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炭疽病的主要危害未成熟或已成熟的果实,也可为害花、叶、主轴及蕉身。病菌可通过伤口侵入直接表现症状,也可侵染未损伤的绿色果实而潜伏为害,采后芭蕉变黄才显症。
初生黑色或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迅速扩大并相连成片,2—3天全果变黑并腐烂,病斑上产生大量橙红色粘状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有的芭蕉染病后,果表散生褐色至黑红色小斑点,不扩大,却向果肉深处扩展致腐烂,发出芳香气味。果梗和果轴受害,症状相似。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绿地中枯枝败叶要及时烧掉,防止病菌蔓延、损失扩大。植物种植不应过密,室内花卉不要从植株的顶部当头浇水,要保持经常通风。冬季要清洁田园,及时扫除病残体。
2、果农应该及时清除园内病花、病果,保持清洁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果园的排水,降低湿度。
3、采用科学的施肥配方和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田园植物的抗病性。
4、适时采收。成熟度以75%一85%为最好,采收时选择晴天。
5、结果期开始喷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隔半个月1次,共防2—3次。果实采收后,可用1000mg/kg多菌灵或500m8/k8抑霉唑十500mg/kg苯菌灵处理。贮藏库可用5%福尔马林消毒后再储存。
扩展资料:
一、植物炭疽病的原因:
炭疽病为真菌病害,由一种炭疽菌引起。病菌在病斑上或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由风雨、水滴滴溅传播;伤口有利于侵入。高温高湿、多雨、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差、运输途中管理不当、植株长势差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黄褐色;其上着生黑褐色小点粒,高湿度下溢出赭红色粘孢子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炭疽菌病
常见的植物炭疽病特征及防治技术:
1. 柑橘炭蛆病
特征表现:柑桔炭疽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为害较重的病害。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果实腐烂及落果。带病果实常在贮运期间发生腐烂,所以又是一种重要的采后病害。
防治办法:防止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的一个关键性措施是在春、夏、秋梢的嫩梢期,各喷药一次,在落花后一个月内,喷药2-3次,每隔10天喷一次,以防治炭疽病菌侵入幼果。
2. 甜瓜炭蛆病
特征表现:甜瓜炭疽病是田间常见病害,症状主要损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叶面病斑近圆形,黄褐色至红褐色,斑面有不显然的云纹,有的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
防治办法: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性;雨后及时打消田间积水,收获后把病蔓、病叶和病果清出田外,销毁或深埋。
3. 草莓炭疽病
特征表现:发病症状可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匍匐茎和叶柄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凹陷,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肉色霉菌。
防治办法:在匍匐茎生长期可喷布75%百菌清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敌菌丹500—800倍液进行防治。或80%炭疽福美500—600倍液等。
4. 葡萄炭疽病
特征表现:葡萄在浆果着色后期接近成熟时发病最重,故称为晚腐病。一般在距地面近的果穗尖端先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发生水渍状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深褐色病斑。
防治办法: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分生孢子时,每隔10天左右,喷1次800~1000倍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500~800倍液,或半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应交替用药,提高药效。
5. 山药炭疽病
特征表现: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片发病多自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暗绿色小斑点,扩展后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至暗褐色,中央灰褐色,稍显轮纹。
防治办法:施足腐熟粪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控制田间湿度。发病初期拔除中心病株,减少田间传播菌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参考资料:央视农业技术网-柑桔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
参考资料:央视农业技术网-甜瓜炭疽病
参考资料:央视农业技术网-如何防治草莓炭疽病
参考资料:央视农业技术网-葡萄炭疽病特征及防治技术
参考资料:央视农业技术网-山药炭疽病
农业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病虫害问题,轻者降低作物品质,重者直接减产,那么植物炭疽病用什么药好?炭疽病怎么防治?植物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植物常见的病害,叶斑病症状:叶片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灰白色霉层。炭疽菌侵害植物的部位包括叶、花、枝、果实。在叶上,首先在叶尖、叶缘处出现褪绿小点,后扩展成半圆形、圆形或不规则斑,发病组织呈黄褐色或褐色,后期出现小黑点,为子实体,有时呈轮纹状排列,若遇潮湿环境,则形成污白点、橙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如下图:炭疽病发病条件:高湿季节此病易发生和流行。园林植物炭疽病防治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绿地中枯枝败叶及时烧毁,防止扩大;种植不要过密或室内花卉放置不要过密,对于室内花卉不要从植株的顶部当头淋浇,并经常保持通风通光。冬季清洁田园,及时烧毁病残体。2.采用科学的施肥配方和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性。3.发病前,喷施保护性药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700至800倍液,或1%半量式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防治。4.发病期间及时喷洒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10多天喷施一次,连续两到三次即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预防为主是防治病害大面积发生的有效手段,日常养分供给充足使得作物处在一个充分的营养环境中,这样也可增强对常见病害的抵抗能力。基本症状主要为害未成熟或已成熟的果实,也可为害花、叶、主轴及蕉身。病菌可通过伤口侵入直接表现症状,也可侵染未损伤的绿色果实而潜伏为害,采后芭蕉变黄才显症。初生黑色或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迅速扩大并相连成片,2—3天全果变黑并腐烂,病斑上产生大量橙红色粘状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有的芭蕉染病后,果表散生褐色至黑红色小斑点,不扩大,却向果肉深处扩展致腐烂,发出芳香气味。果梗和果轴受害,症状相似。炭疽病防治方法(1)及时园内病花、病果,保持清洁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注意蕉园排水,降低湿度。(2)适时采收。成熟度以75%一85%为,采收时选择晴天。(3)结果期开始喷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半个月1次,共防2—3次。果实采收后,可用1000mg/kg多菌灵或500m8/k8抑霉唑十500mg/kg苯菌灵处理。贮藏库可用5%福尔马林消毒后再储存。
病初期叶上出现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黄褐色;其上着生黑褐色小点粒,高湿度下溢出赭红色粘孢子团。
预防:(1)及时将病变的枝叶剪掉,防止感染。
(2)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果园的排水,降低湿度。
(3)适时采收,防止腐坏
拓展资料
炭疽菌病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其危害严重,古人把炭疽菌病看作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天灾。炭疽菌病也称炭疽病,分为植物炭疽病、家畜炭疽病和人类炭疽病三种。死亡率更高,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极少数发生炭疽性脑膜炎。
植物炭疽菌病主要由黑盘孢目真菌所引起。茎、叶、果实、种子和幼苗都易感染。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牛、马、羊等食草牲畜最易得此病。主要症状为高热、粘膜紫黑、呼吸困难、脾脏肿大等,常不及医治而死。人类炭疽病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带病菌(芽孢型)尘埃,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感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炭疽菌病词条
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亿元,新增利税约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油茶炭疽病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以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雨量在一定的温度基础上,起着促使病害发展的作用,用咪鲜胺加辛菌胺乙酸盐、代森锌加苯醚甲环唑、丙森锌加噻菌铜效果很好,及时清除病枝、病叶、枯叶、病蕾及病果,可以减少细菌的蔓延。油茶炭疽病发病原因油茶炭疽病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以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雨量在一定的温度基础上,起着促使病害发展的作用,初始发病温度为18-20度,最适宜的温度在27-29度,夏秋间降雨量大,空气湿度高,病害蔓延迅速,在地势低、土壤瘠薄地区发病重。油茶炭疽病症状表现病果长出黑褐色的斑点,中间灰黑色,边缘黑褐色,严重时全果变黑,其上生黑色小点,空气湿度大的话,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脓,病果一般在10左右即脱落。叶上的叶缘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后面病变成灰白色,有密集的小黑点,嫩梢病斑椭圆,刚开始黑褐色,后转黑色,部病以上枯死,花蕾的鳞片上有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后期灰白色,上有黑点。油茶炭疽病治疗油茶炭疽病用咪鲜胺加辛菌胺乙酸盐、代森锌加苯醚甲环唑、丙森锌加噻菌铜效果很好。油茶春梢长出后,喷洒百分之一波尔多液或百分之五十可湿性托布津500至800倍液,以防止初次侵。尤其是在6-9月,特别是果病盛发期,每半月喷洒百分之一波尔多液或百分之五十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连续三至四次,油茶炭疽病治好后会恢复油茶炭疽病防治方法油茶在东春季节,需要做好翻新土壤以及修剪的工作,清除病枝、病叶、枯叶、病蕾及病果,对于病老的植株,也应挖除补植,以免病菌扩散蔓延,此外,在果病初期,需要及时的摘除病果,减少细菌的蔓延。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根本措施就是选择抗病害强的品种,可通过对这些抗病单株的选择和繁殖,育成抗病的品系,各地发展新油茶林时,可以考虑栽培攸县油茶,也可以从本地区普遍油茶中选择优质、抗病的品种和类型进行繁育。
1.茶炭疽病: ⑴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 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湿度25— 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3)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增施P、K肥,提高茶树抗病力。②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或百菌清 500—800倍。2.茶云纹叶枯病: 主要危害老叶,嫩叶、果实、枝条上也可发生。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该病在高温(20℃以上)高湿 (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防治方法:参照茶炭疽病。3.茶轮斑病: 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修剪或机采茶园,虫害多发茶园发病较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茶园发病也重。防治方法:参照茶炭疽病。4.茶芽枯病:分布及症状:茶芽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防治方法:(1)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减少病菌侵染,可减轻发病。(2)加强树体培养,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3)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
茶园积水严重、雨雾天气较多的话,最利于病害发生的发展,在高山茶区发生炭疽病,另外茶树势弱小、缺乏管理、过量采摘、遭受冻害和倒春寒、虫害严重、大量施用氮肥的茶园易发生该病害,可以喷洒苯菌灵、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炭特灵、百菌清、百菌清悬浮剂。茶叶炭疽病发病原因茶园积水严重、雨雾天气较多的话,最利于病害发生的发展,在高山茶区发生炭疽病,另外茶树势弱小、缺乏管理、过量采摘、遭受冻害和倒春寒、虫害严重、大量施用氮肥的茶园易发生该病害。茶叶炭疽病症状表现茶叶炭疽病危害成熟叶片的生长,嫩叶和老叶也可被危害,多从叶片边缘或叶片尖端产生,呈暗绿色水渍状,之后慢慢扩大成形状不规则的大病斑,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上面有黑色小粒点,情况严重会导致叶子的脱落。茶叶炭疽病治疗治疗炭疽病需要进行对症,积极抗菌治疗,目前主要用药是青霉素,另外氨基糖苷类或者四环素,氯霉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对于皮肤型炭疽可以通过肌肉注射青霉素。但是要进行药敏实验在用药,以免出现过敏,对青霉素过敏,可用其他有效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者或者出现恶性水肿,可通过静脉滴注抗生素,这样疗效显著,并按疗程用药。茶叶炭疽病防治方法选用云南大叶种、毛蟹、梅占、阿萨姆大叶种、台茶13号、金橘等抗病品种,施足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性,及时摘除病叶。5-6月份、7-8月份雨季到来前后是防治该病适期,可以喷洒苯菌灵、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炭特灵、百菌清、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非采茶期也可喷洒绿乳铜乳油、绿得保悬浮剂、加瑞农、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柑橘炭疽病会危害叶片、枝条、花、果实和果柄,造成大量落叶、枝条枯死、大量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具有危害范围广、侵染时期长,且具有潜伏性,不易防治的特点。那么柑橘炭疽病用什么药?来看看柑橘炭疽病防治要点吧。一、柑橘炭疽病用什么药?柑橘炭疽病多在夏、秋季节发生,根据病害侵染潜伏的特性,在抽春梢时候就应该做好预防,用药方面可用靓果安+沃丰素喷雾提前预防,在大雨来临前可适当搭配部分真菌化学药。已经有病症的,用靓果安+大蒜油喷雾,4天左右喷一次,连喷3次。中草药制剂靓果安由20多味中草药螯合提取,对作物亲和无药害,在杀菌基础上营养复壮树体,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入侵。二、柑橘炭疽病防治要点1、冬季清园(减少炭疽病菌数量):剪除枯枝、枯叶和病枝、病叶并烧掉;喷客均利果(预防炭疽病)安同(红蜘蛛成虫)+螨泯灭(红蜘蛛卵)清园,以减少越冬病原菌数量和红蜘蛛数量。2、冬季施柑橘专用有机肥“施果亮”提高抗病性:施采后肥或者保叶肥(留树保鲜柑橘):采果后或者未采果树在冬季(11-12月)最高温度低于20℃后施“黑绿源”,干旱时淋施“林果大”。冬季施有机肥(12月~次年2月):挖深坑,施柑橘专用有机肥“施果亮”。3、适时喷药防治:①春季:(1)在大部分春梢不超过1~3粒水稻米长时,喷药防治柑橘疮痂病兼治炭疽病;(2)在花谢三分之二时喷第二次药;(3)谢完花后幼果期喷第三次药,喷雾时所有嫩梢、嫩叶、花、幼果的正背面都要均匀喷到。②夏、秋季:炭疽病发生严重的果园在7~9月份每隔半个月喷1次,特别是大风大雨过3天内喷药防效好。春、夏、秋季防治柑橘炭疽病的杀菌剂以粉剂为主(增加附着力),可选用:长功、多功、伯爵(有机铜,不会诱发急性炭疽病)、蕉露、真信、柳惠胜露宝。③成熟期防采前落果:采收前20-30天喷药1~2次。防治炭疽病以水剂杀菌剂为主,可选用:钜鼎、柳惠果威、千露。
炭疽病是感染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由动物传播导致。炭疽病急性发病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比如针对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需进行静脉补液治疗;针对有高热的患者,需要进行退热治疗;针对有皮肤恶性水肿的患者,可以采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另外,对于非急性期的患者,应采取抗菌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G、四环素以及氯霉素等,具体用药要由医生指导。炭疽病的治疗通常是使用抗生素治疗病原菌,还有对症治疗和局部治疗。因为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也有不相同。抗生素首先是选择青霉素类,对青霉素过敏可以选择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性比较轻。炭疽病在临床上分为肺炭疽病、肠炭疽病和皮肤炭疽病三种类型。皮肤炭疽局部病灶,可以涂抹红霉素软膏,或者四环素软膏等进行治疗。皮肤炭疽是非常常见的炭疽如何进行治疗,首先炭疽病的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需要进行专门的消毒处理以免传染给其他人。如果只是单纯的皮肤炭疽那么只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简单的创面处理或者使用外用的消毒剂进行清洗,敷上外用的消毒软膏。治疗炭疽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类但是如果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也可以选用四环素类或者红霉素类进行治疗。
柑橘在进行在进行养护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病虫害发生,尤其是炭疽病,因为管理不善引起,而且在果实有伤口的情况下是最容易感染的,比起其它的病虫危害还要大,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情况下发病,是最为严重的,需要及时的使用62%双博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柑橘炭疽病发病原因柑橘在进行在进行养护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病虫害发生,尤其是炭疽病,因为管理不善引起,而且在果实有伤口的情况下是最容易感染的,比起其它的病虫危害还要大,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情况下发病,是最为严重的。柑橘炭疽病症状表现柑橘在发生炭疽病之后,叶片的危害是最大的,会有圆形的病斑产生,而且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的扩大,到了到了后期的时候还会有黑色的小点,直至叶片腐烂,而且果实也会受到伤害,导致其逐渐的腐烂,发现后要及时治疗柑橘炭疽病用什么药治疗柑橘在发生炭疽病之后,也可以使用一些效果比较不错的特效药,比如62%双博可湿性粉剂,治疗的效果就比较不错。柑橘在发生炭疽病之后,如果在前期及时的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是可以恢复的,但是在后期一般不容易恢复。柑橘炭疽病防治方法柑橘在平时进行养护的时候,需要防治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合理的进行修剪,要将一些病叶、病枝及时的进行剪除,而且要有良好的光照环境,以及通风环境,这样就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发现的时候要及时的喷洒药剂治疗。
可以加强管理,其次就是应该多浇水多施肥,如果出现了一些枯枝落叶就应该赶快去销毁,这样的话也可以减少病人。其次就是应该用一些相关的药剂进行防治,效果是很不错的。应该经常的检查及时去改善。
使枝叶受害的病症,叶片上最为明显。患病初期,会出现煤烟状小霉斑,随后逐渐扩大,连接成片,最后使植株大部被煤烟状霉层覆盖。病菌寄生后不仅吸收花卉养分,而且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后使植株大量落叶。
危害茶花的嫩枝、叶片及花蕾。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及叶缘,初期病斑呈半圆或不规则形,黄绿色,后逐渐变褐色,后期病斑呈灰白色边缘暗褐。病叶后期质脆,极易脱落;梢上病斑为条状黑褐色,严重时枝条枯死。 5 — 8 月为发病高峰期。
2. 发现害病枝条,及时剪除并集中烧毁。
如何防治茶花炭疽病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优良花灌木或小乔木。其具有花期长,花朵瑰丽、繁多,且花色多样,姿态优美的特点,故其观赏性很丰富,被广泛地栽植于各个城市。茶花往往与其它的花灌木配置而作为花坛、花境的植材来使用,或是作为配景的材料,种植于林缘、墙基和角落等处。除此之外,茶花也经常被栽植于盆内,来供室内观赏。山茶的病虫害不算多,但近年来,经过观察,发现其会发生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害——茶花炭疽病。发病原因茶花炭疽病是由病菌侵入叶片组织而发生的病害。该病原属真菌中的子囊菌类,病菌会在感病植株的枝梢病部,或者是已脱落的病枝、病叶上,以菌丝体越冬。待翌年的春季,当气温上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就还能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助风雨再进行传播。且多数是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或者是直接侵入到植株组织细胞内。在生长的季节里,茶花炭疽病的病菌是可以重复、多次的侵染,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山茶患上炭疽病。患上炭疽病的大致原因在于:通风不良,加上空气湿度的偏大,造成病部的湿润,进而形成有利于该病菌孢子的生存环境,使其得以加快繁殖速度。所以,在降雨量较多的季节里,特别是在大风、多雨、温度多变的季节里,茶花炭疽病的发生也更加的容易。一般情况下,受到侵染的植株10天左右就会出现病害症状。一般茶花炭疽病的发病期是每年的5月至10月。而如若是成片栽植的茶花,在圃地裸露,地被物少时;或是在植株树势比较衰弱时;或者是当土壤干旱,砂质且贫脊时,即使到了炎热、干旱的夏季,炭疽病也可能易发,或者发病比较严重。7月至9月,是茶花炭疽病发病的高峰期。但是在9月以后,炭疽病的病情会有一定的减轻。发病位置茶花炭疽病主要是发生于植株的叶片上。幼叶时偶有发生。植株的叶片在遭受到了炭疽病侵染以后,大多是自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初时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病斑,褐色至黑褐色,边缘隆起。以后病斑中心变灰白色、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轮生或散生。当湿度大时,还可能会溢出粉红色粘质团,进而最终造成病叶的干枯和不同程度的脱落。枝条在感病时,多是发生在嫩梢、幼芽或伤口等处。初时,病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病斑黑褐色,略凹陷,以后逐渐扩大,最后枝干干枯,病部产生出许多小黑点,最终造成植株生长势的衰弱。茶花炭疽病发病较重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往往容易造成整株山茶幼苗的枯萎和死亡。即使茶花炭疽病发病比较轻,也会极大地影响茶花的正常生长。防治方法一般在通风不良、管理粗放、土壤瘦瘠且施肥又不足的情况下,茶花炭疽病的发生会更加的严重。所以在平时,应当加强栽培管理,并要合理地控制栽植密度,以利通风、透光。此外,要尽可能做到适地适树,有目的选择在土壤肥力适中、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茶花植株。日常需要注意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栽植的质量。如在土质较差地方栽种幼苗时,可以适当地作追肥压青,促进幼苗生长的旺盛。应当重视增施磷、钾肥以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利于植物的健壮生长和植株的树势及抗病性的增强。因为山茶是喜酸性的花木,如是长期生长在偏碱性土壤中就会影响其根系对铁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可在土壤中施一些硫酸亚铁,或者是在叶面喷至硫酸亚铁溶液,以调正树体及土壤的酸碱度,使植株逐步得到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在购买苗木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植物的检疫工作,务必购买健壮无病的植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病害的病源。平时还应当多从养护、管理等多个环节上面着手,认真的贯彻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病害发生不严重时,可适时开展剪除发病叶片的工作,用来减少侵染源。同_,也可以结合修枝、清园工作,来彻底清除病株、病叶,清除枯枝、落叶,剪除有病的枝条,并用波尔多液浆涂刷伤口。这里务必要注意的是:清除的病株,剪除的病枝、病叶,一定要在带离出种植的区域以后,再集中进行销毁,以减少侵染病菌的来源。在家里摆放茶花或者茶梅时,花卉的放置千万不要过密,要注意将其摆放在空气流通好的地方,周边环境的温度也应保持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好。在浇水的时候,不要从植株的顶部当头淋浇茶花、茶梅。药剂防治:因为茶花炭疽病具有传染性,所以在病害发生之前,或者是发现病害之后,应当及时的进行施药。可在发病之前,选用波尔多液,以及代森锌进行喷洒。其浓度一般可为:波尔多液1%,或者代森锌68%。喷洒的频率周期,以每月进行2次至3次为宜。在茶花炭疽病的发病初期,可以选择喷施:50%炭疽福美600至8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配比方式。通常,隔10天至15天,可施药1次,并且连续地施药4次至5次,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住该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了。在喷施药液进行防治时,还建议在施药时混喷至硫酸二氢钾溶液,也可以提高它的抗性。还需要注意的是,施药时,几种药剂宜交替使用,对于防治该病会更好。在病害发病严重的地区务必要及时地拔除染病严重的植株,并且用杀菌剂浇灌土壤两次至三次,以用来消毒土壤。来源:林业与生态
山茶花在进行生长的时候,会有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炭疽病,对于它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因为真菌中的子囊菌类引起,在春季的时候进行传播,在温度达到25度的时候病菌的传播会加速,直到9月份以后停止,需要及时的采用药物治疗,比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者炭特灵可湿性粉剂。山茶花炭疽病发病原因山茶花在进行生长的时候,会有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炭疽病,对于它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因为真菌中的子囊菌类引起,在春季的时候进行传播,在温度达到25度的时候病菌的传播会加速,直到9月份以后停止。山茶花炭疽病症状表现山茶花在发生炭疽病之后,主要受到危害的是叶片,尤其是一些老叶,会有大量的病斑产生,呈现暗绿色,然后随着病斑的加重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并且产生大量的黑色小点,在边缘还会有一些黄褐色的细线。山茶花炭疽病治疗山茶花在感染炭疽病之后需要及时的采用药物治疗,比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者炭特灵可湿性粉剂,这两种药物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对于治疗炭疽病有着不错的效果,在发病的初期进行喷洒,很快就会得到治疗。山茶花炭疽病用药山茶花在发生炭疽病之后,也可以采用一些特效药进行治疗,比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于炭疽病有着十分不错的治疗效果。山茶花炭疽病防治方法山茶花在发生炭疽病之后,需要及时的将一些枯枝烂叶进行剪除,而且在平时要加强管理,施加一些有机肥,并且合理的进行浇水,来增加抗病力,在发生炭疽病的时候需要每半个月施加一次药物,并且要连续喷洒2-3次。