信息进行交流。学术论文类型多种多样,按表达方式可分为专题是、综合式、提出假说式、商讨式、比较式等;按内容可分为理论型和实验型。它是学术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期刊杂志的主要内容。(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为了用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或某学科学术职称资格而写的论文。作为考核及评审的文件,用以表明作者从事科研取得的成果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可以说是单篇论文,也可以是系列论文的综合。学位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来源:学术堂)

严格上说国内有6个称为核心期刊的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国外目前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EI也是美国的综合性检索工具,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通常优助医学把论文级别的分类(一般单位或者科教处也如此分类)SCI/中文核心/科技核心/普刊

医学论文发表的分类(1)、医学论文发表的分类按采用资料的来源分为原著(包括论著、著术及短篇报道)和编著(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文献、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两类;(2)、医学论文发表的分类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3)、医学论文发表的分类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等四类;(4)、医学论文发表的分类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5)、医学论文发表的分类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著、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临床分析、疗效观察、病例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

羧酸医学论文

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1、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现状 混凝土技术发展离不开化学外加剂,如泵送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发展,高效减水剂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效减水剂又称超塑化剂,用于混凝土拌合物中,主要起三个不同的作用[1]: ①在不改变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改善混凝土工作性; ②在给定工作性条件下,减少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③在保证混凝土浇注性能和强度的条件下,减少水和水泥用量, 减少徐变、干缩、水泥水化热等引起的混凝土初始缺陷的因素。 萘系高效减水剂的应用大约有20多年历史,是目前工程应用中的主要高效减水剂品种。研究表明,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是比萘系性能更好的新型减水剂,在相同用量下,聚羧酸系减水剂能获得更好的减水率和塌落度保持能力[2-5]。日本是研究和应用聚羧酸系减水剂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国家,1998年以后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日本的使用量超过了萘系减水剂[5]。近年来,北美和欧洲的一些研究者的论文中,也有许多关于研究开发具有优越性能的聚羧酸系的报道,研究重点也从磺酸系超塑化剂改性逐渐移向对聚羧酸系的研究。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学者发表的有关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论文呈现大量增多趋势,大多数正在开发研究聚羧酸类减水剂,方向主要偏重于开发聚羧酸系减水剂及研究有关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和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工程使用技术等。国内聚羧酸系减水剂几乎都未达到实用化阶段。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可供选择的原材料也极为有限,从减水剂原材料选择到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等许多方面都需要系统研究[4]。2、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性能及作用机理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与其它高效减水剂相比,有许多突出的性能[6]: 低掺量()而发挥高的分散性能; 保坍性好,90分钟内坍落度基本无损失; 在相同流动度下比较时,延缓凝结时间较少; 分子结构上自由度大,外加剂制造上可控制的参数多,高性能化的潜力大; 由于合成中不使用甲醛,因而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与水泥相容性好; 可用更多地利用矿渣或粉煤灰等混合材,从而整体上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聚羧酸系列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7]。从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红外谱图可见[8],有羧基、酯基、醚键,它们的波数分别是3433cm-1,1721cm-1,1110cm-1。 由于分子中同时有羧基和酯基,使其既可以亲水,又具有一定的疏水性,由于聚羧酸系列具有羧基,同萘系减水剂一样,DLVO[5]理论仍适用。羧基负离子的静电斥力对水泥粒子的分散有贡献。同样,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与羧基的含量对水泥粒子的分散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主链分子的疏水性和侧链的亲水性以及侧基—(OCH2CH2)—的存在,也提供了一定的立体稳定作用,即水泥粒子的表面被一种嵌段或接枝共聚物所稳定,以防发生无规则凝聚,从而有助于水泥粒子的分散。它的稳定机理是所谓的‘空间稳定理论’[9],‘空间稳定理论’是指由聚合物(减水剂)分子之间因占有空间或构象所引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稳定能力,这种稳定作用同一般的静电稳定作用的差别在于:它不存在长程的排斥作用,而只有当聚合物构成的保护层外缘发生物理接触时,粒子之间才产生排斥力,导致粒子自动弹开,文献给出了两种不同厚度保护层的热能、距离曲线[16],如图2,3。 在介质中,聚合物的溶解热通常大于零,因此从焓的角度看,由粒子相互靠近造成的局部分散剂浓度上升是有利的,但是,这同时又引起了熵的减小,而体系中后者往往是占主要地位的,于是,立体稳定作用主要取决于体系的熵变,因而,也有人称之为‘熵稳定作用’。 从文献[16]的2种不同厚度保护层的势能 距离曲线可以看到,分散体系中任意2个粒子之间总的相互作用能VT,是由2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范德华吸引位能VA,另一部分是立体作用位能VS,于是有: VT=VA+VS. 当2个粒子的分散剂层外缘发生物理接触,也就是2个粒子间的距离h小于分散剂层厚度δ的2倍,即h<2δ时,由于体积效应及界面层中的溶剂分子受到‘排斥’,就会导致溶解链段的构象扰动,从而使局部的自由能上升,这时,VS可以用下式表达: VS=2πakTV2τ22()Smix+2πakTτ2Se1, 式中,a为粒子半径,V2为溶解链段的摩尔体积,τ2为粒子表面上单位面积分散剂链的数目,x为Flory溶液理论中聚合物/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Smix和Sel分别是由粒子表面链段浓度分布所决定的函数。上式中前一项是溶剂渗透产生的混合项,后一项是由于粒子受到压缩产生的弹性项。实际上,混合项总是远远大于弹性项,而且,当混合项趋近于零时,往往导致体系不稳定,发生凝聚。混合项为零的条件是:溶解链段与分散介质构成θ溶液,此时,x=.所以,实际应用中,应选择合适的聚合物,使介质大大优于θ溶剂。由上式的混合项中还可以看出,粒子表面覆盖的溶解链越多,即τ2越大,体系越稳定,因此,减水剂中的溶解链段最好是牢牢地固定在粒子表面。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将减水剂做成接枝或嵌段共聚物,使其中的锚系链段不溶于介质,且与水泥粒子有良好的相容和结合,这样,即能保证体系有足够的稳定性而又不至于产生凝聚。同时,—(OCH2CH2)—中的氧 原子可以和水分子形成强的氢键,形成立体保护膜,据估计也具有高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以上分析表明,可以通过调节—COO-的量和带—(OCH2CH2)—的 酯的量,以及—(OCH2CH2)—中m的数目来调节相对分子质量,而取得良好的分散效果。 另外,温度,环境,PH值,离子等,都对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性能有影响,文献[10]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3、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制备 根据减水剂的作用机理,通过调节酸和酯的比例,可以调节分子的亲水亲油值(HLB),从分子设计的角度,来合成新型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高性能减水剂的分子结构设计趋向是在分子主链或侧链上引入强极性基团羧基、磺酸基、聚氧化乙烯基等,使分子具有梳形结构。通过极性基与非极性基比例调节引气性,一般非极性基比例不超过30%;通过调节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减水性、质量稳定性;调节侧链分子量,增加立体位阻作用而提高分散性保持性能。从文献看目前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所选的单体主要有四种:(1) 不饱和酸———马来酸酐、马来酸和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 聚链烯基物质———聚链烯基烃及其含不同官能团的衍生物;(3) 聚苯乙烯磺酸盐或酯;(4) (甲基)丙烯酸盐、酯或酰胺等。 常见的合成方法:(1) 首先,合成所需结构的单体的物质———反应性活性聚合物单体,如用壬基酚或月桂醇和烯丙醇缩水甘油醚反应制备烯丙基壬基酚或聚氧乙烯醚羧酸盐,或用环氧乙烷、聚乙二醇等合成聚链烯基物质———聚链烯基烃、醚、醇、磺酸,或合成聚苯乙烯磺酸盐、酯类物质;第二步,在油溶剂或水溶液体系引入具有负电荷的羧基、磺酸基和对水有良好亲和作用的聚合物侧链,反应最终获得所需性能的产品。实际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可以是二元、三元或四元共聚物[11]。(2) 原料: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衣康酸,丙烯酸羟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酯,乙烯基磺酸钠,丙烯基磺酸钠,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基磺酸钠(AMPS),单羟基聚乙二醇醚(PEG 600,PEG 1000,PEG 1500),过硫酸钠,过硫酸铵,双氧水等,以上原料均为市售的工业级化工产品。合成方法:按照分子设计的要求配合各种单体的比例,分步加入反应瓶中,同时加入分子量调节剂和溶剂,用氮气置换反应瓶内的空气,并在氮气保护下升温到75~90℃,同时滴加含有引发剂的溶液和其它共聚单体组分1~2h,搅拌下进行聚合反应6~8h.聚合完成后得到粘稠状共聚羧酸溶液.用稀碱溶液调整pH值到中性,并调配溶液含固量在30%左右[12,13]。(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呈梳型,侧链也带有亲水性的活性基团,并且链较长,数量多。根据这种原理选择了三种不同的单体,不饱和酸为马来酸酐,链烃基物质为乙烯基磺酸盐,非离子单体选的是丙烯酸甲酯,以上原料经过必要的纯化手段,引发剂为K2SO4。共聚物合成在装有温度计,滴液漏斗,回流冷凝管的四颈烧瓶中加入蒸馏水,开动搅拌器开始加热,在回流条件下,按配方混合单体加入滴液漏斗中,反应4小时,得到产品,测净浆流动度。影响共聚反应的主要因素有乙烯基磺酸盐、丙烯酸甲酯、马来酸酐及引发剂K2SO4用量[14]。(4) 原料:顺丁烯二酸酐,酰胺类单体,过硫酸铵, 30%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化学纯。合成方法:本合成为自由基共聚合反应,采用过硫酸铵 30%双氧水复合引发体系,水溶液聚合法,在102~110℃反应约8小时,产品为浅黄色透明溶液[15]。4、结论 系统研究新型高性能减水剂仍存在很多困难,但研究新型高性能减水剂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作用机理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些尚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第一,由于减水剂大多数在水体系中合成,难以了解不同单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第二,表征对减水剂分子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尚不能清楚解释减水剂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缺乏从微结构方面的研究;第三,虽然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比其它种类减水剂更好,但在混凝土流动性方面,当水泥和外加剂共同使用时,往往发生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太快及快硬等现象,仍存在水泥和化学外加剂相容性问题,还未完全搞清减水剂是怎样工作的;第四,在使用高性能减水剂的混凝土中,当单位水量减少,塌落度增大时,常常发生混凝土粘性太大、出现离析泌水现象等问题。 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已成为混凝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推动着整个混凝土材料从低技术向高技术发展。研究聚羧酸系减水剂将更多地从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久性、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接枝共聚的聚羧酸类减水剂则主要通过不饱和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共聚,将带活性基团的侧链接枝到聚合物的主链上,使其同时具有高效减水、控制塌落度损失和抗收缩、不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等作用。展望未来,每一项混凝土技术的特殊要求都需要开发最优的外加剂,每一系列有很多不同的化学组成。随着合成与表征聚合物减水剂及其化学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聚羧酸系减水剂将进一步朝高性能多功能化、生态化、国际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聚羧酸系减水剂能获得更好的减水率和更小的塌落度损失,特别是在制备高流动性和低水灰比的混凝土方面具有其它传统的高效减水剂无可比拟的优点,聚羧酸系减水剂将是21世纪减水剂系列中的主要品种。

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羧酸。饱和一元羧酸的沸点甚至比相对分子质量相似的醇还高。化学描述在羧酸分子中,羧基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分别与烃基和两个氧原子形成3个σ键,这3个σ键在同一个平面上,剩余的一个p电子与氧原子形成π键,构成了羧基中C=O的π键,但羧基中的-OH部分上的氧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可与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由于p-π共轭,-OH基上的氧原子上的电子云向羰基移动,O-H间的电子云更靠近氧原子,使得O-H键的极性增强,有利于H原子的离解。所以羧酸的酸性强于醇。当羧酸离解出H后,p-π共轭更加完全,键长发生平均化,-COOˉ基团上的负电荷不再集中在一个氧原子上,而是平均分配在两个氧原子上。反应类型⑴羧酸是弱酸,可以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CH3COOH+NaOH→CH3COONa+H2O⑵羧基上的OH的取代反应。如:①酯化反应:R-COOH+R′OH→RCOOR′+H2O②成酰卤反应:3RCOOH+PCl3→3RCOCl+H3PO3③成酸酐反应:RCOOH+RCOOH (加热)→R-COOCO-R+H2O④成酰胺反应:CH3COOH+NH3→CH3COONH4 ;CH3COONH4(加热)→CH3CONH2+H2O⑤与金属反应:2CH3COOH+2Na→2CH3COONa+H2↑2CH3COOH+Mg→(CH3COO)2Mg+H2↑⑶脱羧反应:除甲酸外,乙酸的同系物直接加热都不容易脱去羧基(失去CO2),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脱羧反应,如: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合强热生成甲烷:CH3COONa+NaOH(热熔)→CH4↑+Na2CO3(CaO做催化剂)HOOC-COOH(加热)→HCOOH+CO2↑注:脱羧反应是一类重要的缩短碳链的反应。(4)还原反应RCOOH→(LiAlH4) RCH2OH 醇,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醇的酸性和碱性醇羟基的氧上有两对孤对电子,氧能利用孤对电子与质子结合。所以醇具有碱性。在醇羟基中,由于氧的电负性大于氢的电负性,因此氧和氢共用的电子对偏向于氧,氢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所以醇也具有酸性。醇的酸性和碱性与和氧相连的烃基的电子效应相关,烃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醇的碱性越弱,酸性越强。相反,烃基的给电子能力越强,醇的碱性越强,酸性越弱。烃基的空间位阻对醇的酸碱性也有影响,因此分析烃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影响是十分重要的。[1]烃基的电子效应在气相下研究一系列醇的酸性次序,其排列情况如下:(CH3)3CCH2OH > (CH3)3COH > (CH3)2CHOH > C2H5OH > CH3OH > H2O这说明烷基是吸电子基团。醇在气态时,分子处于隔离状态。因此烷基吸电子反映了分子内在的本质。烃基的空间效应在液相中测定的醇的酸性次序与电子效应方面正好相反:CH3OH > RCH2OH > R2CHOH > R3COH这是因为在液相中有溶剂化作用,R3CO-由于R3C体积增大,溶剂化作用小,负电荷不易被分散,稳定性差,因此R3COH中的质子不易解离,酸性小。而RCH2O-体积小,溶剂化作用大。因此RCH2OH中的质子易于解离,酸性大。一般pKa值是在液相测定的,很多反应也是在液相中进行的。因此根据液相中各类醇的酸性的大小顺序,认为烷基是给电子的。各类醇的共轭酸在水中酸性的强弱,也由它们的共轭酸在水中的稳定性来决定,共轭酸的空间位阻小,与水形成氢键而溶剂化的程度愈大,酸性就愈低。如空间位阻大,溶剂化作用小,质子易离去,酸性强。[1]醇羟基中氢的反应由于醇羟基中的氢具有一定的活性,因此醇可以和金属钠反应,氢氧键断裂,形成醇钠(CH3CH2ONa)和放出氢气。由于在液相中,水的酸性比醇强,所以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没有水和金属钠的反应强烈。若将醇钠放入水中,醇钠会全部水解,生成醇和氢氧化钠。虽然如此,在工业上制甲醇钠或乙醇钠还是用醇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设法把水除去,使平衡有利于醇钠一方。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形成共沸混合物将水带走转移平衡。所沸共合物是指几种沸点不同而又完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它们在蒸馏过程中因气相和液相组成相同而不能分开,得到具最低沸点(比所有组分沸点都低)或最高沸点(比所有组分沸点都高)的馏出物。这些馏出物的组成与溶液的组成相同,直到蒸完沸点一直恒定,如乙醇一苯一水组成三元共沸混合物,其沸点为℃(乙醇18. 5%,苯74%,水),苯一乙醇组成二元共沸混合物,其沸点为℃(乙醇,苯67. 6%)。由于乙醇一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其沸点为78℃(乙醇95. 57%,水4. 43%),所以乙醇中含有少量的水不能通过蒸馏方法除去,可计算加入比形成乙醇苯一水三元共沸混合物稍过量的苯,先将水除去,然后过量苯与乙醇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除去,剩下为无水乙醇。醇钠的醇溶液,可通过上述去水方法得到。醇钠及其类似物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试剂,并常作为碱使用。[1]醇与含氧无机酸的反应醇与含氧无机酸反应失去一分子水,生成无机酸酯。醇与硝酸的反应过程如下:醇分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酸或其衍生物的带正电荷部分,氮氧双键打开,而后醇分子的氢氧键断裂,硝酸部分失去一分子水重新形成氮氧双键。该类反应主要用于无机酸一级醇酯的制备。无机酸三级醇酯的制备不宜用此法,因为三级醇与无机酸反应时易发生消除反应。醇与含氧无机酸的酰氯和酸酐反应,也能生成无机酸酯。含氧无机酸酯有许多用途。乙二醇二硝酸酯和甘油三硝酸酯(俗称硝化甘油)都是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还能用于血管舒张、治疗心绞痛和胆绞痛。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能治疗心脏病的原因是它能释放出信使分子“NO”,并阐明了“NO”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理。为此,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生命体的核苷酸中有磷酸酯,例如甘油磷酸酯与钙离子的反应可用来控制体内钙离子的浓度,如果这个反应失调,会导致佝偻病。[1]醇羟基的取代反应醇中,碳氧键是极性共价键,由于氧的电负性大于碳,所以其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氧,当亲核试剂进攻正性碳时,碳氧键异裂,羟基被亲核试剂取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亲核取代反应是羟基被卤原子取代。常采用的方法如下:1.与氢卤酸的反应(1)一般情况氢卤酸与醇反应生成卤代烷,反应中醇羟基被卤原子取代。ROH+HX——>RX+H20醇羟基不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需要酸的帮助,使羟基质子化后以水的形式离去。各种醇的反应性为3°>2°>1°,三级醇易反应,只需浓盐酸在室温振荡即可反应,氢溴酸在低温也能与三级醇进行反应。如用氯化氢、溴化氢气体在0℃通过三级醇,反应在几分钟内就可完成,这是制三级卤代烷的常用方法。在氢卤酸中,氢碘酸酸性最强,氢溴酸其次,浓盐酸相对最弱,而卤离子的亲核能力又是I->Br->Cl-,故氢卤酸的反应性为HI> HBr>HCl。若用一级醇分别与这三种氢卤酸反应,氢碘酸可直接反应,氢溴酸需用硫酸来增强酸性,而浓盐酸需与无水氯化锌混合使用,才能发生反应。氯化锌是强的路易斯酸,在反应中的作用与质子酸类似。羟基直接和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这种结构与脂肪烯醇有相似之处,故也会发生互变异构,称为酚式结构互变。酚(phenol),通式为ArOH,是芳香烃环上的氢被羟基(—OH)取代的一类芳香族化合物。最简单的酚为苯酚。酚类化合物是指芳香烃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生成的化合物,根据其分子所含的羟基数目可分为一元酚和多元酚酚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的sp2杂化的碳原子相连,这与脂肪族化合物中的烯醇很相似。另外,由于 酚的羟基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的共轭作用,不但使苯酚成稳定化合物,而且也有利苯酚的离解。值得注意的是,酚的羟基氧原子杂化类型为不等性sp2杂化,不同于醇羟基氧原子的不等性sp3杂化。弱酸性酸性比较:碳酸>苯酚>碳酸氢根>水。酚比醇的酸性强,是由于酚式羟基的O-H键易断裂,生成的苯氧基负离子比较稳定,使苯酚的离解平衡趋向右侧,而表现弱酸性。酚式羟基的氢除能被金属取代外,还能与强碱溶液生成盐(如酚钠)和水。若在苯酚钠的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即有游离苯酚析出。这是因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所以酚盐能被碳酸所分解。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由于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所以酚只能溶于氢氧化钠而不溶于碳酸氢钠。实验室里常根据酚的这一特性,而与既溶于氢氧化钠又能溶于碳酸氢钠的羧酸相区别。此方法也可用于中草药中酚类成分与羧酸类成分的分离。傅-克反应苯酚也容易发生傅 - 克酰基化和烷基化反应。但是,酚羟基要三氯化铝作用形成铝盐,因此需要用较多的三氯化铝来催化反应,得到对和邻酰基苯酚。邻酰基酚中酚羟基的氢与酰基氧原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这使它在非极性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利用该特性采用重结晶的方法能分离这个异构体。傅 - 克反应需要以硝基苯或二硫化碳为溶剂,若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酚和羧酸也能直接反应得到酰基代酚。苯酚与邻苯二甲酸酐在浓硫酸或无水氯化锌作用下发生上述的酰基化反应,两分子苯酚与一分子酸酐缩合后得到酚酞这一最为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酚酞在 pH 小于 的溶液中为无色液体,当 pH 大于 9 时,形成电荷离域范围很大的粉红色的共轭双负离子。酚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以醇或烯烃在浓硫酸催化下进行,反应不容易控制在单取代阶段。氧化反应酚类易被氧化,但产物复杂。纯苯酚系无色结晶,在空气中放置后,就能逐渐氧化变为粉红色、红色或暗红色。苯酚如用酸性重铬酸钾强烈氧化,则生成对苯醌。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比苯酚更容易被氧化成相应的醌,但间苯二酚不能被氧化为相应的醌。醌是一般都具有颜色。显色反应大多数的酚能与氯化铁的稀水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不同的酚与氯化铁反应呈显不同的颜色。例如,苯酚、间苯二酚、1,3,5-苯三酚与氯化铁溶液作用,均显紫色;甲苯酚呈蓝色;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呈绿色;1,2,3-苯三酚呈红色,α-萘酚为紫色沉淀,β-萘酚则为绿色沉淀等。此显色反应常用以鉴别酚类的存在。具有羟基与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结构( —C=C—OH )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的水溶液显示特殊的颜色一般的醇式羟基无此反应,故也可用来区别醇与烯醇。

经典的有机反应可多啦:例如醛酮的反应:对不起,传不上图片。一、亲核加成反应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难反应。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例如: 2.与格氏试剂的加成反应 式中R也可以是Ar。故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例如: 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例如: 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的加成反应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分离的结晶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1°反应范围: 醛、甲基酮、七元环以下的脂环酮。2°反应的应用 a) 鉴别化合物 b) 分离和提纯醛、酮 C) 用于制备羟基腈 是避免使用挥发性的剧毒物HCN而合成羟基腈的好方法。例如: 4.与醇的加成反应也可以在分子内形成缩醛。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反应的应用: 有机合成中用来保护羰基。例1: 例2: 例3:必须要先把醛基保护起来后再氧化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醛、酮能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醛、酮与氨、伯胺或芳胺反应生成亚胺(西佛碱),西佛碱是一类多功能的化合物。醛、酮与有α-H的仲胺反应生成烯胺,烯胺在有机合成上是个重要的中间体。 醛、酮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其产物均为固体且各有其特点,是有实用价值的反应。 如乙醛肟的熔点为47℃,环己酮肟的熔点为90℃。 上述反应的特点:反应现象明显(产物为固体,具有固定的晶形和熔点),常用来分离、提纯和鉴别醛酮。2,4-二硝基苯肼与醛酮加成反应的现象非常明显,故常用来检验醛酮的羰基,称为羰基试剂。 6.与魏悌希(Wittig)试剂的加成反应 魏悌希(Wittig)试剂为膦的内鎓盐,又音译为叶立德(Ylide),是德国化学家魏悌希在1945年发现的。磷叶立德(魏悌希试剂)通常由三苯基膦与1级或2级卤代物反应得鏻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 反应: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其反应特点是: 1°可用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 2° 醛酮分子中的 C=C、C≡C对反应无影响,分子中的COOH对反应也无影响。 3° 魏悌希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例如:魏悌希(Wittig)发现的此反应对有机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他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43岁发现,到1953年系统的研究了魏悌希反应,82岁获奖)。7.与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 (见P323 ) 还原反应 利用不同的条件,可将醛、酮还原成醇、烃或胺。 (一)还原成醇 1.催化氢化 (产率高,90~100%) 例如: 如要保留双键而只还原羰基,则应选用金属氢化物为还原剂。2.用还原剂(金属氢化物)还原(1)LiAlH4还原LiAlH4是强还原剂,但①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键都可被其还原;②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 中使用 。(2)NaBH4还原 NaBH4还原的特点:1). 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它基团)。2). 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3.异丙醇铝—— 异丙醇还原法(麦尔外因-庞道夫MeerWein Ponndorf还原法) 反应的专一性高,只还原醛或酮的羰基。其逆反应称为奥彭诺尔(Oppenauer)氧化反应。 (二)还原为烃 较常用的还原方法有两种。 1.吉尔聂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吉尔聂尔为俄国人,沃尔夫为德国人) 此反应是吉尔聂尔和沃尔夫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故此而得名。 1946年-黄鸣龙改进了这个方法。P326 改进:将无水肼改用为水合肼;碱用NaOH;用高沸点的缩乙二醇为溶剂一起加热。加热完成后,先蒸去水和过量的肼,再升温分解腙。例如: 此反应可简写为:2.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酸性还原此法适用于还原芳香酮,是间接在芳环上引入直链烃基的方法。 对酸敏感的底物(醛酮)不能使用此法还原(如醇羟基、C=C等)。应用: 用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2-萘乙酸: 氧化反应醛易被氧化,弱的氧化剂即可将醛氧化为羧酸。 托伦试剂是弱氧化剂,只氧化醛,不氧化酮和C=C。故可用来区别醛和酮。酮难被氧化,使用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氧化酮,则发生碳链的断裂而生成复杂的氧化产物。只有个别实例,如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义。 酮被过氧酸氧化则生成酯: 例如:用过氧酸使酮氧化,不影响其碳干,有合成价值。 这个反应称为拜尔-维利格(Baeye-Villiger)反应。 注意:氧化的规律,羰基一边体积较大的烃基更易被氧化。如: 歧化反应——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没有α-H的醛在浓碱的作用下发生自身氧化还原(歧化)反应——分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等摩尔的醇和酸的反应称为康尼查罗反应。 交叉康尼查罗反应: 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在浓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这类反应称为“交错” 康尼查罗反应,是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α-H的反应 醛、酮分子中由于羰基的影响,α-H变得活泼,具有酸性,所以带有α-H的醛、酮具有如下的性质:1.互变异构 在溶液中有α-H的醛、酮是以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平衡而存在的。 简单脂肪醛在平衡体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极少。 酮或二酮的平衡体系中,烯醇式能被其它基团稳定化,烯醇式含量会增多。烯醇式中存在着C=C双键,可用溴滴定其含量。2.α-H的卤代反应 (1)卤代反应 醛、酮的α-H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特别是在碱溶液中,反应能很顺利地进行。 例如:(2)卤仿反应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碱溶液中与卤素反应,则生成卤仿。若X2用Cl2则得到CHCl3 (氯仿) 液体 若X2用Br2则得到CHBr3 (溴仿) 液体 若X2用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称其为碘仿反应。 碘仿反应的范围: 具有下列左边结构的醛、酮,具有右边结构的醇。 因NaOX也是一种氧化剂,能将α-甲基醇氧化为α-甲基酮。 碘仿为浅黄色晶体,现象明显,故常用来鉴定上述反应范围的化合物。3.羟醛缩合反应 有α-H的醛在稀碱(10%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羟基醛 ,故称为羟醛缩合反应。(1)乙醛的羟醛缩合反应历程见(P330)应用: 1、用乙醛合成1,3-丁二烯 2、用丙醛合成2-甲基-1,3-戊二醇。可见,羟醛缩合反应是增长碳链的一种好方法。(2)交叉羟醛缩合反应 若用两种不同的有α-H的醛进行羟醛缩合,则可能发生交错缩合,最少生成四种产物。例如:若选用一种无α-H的醛和一种α-H的醛进行交错羟醛缩合,则有合成价值。例见P331: (3) 酮的α-H的缩合困难,一般较难进行。酮与醛的交错缩合可用于合成。例如:二酮化合物可进行分子内羟酮缩合,是目前合成环状化合物的一种方法。例如: 4.醛酮的其它缩合反应——柏琴(Perkin)反应。P331 如,芳香醛与酸酐的缩合反应。

小麦茎基腐病论文

假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一定要选择一些抗病能力比较强的种子,防治病虫害,平时要多照顾。

小麦茎基腐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进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土传性病害。国内登记能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品种基本全是种衣剂。小麦茎基腐病近几年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小麦玉米种植区,尤其秸秆还田比较多的地方快速增长。有人说小麦茎基腐病是“绝症”,这是不对的,其实了解该病害的发病原因和规律之后,就能知道该病是可防可治的。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原因小麦茎基腐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进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但是小麦在出苗期就能感染病菌,病菌最早可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因而防治该病害的最佳时期不是在发病高峰,而是在小麦出苗前。连年施用化肥过度,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以及小麦玉米轮作机械化秸秆还田,病菌在田间大量累积。加上目前大多数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较低,导致该病容易爆发。另外小麦除草剂的使用不当使小麦生长受阻也给病菌侵染提供机会。小麦茎基腐病病症根源: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土传性病害。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是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这种病菌属于不完全营腐生型病菌。在还田的玉米秸秆土壤里以休眠孢子的形式来存在,但是并不侵染玉米。小麦茎基腐防治方法国内登记能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品种基本全是种衣剂,但小麦拌种包衣并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一些对镰刀菌有效的杀菌剂在病害高发前提前用药,也能对茎基腐病有效控制。推荐防治茎基腐病手段:优质种衣剂包衣+返青期用药+扬花期管理1、种衣剂选择:12%苯醚·咯菌清·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或同类其他含量种衣剂包衣拌种能够在小麦生长前期有效预防茎基腐病的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第二年春天小麦返青、拔节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茎基腐病也逐渐会显出症状。2、返青期用药:推荐使用30%霜霉威·_霉灵500倍+32%唑酮乙蒜素800倍,重点喷淋小麦根茎部,让药液被小麦根茎吸收,向上内吸传导,能有效控制病害。如果叶面喷雾的话效果不会太好。3、扬花期管理:结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物,丙硫菌唑·戊唑醇或者戊唑·咪鲜胺,唑醚·戊唑醇和30%霜霉·_霉灵复配使用。另外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不要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增强作物抗性,培育壮苗,也能增强小麦对茎基腐病的抵抗力。

诱因是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盐渍化严重,再加上小麦赤霉病的大肆流行和土壤中的镰刀菌含量不断增加,是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患病几率大大增加。得了茎基腐病的小麦还是可以救治的,可以用药剂“鑫科植保烂根苗120”或“鑫科植保草莓红中柱根腐灵”进行喷施。

近年来,随着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与小麦赤霉病的大范围流行和秸秆还田等土壤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中镰刀菌含量不断增加,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在我地小麦发生日益严重,最终导致田间小麦过早死亡或后期枯株白穗,减产严重甚至绝产。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最早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