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药学报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

中医药学报杂志编辑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10月,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中医药学报》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虽然不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但2008年被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从该刊的学会背景和科技部源期刊状况,应该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虽然目前国内没有国际级期刊的提法)。该刊在评职称时应该作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对待。但是,国内没有统一的期刊评价标准,不同的单位掌握的评价尺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是否可以在评聘职称时作为国家级核心期刊,还需先咨询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审部门(人事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基本信息中文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国内刊号 11-5334/R语言 中文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总部地址 北京市创刊时间 1986年出版周期 月刊类别 医学期刊国际刊号 1673-1727邮发代号 18-90定价 元/期;元/年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外文名称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收起

中华中医药杂志一作2个人;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它的对象是社会的人。因此,医学与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具有密切关系。本世纪著名医史学家西格斯特指出:"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每一个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与病人,或更广泛地说,是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中国医药学报杂志编辑部

《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曾用刊名,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月刊,是一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如果现在的刊名还是《中国医药学报》的话,就需要注意的了。

当前大陆地区出版发行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中未搜索到您查询的期刊!

不是合法的期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一作2个人;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它的对象是社会的人。因此,医学与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具有密切关系。本世纪著名医史学家西格斯特指出:"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每一个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与病人,或更广泛地说,是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农药学学报杂志社编辑部

网上没有正校长 姓名:宋宝安职称:副校长简历: 宋宝安,男,1963年4月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贵州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和贵州省首批跨世纪人才。 宋宝安同志1983年7月获贵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2001年--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培训和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做访问学者。作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的创建人,先后任精化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贵州大学校长助理。现任中国农药学会第四、五、六届常务理事,国家核心刊物"农药学学报" 和"农药"杂志编委。作为贵州大学农药学博士点、硕士点、有机化学硕士点学科负责人,创建贵州大学农药学科,并发展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内重要科研基地。为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讲"农药研究进展"、"农药化学"、"不对称合成"、"杂环化学"、"元素有机化学"等学位课程和选修课。已培养博士1名,硕士10名。目前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30名。主要研究方向农药化学、精细有机合成、药物化学、精细化工。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十五攻关1项,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重点项目6项,省攻关项目和基金16项。率先在国内成功地研究开发甲基立枯磷、除草净、广枯磷、恶霉啉新品种、新剂型,吡虫啉新工艺、甲胺磷新工艺、噻嗪酮新工艺填补国内空白,先后在国内数十家农药骨干公司进行规模生产,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我国农药工业进步。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专业人才一等功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中青年人才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篇,其中国际知名刊物J. Fluor. Chem、 Synth Commun、Molecules、J. Heterocycle. Chem、J. Chem. Crystall. 和SCI收录期刊Chinese. Chem. Lett、Prog Nat Sci(自然科学进展)、有机化学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

应该是比较牛吧!至于有机,你就到百度搜一下 有机专业 的排名 能心里有个底任天瑞 开放分类: 人物、学者 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编辑本段]1964年3月出生于山西,男,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高分子化学研究,培养研究生8人,协助培养博士生3人,指导博士后2人。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一本,申报国家专利23项;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次主持国家攻关专题,1次主持国家863专题,多次参加国家攻关、863、和973课题。完成2条化工生产线的建设。获得省部级奖2项。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逆性植物生长调节剂-润禾宝,已获得农药临时登记和生产许可证。一、学习经历: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 ~ 1991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1993 ~ 1996年在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馥衡教授,从事高效除草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研究,毕业论文为“ALS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该论文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1996年优秀博士论文,获得1996年化工协会颁发的“振兴农药事业”奖学金。二、工作经历:1984 ~ 1988年在山西晋中农业学校担任农业化学的教学任务,同时从事过植物激素的合成与开发,职称助理讲师;1991 ~ 1993年在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从事农药残留分析,职称助理研究员;1996年4月之后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从事有机化工研究,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9-2000年到法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德国拜尔公司作访问学者,回国在科学院继续工作至今。四、主持与参加课题目录主持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家蝇和大鼠高选择性的GABA-A受体及其抑制剂研究”(20672113)(2)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吲哚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合成与生物测定”(29972043)(3)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松香接枝改性分散剂中试与应用”(4)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抗逆性植物生长调节剂RAD的产业化开发”(2004BA308A21-5)(5)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SY4的研究与开发”(2001BA308A02-17)(6) 十五 “863”节水农业子课题:“植物源抗旱剂与高吸水材料的研制”(2001AA242042)(7) “十一五”国家节水“863”课题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抗逆性植物生长调节剂RAD的应用研究(8) 十五 “863”:“药物分子设计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2003AA235010-05)(9) 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性研究青年项目:“超高效除草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10) 中科院十五“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子课题: “植物纤维保水剂及其种衣剂研发” 参加课题(11) “九五”攻关:“计算机辅助农药分子设计”(97-563-02-06)(12) 十五“973”课题:“先导及靶标虚拟筛选的农药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系建立”(2003CB114401)五、申请专利目录(1) 一种竹屑与粉煤灰复合防水板材及制备方法,申请人:任天瑞,何金太,涂艳军,马海林. 申请日期:2006年9月30号. 申请号:(2) 一种柠条复合人造板和制备方法,申请人:任天瑞,何金太,马海林.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9号. 申请号:(3) 一种沙柳复合人造板和制备方法,申请人:任天瑞,何金太,马海林.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9号. 申请号:(4) 一种用于电厂烟囱的防腐涂料及其用途,申请人:任天瑞,何金太.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4号. 申请号:(5) 一种用于电厂烟囱的防腐底漆及其用途,申请人:任天瑞,何金太.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4号. 申请号:(6) 一种含有饱和五元杂环类化合物的农药制剂及其用途,申请人:任天瑞,张小军,李永红.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0日. 申请号:(7) 生物结皮固沙技术, 申请人:陈亚宁,李卫红,任天瑞,周智彬,刘京玲. 申请日期:2005年4月6日,申请号: (8) 菌藻联合固定荒漠流沙的方法, 申请人:任天瑞,次素琴,刘京玲,陈亚宁,李瑞红.申请日期:2005年3月18日,申请号:(9) 一种抗旱杀蚜剂及其用途, 申请人:谢艳红,任天瑞,刘京玲.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1日,申请号:,公开号:CN 1823586A(10) 一种复合防水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CT) , 申请人:任天瑞. 申请日期:PCT/CN 2005/000016.,申请号:PCT/CN 2005/000016.(11) 一种抗旱保水种衣剂及其用途,申请人:任天瑞,刘京玲,陈卫华.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9日,申请号:(12) 一种复合防水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申请人: 任天瑞,夏萱.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5日,申请号:(13) 一种磺酰脲类的悬浮剂型的除草剂及其生产方法,申请人: 任天瑞, 巨修练. 申请日期:2003年2月27日,申请号:(14) 一种马来酸酐共聚类吸水树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人: 任天瑞.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4日,申请号:(15) 秸秆原纤维接枝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农用保水材料和制作方法,申请人: 任天瑞,汪永生,朱伟文,沈斌,王立勇.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6日,申请号:(16) 一种长效抗旱保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人: 任天瑞.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6日,申请号:(17) 非金属矿接枝丙烯酸(盐)类农用保水剂制备工艺,申请人: 任天瑞,朱伟文,沈斌.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5日,申请号:(18) 改性纤维喷施地膜和制备方法,申请人: 任天瑞. 申请日期:2002年6月10日,申请号:(19) 抗逆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法和用途,公开号:CN 1433686A ,申请人: 任天瑞.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21日,申请号:(20) 秸秆原纤维接枝丙烯酸 / 盐类农用保水材料,申请人: 任天瑞,李开扬.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4日,申请号:(21) 多功能聚丙烯酸 / 盐类长效保水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人: 任天瑞, 李开扬.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4日,申请号:(22) 苯并五元杂环磺酰脲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以该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除草剂,公开号:CN 1277195A ,申请人: 任天瑞. 申请日期:1999年6月11日. 申请号:(23) CN (公开号:CN 1156145A)申请人:陈馥衡, 任天瑞, 周家驹. 中国专利公报, 1997年8月6日. 六、 代表性文章目录(1) Ye Zhang, Tianrui Ren (通讯作者), Xiaojun Zhang and Yanhong Xie. Improved iodination of 2-amino-4-nitro-benzonitrile. Organic Preparation and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已接收)(SCI )(2) Ye Zhang, Tianrui Ren(通讯作者),Synthesis of Indolosulfonylureas, Potent Acetolatate Synthetase Inhibitors. Organic Preparation and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2006,38(5):469-473(SCI )(3) Yonghong Li, Xiaojun Zhang, Tianrui Ren (通讯作者), and Jiaju Zhou. New Catalytic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cetals from Alcohols and Aldehydes. Synthetic Communication, 2006, 36: 1-7(SCI )(4) Xiang Wen-Sheng, Wang Xiang-Jing, Ren Tian-Rui(通讯作者) & Ci Su-Qin.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wheat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expressed in yeast and its properties.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6,45 (1): 54–59(SCI )(5) Yong-Hong Li, Tian-Rui Ren(通讯作者), Jian-Ping Guo and Jian-Cheng Liu. Maleopimaric anhydride ethyl ester. Acta Cryst. 2005, E61, 4305-4306(SCI )(6) Wen-Sheng Xiang, Xiang-Jing Wang, Tian-Rui Ren(通讯作者) & Xiu-Lian Ju. Expression of a wheat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 yeast and its inhibition by glyphosate.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05,61(4):402-406(SCI )(7) Xiang Wensheng, Wang Xiangjing, Ju Xiulian & Ren Tianrui. (通讯作者)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mmobilization as a Model of Herbicide Metabolism in vitro.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4,10(2):9-12 (EI)(8)Guo-Jun Zheng, Jian-Jun Wang, Tian-Rui Ren,Liu Yang, Wan-Ru Sun. Lipase-catalysis of metyl-3-phenylglycidat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1, 12(4), 305-306. (SCI )(9) Tian-rui Ren , Ya-ling Gong, Xiu-lian Ju, Fu-heng Chen. Design,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Indolosulfonylureas. 3rd Pan Pacific Conference on Pesticide Science.(10) Ren Tian-Rui, Yang Hong-Wei, Gao Xu, Yang Xin-Ling, Zhou Jia-Ju, Chen Fu-Heng. Design,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novel HAP and ALS inhibitors. Pest Management Sci. 2000, 56: 218-226.(SCI )(11) Ren Tian-Rui, Chen Fu-Heng, Zhou Jia-Ju, Chen Hong-Ming, Guo Zhong-Ru. Synthesis of 2-(Alkylthio)-1,2,4-triazolo[1,5-a]pyrimidines and 3-(Alkylthio)-1,2,4-triazolo[3,4-a]pyrimidines and Their Vasodilator Activity. J. Chinese Pharm. Sci. 1998, 7(4): 171-178.(12) Hong-Ming Chen, Jia-Ju Zhou, Tian-Rui Ren, Gui-Rong Xie. A New QSAR Research Method Bases on Genetic Algorithm. Chinese Chem. Lett. 1997, 8(11): 975-978. (SCI )(13) Chen Hong-Ming, Ren Tian-Rui, Zhou Jia-Ju. A New Method of Receptor Mapping to Predict Bioactivity. J. Chinese Pharm. Sci. 1997, 6(3): 149-153.(14) Chen fuheng, Ren tianrui, Zhou jiaju. Synthesis of 2-(Alkylthio)-1,2,4- triazolo[1,5-a]pyrimidines and 3-(Alkylthio)-1,2,4-triazolo[3,4-a] pyrimidines and their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Book of Abstracts for Fifth Eurasia Conference on Chemical Sciences. Guangzhou: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1996: 566.(15) Chen Hong-Ming, Ren Tian-Rui, Zhou Jia-Ju, Using Supposed Receptor Model to Predict Bioactivity,Book of Abstracts for Fifth Eurasia Conference on Chemical Sciencec, Guangzhou: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1996: 410.(16) 任天瑞,赵宝峰,胡远东. GABA受体帖类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27(7):1262-1265(SCI )(17) 任天瑞,沈斌,裴剑锋,汪永生,向文胜. 家蝇与大鼠GABA受体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及其3D-QSAR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5,26(3):546-549(SCI )(18) 王立勇,任天瑞. 丙烯酸/马来酸酐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 过程工程学报, 2005,(2):162-165 (EI)(19) 沈斌,陆忠华,迟学斌,吕海峰 任天瑞,GABA受体抑制剂的柔性原子受体模型研究,物理化学学报,2005,21(7):800-803(SCI)(20) 沈斌,张晔,裴剑锋,任天瑞(通讯作者). 家蝇GABA受体抑制剂的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模型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4,21(2):221-226(21) 任天瑞,沈斌,李永红,万俊杰. 纤维素的均相化学反应.化学进展.2004,16(6):948-953(22) 张小军,任天瑞(通讯作者),陈馥衡,任建国. 三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7(4):372-376(23) 田立军, 巨修练, 任天瑞等. 双环硫化磷酸酯类化合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3, 20(1):43-45.(24) 任天瑞, 汪永生, 李鹏鸽. 异氰酸酯的非光气工艺. 化学通报. 2003,66:w117(25) 向文胜,王相晶,任天瑞. 乙氧氟草醚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 分析化学. 2003,31(3):377(26) 钱风云,欧阳藩,傅德贤,任天瑞. 链脲佐菌素致胰岛NO自由基损伤模型的建立合应用. 生物工程学报. 2003, 19(3): 349-352(27) 向文胜,王相晶,任天瑞. 除草剂草甘膦不易产生抗性的机理.世界农药.2002,24(5):17-19.(28) 李开扬,任天瑞(通讯作者). 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中的应用. 过程工程学报. 2002,2(1),91(29) 靳莉, 任天瑞(通讯作者), 向文胜, 陈馥衡.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学学报. 2002,4(1):9-17(30) 陈志伟, 罗保林, 冯伟, 任天瑞(通讯作者). 管型结构对提升管流动特性的影响. 过程工程学报. 2002,2(6),485-490(EI)(31) 黄旭, 黄明智, 任天瑞(通讯作者). 一种高效三唑除草剂的合成及应用. 农药. 2001,40(10):12-13(32) 黄旭, 黄明智, 任天瑞. 三唑类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农药. 2001,40(9):7-8(33) 向文胜, 任天瑞(通讯作者). EPSP合成酶的纯化与制备. 农药学学报. 2000, 2: 76-78.(34) 任天瑞, 陈红明, 谢桂荣, 周家驹, 陈馥衡.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的比较分子场法分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8, 19(12): 1950-1953. (SCI )(35) 王明安, 刘军, 任天瑞, 陈馥衡, 沈其丰. 6,8-二甲基-1,2,4-三唑并嘧啶-3-丁二酮基硫醚酮-烯醇互变异构平衡的1H NMR 研究. 波谱学杂志. 1998, 15(2): 169.(36) 任天瑞, 谢桂荣, 周家驹, 陈馥衡.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的QSAR研究(II).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8,15(5): 281.(37) 任天瑞, 陈红明, 谢桂荣, 周家驹, 陈馥衡. 三唑并嘧啶类除草剂的QSAR研究(I).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7, 增刊:111-112.(38) 陈红明,周家驹,谢桂荣,任天瑞(通讯作者). 一种基于虚拟受体模型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学报. 1997,13(7):626-631 (SCI )(39) 刘军, 李文明, 任天瑞. 几类新型含硅唑类化合物1H NMR研究. 波谱学杂志. 1997,14(2):143-146七、专著:《松香化学及其应用》,任天瑞,李永红,2006,化学工业出版社八、 产业化技术名称(1) “润禾宝”抗逆性植物生长调节剂,2002年获得临时登记证(2) 林业专用抗旱保水剂“育林宝”完成产品登记,推广面积20000余亩(3) 万吨级固态滴灌复合肥生产线(4) 植物纤维零甲醛复合板材生产线(5) 农用高吸水树脂与种衣剂的研究九、获奖情况(1)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抗逆性新材料(RAD)润禾宝的开发,奖励日期:2004年2月,证书号:2003-B-2-100(2)“2001-2002”年度BASF-中国化学会 青年知识创新奖十、 其他社会兼职(1) 山西大学兼职教授(2) 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农业类从业人员在评职称时需要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而大多数的农业作者对于期刊级别,期刊种类知识掌握的并不牢靠,选择的期刊如果有误,那么对于评职是毫无用处的,学术堂在这里介绍:农业类的国家级期刊主要指的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主办的期刊,国家级期刊发表相对普刊来说会难一点,下面学术堂就给大家推荐几本好投稿的农业类国家级期刊.《草业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畜牧学、农学、林学、经济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发表国内外草业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论文,刊载学术价值较高的草业科学专论、综述、评论等,探讨草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构思,是草业新秀成长的园地,推动草业科学发展的论坛.《农业机械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唯一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范围:农业装备、农业工程、农用能源动力和车辆工程、农业自动化与环境控制工程、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工程、农机化研究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基础理论、设计制造、材料工艺、测试仪器与手段的综合性论述、研究成果、发展动向研究等.另外,林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水产学报,水土保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都是优秀的农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

新人从小杂志开始投吧,通常来说稿费低一点的杂志要求也会低一些建议你去 品 优 刊,豆瓣稿费银行,天使领域-浮云殿看看里面有各种类型杂志或是报刊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

如果外审时间还比较短,就再耐心等等,如果外审时间久了,可以咨询编辑部问问情况。很多外审专家都是兼职的,他们的身份可能是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学者等等各种身份,人家自己平常也有事需要忙,抽空才会给你审核。

文稿应尽量减少层次,最多不宜超过3层。文题、层次标题、表题、图题及参考文献、致谢等,一律顶格书写。 文题 题名须简明确切,并能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字,不要副题。避免使用化学式、公式及不太为读者所熟悉的缩写等。 作者 文稿的作者应是参与来稿专题研究工作的主要科技人员,应对全文的内容负责,并能回答文中的问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作者署名的次序按参加者对论文工作的贡献大小排序,第一作者须事先征得本文其他作者的意见,包括排列顺序。附第一作者简介并写明主要研究方向(限20字内);如标有通讯作者也需同时提供简介和主要研究方向,2人以上合写的文稿,应注明联系人,并附联系方式。作者的中英文单位名称要写全名,并附邮政编码。作者如多单位,则应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注出阿拉伯字序号,并将单位名列在最后作者之后,用“;”号隔开。 摘要 为适应读者了解论文全面内容的需要,并便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中、英文摘要均要求采用结构式摘要,即摘要内容要明确列出摘要的四个要素,即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写在中文摘要之下,其间空一行。论著要有英文摘要。摘要的英文题名、作者、工作单位和关键词均应与中文一致,ABSTRACT内容可比中文摘要详细些,尤其方法要详细,具体,可独立存在。英文摘要应明确列出四个要素,即OBJECTIVE(目的)、METHODS(方法)、RESULTS(结果)、CONCLUSION(结论)等。力求用词、语法、拼写、含意和逻辑正确。成文后最好请有关专家修改润色。 关键词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和便于读者寻找文献,应标注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符合主题词表的术语为关键词,一般3~8个。中英文关键词数排列应一致。 标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具体由编辑部填写)。 前言(引言或序言) 概述本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可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并应明确提出本文目的,尤其指出其创新性。 药物、试剂、动物、植物、主要仪器 应说明来源及规格。药学有关名词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药学名词》、《化学名词》(科学出版社)为准。药名采用“国际非专利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INN)”,以《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为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则用批准的药名。药名较长时,可用缩写,但需在首次出现时注明,例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Ran)。药名写在剂量前面。不常见的药名,特别是新近上市的新药名,首次出现时,注上英文名。药物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要写明药品生产厂名和批号,住院号、尸检号、门诊号可省略。 方法 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一般可引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是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以便他人重复。 计量单位及符号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请参阅《量和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量名称、量符号应规范使用、书写。量名称有全称与简称之分(如“物质的量浓度”多简称“浓度”或“物质浓度”等),二者可等效使用,且多使用简称。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如m(质量),t(时间),V(体积),n(物质的量)。某些常用量及其符号,如比重(sp gr,sg)、原子量(AW,aw)、分子量(MW,mw)等,因其不符合有关规定或易与有关符号产生混淆或误解宜停用,应改用“相对密度”(d)、相对原子质量(Ar)、相对分子质量(Mr)等。单位名称也有简称与全称之分,两者可等效使用,数字后带单位者,均用单位符号表示。单位符号前的数字避免使用分数。数字与单位符号间应留一个字符空隙。当数值过大或过小时,应改用适当词头符号如M,p或以10n,10-n的形式表示,但应遵守有效数字及数字修约规则。单位、词头符号及阿拉伯数字一律采用正体。组合单位中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更不宜将斜线、负指数幂或汉字混用表示相除。如常用法定单位为“mg·kg-1·d-1”,不能再表示为“mg/kg/d”,“mg·kg-1/d”,“每日mg/kg”或“每千克mg/d”等。药物、试剂浓度及各类生化指标使用法定单位的基本原则是:①当其Mr或Ar已准确测得时(如各类电解质、维生素、糖类及其代谢产物、脂类及其代谢产物、非蛋白类含氮物质等),均应采用“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以mol·L-1,mmol·L-1,μmol·L-1,nmol·L-1,pmol·L-1等为法定单位表示。②当为混合物(如总蛋白、总脂、各类免疫球蛋白等)或其Mr或Ar尚未准确测得时,可采用“质量浓度”,分别以g·L-1,mg·L-1,μg·L-1,ng·L-1等为法定单位表示。③习以%,‰,比例数(如1∶1 000)等相对数表示结果者可继续使用;但当表示变动范围时,范围号(~)前后两数值中的%,‰或10n,10-n均应同时写出不能省略前者只写后者,如~(不能写成3~5%),“(~)×1012·L-1”(不能写成~×1012·L-1)等。④习用的各类百分浓度(v/v,w/v,w/w)及其单位g/dl(g%),mg/dl(mg%),ml%(vol%);当量浓度(N)及其单位N(Eq/L),mEq/L,μEq/L;克分子浓度及其单位M,mM,μM;以及表示微量物质含量的ppm,pphm,ppb等均应停用。年龄和体重均须用实际测得的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按体重计算的药物剂量应以“g(mg)·kg-1·d-1”。 放射性核素或元素符号均应用正体且首字母大写。核子数应标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不能再标于右上角),如14CO2,131I-albumin等,当有必要标明受激态时,可将受激态符号标在其右上角,如NO*表示电子受激态,而110Ag*或110Agm则表示核受激态等。元素、离子或基团的化合价应标在右上角,且应数字在前,表示正负化合价或阴阳离子的“+”或“-”在后,如Mg2+(不用Mg++,Mg+2),PO43- (不用PO4-3,PO4---)等。上下角标、幂指数等均应使用较主符号小一号的字母,手写时与主符号位于同一格内。 国际代号与缩写 文中尽可能采用国际代号与缩写,例如1秒写为1 s,2分钟2 min,3小时3 h,4天4 d,雌性♀,雄性,国际单位IU(用于表示酶活力的国际单位用U,不用IU;表示药物含量的单位用u,不用IU),概率P(不是P),紫外UV。静脉注射可用iv,肌内注射im,腹腔注射ip,皮下注射sc,脑室内注射icv,动脉注射ia,口服po,灌胃ig。GPT改用ALT,GOT改用AST等。国际代号不用于无数字的文句中,例如每天不写每d,但每天8 mg可写8 mg·d-1。 数字 作为量词(包括比率、时间等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序词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夏历和中国清代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正月初五、丙寅年十月十五日等;不定量词一律用汉字,如任何一个病人、3d为一个疗程等。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表示;数字的减少只能用分数或%表示,如增加1倍,减少四分之一或减少25%。年份应写出全数不得省略,例如:“1998年”不写成“98”年。1990~1997年不能写作1990年~97年。避免使用因时间推移而易被误解的词,例如:“今年”、“上月”等,而应采用具体日期(月、日宜采用两位数)。 有效数字 测量数据不能超过其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例如:6 437意指6 000分之1的精密度。任何一个数字,只允许最后一位有误差,前面的位数不应有误差。在一组中的±s应考虑到个体的变差,一般以s的三分之一来定位数,例如:(±s ) g,s的1/3超过100 g,平均数波动在百位数,故应写(±s ) kg,过多的位数并无意义。又如(±s ) mm,它的s/3= mm,达小数点后第二位,故平均数也应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写成(±s ) mm。有效位数以后的数字修约数小于5则舍,大于5则进,如恰等于5,则前一位数逢奇则进,逢偶(包括“0”)则舍。修约时只可1次完成。例如:,若不要小数点,则应成23,而不应该→→24。百分数的有效位数根据分母数来定:1~10,一般不用百分数表示;11~100,百分数到个位;101~1 000,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余类推……。 表和图 凡用文字已能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需重复其数据,只需强调或摘述其主要发现,不要同时用表和图重复同一数据。包含英文摘要的文章,图题、图注、表题、表注采用中英文对照,图表中内容只用英文;不包含英文摘要的文章,图题、图注、表题、表注及图表中内容只用中文。图表中量和单位应是量的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其间加一斜线方式表示,如λ/nm即表示以nm为法定单位的波长。图表要有序号,只有1个时,仍用“表1”或“图1”表示。图表中如采用缩写时,第一次出现时请用全称,以后再用缩写。图表需另用稿纸附在稿后,但在文稿内用框线注明表图的位置,如:表1 △△……和图1△△……Tab. 1△△……Fig. 1△△……表格用三线表,两端开口,不用纵线;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除栏头外,表身中不用或少用横线;表内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上、下行的数字最好对齐;表内计量单位的名称要使用单位符号。表格最好设计成单栏表,表宽的字数(包括空格和直列与直列间空格在内)不超过33字。表注依序用1),2),3)……表示,写在右上角。 曲线一般应经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并尽可能“直线化”,例如通过对数(lg)、倒数(reciprocal)、概率单位(probit)、算出单位(logit)等转换。直线应根据回归方程绘图。如有图注者应在稿内图位的框线下写明:1-……;2-……;3-……,或者A-……;B-……;C-……。照片用黑白片,必须反差鲜明,清晰易辨,常用大小为127 mm×178 mm。显微镜照片内应画长度标尺,如|—|,示1 μm,必要时,以↑标明上方位。 讨论 应讨论本实验(试验)的新发现及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应该交代本实验(试验)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某些实验(试验)条件难以或未能控制之处。对不作为本实验(试验)的内容不必写出。不要重复在结果一项中已叙述过的内容。讨论中应联系实验(试验)的目的与结论,应联系实验(试验)结果与其他结果。避免推想太远,避免不成熟的论断,避免因资料不足得出的结论,避免将本应纳入引言(前言)的内容放在讨论中。 致谢 对论文仅作过某种帮助,或协助作了某项工作,则不一定按作者身份署名,可在文末以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谢意。致谢只写协助工作或提供资料、材料者,对文稿帮助审阅修改者不列。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公开文献为限。尽量勿引内部资料和教科书。“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不能列为参考文献。书面通讯和内部资料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入参考文献,但在刊名后加圆括号注明“在印刷中”。尚未被采用的稿件,可在文中用圆括号注明“待发表资料”,但不能列为参考文献。“在印刷中”和“待发表资料”等,作者在投稿时应附复印件以供审稿时核查。正文中引用中文作者姓名时,应写全名,勿写×氏。参考文献序号加[],其格式与标点符号要严格按本刊规定。 为利于计算机处理和保证数据库准确检索与统计的原则,须有参考文献的类型和载体类型标识,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张天禄张天禄,药学期刊编辑家,《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创办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药学杂志编辑事业,在他长期主编下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荣获国家优秀期刊奖。同名者还有艺术家和明末清初将领。中文名:张天禄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职业:药学期刊编辑家代表作品:《中国药学杂志》个人简历1926年5月12日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退休。生平简介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1张天禄译.苏联药典第一补充版生药检测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张天禄.谈谈药物的保管法.护理杂志,1956,(3):张天禄.抗生素及其应用.护理学习,1958,(2):于忠,张天禄译.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于忠,张天禄译.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86于忠,丁汝训,张天禄译.玻璃与玻璃熔融.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天禄,陈新谦.本草纲目与现代研究.药学通报,1983,18(10):198张天禄.献身于药学编辑事业的陈新谦编审.药学通报,1985,20(12):张天禄,陈新谦.解放前中国药学会分会.药学通报,1986,21(3):张天禄.抗寄生虫病药物;主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11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生平贡献张天禄从事药学编辑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协助药学编辑家陈新谦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处理有关编辑业务。他从1988年担任主编后,继承和发扬历届主编们对药学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为在新形势下办好《药学通报》而奋发工作。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调整了办刊方针和刊物内容,提出将《药学通报》更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全、实、活”(即内容要求“新颖”、“全面”、“实用”、“形式活泼”)的四字方针,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他强调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和各项规定。他认为,质量(包括文章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编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质量。为此,他亲自拟稿约并不断修改完善,对刊物各栏目的字体字号、排版格式、版面设计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以身作则认真执行,从而使刊物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地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办出自己期刊的特色在办刊工作中,张天禄常说,一个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刊物中就很难长盛不衰。他还认为要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读者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选稿。他和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深入基层,到读者当中去,有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还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收集读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参加东北三省人参专题学术讨论会后,为配合研究人员攻关,及时组织并发表了有关人参成分的研究、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还被《中国药学杂志》评为优秀论文。张主编一贯注意发挥编委的作用,定期召开编委会汇报和讨论编辑出版工作,听取编委的意见。凡杂志的重大事项,都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并认真执行。例如,根据编委会意见,自1991年开始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优,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这种做法在他卸任后仍在继续。将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发表改为随正文刊出,也是根据编委的意见改变的。为使刊物反映当代国内外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发挥刊物的先导作用,他认真征求编委的意见,商定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张天禄自干上编辑工作,便与药学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杂志。他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终于结下了丰硕成果。在他担任主编期间,《中国药学杂志》曾连续二次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赞誉,成为一位知名的药学编辑家。主要译著张天禄自50年代从事药学刊物编辑工作以来,深知药学科技书刊要以反映当代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以及科技动态为重要内容,以使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而推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50年代后期就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前苏联的科技书刊。其主要译著有:《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玻璃与玻璃熔融》、《纯化学试剂》等6种共100多万字。他早期编撰的药学小丛书有:《药房工作》、《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工作》、《药用无机化学》、《药用有机化学》等十余种。这些译著和丛书弥补了当时刊物内容的不足,对当时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后张天禄还参加了《中国制药企业概况》、《当代中国的医学事业》、《英汉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近代史》、《化学化工大辞典》、《中华药学大辞典》、《新编药物学》、《现代医院药学》、《药学名词》等十余种书籍的编撰工作。由此说明,张天禄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在编书工作中也硕果累累。文革后开展的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药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春天。张天禄担任主编后,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编辑部开展新工作,拓展为读者、作者服务的领域。(1)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如为了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及病患者掌握新药知识的需要,在张天禄组织下,编辑部将截至1999为止在该刊发表的229种新药资料汇编成册,其后又将近年出现的新药收集整理成新药手册第二册,先后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如为了提高我国药学期刊编辑水平,张天禄曾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两期药学编辑业务学习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期刊编辑部。学习内容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基本知识、编辑的程序,编辑加工要求等。通过学习,学员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提高药学期刊的编辑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国药学杂志》、《成空药学》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成都分会举办了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1994年又在长春举办了第2届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研究进展》,第2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论文集。通过这两次会议,大家交流了大输液生产技术,使大输液,特别是医院药剂科配制的大输液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广告,介绍新设备、新仪器,促进生产、科研和应用。(4)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资料,在纪念《药学通报》创刊30周年时,张天禄组织编辑部人员编辑了《药学通报》1953~1982年(第1~17卷)文题总索引。通过查阅本索引,可以较快地找到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来累积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其他编辑共同编辑了《中国药学会庆祝建国40周年赠刊》,该刊反映了我国药学研究、药学教育、医药事业、军队药学工作、药政管理、学会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国建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要药学研究机构及学会主办期刊的概况。(5)征得学会同意,张天禄积极与各方联系,自1988年开始,《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办了函授药学系,共开设课程14门,连续3年向社会招生。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乡,总数达万余名,仅90年首届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并达到大专水平。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刊物上还辟有专栏发表辅导材料。人物评价张天禄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讲真话,对人对事有意见都能在正当场合下直言不讳。他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较高的荣誉,曾先后被评为密云水库二等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张天禄编审一贯忠诚于人民的编辑事业。坚持学习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药学编辑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地作着无私的奉献。他胸怀坦荡,谦逊谨慎,待人诚恳,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编委,爱护和培养青年人,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今,张天禄编审已是七十余高龄的老学者,但他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止,与药学界同仁共同编著国内尚属空白的《中华药学大辞典》和其他书籍,继续为药学编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中南药学杂志编辑部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 青霉素皮试液怎样配制? 答:青霉素皮试液是由青霉素G钠溶于%氯化钠注射液(皮试液浓度为每500U·ml-1),以无菌操作法制成的。皮试液需新鲜配制,皮内注射,阳性反应者禁用。配制皮试液的溶媒只能用等渗的氯化钠,而不用注射用水和葡萄糖注射液,因为注射用水为低渗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注射后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引起局部疼痛,疼痛刺激皮肤,使局部充血、红肿、而出现假阳性。青霉素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5%~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用作溶媒可催化青霉素分解降效,易引起过敏反应。皮试液的配制方法:①取青霉素80万U加%氯化钠溶液 ml,得50万U·ml-1(A液);②用1 ml注射器吸取A液 ml+ ml %氯化钠溶液得5万U·ml-1(B液);③用1 ml注射器吸取B液1 ml,推掉 ml,余 ml+%氯化钠溶液 ml,得5000U·ml-1(C液);④用1 ml注射器吸取C液1 ml,推掉 ml,余 ml+%氯化钠溶液 ml,得500U·ml-1(D液),D液即为皮试液。 2.青霉素皮试液的使用时间是多长? 答:无菌操作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4℃下保存可用1周,室温则只限当日应用。但有学者认为,皮试液应现用现配,使用超过3h的皮试液容易出现假阳性。因为青霉素G溶液的效价在室温下极易降解,其在溶液中重排而成为青霉素烯酸,后者和人体蛋白结合成为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这些都是致敏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 3.头孢菌素类药物怎样做皮试? 答:注射用头孢菌素是否做皮试,国家尚没有统一规定。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的说明书上只是注明: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对头孢菌素类有过敏反应者禁用。但在临床上做皮试已经成为公认,各医院方法不一样,大致有以下3种:①处方开具哪种头孢菌素就用哪种做皮试;②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某种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做皮试,若是阳性就不再使用其他品种;③用青霉素做皮试,以此来判断患者能否使用头孢菌素。 第一种方法比较合理,但是头孢菌素一般较贵,有的患者使用贵重头孢菌素做皮试呈阳性反应,他们会找医务人员吵闹,引起医疗纠纷。第二种方法不甚合理,因为各种头孢菌素没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而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除了与其本身结构R1侧链有关外,还可能与头孢菌素-蛋白结合物(包括准备过程混入蛋白类杂质及头孢菌素聚合物)有关。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种与规格的头孢菌素所产生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也可能不一样。因此不宜用某一种头孢菌素皮试液代替其他品种。第三种方法最不合理,因为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虽都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β-内酰胺环是两者发生交*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头孢菌素的抗原决定簇主要和7位侧链结构有关,头孢菌素7位侧链结构和青霉素6位侧链结构越相似,交*过敏反应越强。可见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过敏反应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发生过敏反应者达5%~7%,如做免疫反应测定时,则青霉素过敏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达20%。如果以青霉素的皮试结果来判断可否使用头孢菌素,就会使一些患者失去使用头孢菌素的机会而贻误病情。 临床上头孢菌素到底怎样做皮试,目前尚没有既合理又可行的办法。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法虽然合理,但由于头孢菌素一般价格较贵,临床上难以实施。我们建议药品生产厂家配套生产皮试专用的小剂量粉针剂,在保证皮试液质量的同时,也解决了皮试液配制程序烦琐、价格昂贵的问题。 4.对接受过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停药间隔多久需要重新做皮试? 答:15版《新编药物学》规定:成人在7d内未用过青霉素、小儿在3d内未用过青霉素者均应进行青霉素皮试。但也有人认为,但凡停用72小时需再次用药者,即应重新做皮试,以防不测。因为本类药物进入人体5d左右即可产生抗体,10d左右抗体形成达高峰,皮试的间隔时间应参照此规律。 5.口服青霉素是否要做皮试? 答:这是临床咨询比较多的问题。中国药典委员会编的《临床用药须知》规定:青霉素V钾、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口服制剂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并做青霉素皮试试验,阳性者禁用。这些口服青霉素的药品说明书上也做了同样的要求。所以医生一定要按规定要求患者进行青霉素皮试,口服青霉素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例子并不少见,进行皮试虽然程序上麻烦一些,但对保护患者及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都有好处。 6.对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患者是否可以再做皮试? 答:青霉素皮试阳性结果的出现时间与概率,可因时、因地、因人、因药、因操作技巧等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国内有人对100例青霉素过敏的患者进行重新皮试,结果只有一人呈阳性结果,国外的重复试验阴性率达%。对第二次皮试阴性的患者给药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并不大于无过敏史者。故对有过敏史者需要用药者可再做皮试,在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的情况下,皮试方法宜选用划痕试验,同时对侧做%氯化钠溶液对照,如果局部出现剧烈的反应,立即将试剂擦洗干净。两侧结果相同者可判为阴性,此时再用皮内皮试法最后决定。 7.新生儿首次使用青霉素是否应进行皮试? 答:关于新生儿首次使用青霉素是否皮试,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持否定意见的认为:①IgE是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新生儿体内缺乏IgE抗体;②新生儿接触青霉素的机会不多,体内不会存在相应的抗体及生物活性物质;③新生儿皮肤红嫩,乙醇可使局部发红,甚至出现小红疹,因而得不到正确结果。黄锦飞把1527名新生儿随机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均行青霉素皮试,观察皮试结果,对照组不行皮试直接用青霉素。结果显示对照组753例均在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青霉素后情况顺利,无1例出现不能解释的病情变化。首次应用顺利后,其中724例持续用药7~34d均未出现过敏性休克,其中29例出现病情变化或死亡,均系疾病本身所致。观察组由于新生儿皮肤细嫩、潮红、易摩擦,观察皮试结果比较困难,874例中108例判为青霉素皮试阳性。作者认为,青霉素不皮试直接应用于父母无过敏史的新生儿是安全可行的。田凤娥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持赞成意见的认为,虽然大多数新生儿未直接接触青霉素,但间接接触的可能性较大,例如,应用青霉素的孕妇,约10%的新生儿的脐血中发现青霉素抗体,青霉素还可以进入乳汁;新生儿体内IgE水平低,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有隐匿性遗传背景者,可通过遗传传递给胎儿,从而影响新生儿体内IgE水平。文献也有新生儿青霉素过敏的报道,因此主张新生儿在使用青霉素前要皮试。目前还没有从哪一本书找到新生儿首次应用青霉素可以不做皮试的依据。 摘自《中南药学》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